中国地震学会成立40周年学术大会专题会场.pdf
学术型地震专题讲座ppt
大多数地震属于浅源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72.5%,所释 放的能量站地震总能量的85%;破坏性最大的地震震源深 度多在10——20km,一般不超过100km。深源地震有的尽 管震级很大,但危害较小。 从观测点到震中的距离,叫震中距。通常把震中距小于 100km的地震叫做地方震;100——1000km的叫近震;超 过1000km的叫远震。一般距震中距越远,地震危害越小 。
地震专题讲座
地心引力社团
文字、图片及漫画均为网络素材
讲座主要内容
一、什么是地震? 二、地震的成因与类型。 三、地震强度。 四、地震的时间和空间分布。 五、地震预报。 六、如何避震与自救?
Part 1 什么是地震?
是岩石圈的快速颤动。它是由构造运动引起岩石圈内某些 地区的应力集中而使岩石变形,当应力达到或超过岩石的 强度极限时,岩石便产生破裂或位移,同时将其能量突然 释放出来,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于是产生地震 。 一般地震指自然作用产生的震动,它主要是岩石圈内能量 .积景和释放的一种形式,也是自然界经常发生的一种地 质作用。人为的原因也可以造成地震,称为人工地震。 地球上差不多天天都有地震,一年以数百万次计。但其中 绝大部分是人们觉察不出来的无感地震,而为人所感到的 有感地震约为5万次左右,其中能造成严重灾害的大地震 平均每年大约为10—20次。
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 (北纬30.3度,东经103.03度)发生7.0级地震
愿逝者安息,四川坚强!
2013年雅安地震 4月20日8时02分
2013年雅安地震 4月20日8时02分
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8时02分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北纬30.3,东经103.0)发生7.0 级地震。震源深度13公里。震中距成都约100公里。成都、重庆及陕西的宝鸡、汉中、安 康等地均有较强震感。据雅安市政府应急办通报,震中芦山县龙门乡99%以上房屋垮塌, 卫生院、住院部停止工作,停水停电。截至2013年4月24日10时,共发生余震4045次,3 级以上余震103次,最大余震5.7级。受灾人口152万,受灾面积12500平方公里。据中国地 震局网站消息,截至24日14时30分,地震共计造成196人死亡,失踪21人,11470人受伤 。地震发生后,四川省立刻启动一级应急程序,军区部队紧急出动2000人赶往芦山,两架 直升机已经起飞。目前红十字会已经调拨500挺帐篷调往受灾区域。中国人民心连心,一方 有难八方支援,全国人民与雅安人民永远站在一起。 首次余震发生于地震后4分钟内;在主震发生之后的一小时内,震中附近地区发生九次 3-5级余震。地震发生一个半小时内发生11次余震,其中最大为5.4级。地震发生后两小时 的10时,该地区已经发生十几次余震,其中有4次震感强烈的余震。 根据中国地震台网速 报的消息,截止北京时间4月22日08时,共记录到余震2044次,其中3.0级以上余震共90次 :6.0〜6.9级共0次,5.0〜5.9级共4次,4.0〜4.9级共20次,3.0〜3.9级共66次,最大余震 为5.4级 。 芦山县距离雅安市市区33千米,位于龙门山前缘构造带南段。龙门山断裂带位于青藏 高原东缘。龙门山断裂带上地震多发,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即在距离芦山县北部大川镇仅 69千米处发生。关于雅安地震是否属于汶川地震的一次余震,中外专家有不同的说法,中 国地震台网中心地震预报部副主任蒋海昆认为,雅安地震为“逆冲型的地震”,破裂特征 与汶川地震非常相似,但不是汶川地震的余震。美国和日本的专家则认为雅安地震是汶川 地震的一次余震。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电磁学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委员会换届暨学术讨论会会议纪要
局地震 预测 研究 所 、 球 物 理研 究 所 、地 壳 地
应 力研 究所 、防灾 科 技 学 院 、中 国科 学 院 电
子 所 以及 部 分 省市 地 震 局 6 5位 专 家 和代 表
国地震 局监 测预 报 司和 挂靠 单位 地震 预测 研 究所对 会议 的筹 备 和组 织工 作 给予 了很 大关
注 , 会议 的召 开提 供 了大 力支 持 。四川 省 对 I 地震局 王力 副局 长 到会 祝 贺 ,监 测处 杜 斌 副 处长 、 测 中 心杨 贤 和 副 主 任 出席 了 会议 ; 监
磁 学专 业委 员会 委员 组 成 。
与会 专家 和代 表就 地震 电磁 学 的几 大分
支 , 括 地 磁 场 、地 电场 、地 电阻 率 、电磁 包
扰 动 、红外遥 感 、空 间 电磁 观测 等方 面 的研
究成果 和进 展进 行 了广 泛 研讨 ,报 告 内容 包 含 了地震 电磁 学 观 测 机理 、观测 方法 、观 测
维普资讯
3 8
国
际
地
震
动
态
20 0 7矩
技 术 、台网建设 、数据 处 理 以及 监 测 应 用 等
多个 方 面 。针对 目前 常规 观测 测 项 ,顾 左 文 研究 员 介绍 了地震 地磁 观测及 其 在地震 预 报 中的应用 情况 ,杜学彬 研究 员 介 绍 了地 震地
章处 长代 表挂靠 单 位做 了讲 话 , 析 了地 震 分
电磁学 科 发展 的新 机遇 ,对本 届 地 震 电磁 学 专 业委 员 会的工 作 寄予 厚望 ,并预 祝 大 会取 得 圆满 成 功 。 后 赵家 骝研 究 员详 细 介绍 了 最 本 次会议 的筹备 过程 , 布 了第 四届 地震 电 宣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震学会联合学术大会纪要
学 ;2 计算地 震学研究 进展 ;3 地球介 质各 向异性 ;4 大地震 预报技术 与方法研究 ;5 中国 巨灾综 合预测 1) 1) 1) 1)
与环境 变异 ;6 信息技 术与地球 物理 ;7 地球物 理仪器 与观测技术 ;8 油气 田与煤 田地球 物理勘探 ;9 储 1) 1) 1) 1)
第 5 3卷 第 1 期 1 21 0 0年 1 1月
地
球
物
理
学
报
V01 3, No 1 .5 .1
N O .,2 0 V O1
CHI S j NE E oURNAL OF GE OP HYS C IS
中国地球 物理 学会 、 中国地震 学会 联 合 学术大 会纪 要
了 一 步 . 3 各 个 专 题 均 有 新 的 学 术 观 点 和 新 的应 用 成 果 , 及 领 域 比历 届 的 更 广 , 其 是 在 地 震 研 究 方 面 的 () 涉 尤
交 流广度和深 度都得 到了显 著的提高 . 通过 本 届联 合学 术 大会 还 看 到 以下不 足 或需 要 进一 步 发展 的地 方 :
() I 在专题设 置方面 , 需要进一 步加强 引导 , 包括邀 请一 些前 沿领 域 的专题 , 对征集 到 的相 近专 题适 当整合 、
层 地球物理 ;0 油气 电磁勘探 ;1 地质 调查 与矿产勘 查地球 物 理 ;2 地震 波传 播 与成像 探查 ;3 工 程 、 2) 2) 2) 2) 环 境、 矿山与城 市地球物 理 ;4 空间大地测 量 、 2) 地壳 运动 与天文 地球 动力 学 ;5 地球 重 力场 变化 与地 学应 用 ; 2)
的方式来设 置专题 , 为更多有 志于参 与专题 召集 者提供 了可 能. 同时 , 了进 一步 提升 到会 交 流 的学术 报告 为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电磁学专业委员会换届暨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电磁学专业委员会换届暨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席继楼【摘要】在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的大力支持和中国地震学会的关怀下,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电磁学专业委员会换届暨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4月17-23日在福建省邵武市召开,大会主题为“地震电磁学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技术”。
本次会议由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电磁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福建省地震局协办,并得到了挂靠单位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原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的积极协助。
【期刊名称】《国际地震动态》【年(卷),期】2004(000)010【总页数】2页(P51-52)【作者】席继楼【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在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的大力支持和中国地震学会的关怀下,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电磁学专业委员会换届暨学术研讨会于2004年4月17—23日在福建省邵武市召开,大会主题为“地震电磁学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技术”。
本次会议由中国地震学会地震电磁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福建省地震局协办,并得到了挂靠单位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原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的积极协助。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蔡晋安副所长、福建省地震局史粦华副局长、邵武市郑开斌副市长到会祝贺,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监测处委托专业委员会主任表示祝贺。
中国地震局下属的部分研究所、部分省局以及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等18个单位65位专家参加了会议。
开幕式上,钱家栋主任委员从“九五”以来地震电磁观测技术的巨大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对电磁环境影响的分析,讨论了开展地震电磁学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技术研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蔡晋安副所长就地震电磁学发展的特点和地震电磁学发展面临的挑战,以及作为挂靠单位的责任等方面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希望通过这次研讨会,能够达到促进地震电磁学的发展和地震电磁学领域人才培养的目的,并且表示地震预测研究所将会为在座的专家学者提供一个具有良好学术环境的会员之家;史粦华副局长对到会代表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福建省地震监测工作的历史和现状,以及“十五”项目的建设情况,希望本次会议将对福建省防震减灾工作的发展和福建电磁观测与研究起到促进作用;郑开斌副市长以非常风趣的语言,介绍了邵武市的历史沿革、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区域优势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引起了代表们广泛的兴趣。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2013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纪要
异 常信 息 的概率 密 度 函数 方 法 , 李 悦 等 分 析 了天津 地 区几次 典 型地震 水 位 固体 潮加 卸 载
响应 比特征 ,张素 欣研 究 员 根 据 黄骅 多 次 突 变 异常 研究 了 区域 构 造应 力 场 的 变化 ,温 燕 林初 步 研究 得 出近年 上海 地 区井 水 位 上升 的 原 因是 地下 水人 工 回灌 ,陆 明勇研 究 员对 地 下 流体 趋势 异常 特 征进 行 了深 入探 讨 ;还 有
要3 0多篇 ,2 0余位 代表 作 了大会 交流 报告 , 内容涉及 地震 流体 作 用 机理 、流 体 固体 潮 效
应 与地震 响 应 ,空 间对 地 流体 观 测及 信 息 提 取 ,流体观 测 新 技 术 、新 方 法 ,异 常 落 实 分
2 O多个单 位 5 0余 名 专家 代表 出席 了会 议 。
4 8
国
际
地
震
动
态
要 加强 流体 观测 技 术 支 撑 平 台建 设 ,重点 支
持 行业 内有 研 发 实 力 的 团队 进 行 技 术 攻 关 ,
解 决 关 键 技 术 难 题 ;三 是 要 引 进 吸 收 行 业 外
水层 渗 透系 数变 化对 井水 位 固体 潮效 应 的影
响, 孙 小龙 提 出 了提取 前 兆 观 测 资料 中 高 频
新 成果 以及存 在 的 主要 问题 ,希望 与 会 的各 位 代表 畅 所 欲 言 ,充 分 交 流 ,为 地 下 流 体 学 科 发展 献 言献 策 ;他 同时 代 表专 业 委 员 会 对 河 南省 地震 局 为本 次会议 的 召开 所提 供 的周
收 稿 日期 :2 0 1 3 - 1 0 - 1 7 。
中国地震学会第六届四次常务理事扩大会会议纪要
中国地震学会第六届四次常务理事扩大会会议纪要中国地震学会【摘要】@@ 中国地震学会第六届四次常务理事扩大会会议于2005年2月1日在北京召开. 陈颙、张国民、陈运泰、吴忠良、王椿镛、郝记川、张培震、石耀霖、陈晓非、刘启元、唐荣余、杜振民、周锡元、修济刚、庄灿涛等常务理事参加了会议.【期刊名称】《国际地震动态》【年(卷),期】2005(000)002【总页数】1页(P43)【作者】中国地震学会【作者单位】无【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中国地震学会第六届四次常务理事扩大会会议于2005年2月1日在北京召开。
陈颙、张国民、陈运泰、吴忠良、王椿镛、郝记川、张培震、石耀霖、陈晓非、刘启元、唐荣余、杜振民、周锡元、修济刚、庄灿涛等常务理事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陈颙理事长主持。
会议(中国地震学会推荐、提名两院院士的候选人工作小组)在各专业委员会推荐、提名两院院士候选人的基础上,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选举出中国地震学会2005年度推荐、提名两院院士的候选人。
会议传达了中国科协有关文件精神,听取了中国地震学会2004年的工作汇报,审议了中国地震学会2005年学术活动计划,通过了中国地震学会有关文件。
会议对聘任学会副秘书长及调整下属有关机构负责人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会议做出了以下决定。
1.推荐、提名中国地震学会4位会员为2005年度中国地震学会向中国科协推荐、提名的两院院士候选人。
2.为了加强对中国地震学会各分支机构的管理,并使其工作更加规范化,会议通过了中国地震学会各分支机构工作制度、中国地震学会办公室工作制度、中国地震学会各分支机构文件收发办理制度、中国地震学会各分支机构印章管理规定等文件。
3.考虑到工作的需要,聘任卢寿德、张宏卫、黄建发同志为中国地震学会副秘书长。
聘任贺钦同志为地震科技情报专业委员会主任。
4.会议同意向中国科协和国家民政部申报成立火山研究专业委员会,挂靠在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5.会议认为,中国地震学会2005年的工作,要进一步加强改革的力度,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提高学会活动、学术期刊、网站和科普活动的质量和水平。
中国地震学会
中国地震学会中国地震学会是由我国从事地震科技研究和参与我国防震减灾事业的科技工作者自愿结成的、依法登记成立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公益性的、全国性的学术团体,是发展我国地震科技事业的一支重要社会力量,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部分。
1988年4月13日地壳形变测量专业委员会在武昌成立1988年6月24日历史地震专业委员会在山西繁峙县成立1988年9月22日地震科学管理研究委员会在江西九江市成立1988年11月22日地震科技情报专业委员会在北京成立1989年5月28日中、日地震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召开1991年中国地震学会推荐的陈运泰、胡聿贤、马宗晋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年1月20日中国地震学会第三届理事会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丁国瑜当选理事长1992年1月14日顾功叙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1992年6月22日中国地震学会第4次学术大会在北京召开1993年中国地震学会推荐的陈颙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3年4月28日青年科技工作委员会在北京成立1993年4月17日科技咨询服务部在宜昌成立1993年10月29日中日东亚地区地震学术讨论会在日本鸟取市召开1994年12月12日中国地震学会第四届理事会成立大会暨第5次学术大会在北京召开,陈运泰当选理事长1995年5月5日工程勘察专业委员会在昆明成立1995年9月22日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在贵阳成立1995年11月29日地震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在北京成立1996年10月6日中国地震学会第6次学术大会在湖南张家界召开1996年10月6日地震电磁学专业委员会在湖南张家界市成立。
1997年中国地震学会推荐的马瑾、廖振鹏分别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10月20日中国地震学会第5届理事会成立大会暨第7次学术大会在江西井冈山市召开,陈运泰当选理事长1999年12月29日庆祝中国地震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在北京召开1999年12月29日首届李善邦青年优秀地震科技论文奖,在庆祝中国地震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上颁发2000年8月10日首届海峡两岸地球科学夏令营在大陆举办2000年9月15日中国地震学会第第8次学术大会在成都市召开2001年7月31日第二届海峡两岸地球科学夏令营在大陆和台湾分别举办2002年9月8日中国地震学会第6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9次学术大会在西宁市召开,陈颙当选理事长2003年中国地震学会推荐的邓起东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3年1月《国际地震动态》刊物由中国地震学会和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共同主办2004年7月10日中国地震学会第10次学术大会与第三届大陆地震、紧急救援暨巨灾保险国际会议在北京召开2006年10月21日中国地震学会第7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1次学术大会在大理市召开,张国民当选理事长2008年5月12日我国纹川发生8级大地震,中国地震学会号召各专业委员及全体会员积极投入抗震救灾2008年7月25日中国地震学会空间对地观测专业委员会成立2008年12月1日中国地震学会第12次学术大会在北京市召开2009年9月17日中国地震学会成立30年学术研讨会在伊春市召开[1]组织章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本会中文名称: 中国地震学会(英文译名: Seism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英文名缩写: SSC)。
中国地震学会成立40周年学术大会专题会场
附件1中国地震学会成立40周年学术大会专题会场(1)活动断层探测与数据库召集人:徐锡伟于贵华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年会及活动断层探测技术与数据库系统建设经验交流会。
(2)三维地震构造模型与地震过程研究召集人:徐锡伟于贵华从地表到地下通过地质地貌分析、地球物理探测解释等方式构建三维地震构造模型,结合数值模拟等方法研究地震形成过程等相关问题的研讨。
(3)大地震的物理机制、预测理论及方法与技术召集人:张晓东黄辅琼本专题聚焦但不限于大地震形成的物理机制、大地震的预测理论以及预测方法与技术等问题,特别欢迎历次大地震前的观测异常回溯性总结、解释与数值模拟。
(4)工程地震动输入及场地效应召集人:任叶飞、刘中宪、巴振宁、谢俊举、荣棉水、孙晓丹、温卫平聚焦地震工程领域中关于工程地震动输入与场地效应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研究方向的学术交流:工程地震动输入选取;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动衰减关系;地震区划技术;近断层地震动特性及其工程破坏作用;强地面运动数值模拟;场地引起的工程破坏经验;场地地震反应分析;场地地形效应;场地液化机制与判别方法;工程场地分类及放大调整等。
(5)数字化地震观测技术召集人:薛兵周银兴朱小毅地震观测与地球物理探测仪器及技术系统,是地球科学和相关学科科研活动的重要基础,为我们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地震发生规律等提供科学数据,本专题重点关注地震观测及地球物理探测仪器的前沿研究进展及最新技术系统建设动态,观测数据的数据质量以及观测数据产出应用方法与软件,为地球科学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6)地球深浅部结构探测与模型构建研究召集人:丁志峰、王夫运、田小波、潘素珍利用地震学探测方法和技术,通过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噪声等多种数据开展地壳深浅部结构与构造的探测研究,为探讨地壳深浅部结构模型、地震孕震背景及其动力学机制等基础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本分会场旨在交流和讨论地壳深浅部结构探测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其进展。
中国地震学会联合学术大会纪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震学会联合学术大会纪要(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一.会议概况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中国地震学会首次联合举办的学术大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于2010年10月17日至20日在浙江省宁波市召开。
本次联合学术大会实际与会人员83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
年刊“中国地球物理2010”上收录了815篇论文摘要。
来自内地、台湾的学者和美国、日本等专家共461人在大会上做了学术报告。
10月17日上午在宁波举行了大会开幕式,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陈颙院士主持。
中国地震学会理事长张国民代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和中国地震学会致词,联合学术大会学术委员会主任黄清华教授介绍了学术组织工作情况。
开幕式后进行了第一阶段的大会报告,由陈颙院士主持。
朱日祥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作了“华南大陆再造”的报告;詹仕凡(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勘探公司)作了“石油物探装备技术进展与发展方向”的报告。
石耀霖院士主持了第二阶段的大会报告。
黄金莉研究员(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作了“中国大陆及重点地区多尺度地震层析成像及其构造意义”的报告;张铁龙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作了“金星空间磁场探测研究进展”的报告;2010年度顾功叙奖候选人吴功建研究员(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也到会作了的“岩石圈地球物理综合研究——我的科技人生”的大会报告。
下午,分两个会场继续进行大会报告,分别由倪四道教授和黄清华教授主持。
石耀霖院士作了“中国应力场反演和冲绳海槽边界的力学性质” 的报告;滕吉文院士作了“地壳内部第二深度空间(500~2000m)金属矿产资源形成与聚集的深层过程和动力学响应”的报告;陆建勋院士作了“极低频探地工程简介”的报告;万卫星研究员作了“电离层与大气层耦合研究”的报告;陈永顺教授作了“青藏高原地震大地构造学研究进展:北京大学流动地震台阵观测”报告;陈会忠研究员作了“地球物理信息技术的进展”的报告;何展翔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作了“电磁勘探技术的发展机遇与挑战”的报告;王琪研究员作了“汶川地震形变研究”的报告。
中国地震学会岩土工程防震减灾专业委员会第一届成立大会纪要
第11期(总第455期)国 际 地 震 动 态No.11(SerialNo.455)2016年11月RecentDevelopmentsinWorldSeismologyNovember,2016中国地震学会岩土工程防震减灾专业委员会(第一届)成立大会纪要 中图分类号: P315; 文献标识码: D; 犱狅犻:10.3969/j.issn.0235 4975.2016.11.012 中国地震学会岩土工程防震减灾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于2016年5月21日上午在南京隆重举行。
在会上,中国地震学会秘书长李小军研究员宣读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与中国地震学会文件,宣布中国地震学会岩土工程防震减灾专业委员会(第一届)正式成立,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为南京工业大学交通学院,并聘任陈国兴教授担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会议秘书处赵凯博士宣读了来自国际生命线与基础设施地震工程学会、防灾科技学院、中国地震学会工程勘察专委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分会、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环境岩土工程分会和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等机构的贺辞。
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国兴教授汇报了专委会筹办情况,向浙江大学工学部主任、中科院院士陈云敏教授,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杜修力教授,浙江工业大学校长蔡袁强教授等知名专家的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
应专委会主任陈国兴教授的邀请,陈云敏院士欣然担任专委会名誉主任委员,并对专委会的发展提出了3点建议:①加强地震灾害现场调查和数据库的建立;②注重历次大震场地典型灾害机理及室内模型试验的研究;③注重国际合作与交流,为国家及行业规范的编制提供理论依据。
安徽省地震局局长刘欣研究员、江苏省地震局局长倪岳伟研究员、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乔旭教授分别代表各自工作单位表达了对本专委会的支持与收稿日期:2016 11 10; 采用日期:2016 11 12。
期望。
各位委员就本专委会的近期工作目标和具体实施计划进行了充分讨论。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应急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京举行
第12期(总第456期)国 际 地 震 动 态No.12(SerialNo.456)2016年12月RecentDevelopmentsinWorldSeismologyDecember,2016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应急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京举行刘 莎1)※ 李 洋2)1)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812)中国地震局震灾应急救援司,北京100036中图分类号: P315; 文献标识码: D; 犱狅犻:10.3969/j.issn.0235 4975.2016.12.010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新世纪地震应急工作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特别是,汶川8.0级特大地震后,全国各行业在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国家和各行业地震应急管理、地震应急体系、地震应急科学技术和实际地震应急应对都逐步取得了很大进步。
为更好地在更广泛的领域开展地震应急管理和科学技术学术交流、凝聚专家力量服务防震减灾、提升地震应急能力和科技服务水平,经过专家联名建议、中国地震学会决定并上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批准成立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应急专业委员会。
中国地震应急专业委员会首届主任由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杨建思研究员担任,副主任委员由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聂高众研究员、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李志雄研究员、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李小军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战略院陈安研究员和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李湖生副总工程师担任。
委员由来自部分大学、中科院、各省地震局和中国地震局直属单位的专家学者组成。
2016年10月28日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应急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青年论坛在京召收稿日期:2016 12 01;采用日期:2016 12 05。
※通讯作者:刘莎,e mail:liusha@cea igp.ac.cn。
开,参加会议的有中国地震局相关领导,地震应急专业委员会第1届委员以及地震应急专业青年学者。
中国地震学会秘书长李小军研究员宣布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应急专业委员会成立,宣读了地震应急专业委员会成员名单,并代表中国地震学会致词。
中国地震学会新一届常务理事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术活动的安排
20 06年 1 下旬 在 云 南 大理 市 召 开 的 O月 问 的横 向联合 , 提倡 相关 学科 专 业委 员会 联
中国地震学会第七次全 国代表大会 , 选举产 生 了中国地震学会 新一届 ( 即第 七届 ) 理事
中国地震学会是地 震工作者之家 , 地震 科学家之家 , 欢迎全体会员 同志常回“ 看 家” 看, 对学会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 国地震 学 会 办公 室 ) 中
自的科技活动计划外 , 还要进一步加强相互
发展的科学氛围 , 进一步做好李善邦青年地 震科技奖等 的遴选 、 奖励工作 。
6 .加 强 国 际 学 术 交 流 和 与 港 澳 台 地 区 的学术 交 流 , 加强 与 国际地 震 学 与地 球 内部 物 理 学协会 、亚 州地 震 委员 会 等 国际学 术 组 织 的联 系 ,共 同组 织 相 关 的 学术 活 动 , 进 推 学术 交流 和 合作 。
年1 2 2月 9日召开 了中国地震学会第七届一 次常务理事会会议 , 讨论了新一届学会工作 的 主要 目标 。其 中在 学 会 学 术 活 动 方 面 , 其
要 点为 : 1 力 加 强 学 会 的 学 术 活 动 ,积 极 推 .大 进 多层 次 多渠 道 的学 术交 流 。在 学术 活 动 中
认真贯彻百家争鸣的方针 , 充分发扬学术 民
主 , 进地 震科 学技 术 繁荣 。 促 2 .紧密 配合 中 国地 震局 “ 十五 ” 十一 、“ 五 ” 大科 学 工 程 和 科 技 项 目,积 极 开 展 科 重
7 进一步提高 中国地震学会主办的《 . 地 震学报》 《 、 国际地震动态》 等学术刊物和其 他协办刊物 , 以及各专业委员会主办 、 协办
中国地震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次学术大会纪要
中国地震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次学术大会纪要郝记川【摘要】中国地震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次学术大会,于2006年10月21-24日在云南省大理市召开。
来自全国各地的约250名代表参加了这次大会。
【期刊名称】《国际地震动态》【年(卷),期】2006(000)011【总页数】2页(P45-46)【关键词】会员代表大会;中国地震学会;学术;大理市;云南省【作者】郝记川【作者单位】无【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中国地震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次学术大会,于2006年10月21—24日在云南省大理市召开。
来自全国各地的约250名代表参加了这次大会。
在中国地震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的开幕式上,中国地震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长陈颙同志首先致词,他在讲话中感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中国地震局等有关单位对中国地震学会工作的支持,感谢广大会员对中国地震学会的学术活动给予的帮助,并对下一届理事会的工作提出了希望。
中国地震局刘玉辰副局长代表中国地震局致词,他在讲话中对中国地震学会4年来的工作成绩给予了肯定,表示要继续支持中国地震学会的工作,他还对中国地震学会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部副部长赵晓敏代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致词,希望中国地震学会深化改革、与时俱进,把中国地震学会办成全国一流的学会。
云南省大理州副州长代表云南省大理州政府致词,欢迎各位代表来到大理,希望对大理州政府的工作多提宝贵意见,特别是大理州地处地震高烈度区,对大理州的防震减灾工作提出具体指导。
在中国地震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的开幕式上,郝记川同志代表第六届理事会做了“中国地震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和“关于《中国地震学会章程》的修改意见”说明报告。
大会期间,全体代表对“中国地震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和“关于《中国地震学会章程》的修改意见”进行了认真的讨论。
认为中国地震学会第六届理事会为中国地震学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中国地震学会章程》的修改意见也十分符合实际的需求,并一致通过了“中国地震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工作报告”、“关于《中国地震学会章程》的修改意见”和“关于授予陈运泰等同志荣誉理事称号的决定”等文件。
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二次学术大会纪要
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二次学术大会纪要郝记川【摘要】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二次学术大会,于2008年12月1日至4日在北京召开。
大会收到论文220篇,经评审,从中遴选了170多篇汇编出版了《国际地震动态: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二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专集》。
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系统的单位的260多名代表参加了这次大会。
【期刊名称】《国际地震动态》【年(卷),期】2008(000)012【总页数】2页(P38-39)【作者】郝记川【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学会【正文语种】中文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二次学术大会,于2008年12月1日至4日在北京召开。
大会收到论文220篇,经评审,从中遴选了170多篇汇编出版了《国际地震动态: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二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专集》。
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系统的单位的260多名代表参加了这次大会。
这次大会是在今年5月12日我国汶川发生8.0级大地震以后的一次综合性学术大会,大会的主题是“汶川地震研究与启示”。
参加这次大会的广大科技人员对汶川8.0级大地震发生的前兆、原因、机理等众多相关科技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在大会开幕式上,全体代表起立为在汶川地震中遇难的同胞默哀三分钟。
中国地震学会理事长张国民同志在发言中讲到,今年的学术大会是在极其特殊的条件下召开的。
2008年5月12日,是令全国同胞难以忘怀的悲痛日子,更是地震工作者内心深处永远的痛。
汶川地震后,地震工作者奔赴现场,抢险救灾、监测震情、调查构造、考察震灾、收集资料、分析前兆、研究成因、实验机理……用不懈的努力,全身心的耕耘,乃至痛苦的思考,以对罕见的大震灾做点滴的补偿。
这次学术大会将以“汶川地震研究与启示”为主题开展学术交流。
无论是围绕汶川大地震的探索,还是其他方面的地震科学研究,都将充分体现地震科技工作者,在发展地震科学技术的艰难道路上知难而进和勇于探索的决心。
中国地震局刘玉辰副局长代表中国地震局到会讲了话。
他指出,中国地震学会今年的学术大会注定与往届不一样。
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地震工程国际学术会议
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地震工程国际学术会议2009年5月10-12日, 成都, 中国大会指南主办单位: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工程专业委员会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日本8 学会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技术支援联络会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抗震工程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中国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日本技术士会协办单位: 淡江大学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承办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会议流程1st ICEE 秘书处办公室: 镜湖宾馆225房间电话: +86-28-87603168转225联系方式联系人: 李永乐(+86-135********)王峥峥(+86-138********)张欣心(+86-138********)陈琪(+86-135********)电话:+86-28-87634614传真: +86-28-86466132注意:●大会主题报告于5月10日在四川省科技馆举行,到时会有几辆专车等候在镜湖宾馆门口,参会者务必于当天早上7点30分前上车。
●为确保演讲流畅,每位演讲者最好在报告前一天将演讲材料提交至会务组PPT收集点,以便提前调试会议音频/视频仪器的兼容性。
●每个大会主题报告限时30分钟,每个分会报告限时15分钟(包括提问讨论环节)。
●会后灾区考察定于5月12日,,到时会有几辆专车等候在镜湖宾馆门口,参与者务必于当天早上7点30分前上车。
大会主题报告地址:四川科技馆时间:5月10日(星期日)5月11日上午会场1:学术会议厅主题:建筑结构5月11日下午会场1:学术会议厅主题:建筑结构5月11日上午会场2:院士厅桥梁工程5月11日下午会场2:院士厅主题:隧道工程5月11日上午会场3:镜湖多功能厅主题:岩土工程5月11日下午会场3:镜湖多功能厅主题:地质学,地震学及其他下面资料为赠送的地产广告语不需要的下载后可以编辑删除就可以,谢谢选择,祝您工作顺利,生活愉快!地产广告语1、让世界向往的故乡2、某沿河楼盘:生活,在水岸停泊3、一江春水一种人生4、某钱塘江边楼盘:面对潮流经典依旧5、海景房:站在家里,海是美景;站在海上,家是美景6、以山水为卖点的楼盘:山水是真正的不动产7、某城区的山腰上的楼盘:凌驾尊贵俯瞰繁华8、某地势较高的楼盘:高人,只住有高度的房子9、某学区房: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10、尾盘:最后,最珍贵11、回家就是度假的生活12、生命就该浪费在美好的事情上我们造城——2、我的工作就是享受生活——3、我家的客厅,就是我的生活名片——4、在自己的阳台看上海的未来——5、公园不在我家里我家住在公园里——6、这里的花园没有四季——7、***,装饰城市的风景——8、***,我把天空搬回家——9、房在林中,人在树下——10、生活,就是居住在别人的爱慕里——11、到〖星河湾〗看看好房子的标准——12、好生活在〖珠江〗——13、爱家的男人住〖百合〗城市岸泊:城市的岸泊,生活的小镇生活之美不缺少,在于发现情趣不在于奢华,在于精彩生活有了美感才值得思考……玫瑰庄园:山地生态,健康人生卓越地段,超大社区一种完整且完善的环境,像原生一样和谐原生景象自然天成人本理念精品建筑知名物业智能安防诚信为本实力铸造比华利山庄:海岸生活——引领世界的生活方式海岸生活——22公里的奢华海岸生活——高尚人生的序曲海岸生活——人与自然的融合苹果二十二院街:人文自然现代铺的蔓伸荣和山水美地:让世界向往的故乡香港时代:时代精英开拓未来领衔建筑,彰显尊贵绿地崴廉公寓:金桥40万平方米德国音乐艺术生活汇都国际:昆明都心,城市引擎财富之都风情之都梦幻之都文化之都商贸之都西部首座巨型商业之城颠峰商圈的原动力,缔造西部财富新领地新江湾城:绿色生态港国际智慧城新江湾城,一座承载上海新梦想的城区上海城投,全心以赴建设知识型,生态型花园城区风和日丽:入住准现楼,升值在望湾区大户,空中花园大格局下的西海岸市中心:市中心少数人的专属颠峰珍贵市中心的稀世名宅正中心城市颠峰领地颠峰勾勒稀世名宅繁华不落幕的居家风景地利皇者尽得先机稀世经典180席阳光国际公寓:阳光金桥来自纽约的生活蓝本钟宅湾:海峡西岸生态人居休闲商务区汇聚国际财富与人居梦想的绝版宝地二十一世纪是城市的世纪,二十一世纪也是海洋的世纪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站在蓝色海岸的前沿,开启一个新的地产时代东南门户海湾之心海峡西岸生态人居休闲商务区让所有财富的目光聚集钟宅湾,这里每一天都在创造历史上海A座(科维大厦):创富人生的黄金眼掘金上海!创富人生!远东大厦:花小公司的钱,做大公司的事未来城:无可挑战的优势无可限量的空间绿地集团:居住问题的答疑者,舒适生活的提案人茶马驿栈:精明置业时机享受附加值财富最大化雪山下的世外桃源茶马古道上千年清泉之乡金地格林春岸:城市精英的梦想家园繁华与宁静共存,阔绰身份不显自露建筑覆盖率仅20%,令视野更为广阔占据最佳景观位置,用高度提炼生活完美演绎自然精髓,谱写古城新篇章创新房型推陈出新,阔气空间彰显不凡365天的贴身护卫,阔度管理以您为尊金地格林小城:心没有界限,身没有界限春光永驻童话之城我的家,我的天下东渡国际:梦想建筑,建筑梦想齐鲁置业:传承经典,创新生活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思想创新远见生活嘉德中央公园:一群绝不妥协的居住理想家完成一座改变你对住宅想象的超越作品极至的资源整合丰富住家的生活内涵苛求的建造细节提升住家的生活品质地段优势,就是永恒价值优势设计优势,就是生活质量优势景观优势,就是生命健康优势管理优势,就是生活品味优势空中华尔兹:自然而来的气质,华尔兹的生活等级享受,没有不可逾越的极限所谓完美的习惯,是舒适空间的心情定格!临江花园:经典生活品质风景中的舞台美林别墅:源欧美经典纯自然空间住原味别墅赏园林艺术淡雅怡景温馨自然钱江时代:核心时代,核心生活核心位置创意空间优雅规划人文景观财富未来城市精神,自然风景,渗透私人空间泰达时尚广场:是球场更是剧场城市经济活力源时尚天津水舞中国未来都会休闲之居创意时尚天天嘉年华健康快乐新境界商旅新天地缔造好生意城市运营战略联盟,参与协作,多方共赢华龙碧水豪园:浪漫一次,相守一生东方莱茵:品鉴品位宜家宜人建筑一道贵族色彩品鉴一方美学空间品位一份怡然自得荡漾一股生命活力坐拥一处旺地静宅体会一种尊崇感受常青花园(新康苑):新康苑生活感受凌驾常规大非凡生活领域成功人士的生活礼遇拥有与自己身份地位相等的花园社区在属于自己的宴会餐厅里会宾邀朋只与自己品味爱好相同的成功人士为邻孩子的起步就与优越同步酒店式物管礼遇拥有[一屋两公园前后是氧吧]的美极环境水木清华:住在你心里福星惠誉(金色华府):金色华府,市府街才智名门——释放生命的金色魅力真正了解一个人,要看他的朋友,看他的对手。
中国地震学会成立40周年学术大会
中国地震学会成立40周年学术大会会议手册2019年8月中国●大连中国地震学会成立四十周年学术大会组织机构一、组织单位指导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地震局主办单位:中国地震学会承办单位:大连理工大学、大连大学、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大连市科协、大连民族大学协办单位:辽宁省沿海开发与智慧控制校企联盟、中国地震学会近岸与离岸工程灾害环境防护专业委员会、大连海事大学、辽宁省地震学会、大连市应急管理局会议服务单位:大连连大土木研究院、中科会展(大连)有限公司二、组织机构1.领导小组主任:张培震副主任:陈晓非、吴忠良、孙柏涛、高孟潭成员:李小军、王兰民、谢富仁、马胜利、张晓东、薄景山、金星、王庆良、黄清华、任金卫、王海涛、孙文科、李山有、徐锡伟2.顾问委员会:陈运泰、陈颙、张国民、谢礼立、林皋、廖振鹏、石耀霖3.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培震副主任:陈晓非、吴忠良、孙柏涛、高孟潭、李小军成员(按拼音排序):艾印双安卫平包晓军薄景山薄万举蔡晓光蔡袁强曹学锋曾琪明柴炽章晁洪太陈安陈虹陈国兴陈华静陈九辉陈龙珠陈棋福陈维峰陈宇坤陈志高迟宝明崔杰崔秋文戴君武单新建丁海平丁志峰董国海杜修力杜学彬樊琦方秦冯志生付虹付碧宏盖增喜高原高小其高玉峰龚平郭跃宏何昌荣何宏利何建坤胡斌胡平胡晓黄辅琼黄剑涛黄茂松黄清华黄世敏黄向荣贾永刚江在森姜慧蒋长胜焦明若金星金双根景立平雷建设李宏李辉李健李杰李明李大辉李海兵李宏男李湖生李山有李同录李细光李有利李振海李正媛李志伟李志雄李忠献廖旭凌贤长刘静刘峡刘欣刘爱文刘保金刘春平刘汉龙刘红桂刘建达刘晶波刘瑞丰刘文义刘希强刘耀炜吕金水吕庆田吕西林吕弋培吕志勇马禾青马胜利孟飞孟国杰孟晓春倪四道年廷凯聂高众聂永安宁杰远牛安福欧阳飚欧阳承新潘蓉潘怀文戚承志乔森乔学军秦小军曲延军任金卫申旭辉申重阳施闯石玉成宋新初苏有锦孙文科孙亚强谭平谭先锋汤吉汤毅田勇田家勇田勤俭田晓峰佟晓辉万永革王健王涛王英王宝善王夫运王广才王桂萱王国新王海涛王宏伟王进廷王兰民王兰炜王立军王庆良王善雄王双绪王四清王晓青王彦宾王振杰温瑞智温增平吴云吴建春吴立新吴荣辉吴晓莉吴中海伍国春席继楼肖兰喜谢富仁熊道慧徐平徐锡伟许冲许成顺许力生许秋龙薛兵杨涛杨冬梅杨国华杨建思杨立明杨丽萍杨清福杨树新杨晓平姚大全姚华建叶剑红易桂喜余涛俞言祥袁道阳袁仕耿袁晓铭翟文杰翟长海张波张怀张慧张东宁张海江张会平张建国张景发张世民张素欣张小红张晓东张学民张永久张永仙张元生张振亚张尊和章文波郑文俊钟羽云周斌周静周颖周克昌周仕勇周峥嵘周正华朱斌朱守彪祝意青左惠强4.执行委员会:主任:李小军副主任:刘国强、董国海、麻凤海、李亚琦、段晓东秘书长:王桂萱副秘书长:栗书志、关萍、赵杰、李钢、孙建刚、姜谙男成员(按拼音排序):卜淑彦崔静董军盖增喜黄辅琼雷华李巧萍刘莎谭平王宝善王玉石温瑞智吴清吴新燕吴迎燕许成顺杨少敏杨选辉于贵华喻建军张国宏张会平张宇东朱训国赵杰王振徐蕾赵萍周颖周银兴周永胜庄海洋秘书处:贺秋梅顾玲李俊马玉祥孙艳萍胡晶崔立富李想高艳雷爱华尹训强高荣阳孔凡海蔡灵马锐崔春义李宣中国地震学会成立四十周年学术大会开幕式及大会主题报告时间:2019年8月14日(星期三)8:30-18:20地点:大连理工大学刘长春体育馆(主会场)中国地震学会成立四十周年学术大会专题会场议程时间:2019年8月15日(星期四)8:00-18:30第6 页注:各专题会场详细议程见附件第7 页中国地震学会成立四十周年学术大会颁奖仪式及闭幕式时间:2019年8月16日(星期五)8:30-11:30中国地震学会成立四十周年展览一、时间地点1、展示时间:8月13日11:00-8月16日12:002、展示地点:大连理工大学刘长春体育馆二、展示内容1、中国地震学会40年(舞蹈馆)2、科技成果展(舞蹈馆)每位参会代表可参与大会学术成果奖评选活动,共41个成果参展,每张选票可选10个学术成果。
中国地震学会理事长陈运泰在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的开幕词
中国地震学会理事长陈运泰在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的开幕词佚名【期刊名称】《国际地震动态》【年(卷),期】2012(000)008【总页数】1页(P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N27大家上午好!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暨第8届第3次理事会今天在乌鲁木齐隆重举行。
借此机会,我代表中国地震学会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所有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对莅临今天开幕式的中国地震局修剂刚副局长、新疆自治区地震局王海涛局长等领导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
中国地震学会成立于1979年,1979年在大连棒槌岛召开成立大会暨第1次学术大会,那时候“文革”刚结束,百废待兴,由于条件的原因,要召开一次学术大会远没有现在这样方便。
尽管如此,地震学会自1992年以来,坚持每两年召开一次学术大会的制度,一直坚持到现在。
近年来,国家对科技的投入逐年增加,科研条件有了显著的改善,科研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论文总量跃居国际第二,人民对科技事业的发展寄予了殷切的期望。
我们应该不辜负人民的期望,努力工作,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我国的科技事业仍然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是创新性不足。
为了开好这次学术大会,地震学会给专家提供了一个学术交流平台,考虑到地震科学具有多学科交叉的性质,这次大会采取了一个新的举措,打破以往按专业设立分会场的办法,改为按专题设立分会场来进行科技交流。
以进一步扩大学术交流范围,加强各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提高学术会议质量,促进地震科学繁荣。
当前,科技界正积极响应中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号召,全面落实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和《规划纲要》的各项战略部署。
作为从事地震科学研究的科技工作者,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
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创新意识,用最新科技成果和科学研究方面的实质性进展,开创我国地震科学繁荣发展的新局面,为实现地球科学的新跨越做出贡献。
最后,预祝各位专家在学术大会期间学术上都能有所新收获!祝与会各位来宾专家身体健康!地震科学考察顺利!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地震学分会场学术交流
地震学分会场学术交流
周红
【期刊名称】《国际地震动态》
【年(卷),期】2009(000)010
【摘要】地震学专题参加会议交流的论文共27篇, 其中8篇论文进行了分会场口头报告. rn地震学专题论文的报告内容广泛, 涉及到地震学理论和应用研究的许多方面.
【总页数】1页(P45)
【作者】周红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各专题分会场交流纪要(一)破坏性地震及孕育环境专题 [J],
2.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各专题分会场交流纪要 (三)大震预测技术与方法研究专题 [J],
3.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各专题分会场交流纪要 (四)工程震害及其防御技术研究、近期国内外大地震场地震害特征和强震动观测、分析及模拟专题 [J],
4.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各专题分会场交流纪要 (六)大陆及周边地区现今地壳运动学与地震活动性专题 [J],
5.中国地震学会第14次学术大会各专题分会场交流纪要 (十)天基、地基地震电磁观测技术及天地一体化电磁数据分析与应用专题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二次学术大会”征文
“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二次学术大会”征文
佚名
【期刊名称】《科技导报》
【年(卷),期】2008(26)13
【摘要】“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二次学术大会”将于2008年12月1-5日在北京市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举行,大会主题为汶川地震研究与启示。
征文范围:展望2020年的地震科学技术、地震学、地震地质、地震预报、地震工程、地震观测技术、地壳深部探测、地壳形变测量、构造物理、历史地震、地震社会学、地震流体、地震电磁学、地震科技信息、工程勘探、地震科技规划与管理、地震灾害应急与救援、地震科普宣传等。
【总页数】1页(P67-67)
【关键词】中国地震学会;征文范围;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学术;地壳形变测量;地震观测技术;地震科技信息;地震社会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315;O43-27
【相关文献】
1.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五次学术大会征文通知(第九届“李善邦青年优秀地震科技论文奖”征文通知) [J], 中国地震学会
2.中国地震学会第十次学术大会征文通知 [J], 中国地震学会
3.关于2017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暨中国地震学会第16次学术大会征文通知(第10届“李善邦青年优秀地震科技论文奖”征文通知) [J],
4.关于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二次学术大会征文中增加汶川地震讨论专题的通知 [J],
5.“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二次学术大会”正在征文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1中国地震学会成立40周年学术大会专题会场(1)活动断层探测与数据库召集人:徐锡伟于贵华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年会及活动断层探测技术与数据库系统建设经验交流会。
(2)三维地震构造模型与地震过程研究召集人:徐锡伟于贵华从地表到地下通过地质地貌分析、地球物理探测解释等方式构建三维地震构造模型,结合数值模拟等方法研究地震形成过程等相关问题的研讨。
(3)大地震的物理机制、预测理论及方法与技术召集人:张晓东黄辅琼本专题聚焦但不限于大地震形成的物理机制、大地震的预测理论以及预测方法与技术等问题,特别欢迎历次大地震前的观测异常回溯性总结、解释与数值模拟。
(4)工程地震动输入及场地效应召集人:任叶飞、刘中宪、谢俊举、荣棉水、孙晓丹、温卫平聚焦地震工程领域中关于工程地震动输入与场地效应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研究方向的学术交流:工程地震动输入选取;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地震动衰减关系;地震区划技术;近断层地震动特性及其工程破坏作用;强地面运动数值模拟;场地引起的工程破坏经验;场地地震反应分析;场地地形效应;场地液化机制与判别方法;工程场地分类及放大调整等。
(5)数字化地震观测技术召集人:薛兵周银兴朱小毅地震观测与地球物理探测仪器及技术系统,是地球科学和相关学科科研活动的重要基础,为我们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地震发生规律等提供科学数据,本专题重点关注地震观测及地球物理探测仪器的前沿研究进展及最新技术系统建设动态,观测数据的数据质量以及观测数据产出应用方法与软件,为地球科学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6)地球深浅部结构探测与模型构建研究召集人:丁志峰、王夫运、田小波、潘素珍利用地震学探测方法和技术,通过人工地震、天然地震、噪声等多种数据开展地壳深浅部结构与构造的探测研究,为探讨地壳深浅部结构模型、地震孕震背景及其动力学机制等基础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本分会场旨在交流和讨论地壳深浅部结构探测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其进展。
会议将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做专题报告,并开展热门方法技术的介绍和成果展示。
(7)构造物理与地震断层力学召集人:马胜利周永胜构造物理与地震断层力学实验、野外观测、模拟(8)地震灾害风险管理对策召集人:温增平吴新燕本专题拟就地震灾害风险管理对策建议进行集中讨论,包括地震预警的社会问题、地震风险防控措施、国外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经验;防灾减灾法制体系建设中的问题、新技术在地震信息服务中的应用、地震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措施、基层地震部门防震减灾能力如何提升、公众日常备灾建议等,力求推动地震社会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进展。
(9)地下流体与重大自然灾害召集人:刘耀炜杨选辉围绕当前流体监测台网科学设计、产品产出与应用等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研讨,针对流体动力学成因及迁移和富集的时空分布规律等科学问题,探讨如何发挥地下流体在重大自然灾害事故防治和监测预警的作用,提升本学科科技支撑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需要。
(10)场地条件勘察与地震地质灾害召集人:薄景山张宇东黄土滑坡、砂土液化、地表破裂等(11)地震电磁探测新技术及应用进展召集人:张学民黄清华杜学彬席继楼汤吉本专题将集中展示地震电磁探测领域新技术的发展,包括井下电阻率探测、交流电阻率探测、极低频/甚低频探测以及卫星电磁探测等,介绍各类探测技术在地震应用领域的新成果;同时介绍传统地电、地磁地震异常分析新方法及其应用效能;对于震前和同震地震电磁信号孕育、产生及传播机理开展立体监测及耦合机理研究,推动电磁学在地震短临监测预测领域的学科交叉和理论研究。
(12)地震多圈层耦合召集人:陈界宏高永新韩鹏张学民赵国泽本专题旨在探讨地震的孕育过程和发生当下,岩石层—大气层—电离层中物理参量的变化及三者的耦合。
基于多地球物理参量观测和多圈层学科交叉,使用多元化分析手段,研究各物理参量之间的内在联系。
参量包括(但不限于)地震活动度、震前微震、地表形变、地震波、地电场、地磁场、大气压力、大气水汽、电离层电子浓度等。
提出可能的与地震相关的物理场变化机理及多圈层耦合模型,揭示地震过程、实践地球系统科学。
(13)历届李善邦奖获奖人交流活动召集人:王宝善拟邀请历届李善邦获奖人就地震研究,学术发展等进行交流。
(14)张衡一号卫星应用进展召集人:申旭辉崔静张衡一号是中国地球物理场探测卫星计划首发星,也是中国地震立体观测体系第一个天基平台,于2018年2月2日在酒泉顺利发射入轨,并完成了初步在轨测试。
其探测结果作为研究地球电磁环境的重要手段,将为地震监测预测、通信导航环境监测、空间天气监测预警及相关地球物理和空间物理研究提供重要基础资料。
本专题本专题拟围绕“ZH-1”卫星定标与数据质量评价、“ZH-1”卫星数据应用与分析、其他地球物理场卫星数据应用与分析及“ZH-2”和重力梯度卫星研发开展技术研讨与交流,展示在地球物理场卫星观测技术与应用方面取得的新成果与新认识。
(15)强震动观测技术与应用学术研讨召集人:李小军王玉石交流强震动观测台站建设、运行维护和数据使用经验,探讨强震动观测数据质量保障措施,提升强震动观测在抗震减灾中的高效应用。
(16)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活动断裂跨时空尺度运动学及地震学行为召集人:石许华刘静张会平鲁人齐饶刚王腾邵延秀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发育了大量各种规模的活动断裂体系。
这些断裂对于调节印度-欧亚板块碰撞所引起地壳变形的方式各异,在高原演化过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厘定这些断裂的运动学及地震学行为,对理解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岩石圈运动、动力学过程,还有评估区域地震灾害,都至关重要。
综合理解活动断裂在不同时空尺度的构造变形样式、活动习性及相关地震灾害,需要利用多学科方法和技术手段(如构造地质、定量地貌、大地测量、数值模拟、高分辨率地形和地质年代学)进行交叉融合研究。
因此本专题欢迎与这些内容有关的摘要。
(17)地震应急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召集人:杨建思刘莎涉及地震应急方面近几年的研究成果、技术发展以及最新技术。
(18)土动力学与岩土地震工程研究生创新论坛召集人:陈国兴庄海洋我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兴未艾的蓬勃发展,土动力学与岩土地震工程研究领域得到空前的重视与快速发展。
为了推动我国土动力学和岩土地震工程领域的研究生教学和科研水平,加强全国从事土动力学与岩土地震工程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之间互相学习和交流,为广大研究生提供现出创新思维和才智的舞台,提高研究生的科研创新发展能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特申请举办“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中土动力学创新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为主题的土动力学与岩土地震工程研究生创新论坛。
分会场拟根据研究生特点,以土动力学与岩土地震工程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为主题,特别鼓励面向先进的单元体试验研究、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岩土工程抗震韧性等前沿方向的创新性成果,为采用相同手段的学生提供了深入交流和思想碰撞的平台。
本次学术论坛将积极邀请全国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从事土动力学与岩土地震工程研究的博士、硕士研究生进行演讲,邀请知名专家学者主持论坛、组织研讨。
(19)地壳应力与地震研究新进展召集人:谢富仁万永革王成虎崔效锋陈佳维为加强地壳应力相关研究领域科技工作者的交流联系,推进地壳应力与地震活动的相关研究。
本专题拟就原地应力测量与形变观测技术及应用、岩石力学实验新成果、地壳应力模型新方法新成果、以及从地壳应力角度探讨地震成因、地震危险性、地震孕育发生的动力学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讨论。
(20)基础设施工程防震减灾召集人:杜修力崔杰韩强谭平基础设施工程防震减灾专业委员会/工程隔震与减震控制专业委员会两个分支机构联合主办基础设施工程防震减灾及工程结构减震控制理论、方法与最新技术方面的交流与研讨。
(21)韧性城乡建设与可恢复功能防震体系创新学术研讨会召集人:吕西林周颖“韧性城乡”是中国地震局发布的四项地震科学计划之一,已掀起全国多地韧性城乡建设热潮,例如北京已明确建设“韧性城市”。
目前,与“韧性城乡”密切相关的学会二级专委会有两个:中国地震学会可恢复功能防震体系专委会、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城乡韧性与防灾减灾专委会。
暨庆祝中国地震学会成立40周年之际,两专委会拟联合举办“韧性城乡建设与可恢复功能防震体系创新学术研讨会”,充分交流和展示韧性城乡建设的新成果、新进展。
(22)大地测量与地震动力学最新进展召集人:单新建何建坤孙文科金双根张怀王振杰李志伟许力生朱守彪本分会场着重关注大地测量与地震动力学领域内的各种大地测量观测相关技术(如GNSS、InSAR、卫星重力、LiDAR、卫星测高等)在在板块运动、构造活动、壳幔介质流变、地球物理场变化、震源破裂特征等方面的最新研究与应用,以及在数据处理方法、计算模型等方面的最新进展;以地壳形变场、重力场、构造活动图像、温度场等为基础,开展震源运动学反演、地震动力学模拟、地震形变周期规律探索及相关的地球动力学模拟研究工作。
(23)地震构造主动源监测技术系统研究召集人:张元生王伟涛王宝善中国大陆强震多发,地震灾害严重。
青藏高原东北缘构造变形强烈,历史上强震频发。
该地区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地震灾害风险高。
在此开展强震孕育机制和地震风险性研究对提升国家防灾减灾能力,防范地震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地震是构造运动背景下地球内部应力在局部积累和释放的物理过程,对地下介质物性和力学状态随时间变化特征的研究是分析该过程的关键。
近年来,在陈颙院士倡导下的陆地气枪主动源探测技术,为监测区域性地壳介质变化提供了技术手段。
本专题拟在青藏高原东北缘强震危险区开展地震构造的主动源探测,从背景构造和局部结构两个尺度、静态结构和动态变化两个角度开展研究,获取研究区高精度的深部结构和变形模型,分析孕震背景。
发展能对区域性地下介质变化开展高分辨率、高精度监测的气枪震源软硬件技术系统,构建多主动源联合立体监测体系,分析地下介质物性和力学状态的时空变化;综合构造背景、区域应力场和介质时变特征等信息,分析研究区强震孕育机制和地震危险性的预测评估方法。
(24)近远海重大工程与海洋岩土灾害防护学术研讨会召集人:年廷凯王桂萱董国海会议简介:近年来,我国在近岸与离岸、近海与远海重大工程建设(如跨海交通、沿海核电站、深水码头、岛礁工程、海上风电场、油气开采平台、天然气水合物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这些重大工程往往建设在复杂海洋地质环境中,服役期内承受海洋极端环境和潜在地震作用,极易发生岩土灾变,威胁海洋工程安全。
海洋岩土工程是土木/水利/交通/海洋工程的交叉研究领域,是保障近远海重大工程安全服役的关键。
本次会议以“近远海重大工程与海洋岩土灾害防护”为主题,涉及海洋土动力学与场地地震区划、海底结构物(海洋基础、海底管线和水合物开采井等)安全与防灾设计、海底滑坡与地震海啸等次生灾害模拟、岛礁吹填场地地震安全与岸坡防护、波浪流-地基-结构物动力相互作用、近海风电核电与交通工程防震减灾性能设计、海洋工程在役稳定性与全寿命监测新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