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吸附和吸收处理空气原理与方法
《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课后习题答案(第3版)
![《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课后习题答案(第3版)](https://img.taocdn.com/s3/m/ea664419a216147917112866.png)
第一章绪论1、答:分为三类。
动量传递:流场中的速度分布不均匀(或速度梯度的存在);热量传递:温度梯度的存在(或温度分布不均匀);质量传递:物体的浓度分布不均匀(或浓度梯度的存在)。
2、解:热质交换设备按照工作原理分为:间壁式,直接接触式,蓄热式和热管式等类型。
1) 间壁式又称表面式,在此类换热器中,热、冷介质在各自的流道中连续流动完成热量传递任务,彼此不接触,不掺混。
2) 直接接触式又称混合式,在此类换热器中,两种流体直接接触并且相互掺混,传递热量和质量后,在理论上变成同温同压的混合介质流出,传热传质效率高。
3) 蓄热式又称回热式或再生式换热器,它借助由固体构件(填充物)组成的蓄热体传递热量,此类换热器,热、冷流体依时间先后交替流过蓄热体组成的流道,热流体先对其加热,使蓄热体壁温升高,把热量储存于固体蓄热体中,随即冷流体流过,吸收蓄热体通道壁放出的热量。
4) 热管换热器是以热管为换热元件的换热器,由若干热管组成的换热管束通过中隔板置于壳体中,中隔板与热管加热段,冷却段及相应的壳体内穷腔分别形成热、冷流体通道,热、冷流体在通道内横掠管束连续流动实现传热。
3、解:顺流式又称并流式,其内冷、热两种流体平行地向着同方向流动,即冷、热两种流体由同一端进入换热器。
1) 逆流式,两种流体也是平行流体,但它们的流动方向相反,即冷、热两种流体逆向流动,由相对得到两端进入换热器,向着相反的方向流动,并由相对的两端离开换热器。
2) 叉流式又称错流式,两种流体的流动方向互相垂直交叉。
3) 混流式又称错流式,两种流体的流体过程中既有顺流部分,又有逆流部分。
4) 顺流和逆流分析比较:在进出口温度相同的条件下,逆流的平均温差最大,顺流的平均温差最小,顺流时,冷流体的出口温度总是低于热流体的出口温度,而逆流时冷流体的出口温度却可能超过热流体的出口温度,以此来看,热质交换器应当尽量布置成逆流,而尽可能避免布置成顺流,但逆流也有一定的缺点,即冷流体和热流体的最高温度发生在换热器的同一端,使得此处的壁温较高,为了降低这里的壁温,有时有意改为顺流。
化工基础 第五章 吸 收
![化工基础 第五章 吸 收](https://img.taocdn.com/s3/m/4de477dd49649b6648d7476a.png)
第五章 吸 收§5.1 概述气体吸收是典型的扩散传质过程。
气相(吸附质):由可溶于吸收剂的气体组分和吸收操作系统包括两个相:不溶或难溶于吸收剂的惰性组分组成。
液相:液体吸收剂。
对吸收操作的吸收率、吸收条件、吸收设备类型的选择都起决定性的作用。
吸收过程:利用混合气中各组分在吸收剂中有不同溶解度的特点,选择合宜的吸收剂对混合气中的组分进行选择性的吸收,以达到从混合气中分离出纯的组分,或得到指定浓度的溶液或使气体净制的目的。
吸收的应用:(1)制取成品:如用NaOH溶液吸收Cl2制取NaClO3,用水吸收氯化氢以制取盐酸,用硫酸(98.3%)吸收三氧化硫以制取浓硫酸等。
(2)从气体中回收有用的组分和分离气体混合物:如用水吸收氯磺酸生产尾气回收HCl,用油吸收石油裂解气中C2以上组分,使之与氢和甲烷分离;由乙烯直接氧化来制环氧乙烷时用水吸收反应后气体中的环氧乙烷等。
(3)吸收气体中的有害物质以净化气体:如用水吸收AC发泡剂缩合工段和氯化工段的尾气以除去HCl气体;合成氨工业中用铜氨液吸收除去原料气体中的一氧化碳等。
(4)作为生产的辅助环节:如氨碱法生产中用饱和盐水吸收氨以制备原料氨盐水等。
(5)作为环境保护和职业保健的重要手段:如硫酸厂用吸收除去废气中二氧化硫;过磷酸钙厂用吸收除去废气中含氟气体等。
在净化这类废气时有时还可以回收有用的副产品。
1 吸收的类型吸收包括两种类型。
(1)物理吸收:吸收质只是简单地从气相溶入液相,吸收质与吸收剂间没有显著的化学反应或只有微弱的化学反应,条件稍有改变,解吸即可发生。
例如用吸收油吸收焦炉气中的苯,用水吸收氯化氢、二氧化碳或氨等。
特点:①是一个物理化学过程,吸收的极限取决于当时条件下吸收质在吸收剂中的溶解度,吸收速率主要取决于吸收质从气相主体传递进入液相主体的扩散速率。
②是可逆的,热效应一般较小。
③加压有利于吸收,减压则有利于解吸;降低温度可以有限度地增大吸收质的溶解度,提高吸收速率,但温度过低,吸收质分子的扩散速率减慢,有可能减慢吸收速率。
气体吸附原理
![气体吸附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00ac6e9a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56.png)
气体吸附原理气体吸附是指气体分子在固体表面上附着的现象,它是一种重要的物理化学过程,广泛应用于化工、环保、能源等领域。
气体吸附原理是指气体分子在与固体表面相互作用时,通过吸附作用在固体表面上形成一层吸附层的过程。
气体吸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最重要的是吸附剂的性质和气体分子的性质。
吸附剂的性质包括孔径大小、孔隙结构、化学成分等,而气体分子的性质则包括分子大小、极性、化学活性等。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决定了气体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行为。
气体吸附过程可以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种类型。
物理吸附是指气体分子与吸附剂表面之间的范德华力作用,它是一种弱相互作用力,通常发生在低温下。
而化学吸附则是指气体分子与吸附剂表面发生化学键结合的过程,它是一种强相互作用力,通常发生在高温下。
在气体吸附过程中,吸附剂的孔隙结构对吸附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孔隙结构可以影响吸附剂的比表面积、孔体积和孔径分布等参数,从而影响气体分子在吸附剂表面上的扩散和吸附速率。
通常情况下,孔径越小,吸附剂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越大,气体分子在其表面上的吸附性能也越好。
此外,气体分子的性质也对气体吸附过程产生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分子大小越小、极性越大、化学活性越高的气体分子,其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性能也越好。
这是因为这些气体分子更容易与吸附剂表面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形成稳定的吸附层。
在工业应用中,气体吸附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气体分离、气体储存、气体检测等领域。
例如,在天然气净化过程中,气体吸附技术可以有效去除天然气中的杂质气体,提高天然气的纯度。
在气体储存领域,气体吸附技术可以将气体分子吸附到多孔吸附剂中,实现气体的高效储存和释放。
总之,气体吸附原理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物理化学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气体吸附原理,可以更好地理解气体分子在固体表面上的吸附行为,为气体吸附技术的应用和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第5章-吸收吸附除湿
![第5章-吸收吸附除湿](https://img.taocdn.com/s3/m/9b5fc8225a8102d276a22f4f.png)
B
A Φ=100%
等温除湿(近似等温过程):除湿的同时通过冷却流体带 走吸附热。
B
A
Φ=100%
独立除湿的优点
1、降温除湿方法的缺点: 为了除湿,冷媒温度需较低,一般为 7~12℃, 造成以下缺点: (1)降低了制冷机的制冷系数; Q 蒸发温度 制冷系数 W 冷凝温度 蒸发温度 (2)需对冷却后的空气进行加热到适宜的送风状态, 浪费能源 ; (3)冷凝水产生霉菌。
剂脱湿,干燥剂得到再生
干燥剂吸湿量
干燥循环示意图 (高温、高p1 ,低吸湿能力) 干燥剂表面水蒸气分压力 P1 120 ℃
③ ②
10 ℃
冷却 干燥剂吸湿量
① (低温t、低p1 ,高吸湿能力)
30
15
吸附剂除湿方式 1、静态除湿:指吸附剂和密闭空间内的静止空气接触时, 吸附空气中水蒸汽。
实验室常用 稀硫酸
独立除湿 ——近年来国际空调界比较流行的 除湿概念 •什么是独立除湿? •独立除湿与用喷淋室和表冷器除湿有什么不同? •独立除湿有哪些优点? •独立除湿的方法是什么?
25
独立除湿 对空气的除湿与降温分开独立处理,除湿不 依赖于降温就可以实现,只利用干燥剂降低 空气中的含湿量 典型独立除湿方式主要采用吸收和吸附方式 1.吸附过程:干燥剂的化学成分不变 2.吸收过程:干燥剂化学成分改变 干燥剂:包括吸附剂和吸收剂
界面上分子和内部分子所受的力 固体内部分子所受分子间的作用力是对称的,而固体表面分子所受 力是不对称的。向内的一面受内部分子的作用力较大,而表面向外一 面所受的作用力较小, 当气体分子或溶液中溶质分子在运动过程中碰到固体表面时就会被 6 吸引而停留在固体表面上。
3
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的比较
《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课程教学大纲(本科)](https://img.taocdn.com/s3/m/3b4947c3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49.png)
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Principle and Equipment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课程代码:02410040学分:2.0学时:32 (其中:课堂教学学时:28实验学时:4上机学时:0课程实践学时:0 )先修课程:《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适用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教材: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连之伟,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四版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一)课程性质《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是具有承上启下意义,同时起到连接相关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桥梁作用的专业基础课。
它是在《传热学》、《流体力学》和《工程热力学》的基础上,将专业中《冷热源工程》、《暖通空调》、《热泵原理与应用》等专业课中涉及流体热质交换原理及相应设备的共性内容抽出,经综合、充实和系统整理而形成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此课程兼顾理论知识和设备知识,培养学生较全面掌握动量传输、热量传输及质量传输共同构成的传输理论的基础知识,掌握本专业中的典型热质交换设备的热工计算方法,为进一步学习本专业的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课程目标1:掌握传质的理论基础,包括传质的基本概念,扩散传质、对流传质的过程及分析, 相际间的热质传递模型。
课程目标2:理解传热传质的分析和计算知识,包括动量、热量和质量的传递类比,对流传质的准则关联式,热量和质量同时进行时的热质传递;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课程目标3:熟悉空气热质处理方法,包括空气处理的各种途径,空气与水/固体表面之间的热质交换过程及主要影响因素,吸附和吸收处理空气的原理与方法,用吸收剂处理空气和用吸附材料处理空气的原理与方法;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分析环境控制领域常用的空气热质处理原理。
课程目标4:掌握热质交换设备的热工计算方法,包括间壁式热质交换设备的热工计算,混合式热质交换设备的热工计算和复合式热质交换设备的热工计算,能够针对具体需求对常见热质交换设备进行设计计算和校核计算。
安全工程专业工业防毒技术经典课程05有害气体吸附净化2.2
![安全工程专业工业防毒技术经典课程05有害气体吸附净化2.2](https://img.taocdn.com/s3/m/c239f5a4b9d528ea81c77997.png)
-- 5 --
工业防毒技术
木炭(吸附剂)的历史
(1)公元前1550年,埃及有作为医用的记载; (2)公元前460-359年,希腊医生Hippocrate用以 治羊癫疯; (3) 1518-1593年,中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提及 用于治病; (4) 1993年有外电报道用于溃疡; (5) 1794年,英国有家糖厂用于加速脱色。 (6)中国汉代将木炭用于墓穴中的防腐。(长沙马王堆) 上述例证应用的都是木炭,不是活性炭
-- 38 --
工业防毒技术
纳米级硅铝沸石分子 筛(ZSM-5)
-- 2 --
工业防毒技术
吸附剂:具有较大吸附能力的固态物质称为吸附剂,
吸附质:被吸附的物质称为吸附质。
吸附法主要运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低浓度气体,吸附法的净化效率要比吸收法高,吸 附法常用于浓度低、毒性大及高净化要求的场合的 有害气体,但吸附法处理的气体量不宜过大。 (2)用吸附法净化有机溶剂蒸气具有较高的效率。对各种有 机溶剂蒸气,其净化效率接近100%。 (3)当处理的气量较小时,用吸附法灵活方便。
-- 12 --
工业防毒技术
3)通过微孔的扩散。 气体在多孔固体中的扩散速率与气体的性质、吸附 剂材料的性质以及微孔尺寸等因素有关。利用扩散 速率的差别可以将混合物分离。 4)微孔中的凝聚。 毛细管中液体曲面上的蒸气压与其正常蒸气压不同。 多数情况下毛细管上的可凝气体会在小于其正常蒸 气压的压力下在毛细管中凝聚。在一定温度下凝聚 压力与毛细管半径有关。因此,多孔固体周围的可 凝缩气体会在与其孔径对应的压力下在微孔中凝聚。
-- 10 --
工业防毒技术
第一节
吸附的基本概念
⑴物理吸附 固体吸附剂与气体分子之间普遍存在着分子间的引 力,即范德华力。产生物理吸附的原因是分子间的 引力。 物理吸附主要特征为: ①固体表面与被吸附的气体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 ②对吸附的气体没有选择性,可吸附一切气体; ③既可以是单分子层吸附也可形成多分子层吸附; ④吸附过程为放热过程。
第五章 气源系统及净化处理装置
![第五章 气源系统及净化处理装置](https://img.taocdn.com/s3/m/3ec5763a31b765ce04081412.png)
它有两个填满吸附剂的 桶并联,当左边的桶将 空气中的水分吸附输出 干燥空气到供气系统。 同时,右边的就进行再 生程序,如此交替循环 使用。吸附剂再生方法 有加热再生和无热再生 两种。
注意事项
吸附干燥器在使用时,应在其输出端安装 精密过滤器,以防止吸附剂在压缩空气的 不断冲击下产生的粉末混入压缩空气。并 要减少进入干燥器的湿空气中的油份,以 防止油粘附在吸附剂表面使吸附剂降低吸 附能力,产生所谓“油中毒”现象。
1、冷冻式干燥器
冷冻式空气干燥器的工作原理是:是湿空气冷 却到其露点温度以下,使空气中水蒸气凝结成 水滴并清除出去,然后再将压缩空气加热至环 境温度输送出去。
进入干燥器的空气 首先进入再热器预冷 却,然后,空气再进 入制冷器,使空气进 一步冷却到2~5℃, 使空气中含有的气态 水份、油份等由于温 度的降低而大量进一 步地析出,经冷凝水 分离器排出。冷却后 的空气再进入热交换 器加热输出。
视油器9上部和节流阀8用以调节滴油量,可在0 ~200滴/min范围内调节。
普通型油雾器能在进气状态下加油,这时只要拧松油塞 10后,油杯上腔c便通大气,同时输入进来的压缩空气将 截止阀阀芯2压在截止阀座4上,切断压缩空气进入c腔的 通道。又由于吸油管6中单向阀7的作用,压缩空气也不会 从吸油管倒灌到油杯中,所以就可以在不停气状态下向油 塞口加油,加油完毕,拧上油塞。
(2)、按结构形式分类
(3)、按空压机输出压力大小分类
低压空压机 0.2~1.0MPa 中压空压机 1.0~10 MPa 高压空压机 10~100 MPa 超高压空压机 >100 MPa
(4)、按空压机输出流量分类
微型 小型 中型 大型
<1m3/min 1~10 m3/min 10~100 m3/min >100 m3/min
环境学概论 第5章 大气污染及防治
![环境学概论 第5章 大气污染及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d447710fa417866fb84a8ee1.png)
本章内容
1 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以及危害 2 影响大气污染的主要气象因素 3 除尘装置的种类以及除尘原理、特性
第一节 大气污染及主要污染物
15:34
一、大气圈组成
大气圈约10 000km, 大气物理学和污染物气象学中,大气圈
层的上界为1 200 ~ 1 400km
② 可吸入颗粒物( PM2.5):悬浮在空气中,空 气动力学直径小于2.5um的颗粒物
③ PM0.5数量浓度比在 PM2.5中接近90%。PM0.5浓 度与居民健康危害的关系最为显著
15:34
(2)飘尘特点
粒径小,比重也小,可长期漂浮在大气中 易随呼吸进入人体,危害健康 吸附多种污染物,在大气中为化学反应提供
地球大气圈的总质量约6 000×1012t,占地 球总质量的0.0001%左右 大气质量50%集中在下部5km
大气质量75%集中在下部10km 大气质量90%集中在下部30km
外层:大气层的最外层 暖层:又称电离层,顶界约 800~1000km,下部主要由分子氮 组成,上部主要由原子氧组成
1985-1995 酸雨研究
1990-1995 平流层臭氧损耗机制的模拟和模式,编制ODS淘 汰国家方案,微量气体源汇(CH4, DMS, VOC, NH3, N2O)
1996-
机动车排放污染,区域空气质量(O3,PM2.5)
六、我国空气质量日报
空气质量日报的组成:
空气质量指数AQI
首要污染物 ,阿拉斯加火山爆发,使得太阳 辐射量减少10%~20%,
1963年,阿贡火山爆发后,火山灰绕地 球四周,使气温下降,气候异常。
1991年,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两度爆发, 推测火山爆发使得全球降温0.5华氏度。
化工基础 第五章 传质过程及塔设备(吸收)
![化工基础 第五章 传质过程及塔设备(吸收)](https://img.taocdn.com/s3/m/5a6b82a6dd3383c4bb4cd217.png)
① 气相在液层中鼓泡,气泡破裂,将雾沫弹溅至上一层塔板;
② 气相运动是喷射状,将液体分散并可携带一部分液沫流动。 说明:开始发生液泛时的气速称之为液泛气速 。
② 降液管液泛
当塔内气、液两相流量较大,导致降液管内阻力及塔板阻力增
大时,均会引起降液管液层升高,当降液管内液层高度难以维 持塔板上液相畅通时,降液管内液层迅速上升,以致达到上一 层塔板,逐渐充满塔板空间,即发生液泛。并称之为降液管内 液泛。
Ⅰ
促进两相传质。
Ⅱ
α= 50
Ⅲ Ⅰ三面切口舌片; Ⅱ拱形舌片; Ⅲ50×50mm定向舌片的尺寸和倾角
d.筛孔塔板 结构简单、造 价低廉、气体
压降小、生产
能力较大;缺 舌形塔板
点是操作弹性
范围较窄,小 孔筛板易堵塞。 e.导向筛板 如图
(导向筛板)
应用:用于减压塔的低阻力、高效率塔板。 斜台:抵消液面落差的影响。 导向孔:使气、液流向一致,减小液面落差。
沸点低的组分气化,达到分离的目的。 增湿是将干燥的空气与液相接触,水分蒸发进入气相。
②液相一液相 在均相液体混合物中加入具有选择性
的溶剂,系统形成两个液相。
(2)流一固相间的传质过程
①气相一固相 含有水分或其它溶剂的固体,与比较干燥的热 气体相接触,被加热的湿分气化而离开固体进入气 相,从而将湿分除去,这就是固体的干燥。 气体吸附的相间传递方向恰与固体干燥相反,它 是气相某个或某些组分从气相向固相的传递过程。
填料分类
球形 丝网波纹
波纹型
规整填料 孔板波纹
隔栅型 格利希隔栅
拉西环
勒辛环
鲍尔环
阶梯环
弧鞍环
金属环矩鞍
规整填料
混堆填料
(工业分析课件)第5章气体分析及工业废气测定
![(工业分析课件)第5章气体分析及工业废气测定](https://img.taocdn.com/s3/m/54207dc0f242336c1eb95ebe.png)
3. 检漏
①用平衡瓶将量气管内气体排尽后关闭三通阀 ( 此时与大气和进样瓶都不通)。 ②将平衡瓶置于仪器的底部,观察量气管的液面,如果
仅有稍微下降就不再变化,吸收瓶内液面也没变化, 说明系统不漏气;如果液面不断下降则说明仪器漏 气,这就要检查漏气源,在仪器没损坏的情况下, 一般是橡皮管连接不好或者是活塞涂油不均。
气体及其吸收剂
气体
CO2、H2S、 SO2 O2
CO 不饱和烃
SO2
吸收剂
KOH 焦性没食子酸的碱性溶液
氯化亚铜的氨性溶液 溴水 I2
气体吸收剂及其配制
1. KOH溶液 33%(水溶液) (1ml可吸收40mlCO2 2. 焦性没食子酸的碱性溶 液 (1ml可吸收8~12ml O2) 3. 氯化亚铜的氨性溶液
气体容量法(或气体体积)
原理:利用气体的化学特性,使混合气体和特定试剂接触。 则混合气体中的被测组分与试剂发生化学反应被定量吸收, 其它组成则不发生反应(或不干扰)。如果吸收前后的温度 及压力一致,则吸收前后的体积之差即为被测组分的体积。
混合气
仪器 (特定试剂 ) 体积差
被测物与试剂反应
根据吸收前后体积之差 = 被测组分体积计算出体积比 (V/V)。
气体分析的目的
1、化工原料气,了解气体的组成及含量,分析正确配料;
2、中间产品气体分析生产是否正常; 3、从燃料的成分,计算出燃料的发热量; 4、(燃料燃烧后生成)烟道气分析 ,燃烧是否正常和生 产的状况 ; 5、厂房空气分析, 通风、设备漏气情况;有无有害气体; 是否危及生命及厂房安全。
气体分析的特点
燃烧法
√
√
√
√
√
√
编
CO CH4 H2 N2
大气污染控制考试知识点
![大气污染控制考试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020d645d804d2b160b4ec02d.png)
气态污染物以分子状态存在,可分为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从污染源直接排放的原始物质。
二次污染物——由一次污染物与大气中原有成分或几种一次污染物之间经过一系列化学或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与一次污染物性质不同的新污染物。颗粒较小,但毒性更大。如光化学烟雾等。
粒子沉降:荷电粉尘在电场中受库仑力的作用向集尘极移动,经过一定时间后到达集尘极表面,放出所带电荷而沉集其上
粒子清除:当粉尘沉积到一定厚度后,用机械振动等方法将其清除掉,使之落入下部灰斗中。
2、粒子荷电机制(电场电荷、扩散电荷)
3、异常荷电现象:
.反电晕:沉积在集尘极表面的高比阻粒子导致在低电压下发生火花放电或在集尘极发生反电晕现象,通常当比电阻高于2×1010欧姆厘米时,较容易发生火花放电或反电晕,破坏了正常电晕过程。
重力沉降:进入除尘器的含尘气流中,部分粒径与密度较大的颗粒会在重力作用下自然沉降。
2、性能
除尘效率:
压力损失:
设Cj为进口气体含尘浓度,η为平均 除尘效率,t为过滤时间,则滤布上的粉尘负荷md为:
3、影响袋式除尘器除尘效率的因素:
滤料的结构、粉尘的粒径、粉尘的厚度、过滤速度
对于粒径为0.2-0.4um 的粉尘,在不同状况下的过滤效率皆最低,因为这一粒径范的粒径正处于惯性碰撞和拦截作用范围的下限,扩散作用范围的上限。
湿式除尘器的类型:低能除尘器(喷雾塔、旋风洗涤器)
高能除尘器(文丘里洗涤器)
自激喷雾洗涤器、泡沫洗涤器、填料塔洗涤器、机械诱导喷雾洗涤器
第三节,电除尘器
1、电除尘器的工作原理:
气体电离;
粒子荷电:在放电极与集尘极之间施加直流高电压,使放电极附近发生电晕放电,气体电离,生成大量的自由电子和正离子。在放电极附近的正离子立即被电晕极吸引过去而失去电荷。自由电子和随即形成的负离子则因受电场力的作用向集成极移动, 并充满到两极间。含尘气流通过电场空间时,自由电子,负离子与粉尘碰撞并附着其上。
《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习题答案分析
![《热质交换原理与设备》习题答案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1c146d95fbfc77da269b14b.png)
第5章吸附和吸收处理空气的原理与方法1.解:物理吸附是被吸附的流体分子与固体表面分子间的作用力为分子间吸引力,它是一种可逆过程,物理吸附是无选择的,只要条件适宜,任何气体都可以吸附在任何固体上。
吸附热与冷凝热相似。
适应的温度为低温。
吸附过程进行的急快参与吸附的各相间的平衡瞬时即可达到。
化学吸附是固体表面与吸附物间的化学键力起作用的结果。
吸附力较物理吸附大,并且放出的热也比较大,化学吸附一般是不可逆的,反应速率较慢,升高温度可以大大增加速率,对于这类吸附的脱附也不易进行,有选择性吸附层在高温下稳定。
人们还发现,同一种物质,在低温时,它在吸附剂上进行物理吸附,随着温度升到一定程度,就开始发生化学变化转为化学吸附,有时两种吸附会同时发生。
2、硅胶是传统的吸附除湿剂,比表面积大,表面性质优异,在较宽的相对湿度范围内对水蒸汽有较好的吸附特性,硅胶对水蒸汽的吸附热接近水蒸汽的汽化潜热,较低的吸附热使吸附剂和水蒸汽分子的结合较弱。
缺点是如果暴露在水滴中会很快裂解成粉末。
失去除湿性能。
与硅胶相比,活性铝吸湿能力稍差,但更耐用且成本降低一半。
沸石具有非常一致的微孔尺寸,因而可以根据分子大小有选择的吸收或排除分子,故而称作“分子筛沸石”。
3、目前比较常用的吸附剂主要是活性炭,人造沸石,分子筛等。
活性炭的制备比较容易,主要用来处理常见有机物。
目前吸附能力强的有活性炭纤维,其吸附容量大吸附或脱附速度快,再生容易,而且不易粉化,不会造成粉尘二次污染,对于无机气体如2SO 2X、H S 、NO 等有也很强的吸附能力,吸附完全,特别适用`于吸附去除6931010/g m --、 量级的有机物,所以在室内空气净化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4、有效导热系数通常只与多孔介质的一个特性尺度----孔隙率有关。
第6章 间壁式热质交换设备的热工计算1、解:间壁式 换热器从构造上可分为:管壳式、胶片管式、板式、板翘式、螺旋板式等。
提高其换热系数措施:⑴在空气侧加装各种形式的肋片,即增加空气与换热面的接触面积。
氧气吸附活化
![氧气吸附活化](https://img.taocdn.com/s3/m/c0972076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4ce7b6a.png)
氧气吸附活化及其应用一、引言氧气,作为地球上最常见的元素之一,不仅在生物体的新陈代谢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在许多工业生产过程中也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然而,氧气的纯度和活性直接影响了其使用效果。
因此,氧气吸附活化技术应运而生,以提高氧气的纯度和活性。
二、氧气吸附活化的原理氧气吸附活化是指通过特定的吸附材料(如分子筛、活性炭等)对氧气进行吸附,然后通过加热或其他方式使吸附的氧气脱附出来,从而提高氧气的纯度和活性的过程。
这个过程通常包括吸附、解吸和再生三个步骤。
三、氧气吸附活化的方法1. 温度控制法:通过改变温度来控制吸附和解吸的过程。
当温度升高时,吸附剂对氧气的吸附能力降低,氧气被解吸出来;反之,当温度降低时,吸附剂对氧气的吸附能力增强,氧气被吸附到吸附剂上。
2. 压力控制法:通过改变压力来控制吸附和解吸的过程。
当压力升高时,更多的氧气被吸附到吸附剂上;反之,当压力降低时,吸附的氧气被解吸出来。
3. 混合气体法:通过混合不同的气体来控制吸附和解吸的过程。
例如,可以将氧气与惰性气体混合,然后通过吸附剂吸附氧气,最后通过减压或升温将氧气解吸出来。
四、氧气吸附活化的应用氧气吸附活化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工、环保、能源、医疗等多个领域。
例如,在化工行业中,可以通过氧气吸附活化技术提高反应效率和产品质量;在环保行业中,可以通过氧气吸附活化技术处理废气和废水;在能源行业中,可以通过氧气吸附活化技术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在医疗行业中,可以通过氧气吸附活化技术制备高纯度的医用氧气。
五、结论氧气吸附活化是一种有效的提高氧气纯度和活性的技术,其原理简单,操作方便,应用广泛。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氧气吸附活化技术将在未来发挥更大的作用。
(完整word版)“化工原理”第5章《吸收》复习题
![(完整word版)“化工原理”第5章《吸收》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3ef700b5be23482fb5da4c1a.png)
《化工原理》第五章“吸收”复习题一、填空题1。
质量传递包括有___________________等过程。
***答案***吸收、蒸馏、萃取、吸附、干燥。
2. 吸收是指_______的过程,解吸是指_____的过程。
***答案***用液体吸收剂吸收气体,液相中的吸收质向气相扩散.3. 对接近常压的低浓度溶质的气液平衡系统,当总压增加时,亨利系数E____,相平衡常数m____,溶解度系数H____。
***答案*** 不变; 减少; 不变4. 指出下列组分,哪个是吸收质,哪个是吸收剂。
(1) 用水吸收HCl生产盐酸,H2O是____,HCl是_____.(2)用98。
3%H2SO4吸收SO3生产H2SO4,SO3,是___;H2SO4是___。
(3)用水吸收甲醛生产福尔马林,H2O是____;甲醛是___。
***答案***(1)吸收剂,吸收质。
(2)吸收质,吸收剂.(3)吸收剂,吸收质。
5. 吸收一般按有无化学反应分为_____,其吸收方法分为_______。
***答案***物理吸收和化学吸收;喷淋吸收、鼓泡吸收、膜式吸收。
6。
传质的基本方式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答案*** 分子扩散,涡流扩散。
7。
吸收速度取决于_______,因此,要提高气-液两流体相对运动速率,可以____来增大吸收速率。
**答案***双膜的扩散速率,减少气膜、液膜厚度。
8。
由于吸收过程气相中的溶质分压总____液相中溶质的平衡分压,所以吸收操作线总是在平衡线的____。
增加吸收剂用量,操作线的斜率____,则操作线向____平衡线的方向偏移,吸收过程推动力(y-y*)____。
***答案***大于上方增大远离增大9。
在气体流量,气相进出口组成和液相进口组成不变时,若减少吸收剂用量,则传质推动力将____,操作线将___平衡线。
***答案*** 减少; 靠近;10。
对一定操作条件下的填料吸收塔,如将塔料层增高一些,则塔的H OG将_____,N OG将_____(增加,减少,不变)。
化工原理第五章吸收(传质理论之一)超详细讲解
![化工原理第五章吸收(传质理论之一)超详细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3ade09ecb52acfc788ebc903.png)
被吸收NH3的体积: VNH3=80*(0.25-0.053) =15.8 m3
传热过程
吸收过程
理论 将对流给热视为壁 实质 附近滞流层的热传
导过程—付立叶定
将吸收视为A穿过相界面附 近滞流双膜的分子扩散过 程—费克定律
At
T
T
t
t
A1 (T tw1 ) A2 (tw2 t )
N
DAC
DgP
RTpBg
A(
Dl (CA CS
CSl
p )
pi) A(Ci C)
作业: P185 7
§5-3 吸收速率
吸收速率决定吸收达到平衡的时间,决定吸收操作的 生产强度,是吸收设备选型和设备设计的重要依据。
一、吸收速率定义:NA= dnA/dτ 对于稳定吸收过程:NA=nA/τ mol(A)/s 吸收过程是物质的相转移过程,通过扩散方式进行。
二、扩散 1、分子扩散:物质以分子热运动方式穿过静止或滞流流 体的传递过程——特点:传递速率慢。 2 、对流扩散:物质以相对运动方式穿过湍流流体的传递 过程——特点:传递速率快。
A(Ci
C) =klA(Ci-C)
kl
DlCT
lCS
所以,可用界面附近气膜中的扩散速率:
NA=kgA(p-pi) 或液膜中的扩散速率:
计算吸收速率。
NA=klA(Ci-C)
作业: P185 12、13
六、吸收速率方程 1 气膜吸收分速率方程
空气治理原理
![空气治理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e0c29efe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55.png)
空气治理原理
空气治理原理指的是通过各种方法和技术来改善、净化和保护空气质量的过程。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空气治理原理:
1. 空气过滤:通过使用过滤器或过滤材料来去除空气中的颗粒物、细菌、病毒和有害物质。
过滤器可以使用物理过滤或化学吸附的方式去除空气中的污染物。
2. 燃烧处理:通过高温燃烧来分解和转化空气中的有机污染物和有害气体。
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有机废气和恶臭物质的排放。
3. 吸附和吸附剂:通过将有害气体吸附到吸附剂表面来净化空气。
吸附剂通常是具有高度吸附性能的材料,如活性炭。
这种方法常用于去除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等有毒有害气体。
4. 化学处理:使用化学方法将有害气体或污染物转化成无害或较低毒性的物质。
例如,光催化氧化技术可以利用光能催化有害气体的氧化反应,将其转化为无害的物质。
5. 空气净化器:通过使用空气净化器设备来过滤、去除和杀灭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和细菌。
空气净化器通常使用多种过滤和杀菌技术,如HEPA过滤器、电子过滤器和紫外线杀菌等。
空气治理原理的选择和应用取决于具体的污染源、污染物种类和治理要求。
在实际的空气治理过程中,通常需要结合多种方法和技术来达到更好的治理效果。
初中化学吸附作用教案
![初中化学吸附作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145303e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c3.png)
初中化学吸附作用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道吸附作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 了解吸附作用在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3. 能够初步解释吸附作用的原理;
4. 掌握吸附作用的影响因素和条件。
二、教学内容
1. 吸附作用的概念及分类;
2. 吸附作用的应用;
3. 吸附作用的原理;
4. 吸附作用的影响因素和条件。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吸附作用的概念、分类和应用;
难点:吸附作用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四、教学方法
1.讲解结合示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吸附作用的概念;
2.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观察和体验吸附作用的现象;
3.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吸附作用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与吸附作用相关的现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讲解:介绍吸附作用的概念、分类和应用,让学生了解吸附作用的基本知识;
3. 实验演示:进行一个简单的吸附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吸附作用的过程;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合作,探讨吸附作用的原理和影响因素;
5. 总结:对吸附作用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六、作业布置
1.完成课堂练习,巩固吸附作用的相关知识;
2.观察生活中的吸附现象,写一篇小结。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对吸附作用的概念和原理有了初步了解,能够简单解释吸附作用的影响因素。
但是在后续教学中,需要进一步加强实验教学和综合应用,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吸附作用在生活和工业中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n
若1/n在0.1-0.5之间,吸附容易进行,1/n大于0.5 时,则吸附很难进行。 限制条件:仅用于吸附质未达到饱和状态时。 当吸附表面出现凝结和结晶时,吸附现象则不明显 了。
BET公式
q m k p / p0 q (1 p / p0 )(1 p / p0 k p / p0 )
吸附材料在IAQ方面应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需求情况:衣食住行,衣食(温饱)问题已 基本解决,住(房)、行(车)问题受到关注 提高IAQ的四种办法:
源头治理 通风控制 优化室内气流组织 空气净化
上述四方面,都与传质问题紧密相连。
5.2吸收剂处理空气的机理和方法
一、吸收现象简介 气体吸收是用适当的液体吸收剂来吸收气体或 气体混合物中的某种组分的一种操作。 气体被吸收的程度,取决于气体的分压力。 液体除湿剂对水蒸汽有很强的吸收能力。 大量吸收水分后,吸收液的浓度变稀,除湿能 力也随之降低,为连续吸湿,需将稀溶液加热 浓缩(再生)。水分蒸发,溶液浓缩后,重复 使用。
典型的吸收—再生过程分析
1—2:溶液的吸湿过程,水蒸气从空气向溶液 转移,同时水蒸气凝结潜热大部分被溶液吸收; 2—3—4:溶液的再生过程,所需能量包括:
加热除湿剂使得其表面蒸汽压高于水蒸气分压(2-3) 所含水分蒸发所需的汽化潜热(3-4) 溶质析出所需的热量
4—1:溶液的冷却过程。 在2—3加热过程和4—1冷却过程之间加换热 器。
空气除湿方法
冷却除湿法 固体吸附法(固体床吸附法和转轮法) 液体吸收法 膜法 具体采用哪种方法,要根据除湿空气的风量、 压力、温度和空气的含湿量,结合具体的应用 背景进行选择。
冷却除湿法
原理:利用湿空气被冷却到露点温度以下,将 冷凝水脱除的除湿方法,又称露点法或冷冻法; 空气冷却器除湿或喷淋室除湿的方法属于冷却 除湿; 缺点:
仅为降温,表冷器中冷媒温度为20 ℃左右即可; 为除湿,冷媒温度降低到7℃以下,使制冷机COP 降低。 无法使用自然冷源 再热、双重能量浪费 霉菌
固体吸附法
原理:利用某些固体吸附剂吸湿
硅胶、沸石吸水蒸汽、再生->吸附、脱附 固 气
包括固体床吸附法和转轮法; 优点:技术较为成熟,可靠性高; 缺点:
选择吸附剂的标准
要求空气压力损失小,具有适当的强度不致粉 末化、具有足够大的吸附容量; 吸附剂粒水分的移动速度快,以便能尽快地达 到平衡状态 。 设计时预先要增加一些考虑劣化量的吸附剂填 充量。
吸附法处理空气的优点
吸附除湿既不需要对空气进行冷却也不需要对 空气进行压缩。 吸附除湿噪声低且可以得到很低的露点温度。 克服表冷器除湿缺点。 独立除湿 :对空气的降温与除湿分开独立处 理,除湿不依赖于降温方式实现。
溶液过程 空气过程
四、影响吸收的主要因素
气液接触形式:顺流热质交换效果最差,逆流 最优,叉流介于两者之间; 除湿器的结构:绝热型和内冷型结合较优; 除湿剂的选择:在相同的冷却温度下,为增强 除湿溶液的效果,宜选择表面蒸汽压较低的除 湿剂; 气液运行参数:空气的流量、进口温度、进口 含湿量和液体的流量、进口温度、进口浓度都 影响吸收效果。
二、液体吸收剂的性能要求
要有较强的吸湿能力; 除湿剂对空气中的水分有较大的溶解度; 对混合气体中其他组分基本不吸收; 低黏度; 高沸点,高冷凝热和稀释热,低凝固点; 吸湿剂性能稳定,低挥发性,低腐蚀性,无毒 性。
常用吸收型除湿剂
常用的液体除湿剂:溴化锂溶液、氯化锂溶液、 氯化钙、乙二醇、三甘醇溶液等。 三甘醇:最早使用,黏度大,有挥发性; 溴化锂溶液:吸湿能力大,强腐蚀性; 氯化锂溶液:吸湿能力大,有腐蚀性; 氯化钙溶液:吸湿能力大,价格低,有腐蚀性。
几个名词
吸附现象:相异二相界面上的一种分子积聚现象。 吸附(adsorption):把分子配列程度较低的气相 分子浓缩到分子配列程度较高的固相中。 吸附剂(adsorbent):使气体浓缩的物质。 吸附质(adsorbate) :被浓缩的物质。 例如: 硅胶(吸附剂),水蒸汽(吸附质)
过渡孔 15-2000 10-400 大孔 >2000 0.5-2
微孔 有效半径(埃) 5-15 >400 比表面积 (m2/g)
特点
在微孔的整个 空间存在着吸 附力场
沸石、某些活 性炭
进入微孔的主 要通道
硅胶、铝凝胶
通向吸附剂颗 粒内部的粗通 道
代表物质
吸附剂的特性参数 :
吸附剂密度:堆积密度ρ 、真密度(ρs) 、 颗粒密度(ρp)
适用范围:多分子层吸附,0.05<p/p0<0.35。
微孔吸附
与吸附质分子大小相当的微孔,其周壁的吸引 力使吸附剂分子填充微孔而产生吸附作用。 对于给定的吸附剂和吸附质,吸附平衡与温度 无关,可用吸附势表示: q W W ( Es )
p Es RT ln ps
3. 常用吸附剂的类型和性能
干燥过程:吸湿过程、再生过程和冷却过程
静态吸附除湿
定义:指吸附剂和密闭空间内的静止空气接触 时,吸附空气中的水蒸气的方法。 设计的任务:选择合适的吸附剂以使密闭空间 内的水份量达到要求的水份量。
动态吸附除湿
定义:让湿空气流经吸附剂的除湿方法 。 优点:吸附剂量较少,设备占地面积也小,花 费较少的运转费就能进行大空气流量的除湿。 一个完整的干燥循环由吸附过程、脱附过程或 称再生过程以及冷却过程构成 。 再生方式:加热再生方式 、减压再生方式 、 使用清洗气体的再生方式 、置换脱附再生方 式。
化学吸附->有化学反应
吸附平衡和吸附等值线
一般,吸附量可表示成温度和压力的函数:
q=f(p,T)
平衡态下等值线有:
吸附等压线:q=f(T), p=const 吸附等温线(经常使用):q=f(p),T=const
吸附剂结构:多孔介质,比表面积
按孔隙大小分为三类:微孔 、过渡孔、 大孔
溶液除湿空调系统不能进行推广 的原因
根据目前情况,溶液除湿空调系统不能进行推 广的原因有:
缺少廉价的溶液再生热源; 溶液除湿系统效率较低; 除湿剂对金属管道具有腐蚀性等。
因而,现阶段溶液除湿空调系统还是停留在理 论研究、实验研究和工程初步示范阶段。
本章小结
空气热质处理途径及处理设备; 传统除湿工艺:
真密度(ρs)
堆积密度ρ
ρ<
颗粒密度(ρp)
ρp < ρs
吸附剂的特性参数
多孔体的外观体积: V
堆
V隙 V孔 V真
孔径分布:通常使用吸附等温线的数据来计算孔 径分布; 颗粒当量直径、单位体积表面积
d s 6 / sv sv S p / V p
2.等温吸附线(Adsortion Isotherms)
第5章 吸附和吸收处理空 气原理与方法
5.1吸附材料处理空气的机理和方法 5.2吸收剂处理空气的机理和方法
除湿概念
水分凝结成雾或露对工业生产有严重影响; 空气压缩后结露造成危害; 湿度对人体的主要影响是舒适性; 湿度对空气中污染物影响; 湿度对生物污染物也有重要影响; 除民用建筑外,在汽车、坦克、飞行器、舰艇、 地下室等特殊环境中也需要进行除湿。
朗谬尔公式
q bp qm 1 bp
限制条件: 吸附分子间无相互作用,且为单层吸附。 当bp>>1时,即整个表面被单分子层所覆盖
1或q qm
当bp<<1时,即亨利公式
bp
等温吸附线(Adsortion Isotherms)
弗雷德里克公式
q kC
水分由空气向除湿溶液传递的驱动力是:被处 理空气的水蒸气分压力与除湿溶液表面蒸汽压 压差。 除湿溶液表面蒸汽压越低,除湿能力越强; 在相同的冷却温度下,为了增强除湿溶液的效 果,宜选择表面蒸汽压较低的除湿剂。 典型的吸收—再生过程包括:吸湿、再生、冷 却过程。
典型的吸收—再生过程分析
(除湿剂)
吸收除湿与其他除湿方式比较:
吸收除湿的特点
采用液体吸湿剂的除湿过程很容易被冷却,从而实现 近似等温除湿,避免常规冷凝除湿过程中冷热抵消现 象; 可以采用低品位热能作为驱动能源,如太阳能、废热 等,其再生热源温度低于转轮等固体除湿方式; 由于在溶液除湿系统中,能量以化学能而不是热能方 式储存,因而降低了对热能持续供应的依赖程度,蓄 能能力超过冰蓄冷,且蓄能稳定。 通过溶液喷洒可以除去空气中的细菌、霉菌及其他有 害物,有利于提高IAQ。
除湿的方式
冷却除湿是在除湿的同时通过冷却水或空气将 吸附热带走,保持近似等温除湿;(好) 绝热除湿则近似等焓过程,即被除湿的处理气 流含湿量降低的同时,温度会升高,气流的焓 值基本不变。 (不好) 改善吸湿式空气处理方式的关键是变等焓过程 为等温过程,吸收或补充空气与吸湿介质间传 质产生的相变潜热,从而减少这一过程的不可 逆损失。
极性吸附剂(亲水性):硅胶、多孔活性铝、 沸石等铝硅酸盐 非极性吸附剂(憎水性):活性碳 硅胶、活性氧化铝及沸石的性能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