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人口流动与城镇化模式

合集下载

河南未来人口的数量趋势

河南未来人口的数量趋势

河南未来人口的数量趋势河南省作为中国人口大省之一,其人口数量一直处于增长状态,但近年来却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过去几年河南省人口的变化情况。

过去几十年来,河南省的人口一直保持着稳定增长的趋势。

据统计,2000年河南省的总人口为9130万人,到2010年增加到9605万人,10年间人口增加了约5%,平均每年增长约0.5%。

而到2020年,河南省的人口已经达到了1.0亿人,平均每年的增长速度略有放缓。

然而,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

首先是河南省的人口增长速度放缓。

据统计,2011年到2017年这7年间,河南省的人口增长速度一直在逐渐放缓,尤其是在2016年到2017年,人口增速首次跌破1%,证明河南省的人口增长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和老龄化问题的加剧所致。

其次,河南省的人口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工作,导致了河南省的城市人口持续增加,而农村人口则呈现下降趋势。

据统计,2017年底,河南省城镇人口达到了5019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52.7%,这是河南省首次城镇人口超过了农村人口。

这一变化不仅影响着河南省的人口规模,也对河南省的城乡发展、社会保障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

另外,河南省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随着生育率的下降和人口寿命的延长,河南省的老年人口比例逐年增加。

据统计,2017年底,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了68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7.2%,其中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就有240万人。

这意味着河南省的老年人口已经进入了一个相对较高的比例,老年人口养老、医疗等问题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难题。

综上所述,河南省未来人口的数量趋势将会呈现出以下特点。

首先,河南省的人口增长速度将继续放缓,预计未来10年,河南省的人口增速将进一步下降,甚至有可能跌破0.5%。

其次,河南省的城市人口规模将持续增加,而农村人口将继续减少,城乡人口比例将进一步失衡。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推进三个一批人城镇化实施方案的通知-豫政办 〔2015〕118号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推进三个一批人城镇化实施方案的通知-豫政办 〔2015〕118号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推进三个一批人城镇化实施方案的通知正文:----------------------------------------------------------------------------------------------------------------------------------------------------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推进三个一批人城镇化实施方案的通知豫政办〔2015〕118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河南省推进三个一批人城镇化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5年9月14日河南省推进三个一批人城镇化实施方案为深入贯彻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5部委制定的《推进“三个1亿人”城镇化实施方案》,推动实施《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河南省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三年行动计划》,解决三个一批人城镇化(推动一批具备条件、有意愿的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落户城镇,加快一批城中村和城镇棚户区改造,加快一批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问题,促进新型城镇化快速健康发展,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战略纲要》,紧紧围绕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强化“一基本两牵动三保障”(产业为基,就业为本,住房和就学牵动,社会保障、农民权益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创新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坚持存量优先、引导增量,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一批具备条件、有意愿的农业转移人口及其他常住人口落户城镇;坚持统筹规划、完善配套,加快一批城中村和城镇棚户区改造,改善常住人口居住条件;坚持政策激励、群众自愿,加快一批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全覆盖,逐步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支撑。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豫政 〔2016〕62号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豫政 〔2016〕62号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正文:----------------------------------------------------------------------------------------------------------------------------------------------------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豫政〔2016〕62号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号)和省委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推动新型城镇化更好更快发展,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更加注重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更加注重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环境宜居和历史文脉传承,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紧紧围绕新型城镇化目标任务,坚持点面结合、统筹推进,充分发挥综合试点的示范作用,着力解决“三个一批人”城镇化问题;坚持纵横联动、协调推进,加强部门间政策制定和实施的协调配合,确保改革举措和政策落地生根;坚持补齐短板、重点突破,加快完善现代城镇体系,推进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充分释放新型城镇化蕴藏的巨大内需潜力,充分发挥城镇化建设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平台作用,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持久强劲动力。

二、有序推动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落户(一)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围绕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各省辖市、县(市、区)政府要抓紧出台本地户籍制度改革的具体实施意见,制定实施推动非户籍人口在城镇落户方案,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

河南省人口流动原因分析——基于“六普”数据

河南省人口流动原因分析——基于“六普”数据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近年来中国各地区的“人户分离”现象越来越普遍,河南也不例外,这种社会现象将直接影响着各种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人户分离”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与“五普”相同,2010年的“六普”也这样规定,凡是离开户口登记地异地居住的人都属于“广义人户分离人口”。

进一步细分,广义人户分离人口应该包含两类差别悬殊的人群,一类是远离家乡到“外地”经营、就业或学习等的人,另一类是在一个城市市区范围内因为搬迁等原因而形成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相分离的人。

前一类人口称为“流动人口”,后一类人口便是“市内人户分离人口”。

流动人口与市内人户分离人口之间在教育、婚姻、就业、迁移原因等诸多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别。

从城市内部人户分离人口产生的原因看,“拆迁搬家”是最主要的,这和以“务工经商”原因为主的流动人口有着明显的区别。

因此,在进行统计和分析时很有必要将城市内部人户分离人口从流动人口中剥离出来,二者分开考虑。

纵观国外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他们都在研究迁移人口和人口迁移,而在中国,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人口流动”现象成为了中国的独特现象。

正是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国内学者常常把人口移动区分为“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两种,发生迁移和流动行为的人则分别称为“迁移人口”和“流动人口”。

从空间上来说,户口登记地发生了变化且与现住地保持一致的人口为“迁移人口”,相对应的,户口登记地与现住地不一致的称为“流动人口”。

也就是说,迁移人口伴随有户口的相应变动,流动人口则没有户口的相应变动。

关于“流动人口”时间界限的确定,目前被大家普遍认可的是段成荣、孙玉晶在《我国流动人口统计口径的历史变动》一文中的观点:流动人口和人户分离人口应包括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下或者半年以上的全部流动人口和人户分离人口,这样才能得到更完整、更接近实际的流动人口和人户分离人口。

城镇化与人口流动的关系

城镇化与人口流动的关系

城镇化与人口流动的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城镇化成为了现代社会不可逆转的趋势。

城镇化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也对人口流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城镇化与人口流动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城镇化带动人口流动的加速城镇化进程推动了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形成了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因为城市的发展需求而流向城市,一方面缓解了农村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为城市的生产和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资源。

这种人口流动为城市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人口流动对城镇化的支持人口流动不仅是城镇化的结果,也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然需求。

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心,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人才来推动城市的创新和发展。

人口流动带来了知识技能的交流和分享,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多样化和产业升级。

同时,人口流动也带来了创新创业的机会,激发了城市的创新活力,推动了城市的转型和升级。

三、城镇化与人口流动的挑战城镇化和人口流动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城市的吸纳能力和公共服务设施的供应需要与人口流动的速度相匹配,以确保流动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

其次,城市中的流动人口往往面临着社会融入和城市文化的障碍,需要加强社会支持和教育培训,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城市社会。

再者,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问题也是制约城镇化和人口流动的一个关键因素,需要通过改革措施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人口流动的平等化。

四、城镇化与人口流动的影响城镇化和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和人口结构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城镇化带动了城市的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其次,人口流动使得城市的社会结构更加多元化,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最后,人口流动也改变了人口的空间布局和结构,对城市规划和公共服务的需求提出了新的要求。

综上所述,城镇化与人口流动存在密切的关系,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城镇化推动了人口的流动和聚集,而人口流动则为城镇化提供了劳动力和创新动力。

河南人口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河南人口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助力河南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03
河南人口对经济发展的影 响分析
劳动力优势与产业发展
劳动力资源丰富
河南省是中国人口大省之一,拥有庞大的劳动力资源。这 种优势为河南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支持,有 利于形成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
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
河南的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这使得河南在劳动密集型产 业和制造业领域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吸引了大量企业投 资设厂。
优化人口结构与空间布局
人口政策调整
通过灵活的人口政策,优化河南 的人口结构,如鼓励生育、吸引 外来人口等,以满足经济发展的
长期需求。
城镇化推进
加快河南的城镇化进程,促进人口 向城镇集聚,优化人口空间布局, 提高经济效率。
区域协调发展
加强河南各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合 作,实现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减少人口分布不均的问题。
河南人口增长趋势
人口红利仍然存在:尽管河南的人口增长率有所放缓,但总体上仍处于增长态势, 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人口红利。
老龄化挑战渐显: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河南需要应对劳动力短缺、养老负担 加重等挑战,这对未来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总结起来,河南省的人口状况对其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在充分利用人口红利 的同时,也需要积极应对老龄化等挑战,以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河南人口对经济发 展的影响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汇报人: 日期:
目 录
• 河南人口概况 • 人口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 • 河南人口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 未来展望与政策建议
01
河南人口概况
河南人口数量与结构
人口规模庞大
河南省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之 一,庞大的人口规模为经济发展 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现状

河南省城镇化发展现状
破万元之后 , 城镇化率更是以每年约 2 个百分 点的速度递增 。2 0 1 1 年
究成果; 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 目 “ 河南省农村劳动力流
迁与土地流转统筹发展研究” ( 编号: 1 4 A 7 9 0 0 0 7 ) 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 F 1 2 7 文献标识码: A
年的2 3 . 2 %, 花费2 2 年时间。 2 0 0 6 年河南的城镇化率达到 3 2 . 5 %, 仅用
本文系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校级课题项目“ 中原经济区背景 下加快河南新型城镇化发展问题研究” ( 编号: 2 0 1 3 K Y O N 3 5 )阶段性研
了6 年。 特别是2 0 0 5 年之后, 河南的 G D P 总量突破万亿, 人均 G D P 突
及存在的问题, 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加快河南农村城镇 化进程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产业结构为 1 4 . 1 : 5 7 . 3 : 2 8 . 6 。河南的产业结构说明其城镇化处于中期发
展阶段 。
( 三) 河南城镇化地区 发展不平衡, 城市化水平空间差异显著。河
考察后, 认为该村临近长江, 闲置的荒地、 荒滩较多, 湿度、 温度、 光照、
会 形成 城镇 化率 高于工 业化率 的情 况 。2 0 0 9年河南 的城 镇化 率 为 3 7 . 7 %,产业结构为 1 4 . 2 : 5 6 . 5 : 2 9 _ 3 , 2 0 1 0 年河南 的城镇化 率为 3 8 . 8 %,
高于河南。在这样的背景下, 深入研究河南省农村城镇化发展的现状
鸡蛋畅销全国各地。
五、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合作, 只要我们能够因地制宜, 共同努力, 加快新型农村经营主体的发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1.12.31•【字号】豫政〔2021〕55号•【施行日期】2021.12.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城乡建设综合规定正文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的通知豫政〔2021〕55号各省辖市人民政府、济源示范区管委会,省人民政府各部门:现将《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河南省人民政府2021年12月31日目录第一章发展基础第一节主要成就第二节发展态势第二章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第二节基本原则第三节主要目标第三章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新格局第一节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第二节提升郑州国家中心城市能级第三节推动郑州都市圈扩容提质第四节培育壮大副中心城市第五节强化区域发展多极支撑第六节完善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第四章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第一节引导县域经济特色化发展第二节推进“一县一省级开发区”建设第三节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第四节深化县域放权赋能改革第五章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第一节打通市民化制度性通道第二节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第三节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劳动技能素质第四节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第六章建设宜居韧性智慧现代化城市第一节建设便捷舒适的宜居城市第二节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第三节建设更具活力的创新城市第四节建设数字孪生的智慧城市第五节建设美丽低碳的绿色城市第六节建设魅力彰显的人文城市第七章促进城乡深度融合发展第一节充分发挥试验区带动效应第二节合理配置城乡发展要素第三节深入开展乡村建设行动第四节扎实推动城乡共同富裕第八章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一节加强城市空间治理第二节提升城市社会治理水平第三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第九章规划实施第一节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第二节加强政策统筹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21—2035年)前言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标志,是挖掘内需潜力、增添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支撑,是优化省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抓手,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路径。

河南省流动人口现状分析与建议

河南省流动人口现状分析与建议
支持 。
关键 词 : 河 南省 ; 人1 2普 查 ; 流 动人 口 ; 特征 ; 对 策
作者 简介 : 邢文会 , 河 南 教 育 学 院人 口与 生命 科 学 系讲 师 ( 郑州4 5 0 0 4 6 ) 。 基金项 目: 河 南省 第 六 次人 口普 查 重 点 课 题 “ 河 南省 流 动人 口的 变化 特征 及 融入 问 题研 究 ” ( 0 0 3 ) 。
等都 发生 了显 著 变化 , 出现 了一 些新 的特 征 和 问题 。 全 面认识 河南 流 动 人 口的 现状 , 分析 流 动人 口的特 征, 对加 强流 动人 口服 务管 理 , 加 快 流动 人 口的社 会 融人 , 促进 “ 三化” 协调 发展 具有 重要 意义 。
动 人 口对 河 南 省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起 到举 足轻 重 的 作 用, 日渐成 为经 济建设 的 主力军 。但 是 , 大 量拥人 的

长 期 以来 , 河 南省 流 出人 口远大 于流人 人 口, 是 人 口流 出大省 。近年来 随着 河南 省经 济建设 各项 措
施 的实施 及城 镇 化进 程 的加 快 , 吸 引 了越 来 越 多 的

河南 省流 动人 口的现状
( 一) 总体 流量 增 多 , 比例 明显增 大 全 国“ 五普 ” 和“ 六 普” 数据显示 , 2 0 0 0年 全 国
流 动人 口无 疑 对 流 入 地 的 交 通 治 安 、 就业环境 、 公
共服务 、 医疗保 障 和城 市管 理 等 , 造 成 巨大 的挑 战
和压力。
为便 于研 究 , 统一 口径 , 本文 所述 流 动人 口是 指
居住 在本 地 , 离开 户 口登记 地半 年 以上 的人员 , 不 包 括 户 口待 定 的和现 在 国外工 作学 习的人员 。

河南省常住人口数量、人口结构及流动人口分析

河南省常住人口数量、人口结构及流动人口分析

河南省常住人口数量、人口结构及流动人口分析一、人口及人口结构1、常住人口数量河南省,简称“豫”,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

省会郑州,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省界于北纬31°23'-36°22',东经110°21'-116°39'之间,东接安徽、山东,北界河北、山西,西连陕西,南临湖北,总面积16.7万平方千米。

河南素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之称,是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人流物流信息流中心。

2019年河南省常住人口964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5万人。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河南省常住人口9936.6万人,较2019年增长296.6万人。

2、常住人口城乡结构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河南省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5507.86万人,占55.43%;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4428.7万人,占44.57%。

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1885.88万人,乡村人口减少1352.32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6.91个百分点。

3、人口性别结构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河南省共有常住人口9936.6万人,其中男性人口为4983.2万人,占50.15%;女性人口为4953.3万人,占49.85%。

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0.60,比全国的105.07低4.47个百分点,我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性别比为102.06,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性别比降低1.46个百分点。

从各地区性别构成看,性别比在100-101之间的地区有漯河市(100.55)、南阳市(100.83)、新乡市(100.91);性别比高于101的地区有郑州市(105.44)、济源示范区(102.86)、开封市(102.81)、鹤壁市(102.41)、三门峡市(102.32)、平顶山市(102.12)、焦作市(101.70)、洛阳市(101.20);性别比低于100的地区有商丘市(98.89)、信阳市(98.68)、驻马店市(98.31)、濮阳市(98.21)、周口市(97.43)、安阳市(96.37)。

从中国人口迁移看未来人口城镇化路径——基于城市行政层级的人口吸引力分析

从中国人口迁移看未来人口城镇化路径——基于城市行政层级的人口吸引力分析

从中国人口迁移看未来人口城镇化——基于城市行政层级的人口吸引力分析第一篇范文近年来,我国人口迁移呈现出新的特点和趋势,这不仅关系到城乡发展的均衡性,更预示着未来人口城镇化的。

本文将从城市行政层级的人口吸引力角度,分析这一现象背后的规律和启示。

一、人口迁移的新特点过去几十年,我国人口迁移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规模流动。

如今,这一现象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1. 人口向高行政层级城市集中:一线城市和部分新一线城市人口吸引力持续增强,而三四线城市人口流失现象日益严重。

2. 城市群内部人口流动加剧:随着区域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群内部的人口流动愈发频繁,城市间的竞争愈发激烈。

3. 人口迁移的“逆向流动”:近年来,一些农村地区开始出现人口回流现象,这部分人口主要是在外务工多年的劳动者。

二、城市行政层级的人口吸引力分析城市行政层级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资源配置:高行政层级城市拥有更优质的资源配置,包括教育、医疗、就业等,这成为吸引人口流动的重要因素。

2. 发展机会:高行政层级城市具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大,进而吸引大量劳动力涌入。

3. 政策优势:高行政层级城市在政策支持、产业布局等方面具有优势,有利于吸引人口流动。

4. 生活品质:高行政层级城市生活品质较高,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更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三、未来人口城镇化预测基于以上分析,未来我国人口城镇化可能出现以下几种趋势:1. 高行政层级城市人口持续增长:在资源配置和政策优势的驱动下,一线城市和部分新一线城市人口将持续增长。

2. 三四线城市人口流失现象加剧:在竞争压力和发展机会有限的情况下,三四线城市人口流失现象将更加严重。

3. 城市群内部人口流动加剧:随着城市群一体化程度的提高,城市间的人口流动将更加频繁。

4. 农村人口回流现象逐步显现:在国家政策支持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农村人口回流现象将逐步显现。

四、政策建议针对未来人口城镇化,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 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对三四线城市和农村地区的资源配置力度,提高其人口吸引力。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探究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探究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探究近年来,河南省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

本文将从土地利用、人口迁移和环境保护三个方面,对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土地利用问题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由于河南省土地资源有限,土地利用效率较低,城镇化进程中存在大量闲置土地和农村宅基地浪费的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一方面,通过改革土地管理制度,加强土地使用的规划和管理,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可以推行集约化土地利用模式,提高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益,避免不必要的土地浪费。

人口迁移问题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一个难题。

河南省是我国的人口大省,农村人口众多,城乡差距较大。

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大量农村居民涌入城市,给城市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一方面,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他们在农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减少他们涌入城市的意愿。

可以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城市的容纳能力,吸引农村居民在乡村发展和城镇周边地区就业,减轻城市的人口压力。

环境保护问题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城镇化进程中,大量土地开发、工业发展和交通建设给环境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一方面,通过制定和执行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大对环境污染者的处罚力度,提高环境保护的成本,引导和促使企业和个人更加重视环境保护。

可以推动绿色发展,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鼓励采用清洁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污染。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探究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探究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探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近年来,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暴露出诸多问题和挑战。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镇化建设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

在城镇化进程中,一些问题仍然存在,严重制约了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顺利推进。

城乡发展不平衡是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之间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现象比较普遍,一些地区的城镇化建设进展缓慢,城市人口过度集中,而一些地区的农村人口流失严重,导致资源不均衡配置和发展不平衡。

城镇规划不合理和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也是制约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因素。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制定有效的对策和措施,促进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加强城乡一体化发展,优化城镇规划布局,以及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是当前亟需采取的措施。

通过深入分析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问题和挑战,提出建设性建议,有助于推动城镇化进程向着更加有序、平衡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当前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对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当前经济转型升级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着许多挑战与问题。

深入研究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并提出解决措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通过本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全面推动河南省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化步伐,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稳步发展。

本研究对于提高城市化水平,改善城市环境,增进人民福祉,推动河南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现状分析河南省位于中国中部,是我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城镇化进程一直在不断推进。

目前,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战乱、定都、城市化与河南的人口迁移

战乱、定都、城市化与河南的人口迁移

战乱、定都、城市化与河南的人口迁移摘要:从东汉末到元末,河南主要因战乱而迁出人口,但同时亦因地处京畿而迁入人口。

在近代因城市化而产生的人口迁移大潮中,河南对外人口迁移并不显著,这应该是河南人口尤其是农业人口众多的历史原因之一。

关键词:战乱;定都;城市化;河南人口迁移由于今天河南地广人众,外出求学、就业、从事劳务及经营小本生意者多,再加上近几年的“寻根热”中有众多姓氏把源头追溯到河南,造成河南古今都是人口迁出重地的印象。

其实这是误解。

古代河南的人口是既有迁出也有迁入,特别是进入20世纪以后,河南迁出的人口远不及沿海各省多。

一、战乱使得河南人口迁出历史记载显示,河南人口大量迁出的原因主要在于战乱。

由于河南地处中原,洛阳、开封又长期作为都城,故从秦汉到元明清,凡遇战乱,河南都难幸免。

战乱造成的河南人口流散,主要有如下数次:东汉末初平元年(190),董卓强行迁都长安,将洛阳周围数百万人口裹挟至关中,同一时期,部分河南士人、军民为避战乱,或投奔荆州牧刘表,或在新野追随刘备,以后进入湖北,再进入四川。

西晋末年,先有“八王之乱”,随后匈奴攻入长安,至东晋建都建康(今南京),遂有公元307-312年的“永嘉南迁”,直到南朝刘宋元嘉(453)年间,时间长达一个半世纪。

中原由于战祸连绵,大量人口南迁,南下的东线沿邗沟和淮河东南方向的支流,汇向扬州、镇江、常州,再进入浙江、江西、福建等地。

西线则循汉水而下,汇集襄阳,再进入鄂东、江汉平原甚至湖南。

这次南迁的移民,“山东占了一半以上,其次是河北”,河南与陕西、山西的移民人数相当。

接受移民最多者依次为江苏、安徽、湖北。

安徽移入者“以河南为最大部分”;湖北移民来自河南、陕西。

但陕南、河南淮河以南同时又各自接受了数万移民。

唐天宝十四年(755)冬爆发“安史之乱”,战祸延续8年,洛阳以东至徐州一线被难尤重,“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

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棘,豺狼所嗥”,汴河沿岸“百姓凋残,地阔人稀”。

河南省人口结构变化特征分析

河南省人口结构变化特征分析
历史变迁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河南省的性别比例经历了显著的变化。随着计划生育政策 的实施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性别比例逐渐趋于平衡。然而,近年来,性别比例 又出现了一定的失衡现象。
性别比例失衡问题探讨
原因分析
导致河南省性别比例失衡的原因有多种,包括生育意愿、生育政策、社会经济因素等。其中,生育意 愿是影响性别比例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一些地区,受传统观念影响,人们更倾向于生育男孩,从而导 致了性别比例的失衡。
03
人口老龄化将更加严 峻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老年人口比 例的上升,河南省将面临更加严峻的 社会保障和养老服务挑战。
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及挑战应对
人口流动性将继续增强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深入发展, 河南省人口流动性将继续增强,需要加强流 动人口管理和服务。
应对挑战的措施
为应对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河南省需 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养老服务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优 化人口布局、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等。同时, 还需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人口问题 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河南省人口结构变化特征分析
汇报人:XX
20XX-01-23
CONTENTS
• 引言 • 河南省人口总量及分布特征 • 河南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 • 河南省人口性别结构变化 • 河南省人口教育结构变化 • 河南省人口婚姻与家庭结构变
化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河南省作为中国人口大省,其人口结构变化对全国人口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
后果分析
性别比例失衡会对社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首先,它会导致婚姻市场的失衡,使得部分男性难以找到 配偶。其次,它会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平衡,使得部分行业出现劳动力短缺或过剩的现象。最后,它还 会对社会保障体系造成压力,增加社会负担。

以人口为指标衡量河南省城镇化水平

以人口为指标衡量河南省城镇化水平
程。[ ’ ’ ,
以居 住在 城镇 的人 口 占总人 口的 比例来 表 示 。 “ 归 纳起 来 , 城镇 化水平 的测 算不 外乎 三大类 : 对 一类 是 单一 指标法 或称 主要 指标法 ; 另一 类是 多项指 标法 、 复合 指 标 法 或 称 综 合 指 标 法 ; 三 类 是 其 他 指 标 第
中 图 分 类 号 :2 F9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64—33 ( 00 0 04 0 17 34 2 1 )6— 0 5— 5 收 稿 日期 :00~ 8— 6 21 0 2
作者简介 : 邱磊 , , 男 江苏连云港人 , 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 。


前 言
随着城 市影 响 的 日益加 深 , 市 化 作 为一 种 时 城 代 的产 物 已经 成 为 全 球 经 济 与 社 会 发 展 的必 然 趋 势 。城 市化在 我 国又 被称 为 城 镇 化 , 于其 概 念 的 对 界定 , 由于研究 角 度 的不 同而 有所 差 异 。加 拿 大学 者歌德 伯戈 ( eeoe) 为 ,城 市 化 就 是 乡村 地 G dbgr 认 “ 区转 变为城 市地 区 的过 程 , 种转 变 引起城 乡人 口 这 数 量结 构 的变 化 ” l。崔 功 豪 等 人 把 城 市 化 定 义 _ J 为 :农 村地 域 向城 市地域 的变 化 ,即由于社 会生 产 “ 力的发展 , 居民和产业在具备特定地理条件 的地域 空 间里 集 聚 , 在 此 基 础 上形 成 消 费地 域 , 现 出 并 呈 日益集 中化 , 地域 中城 市性 因素 逐渐 扩 大 , 而 使 从 实现 聚 落 和 经 济 布 局 的 空 间 区 位 再 分 布 的 过
法 ’引。 ’

河南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战略思考

河南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战略思考

河南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战略思考【摘要】当前我国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对于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三化”协调发展,面临有利机遇,必须着力抓住机遇,构建现代化城镇体系,强化产业支撑,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妥善处理“三化”协调发展关系,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增强城镇发展活力。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乡统筹城乡一体思考一、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内涵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更高水平对社会各要素进行重新配置组合的必然形式。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乡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其新体现在一是规划在先,二是开放,三是集约。

本文认为,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业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新城镇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为中心,真正使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城镇化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而不是建高楼、建广场。

城镇化的本质是农民向城镇持续稳定转移,是农村农民不断减少,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加的过程。

从短期内的静止状态看,城乡关系是一种统筹关系;从长远发展趋势看,城乡关系是一种消长的关系。

新型城镇化的特色就是要由偏重城市发展向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变,也就是说要由原来的“重城轻乡”、“城乡分治”转变为城乡一体化发展;从改革的角度讲,就是由原来的单项突破改变为全力推进户籍、保障、就业等综合配套体制改革。

总之,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河南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影响与战略应对

河南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影响与战略应对

河南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影响与战略应对作者:盛见来源:《决策探索》2020年第22期【摘要】河南作为人口大省,人口老龄化持续深化,将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这种影响既有显性直接的负面影响,也有潜在的正面作用。

要统筹正反两方面影响,实施四大战略转变,化解降低显性的负面影响,强化放大隐性的正面影响,从而有效降低老龄化的冲击,大幅缓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实现“边富边老”或“边老快富”。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人口老龄化影响;战略应对一、河南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一)人口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从人口老龄化趋势预测来分析,河南人口老龄化在2016—2050年期间呈现持续上涨的态势,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由2016年的10%左右上升到2050年的23%,增加13个百分点。

具体就“十四五”时期而言,由于两次生育高峰人口老龄化的“叠加”,河南老年人口增长的惯性作用持续加强,预计65岁以上人口将达到14%以上,由“老龄化社会”跨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在2036年前后河南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20%,进入“超老龄化社会”。

(二)劳动力老化程度有所上升近年来,河南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逐渐“收窄”,常住人口占比由2010年的70.64%下降至2019年的67.57%,劳动力人口持续减少。

据预测,河南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自2015年到2026年相对稳定,然后从峰值年份2027年的7800多万人波动下降至2030年的7600多万人。

劳动力老化程度呈上升趋势,45~64岁大龄劳动人口比重从2016年的37.49%持续上升到2030年的38.34%。

河南劳动年龄人口持续下降,但规模依然庞大,人口红利仍然存在。

(三)农村地区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人口老龄化受城乡人口流动影响较大,农村年轻人口大量流入城市,城市人口结构年轻化,人口老龄化态势趋缓,而老龄人口多“沉淀”在农村,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剧。

河南城镇化正处于增量提质并重的快速发展阶段,人口流动仍然处于活跃期,今后较长时期内人口重点向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洛阳副中心城市,以及郑州大都市区、洛阳都市圈和中原城市群集聚趋势明显,能够较大程度缓解中心城市人口老龄化压力,但会导致农村长期存在老龄化偏高与老人“留守”“空巢”“独居”等问题。

河南省人口流动原因分析

河南省人口流动原因分析

河南省人口流动原因分析【摘要】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国的流动、迁移人口规模逐年递增,这一社会现象将直接影响着各级政府的政策制定与实施。

本文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相关数据,通过描述统计分析方法,全方位阐述了河南省人户分离人口的流动迁移原因,以期为我省各种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关键词】人口流动;迁移原因;“六普”数据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近年来中国各地区的“人户分离”现象越来越普遍,河南也不例外,这种社会现象将直接影响着各种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人户分离”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与“五普”相同,2010年的“六普”也这样规定,凡是离开户口登记地异地居住的人都属于“广义人户分离人口”。

进一步细分,广义人户分离人口应该包含两类差别悬殊的人群,一类是远离家乡到“外地”经营、就业或学习等的人,另一类是在一个城市市区范围内因为搬迁等原因而形成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相分离的人。

前一类人口称为“流动人口”,后一类人口便是“市内人户分离人口”。

流动人口与市内人户分离人口之间在教育、婚姻、就业、迁移原因等诸多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别。

从城市内部人户分离人口产生的原因看,“拆迁搬家”是最主要的,这和以“务工经商”原因为主的流动人口有着明显的区别。

因此,在进行统计和分析时很有必要将城市内部人户分离人口从流动人口中剥离出来,二者分开考虑。

纵观国外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他们都在研究迁移人口和人口迁移,而在中国,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人口流动”现象成为了中国的独特现象。

正是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国内学者常常把人口移动区分为“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两种,发生迁移和流动行为的人则分别称为“迁移人口”和“流动人口”。

从空间上来说,户口登记地发生了变化且与现住地保持一致的人口为“迁移人口”,相对应的,户口登记地与现住地不一致的称为“流动人口”。

也就是说,迁移人口伴随有户口的相应变动,流动人口则没有户口的相应变动。

关于“流动人口”时间界限的确定,目前被大家普遍认可的是段成荣、孙玉晶在《我国流动人口统计口径的历史变动》一文中的观点:流动人口和人户分离人口应包括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下或者半年以上的全部流动人口和人户分离人口,这样才能得到更完整、更接近实际的流动人口和人户分离人口。

河南省人口发展现状与展望-基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

河南省人口发展现状与展望-基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

河南省人口发展现状与展望基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人口问题始终是制约河南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在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到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简称“六普”)的10年内,作为全国第一户籍人口大省,河南在人口数量、规模、结构、素质等方面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中既存在有利于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积极因素,同时又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突出问题。

在新时期,通过对河南省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进行系统分析,不仅有利于把握当前复杂的人口形势,全面做好人口工作,而且有利于为中原经济区建设营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一当前河南省人口发展现状通过对河南省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进行分析,当前河南人口发展呈现出如下变化趋势。

1.人口总量依然是全国第一早在2010年7月,河南省总人口就已经突破1亿大关,成为全国第一个人口过亿的省份。

然而,就常住人口来说,河南增速较缓,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河南省常住人口为94023567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92558060人相比,10年间共增加1465507人,增长1.58%。

年平均增长率仅为0.16%。

至此,河南省常住人口数量从全国第一位下降到第三位,低于广东和山东(见图1)。

尽管如此,但由于常住人口中不包括长期在省外学习、生活、工作的外出人口,考虑到河南省作为人口流出大省的因素,如果加上流出人口,河南人口已超过1个亿,仍然是全国人口最多的省份。

图1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常住人口排前三位的省份变化2.家庭户规模日趋小型化随着人口生育水平的下降,河南省每个家庭所拥有的子女数量越来越少;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居住条件日益改善,加之家庭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促使家庭户数量、规模结构不断发生变化。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河南省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2593万户,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2479万户增加4.6%。

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3.47人,高于全国3.10人的水平,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的3.7人减少0.23人,全省家庭户规模日趋小型化(见图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人口流动与城镇化模式
作者:刘岱宁, 曹青, 耿明斋, LIU Dai-ning, CAO Qing, GENG Ming-zhai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经济学院,河南开封,475004
刊名:
经济经纬
英文刊名:Economic Survey
年,卷(期):2014,31(3)
1.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本文所指的流动人口是指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
2.河南大学中原发展研究院“百县-千村-万户”工程1期(2011年6月),2期(2012年6月)调查,覆盖63个县市、212个村镇和8096户家庭
3.需要特别说明的是,2008年之后,河南省人口流动规模、频率大幅上升,如果仅以2009-2012年的数据作为基础推测未来的情况,可能会高估相关数据.如果以2008年之前的数据,又体现不出近年人口流动的特点.更为重要的是,“年平均常住人口”各省辖市这一指标到2006年之后才出现.因此,从综合预测的可靠性和数据的可得性考虑,我们最终选择2006~2012年6年的数据作为预测未来人口变动趋势的依据
4.预测采用增长率的年平均对未来年份进行递推的方法,更切合实际、更准确.而采用年平均增长率的方法更适合预测首尾已知年份去推测中间年份的情况
5.省辖市市区城镇常住人口=市辖区常住人口-市辖区乡村常住人口,其中市辖区常住人口来自河南省统计年鉴,市辖区乡村常住人口来自各辖区政府网站
6.蔡昉;都阳转型中的中国城镇化发展--城市级层结构,融资能力与迁移政策 2003(06)
7.蔡昉城市化与农民工的贡献--后危机时期中国经济增长潜力的思考 2010(01)
8.陈晓梅中国城镇化模式研究 2012(02)
9.耿明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2012
10.耿明斋中原经济区竞争力报告(2011) 2012
11.孔令刚;程必定人口转移型城镇化与结构转换型城镇化--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研究 2013(07)
12.刘静玉;孙方;杨新新河南省城镇化质量的区际比较及区域差异研究 2013(03)
13.刘涛中西部粮食主产区城镇化思考 2014(01)
14.盛广耀城市化模式研究综述 2011(07)
15.王小鲁优化城市规模与推动经济增长 1999(09)
16.王小鲁中国城市化路径与城市规模的经济学分析 2010(10)
17.殷江滨;李郇中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进程的回顾与展望 2012(12)
18.BERRY Brian JL Urbanization 2008
19.COHEN B Urbaniz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Current trends,future projection,and key challenges for
sustainability 2006(01)
20.FAN C C Interprovincial migration,population redistribu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1990 and 2000 census comparisons 2005(02)
21.LIU C;OTSUBO K;WANG Q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nges of floating population in China between 1 990 and 2000
2007(02)
22.LI H Study on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in Henan Province 2012(02)
23.THE WORLD BAND Urbanization Beyond Municipal Boundaries:Nurturing Metropolitan Economies and Connecting Per-Urban Areas in India 2013(08)
24.WU X;ZHANG P Research on impact Mechanism and Power System of Urbanization in West China 2011(12)
25.WANG C G A Study of Floating Rural People's "Semi-urbanization" 2006(05)
26.SUN P;SONG W;XIU C Non-coordination in China' s urbanization:Assessment and affecting factors 2013(06)
引用本文格式:刘岱宁.曹青.耿明斋.LIU Dai-ning.CAO Qing.GENG Ming-zhai河南人口流动与城镇化模式[期刊论文]-经济经纬201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