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定论文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定论文

摘要:我们要强化目标意识,始终咬定教学目标这座青山,备课时要多从语文本体、学生特点、文本个性等方面去斟酌、考量,使教学目标预设更加准确、精当,教学时要狠抓落实,步步到位,根据课堂生成对不恰当的预设进行微调,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甚至高效。

所谓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决定着教学内容的确定与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教学效果的高低优劣,它对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具有导向作用,如路标般引领着教学过程顺利展开。

而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是指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它是教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和原有的语文基础,以及自我的教育教学经验等因素,在课前所设定的教学所应达到的目标。

一、语文课堂需要设定的教学目标

(一)德育目标

学科课程是课程结构中的主题部分,它具有系统进行人类知识传递、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基础等特点;而课程不仅具有知识教学功能,而且具有思想教育功能。利用学科教学,渗透德育内容,这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渠道。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仔细地挖掘教材所蕴含的教育因素的同时,充分地把教学和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相得益彰。

我们知道,语文学科所选定的教学篇目在一定程度上都渗透着一定的思想内涵。无论是对祖国的热爱,对社会主义的热爱,对大自然的陶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优秀人物崇高品质的钦佩等无不渗透在语文课本中。

(二)知识目标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说,语文教学中包括汉语言文字知识、文学知识、文章写作知识、文体知识、科学知识等。这些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要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也是非常难的。语言文化知识是形成语言能力的基础,教学好文化知识,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和关键所在。语文教学的过程是知识、信息的传递过程,是互动的活动,教师是知识、信息的输出者,学生是知识、信息的接收者。我们只要选择一种或几种方法作为教学突破口,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1.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望。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比较鉴赏,开阔视野。比较是观察、分析、整理等活动交织在一起的活动。教学中具有可比性的内容比比皆是,所以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多进行横向或是纵向的比较训练,目的是使学生深入理解教材,从而更好地把握其中的思想艺术内涵,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开阔了视野。通过比较鉴赏教学方法不仅能增加学生的知识,更能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技能目标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知识转化为能力。我们既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也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听说读写能力。在这四种能力中,需要语文学科教学着重训练的是读写能力。首先是读的能力。阅读水平提高了,就能扩大阅读量,并且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另外,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是为其他各个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其次,就是写作能力。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平时的阅读过程中甚至生活学习中,积累大量而丰富的语言材料,掌握写作方法,做到学以致用。另外,写作能力的提高也可以更好地带动听说能力的提高。

2.创造性思维。教师的个性,首先表现在教学点切入的角度,这个角度与教师本人对文章的理解和教学理念息息相关。一篇课文采取什么样的教学视角,从什么角度切入因人、因文而异,但是切入点必须真正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否则就不能给学生一个完整而系统的认识。

二、如何设定语文课堂教学目标

(一)把握总体目标,发展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因此,我们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应准确把握语文总体目标,紧紧围绕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来预设,切莫偏离方向。

这样的教学目标紧紧围绕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来预设,不仅帮助学生学习课文知识,还帮助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规律,获得言语智慧,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体现了课程目标的三维融合。

(二)研读学段目标,体现课标年段特征

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设置了“阶段目标”。同一知识点,在不同的年段其目标要求也不尽相同。如“联系上下文解词”这一要求,在第一学段定位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提出的学习目标是“了解”。在第二学段则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提出了“理解词意”、“体会关键词句的作用”等要求。第三学段为“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逐步提出了“推想词意”、“体会表达效果”的目标要求。这样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最终实现“具有独立阅读能力”的总目标。

(三)制订课时目标,凸显文本个性特点

阅读教学是通过一篇篇课文的教学来实现的,每一篇课文,从它的价值形态看,都具有双重价值,即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原生价值是指每一篇文章作为社会阅读客体而存在的传播信息的价值,即阅读价值。研读文本时,教师要正确把握这种阅读价值,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以及对读者产生的精神影响、价值引导等。

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制订的教学目标趋于程式化,无论什么样的课文教学目标都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某种情感,明白某个道理”,千文一面,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教师只注重教材的阅读价值,忽视教学价值。而其教学价值恰恰就是体现文本个性,让学生得到“此文”而非“彼文”学习收获的重要原因。教学时,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教学价值,突显文体特征、语言风格,突出文本“个性”,引导学生揣摩不同体裁、不同主旨、不同风格的文体的表达特色,从而习得言语规律。

(四)微调课时预设目标,促使课堂有效生成

预设的教学目标,大多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教材价值和学生的实际,按照自己的主观理解拟订的,它带有一定的普适性。而实际的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学生学习的状态、条件随时会发生变化。当预设的目标与实际教学不符的时候,我们要反思、调整预设的目标,根据课堂变化,开放地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使目标更加适宜、精当。这是每一节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所应具备的,是一种灵动,一种智慧。

我们要强化目标意识,始终咬定教学目标这座青山,备课时要多从语文本体、学生特点、文本个性等方面去斟酌、考量,使教学目标预设更加准确、精当,教学时要狠抓落实,步步到位,根据课堂生成对不恰当的预设进行微调,确保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甚至高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