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团

合集下载

1930年中国工农红军序列

1930年中国工农红军序列

1930年中国工农红军序列1930年中国工农红军序列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2300人)军长:许继慎政委:曹大俊副军长:徐向前政治部主任:熊受暄参谋长:徐向前(兼)第1师师长:徐向前(兼)政委:李荣桂副师长:刘英第2师师长:漆德伟政委:王培吾参谋长:漆德伟(兼)第3师师长:肖方政委:姜镜堂副师长:周维炯总预备队指挥:王树声政委:曹学楷独立旅旅长:廖业棋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5600人)军长:贺龙政委:周逸群第4师师长:王炳南政委:陈协平参谋长:向鲁清第10团团长:张一鸣政委:吴凤卿第11团团长:覃更生政委:汪毅夫第12团团长:吴尧臣警卫团团长:贺敬卿政委:陈协平(兼)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5000余人)军长:黄公略政委:蔡会文参谋长:周子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6000余人)军长:林彪政委:罗荣桓参谋长:陈奇涵政治部主任:李涛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军长:邓萍政委:张纯清第1师师长:李实行政委:候中英第3师师长:彭鳌政委:谢翰文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6000人)军长:邝继勋政委:段德昌第16师师长:王一鸣政委:王鹤第46团团长:李子奇第47团团长:贾鸣钟政委:邱鸣禧第48团团长:程光明政委:谭抗第17师师长:许光达政委:李剑如第49团团长:刘仁载政委:戴文斌第50团团长:张海清第51团团长:陈华山政委:马三光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6400人)军长:张云逸政委:邓小平政治部主任:陈豪人第一纵队司令:李谦政委:沈敬斋第二纵队司令:冯达飞政委:袁任远第三纵队司令:韦拔群政委:李朴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5000人)军长:何长工政委:邓乾元政治部主任:柯庆施第4师师长:黄云桥政委:黄克诚第6师师长:郭炳生政委:彭雪枫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800人)司令员:张焕民政委:孙永康第一梯队:张焕民第二梯队:刘暄第三梯队:姚洗心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20000余人)军长:周建屏政委:徐振武参谋长:杜石界政治部主任:吕振球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军长:古大存政委:严汉章参谋长:古公鲁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二军军长:伍中豪政委:邓子恢参谋长:邓毅刚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6000人)军长:胡么冕政委:金贯真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4000人)军长:何坤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2000人)军长:蔡升熙政委:陈奇第1团团长:查子清政委:李奚石第3团团长:黄刚政委:陈西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六军军长:孔荷宠政委:于兆龙政治部主任:吴天翼第7师师长:高咏生政委:邹云谟第9师师长:李玉根政委:邱训民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军军长:肖大鹏政委:曾炳春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一军军长:刘铁超政委:李任予政治部主任:陈正中国工农红军新十二军军长:左权。

1928年4月,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建立起

1928年4月,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建立起

1928年4月,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建立起1927年8月初,蒋介石发动了反革命政变。

1927年9月3日,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从湖南浏阳出发,向南昌进军。

起义军到达井冈山后,以方志敏、朱德、陈毅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部队经过一年多斗争,夺取了湘赣边界的红旗,开辟了赣南根据地。

1928年4月1日起起义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

井冈山会师后更名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

它是中国共产党在创建红军的一支新型武装力量,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支工农革命军,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井冈山被誉为“红色首都”,也有红色苏区之称。

南昌起义后在湘赣边地区开展武装斗争。

1927年8月15日朱德领导的南昌起义队伍在井冈山地区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苏维埃政权;随后在南昌举行了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

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1927年8月15日,南昌起义部队在井冈山地区打响了武装起义第一枪,从此揭开了中国革命的序幕。

9月,在井冈山地区建立起以井冈山为中心的红色政权;并开始向全国扩展。

井冈山是湖南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当时有个吉安县城被敌人包围,只能在后方坚持斗争。

后在敌人围困下突围转移。

后到达湘赣边界地区,在朱德、陈毅等领导人的带领下,在赣南地区开辟出湘赣边界红旗。

1929年3月27日,毛主席正式宣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革命军第五军开始执行朱德总司令所颁布的“第一大纪律”和“第三大规矩”,并正式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8年3月26日,经毛泽东提议,毛泽东、朱德决定成立红四军,叶挺任前敌总指挥。

1、红军的发展南昌起义后,毛泽东等领导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部队——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师。

1927年9月中旬,朱德、陈毅率领第一师来到井冈山,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同全国其他地方红色政权相结合。

井冈山地区原有大小军队400多人,其中红军游击队有百余人,有正规编制军官10人,农民武装500多人,拥有轻重机枪20余挺。

中国工农红军15个军编制演变

中国工农红军15个军编制演变

中国工农红军各军的编制序列及其演变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2支)鄂豫皖边红一军(1920年4月成立)军长许继慎政委曹大骏副军长徐向前参谋长朱亚伦主任熊受暄第一师(原31师)师长徐向前政委戴克敏(李荣桂)第二师(原32师)师长漆德伟政委王培吾第三师(原33师 + 原32师两个团)师长周维炯政委姜镜堂独立旅(原32师一部与部分游击队)旅长廖业祺(兵力:3个师1个旅长2100余人)(1931年1月,商城长竹园会师,红一军与红十五军合编为红四军)红一方面军的第一军(1935年7月21日)军长林彪政委聂荣臻参谋长左权主任朱瑞(8月,编入右路军北上;9月,在甘南哈达铺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第一纵队)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1930年7月)(湘西红四军和鄂西红六军合编而成)军长贺龙政委朱勉之参谋长张应南第四师师长王炳南政委陈协平第一团(警卫团)团长覃甦政委汪毅夫(兵力:一师一团2000余人)(1931年3月,缩编为红三军第七师)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3支)赣西南红三军(1930年7月)(原赣西南的红六军改称红三军编入红一军团)军长黄公略政委陈毅参谋长周子昆第七师(原第一纵队)师长陈伯钧政委李涛第八师(原第二纵队)师长刘畴西政委王如痴第九师(原第三纵队)师长徐彦刚政委朱良才(兵力:三个师5000余人)(1932年,第八师撤销;12月,军部撤销)(1933年,第七师、第九师同红二十二师合编为红一军团第一师)湘鄂西红三军(1931年3月)(红二军团改编而成红三军)军长贺龙政委邓中夏参谋长陈德清主任柳直荀第七师师长孙德清政委朱勉之第八师师长王一鸣政委王鹤第九师师长段德昌政委陈培萌教导第一师师长王炳南政委陈协平教导第二师师长黄大鹏政委涂美中警卫第一团警卫第二团警卫第三团湘鄂西警卫团汉川独立团荆当独立团军直教导团(兵力:5个师6个团5200余人)(1934年10月,红三军在贵州印江县复称红二军团)红一方面军的第三军(1935年7月21日)(红一方面军的第三军团奉命改称红军第三军)军长彭德怀政委杨尚昆参谋长肖劲光(8月,编入右路军北上;9月下旬,在甘南哈达铺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第二纵队)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4支)井冈山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1928年4月28日)(南昌起义部队余部、湘南起义农军、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在井冈山的宁冈会师)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参谋长王尔琢主任陈毅第十师(朱部与部分湘南农军)师长朱德党代表宛希先二十八团二十九团第十一师(毛部与部分湘南农军)师长毛泽东党代表何挺颖三十一团三十二团三十三团第十三师师长陈毅三十四团三十五团三十六团(兵力:约万人,枪3000支)(1928年5月25日改称为红军第四军。

牺牲在陕北的中央红军团以上干部

牺牲在陕北的中央红军团以上干部

牺牲在陕北的中央红军团以上干部1、吴起镇牺牲的2纵队10大队队长——黄珍黄珍(?——1935),又名王珍。

湖北阳新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0年参加红军。

后任红3军团班长、排长、连长、营长,福建军区闽中独立团团长,红3军团5师13团团长,3军10团团长,红军陕甘支队第2纵队10大队大队长。

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斗争和中央红军长征。

1935年10月21日,在陕北吴起镇“割尾巴”战斗中英勇战斗,壮烈牺牲。

战后,陕甘支队政治部发表“庆祝我们进入陕北苏区的第一个大胜利”的捷报,对黄珍同志带领的10大队予以表扬,对黄珍同志的牺牲表示哀悼,号召全体指战员继承黄珍同志的遗志,为苏维埃事业奋斗到底!捷报中说:“这次战斗中,我们全支队的指战员都表示出无上的英勇气概,为苏维埃的事业而奋斗到底的决心。

特别值得表扬的是我们光荣的10大队。

10大队全体指战员,在这次战斗中,表现了无上的坚决顽强,无论如何要完成上级命令的决心。

他们在最艰难的环境之下,作最残酷的斗争,使我们整个的支队能够顺利击溃敌人。

10大队队长黄珍同志,在这次战斗中光荣地为苏维埃流了最后一滴血,这是最值得我们追悼的。

我们要继续黄珍同志的遗志而奋斗!”2、吴起镇牺牲的3军团秘书长——李鸣铁李鸣铁(1898——1935),曾用名李民铁、李气象、李源刘。

1898年生,湖南资兴人。

1926年10月,在资兴县立中学积极筹建“学生联合会”,参加各种社会活动。

1927年3月,投身农民运动,为资兴县北乡区农运负责人之一。

“马日事变”后潜入地下,在北乡区、西乡区一带发动了抗租运动。

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大革命失败后,参加组织农民武装斗争。

1928年1月,参加湘南起义,任苏维埃政府秘书长。

3月中旬,参加何长工率领前来接应湘南起义的工农革命军第2团,任4连文书兼连党支部委员。

4月,随朱德上井冈山,参加了巩固与发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

5月,正式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任红4军11师32团4连党代表。

历史上的三支红三军

历史上的三支红三军

历史上的三支“红三军”2015-03-03 14:05中国档案孙伟王柳芳我要评论0扫描到手持设备字号:核心提示:在土地革命战争初期,没有统一全国红军的部队编制,后来中央进行了多次改编,加上各根据地改编的步调不完全一致,导致部队番号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混乱,特别是重复现象比较常见。

本文主要介绍红军组织体制的演变及历史上的三支“红三军”。

在土地革命战争初期,没有统一全国红军的部队编制,后来中央进行了多次改编,加上各根据地改编的步调不完全一致,导致部队番号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混乱,特别是重复现象比较常见。

据统计,全国先后建立了不同军级番号的红军部队共计三十五支,却出现过三支红三军、红四军、红八军、红九军、红十一军、红十五军、红十九军、红二十军、红二十一军的番号。

本文主要介绍红军组织体制的演变及历史上的三支“红三军”。

中国工农红军组织体制的演变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创建人民军队的伟大实践。

在土地革命战争初期,由于中共中央对红军没有统一的序列安排,根据地之间又缺乏交流,各地起义军的名称很不一致,而且各个部队的番号出现了不少重复。

中共中央于1928年5月25日颁布《军事工作大纲》,明确要求“在割据区域所建立之军队,可正式定名为红军,取消以前工农革命(军)的名义。

”这个大纲的颁布,对于各地的红军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后,全国的工农革命军及其他工农武装陆续改称为红军。

各地红军乘国民党新军阀混战之机,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创建发展苏区,部队不断发展。

到1930年春夏,全国红军已有10多个军约7万人,另有地方武装约3万人。

此时,红军的作战和组织形式开始出现了新的变化,由过去的以游击军、游击战为主向以正规兵团、运动战为主转变。

随着国内外革命形势的变化,中共中央的军事战略与部署也相应发生转变,特别是开始对红军的体制编制进行统一的规范。

1930年4月15日,中共中央军委颁布《军事工作大纲》,规定了全国红军第一军至第十四军的番号和活动地区。

红军长征路线图

红军长征路线图

历史事件之一:湘江之战
这是红军长征路上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战。
蒋介石凭借湘江天险设下第四道封锁线,总数25个师超过30万人的国民党军队, 在桂北越城岭和都庞岭之间的湘江两岸布下绝杀之阵,等待着一个多月中连续突破 三道封锁线的中央红军。
1934年10月21日,中央红军从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新田间突破国民党军第一道 封锁线,沿粤赣边、湘粤边、湘桂边西行,至11月15日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三道 封锁线;然而李德等领导人一味退却,消极避战,使红军继续处于不利地位。中央军 委决定从兴安、全州之间抢渡湘江,11月27日,红军先头部队突破湘江界首防线, 拉开了湘江血战的序幕。经5昼夜浴血奋战,于12月1日渡过湘江(即第四道封锁线), 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
红军长征是1934年10月—1936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 方面军和红二十五面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其中红一方面军 行程为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国民党称此为“流窜”。
1934年10月10日晚6点12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率红军主力五个军团及中央、军委机 关和部队共八万六千人,分别自瑞金地区出发,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从而开始进行红 军打败国民党的转折点。
10月12日红四方面军主力离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除留下红七十四师和红七十五师及各独立部队编成红二十五军由沈泽民负责坚持游击战之外军部和主力红十师红十一师红十二师和红七十三师转战陕西南部取消各军番号12月转移到位于四川陕西边界的通江县在四川省通江县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总指挥部
红军长征路线图
中央红军长征路线图
1934年 7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形势恶劣,分别派出萧克领导的红六军团西进探路并 寻找贺龙领导的部队,以及寻淮洲领导的红七军团北上引敌,名为“北上抗日先 遣队”。 10月,红六军团与贺龙的部队在贵州会合后,贺龙的部队改称红二军团,此后, 红二六军团统一行动,策应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即开始长征)。 11月,留守鄂豫皖苏区的红二十五军因条件艰苦也被迫开始长征。 12月,中央红军(即红一方面军)突破敌军三道封锁线后到达湘江(第四道封锁 线),经血战后突围,部队由8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

古田会议是在哪一年召开的

古田会议是在哪一年召开的

古田会议[gǔtián huìyì]1929年红四军第九次党代会古田会议,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在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村召开的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即红军第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12] ,因会议在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古田村召开,史称“古田会议”。

会议选举产生了新的中共红四军前敌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书记。

为纠正党内和军队中出现的极端民主化、非组织化等错误倾向,毛泽东同志首次提出“使党员的思想和党内的生活都政治化,科学化”的思想,为党的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

这次会议解决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殊国情中建党、建军的历史性难题,对中国革命产生深远影响,因而在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的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古田会议旧址1928年4月,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与朱德、陈毅率领的湘南起义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5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简称红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陈毅任政治部主任。

11月,红四军前敌委员会成立,毛泽东任书记。

随后,红四军在朱德、毛泽东、陈毅等领导下,打破了敌人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多次围攻,并于1929年1月起向赣南、闽西进军,开创了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奠定了后来的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基础。

随着形势的发展和革命队伍的扩大,红四军及其党组织内加入了大量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同志,加上环境险恶,战斗频繁,生活艰苦,部队得不到及时教育和整训。

因此,极端民主化、重军事轻政治、不重视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流寇思想和军阀主义等非无产阶级思想在红四军内滋长严重。

作为红四军党的前委书记的毛泽东曾力图纠正这些错误的思想倾向。

但是,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红四军党内特别是领导层内在创建根据地、在红军中实行民主集中等原则问题上存在着认识上的分歧和争论,特别是在是否设置军委问题,发生激烈争论。

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没有能够为红四军领导层的大多数同志所接受。

中国工农红军15个军编制演变

中国工农红军15个军编制演变

中国工农红军各军的编制序列及其演变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2支)鄂豫皖边红一军(1920年4月成立)军长许继慎政委曹大骏副军长徐向前参谋长朱亚伦主任熊受暄第一师(原31师)师长徐向前政委戴克敏(李荣桂)第二师(原32师)师长漆德伟政委王培吾第三师(原33师 + 原32师两个团)师长周维炯政委姜镜堂独立旅(原32师一部与部分游击队)旅长廖业祺(兵力:3个师1个旅长2100余人)(1931年1月,商城长竹园会师,红一军与红十五军合编为红四军)红一方面军的第一军(1935年7月21日)军长林彪政委聂荣臻参谋长左权主任朱瑞(8月,编入右路军北上;9月,在甘南哈达铺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第一纵队)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1930年7月)(湘西红四军和鄂西红六军合编而成)军长贺龙政委朱勉之参谋长张应南第四师师长王炳南政委陈协平第一团(警卫团)团长覃甦政委汪毅夫(兵力:一师一团2000余人)(1931年3月,缩编为红三军第七师)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3支)赣西南红三军(1930年7月)(原赣西南的红六军改称红三军编入红一军团)军长黄公略政委陈毅参谋长周子昆第七师(原第一纵队)师长陈伯钧政委李涛第八师(原第二纵队)师长刘畴西政委王如痴第九师(原第三纵队)师长徐彦刚政委朱良才(兵力:三个师5000余人)(1932年,第八师撤销;12月,军部撤销)(1933年,第七师、第九师同红二十二师合编为红一军团第一师)湘鄂西红三军(1931年3月)(红二军团改编而成红三军)军长贺龙政委邓中夏参谋长陈德清主任柳直荀第七师师长孙德清政委朱勉之第八师师长王一鸣政委王鹤第九师师长段德昌政委陈培萌教导第一师师长王炳南政委陈协平教导第二师师长黄大鹏政委涂美中警卫第一团警卫第二团警卫第三团湘鄂西警卫团汉川独立团荆当独立团军直教导团(兵力:5个师6个团5200余人)(1934年10月,红三军在贵州印江县复称红二军团)红一方面军的第三军(1935年7月21日)(红一方面军的第三军团奉命改称红军第三军)军长彭德怀政委杨尚昆参谋长肖劲光(8月,编入右路军北上;9月下旬,在甘南哈达铺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第二纵队)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4支)井冈山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1928年4月28日)(南昌起义部队余部、湘南起义农军、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在井冈山的宁冈会师)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参谋长王尔琢主任陈毅第十师(朱部与部分湘南农军)师长朱德党代表宛希先二十八团二十九团第十一师(毛部与部分湘南农军)师长毛泽东党代表何挺颖三十一团三十二团三十三团第十三师师长陈毅三十四团三十五团三十六团(兵力:约万人,枪3000支)(1928年5月25日改称为红军第四军。

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

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

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一九二九年十二月于闽西古田会议)⑴一、纠正党内非无产阶级意识的不正确倾向问题二、党的组织问题三、党内教育问题四、红军宣传工作问题五、士兵政治训练问题六、废止肉刑问题七、优待伤病兵问题八、红军军事系统与政治系统的关系问题一纠正党内非无产阶级意识的不正确倾向问题四军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意识非常之浓厚,对于党的正确路线之执行,加了极大的妨碍,若不澈底纠正,则中国广大革命斗争加于四军的任务,是决然担负不来的。

四军党内种种不正确倾向的总来源,自然是由于党的组织基础最大部份是建筑于农民及其他小资产阶级成分之上,然党的指导机关对于这些不正确倾向缺乏一致的坚决的斗争,缺乏对党员正确路线的教育,亦是使这些不正确倾向存在和发展的重大原因。

大会站在中央九月来信的精神之上,指出四军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意识不正确倾向的来源,表现,及其纠正方法,号召同志起来澈底的加以肃清。

甲、单纯军事观点(一)单纯军事观点的来源(1)政治水平低,因此不认识政治的领导,不认识红军的任务与白军的根本不同点。

(2)雇佣军队的残余,特别因历次作战俘虏兵甚多,此种分子加入红军,带来了浓厚的雇佣军队观点,使单纯军事观点在下层有了基础。

(3)因有以上二个原因,便发生第三个原因,就是过分相信军事力量,而不相信群众力量。

(4)党对于军事工作没有积极的注意和讨论,也是形成一部分同志发生单纯军事观点的原因。

(二)单纯军事观点在红军一部分同志中非常发展,其表现如(1)承认军事政治二者的对立,不承认军事只是达到政治任务的工具之一。

甚至还有说“军事好,政治自然会好,军事不好,政治也不会好”的,则更进一步承认军事是政治的领导了。

(2)认为红军的任务也和白军相仿佛,只是单纯打仗的,不知道红军的任务,在意义上,是一个执行阶级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

在工作上,特别中国现在的工作上,他决不仅是单纯的打仗的,他除了打仗一件工作之外,还要担负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设政权等重大任务。

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红军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红军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大红军师红军精神、长征精神是我军的灵魂,在人民军队的序列中,红军时期延续下来的部、分队依然是我军的中坚,截至到1955年仍然有十个红军师是我军的核心骨干。

1、第1军第1师第1师的前身是30年7月组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2军团,31年3月改称红3军,34年9月恢复红2军团番号,36年7月编入红2方面军仍为红2军团。

37年8月改编为八路军第120师358旅,39年4月旅机关大部及一部分部队随张宗逊旅长赴冀中组建120师张、张纵队,同年9月与独2旅合并改称第120师358旅(张358旅),42年12月兼晋绥军区第3军分区,43年6月免兼晋绥军区第3军分区调赴陕甘宁,45年7月编入新组建的晋绥野战军为第358旅,46年11月编入晋绥军区第1纵队仍为第358旅,47年2月随所在纵队调入西北野战兵团仍为第1纵队358旅,同年7月底改称西北野战军第1纵队358旅,49年2月1日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军1师。

该师是随贺老总转战南北的洪湖红军师,抗战期间伏击日寇于雁门关、转战冀中、晋绥,保卫陕甘宁。

在解放战争中先后参加了西华池、延安保卫战、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陇东、榆林、沙家店、延清、宜川、黄龙山麓、西府陇东、澄郃、荔北、西北冬季、春季攻势、陕中、扶眉、陇东追击战等战役战斗。

部队战斗作风勇猛顽强,战斗经验丰富,能攻能守,长于进攻,战斗力超强,是一野头等主力师,是第一野战军的杰出代表。

2、第1军第7师第7师的前身是30年7月组建的中国工农红军第2军团,31年3月改称红3军,34年9月恢复红2军团番号,36年7月编入红2方面军仍为红2军团。

37年8月改编为八路军第120师358旅,39年4月旅机关大部及一部分部队随张宗逊旅长赴冀中开辟新区。

留在晋西北的旅机关之一部及直属队等组建新的358旅(彭358旅),同年9月改称第120师独立第2旅,40年春兼晋西北军区第2军分区,42年9月改称第120师独2旅兼晋绥军区第2军分区,45年7月免兼第2军分区编入新组建的晋绥野战军为独立第2旅。

红军时期有哪十个军团各军团领导人都是谁

红军时期有哪十个军团各军团领导人都是谁

红军时期有哪⼗个军团各军团领导⼈都是谁红军时期,中国⼯农红军第⼀、⼆⽅⾯军军级单位为“军团”。

曾有过第⼀军团、第⼆军团、第三军团、第五军团、第六军团、第七军团、第⼋军团、第九军团、第⼗军团、第⼗五军团,共⼗个军团。

⼀、第⼀军团1930年6⽉19⽇,根据中共中央指⽰,红四军与江西南部、福建西部的地⽅武装在长汀整编成为中国⼯农红军第⼀路军,不久改称红⼀军团。

军团总指挥朱德、政治委员⽑泽东、参谋长朱云卿、政治部主任杨岳彬。

红⼀军团下辖三个军:红四军,军长林彪、政治委员彭清泉、参谋长陈奇涵;红三军,军长黄公略、政治委员陈毅(蔡会⽂代)、参谋长周⼦昆;红⼗⼆军,军长伍中豪(罗炳辉代)、政治委员谭震林、参谋长林野。

同年8⽉23⽇,红⼀军团同红三军团⾃发合编为红⼀⽅⾯军。

⼆、第⼆军团该军团是由湘鄂西的红军合编⽽成的。

其前⾝为湘鄂西地区的红4军和红6军,成⽴时间为1930年7⽉7⽇。

总指挥为贺龙,政委为周逸群,参谋长孙德清,政治部主任为李克明,并组成了以周逸群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

下辖两个军,红2军军长由贺龙兼,政委为朱勉之;红6军军长为旷继勋,政委为段德昌。

三、第三军团该军团是由湘鄂赣红5军、红8军合编⽽成的,成⽴时间为1930年6⽉间。

军团总指挥为彭德怀,总政委为滕代远,参谋长为邓萍,政治部主任袁国平。

彭德怀任中共第3军团前委书记。

军团下辖红5军、红8军。

四、第五军团第五军团是原国民⾰命军第⼆⼗六路军部分将⼠在江西宁都起义之后改编的。

起义军共1.7万余⼈,中央军委⼗分重视这⽀有⽣⼒量,决定成⽴中国⼯农红军第5军团,下编13、14、15三个军。

军团总指挥为季振同,副总指挥为董振堂,政委为萧劲光,政治部主任为刘伯坚。

肃反扩⼤化中季振同被错杀,总指挥改由董振堂担任,1933年1⽉改称军团长。

1935年7⽉,红1、红2⽅⾯军会师以后改称中国⼯农红军第5军,仍由董振堂任军长,编⼊左路军开始西征。

五、第六军团第六军团是在1933年8⽉12⽇,由湘赣地区红8军、红16军、红18军合编⽽成的,下辖17、18两师。

走近四军“

走近四军“

走近"第四军"在八年级上册的历史课本上屡次出现“第四军”这几个字眼,如:大革命时期,因在北伐战争中屡建奇功而闻名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土地革命时期,朱德、毛泽东会师后改编成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抗日战争时期,由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改编而成的“国民革命军新编陆军第四军”。

它们之间是否有内在联系?笔者就此查找了相关资料。

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后,为了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广东国民政府决定北伐。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作为北伐的先谴队率先从广东进入湖南。

当北伐军攻到湖北时,吴佩孚大为恐慌,连忙在鄂南门户汀泗桥和贺胜桥布置重兵。

汀泗桥是粤汉铁路上的重要关隘,三面环水,一面是崇山峻岭,易守难攻。

吴佩孚的军队在汀泗桥头,用猛烈的炮火阻击北伐军。

叶挺独立团在当地农民的引导下,趁着夜色,翻山越岭,绕到敌军的后方,攻其不备。

北伐军迅速占领了汀泗桥。

于是吴佩孚退守贺胜桥,并且亲自督战。

叶挺独立团再一次冲锋陷阵,一举攻占了制高点。

吴佩孚败退武汉。

在攻打武昌的战斗中,叶挺独立团首先攻上城头,占领武昌。

叶挺独立团的英勇善战,屡破强敌,为它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称号。

在革命人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1928年4月中旬,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一部分队伍和湘南的农民武装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会师,两军会师后改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正式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全军约一万人,由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陈毅任政治部主任。

这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坚强命队伍,照理应叫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才对。

为什么叫第四军?据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里对朱德的采访,朱德是这样说的:“所以用这名字,为要保持国民党第四军‘铁军'的大名,它在大革命中是我们革命的堡垒。

”可见第四军不是序列号,而是一个荣誉称号。

用这个称号,是为了继承和发扬国民革命年第四军“铁军”的光荣传统。

第四章: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

第四章: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

三 军 过 后 尽 开 颜 。
更 喜 岷 山 千 里 雪 ,
大 渡 桥 横 铁 索 寒 。
金 沙 水 拍 云 崖 暖 ,
乌 蒙 磅 礴 走 泥 丸 。
五 岭 逶 迤 腾 细 浪 ,
万 水 千 山 只 等 闲 。
红 军 不 怕 远 毛 征 泽 难 东 ,
七 律 长 征
·
这首诗赞扬了红军长征不畏艰难的革命 英雄主义精神。
起义失败。由于帝国主 义和国民党势力集中在城市。 共产党发动的一系列中心城 市暴动,都因为无法与强大 的敌人抗衡而失败了。
但南昌起义标志着 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 命战争和创立革命军队 的开始。它打响了反对 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 树立了一面鲜明的武装 斗争旗帜。
南昌起义油画
画面上的建筑是当 时作为起义总指挥的江 西大旅社,站在前台讲 话的是周恩来,周恩来 左侧站立者是贺龙,右 侧坐着的刘伯承,身后 站着的是朱德和叶挺。 起义军的衣着均为当时 国民革命军的军服,系 以红色领带以示区别。
毛泽东同志曾对一个外国人说:“一九二 七年,老蒋够厉害啦!它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 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 来!”。以下纪念“孵出小鸡”的邮票是 ( C )
A B C D
一、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形成过程
(一)南昌起义与秋收起义
1.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 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 导北伐军3万多人,在江西南昌举行武装起 义。周恩来任中共前敌委员会书记。起义 经过4个多小时的激战,占领南昌城。起义 胜利后,成立了革命委员会,公布了《八 一起义宣言》、《八一起义宣传大纲》。 国民堂反动派急忙调集军队包围南昌。8月 5日,起义军按原定计划撤出南昌,南下广 东。10月初,在潮汕地区遭到敌人的围攻 而失败。随后,一部分起义军转移到海陆 起义指挥部所在地--江西大旅社 丰地区,继续坚持斗争。

为什么在中国工农红军中曾有过3支“红四军”?

为什么在中国工农红军中曾有过3支“红四军”?

信中所提在原耕基础上“抽肥补瘦”政策就是在闽西总结的好经验,补充并完善了井冈山时期提出的“抽多补少”政策,有些提法是与中央的土地政策有分歧,但这又是在土地革命实践中产生的正确的土地政策。

在“二七”会议期间,以刘士奇和曾珊为代表的一方拥护这个土地政策,而以李文林和江西省委巡视员江汉波为代表的一方反对这个土地政策,会上发生激烈的争论。

毛泽东旗帜鲜明地支持刘士奇和曾珊。

毛泽东在此还提到他在酃县(今湖南省炎陵县)搞的小范围分田试点,这应是他在井冈山时期最早的土地分配实践。

而对毛泽覃1928年初在宁冈县大陇区乔林乡搞土改的情况,据笔者所知,毛泽东知道其弟有军事工作和政治工作经验,但缺乏土改工作经验,为了全面培养毛泽覃,特指定他于1927年底到乔林乡任党支部书记。

毛泽覃不负厚望,到乔林任职后,大刀阔斧地开展工作,带领贫苦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在斗争中增长了才干。

乔林乡党支部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一个农村党支部,毛泽覃自然就成了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书记。

乔林乡成功的土改工作使该乡成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一面旗帜。

3.信的最后,毛泽东提出了苏区的经济困境应该如何摆脱的建议,例如开办红色圩场、建立商品交换处等,基本是两年前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的方法,不再赘叙。

毛泽东还提到8月派朱云卿参谋长赴赣西南苏区传达中共中央关于要赣西南党团特委合并成立党的江西省行动委员会的指示一事,要求毛泽覃执行中央指示。

需要指出的是,毛泽东特别提醒其弟要搞好与李文林等赣西南党政负责人的工作关系。

这似乎透露出毛泽覃与李文林等存在着较严重的工作意见分歧,也似乎预示着年底在赣西南大地上发生的那场给根据地党和红军造成重大损失的反AB团风暴已初现端倪。

湘东特委会议在历史上的最大贡献,是经毛泽东提议并经会议批准成立了湘东独立师。

随后改为湘东南独立第一师、湘赣独立第一师,1932年2月扩编为红八军,后来成为红六军团主力之一,在湘赣边革命根据地活动起着拱卫中央苏区的重要作用。

中国工农红军三个方面军

中国工农红军三个方面军

中国工农红军三个方面军红一方面军序列红一方面军组建(1930年8—10月)总前委书记:毛泽东37岁总司令:朱德44岁副总司令:彭德怀32岁总政委:毛泽东37岁副总政委:滕代远26岁参谋长:朱云卿27岁政治部主任:杨岳彬22岁第1军团(辖第3、4、12军)总指挥:朱德44岁(兼)政委:毛泽东37岁(兼)第3军军长:黄公略32岁政委:陈毅29岁(后蔡会文22岁)参谋长:周子昆29岁第4军军长:林彪24岁政委:罗荣桓31岁参谋长:陈奇涵33岁政治部主任:彭祐第12军军长:罗炳辉27岁政委:谭震林28岁参谋长:林楚政治部主任:谭政24岁第3军团(辖第5、8军)总指挥:彭德怀32岁政委:滕代远26岁参谋长:邓萍22岁政治部主任:袁国平24岁第5军军长:邓萍22岁(兼)政委:张纯清20岁政治部主任:吴溉之32岁第8军军长:何长工30岁政委:袁国平24岁(兼)参谋长:卢匿才政治部主任:袁国平24岁(兼)红一方面军整编(1933年9—12月,辖红1、3、5、7、9军团)总司令:朱德48岁政委:周恩来35岁参谋长:叶剑英36岁副参谋长:张云逸41岁政治部主任:杨尚昆26岁红一军团(辖第1、2、3师,1933年10月第3师归红九军团建制)军团长:林彪27岁政委:聂荣臻34岁参谋长:杨林(毕士悌35岁)政治部主任:罗荣桓31岁(后)李卓然34岁政治保卫分局局长:罗瑞卿27岁第1师(原红1军团改编,辖第1、2、3团)师长:李聚奎29岁政委:黄甦25岁参谋长:毕占云30岁政治部主任:谭政26岁第2师(原红1军团改编,辖第4、5、6团)师长:吴皋群23岁(后)陈光28岁政委:胡阿林32岁(后)刘亚楼22岁参谋长:曹里怀24岁政治部主任:史犹生红三军团(辖第4、5、6师)军团长:彭德怀35岁政委:滕代远29岁参谋长:邓萍25岁政治部主任:袁国平27岁政治保卫分局局长:张纯清23岁第4师(原红3军团改编,辖第10、11、12团)师长:张锡龙34岁(后)曹德清24岁政委:彭雪枫26岁(后)黄克诚31岁参谋长:张翼政治部主任:李井泉24岁第5师(原第7、21军合编,辖第13、14、15团)师长:彭绍辉27岁李天佑19岁(代)政委:乐少华29岁(后)陈阿金35岁政治部主任:黄克诚31岁(后)唐天际29岁第6师(1933年6月由兴国地方武装组建,辖第16、17、18团)师长:洪超24岁政委:徐策31岁参谋长:杜中美34岁政治部主任:欧阳钦33岁红五军团(辖第13、15、34师) 军团长:董振堂38岁政委:朱瑞28岁参谋长:陈伯钧23岁政治部主任:刘伯坚38岁第13师(原第13、15军缩编,辖第37、38、39团)师长:程子华28岁政委:宋任穷24岁第15师(原少共国际师改称,辖第43、44、45团)师长:陈光28岁(后)吴皋群23岁政委:肖华17岁政治部主任:冯文彬22岁第34师(1933年5月福建军区第19军改编,10月改归红7军团,12月复归红5军团,辖第100、101、102团)师长:周子昆32岁(兼)(后)彭绍辉27岁政委:程翠林26岁参谋长:袁良惠26岁政治部主任:刘英28岁红七军团(1933年10月组建,辖第19、20、34师;12月整编,第34师复归红五军团,第19、20师缩编为第19师。

中国工农红军

中国工农红军

中国工农红军中国工农红军(在中國一般简称为红军),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

1928年5月前稱爲“中國工農革命軍”。

隨着1937年的盧溝橋事變,中國工農紅軍被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军。

历史南昌起义和井冈山会师参见: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1927年8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爆发了“南昌起义”。

1928年4月,朱德领导的南昌起义的队伍到达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的队伍与在井冈山上会师,组成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

后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反围剿从1930年10月,到1934年10月,国民党先后发动了五次围剿红军和根据地的军事行动,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五次反围剿的斗争,前四次反围剿取得胜利,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长征参见:长征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主力被迫战略撤退,史称“长征”。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

在会宁会师之后,出于打通对苏联的国际交通线的战略部署,一方面军第五军团加上第四方面军主力组成"西路军",约两万人,在虎豹口度过黄河之后,继续向甘肃河西地区前进.不幸遭受重大损失.剩余四百人在李先念等人的带领下,到达新疆星星峡,最后返回陕北根据地.红军东征1936年1月,到达陕北的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整编为第一方面军,开始东征,向山西进发。

改编为八路军抗日战争爆发后,迎来了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

1937年8月25日,中国工农红军和西北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红一方面军改编为第115师,红二方面军为第120师,红四方面军为第129师。

中国工农红军番号从此撤销。

编制第一方面军1930年8月,红一、三军团在浏阳永和市会师,成立了第一方面军。

由於該軍團負責中央蘇區的軍事安全,也稱中央紅軍。

兵力最高達24個軍共7万余人。

总司令朱德,总政治委员毛泽东。

1932年6月改稱紅一方面軍。

第二方面军1936年5月,红二、六军团在战略转移途中,奉中央命令,组成第二方面军,并将红三十二军(一方面军)编入二方面军。

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上的35个军

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上的35个军

中国工农红军历史上的35个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第一次正式称为“红军”,始于1928年5月25日。

之所以将自己领导的武装称为“红军”,其中一个原因是借鉴苏联红军的称谓。

当日,中共中央颁发的《军事工作大纲》指出:“为保障暴动的胜利与扩大,建立红军已为目前的要义。

”为此,大纲明确规定:“割据区域所建立之军队,可正式定名为红军,取消以前工农革命军的名义。

”《军事工作大纲》的颁发,对于各地的军事斗争和红军的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大纲颁发之后,全国各地的工农革命军及其他工农武装陆续改称为红军。

1930年后,又逐渐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

中国工农红军的最初源头和骨干力量,是1927年8月至1929年12月间,中国共产党相继在中国中部、南部、东部、北部和西北部广大地区领导的近百次不同规模的武装起义和暴动中保留下来的武装,其中著名的有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的南昌起义;毛泽东等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张太雷、叶挺、恽代英、聂荣臻等领导的广州起义;彭德怀等领导的平江起义;邓小平等领导的百色起义,等等。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相继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鄂豫皖、海陆丰、琼崖、闽浙赣、湘鄂赣、湘赣、左右江、川陕、陕甘、湘鄂川黔、赣东北、苏北等革命根据地。

中国工农红军也不断发展壮大,组成了第一方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和西北红军等红军部队,依靠群众,实施正确的军事战略及指挥方针,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多次“围剿”和“清剿”。

中国工农红军迅猛发展到30余万人,先后出现了35个军的番号。

本文记述的,就是红军各军首次成立时的编制序列及其演变后的走向。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史载红一军有两支。

一支为鄂豫皖边的红一军。

1930年3月18日,党中央在给鄂豫皖边特委并转红三十一师、三十二师、三十三师师党委及全体同志的信中指出:“在目前要配合湘鄂赣等省首先胜利的工作准备,无疑的要把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师红军在集中组织、统一指挥原则之下联系起来,将这三师编为红一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团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团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团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团即红四方面军。

红四方面军和红四军团兼有称谓。

鄂豫皖地区的红四方面军是1931年11月初成立的。

1931年10月底,红四方面军即以红4军和新成立的红25军开始组建。

11月7曰,在黄安七里坪正式成立红四方面军。

方面军总指挥为徐向前,政委为陈昌浩,政治部主任为刘士奇。

方面军下辖4军、25军。

4军军长为徐向前(兼),政委为陈昌浩(兼);25军军长邝继勋,政委为王平章。

原4军部改为方面军总部,两军所辖各师归总部直接指挥。

总兵力3万余人。

红四方面军成立初期,在1931年12月下旬其攻克鄂东重镇黄安获重大胜利后,《红色中华》报道中即称红四方面军为“红军第四军团”。

史载此时在鄂豫皖地区活动和取得上述战绩的红军非四方面军莫属,故红四军团即是红四方面军无疑。

1932年7月开始,中华民国政府军以30万人的兵力,对鄂豫皖苏区发起围剿,这是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一部分。

10月12日,迫于政府军的强大压力,红四方面军决定放弃鄂豫皖苏区,除留下红七十四师和红七十五师及各独立部队编成红二十五军由沈泽民负责坚持游击战之外,军部和主力红十师、红十一师、红十二师和红七十三师转战陕西南部,取消各军番号,12月在陕西和四川边界创建川陕苏区。

1933年7月,红四方面军击败川军的三路围攻,力量迅速发展,遂将所辖四个师升格为军,依次改编为红四军、红九军(军长何畏、政治委员詹才芳、副军长许世友、参谋长王学礼、政治部主任王新亭)、红三十军(军长余天云、政治委员李先念)和红三十一军(军长王树声、政治委员张广才),又将川东游击队改编为红三十三军(军长王维舟、政治委员杨克明、副军长罗南辉),共辖5个军,总兵力达8万人。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奉命退出川陕苏区,开始长征。

6月,在四川懋功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8月,两军混编共同北上,红四方面军主力和中共中央军委为左路军。

不久,张国焘率左路军穿过松潘草地到达阿坝后,拒绝继续北上,南下再过草地,希望能在西康创建根据地,但屡遭挫折,部队损失严重。

1929年12月,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省上杭县()召开,会议选举了新的中共红

1929年12月,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省上杭县()召开,会议选举了新的中共红

1929年12月,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省上杭县()召开,会议选举了新的中共红1929年12月,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省上杭县()召开,会议选举了新的中共红。

答案: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即古田会议)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万源祠召开。

1929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已经成功在赣南闽西地区开创了一片新的革命根据地。

然而,随着根据地和队伍的不断发展,红军队伍成分日益复杂。

一些不良习气和思想的出现,极大地影响了在红四军建立党的领导、实现政治建军和提高战斗力。

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建立一支什么性质的军队?该如何领导好这支武装?1929年12月28日至29日,红四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万源祠召开。

在一团炭火旁,代表们聆听了毛泽东阐述建党、建军思想,一致通过了毛泽东亲自起草的约3万余字的8个决议案,总称《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即《古田会议决议》。

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党的组织问题、党内教育问题、红军宣传工作问题、士兵政治训练问题、优待伤病兵问题、红军军事系统与政治系统关系问题……《古田会议决议》由八个部分组成,回答了在农村进行革命战争的环境中,如何从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和组织建设入手,将党建设成真正的无产阶级先锋队,确立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等根本问题。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这支新型人民军队从古田出发,一路西进、北上、东征、南下,“风卷红旗过大关”,不断在斗争中发展壮大,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战胜一个又一个强敌,为中国人民打出了新中国。

2014年10月30日,被称为“新古田会议”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在古田召开。

31日,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全军必须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我军政治工作,充分发挥政治工作对强军兴军的生命线作用。

一路栉风沐雨,一路砥砺奋进。

深入推进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发生历史性变化、取得历史性成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团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团
即红四方面军。

红四方面军和红四军团兼有称谓。

鄂豫皖地区的红四方面军是1931年11月初成立的。

1931年10月底,红四方面军即以红4军和新成立的红25军开始组建。

11月7曰,在黄安七里坪正式成立红四方面军。

方面军总指挥为徐向前,政委为陈昌浩,政治部主任为刘士奇。

方面军下辖4军、25军。

4军军长为徐向前(兼),政委为陈昌浩(兼);25军军长邝继勋,政委为王平章。

原4军部改为方面军总部,两军所辖各师归总部直接指挥。

总兵力3万余人。

红四方面军成立初期,在1931年12月下旬其攻克鄂东重镇黄安获重大胜利后,《红色中华》报道中即称红四方面军为“红军第四军团”。

史载此时在鄂豫皖地区活动和取得上述战绩的红军非四方面军莫属,故红四军团即是红四方面军无疑。

1932年7月开始,中华民国政府军以30万人的兵力,对鄂豫皖苏区发起围剿,这是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一部分。

10月12日,迫于政府军的强大压力,红四方面军决定放弃鄂豫皖苏区,除留下红七十四师和红七十五师及各独立部队编成红二十五军由沈泽民负责坚持游击战之外,军部和主力红十师、红十一师、红十二师和红七十三师转战陕西南部,取消各军番号,12月在陕西和四川边界创建川陕苏区。

1933年7月,红四方面军击败川军的三路围攻,力量迅速发展,遂将所辖四个师升格为军,依次改编为红四军、红九军(军长何畏、政治委员詹才芳、副军长许世友、参谋长王学礼、政治部主任王新亭)、红三十军(军长余天云、政治委员李先念)和红三十一军(军长王树声、政治委员张广才),又将川东游击队改编为红三十三军(军长王维舟、政治委员杨克明、副军长罗南辉),共辖5个军,总兵力达8万人。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奉命退出川陕苏区,开始长征。

6月,在四川懋功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8月,两军混编共同北上,红四方面军主力和中共中央军委为左路军。

不久,张国焘率左路军穿过松潘草地到达阿坝后,拒绝继续北上,南下再过草地,希望能在西康创建根据地,但屡遭挫折,部队损失严重。

1936年7月初,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二、六军团旋即组成红二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

10月22日,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

随后,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命
令,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率红五军、红九军、红三十军和骑兵师奉命西渡黄河后,11月8日改称西路军,致力于打通前往苏联的通道,但是因受马家军阻截,加之后无援军,全军覆灭,余部分为两部,一部分436人由李先念率领进入新疆,被当地军阀盛世才缴械,后编为红军特特种大队,另一部分各自突围后分批回到延安。

1937年8月,剩余红四方面军部队和红二十九军等整编为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投入抗日战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