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观后感1000字 西安事变观后感
《西安事变》观后感
《西安事变》观后感最近看了关于西安事变的一些资料和影视作品,感触颇深。
说起西安事变,那可真是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啊!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国家的命运就像在狂风巨浪中飘摇的小船。
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将军的义举,让我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那紧张万分的一幕幕。
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蒋介石趾高气昂地来到西安,想着督促张学良和杨虎城继续对红军发动进攻。
可这两位将军心里跟明镜似的,他们清楚地知道,这时候打内战,只会让日本人更加肆无忌惮地侵略我们的国土,老百姓的日子会更加水深火热。
张学良将军,那可是个有血性的汉子!他年轻的时候,就有着一腔报国的热情。
他看着国土沦陷,百姓受苦,心里那个急啊!杨虎城将军呢,也是个铁骨铮铮的人物,一心想着为国家和民族做点实事。
他们两个凑到一块儿,一商量,决定不能再这么任由蒋介石瞎指挥,得想办法逼他抗日。
于是,就有了那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那天,蒋介石还在睡梦中,就被突然闯进房间的士兵给惊醒了。
他那时候的表情,一定是惊恐万分,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信赖的部下会对他动手。
他可能一开始还故作镇定,想着凭借自己的权威让张学良和杨虎城收手。
但这两位将军心意已决,哪会被他几句话就给唬住。
当时的西安,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大街小巷里,人们都在议论纷纷,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有人担心局势会失控,引发更大的混乱;有人则暗暗为两位将军叫好,觉得他们做了一件大快人心的事。
我就在想啊,如果我当时在西安,我会是怎样的心情呢?可能会既紧张又兴奋吧。
紧张的是,不知道这场事变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兴奋的是,终于有人站出来,为了国家的前途命运奋力一搏。
再看看蒋介石,被软禁起来的他,一开始还死要面子,不肯低头。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也意识到了形势的严峻。
国内外的舆论压力,让他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立场。
这时候,共产党表现出了极大的诚意和宽广的胸怀,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为的是能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最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答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西安事变》观后感
《西安事变》观后感前段时间,我观看了有关西安事变的影片,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西安事变,那是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篇章。
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将军的英勇举动,让整个中国的命运都发生了巨大的转折。
影片中,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的表情都仿佛将我带回到了那个紧张的时刻。
我看到了张学良将军的纠结与坚定,他身处国民党内部,却心怀民族大义。
杨虎城将军的果敢和决断,也让我心生敬佩。
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事变前夕的紧张氛围。
那时候的西安,表面上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
大街上,人们行色匆匆,眼神中透露出对未来的迷茫和不安。
士兵们在城墙上巡逻,脚步声沉重而又整齐,他们或许并不知道即将发生的大事,但那种严肃的神情让人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
张学良将军的府邸里,灯火通明。
他在房间里来回踱步,眉头紧锁,手中的香烟一根接着一根。
他心里清楚,这一步一旦迈出去,就没有回头路。
但是,国仇家恨让他无法再忍受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他的内心在激烈地斗争着,一边是多年的兄弟情谊和上级关系,另一边是民族的危亡和百姓的苦难。
杨虎城将军则是一脸的刚毅,他坐在椅子上,双手紧紧地握成拳头。
他和张学良将军一起商讨着行动计划,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斟酌,生怕出现一丝差错。
他们知道,这次行动关系到整个国家的前途,不能有丝毫的马虎。
终于,到了行动的那一天。
士兵们悄悄地集结,武器被紧紧地握在手中。
当他们冲进蒋介石的住所时,那种紧张的气氛达到了顶点。
蒋介石从睡梦中惊醒,一脸的惊慌失措。
那一刻,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内心的恐惧和绝望。
西安事变的成功,让全国人民看到了希望。
但随之而来的,是各方势力的博弈和谈判。
在这个过程中,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将军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回想起来,这段历史真的让人感慨万千。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有这样一群勇敢的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不惜冒着生命危险挺身而出。
他们或许没有想过自己会名垂青史,只是凭着一腔热血和对国家的忠诚,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壮举。
西安事变观后感
西安事变观后感本文是关于观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西安事变观后感(一)这个星期天,我观看了一部电影《西安事变》。
它讲述了西安事变这一爱国运动的起因,经过、结果,让我更加的了解了当时中国的局势。
西安事变的起因就是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夜,一声巨响,南满铁路柳条湖一小段铁轨被炸,打破了东北大地的宁静,原来是日本侵略有预谋制造的,但他们的目的却是侵略东北,他们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了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九一八事变爆发了,而这件事变的真相在战后才被揭开。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的想法是借用日本人的刀杀掉共产党。
只是出于这一目的,他采取了不抵抗政策,他密电给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不予抵抗,力避冲突,”只有四个多月,东北一百多平米的锦绣河山,全部沦于敌手,但是当时中国还有局部的抗战力量。
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东北沦陷以后,日本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1932年,日本扶植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博仪,在长春建立起伪满洲国傀儡政权,从此在日寇的铁蹄下,东北三千万同胞过着耻辱的亡国奴生活。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又出现了西安事变。
日军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魔爪伸向华北,在中华民族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国民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并亲临西安督促张学良、杨虎城进攻陕北的红军。
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1936年12月12日,伟大的爱国者张学良,杨虎城联合行动,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
他们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西安事变后,西安局势极为动荡。
处死蒋介石,中国就有可能陷于纷争四起,群雄割据局面而内战一起,必使虎视眈眈的日本有机可趁,从而利于其进一步独霸中国,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不记宿怨提出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释放蒋介石的主张,有力地推动了国民党向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方向转变。
红色电影《西安事变》观后感1000字5篇
红色电影《西安事变》观后感1000字5篇《西安事变》整个影片让我感动最深的是张学良将军的一句话:我们的枪不是打中国人自己的,更不是打大学生的,我们是打日本人的!英雄主义表现得淋漓尽致。
下面是店铺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西安事变观后感近来无事,我就观看了《西安事变》这部电影,看完之后,深有感触。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当时任职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当时任职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的直接军事监禁事件,扣留了当时任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中正(即蒋介石),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西安事变最终以蒋中正被迫理解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导致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而和平解决。
若没有这次事变,国共合作抗日不知要推后多少年。
若没有这次事变,还会发生什么……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张学良撤出了东北,退入山海关内。
1933年1月1日,榆关抗战爆发。
同年1月3日,山海关失守。
1933年2月21日,热河抗战爆发。
同年3月4日,承德失守,热河抗战失败。
张学良引咎辞职,出国考察。
1935年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经过被毛泽东命名为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转移,抵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保安县吴起镇会师。
1935年12月9日中国共产党在北平举行了大规模的大学生示威游行,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获得全国民众用心响应,全国人民抗日热情高涨,给实行“攘外必先安内”,“不抵抗政策”的国民政府巨大压力。
在《西安事变》中,张学良看到周恩来率领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到达西安后,联想到国民党中那些所谓哥们的表现,说了一句富有哲理的话:共产党最仗义!而重新拍制的《西安事变》也以雄辩的事实说明,在国民党内部,最讲民族大义的张学良也是最讲哥们情谊的人。
张将军为了抗战,扣压了他的“大哥”蒋委员长,就应说是一种为民族大义牺牲哥们情谊的表现,但是从以后的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看,他的这一壮举也是最够哥们的,由此成就了蒋委员长的历史地位。
《西安事变》观后感
《西安事变》观后感哎呀,看完《西安事变》这部电影,我心里真是五味杂陈,感触太深了。
电影里的张学良和杨虎城,那真是两条硬汉啊!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敢冒那么大的风险,把蒋介石给扣住了。
这一扣,可不是闹着玩的,那可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件。
当时看着他们坚定的眼神,我就知道,这俩人不是普通的胆大,是有大义在心头。
蒋介石一开始肯定是很慌的,毕竟被自己的部下给扣了,这面子往哪儿搁啊。
但张学良和杨虎城也不是那种不讲理的人,他们是真心希望蒋介石能够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转而联合共产党一起抗日。
这其中的利害关系,他们比谁都清楚。
电影里的对话啊,真的是直击人心。
特别是张学良说的那些话,每一句都像是在我心上敲了一下。
他说:“我们中国人为的是什么?我们想要的是尊严!我们想要的是生存!”这话听着,我就感觉自己热血沸腾,仿佛回到了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
还有啊,电影里展现的那种紧张的气氛,真的是让人喘不过气来。
每一次谈判,每一次决策,都像是走钢丝一样,稍微不小心就会粉身碎骨。
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张学良和杨虎城还是坚持了下来,他们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为中国的历史写下了一笔浓墨重彩。
当然啦,电影也不是完美无缺的。
比如有些地方的剧情推进得有点快,可能会让人觉得有些突兀。
但总的来说,这部电影还是非常值得一看的。
看完之后,我真的是对张学良和杨虎城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们不仅是军人,更是真正的爱国者。
他们的行动,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什么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这部电影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像是一堂生动的历史课。
它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也让我更加明白,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为自己的国家做些什么。
最新电影西安事变观后感例文五篇
电影西安事变观后感例文五篇西安事变观后感一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的历史事件。
下面就是小编分享的西安事变观后感范文,一起来看一下吧。
西安事变观后感一今天,我看了妈妈推荐的一部电影《西安事变》。
看完后,我被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个人的精神深深打动了。
西安事变是讲述了张学良将军在劝说司令无效的情况下,毅然与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劫持了蒋司令,逼他抗日,并且最后在蒋司令同意抗日的情况下送他回南京,对此很多人不理解。
对于这个问题他是这样解释的:“我本来就没给他面子,我和他一起回南京就是要给他面子,使他没有反悔的理由。
看完了这部电影,我想到了世上能有多少人能像张将军一样深明大义,为了祖国,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文谏不行的情况下直接用兵谏他的上司,让他不得不抗日。
因为他意识到了他的敌人是日军。
所以他一直保持密切联系,并且不顾蒋司令的劝阻坚持抗日,总结起来,张学良少帅的特点就是敢作敢当,深明大义。
他在民族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选择了民族利益。
以上是对张学良的认识,下面,我再谈谈自己受到的启发。
我的启发是明白了即使在很严峻的情况下也要坚持正确的做法,并且要果断,不要犹犹豫豫的。
总之,我看了这部电影,真是受益匪浅。
西安事变观后感二站在后人的角度回望,我想张少帅在当时可以有很多很多的选择,都比下半生囚禁在荒凉之地的结局要好,因为出于对这段历史的着迷在大学期间近代史的一篇论文里面我还特地的写了西安事变这事。
尽管从大家有英雄主义、阴谋论、利益论等各种角度出发来探讨少帅的背景、实力、和利益关系、势必抗日的’决心等等,但我个人还是觉得少帅是个英雄人物,他给了东北人民一个交代,给了国家一个交代,也给了自己的兄弟一个交代。
我想也许是我的视角不够全面,才会有对少帅和他背后的集体那样的崇拜,他还是太年轻了,在后人看来也许还有更加好的办法即可积极抗日又不至于赔上自己的半辈子,可是少帅就是这样逼着蒋先生再次直面日军。
西安事变观后感
西安事变观后感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发生在1936年12月12日至25日,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和国民政府三方面的重要谈判。
这次事变的发生,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西安事变这一历史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政治力量之间的博弈,也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在共同抗日的大背景下进行合作和谈判的努力。
在西安事变观后,我对中国近代史和中国政治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首先,西安事变的发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的合作与斗争。
在西安事变之前,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存在着激烈的对抗和斗争,双方的立场和利益都有很大的分歧。
然而在西安事变中,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为了国家的利益和民族的大业,放下了过去的恩怨,进行了艰难的谈判和协商。
这种合作与斗争的关系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让我更加理解政治力量之间的博弈和妥协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的重要性。
其次,西安事变也让我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西安事变之前,中国正面临着国内的混乱和外国的侵略,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岌岌可危。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能够进行合作和谈判,共同抵抗外敌,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这种精神和行为让我深受感动。
西安事变的发生,不仅改变了中国政治力量的对立和斗争的格局,也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这种历史事件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近代史的曲折和复杂,也让我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与稳定。
最后,西安事变也让我对中国政治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西安事变中,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能够进行合作和谈判,共同抵抗外敌,这种政治力量的调和和妥协让我深受启发。
在当今世界,政治力量之间的对立和斗争依然存在,各种政治冲突和战争也时有发生。
西安事变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政治力量之间的合作和妥协是实现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重要途径,也是保持和平与稳定的关键。
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政治力量之间的合作和谈判,共同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共同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推荐下载】西安事变观后感_电影观后感
【推荐下载】西安事变观后感_电影观后感《推荐下载:西安事变观后感》在观看完《西安事变》这部电影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那些英勇无畏的人物,仿佛将我带回到了那个充满紧张与希望的年代。
电影中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人物都刻画得如此生动,让我仿佛身临其境。
尤其是对西安事变发生前后的细节描绘,更是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全新的认识。
西安事变,发生在 1936 年 12 月12日。
那时候,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艰难时刻,外有日本侵略者的虎视眈眈,内有国共两党的矛盾冲突。
而在西安,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将军,为了民族大义,毅然决然地发动了这场震惊中外的事变。
我记得电影里有一个场景,张学良将军紧皱眉头,在房间里来回踱步。
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忧虑和纠结。
他深知,发动事变可能会让自己陷入万劫不复之地,但如果不行动,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将更加黯淡无光。
他身边的杨虎城将军则一脸坚定,语气坚决地说:“少帅,咱们不能再等了!必须有所行动!”那一刻,他们身上肩负的,不仅仅是个人的荣辱,更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还有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细节,是张学良将军与蒋介石的会面。
蒋介石坐在椅子上,表情严肃,目光冷峻。
张学良则站在一旁,试图说服蒋介石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共同抗日。
蒋介石却不为所动,大声斥责张学良。
两人之间的气氛紧张到了极点,仿佛一触即发。
在事变发生后,西安城里的气氛也异常紧张。
百姓们既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又担心局势会进一步恶化。
街上的士兵们神情严肃,时刻保持着警惕。
而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的部下们,则在紧张地筹备着后续的事宜,每一个决定都关乎着无数人的生死存亡。
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仿佛能感受到当时人们的那种焦虑、期待和坚定。
他们在国家命运的十字路口,做出了艰难而又勇敢的选择。
回想起这段历史,我不禁想到了我们现在的生活。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繁荣的时代,享受着科技带来的便利,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
然而,我们不能忘记,这一切都是无数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西安事变》观后感
《西安事变》观后感最近看了关于西安事变的一些资料和影视作品,感触颇深。
说起西安事变,那可真是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啊!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国家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机,而西安事变就像是一道划破黑暗夜空的闪电,带来了新的希望。
我仿佛能看到当时的场景,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将军,在那紧张的局势下,内心充满了纠结和坚定。
他们深知自己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重任,面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他们心急如焚。
张学良将军,一个年轻有为的将领,他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
他出身名门,本可以过着舒适的生活,但他心中的大义让他无法坐视国家的沦陷。
杨虎城将军,也是一位英勇无畏的军人,他经历过战火的洗礼,对国家的苦难有着切肤之痛。
当时的西安,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大街上行人匆匆,神色焦虑。
士兵们严阵以待,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压抑的气息。
而在张学良和杨虎城的指挥所里,两位将军正激烈地讨论着对策。
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忧虑和决心,每一个表情都透露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张学良将军在房间里来回踱步,他的脚步沉重而急切。
他不时地看向窗外,眼神中充满了对局势的担忧。
杨虎城将军则坐在椅子上,双手紧握成拳,指关节因为用力而泛白。
他们知道,这一决定将关乎国家的未来,也关乎他们自己的命运。
最终,他们决定兵谏蒋介石,逼迫他抗日。
那一天,华清池的枪声打破了寂静,蒋介石被扣押。
这个消息瞬间传遍了全国,引起了轩然大波。
在整个事件中,各方势力的博弈也是惊心动魄。
共产党表现出了极大的诚意和智慧,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回想起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真的是太不容易了。
如果没有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的果敢和勇气,如果没有共产党的高瞻远瞩和大局观,如果没有各方爱国人士的共同努力,后果不堪设想。
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很难想象当时的那种紧张和危险。
但我们不能忘记那段历史,不能忘记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挺身而出的英雄们。
西安事变,它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事件,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西安事变观后感10篇
西安事变观后感10篇西安事变观后感(一):刚看完《西安事变》这部电影,深深地被张学良和杨虎城的爱国精神所折服,他们明明白以下犯上是不允许的,一旦兵谏不成功就意味着他们会面临着人头落地的危险,但他们为了整个中国,整个民族的存亡,宁可冒着生命的危险而去进行了兵谏,他们的爱国情怀是多么的深,中国哺育了他们两个,他们誓要保卫自我国家的领土,保护自我的民族,保护自我的国家的尊严。
这是多么伟大的爱国精神啊,身为和他们相同种族的中国人的你我,难道不就应弘扬爱国精神吗他们为了国家的存亡,最终却落得客死异乡的收场,但相比之下,使我想起了那个可恶的中国汉奸——川岛芳子,中国可恶的女汉奸,纵观她的一生,同样是中国人民,但她却丝毫不爱国,多次策划大阴谋,完全不把国家人民的生命当作一会事,多次卖国,真是令人发指。
她的爱国精神去了哪里竟然为了利益而放下自我的祖国,试问这与杨虎城和张学良根本是天壤之别。
身为现代主义的中国人,我们务必向张学良和杨虎城的强烈爱国精神学习,大力宣传爱国精神,了解中国当年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的史实,明白他们的英雄事迹,学习他们的精神、弘扬爱国精神。
虽然在社会飞速发展的这天,也许不再需要学《西安事变》中的张学良和杨虎城那样为中国而献身,可是我们有职责爱国,在胡锦涛主席所提出的“八荣八耻”当中也有提及到了“以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所以弘扬爱国精神是现代社会中不可却少的,我们虽然是未成年人,但也务必拥有爱国精神,也有职责去弘扬爱国精神,使中国人民团结起来,使中华民族成为屹立在世界强大民族之林吧!西安事变观后感(二):剧中表述:1928年12月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归顺南京政府后,被蒋介石封为陆海空军的副总司令。
不料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张学良奉命带兵撤出东北,使东北沦陷。
在北平休养期间张学良得知自我被民众称为“不抵抗将军”,决定觐见蒋介石并提出抗日的请求,但狡猾的蒋介石以“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避抗日不谈……1935年,革命苏区四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发布了《八一宣言》,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西安事变》观后感
《西安事变》观后感《<西安事变>观后感》前几天,我看了一部关于西安事变的影片,看完之后,心里那叫一个感慨万千呐!西安事变,这可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在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我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亲眼目睹了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景。
影片里,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将军的形象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他们不再是历史书上那一个个干巴巴的名字,而是有血有肉、有勇有谋的鲜活人物。
张学良将军,年轻有为,风度翩翩,却又心怀家国大义。
杨虎城将军呢,沉稳坚毅,目光中透着坚定和果敢。
当看到蒋介石不顾民族危亡,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本侵略者的步步紧逼视而不见,一门心思只想剿灭共产党的时候,我这心里呀,真是又气又急。
这老蒋咋就这么糊涂呢!咱自己家里人斗得死去活来,那日本人可就在外边偷笑,趁机占咱的土地,欺负咱的老百姓啊!再看看当时的东北,早已经被日本鬼子给占了,多少老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张学良将军背负着国仇家恨,心里那个苦啊。
他一心想着打回东北老家,把小日本给赶出去,可蒋介石就是不给他这个机会,还一个劲儿地给他施压。
杨虎城将军呢,身处西北,也是眼睁睁地看着国土沦陷,百姓受苦。
他多次劝说蒋介石抗日,可蒋介石根本不听。
这可把两位将军给逼急了,他们知道,再这么下去,中国就完了!于是,在1936 年12 月12 日,张学良和杨虎城毅然决定发动兵谏,扣押了蒋介石。
这一下子,可真是震惊了全国,乃至全世界。
我记得影片中有个细节,特别让我感动。
在兵谏之前,张学良和杨虎城的部下们其实心里也都没底,毕竟这可是要和蒋介石对着干,搞不好就是掉脑袋的事儿。
但是,大家一想到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就都豁出去了。
杨虎城将军在给部下们做动员的时候,声音都有些颤抖,他说:“弟兄们,咱们这一遭,可能有去无回。
但是,如果咱们不这么做,中国就没救了!咱们的子孙后代都得给日本人当奴隶!”那些士兵们一个个眼睛瞪得通红,齐声高喊:“愿听将军号令,死不足惜!”还有啊,当蒋介石被扣押之后,南京那边可是炸开了锅。
西安事变观后感6篇通用
西安事变观后感6篇通用《西安事变》讲述了西安事变这一爱国户外的起因,经过、结果,让我更加的了解了当时中国的局势。
让我知道现在的幸福生活有多么的来之不易。
那么你知道《西安事变》观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有关于西安事变观后感,希望你喜欢。
西安事变观后感通用精选篇1站在后人的角度回望,我想张少帅在当时可以有很多很多的选择,都比下半生囚禁在荒凉之地的结局要好,因为出于对这段历史的着迷在大学期间近代史的一篇论文里面我还特地的写了西安事变这事。
尽管从大家有英雄主义、阴谋论、利益论等各种角度出发来探讨少帅的背景、实力、和利益关系、势必抗日的.决心等等,但我个人还是觉得少帅是个英雄人物,他给了东北人民一个交代,给了国家一个交代,也给了自己的兄弟一个交代。
我想也许是我的视角不够全面,才会有对少帅和他背后的集体那样的崇拜,他还是太年轻了,在后人看来也许还有更加好的办法即可积极抗日又不至于赔上自己的半辈子,可是少帅就是这样逼着蒋先生再次直面日军。
也有人会说“谁风流谁狂”又怎么来的,如果不是他前期如此糊涂也不至于后来的节节败退?这些历史我没考究,要批判或否定一个人一件事的总是有理由的。
而我无比崇拜少帅很大原因在于他在重要的关头挺身而出,这就足够了。
此生必定要去西安,必去瞻仰少帅!西安事变观后感心得体会假期正好无事,闲来打开电视正在播放西安事变的电视剧,每天连续四集,看得很过瘾.让人血脉沸腾,荡气回肠.东北少帅与西北将军联合上演一场名垂千古,流芳百世的兵谏行动,为全国一致抗日奠定了基础.张学良,一个伟大的中国人,一个豪爽的东北人,带着国破家仇而又不抵抗将军的耻辱,背井离乡,漂泊在外,一心为打回东北而努力,收拾河山而奋斗.从东北易帜到西安事变,从始至中以民族大义为众,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东北汉子.东北少帅年轻有为,具有军事指挥天才和谋略,但在政治面前,他却缺少蒋介石的诡计狡诈,或许当他护送蒋介石踏入飞机那一刻起,他也知道自己未来的结局.但仍然义无返顾,心甘情愿.政治,很伟大,更可怕;玩得起政治的人,无论是英雄还是枭雄,都是烈火炼出来的真金.西安事变观后感通用精选篇2《西安事变》总的来说,该剧依然秉承几十年来大陆主流观念对“西安事变”的评价,即认为该事件促成了国共合作全国抗日,“丰功伟绩,永载史册。
西安事变观后感精选5篇
西安事变观后感精选5篇影片的片名往往体现的是影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信息的传递,奠定了全片的感情基调,也作为制片商与观众首次沟通接触的第一窗口,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西安事变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安事变观后感1这个星期天,我观看了一部电影《西安事变》。
它讲述了西安事变这一爱国运动的起因,经过、结果,让我更加的了解了当时中国的局势。
西安事变的起因就是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夜,一声巨响,南满铁路柳条湖一小段铁轨被炸,打破了东北大地的宁静,原来是日本侵略有预谋制造的,但他们的目的却是侵略东北,他们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了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九一八事变爆发了,而这件事变的真相在战后才被揭开。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蒋介石的想法是借用日本人的刀杀掉共产党。
只是出于这一目的,他采取了不抵抗政策,他密电给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不予抵抗,力避冲突,”只有四个多月,东北一百多平米的锦绣河山,全部沦于敌手,但是当时中国还有局部的抗战力量。
东北人民和未撤走的东北军部队,组织起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国共产党派杨靖宇等在东北组织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东北沦陷以后,日本企图把东北从中国分裂出去,1932年,日本扶植早已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博仪,在长春建立起伪满洲国傀儡政权,从此在日寇的铁蹄下,东北三千万同胞过着耻辱的亡国奴生活。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又出现了西安事变。
日军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魔爪伸向华北,在中华民族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国民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停止向红军进攻,并亲临西安督促张学良、杨虎城进攻陕北的红军。
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1936年12月12日,伟大的爱国者张学良,杨虎城联合行动,扣押了蒋介石,实行兵谏。
他们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西安事变观后感10篇
西安事变观后感10篇西安事变观后感(二):剧中表述:1928年12月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归顺南京政府后,被蒋介石封为陆海空军的副总司令。
不料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张学良奉命带兵撤出东北,使东北沦陷。
在北平休养期间张学良得知自我被民众称为不抵抗将军,决定觐见蒋介石并提出抗日的请求,但狡猾的蒋介石以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避抗日不谈……1935年,革命苏区四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发布了《八一宣言》,提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10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
不久一二九学生运动爆发,全国人民的抗日运动进入新的高潮。
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更加不得人心。
在西北担负剿共任务的东北军与西北军厌恶内战。
在全国抗日运动高潮的推动下,在中国共产党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两军首领张学良、杨虎城等开始与共产党红军发生联系,初步奠定了三方团结抗日的政治基础。
蒋介石对张、杨围剿红军很不放心。
他除了调集嫡系部队至豫、陕边境,压迫张、杨继续进攻红军外,并于1936年10月间,特意飞到西安催逼张、扬二人围剿红军。
12月4日再次飞到西安,进一步要挟张、杨:如不实力剿共,即将张、杨两部分别调往安徽、福建,由中央军进驻西北。
张、杨力劝蒋介石联共抗日,遭到蒋介石的加以拒绝。
张、扬两位爱国将领遂毅然决定实行兵谏。
1936年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的卫队进抵蒋介石驻地临潼华清池,与蒋介石卫队交火。
蒋介石听到枪声,在卫士护卫下仓皇越后窗逃走,爬上山坡隐蔽。
被张学良的卫队搜索发现后捕获。
与此同时,杨虎城部下将留居城中的蒋介石高级党、政、军官员陈诚等十余人拘押,邵元冲在逃跑时被击身亡。
张、杨于12日当即宣布取消西北剿匪总部,成立抗日联军西北临时军事委员会,张、杨分任正、副委员长。
通电全国提出改组南京国民政府,停止内战,释放救国会领袖及一切政治犯,开放民众爱国运动、保障人民集会、结社自由,实行孙中山遗嘱,召集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
同时致电中共中央,要求派代表到西安共商团结抗日大计。
西安事变观后感-西安事变观后感心得体会
西安事变观后感-西安事变观后感心得体会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大的转折,事变的发生及和平解决,结束了国共两党长达十年之久的内战,促成了国共的第二次合作。
今年是西安事变80周年纪念,对于电影《西安事变》,分享下你的观后感吧。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西安事变最新观后感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西安事变观后感【1】看完央视播出的《西安事变》,感触颇深,不禁为张杨两位将军的浩然正气和英雄气概所折服。
发生在七十多年前的西安事变改变了中国历史,停止了长达十年的内战,全国上下同仇敌忾、团结起来一致对外,组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抵抗日寇的侵略。
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出于民族大义,提出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正确主张,却遭到了蒋介石的拒绝。
在形势危急、别无他法的情况下于1936年12月12日毅然发动了兵谏,扣押蒋介石,逼蒋抗日。
事变发生后举世震惊,全国一片口诛笔伐之声,南京国民政府受亲日派控制准备进攻西安,各地军阀也是蠢蠢欲动,而国际上更是一致反对强烈谴责,甚至连苏联也出于自身利益考虑背信弃义,只有中共为了维护团结顾全大局,主张通过谈判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面对国内外的巨大压力和严峻的军事形势,张杨二位将军审时度势,提出了八项主张,并积极与中共方面联系,力求通过和平手段化解危机。
最终经过各方面的努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使中华民族摆脱了亡国灭种的危难,开创了团结抗日的新局面。
遗憾的是,张杨二人一被终身软禁,一被残酷杀害,没能实现征战沙场、收复失地的心愿。
两位将军在危难关头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必将名垂千古、万世流芳,为后人所景仰!西安事变观后感【2】近代中国,伟大的爱国情怀从未平息过。
爱国学生、抗战将领以及无数奋勇抗争的战士,为祖国大地上演了激昂澎湃的守护之歌。
中国的历史在那段峥嵘岁月中磨砺出厚重,并永远纪念着为抗战付出的人们。
2012年4月27日,红色电影又一次将我们拉回了那个沐浴风雨的年代,感受伟大的爱国情怀。
电影西安事变观后感例文五篇
西安事变观后感一今天,我看了妈妈推荐的一部电影《西安事变》。
看完后,我被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个人的精神深深打动了。
西安事变是讲述了张学良将军在劝说司令无效的情况下,毅然与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劫持了蒋司令,逼他抗日,并且最后在蒋司令同意抗日的情况下送他回南京,对此很多人不理解。
对于这个问题他是这样解释的:“我本来就没给他面子,我和他一起回南京就是要给他面子,使他没有反悔的理由。
看完了这部电影,我想到了世上能有多少人能像张将军一样深明大义,为了祖国,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文谏不行的情况下直接用兵谏他的上司,让他不得不抗日。
因为他意识到了他的敌人是日军。
所以他一直保持密切联系,并且不顾蒋司令的劝阻坚持抗日,总结起来,张学良少帅的特点就是敢作敢当,深明大义。
他在民族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选择了民族利益。
以上是对张学良的认识,下面,我再谈谈自己受到的启发。
我的启发是明白了即使在很严峻的情况下也要坚持正确的做法,并且要果断,不要犹犹豫豫的。
总之,我看了这部电影,真是受益匪浅。
西安事变观后感二站在后人的角度回望,我想张少帅在当时可以有很多很多的选择,都比下半生囚禁在荒凉之地的结局要好,因为出于对这段历史的着迷在大学期间近代史的一篇论文里面我还特地的写了西安事变这事。
尽管从大家有英雄主义、阴谋论、利益论等各种角度出发来探讨少帅的背景、实力、和利益关系、势必抗日的'决心等等,但我个人还是觉得少帅是个英雄人物,他给了东北人民一个交代,给了国家一个交代,也给了自己的兄弟一个交代。
我想也许是我的视角不够全面,才会有对少帅和他背后的集体那样的崇拜,他还是太年轻了,在后人看来也许还有更加好的办法即可积极抗日又不至于赔上自己的半辈子,可是少帅就是这样逼着蒋先生再次直面日军。
也有人会说“谁风流谁狂”又怎么来的,如果不是他前期如此糊涂也不至于后来的节节败退?这些历史我没考究,要批判或否定一个人一件事的总是有理由的。
而我无比崇拜少帅很大原因在于他在重要的关头挺身而出,这就足够了。
观西安事变心得感悟(精选3篇)
观西安事变心得感悟(精选3篇)观西安事变心得感悟篇1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
1932年1月18日,日军进攻上海,淞沪会战开始。
1932年3月9日,伪满洲国成立,日本加速肢解中国的步伐。
1933年1月3日,日本军队侵占山海关。
1933年2月21日,十万日伪军进攻热河省,热河省主席汤玉麟率东北军望风而逃。
一桩桩一件件,都是蛮横的日本侵略者在中华大地上横行无阻。
而当中国大好山河屡遭肆虐之时,中国的统治者蒋介石却对日本的侵略和分裂中国的企图屡加容忍、妥协,在内战的“舞台”上”大方异彩。
1932年5月5日,签订《淞沪停战协定》。
1933年5月5日,设立行政院驻北平政务整理委员会,准备对日交涉停战。
1933年5月31日,签订《塘沽协定》,将华北置于日本的监视之下。
1935年5月,受日本要挟签订《何梅协定》出卖了河北省、察哈尔省的主权。
1935年10月,蒋介石同意了日后成为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的行动纲领的“广田三原则”。
1933年7月,蒋介石以“破坏整个国策”的罪名破事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的首领冯玉祥离开同盟军总部,方振武出国,孙良城解甲归田,而吉鸿昌更是被杀害于天津。
1936年6月1日开始,蒋介石与两广的矛盾险些酿成内战,他无视两广的北上抗日请求,还不断分化、胁迫、收买,使宝贵的抗日浪潮消解于无形,虽然两广的这个“抗日”只是借口,但这在当时的中国还是难能可贵的。
1931年开始,蒋介石就不断督促东北军围剿红军,扩大内战范围和程度。
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蒋介石就不断无视中国共产党联合抗日的提议,依旧对红军步步紧逼。
一桩桩,一件件,在我看来,中国遭受的灾祸不仅是来自急于扩张的日本侵略者,更多的是来自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蒋介石及其控制的国民政府。
1931年11月30日,蒋介石在顾维钧就任外交部长职务宣誓会上的训词中公然声称:“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未有国不能统一而能取胜于外者。
故今日对外,无论用军事方式解决,或用外交方式解决,皆非先求国内统一不能为功” 。
西安事变观后感1000字
西安事变观后感1000字《西安事变观后感》西安事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事件,发生于1936年12月12日至1937年1月25日,地点在中国陕西省西安市。
这次事变的背后涉及到了国共两党的权力斗争、对日抗战问题以及国家的命运选择等诸多复杂因素,同时也引发了民众和历史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在西安事变中,国共两党的领导人蒋介石和张学良发生了一场著名的谈判。
当时,国共两党因为意见不合和权力争夺而闹得不可开交,导致国民党军队和红军之间频繁发生冲突,中共方面也因此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建议。
而在这个关键时刻,张学良选择了将蒋介石软禁,以此来迫使国共两党停止内战、联合抗日。
作为一名普通的观察者,我深深地为这次事变的背后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所震撼。
首先,西安事变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转折点。
它打破了原本僵化的政治格局,使得国共两党开始正式展开谈判,并最终达成了停止内战、联合抗日的共识。
这无疑为中国的抗战事业注入了新的力量,为后来的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
其次,西安事变也彰显了民族大义的重要性。
在事变发生之前,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和对立已经相当尖锐,导致内战频发、国家内部一片混乱。
然而,当面临外敌入侵时,国共两党又能够放下争议,为了国家的命运共同抗敌。
这种大公无私、顾全大局的精神使得西安事变成为了久久不能被遗忘的历史故事。
再者,西安事变也给我留下了对于民主政治的思考。
作为一场重要的政治谈判,事变发生之后,国共两党领导人蒋介石和张学良的谈判被解释为“保家卫国”的行为,而不是政治阴谋或背叛。
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以国家利益为重,追求和平与和谐。
这让我想到,对于当代中国来说,民主政治的实践与发展也需要充分考虑到本土文化和历史因素。
最后,西安事变也提醒我们保持历史的客观与公正。
作为历史事件的记录者和传播者,我们有责任遵循历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客观、公正地还原历史真相。
西安事变作为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其背后涉及到了众多的权力和利益纠葛,不同的观点和解读也是无可避免的。
西安事变观后感
西安事变观后感(一):红色电影《西安事变》观后感1000字观看完西安事变这部激情昂扬影片后,情绪久久不能平静。
为张学良、杨虎诚这两位民族英雄的勇气和大无畏精神所折服。
由于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决策,导致东北三省相继沦亡,被日本关东军践踏在铁蹄与炮火之下。
日本帝国主义的狼子野心昭在光天化日之下,而南京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更使中华民族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旧中国摇摇欲坠。
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仍然置大众的生死于不顾,处在极度的花天酒地之中,人民的鲜血化成了他们杯中的美酒。
这是,陷入水深火热的中华民族需要一个伟大的人,一个英雄来促成国民党放下错误的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共产党和全体中国人民,一道发奋,将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带着国恨家仇,伟大的张学良将军和杨虎城将军发动起撼动历史的西安事变,将反动派蒋介石软禁起来,使他放下自己原有的错误主张。
二位将军冒着生命危险,他们深知,倘若再不抵抗日本鬼子,东北三省的死亡惨剧将在全国上演,张学良将军再也不愿意被老家人成为不抵抗将军,发动事变最后成功将蒋介石软禁,用真诚几经周折没有感动蒋介石,不得不邀请中国共产党代表来做蒋介石的工作,在周恩来总理和所有坚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人一道发奋下,蒋介石最后口头答应:放下原有的不抵抗政策,联合共产党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将鬼子赶出中国。
然后,张学良将军冒着大无畏精神将蒋介石送回南京。
整个影片让我感动最深的是张学良将军的一句话:我们的枪不是打中国人自己的,更不是打大学生的,我们是打日本人的!英雄主义表现得淋漓尽致。
签名我想,作为一名成长在新中国光辉下的大学生,不用经历战火,也没有机会像张学良将军那样在战场上报效祖国,但是我们能够在学习上在工作上在生活中一切以国家的利益为重,以国家的大局为重,发奋学习,踏实工作,为共和国的建设添砖加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应有的力量。
没有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发动的西安事变,我们国家的伟大进程不会有这么快,他们是共和国的功臣,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世世代代怀念和敬仰!西安事变观后感(二):《西安事变》观后感800字坚持的名言总的來说,该剧依然秉承几十年來大陆主流观念对西安事变的评价,即认为该事件促成了国共合作全国抗日,丰功伟绩,永载史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事变观后感1000字西安事变观后感
观看完西安事变这部激情昂扬影片后,情绪久久不能平静。
为张学良、杨虎诚这两位民族英雄的勇气和大无畏精神所折服。
由于蒋介石的南京国民政府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决策,导致东北三省相继沦亡,被日本关东军践踏在铁蹄与炮火之下。
日本帝国主义的狼子野心昭在光天化日之下,而南京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更使中华民族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旧中国摇摇欲坠。
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仍然置大众的生死于不顾,处在极度的花天酒地之中,人民的鲜血化成了他们杯中的美酒。
影片中的国民党政府的晚宴更是层出不穷,没有为国民做过什么实事。
此时以毛泽东、周恩来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却艰苦的为人民的完美未来奋斗,为将日本帝国主义军队赶出中国而做了不懈的发奋,但是应对军事力量强大的法西斯日本,中国共产党的军力也是不能抵的,此时只有联合国民党,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才能将帝国主义赶出中国。
但是要想蒋介石放下原有的错误思想是何等的难!国民党顽固派的不抵抗思想已经根深蒂固,他们的心里只有争权夺位,人民的死活和安慰不是国民党反动派所思考的。
这是,陷入水深火热的中华民族需要一个伟大的人,一个英雄来促成国民党放下错误的“攘外必先安内”的主张,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共产党和全体中国人民,一道发奋,将日本鬼
子赶出中国!带着国恨家仇,伟大的张学良将军和杨虎城将军发动起撼动历史的“西安事变”,将反动派蒋介石软禁起来,使他放下自己原有的错误主张。
二位将军冒着生命危险,他们深知,倘若再不抵抗日本鬼子,东北三省的死亡惨剧将在全国上演,张学良将军再也不愿意被老家人成为“不抵抗将军”,发动事变最后成功将蒋介石软禁,用真诚几经周折没有感动蒋介石,不得不邀请中国共产党代表来做蒋介石的工作,在周恩来总理和所有坚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人一道发奋下,蒋介石最后口头答应:放下原有的不抵抗政策,联合共产党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将鬼子赶出中国。
然后,张学良将军冒着大无畏精神将蒋介石送回南京。
整个影片让我感动最深的是张学良将军的一句话:我们的枪不是打中国人自己的,更不是打大学生的,我们是打日本人的!英雄主义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想,作为一名成长在新中国光辉下的大学生,不用经历战火,也没有机会像张学良将军那样在战场上报效祖国,但是我们能够在学习上在工作上在生活中一切以国家的利益为重,以国家的大局为重,发奋学习,踏实工作,为共和国的建设添砖加瓦,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应有的力量。
没有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发动的西安事变,我们国家的伟大进程不会有这么快,他们是共和国的功臣,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世世代代怀念和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