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奇迹的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奇迹的表现
章伟
( 湘潭大学,化学学院,化学工程专业,学号201106081420)
[ 摘要]文章概括性地描述了近三十年来中国发展的奇迹,还有中国奇迹下的资本奇迹的一些描述,中国资本市场20 年的发展不仅创造了世界资本市场发展史的奇迹, 而且也成为推动中国奇迹产生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本文以中国资本市场的资本大国之路为研究对象, 在对其过去20 年发展奇迹进行全面解读的基础上提出, 中国资本市场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曲折前进的运动过程, 呈现出明显的螺旋式上升与波浪式前进的特征。
[ 关键词]中国资本市场;奇迹;理性思考;中国发展奇迹;原因;走势
始于20 世纪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的改革开放事业,将中国带入了一个大发展的时代,数亿人口摆脱贫困,告别温饱,跨入小康,创造了令世人赞叹的发展奇迹: 经济持续高速增长, 31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 9%; 涉及人口规模占世界20% 左右,GDP 总量已占世界的9%。探究中国发展奇迹出现的原因,解释中国发展奇迹形成的道理,分析和预测中国发展奇迹的变化趋势,已经成为21 世纪发展经济学中的国际性课题。作为身处其间、伴随其发展演变的中国经济学人当然会更有动力、也更有优势去探究这一重大的国际性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持续发展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被国外学者、媒体和政要誉为中国奇迹。中国奇迹的出现,不仅加快了中国现代化进程,改写了中国的命运,而且也改变了全球发展格局和世界历史走向。而根植于中国奇迹这块土壤中的中国资本市场,经过20 年风风雨雨的洗礼和历练, 也以前所未有的发展规模和速度,逐步铸就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资本大国, 在世界资本市场发展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可以说,中国资本市场伴随着中国奇迹一起诞生,其发展历程本身就可以称之为一个奇迹。不仅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讲, 中国资本市场20年的跨越式发展还极大丰富了中国奇迹的内容,是推动中国奇迹产生的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
一、“四大红利”造就中国发展奇迹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中国发展奇迹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五大红利”: 体制转换红利、全球化红利、人口结构红利、后发展红利和县际政府间竞争发展模式红利(见图1)。其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一个原因,就是体制转换红利,即中国成功地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封闭( 半封闭) 型经济到开放型经济的转变,初步建成了一个开放型的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体制转换说起来简单,其实实现起来却很难。特别是在一个具有计划经济体制传统的发展中大国,实现起来非常困难。如最早开始转换的波兰和匈牙利,以及最大的计划经济体———前苏联,还有前南斯拉夫等国家或经济体的转换过程就并不太顺利。到目前为止,中国则可以说基本上实现了体制的成功、平稳转换。究其背后的决定性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 一是中国共产党坚强的领导核心,始终保持了政局的稳定和改革开放这一大方向;二是体制转换的渐进性,使利益相关的方方面面都能够逐步接受,而不致于发生大的波动;三是所谓的“县际政府间竞争发展模式”(见图1) 。第一和第二点确保了政局稳定、方向正确以及体制转换的可行性,非常重要,道理也很明显,无需展开论述。而第三点,即“县际政府间竞争
发展模式”不仅重要,而且十分独特,又同时构成了中国发展奇迹和体制转轨成功的原因。因此,笔者将在第二部分重点予以讨论。本节将主要分析创造中国发展奇迹“五大红利”中的前四个。
图1: 中国发展奇迹主要原因示意图
(一) 体制转换红利
尽管世界上少数国家还不愿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尽管我们还可以在中国现行的经济体制中挑出许多违背开放型市场经济体制的毛病,但中国已经初步建成了开放型的市场经济体制的事实是毋庸置疑的。这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市场正在逐步成为资源配置的主体。95% 以上的生产资料产品价格已经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 伴随着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自主用工制度的改革,以及2 亿左右农民工进入到城镇劳动力市场,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已经形成并逐步走向成熟; 资金、证券、保险等资本市场雏形初现; 土地市场从无到有,已经开始起步; 技术市场初步形成。
2. 居民消费品及服务的供求基本上靠市场决定。99% 以上的居民消费品均已市场化经营,居民服务市场也已比较发达。
3. 多元化的市场主体正在形成。从20 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到国有企业改革,按市场供求决定生产经营的劳动者、非金融企业和金融企业等市场主体已经形成,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股份制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多元化的所有制形式共存的格局已经形成。
4. 政府行政管理体制逐步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经过多次改革,国家行政管理体制已经逐步从计划经济管理模式过渡到市场经济管理模式。目前,专业经济管理部门已经减少到5个,综合经济管理部门也只剩下1 个。而且,管理方式已从过去的直接管理为主,转变为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市场规则、维护市场秩序的间接管理为主。
5. 面向全球的开放型经济已经形成。特别是2001 年中国正式加入WTO,更是使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实现了法律化、长期化、规范化。中国市场已成为全球跨国公司和世界各国商品的角逐地,中国企业和投资的市场疆域也已经拓展到了全球。中国进出口总额占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由1978 年的0. 9% 上升到8. 8%,出口总额在世界各国的排名已上升到第1 位。进出口总额与GDP 之比,也从1978 年的9. 7% 提高到2009 年的45% 左右。1979 ~ 2009 年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9530 亿美元。
经济学理论和人类发展进步的历史告诉我们,在现有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下,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开放型的市场经济体制是相对比较有效率的一种体制。根据美国伯克利大学经济学家德隆的研究,从旧石器时代到公元2000 年的250 万年间,人类花了99. 4% ( 即, 248. 5 万年) 的时间,使人均GDP 达到90 国际元( 按照1990 年国际购买力核定的一个财富度量单位) 。然后,又花了0. 59%( 即13250 年) 的时间,到公元1750 年,使人均GDP 翻了一番,达到180 国际元。从1750 年到2000 年,在剩下的0. 01%( 即250 年) 的时间内,人均GDP 增加了36 倍,达到6600 国际元。人类在200 年前能够消费的物品与服务和祖先们几乎差不多,而我们今天能消费的物品与服务则是200 年前的人类所无法想象的。1820 年的时候,世界的人均预期寿命是26 岁,与古罗马时代差不多,到2000 年提高到67 岁。也就是说,人类社会在最近200 年的时间里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其中有多种原因,但市场经济体制无疑起到了巨大的、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也许有人会问: 世界上开放型的市场经济体制很多,为何唯独中国这一开放型的市场经济体制创造了发展奇迹呢? 原因是中国正处于体制转轨过程之中,充分享受了体制转换过程带来的红利,即,各种生产要素从不利于发挥作用的传统体制,向有利于发挥作用的新体制转换时,通过重新配置组合,在传统体制下受到压抑的潜能被充分激发和释放,带来了生产经营效率的大幅度提高。而这种体制转轨的红利是许多已经建成的市场经济国家所无法享受的。
(二) 全球化红利
近三十年里,恰逢世界冷战结束、IT 产业大发展,信息化、网络化使交通和通讯变得空前便利,整个地球变得像一个村庄,经济全球化潮流锐不可挡。三十年( 1979 ~ 2008 年)来,世界各国商品与服务出口贸易量占GDP 的比重由17. 7% 提高到29. 5%); 全球外商直接投资( FDI) 增长63 倍,年均增长15%。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为中国的对外开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所谓机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中国的幸运是,在进行体制转换过程中,碰到了这个机遇,并在内外部压力等各种因素的促使下,抓住了这个机遇,克服重重困难,逐步打开国门,走向世界(特别是加入WTO) ,融入全球化浪潮,使体制转换的效益与经济全球化红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享受了经济全球化的红利,形成良性循环。
(三) 人口红利
该时期的中国人口结构为创造奇迹提供了条件。这一时期,中国人口结构的特点是“三低一高”: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 劳动力人口比重高。这种人口结构特点有利于经济发展,是人口老龄化前期的“人口红利”期。从图3 可以看出,中国劳动力( 15 ~ 64 岁) 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75 年开始加速上升, 1980 年超过世界和亚洲平均水平, 1990 年超过北美和东南亚水平,1995 年超过西欧水平,继续上升到2010 年达到最高值73. 2%。充裕的劳动力,相对较低的人口负担,是许多国家所无法相比的。
(四) 后发展红利
1978 年时,中国的人均国民总收入只有381 元人民币,在世界188 个国家和地区的排位中仅列第175 位。进出口总额占GDP 的比例还不到10%。工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科技水平也明显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国内生产总值列世界各国的第10 位,货物进出口总额在世界各国中居第29 位,钢产量列世界各国的第5 位,处在明显后发展位置。根据发展经济学的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