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青少年交流的理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眼中的中日青年交流

班级:国政1001班姓名:高天宇学号:20104106

中日两国互为十分重要的邻邦。历史上,两国关系走向曲折,既有隋唐时期日本遣使来华,与中国展开大规模的交流,也有元朝至元年间、明朝万历年间、清朝光绪年间和民国时期发生的两国相互冲突。就现在而言,中日关系处于一个相对稳定,但又充满变数的时期。决策者应抓紧这个战略机遇期发展同日本的关系,做到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促进中国不断地发展向前。在此之中,中日青年交流这一存在已久的交流合作机制的动因为何,起到了何种作用,目前还存在哪些不足,本文将从一名中国青年的角度对这些问题提出看法。

一.中日青年交流的动因

纵观东北亚发展历史,横看中日两国国情,不难发现两国之间的青年交流动因有三。

(1)缓和而稳定的地区与国际局势。二战结束以后,中日两国都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问题。中国国内人民战争的浪潮高涨,各行各业百废待兴,而日本则遭受了重大的经济创伤,并开始处于美国的政治压迫之下。之后,由于半岛局势恶化,中日两国又不可避免地被卷入长达三年的朝鲜战争。在此期间,无论是两国的国内形势还是整个东北亚的安全局势都十分险恶,双方均无暇,无力也无可能与对方展开青年交流。但朝鲜战争结束以后至今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双方都开始埋头搞建设,一心促发展,同时东北亚局势也逐渐趋于稳定。因此,双方有时间和精力着手青年交流,并且不需要为可能发生的地区冲突会给交流带来不稳定因素而担心。

(2)双方外交发展的需要。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策略,但很快中苏关系就恶化了,随后中国就不得不开始面对北方漫长边境线上的巨大的安全压力。因此,中国开始在一定程度上向美国及其盟国靠拢。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秉持“韬光养晦”的发展战略,全力投入经济建设。经济利益呼唤外交政策,外交政策为经济建设铺路。在对外关系方面,尤其是在对日本这个距离近、联系广的邻国的关系上自然必须更加开放和友好。

(3)文化、情感与现实的呼唤。十余年的中日战争给双方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与伤痛。如何正视历史,直面现实是摆在中日两国之间的重大问题——是继续仇恨,借着冷战的大局一举消灭对方,还是面向未来,以平和开放的心态进行交流合作以寻求双赢?中日两国文化相近,地理距离相近,国情相近,现实需要也相近,这一系列的相近促成了双方做出正确的选择。

二. 中日青年交流存在的问题

回顾过去60 年的交流史,中日两国青年交流硕果累累,经久不衰,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活力和发展势头,延续了中日两千多年来的友好传统。对于打开中日交往的大门,推动两国友好运动的勃兴和邦交正常化的实现都起到了重大意义。但从一名普通的中国青年的角度来看,中日之间的青年交流还存在着一下几个问题。

(1)受政治因素影响大。虽然中日青年交流始动于双方政治、安全与外交上的考虑,但既然已经开展多年,且范围和影响日益宽广,它就应脱离政治的框

架,或者至少要尽量避免政治因素带来的影响。青年交流自有体系,自成一脉,它固然可以给两国的政治带来积极影响,但如果以此作为交流的最终目标就有买椟还珠之意了。青年之间的交流首先是文化和情感的交流,如双方青年互访,共同学习生活,互赠纪念品和交换联系方式等等,都可以加深双方青年的相互理解与包容;其次,通过大型活动的举办、相关组织机构的建立与运营和对青年视野的开阔与培养,可以带来经济利益;最后才应该考虑其中的政治利益。但现在的事实是,中日青年交流总被一层政治的色彩覆盖。两国关系走低,两国之间发生冲突时,交流就几近中断;两国关系回暖,民间感情升温时,交流则愈发频繁。这种现状既是不健康的,也是不理智的。在两国发生冲突的时候,不更应该开展青年之间的交流,让两国的未来们交换意见,加深理解吗?

(2)缺乏与媒体的配合。媒体在当今社会的作用,一是给社会成员提供信息与资讯,二是作为喉舌向社会进行意识形态、思想文化的宣传。根据媒体的作用不难发现,中日青年交流缺乏媒体的配合与支持。在提供信息资讯方面,普通学生关于与日本青年的交流几乎无从得知。以自身为例,如果不是在高中时期听说自己的几个同学曾经参加过交流,可能至今我都不会知道有“中日青年交流”这样一个机制。同时,作为思想文化的宣传工具,媒体最爱的题材是中日仇恨,他们时常在电视、电影作品中丑化甚至是妖魔化日本,以此煽动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绪。这种情况广泛存在,而且不仅现在存在,今后还将会继续存在。开展中日青年交流面对着如此不配合的媒体,可谓困难重重。

(3)规模与范围小。虽然中日青年交流已开展六十余年,但不得不承认其规模与范围还远远未达到与两国关系发展相适应的地步。以公元七世纪到九世纪的遣唐使为例,当时日本国小、人少,而且交通与硬件条件很不便利,但日本每年仍派出至少五百人来华。一千多年过去了,在2008年这一“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里,两国仅各派了3000名学生。现今两国的联系远比当时紧密,条件也远比当时优越,但一千多年里青年交流的进展可以说是微乎其微。除了规模小,交流的范围也小。以自身为例,位于省城的自己就读的高中在省内数一数二,但高中三年下来听说只有一个班参加过一次交流。如此便不难想象省内其他学校、全国各中小学开展中日青年交流的范围了。

三.总结

中日青年交流在新中国成立后的60年里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但在两国两千多年的友好交往史中显得甚为微小。克服交流中存在的问题,促进青年交流乃知整个中日关系的发展,是中国的当务之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