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日本建筑发展
日本建筑史
而在神社建设方面,则完成了“权现式”的模式。修建了 追求奢华和浮艳的日光东照宫。
从之前的日本建筑发展史来看,它最大的特色是:既吸收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由于中国以红墙绿瓦为主要结 构的建筑艺术完全相反,以木结构为主体,排除了虚假和 不自然。是将素材至于自然中在组合,具有自然简素的美。
近代建筑
姬路城
姬路城
再者,这种曲状结构 可避免雨水停留在边 缘角落,并且一并集 中在集水管。此外, 这种施工对策亦有三 种功能:在砖石未上 灰浆或其他灰泥前可 避开碰触,并防止水 残留在凹陷处。
这时期可以与“寝殿式”相媲美的是“书院式”建筑。
近世建筑
桃山·江户时代(公元1600年~1868年)
这一时期,由于战乱,禁止修建豪华住宅,采用“数寄屋式”, 即草庵式茶室的样式。
进入20世纪80年代,建筑主体结构开始由混凝土转向钢结 构。
1984 年,日本建筑师伊东 丰雄所设计的“银色小屋” 银色小屋用了大量的玻璃、 铝合金和钢结构制作的格 子屏障,这些透明和半透 明的材质使建筑具有一定 的开放性,使得小屋看上去 象是私人聚会场所或是周 末用的临时度假屋和工作 室,不象是定居的房屋。
非对称格局(寝殿式) 平等院
清凉殿 凤凰堂
桧树皮铺成的桧树茸,这是1300年 前,日本传下来的独特的建造技法。
中世建筑
• 镰仓时代 • 室町时代
镰仓时代(公元1185年~1333年)
西行庵
室町时代(公元1333年~1600年)
这一时期,禅宗更广为流布,并走向日本化。建筑开始受 到禅宗“五中晚班有”的文化精神的影响,继承本土原初 神社建筑简素性的传统,并发扬光大。
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日建筑设计发展历程对照
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日建筑设计发展历程对照李金旭一、引言日本和中国都位于东亚,彼此有着密切的文化渊源,在建筑、语言和气候方面也有一些相似之处。
古代日本文化隶属中国文化圈,其中建筑、造园等深受中国的影响。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脱离以前所属的中国文化圈,投身于西方文化圈,从此走上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建筑设计现代化道路。
日本现代建筑设计在发展过程中一边对西方文化吸收、创造,一边继承本国的传统文化,取得一系列惊人成就。
自20世纪末便有学者开始对日本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演变进行研究。
研究日本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这对矛盾,能够为中国建筑设计走向现代化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日本传统建筑与西方现代建筑设计的融合发展(一)砖石建筑兴起时期。
1868年日本政治改革,这场改革使日本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是日本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日本在科学技术、社会文化、基础建设、政治军事各方面迅速西化,这些想法很快就传播到了建筑领域。
日本这一时期建筑设计的本质是模仿西方建筑,“拟洋风”建筑盛行,日本长野县开智学校(1876年,立石清重)是代表之作。
此时期的拟洋风建筑具有鲜明的外部形式特征:和式屋顶与西式建筑主体相结合。
拟洋风建筑在立面形式上注重构图,强调形式感。
同时期中国自开埠以来,传统建筑文化也与西方文化发生碰撞,同样经历“中体西用”的思想变迁,但从历史时间轴来看,中国稍显滞后。
由此推断,在面对西方文化冲击时,日本自省意识强,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接受、吸收西方文化较为迅速。
而中国对于新技术、新文化抱有顽固的鄙夷态度,思想保守和向后看,旧传统文化的地位难以动摇等一系列问题,使得中国建筑发展较慢。
其次在建筑领域,日本对西方古典文化的研究较为扎实和完备,为进一步探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日本传统木构建筑的自我进化阶段。
在20世纪初期,探索传统样式相继出现三种倾向:近代和风、进化主义、亚洲主义。
在这一时期是新的“民族形式”,明治神宫宝殿(1915年)是该时期典型的代表。
日本建筑发展概述
日本建筑发展概述摘要:日本的建筑极具特色,无处不体现着人与自然、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美好。
本文对日本建筑的历史发展进行了概述,探索其速发展的过程和原因,并且对中国建筑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借鉴与指导作用。
关键词:日本建筑;历史;发展1 引言在世界建筑大潮中,日本建筑无疑是令人瞩目的。
日本建筑纯粹的内在品质,体量讲究轻、薄,造型通常由简洁的几何形体构成,却能传达出无限的意境,将自然抽象化予以表现和强调,反映出日本建筑的内在精神。
日本的建筑艺术中体现了许多的人文思想,展现了别样的人文魅力,无论是其建筑的风格艺术还是设计理念,都贯彻着自然和谐的发展理念。
本文将对日本建筑的发展历程和特点进行进一步的剖析[1-2]。
2 日本建筑概述2.1建筑与环境日本传统的禅宗美学观注重建筑空间静穆而有条理,寻求建筑自身的内在表现性、象征性和意味性。
建筑与环境是相通相融的,他们之问的依托关系使之相互提高,日本建筑师具有很强的环境意识,常常借助环境,通过微妙的改变,使室内外空间环境一体化,建筑与自然相融台。
同时,建筑有着丰富的内涵,除了外部特征作为建筑师将情感与气氛传递给他人的工具,还包括许多心理及行为方面的认同与真实体验。
日本建筑师努力探索在建筑理念和建筑空间造型上挖掘出了日本建筑融贯东西方的独特神韵[3-5]。
2.2建筑与观念归属感:日本持有内部的空间秩序观念,即非常强调建筑的内部与外部的区别。
这种秩序观念主要体现在住宅中。
日本传统和式民居中居住者的归属感首先存在于他们居住的整个环境,包括自然界的一草一木,最后才体现于入户的大门上。
强安全感与弱私密感:日本人对墙的观念很淡薄,自古以来,其场所感在地面上通过地毯、草席、地板来体现。
这种对外半开放的形式,体现了日本人安全感很强,私密感相对足没那么强烈的观念,这些观念使日本建筑向着一个比较异类而独特的方向发展。
建筑内部与外部的交流载体,体现了日本人不抵触与外界接触的情感。
建筑内部这种削弱分隔的手法同样体现其渴望交流的欲望[6-7]。
代代木体育馆
• 新干线正在修建,新的城市供水系统、高速交 通网络等都在加紧建设。 整个东京,生机盎然。代代木体育馆是上世纪 60 年代建筑技术进步的 象征,柔性设计当时被视为最复杂 的设计,复杂在于大跨度、大空间, 让场馆及其他设施都被统一在了这个用高张力缆索为主 体的悬索屋顶 结构之下, 它脱离了当时勒· 柯布西耶推崇的柱式造型, 被誉为划 时代的作品。 所以它还没落成,人们就纷纷跑来猎奇,就好像今天的 人们参观“鸟巢”“水立方”一样, 、 代代木体育馆一度人满为患。 如同奥运对于日本的意义,这座建筑对于日本的意义,日本人 不言自 明,而作为建筑师,丹下健三在国人中的受欢迎程度更是到达了顶峰, 就像是高迪之 于西班牙、阿尔托之于芬兰一样。丹下健三,让世界看 到了一个新的日本。 • 解说:在日本人群策群力、励精图治之下,丹下设计的两座体育场馆在 短短的 18 个月内得 以顺利完工,30 多天后,人们翘首期盼的东京奥 运会终于到来。1964 年的东京奥运会,被赋予了太多的象征意义。这 是奥运会第一次在亚洲举办, 也是日本战后第一次举办大规模国际盛 会。新干线、彩电、卫星直播„„这一系列新事物的 问世都与奥运密 不可分, 它们切实的改变了日本人的生活, 也改变了许多人对于日本 的印象。
代代木体育馆 立面平面图
外壳分析
• 生物界的各种蛋壳,贝壳,乌龟壳,海螺壳以 及人的头 盖骨等都是一种 曲度均匀,质地轻巧的 “薄壳结构”。 这种薄壳 结构的表面虽然薄,但非 常耐压。模仿它们壳 体在 外力作用下,内力都沿着 整个表面扩散和分布的力 学特征,早建筑工程中广 泛运用。代代木体育馆像 一只 巨大的海螺,外观曲 线流畅,轻快,形象动人。 • 第一体育馆为两个相 对错位的新月形,第二体 育馆为螺 旋形,像个大蜗 牛,两馆均采用悬索结构, 中间的空地 形成中心广场。 宽敞的人行步道将两馆联 系起来,贵宾 和管理人员 入口在步道的下面。观众 人流和车流也巧妙 地分开 了。
日式风格发展史
日式风格发展史日式风格一直以来都备受世人的瞩目和青睐,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建筑风格,服装设计以及陶瓷花艺等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魅力。
接下来,我们将会从日式风格的发展史方面来了解它的演变过程以及如今的发展现状。
第一阶段:原始时期(10000年前-710年)在日式风格的发展史初期,受到海外的影响较大。
早在公元前10000年左右,日本群岛就已经开始有人居住,人们的居所以自然的洞穴、岩石、柴草搭建的小屋为主。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无线探索和创新,日本人开始利用木材和竹子等材料建造房屋。
公元710年后,随着唐风的渗透,日本也开始接受到中国的影响。
舶来品、雕塑、绘画、诗歌、文学等日语都是从中文翻译来的,这一时期的作品风格多为汉风。
第二阶段:中期时期(710年-1600年)在这一时期,随着日本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式文化从日本社会的各个角落渗透入日本的文化中心——宫廷。
朝鲜琉璃瓦、铃鹿山石盆等厚重的中式文化形式进入日本生活,日本人也开始对这种艺术形式逐渐适应。
正值这一时期,建造日本三大古园林之一的平泉的盛世时期,同时,也标志着日式建筑、景观打造、艺术创作的技术与表现均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第三阶段:现代时期(1600年至今)在这一时期,随着工业文化的逐渐兴起,日式风格展现出来的形式逐渐丰富和多样。
艺术形式也开始逐渐多元化,例如国际禅坛禅绘、麦芽糖艺术等。
日本传统文化艺术在国际上开始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与认可。
而在纯日式风格的装饰方面,家装包括了涂装、窗帘、灯具、留影等表达方式,而在纺织品方面采用了日本传统的横格子、竖杠、井字折线等,已经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代表。
总的来说,日式风格发展史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平凡无奇的原始时期到通过中式文化的渗透逐渐形成的文化风格。
现代时期这种文化风格又有了新的发展,成为多元化的文化艺术形式。
日式风格在当今时代的传承和发展,已经成为日本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
日本集合住宅技术的变迁和百年住宅体系89P
開発可换气热水器(1965年)
金町駅前小区(公団 1968年)
开发了HPC工法(H型高强度钢与予制混凝土板组装施工 ) (1969年)
由KJ(公团住宅)标准部品(1960年)向BL标准部品(1974年)转变
第3期要点 • 由于人口往大城市集中,解决城市住宅不足成为最大的 課題。为此、城市开始第一期住宅建設五年规划 (1960)。 • 因地价高涨,开发了高层建筑技术,开始建設高层住宅。 • 设立了财团法人住宅部品开发中心(現在的财团法人 BL),在继续采用以前的KJ部品的同时,也开始采用民 间开发的先进部品,发展成为现在的BL部品。
关键词: 公营住宅(1951),公库住宅(1950),公团住宅(1955), 住宅建设 十年计划(1955), 优先住宅供给量(主要2DK, “团地尺寸”), KJ部品
・日本经济快速增长时期(1960年代)、 郊外大量建设公有住宅 ・东京都运营管理的东村山团地(居住小区)
・60年代的集合住宅 3DK ・住户居住面积:35㎡
(参照下图)
3. 更换· 维修部品合理
把配管不埋入主体结构,确保管道· 配线专用空间,供水·排水双层管方式等
【Cencury Housing System 认定标准】(1988)
1. 方案·设计 、 · 适应家庭结构变化的设计 2. 尺寸 · 主体结构的模数 · 内部空间的模数 · 部品和接口的模数 3. 部品分类和耐用性的水平 · 主体结构,内装,设备分离 · 适应可变空间的部品分类 · 按耐用性水平的分类 5. 提高耐用性的水平 · 提高主体结构耐用性的措施 · 提高抗震性的水平 6. 住宅部品 · 采用通用体系部品 7. 维修和管理计划 · 保障主体结构耐用性的维管计划 · 互换部品的维修和管理计划 · 总结维修检查的项目·内容·方法 8. 供应体系 · 为用户方便编辑手册 · 适合售后服务体系·收费服务体系 9. 适应环境保护 · 环境共生
代代木国立室内综合体育馆
代代木国立室内综合体育馆,日本东京(1964年)建筑师:丹下健三日本建筑大师丹下健三设计的代代木体育馆是60年代的技术进步的象征,它脱离了传统的结构和造型,被誉为划时代的作品。
代代木国立室内综合体育馆的整体构成、内部空间以及结构形式,展示出丹下健三杰出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对日本文化的独到理解,它是由奥林匹克运动会游泳比赛馆、室内球技馆及其他设施组成的大型综合体育设施。
代代木体育馆是上世纪60年代建筑技术进步的象征,柔性设计当时被视为最复杂的设计,复杂在于大跨度、大空间,让场馆及其他设施都被统一在了这个用高张力缆索为主体的悬索屋顶结构之下,它脱离了当时勒·柯布西耶推崇的柱式造型,被誉为划时代的作品。
特异的外部形状加之装饰性的表现,似乎可以追溯到作为日本古代原型的神社形式和竖穴式住居,具有原始的想象力。
外壳分析:生物界的各种蛋壳,贝壳,乌龟壳,海螺壳以及人的头盖骨等都是一种曲度均匀,质地轻巧的“薄壳结构”。
这种薄壳结构的表面虽然薄,但非常耐压。
模仿它们壳体在外力作用下,内力都沿着整个表面扩散和分布的力学特征,早建筑工程中广泛运用。
代代木体育馆像一只巨大的海螺,外观曲线流畅,轻快,形象动人。
第一体育馆为两个相对错位的新月形,第二体育馆为螺旋形,像个大蜗牛,两馆均采用悬索结构,中间的空地形成中心广场。
宽敞的人行步道将两馆联系起来,贵宾和管理人员入口在步道的下面。
观众人流和车流也巧妙地分开了。
立面形式分析1.体型组合有两种处理方式,而代代木体育馆是将复杂的内部空间组合到一个完整体型中去。
这类建筑的特点是明显的主从关系和组合关系,造型统一,简洁,轮廓分明,给人以明显和强烈的印象。
2.相似体型的重复的第一体育馆的立面与平面悬挂在两个塔柱上的两条中央悬索及分列两侧的两片鞍形索网是屋盖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
高耸的塔柱、下垂的主悬索和流畅的两片鞍形曲面组成了雄伟别致的建筑物。
在承受拉力最大的两大斜坡的交界处,他把两个承重钢索分开,以便减轻钢索的负荷,减少钢架的拉力,而室内,却没有一根支撑物。
日本古代建筑的发展
日本古代建筑的发展,若以佛教建筑传入日本的飞鸟时代算起,已历经了一千多年的历程,其类型主要有寺院、神社、住宅、都市、城郭和茶室等,其发展历程可分为早期、中期和近期三个阶段。
1、早期(6世纪中叶—12世纪)包括飞鸟时代(593—710年)、奈良时代(710—794年)和平安时代(794—1183年),佛教与建筑文化从中国传入日本,佛寺成为日本的主要建筑,它影响了宫殿与神社建筑。
也有将飞鸟时代定为593年圣德太子摄政,推行改革,至710年从飞鸟藤原京迁都平城京(今奈良)为止。
圣德太子学习中国隋朝文化,制定了日本最早的宪法。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593年圣德太子(敏达天皇)摄政,隋朝(581-617,共36年)594年,20岁的圣德太子在大阪建造第一座庙宇四天王寺(Shitennoji),以中门、五重塔、金堂和讲堂并排成一直线,附近有石舞台、六时堂等建筑,它是日本最古老的官寺。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大阪四天王寺[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飞鸟时代的装束[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公元710年,元明天皇迁都奈良,奈良时代开始。
日本的遣唐史根据中国风水观念,仿照中国唐都长安,按1/4的比例在奈良修建了平城京(Heijo Kyo)。
平城京东西宽4.3公里、南北长4.8公里。
中央有宽85米的朱雀大路,将市区分为左右两京,每隔400米都有大路相通,纵横的大路将城区分成许多方块,形成整齐的棋盘街。
[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奈良平城京复原图[转载]中古日本建筑(6世纪——19世纪)几个京城的比较圣德太子在607年建造奈良法隆寺(The Horyuji Temple),711年在奈良时代重建,但它仍保持着飞鸟时代的形式和布局,以金堂、五重塔为主,共二十余幢,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完整的日本木构建筑群。
日本建筑各阶段解析
2012-01-19 03:18:45小引本篇实为读星条旗、弥多太诸老师有关日本建筑相册的一份杂抄笔记,我不懂日文,于建筑也完全是外行,虽然平时感兴趣,但多半都是茫然的状态,也曾有心请教星条师,不过他日理万基,实在不好意思打扰,最后只能盲人摸象,自己动手,使之成为年初有关日本历史文物和宗教信仰两日志的续篇,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写这样的日志并非为了求教,或者狂妄地以此指点他人,对于我自己而言,这些只是一些资料的备份,很多日本建筑的相关问题,日本学者自己都说不清道不明,我哪里有资格和能力解说呢?!本篇绝不是行家的美学欣赏,也不是论道似的技术分析,不过木建筑之所以为世人所重,一则是其外观,另外的根本原因是,建构是力学的展示,故而本篇中罗列了不少平面示意图,在了然建筑部件的名称之外,通过示意图,或能进一步的感受建筑之博大和丰富,这些示意图也最费心力,当然,有心者不能重图轻文,另外,看上去啰嗦夹缠,可自以为相当省略了,很多节点不得不割舍,不然说不定要写成书,话说回来,这样的游戏之作,饱学之士切莫当真才好,或者照例是一些图影还算有点用处,汇集于此,没有功劳也还有疲劳,图片皆随处偷盗而来,此间也不一一交代说明了,仓促赶在年前列出,错谬当过后再改。
***************************************************进入正题的分割线********************************************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建筑,其用材、造型、式样,跟这个国家的地理,气候密切相关,此外还与其政信仰风俗,政治教化密不可分,要讲日本建筑,还得从头说起。
原始时代,先民为躲避地上虫兽的侵害和地底的潮湿,将休歇的屋舍建在高出地面、以木或竹支撑的柱架之上,中国的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等新石器遗址中,都发现有埋在地下的木桩以及底架上的梁板,这就是后世所谓的干栏式建筑的遗迹,而这种干栏式建筑,在日本称之高床式住居。
日本钢结构建筑发展介绍
日本钢结构建筑发展介绍摘要:作者现在日本著名的建设公司工作,所以有幸接触到了许多日本建筑行业的先进的科学技术。
文中,作者将介绍日本在钢结构领域的发展,希望能对中国的业界同仁有所帮助。
关键词:日本钢结构;日本轻型钢结构;h型钢20世纪后几年,我国城镇住宅建设以每年竣工面积4.4亿平方米,总产值 6000亿元(约占gdp9%)的建设迅猛发展,住宅产业成为国民经济中新世纪的新的增长点。
由于土地资源不可再生,建设部已下令禁止使用传统的粘土砖,同时,我国的钢产量已达1.7亿吨,严重供过于求的状况已迫使钢铁企业另辟蹊径,引进国外已经成熟的钢结构建筑体系,同时为建筑业和钢铁业找到了新的出路。
国际上,美国设计师和结构师非常重视研究金属结构及其耐用性、实用性和经济性,欧洲专家们提出,钢结构具备绿色建筑的条件,即为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能源的建筑。
日本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就已经开始了钢结构建材的量产,60年代日本的钢结构建筑得到快速的发展,1965年的那一年间钢结构建筑的开工面积就已经达到了2千万平方米。
1998年钢产量达到5900万吨,建筑结构用钢量占13%,而钢结构住宅在建筑结构用钢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钢结构建筑的发展就已经得到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直到今天日本仍然在该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拥有着先进的科学技术。
在日本的钢结构建筑中柱子的形式非常有特点,介绍日本钢结构的话,这一点不能不提。
在日本,钢结构的柱子一般使用角形钢管,梁使用h型钢。
但是,在欧美单独使用角形钢管的柱子几乎很少见到。
据cidetc(钢管构造开发研究国际委员会)的报告,在日本以外的其它国家里对于角形钢管的研究几乎没有。
所以在本文中笔者要首先介绍一下日本钢结构柱子形式的变迁。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开始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为止,格构柱、型钢是当时的主流。
但是,从1954年开始h型钢被大量制造,一时间h型钢成为当时钢结构的主要部材。
日本建筑行业兴衰历史资料
日本建筑行业兴衰历史资料日本建筑行业兴衰历史资料日本建筑行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受到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建筑逐渐发展出了独特的特点,并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本文将探讨日本建筑行业的兴衰历史,从传统建筑到现代建筑的转变。
传统建筑时期日本传统建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的弥生时代。
在这个时期,日本的建筑主要是木质结构,借鉴了中国唐代建筑的特点。
传统的日本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尊重自然,追求简洁和谐的美感。
在公元7世纪至16世纪的平安时代和室町时代,日本建筑达到了巅峰。
宫殿、寺庙、城堡等建筑以其雄伟的规模和精美的细节而闻名。
同时,传统的建筑风格也开始出现,如「和室」和「庭院」的概念。
然而,传统的日本建筑在17世纪至19世纪的江户时代逐渐衰落。
在这个时期,日本经历了长达两百多年的封闭状态,对外国文化和技术的接触非常有限,导致建筑行业停滞不前。
传统建筑的发展陷入困境。
西方现代化的影响19世纪中叶,日本开启了对外国文化和技术的接触,尤其是来自欧洲的现代化思潮。
这一时期,被称为明治维新,对日本建筑行业有着深远的影响。
西方建筑风格和建筑技术在日本迅速传播,成为了日本建筑行业的新潮流。
建筑师开始采用钢结构和混凝土技术,推动了建筑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变。
同时,西方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理念也进入了日本,为日本建筑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现代建筑的崛起20世纪初,随着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以及工业化的推进,推动了日本现代建筑的崛起。
现代建筑在功能性和效率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高层建筑、摩天大楼和大型商业综合体开始在日本各大城市兴建。
现代建筑注重实用性,借鉴了西方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同时融入了日本的美学和文化元素。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建筑开始面临一些挑战。
环境污染、建筑安全和城市规划等问题成为了日本建筑行业发展的阻碍。
于此同时,传统建筑的精神和文化价值也逐渐受到重视。
日本社区营造历程
日本社区营造历程现代“社区营造”普遍认为开端于“市民运动时期”,营造诞生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其主要的目的是保持地域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发掘地区传统文化潜质。
日本社区营造的涵盖面十分广阔,千叶大学教授宫崎主张将社区营造的议题区分为“人”、“文”、“地”、“产”、“景”五大类。
“人”指人的资源,既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经营人际关系、提高生活福利;“文”指文化资源,即继承和发展社区共同历史文化,开展文艺活动,对市民进行终身教育等;“地”指自然资源,即保护自然环境和社区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产”指生产资源,即社区的产业与经济活动;“景”指景观资源,即社区公共空间的营造、生活环境和独特景观的创造等。
日本的社区营造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60-70年代,这个阶段表现为是“诉求与对抗型”的社区营造;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90年代中期,这个阶段的社区营造表现为“市民参与型”;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这个阶段的社区营造主要表现为“市民主体型”。
(1)“诉求与对抗型”社区营造二战结束后,日本走上逐渐走上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
城市化速度加快,大量劳动力涌入城市,但伴随着高速经济成长的政策,很多城市环境、社区环境被摧残的支离破碎。
城市劳动力集中,地方人口减少,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短缺,造成了部分地区的落后和萧条,尤其是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
而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带来了环境问题,这些都严重的损害了市民的生活权益。
1972年,田中内阁成立后,出台了“日本列岛改造计划”。
在各地大规模开发浪潮下,大批新兴产业城市诞生,与此同时,不少历史建筑物、历史街区被拆毁或濒临拆毁,一些城镇和社区缺乏个性,地区文化独特性逐渐消失。
20世纪60-70年代,大大小小的市民运动应运而生,市民最初的关注点是城市历史街区保护。
这一时期的社区营造,以保护历史建筑,如何改造利用历史建筑,保护城市特色和地方文化为主。
日本近现代建筑史
东京都新市政厅大厦
新市政厅包括一号楼、二号 楼和议会楼三部分,总建筑 面积达35万平方米,48层的 一号楼是主楼,高达243米。 该市政厅是日本战后最引人 注目的大工程之一,也是东 京向21世纪发展的象征。 丹下健三说:“从工作化社 会向往处化社会墨迹时,方 盒子一样的房子不适用 了。”“我的心情是想探索 能够开创今后历史的东西, 要向世界表示建筑表现上更 为丰富的可能性。”
高层部分四周有挑廊、廊子由富有韵律 的小桥支托,廊边有水平栏板 栏板与小梁处理得同日本古建筑五重塔 相似,被认为是具有浓厚日本风格的现 代建筑
香川县厅舍
日本传统五重塔
代代木体育馆
该体育馆包括一座 游泳馆和一座球类馆, 1964年落成,是为1964 年东京奥运会而建的。 两座会馆建筑都采用悬 索结构,游泳馆的平面 如两个错置的新月型, 球类馆平面如蜗牛形。 代代木体育馆采用新型 结构,然而又被认为具 有日本独特的造型风格, 因而受到广泛赞誉。
日本香山县厅舍。多采用的重 复单元,气质粗野有力,造型 威压逼人,而其最杰出之处在 于“把木构建筑所具有的美通 过混凝土的造型而提高到极限 “。丹下健三在这里通过舒展 水平的阳台栏杆,及板下的梁 头及肋板,形成美丽的类似木 构的阴影质感是混凝土的,却 在构成方法比例感觉上模仿木 质构件,处理得很像日本传统 的五重塔,透出传统木结构的 神韵。这是成功的把现代主义 和日本传统建筑的构造结合起 来的典范,从此确定了日本现 代建筑在国际上的地方。格洛 皮乌斯也认为“应该在建筑史 上有它的一席之地“。
丹下健三对柯布西耶建筑风格的极度崇拜,让他对日本的现代建筑找到了一条道路,他认为 柯布西耶的马赛公寓、印度的昌迪加尔市的设计风格形式正是日本现代建筑所需要的。从这 里他发现了日本民族的精神。他从这里吸取了精髓,设计了连柯布西耶都未曾用过大尺度的 魅力的数学曲线构成了代代木市内综合体育馆。这个建筑采用了悬索结构的大屋顶,巨大的 悬索结构屋顶采用两个错位新月形和螺旋形组成,具有强烈的形式感和明显的日本传统建筑 的基本构思。与此同时,在设计技术上,他重视钢筋混凝土的表现性应用,建筑形式具有日 本神社的传统特征和日本造船业传统的审美细节,因此,这个建筑群一方面是国际性的,同 时又是民族性的,把两者如此完美的结合起来,丹下健三日本现代建筑史上开创了先河,奠 定了进一步发展的稳固基础。
日本住宅产业化的发展与现状
日本住宅产业化的发展与现状1、引言从1968年,日本第一次出现了“住宅产业”这个词汇,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日本住宅产业化已经完全可以做到“如同生产汽车一样生产房屋”。
大量部件通过机器生产,产品标准的固定化,以及整个建筑过程的精准化,使得日本成为住宅产业化的标志性国家,也成为中国学习的对象。
日本住宅产业化是60年代中期随着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而出现、并逐步深入的。
日本政府做了两方面的重点引导:政策上从调整产业结构角度提出发展设想;生产方式上重点放在住宅产业工业化的技术层面。
2、日本住宅产业化发展历程2.1制定住宅产业化发展规划与标准日本从1955年开始制定、实施“住宅建设十年计划”,1961年实施“住宅建设五年计划”。
1966年日本正式制定颁布“住宅建设计划法”,制定、实施《住宅建设的五年计划》(2011-2015年,为第九个五年计划)。
在计划中制定住宅的发展目标、人均住宅居住标准、公营住宅、公团住宅建设数量、新技术应用等等内容。
在新的形势下,日本住宅更注重节约能源、可持续发展及适应老年社会的无障碍等方面。
从二十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开始支持企业从事产业化住宅的开发和推广。
1969年,《推动住宅产业标准化五年计划》被制定出来,日本广泛开展了对材料、设备、制品标准、住宅性能标准、结构材料安全标准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加强住宅产品的标准化工作,对房间、建筑部件、设备等尺寸提出了建议。
从70年代开始,在日本,住宅的部件尺寸和功能标准有固定的体系。
只要厂家是按照标准生产出来的构配件,在装配建筑物时都是通用的。
日本创立了优良住宅部品认定制度,这一制度就是对住宅部品的质量、安全性、耐久性等诸多内容,进行综合审查。
20世纪90年代,日本住宅通用部件中1418类部件已取得“优良住宅部品认证”。
与日本的国家级别标准相比,中国的程度远未达到普及阶段,而在此之前,中国对住宅工业化的探索已达十年。
2.2管理机构与立法发展住宅产业主要涉及日本政府两个管理部门,即经济产业省和国土交通省,经济产业省负责调整住宅产业结构方面的工作,通过课题形式,以财政补贴支持企业进行新技术的开发;国土交通省侧重住宅生产工业化和技术方面的协调,对涉及多部门需要协调和决策的,则先由政府的决策咨询机构提出意见,由经济产业大臣拍板。
日本的现代设计发展历程(设计美学)
日本的现代设计发展历程一、背景:19世纪末叶已经把国家的中心放在海外扩张上,基本没有进入过真正的经济和平发展阶段,全部现代化时间都耗费在军事扩张上所以日本始终没有能够进入现代设计的运动阶段。
日本的真正设计发展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特别是1953年的朝鲜战争结束后逐渐发展起来。
二、发展1、日本的工业化与西方设计艺术思潮在日本的初步传播(明治维新到1945年)日本明治唯心之后,逐渐摆脱了东方文化的范畴,把文化和经济大门向西方开放,从而使日本的政治、经济、技术、文化和教育等经历了巨大的变革。
西方的技术和文明迅速传入日本,使日本迅速成为一个工业强国。
西方对日本产生影响的同时,欧洲出现的一系列设计探索也给日本传统工艺带来了冲击。
在德国工业联盟的影响下,1926年建立了“帝国工艺会”,以“日本工业产品现代化、设计与机械生产相结合为宗旨”,在1927年创办《帝国工艺》杂志。
1928年成立了“国立工艺指导所”进行图案、木工、金属工艺、漆器工艺的研究工作,寻找日本工艺现代化的最佳途径。
1933年德国著名的现代主义设计师陶特来到日本对传统工艺现代化现状提出批评,强调新材料和标准化在设计中的重要性,并把包豪斯的一些思想介绍到日本。
战前这40年日本的设计艺术处于传统和现代的矛盾之中,在追随西方现代设计艺术和目的传统工艺现代化两者之间徘徊,主体处于传统手工业上,对现代设计处于模仿阶段。
2、缓慢恢复发展阶段(20实际40年代中期到50年代中期)二战后,日本把精力主要用于发展经济,在这个过程中,日本逐渐意识到工业设计对国民经济和世界贸易的重要意义,政府、产业界、设计界、设计师纷纷携手展开一场全方位的现代工业设计运动。
1947年举办“美国文化生活展”;1948年《工艺新闻》专辑介绍英国工业设计协会和其他活动;1949、1950年分别于横宾、神户举行“日本贸易博览会”,“日本产业博览会”展出大量美国工业设计产品;1949年在美国的帮助下日本工业标准颁布;1951年美国工业设计奠基人洛威访日;1956年包豪斯运动创始人格罗佩斯访日。
日本建筑发展
日本现代建筑-日本现代建筑日本现代建筑-正文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建筑开始仿效西欧,由原先的木结构逐渐转变为砖木混合或砖石结构的“洋风建筑”。
当时的重要作品有筑地旅馆(清水喜助设计,1868)、赤坂离宫(片山东熊设计,1909)等。
从20世纪初开始,日本在西方建筑思潮影响下也出现了一些相应流派,兴建了东京歌舞伎座(冈田信一郎设计,1924)、国会大厦(大藏省营缮局设计,1936)等现代建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建筑的发展大体分三个时期。
50年代末以前是战后经济恢复阶段。
这一时期主要是房荒严重,缺房户达430万。
应急建造起30万户简易住宅。
1953年开始,住宅建设有很大发展,1955年成立了“住宅公团”,专门从事全国住宅建设工作。
战后30年全国共建住宅1000余万户。
战后初期,日本建筑界以较多的精力研究住宅、公共建筑和城市规划,拟订了大量探索性方案,为后来的大规模建设奠定基础。
这一时期产生了一些标志着日本现代建筑趋于成熟的作品。
主要有:广岛和平中心(1949~1955),丹下健三设计,包括一座拱门式墓碑、一幢陈列馆和一幢纪念馆,造型均为西方现代建筑风格;原町图书印刷厂(1955),丹下健三和结构工程师横山不学设计,建筑为中间一对钢筋混凝土支柱支承着90米跨度的悬臂钢桁架,11榀钢桁架构成90×120米的巨大空间;神奈川县立图书馆和音乐堂(1956),前川国男事务所设计,结构合理,采用轻型墙面,音乐堂有1300座席,声学效果良好。
战后日本出现大量厅舍建筑,既是地方行政中心,又是市民活动场所。
如香川县厅舍(1958),丹下健三设计,是探求民族风格、创造新型厅舍的成功尝试。
厅舍外廊下露明的钢筋混凝土梁头,富有日本传统木构的朴素美。
东京国立西洋美术馆(1959),为陈列战后法国归还日本的美术珍藏品而建,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设计,由他的日本弟子前川国男、坂仓准三和吉阪隆正完成。
60年代日本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建筑的现代化。
后现代主义时代的日本建筑
后现代主义时代的日本建筑首先说明的是,“后现代主义”一词是借用来表述当下的这个时代,而并不指某一特定的建筑风格。
当今的日本建筑师,毫无疑问都同处在这样一个时代。
这一时代序幕的拉开在日本可以迫溯到1970年,这一年发生的主要建筑事件是大阪的日本世界博览会,标志着向欧美学习的晚期现代主义阶段的结束,以及日本与欧美齐头井进的新时代的到来.在日本,1970一1980年的这十年可定位为反现代主义时期,其显著特征是从正面否定现代主义的理论和设计的出现,并认为,日本盛期现代主义的作品虽说是合理的、有力量感的,但缺乏亲切感,批判了现代主义建筑的男性化和父亲般的威严,提倡建筑回到有女性的、母亲般的表现上来,重新对建筑细部造型的丰富多彩、装饰上的赏心悦目给予很高评价。
新设计是以1972年毛纲毅旷的“反住器”为导火索开始的,由于经济的不景气,建设投资压缩,建筑实践机会减少,在小作品中表现出的反现代主义潮流持续到70年代末。
日本对现代主义的批判极端一点儿地说是集中在丹下健三身上的。
日本后现代主义时代的真正到来是在1980年以后。
20世纪末期,社会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环境间题尖锐化、产业结构的转换、新技术的发展、国际化的挺进、追求文化丰富性价值观的抬头,建筑同时也面临着许多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当我在日本巡游80年代以来的建筑时,无论如何再也不能不把它当做一个新时代来看待,整个社会都笼翠在这个新时代的气氛中。
面对这样一个迷茫、纷乱的世界,我们看到的已不再是宁静、和谐的美,要么固守我们过去所接受的古典式的或现代主义的建筑理想,把这个后现代主义的建筑运动斥之为颓废、倒退,要么就抛弃我们固有的视点,从这些新的建筑实践中去寻找新的视点。
显然,后者是我们的必行之路。
80年代以来日本建筑的纷杂局面是史无前例的,人类似乎用上了积淀至今的所有招术。
情报交流的国际化使我们不能再用孤立的眼光来考察日本80年代以后的建筑,而且,许多日本建筑已开始成为强有力的发信源对世界产生影响。
浅谈近现代日本建筑的发展进程
浅谈近现代日本建筑的发展进程作者:王健张晶玉王睿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8年第07期摘要:受二十世纪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的影响,日本的后期表现派部分建筑师对于表现主义的坚持开始动摇,演变出新的表现风格,使日本的现代设计得到迅猛的发展。
本文通过勒·柯布西耶对日本近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进行研究,运用分析、归纳、总结等研究方法,来更好的探究日本近现代建筑设计发展进程。
关键词:勒·柯布西耶;现代设计;日本近现代建筑设计中图分类号:TU-092;TU-09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8)20-0044-0120世纪初期,世界著名的建筑大师赖特、柯布西耶等都曾来到日本,并对日本的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发展初期形成了现代主义的三大流派,后期表现派、包豪斯派和柯布西耶派,其中以柯布西耶派对日本建筑的影响最深远。
一、日本近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在20世纪亚洲的现代建筑的发展进程中,只有日本做到了与世界同步。
作为亚洲国家的先行者,日本不仅较早的引进西方现代主义的设计理念,而且并与本土民族传统相结合,发展出具有本土特色的日本现代设计。
1.起点阶段。
日本现代建筑开始于明治维新,人们开始思考建筑设计的本质,跟着世界新艺术运动的脚步,而对先前的历史主义冷嘲热讽,抛弃了历史主义中的美学,一味的追求钢筋混凝土的表现手法。
该时期的建筑师武田五一采纳了新艺术主义自由的植物性装饰的风格,在其作品京都府纪念图书馆使用面分割的手法,认为这个风格是新艺术运动的延伸,可以跨越历史主义,但实质上还会倒退回了历史主义。
2.持续发展阶段。
不同于鼎盛期的表现派的华丽,部分分离派的建筑家转向了后期表现派,以村野藤吾为首。
认真探究了现代主义的发展变化后,村野决定回归表现派,对历史主义保持不完全否定的态度。
此时的后期表现派,虽然不断受到现代主义的影响,但村野还是希望装饰手法和细节趣味让人与建筑相联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梨文化会馆地上有 8 层,地下 2 层,面积 18085平方米,是一幢广播、报纸和印刷业 共同使用的综合性建筑。在考虑各企业独立 性的同时,还要考虑彼此方便的联系和将来 扩建的可能。它的平面组合就仿照植物新陈 代谢的功能,设计了一个个垂直的圆形交通 塔作为主要支柱,楼梯、电梯、卫生间和空 调机都布置在圆筒内。柱子之间架设办公室、 播音室和印刷工厂。其中广播位于最上层, 下面是报社和印刷厂,位置布置很合理。在 各层之间还留出了许多空间作屋顶花园,为 将来扩建做准备。
明 治 村 博 物 1965 年 开 馆 , 到 如 今 整 50 年 。 总计占地近100 万平方米,分 为7 个自然区 域 , 有 63 座 (组)建筑, 展 品 达 14000 余间(件), 被称为东西方 文化的融合的 立体教科书。
建筑是时代的乐章。明治时期日本向西方学习,表现在建筑的上是仿照欧美样式盖房 子,甚至聘请欧洲人设计,使用进口建筑材料。因此,这些区别于古代传统的建筑就 成为那个变革时代的标记。
• 第一样式关键词:“传统”、“分割/连接”、“正面性”。
白之家(House in White) 1964-1966
“白之家”所思考的 问题是筱原一男当时 提出的“正面性” 的 表现(这种“正面性” 是日本也包括中国所 具有的基本性格之 一)。筱原认为东方 的建筑一直以来对正 面性的关注极高,往 往通过正面的空间序 列组织来营造出视线 直视对象建筑的正面 性所呈现出的紧张感。
•
•
住宅是艺术
• 筱原是一个具有高度自省特质的人,对于这一类建筑师,最好的评论者 只能是他自己。他很清醒地思考自己的创作语言,并将之逻辑化,进而 影响到他的将来走向。老年时,他将自己的创作生涯界定为了 四个样式。 • “第1样式”是热衷于日本传统,并从中提取出“分割/连接”、“正面 性”的手法的时期。 • “第2样式”则转向在无机立方体外壳中加入名为“龟裂的空间”的强烈 的垂直性空间。 • “第3样式”筱原提出了“裸形的事物”。 • “第4样式”:“激进的混沌”、“现代·之后”、“随机的噪音”。
一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剖面图
筱原认为,日本传统的建筑 中没有时间和体积,时间呈 现片段化,而建筑师平面板 片的组合,“正面性”不仅 存在于室外,也存在于传统 空间的室内。筱原试图将 “正面性”的一点转化成多 点的“多样性”空间,“白 之家”就是从“正面性”到 “多样性”的探讨。 观者在观看木柱与四片不同 白墙时是不连续的,因此时 间也被切断。木柱的存在强 化了作为支撑的“阶层性” 形式,木柱因“支撑”存在 被强化而被赋予了象征性。
“在向现实的挑战中,我们必须准备要为一个正在来临的时代而 斗争,这个时代必须以新型的工业革命为特征,……,在不久的将 来,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即信息革命)将改变整个社会”。 ——丹下健三 “对于城市规划来说,所谓的城市总体规划存在以下缺陷:第一, 除非它被完成,否则整个规划无法被理解。第二,它可能或多或 少与社会脱节了。我们这里提出的主体形式的概念是动态的。主 体形式是一个持久性的实体,能经历社会的任何变化。“
第一样式
• 第一样式是以传统为主题 ,1954 年完成的久我山之家是筱原一男的第一个作 品,受到了来自日本传统建筑的影响。英国杂志评论说“受到了桂离宫及密斯 的强烈影响”。而筱原也承认,“从以桂离宫为代表的、日本中世贵族住宅样 式的逻辑组合中,我获得了处于其对极的民居样式与之相类似的共鸣。
桂离宫
——桢文彦与高大正人
丹下健三——东京湾“城市轴”方案
巨构(magestructure)
城市作为一个巨大的单体建筑存在。每 个城市,也可以说每个巨大的单体都具 备一个城市应具备的各种功能,能够自 给自足,自我更新。
菊竹清训——塔状城市
菊竹清训——海上城市方案
空中城市
“东京是无可救药了。我 不再去考虑高度低于 30 米 的建筑…我把低于 30 米的 建筑留给别人去管。如果 有人认为他们可以解决这 个城市的混乱,让他们尝 试去吧。我陆地上 10 平方米的空地,我会立一 根巨柱在那里,那个柱子 既是结构柱,也是一个垂 直交通的渠道。” ——矶崎新
• 在新陈代谢理念的背后,是川添登强烈的预感到大众消费社会到来之后,作为 永恒象征的“神殿式建筑”将不复存在,“建筑的灭亡”不可避免。 • 换言之,新陈代谢派主张应在城市和建筑中引进成长、变化、代谢、过程、流 动性等时间因素,在周期长的因素上,装置可动的,,周期短的因素,强调持 续的一步一步对已过时的部分加以改造,形成一种周期性的循环。
筱原学派
• 2010年之前,恐怕还没有多少人知道在日本其实有一个“筱原学派”。 伊东丰雄和长谷川逸子虽然是在代表“新陈代谢派”的菊竹清训事务所工作 过一段时间,但他们更愿意承认是筱原一男的弟子。建筑评论家托马斯·丹尼 尔(Thomas Daniell)这样评价筱原:“一个明确拒绝西方影响的关键人物, 然而,他的身影几乎出现在当代日本建筑的方方面面……他作为理论家、建筑 家和专业学者的影响是巨大的。” 筱原一男是当时最受人关注的住宅建筑家,他试图把日本传统空间的原 型通过抽象的手法融入到现代建筑中去。他对日本传统建筑空间的研究,实 践在他 60-70 年代间建造的住宅上,如久我山住宅( House in Kugayama 1954)和白屋(House in White 1966)。 受筱原一男的影响,把独具的空间魅力与缜密的哲学思辨相结合的建筑 师称之“Shinohara School”(筱原学派)或“Episteme School”(知学 派) 。
筱原学派
住宅建筑家—筱原一男
个人简介
筱 原 一 男 ( Kazuo Shinohara 1925-2006)日本著名 的建筑实践家和建筑教育家,曾任 教于东京工业大学,日本一批最有 影响力的建筑师,例如伊东丰雄, 长谷川逸子,都曾师从筱原一男。 筱原一男是当时最受人关注 的住宅建筑家 ,他试图把日本传统 空间的原型通过抽象的手法融入到 现代建筑中去。1925年出生于日本 静冈县,1953年毕业于东京工业大 学后留校任教,1987年后在东京工 业大学任教授。
日本古老建筑的“集结号”——“明治村”
明治时期
• 明治时期(1868-1912)是日本资本主义形成、发展并走向帝国主义的时代,从文 化史上看,明治文化一方面要为明治初期新政府建立近代资本主义国家体制提供依 据,又要为其后的资本主义近代化建设服务;另一方面日本文化还要完成自身的转 型,展开文化本身的发展。明治文化大体经历了启蒙与西化、批评与反思、折中与 创造这样三个阶段。
空中城市
早在60年代初,基于对日本当时土地紧缺,交通拥堵,资源缺少的社会现实深入了解,矶崎新推出了 “空中城市”的设计方案,把东方特色的斗拱和西方额柱式糅合在一起,大胆的将整个城市推向空中, 充分体现一位心怀世界的建筑师对未来城市科技,文化等方面所做的大跨度探索。
由于结构理论和建筑防震技术的突破, 1963年日本取消了《建筑 基准法》中关于建筑高度不得超过 31 米( 100 日尺)的限制 , 此后 高层建筑得到很大发展。
• 日本17世纪的庭园建筑群。位于京都市西京 区。这里很早就是王朝赏月的胜地, 1620 ~ 1624 年,智仁亲王在此兴建别墅。 1645 年其子智忠亲王再次进行整修,遂成 为日本各种建筑和庭园巧妙结合的典型代表。 • 桂离宫的整体布局,是许多优秀建筑经过严 密的构思设计组织在一起的。其中的茶室是 古茶室之一,分春、夏、秋、冬 4间,与天 然景观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古书院建筑以轻 快、简素的空间构成。庭园模拟名胜风景而 设计,还包括有禅宗寺院风味的石庭和茶室 的露地庭等,因此可说是各时代、各流派的 综合样式。 • 桂离宫这座370 多年前的庭园建筑,充分显 示了日本古建筑和谐的风格。
同时,新陈代谢也有吐故纳新的含义。
(out with the old, in with the new)
新陈代谢派(metabolism)
• 在日本著名建筑师丹下健三的影响下,以青年建筑师大高正人、桢文彦、菊 竹清训、黑川纪章、矶崎新以及评论家川添登为核心,于1960年前后形成 的建筑创作组织。 • 强调事物的生长,变化与衰亡,极力主张采用新技术来解决问题,反对过去 那种把城市和建筑看成固定地,自然能进化的观点。认为城市和建筑都不是 静止的,它像生物新陈代谢那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该在城市和建筑中引 进时间的因素,明确各个要素的周期(cycle)。 • 同时,还倾向于挖掘城市和建筑自身的内在组织结构,利用有机体的生长作 为研究模式来研究城市和建筑成长和发展的“永恒结构”,主张“可生长建 筑”和“过程设计”采用结构构件或组织单元预制生产和有机重复的方式。
The end thank you.
第一样式
• “这一阶段,筱原一男思考的重心主要是和传统对话,这受到了他的老师清 家清的影响,他最早的理想就是帮助他的老师实现传统的日本住宅,这一时 期他直觉自己与传统是密不可分的,他觉得建筑就等同于传统。而此时正值 现代主义风潮席卷日本,筱原一男在建造的过程当中发现,日本的现代主义 就蕴含在传统建筑当中,于是开始将两者融合起来。 • 他的作品有一个根本的特点,就是极简性和纯粹性。这个纯粹与极简并非刻 意定义的概念,而是能够通过肉身感受到的精神气质。筱原一男对此深有感 触并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这一投入就是15年。他用了15年完成了第一样 式。”
• 外露的大圆筒和混凝土粗糙质感、 楼板和圆筒交接处的梁头,愈加强 调了这幢建筑物的结构,暗示着它 将来的成长。山梨文化会馆建成后 就进行过扩建,这是一个随时间推 移不断成长和变化的立体交往空间。 • 丹下坚持在建筑上采用新技术,而 且 在美学上极力表现新技术的倾向 。 主张采用最新的材料制作体量轻、 用料省、能快速灵活地装配改造的 结构与房屋,并加以表现。为解决 城市问题,出现用预制标准化构件 装配成大型的、多层和高层的“巨 型结构”。
改革创新期
60年代日本建筑的发展历程
目录
一、新陈代谢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