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研究

合集下载

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的融合与创新研究

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的融合与创新研究

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的融合与创新研究近年来,非遗文化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国文化之魂的传承,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底蕴的重要体现。

同时,旅游产业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也逐渐成为了全球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如何将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这两个方面进行融合与创新,是我们今天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背景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人类口头及非物质表述的传统文化形式和实践,如语言、音乐、舞蹈、表演、传统手工艺等。

非遗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深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人文精神的高度。

同时,旅游产业作为一个产值高、效益好的朝阳产业,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

在中国,非遗文化和旅游产业一直以来都是独立、平行的两个发展方向。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两个领域之间的联系愈发密切,有必要将它们有机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和开发。

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与创新,是推动中国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实际意义。

二、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与创新1. 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展示非遗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文化遗产,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是保护和发展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

旅游产业可以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展示提供一个非常好的平台。

比如,在一些旅游景区的文化展示中,加入非遗表演、展示和体验,让游客更加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魅力,同时也促进了传承和发展非遗文化。

2. 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传统的旅游产业单调、重复,难以吸引游客。

因此,旅游产业可以借鉴非遗文化内涵,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

例如,在一些文化旅游景区,可以设置非遗文化主题游览区,让游客亲身体验非遗的艺术魅力。

这种文化融合不仅能创新旅游市场,增强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同时也可以有效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 旅游产业的智慧化发展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旅游产业也正在朝着智慧化方向发展。

文化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助推乡村振兴研究

文化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助推乡村振兴研究

文化赋能“非物质文化遗产+”助推乡村振兴研究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激发乡村自身文化资源的价值。

乡村文化作为源远流长的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

通过深入挖掘和发掘,可以找到与当地自然环境、社会风俗、人文历史等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而激发自然村民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提升乡村文化自信。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提升乡村产品的文化内涵和附加值。

在当代经济社会中,消费者对于文化产品的需求逐渐加剧,而乡村产品往往由于缺乏文化气息而显得平淡无味。

通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产相结合,可以为乡村产品注入文化的灵魂,从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文化内涵,进一步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最后,“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塑造乡村形象和品牌。

在社会经济竞争中,形象和品牌的塑造至关重要。

通过充分利用当地传统文化资源,结合现代经济活动,可以打造出富有传统文化气息和现代经济特点的乡村形象和品牌。

这不仅有助于吸引外部投资和人才,也能够提升当地形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乡村振兴带来更多的人气和资源。

在具体实践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多种应用方式。

以下列举几种典型案例。

一、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相结合。

在当下,“红色旅游”和“生态旅游”等主题的旅游方式逐渐受到外界关注。

利用乡村自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开发相关的旅游产品,例如“红色文化之旅”、“乡村生态文化体验”等,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探访。

同时,相关的旅游开发还可以推动当地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节庆相结合。

乡村民俗的节庆活动是非常重要的文化载体,通过摆放灯笼、举行庙会、赏花等传统形式来庆祝节日。

这种形式既承载了民俗文化,又能够吸引众多的游客参与,增加当地的人气和知名度。

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工艺制作相结合。

许多乡村有自己的传统工艺,如木雕、竹编、剪纸等。

将这些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结合,可以生产出具有文化特色和审美价值的产品,例如桌子、椅子、书签、挂饰等,进一步发挥当地文化和经济的优势。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非遗旅游开发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非遗旅游开发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非遗旅游开发摘要:近年来,“非遗+旅游”已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随着政府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非遗旅游开发越发受到重视,成为我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方向,但在机遇之中仍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如何把原生态的非遗资源有效转化为旅游产业形式,需要深入了解非遗旅游开发的各个要点,通过精心筛选非遗旅游项目,挖掘非遗内涵和故事,给游客提供沉浸式的非遗旅游体验,将非遗文化与旅游景点有机融合等各个环节,在文旅融合背景下实现非遗旅游的深度开发。

关键词:文旅融合;非遗旅游;开发对策引言:三年疫情之后,旅游业的竞争愈发激烈。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民族精神印记,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正逐渐成为旅游业的热门资源和重要突破口。

广西是非遗资源的“富矿区”,基于此,需要思考如何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条件下,有效开发广西丰富的非遗旅游资源,在高质量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实现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1 非遗旅游开发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在我国,非遗旅游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许多非遗项目已成为旅游产业的重要部分。

目前,非遗旅游产业主要集中在非遗传承基地或非遗工坊。

同时,很多非遗旅游项目通过打造非遗展示馆、举办非遗节庆活动等方式,吸引了大量游客。

随着文旅融合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文化多样性的需求不断提高,非遗旅游发展将会呈现以下趋势:一是结合当地特色发展非遗旅游。

即将非遗项目与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结合,打造独特的地域性旅游产品。

例如各地都推出了不少非遗特色旅游路线。

二是加强非遗项目的传承和保护。

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和传承机制的完善是非遗旅游发展的基础。

政府和相关部门不断加大对非遗项目的研究和保护,确保非遗得到良好的传承和发展。

三是引入创新科技手段。

在旅游产品开发方面,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科技手段,打造更具互动性和参与性的非遗旅游场景,提升游客体验感。

四是嫁接新媒体宣传推介。

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案例

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案例

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案例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案例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创造的、传承并具有独特性,以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礼仪、知识与实践技能等形式存在的文化表现。

旅游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焦点之一。

本文将通过深度评估和广度探讨,介绍几个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的成功案例,并分享我对这个主题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案例一:四川阿坝藏羌风情园阿坝藏羌风情园位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中国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融合的典范案例之一。

这个风情园以藏羌文化和风格为主题,通过搭建藏式建筑、展示羌绣等手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相结合。

游客在风情园内可以欣赏到民族歌舞表演、品尝特色美食、参与手工艺制作等活动,从而深入了解藏族和羌族的历史与文化。

这种融合方式不仅促进了文化传承与传播,也为旅游业带来了独特的吸引力。

案例二:广西龙胜十里画廊广西龙胜十里画廊是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融合的成功案例之一。

这个画廊沿着山脉蜿蜒而行,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幅壮族绣像壁画,呈现出了壮族古老的传统文化与风情。

游客在十里画廊内可以欣赏到绚丽多彩的绣像壁画,还可以体验到壮族民俗表演、品尝特色美食等。

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与传播,这个画廊成功地吸引了大量游客,并为当地旅游业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案例三:山西平遥古城山西平遥古城是中国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融合的典型案例之一。

这座古城保存着多元的历史文化遗产,如古建筑、民俗风情、戏曲表演等。

通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相结合,平遥古城成功地吸引了大量游客,成为了中国重要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游客可以在古城内欣赏到古老的建筑风貌、参与到民俗活动中、观赏到传统戏曲表演等,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个人观点和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不仅是一种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方式,更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与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融合发展策略思考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与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融合发展策略思考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与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融合发展策略思考目录一、内容概括 (2)1.1 背景分析 (2)1.2 研究意义 (3)1.3 研究目的与问题提出 (5)二、文献综述 (6)2.1 乡村旅游与传统文化保护的研究现状 (8)2.2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融合发展模式探讨 (9)2.3 文献评述与研究空间 (10)三、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与传统文化保护的理论基础 (12)3.1 乡村振兴理论 (13)3.2 传统文化保护理论 (14)3.3 乡村旅游与传统文化保护的关联分析 (15)四、乡村旅游与传统文化保护融合发展的现状分析 (17)4.1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18)4.2 传统文化保护现状 (19)4.3 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0)五、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旅游与传统文化保护融合发展的策略思考.205.1 基于文化内涵挖掘的融合发展模式 (22)5.1.1 传统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 (23)5.1.2 传统手工艺品的旅游体验 (24)5.2 基于创意农业的融合发展模式 (26)5.2.1 农业观光体验 (27)5.2.2 农产品深加工与旅游纪念品开发 (29)5.3 基于社区参与的融合发展模式 (30)5.3.1 社区旅游合作社的组建 (32)5.3.2 村民参与旅游服务与经营 (33)5.4 基于政策引导的融合发展模式 (35)5.4.1 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 (36)5.4.2 人才培养与技术支持 (37)六、案例分析 (38)6.1 案例选取原则与方法 (39)6.2 典型案例描述 (40)6.3 案例分析与经验借鉴 (41)七、结论与展望 (43)7.1 研究结论 (44)7.2 研究贡献 (46)7.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47)一、内容概括本文旨在探讨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实现乡村旅游与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融合发展。

随着国家对乡村发展的重视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乡村旅游作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其角色日益凸显。

乡村振兴战略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研究以太谷区为例

乡村振兴战略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研究以太谷区为例

乡村振兴战略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研究以太谷区为例一、本文概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成为了推动乡村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非遗旅游活化,作为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创新路径,不仅有助于非遗资源的有效利用,还能促进乡村旅游的繁荣,实现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以太谷区为例,深入探讨了乡村振兴战略下非遗旅游活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以期为其他地区非遗旅游活化提供借鉴和参考。

太谷区作为山西省的历史文化名区,拥有丰富的非遗资源,如太谷饼制作技艺、形意拳等。

这些非遗项目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然而,当前太谷区非遗旅游活化仍面临诸多问题,如非遗资源保护不足、传承人才短缺、市场化程度不高等。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太谷区非遗旅游活化的深入研究,提出针对性的发展策略,推动太谷区非遗保护与乡村旅游的深度融合,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采用了文献分析法、实地考察法和访谈法等多种方法,力求全面、客观地反映太谷区非遗旅游活化的实际情况。

在内容安排上,本文首先介绍了非遗旅游活化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然后分析了太谷区非遗资源的分布及特点,接着探讨了太谷区非遗旅游活化的现状、问题及其成因,最后提出了太谷区非遗旅游活化的发展策略及保障措施。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太谷区乃至全国其他地区的非遗旅游活化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旅游活化已成为促进乡村经济与文化双发展的重要途径。

太谷区作为拥有丰富非遗资源的地区,其非遗旅游活化的实践与研究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理论基础方面,本研究主要依托文化地理学、文化经济学和旅游学等相关理论。

文化地理学关注文化现象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与变迁,为非遗旅游活化提供了空间分析的视角。

文化经济学则侧重于文化与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揭示非遗旅游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机制。

岭南文化的非遗元素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研究

岭南文化的非遗元素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研究

岭南文化的非遗元素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研究摘要:岭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岭南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以其独特的地域特点、人文特点和历史特征,构成了岭南地区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

非遗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茂名非遗文化内容为例,分析了其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丰富的岭南特色资源。

希望通过研究,能够推动非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为乡村振兴提供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关键词:岭南文化;茂名非遗元素;乡村振兴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我国农业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劳动者的智慧结晶,承载了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不仅能够展现出当地的独特文化特色,还能为人们带来艺术和经济上的双重价值。

“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在岭南地区的农村经济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非遗”文化产业的建立更是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把古老的文化精髓融入现代社会,使其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创新思维发展非遗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成为当地发展的热点。

一、茂名非遗文化资源及其特点茂名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地处北部湾与珠江三角洲的结合部,是粤西地区的中心城市。

茂名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高州木偶戏、化州跳花棚、八音锣鼓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茂名悠久的历史文化,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对人们了解和认识茂名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茂南木鱼舞是茂名茂南区特色文化符号之一。

茂南木鱼舞是广东四大木鱼舞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国内享有盛名;茂南木鱼舞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广大群众喜爱;茂南区木鱼舞起源于明末清初,相传是广东茂名一带的村民为祈求风调雨顺,保护庄稼不被破坏,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这天表演的一种舞蹈;木鱼舞由锣鼓、舞蹈、唱腔三部分组成,有丰富的故事情节和舞蹈动作,其表演内容包括了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和神话故事等。

表演时,男女队员按一定顺序上场,互相对唱山歌,边唱边舞;木鱼舞是茂名最具特色的文化符号之一,木鱼舞所展现的是人们对自然与生活的美好向往与追求[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战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战略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战略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中国的乡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城市化的推进使得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乡村地区的人口锐减,农业生产逐渐萎缩。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中国政府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旨在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推动乡村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战略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乡村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包括传统手工艺、民间音乐舞蹈、传统节日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乡村居民的精神寄托,也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体现。

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可以保留乡村地区的独特文化特色,还可以激发乡村居民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战略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是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等方式,实现乡村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内容,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新的发展路径。

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激发乡村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乡村地区,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

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结合并非易事。

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政府的支持和投入。

政府应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费投入,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训和扶持,提高他们的技艺水平。

其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

社会组织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乡村居民也应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和保护意识,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来。

最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战略的结合需要注重可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研究作者:袁咏琪仝菲来源:《旅游纵览》2022年第11期摘要:自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乡村旅游崭露头角,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

随着乡村旅游的全域化,乡村需依托其丰富的文化资源来吸引游客,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发展旅游业的一大特色,通过非遗传承人将非遗文化传播出去,使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机会展示,助力乡村旅游业发展。

本文以吉林省长白山草编文化为例,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长白山草编非遗技艺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进行研究,构建“一乡一品”发展模式,以乡村、学校、企业合作的方式推动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对其发展过程进行探究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旅游;草编;乡村振兴中图分类号:F327;F592.7 文献标识码:A基金项目:吉林外国语大学学生科研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乌拉草编的传承和发展——基于‘一乡一品’发展模式”(JWXSKY2022B001)。

文化和旅游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解决“三农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系列文件,明確全面推进农业农村发展的方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发展,乡村旅游成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

根据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增补名录》,乌拉草编位列其中。

本文通过探讨长白山乌拉草编艺术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将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迸发出独特的文化魅力,推动乡村旅游迈进新时代征程。

(一)研究背景作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乌拉草编技艺将满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相结合,是一种实用性、地域性以及艺术性较强的民间生活艺术。

将乌拉草编与民俗文化旅游相结合,对于促进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变具有重要作用。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为非遗文化赋能,全方位展示乡村动态,挖掘古村落文化,扶持村落守护人,赓续非遗传承之路。

自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发布以来,乡村旅游产业机遇众多,游客对乡村旅游的需求也愈发强烈,乡村主题旅游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

文旅融合下的非遗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

文旅融合下的非遗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

文旅融合下的非遗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随着全球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乡村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关注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

文旅融合成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重要方式。

本文将探讨文旅融合下的非遗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乡村旅游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对很好的组合,二者相辅相成。

如两广的岭南文化、黔东南的苗族文化、黄河中游的中华文化等地,都具有相当的乡村旅游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随着文旅融合的逐步深入,非遗与乡村旅游之间的互动越来越密切。

乡村旅游可以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提供生活资料和社会认同,同时也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对传统村落的重新开发和改造,为非遗的保护提供了更好的物质保障。

同时,乡村旅游也为非遗的表演和展示提供了更好的舞台。

例如,云南的三江并流、广东的潮汕音乐、陕西的秦腔等非遗项目都能够在乡村旅游中得以传承和展示。

非遗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优质资源。

如川西的藏传佛教文化、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化、福建的闽南文化等,都是优质的旅游资源。

通过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可以为乡村旅游提供更加独特和多样化的文化资源,吸引更多的游客和资金。

第一,非遗的传承问题。

非遗文化的传承是文旅融合的基石,但由于现代化的冲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非遗文化的传承已经面临重大困境。

在推进文旅融合的过程中,非遗的传承问题更加需要得到关注。

第二,非遗与乡村旅游的融合问题。

文化体验和旅游消费的需求往往是不同的。

如何在非遗保护的前提下,顺应游客的文化需求和消费习惯,是文旅融合下的非遗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是建立相应的政策体系。

政策是文旅融合下非遗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

应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促进非遗和乡村旅游的协同发展。

二是加强非遗与乡村旅游的合作。

非遗和乡村旅游是相互依存的,应该加强合作,形成互补发展。

通过非遗和乡村旅游的共同平台,提高两者的内在联系和协作,实现文化体验和旅游消费的一体化。

非遗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

非遗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

非遗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引言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政府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旨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内涵,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保护传承、促进经济发展、增强乡村文化吸引力三个方面来探讨非遗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

保护传承非遗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保护传承非遗文化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首先,通过对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可以保护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

其次,非遗项目的传承需要传承人的积极参与和支持,这就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一个机会,通过培养和吸引非遗传承人,促进乡村人才的培养和流动,提高乡村人口素质和文化水平。

此外,非遗文化的传承还可以促进乡村社会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激发乡村居民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促进经济发展非遗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还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首先,非遗项目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可以成为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

通过开展非遗文化旅游,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乡村旅游,增加乡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创造就业机会,促进乡村经济的繁荣。

其次,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这就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一个机会,通过引入资本和技术,推动非遗产业的发展,促进乡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此外,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非遗手工艺品的制作和销售,可以促进乡村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

增强乡村文化吸引力非遗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可以增强乡村的文化吸引力。

首先,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可以丰富乡村的文化活动和节庆,提供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乡村居民和游客的文化需求。

其次,非遗项目的传承和发展可以促进乡村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品牌效应的非遗文化产品,提升乡村的文化品位和形象。

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随着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作为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已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然而,如何将非遗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非遗文化的概念和特点非遗文化,即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具有独特文化价值的各种文化现象和表现形式。

这些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习俗、信仰、知识与实践、自然资源利用等方面。

非遗文化以其活态性、多元性、时代性、传承性和创新性为特点。

二、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随着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乡村旅游和文化旅游的兴起,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日益受到重视。

通过将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相结合,不仅可以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也能够提升旅游产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具体来说,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可采取以下几种方式:1、非遗文化展示将非遗文化作为旅游活动的内容之一,展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历程,让游客真正了解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比如,可以在旅游景区选取地道的非遗文化项目,进行展示和表演。

这既可以增加旅游景点的吸引力,也可以为非遗文化提供一个更广泛的传播平台。

2、非遗文化体验让游客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深度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

比如,在传统手工艺品制作上,让游客亲自制作、体验非遗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工艺,带有亲身体验的旅游,可以使游客更深刻地印象非遗文化。

3、非遗文化保护对非遗文化进行研究,提出保护和传承的方案,并通过旅游产业实现保护和传承的目标。

可以把一些非遗元素与旅游业结合,例如保护非遗风俗及其相关社会空间,把其生存环境商业化运作。

4、非遗文化创新通过非遗文化挖掘出旅游新亮点,创新新型旅游产品。

例如,将非遗精神融入到创意互动游戏中,这不仅能够增加游客的参与度、异地文旅的互动,还可以进一步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虽然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可以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但同时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挑战。

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探索

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探索

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探索1. 内容概括本论文深入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有效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路径。

通过全面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结合具体案例和实践经验,提出了针对性的策略和建议。

论文首先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乡村产业振兴的独特价值,包括其作为文化旅游资源、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原料、传统手工艺品的品牌价值以及促进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潜力。

论文分析了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如传承困难、市场需求不足、产业链不完善等。

针对这些问题,论文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路径探索措施。

在保护传承方面,强调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建立科学的传承体系、提高传承人群能力的重要性。

在市场开发方面,提出了挖掘非遗文化内涵、创新产品和服务设计、拓展线上线下市场等策略。

在产业链整合方面,建议打造非遗特色产业链、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实现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

论文还关注了政策支持、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产业振兴的支撑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和实施路径。

本论文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有助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

1.1 背景介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乡村产业振兴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乡村产业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如资源禀赋不足、人才流失严重、传统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被赋予了重要使命。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以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习俗活动等形式存在的具有历史、文化、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财富。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丰富了人类的文化生活,还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和精神追求。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资源,许多地方的传统手工艺、民间技艺、民间文化等都蕴含着丰富的经济价值和发展潜力。

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调研报告

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调研报告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和目的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具有丰富的传统知识、技艺、艺术等。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非遗对乡村振兴的助力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二、调研方法和数据来源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问卷调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当地居民进行的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非遗的认知和乡村振兴的期望;二是对非遗传承人进行的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和需求。

实地走访重点考察了非遗传承基地,了解他们的传承方式、市场开拓和经济效益。

三、调研结果和分析1.居民对非遗的认知和期望调查发现,大部分居民对非遗有一定的了解,但对非遗的具体内容和价值认知还比较模糊。

他们认为非遗应该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能够体现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的内涵。

在乡村振兴方面,居民期望非遗能够成为乡村旅游的特色品牌,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

2.非遗传承人的角色和需求调查发现,非遗传承人在乡村振兴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们将非遗技艺传承给后代,并通过市场开拓和创新,将非遗产品变现。

然而,他们面临着传承人口老龄化、市场竞争激烈以及政策支持不充分等问题。

他们希望政府能够提供更多的培训和资金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非遗。

3.非遗传承基地的传承方式和经济效益调查发现,非遗传承基地采用多种传承方式,包括师徒传承、学校培训和社区传承等。

其中,师徒传承是最常见的方式,通过长期的跟师学艺,使非遗技艺得到传承和发展。

非遗传承基地的非遗产品销售情况良好,不仅满足了当地消费需求,还通过网络和跨区域销售拓展了市场,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四、结论和建议本次调研的结果表明,非遗对乡村振兴起到了积极的助力作用,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进一步发挥非遗的优势和功能,建议政府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支持:1.提供资金支持。

“非遗”和“研学旅行”融合的现状与对策

“非遗”和“研学旅行”融合的现状与对策

“非遗”和“研学旅行”融合的现状与对策“非遗”是指中国传统的文化遗产,包括各个地域、民族、行业的传统技艺、传统艺术、传统医药、传统体育等方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而“研学旅行”是指学生参与到实地考察、实践活动和亲身体验中,通过观察、思考和研究,完成一定目标的学习方式。

在当下,将“非遗”与“研学旅行”融合已经逐渐成为一种教育和旅游的新趋势,但在实践中还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将“非遗”与“研学旅行”融合的现状是积极向好的。

由于中国非遗的丰富性和独特性,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旅行社开始将“非遗”元素纳入研学旅行的内容中,使得学生在旅行中能够亲身接触、体验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刺绣工艺秘境、学习传统民乐技艺或者亲自制作传统手工艺品等。

这样的融合既能够开拓学生的眼界,丰富他们的知识,又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然而,目前的“非遗”与“研学旅行”融合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由于非遗项目和研学旅行目的地分布不均衡,导致一些地区的非遗无法真正得到传承和保护。

其次,一些非遗项目在研学旅行中缺乏深度和专业性,只停留在表面的体验和简单的制作过程,难以完全传达非遗技艺的精髓和内涵。

再者,一些学生和教育机构对非遗的认识和了解仍然有限,对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缺乏意识和行动。

针对以上问题和挑战,可以提出以下对策。

首先,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应该加大对非遗项目和研学旅行的支持力度,推动非遗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开发。

其次,研学旅行的行程安排需要更加注重深度和专业性,提供更具有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的体验和活动。

此外,应该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和导游对非遗的认识和理解,引导学生在非遗项目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此外,还可以通过加强非遗与研学旅行的合作,建设非遗与研学旅行的联盟组织,集中资源和力量,共同推动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成立专门的教育团队,组织非遗与研学旅行的策划和实施,提供更专业和有质量的服务。

同时,在研学旅行中加入评估和总结的环节,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对非遗的认识程度进行评估和反思,为后续的研学旅行提供经验和改进的方向。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中起到的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中起到的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中起到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振兴中起到的作用1. 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乡村振兴的背景(约200字)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传统的农村地区面临着人口流失、经济落后、文化沉淀的问题。

为了促进乡村振兴,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代一系列的传统技能、知识、表演和习俗,代表着一个社区、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独特文化特征。

在乡村振兴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可以作为传统文化的瑰宝得到保护以及传承,还具有潜力成为乡村经济的新动力。

2.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旅游中的作用(约400字)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成为吸引游客的独特资源。

传统的手工艺品展示、非遗技艺体验和民俗表演等,给游客带来的不仅是观光的享受,更是对于乡村文化的亲身体验。

通过乡村旅游的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

科学地利用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增加乡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3.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统产业发展中的作用(约600字)乡村振兴不能只依赖于旅游业,更需要通过发展传统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产业的一部分,不仅可以提供独特的产品和服务,还能传承和挖掘传统知识和技艺,推动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

某些地区以制作剪纸手艺闻名,利用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发展剪纸工艺品、剪纸教育和剪纸主题旅游活动,从而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

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着重要的经济作用。

4.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区共同体建设中的作用(约600字)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建设具有凝聚力和活力的社区共同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社区的精神财富,可以通过传承和发展,促进社区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通过传统文化活动的组织,如民间音乐、舞蹈和戏曲表演,社区居民能够在参与其中的过程中加强交流、凝聚感情。

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可以作为社区发展的内在动力,引导居民保护环境、发展乡村产业。

对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思考

对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思考

对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思考说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事儿,真是个让人觉得既兴奋又心疼的话题。

你想啊,咱们国家的非遗可多了,什么京剧、剪纸、刺绣,还有那种五花八门的民俗活动,简直是个宝藏。

可惜,现在许多传统技艺都快失传了。

唉,这可真让人揪心。

我们每年出去旅游的时候,很多人只想着拍拍照、吃美食,结果忽略了那些承载着历史文化的非遗项目。

说真的,这样可不太好。

毕竟,旅游不只是走马观花,还是一次与文化深度交流的机会呢。

咱们想想那些旅游景点,通常都人山人海,喧闹得不行。

要是能在这种热闹中,增添一些非遗的元素,那简直是如虎添翼!比如,在某个热闹的市场,摆个摊儿,教大家怎样制作剪纸,或者现场表演一下传统乐器。

想象一下,游客们一边品尝美食,一边兴致勃勃地跟着老师学习,气氛那叫一个热烈。

嘿,谁说旅游只能看风景、拍照片呢?这不就变成了一场文化盛宴吗?再说了,非遗文化的魅力,真的是无与伦比。

那些动人的故事、精湛的技艺,简直能让人魂牵梦萦。

你看,那些年长的匠人,满脸的皱纹和笑容,讲起自己的手艺来,那叫一个眉飞色舞。

他们用一针一线,把对生活的热爱展现得淋漓尽致。

要是能把这种热情传递给游客,嘿,那些平常的旅行可就不一样了。

不再是单纯的打卡,而是深入人心的体验。

咱们还得思考一下,旅游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是为了放松,是为了看看不同的风景,还是为了体验那里的文化?融合非遗和旅游,绝对可以给我们带来更多的乐趣。

试想一下,某个城市的节庆活动,大家不仅能欣赏到绚丽的烟火,还能参与到当地的民间舞蹈中。

那种沉浸式的体验,简直让人欲罢不能啊。

光靠游客的热情是不够的。

各地的相关部门和文化部门也得跟上。

应该多举办一些非遗文化的推广活动,比如说展览、讲座,甚至是与旅游公司合作,推出一些结合非遗的旅游线路。

这样,游客在享受美景的同时,能真正感受到那种文化的力量。

咱们的非遗不仅仅是摆在博物馆里的东西,它更应该活在我们的生活中,活在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心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动力机制及路径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动力机制及路径研究

1562019年10月下半月刊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动力机制及路径研究索玮聪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区别物质形式的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是非遗的本质。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之后,非遗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同时,我国乡村旅游近年来蓬勃发展,乡村旅游在我国农民就业增收、农村经济发展、贫困人口脱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助推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的有效途径。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非遗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赋予乡村旅游丰富的文化内涵,提高游客旅游体验品质。

乡村旅游高速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如产品结构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有品位、高质量的旅游产品,乡村文化受损等问题。

非遗乡村旅游融合发展高度契合了“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文旅融合新风尚,濑江乡村旅游区在开发过程中充分利用扎根乡村的无形文化资源,走出了一条有主题、有特色、有优势的乡村旅游之路。

一、濑江乡村旅游区发展状况(一)濑江乡村旅游区基本情况濑江乡村旅游区位于广西崇左市宁明县城中镇耀达村东部,处于广西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花山景区核心区内,传统的村容村貌保持较好,制作红糖、糖波酒以及唱山歌等传统工艺和习俗一直得到了较好地活态传承。

花山岩画申遗期间,当地政府将濑江乡村旅游区作为展示传统民俗文化区予以重点打造。

花山成功申遗后,濑江屯乡村旅游业发展兴旺,建成了民俗表演广场、独具民族特色的越人歌古乐馆、非遗体验园(红糖体验馆、羊角钮钟馆、鼓坊、壮锦坊、琴馆等)。

2018年,濑江乡村旅游区共接待游客达27.23万人次。

(二)濑江乡村旅游区的发展模式1.政府夯实发展基础宁明县政府改造濑江屯整村风貌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对整村进行外立面改造,重新铺设屯间道路,配套建设功能完善的游客中心、餐饮区和住宿区等;修建民俗表演广场和供游客观赏的荷花池;新建花山里别墅式民宿,并与当地村民合作,免费帮助村民将民房改造成民宿,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旅游。

乡村振兴的非遗文化保护与乡村旅游

乡村振兴的非遗文化保护与乡村旅游

乡村振兴的非遗文化保护与乡村旅游近年来,乡村振兴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旨在通过对农村地区进行综合改革,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非遗文化保护和乡村旅游成为了重要的方式和手段。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乡村振兴中的非遗文化保护与乡村旅游的关系。

一、非遗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和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非遗文化对于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塑造民族认同意义重大。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非遗文化面临许多威胁,如老龄化、传承中断等问题,亟需得到保护。

目前,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设立非遗名录、开展非遗保护项目等,但仍面临着挑战。

二、乡村振兴对非遗文化保护的重要作用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之一是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

乡村地区是非遗文化的重要承载地,通过振兴乡村,可以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一方面,乡村振兴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为传承非遗的人才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

另一方面,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可以将非遗文化纳入规划和建设,保护和利用非遗资源,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三、乡村旅游的机遇与挑战乡村旅游作为一种兼具经济和文化价值的发展方式,不仅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经济支持,还可以促进乡村地区的文化传承和非遗保护。

然而,乡村旅游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一方面,乡村旅游的发展要求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水平提高,这需要大量的投资和资源。

另一方面,乡村旅游需要保护和利用当地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同时要避免过度开发和商业化,保持乡村的原生态和传统魅力。

四、非遗文化在乡村旅游中的价值和应用非遗文化是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和亮点。

乡村旅游可以通过展示非遗技艺、传统工艺品销售、非遗表演等形式,将非遗文化融入到旅游产品中,丰富旅游内容和体验。

同时,乡村旅游也可以提供一个平台,让游客亲身参与非遗传承,学习和体验传统的手工艺,增强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和保护意识。

略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乡村旅游的促进——以成都彭州为例

略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乡村旅游的促进——以成都彭州为例

47旅游管理研究2013年07月下半月刊2013年6月,第四届中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在成都举办。

从2007年以来,成都作为我国唯一的承办地,已经连续举办了四届国际“非遗”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世界非遗之都”。

人们普遍认为,“非遗”是世界的。

然而,“非遗”更是本土的,对成都享誉全国的乡村旅游而言,也需要借力发展。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研判(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特殊遗产,从内容到形式,都有自然的特殊性,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传承性、社会性、无形性、多元性、活态性、地域性、民间性等方面。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别主要包括六大类:一是口头传统、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的载体的语言。

二是传统表演艺术。

三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

四是有关自然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

五是传统技艺和经验,如传统的生产技术、医药、体育健身活动等。

六是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二、乡村旅游中“非遗”的存在空间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一方面需要开发潜在的旅游资源,创新旅游发展模式,这需要充分挖掘旅游资源内涵,发挥旅游资源中文化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非遗”的抢救和保护工作在世界各地迅速展开。

而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非遗”抢救和保护工作也就势在必行。

通过乡村旅游科学、合理的方式来保护“非遗”,能够使珍贵的“非遗”能够完善的保存下来,同时以“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能够反哺乡村旅游的发展,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

从远处说,“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意义有利于我国优秀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从近处说,在乡村旅游发展中“非遗”保护和传承有利于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增收,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一定程度上,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转移富余劳动力,解决“三农”问题等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由于乡村的特殊性,越来越多的青壮劳动力外出,造成了农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出现,而现目前乡村也是犯罪率比较高的“重灾区”,缺乏文化的熏陶,让乡村沦为文化的“沙漠”,不利于乡村的长治久安,稳定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凝聚了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基因和精神信仰,将其作为旅游资源和乡村旅游一体化融合将是未来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论文对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地乡村旅游一体化融合所面对的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策略意见,以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未来的乡村旅游场景构建与规划中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旅游;一体化融合;新宾满族自治县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资源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创造和传承的杰出文明成果。

它记录了人类进步和发展的轨迹,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现实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

然而,随着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发展,新型的文化娱乐方式不断涌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的民间文化受到严峻挑战。

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是满族的发祥地,“非遗”项目众多。

新宾非遗网收录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8大类21个项目。

国家级项目包括:新宾满族剪纸、新宾满族秧歌。

省级项目包括:新宾满族放路灯习俗、新宾满族婚俗、新宾满族祭祀、满族清明节插佛托习俗、人参炮制技艺、巴图鲁乌勒本、新宾满族故事。

市级项目包括:新宾满族唱家戏、新宾满族祭祀舞——跳虎神、新宾满族祭祖——跳家神、新宾满族八碟八碗、兴京根艺。

县级项目包括:新宾民间歌谣、新宾卡戏表演、新宾满族年俗、新宾民间小曲小调、新宾满族游戏、新宾满族火锅。

抚顺新宾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分类具体如下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众多、表现形式丰富、非遗资源历史文化价值较高。

抚顺新宾是满族的故乡,是满族文化的摇篮,世代相传的各类民间文化资源极其丰富,在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的非遗资源分布较多,同时以民俗、传统技艺为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性。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旅游资源。

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藏的历史、文化、独特与参与性一方面是极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可以满足游客体验文化、寻求差异的需求,以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对乡村特色文化的挖掘、打造、传播,也为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了新的生存空间,同时也有效促进了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对文化需求的日趋渴望,在当今旅游业中文化旅游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的一体化融合不仅能够繁荣当地的旅游市
场,形成一条乡村产业价值链,同时也会为非遗项目的保护提供资金支持,两者相辅相成,实现“帕累托最优”。

二、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一体化融合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抚顺新宾非遗旅游资源缺少乡村旅游品牌建设意识与品牌传播能力。

目前抚顺新宾满族的非遗旅游资源主要以线上抚顺新宾非遗网与线下展馆的方式来进行品牌展示,且抚顺新宾非遗网最新更新停留在2015年,其中名录、视频、资讯等栏目中并没有提到乡村旅游字样,可见抚顺新宾非遗网并没有与当地乡村旅游很好的融合,只是了解了国家、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和传承情况。

但这种带有呆板性的浏览,再加上没有详细的电子解说以及网络品牌建设的不完善,会使各地慕名而来的游客们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不会形成对旅游品牌的认知,这将无法激发游客的旅游意愿。

同时,抚顺新宾满族非遗旅游资源丰富,但尚未实现可持续的非遗旅游资源品牌传播能力。

1587年,努尔哈赤在新宾永陵赫图阿拉城建立了女真国,奠定了清朝三百多年的基础,因此抚顺新宾成为满族的故乡,清王朝的发祥地,成为满汉、朝鲜、回等多民族聚居的县份。

抚顺新宾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但由于新宾满族非遗文化并没有“走”出去,导致许多游客不了解抚顺新宾满族非遗文化,甚至没有听说过这个地方,相比邻市沈阳的文化宣传工作就做得很到位,沈阳东北大鼓,满族民间刺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欢迎,它的满族文化景点,如沈阳故宫、北陵公园、东陵公园等,已经大力推广与各种旅游App展开品牌线上推广传播。

抚顺新宾相较于沈阳,对外宣传工作不到位,没有真正“走”出去,这不利于外地游客了解抚顺新宾特色的非遗文化旅游资源。

(二)抚顺新宾非遗旅游资源缺失乡村旅游产品体验。

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拥有多样化、个性化旅游消费需求的人们逐渐增多。

非遗旅游资源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如果游客只是简单的观赏而没有对非遗旅游产品进行体验是很难体会其中价值与内涵的。

抚顺新宾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一体化融合发展的产品和服务本身缺少产品体验设计,游客大多只能是走马观花,互动体验较少。

目前现状是非遗传承人碌碌表演,游客草草旁观。

失去体验非遗旅游产品的机会,同时也很难带动当地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三)抚顺新宾非遗旅游资源在乡村旅游产品设计中缺少全局性规划。

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乡村旅游中的“非遗”元素目前还滞留在民俗节庆活动和展览馆展示上,涉及内容不够丰富。

由于非遗旅游资源在乡村旅游产品设计中缺少全局性规划,导致游客不了解“非遗”的历史脉络,游客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在抚顺新宾乡村旅游中的“非遗”线路就显得格外不叫座。

三、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一体化融合发展策略
(一)以“旅”活遗、全域当先。

相比展览馆展示的静态观赏模式,以“旅”活遗,让非遗“活”起来需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地乡村旅游融合发展。

抚顺新宾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旅游”的全域融合发展能让非遗回归大众,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之一。

可通过将抚顺新宾周边的非遗旅游资源在乡村旅游产品设计中进行全局性规划,使游客了解抚顺新宾“非遗”的全局性历史脉络,形成抚顺新宾非遗景点的精品深度游路线,利用非遗“先天资源”打造以满族文化为主的抚顺新宾“非遗”产业带,发挥其非遗集聚效应,使抚顺新宾满族非遗文化吸引消费者、走近消费者、感染消费者,从而带动抚顺新宾满族非遗“活”起来,做到真正的以“旅”活遗,全域带动地主经济发展。

(二)关注体验,认知品牌。

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对新宾满族非遗旅游产品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体验经济要求我们在设计非遗产品的时候,不仅要注重景点和游客间的互动,注重产品的参与感、也要设计旅游产品可让游客们间进行互动,增加游客们的积极性。

譬如单一的展览馆展览模式转变为动态体验的方式展示来增强趣味性。

又如针对抚顺新宾满族剪纸这项非遗旅游产品,可以邀请新宾满族剪纸艺术传承人关长胜等资深艺人到现场表演剪纸,或走进学校和社区让各阶层的民众了解非遗的伟大魅力,扩大非遗品牌的社会影响力。

总之,非遗品牌的推广与影响可以通过各种传播手段和媒介渠道,提升抚顺新宾非遗旅游品牌的认知度。

(三)非遗“出走”、传来“凤凰”。

针对抚顺新宾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上,应该看准时机,抓住一切机会,加强该地非遗产品的品牌推广传播,以获得抚顺新宾非遗旅游品牌的美誉度。

如开展“新宾满族旅游文化节”等节日庆典,加大对新宾满族非遗的宣传,充分展示新宾地方文化特色。

政府还可以鼓励非遗传承人或者民间艺术表演团体,积极参与国内外文化交流盛典,进行非遗文化的展示和表演,这对于新宾满族的非遗文化“走”出去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同时,除了要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之外,还应广泛发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如与高校、艺术协会、旅行社等地方合作,诸如非遗文化进校园,可以将新宾满族的民俗、民间文学、传统技艺等为宣传对象,设计新宾满族非遗旅游线路。

再如到周边地区推广社区亲子文化游、艺术爱好者等特色线路,将这些特色产品推向市场,可以令新宾满族非遗文化旅游资源更快的“走”进喜爱文旅游客的心中,以引来更多游客的到访。

同时,还要定期分类分批开展新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将传统技艺、舞蹈戏曲、民俗等非遗旅游产品通过网上直播、在线视频的方式,整理归类、记录完整,突出抚顺新宾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鲜明的满族特色及旅游价值。

(四)打造新媒体,发展“互联网+非遗乡旅”。

旅游的最大魅力就是游客对旅游目的地文化的切身体验。

而抚顺新宾满族非遗文化正是抚顺乡村旅游的核心。

以新媒体与互联网为媒介、乡村为舞台,打造以非遗为主题、旅游为核心的抚顺新宾满族非遗乡旅产品,就会更加事半功倍。

随着游客们年龄逐渐年轻化,
借助新媒体大力发展“互联网+非遗乡旅”来吸引游客,就更加的迫在眉睫。

因此采用“互联网+”进行线上宣传,与众多热门旅游App与新媒体进行合作,定期更新抚顺新宾满族非遗旅游攻略,尽快建立抚顺新宾满族特色乡村旅游网站,快速形成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非遗旅游品牌,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后在抚顺新宾满族自治县的乡村旅游场景构建与规划中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雷蓉,胡北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模式分类研究[J].商业研究,2012(07):211-216.
[2]李学成.开发满族文化资源为辽宁旅游产业服务[J].满族研究,2008,(1):17-22.
[3]杨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探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58-62.
[4]普丽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综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