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网同步控制的优点
工业以太网与现场总线技术及应用
工业以太网与现场总线技术及应用摘要:工业控制需要高速、廉价、易于集成的通信网络。
以太网就是这样的一种网络。
本文分析了工业以太网在现场总线控制系统中的应用前景,指出工业以太网的介入使现场总线能更好的满足实时控制的要求,并给出了工业以太网应用实例。
关键词:现场总线控制系统以太网 FCS一引言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智能化仪表和分散控制为特色的现场总线技术,把控制领域带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它所倡导的全开放、全分散、互操作的思想,成了未来控制领域崭新的特点。
但是,目前的现场总线技术仍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全开放、全分散控制等方面,仍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在目前现场总线控制系统中,主要是低速现场总线,现场仪表和设备的计算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较低,主要用于数据采集和控制信号的输出,并实现PDI控制等一些简单的控制算法。
复杂的控制功能,如预测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系统优化等,仍需要在PC机或工作站上实现。
其次,由于现场总线位于整个系统的最底层,只是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仅仅现场总线仍不足以实现系统的全开放结构。
同时,目前已经出现了Profibus 、Foundation Fieldbus等几十种现场总线。
由于每种现场总线代表着不同厂商的利益,各大厂商进行了激烈的市场竞争,这些现场总线很难实现统一。
因为不同现场总线产品不能实现互操作,一旦用户选择某种现场总线,今后就会被局限于这种现场总线,再选择另一种现场总线,必须付出高昂的代价。
因此,在现场总线的迅速发展过程中,形成一个统一的协议却始终是一个争论的焦点。
为了解决以上全分散、全开放、不同协议的现场总线系统集成问题,人们开始逐步达成一个共识,即向以太网靠拢将成为今后现场总线发展的一个趋势。
二以太网进入现场总线以太网具有传输速度高、低耗、易于安装和兼容性好等方面的优势,由于它支持几乎所有流行的网络协议,所以在商业系统中被广泛采用。
它具有如下特点:(1)以太网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它受到广泛的技术支持,因此容易获得控制领域生产厂家的认可。
工业控制网络与人机界面组态技术第八章+工业以太网技术与应用
3.CIP 封装
封装数据包包头的格式如图4.52 所示,包 头长度为24B,其有效数据段的长度为0~65511B。 数据按照规定的格式封装好后,作为TCP 或UDP 报文中的数据段传输。
图4.52 封装数据包包头格式
3.CIP 封装
在命令域,可能的命令有:
●NOP:空操作命令,无论是会话发起者还是 目标都可能发送。接受者应该忽略报文中包含的任 何数据,并且不回复。
而UDP 报文只包含实时数据,其含义在连接建 立时已经定义好。通过UDP 来传输隐式报文,报文 效率较高,通信实时性较好,而且由于UDP 报文较 短,传输所需要的时间可观测性就较强,通信确定 性也相对较高。而UDP 报文传输带来的可靠性低下 的问题由CIP 解决,即如果发生报文丢失或差错的 情况下,由CIP 通知发送节点重新发送报文。
第六章 工业以太网技术与应用
近几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推广,以太网得 到了飞速的发展,特别是以太网通信速率的提高、以太网 交换技术的发展,给以太网的非确定性问题的解决带来了 新的契机。
首先,以太网通信速率的一再提高,从10M到100M到 1000M甚至10Gbps,在相同通信量的条件下,通信速率的 提高意味着网络负荷的减轻和碰撞的减少,也就意味着确 定性的提高;
些必要的信息组成报文,发送到网络上,报文接受 节点根据报文的MID来判断报文是不是发给自己的, 如果符合接受条件,就接受该报文。
◆基于生产者/消费者模型的网络除了支持点对
点外还支持组播通信,这样通信效率就会更高,也 因而成为其优点之一。
CIP的主要特点
多播通信与点对点通信相比的优点: 1) 把同样的报文发给多个节点,提高了效率 2) 在多播通信中,每个节点接受到报文的时间不受
以太网通讯协议
以太网通讯协议以太网通信协议(Ethernet communication protocol)是指用于局域网的一种通信技术。
它是最常用的有线局域网协议之一,使用广泛,支持高速数据传输和可靠的通信。
以太网通信协议的特点是简单、灵活和可扩展。
它使用CSMA/CD(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技术,以实现多设备之间的共享通信。
当多个设备同时监听通信媒体时,它们通过检测到冲突来避免数据碰撞。
一旦冲突发生,设备将采取随机退避等方法,等待一段时间后再次尝试发送数据。
这种冲突检测机制保证了以太网的可靠性和高效性。
以太网通信协议属于OSI模型中的第一层(物理层)和第二层(数据链路层)协议。
在物理层,以太网使用双绞线或光纤等传输介质,通过ISO/IEC 8802-3标准来定义数据传输速率和信号编码规范。
在数据链路层,以太网使用帧结构来组织数据,并定义了MAC(媒体访问控制)地址和帧格式。
以太网的帧结构包括了数据部分和控制部分。
数据部分用于存放需要传输的数据信息,控制部分则包含了帧的前导码、目标地址、源地址、长度和帧校验序列等。
前导码用于同步收发器,保证接收端正确解析数据。
目标地址和源地址用于标识帧的发送和接收方。
长度字段表示数据的长度。
帧校验序列用于检验帧是否有误。
以太网通信协议支持多种传输速率,如10Mbps、100Mbps和1000Mbps等。
同时,它提供了不同类型的以太网协议,如以太网II、IEEE 802.3和IEEE 802.2等。
这些协议在数据包格式、数据传输速率和网络拓扑结构等方面有所不同,以满足不同应用场景的需求。
以太网通信协议是现代局域网的核心技术之一。
它被广泛应用于企业、学校、家庭和公共场所等各个领域。
以太网的优点包括简单、可靠、高效和成本低廉等。
它为人们提供了高速、稳定和安全的数据传输环境,促进了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总之,以太网通信协议是一种常用的局域网通信技术,具有简单、灵活和可扩展的特点。
以太网简介
以太网1.1以太网的由来1972年,罗伯特•梅特卡夫(Robert Metcalfe)和施乐公司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Xerox PARC)的同事们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套实验型的以太网系统,用来实现Xerox Alto(一种具有图形用户界面的个人工作站)之间的互连,这种实验型的以太网用于Alto工作站、服务器以及激光打印机之间的互连,其数据传输率达到了2.94Mbps。
梅特卡夫发明的这套实验型的网络当时被称为Alto Aloha网。
1973年,梅特卡夫将其命名为以太网,并指出这一系统除了支持Alto工作站外,还可以支持任何类型的计算机,而且整个网络结构已经超越了Aloha系统。
他选择“以太”(ether)这一名词作为描述这一网络的特征:物理介质(比如电缆)将比特流传输到各个站点,就像古老的“以太理论”。
所阐述的那样,古代的“以太理论”认为“以太”通过电磁波充满了整个空间。
就这样,以太网诞生了。
最初的以太网是一种实验型的同轴电缆网,冲突检测采用CSMA/CD 。
该网络的成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1980年,三家公司(数字设备公司、Intel公司、施乐公司)联合研发了10M以太网1.0规范。
最初的IEEE802.3即基于该规范,并且与该规范非常相似。
802.3工作组于1983年通过了草案,并于1985年出版了官方标准ANSI/IEEE Std 802.3-1985。
从此以后,随着技术的发展,该标准进行了大量的补充与更新,以支持更多的传输介质和更高的传输速率等。
1979年,梅特卡夫成立了3Com公司,并生产出第一个可用的网络设备:以太网卡(NIC),它是允许从主机到IBM终端和PC机等不同设备相互之间实现无缝通信的第一款产品,使企业能够以无缝方式共享和打印文件,从而增强工作效率,提高企业范围的通信能力。
1.2以太网的定义以太网是一种计算机局域网组网技术。
IEEE制定的IEEE 802.3标准给出了以太网的技术标准。
ITU SyncE and IEEE1588
IEEE1588和同步以太/yangytao/38966/message.aspxIEEE1588和同步以太都是用来解决包网络中的同步问题。
IEEE1588独立于物理层,通过在报文中加入时间标签来传递同步信息,因此除了频率同步它还可以传递TOD(Time of the day),缺点是会受网络状态的影响,延时、丢包等都会影响到精度;同步以太通过以太物理层PHY实现同步,实现方式类似于传统的SDH/SONET网络,因此它不会受网络高层带来的影响,只要物理连接存在就可以实现同步,缺点是只能传送频率,没有TOD时间信息。
现实网络中计费、SLA等应用需要有确切的时间信息,而有些网络又需要运营级的同步,所以在未来的NGN中,用同步以太来实现频率同步,用1588来传递时间信息会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
G.8261与同步以太ITU-T的G.8261建议定义了分组网络的同步特性。
它规定了1)网络中所容许的最大jitter抖动和wander漂移;2)分组网络边界与TDM接口时需要达到的jitter和wander的最小值。
它同时还概述了网络单元实现同步功能的最小要求。
ITU-T通过G.8261后,解决了分组网络特别是以太网的同步问题,同步以太网通过OSI七层协议的第一层-物理层实现网络同步,如同现在的SONET/ SDH链路一样。
目前已经有支持同步以太的芯片面市。
Dallas Semi的DS310 4芯片可以直接将传统的SONET/SDH背板时钟频率(比如19.44MHz)与千兆以太(125MHz),10G以太(156.25Mhz)以及百兆以太(25MHz)间做转换,它同时可以输出SONET/SDH、千兆、10G以太(155.52M,125M,156.25M)所需频率。
Zarlink也同Marvell公司近日进行了同步以太网互操作性测试。
G.8262与G.8261以及其他协议间的关系G.8262描述了对同步以太时钟的性能需求,而G.8261则描述了同步以太的基本概念,G.8261是ITU-T应用于包网络同步的第一个详细建议。
关于网络通信技术的介绍
关于网络通信技术的介绍网络通信技术的介绍1、计算机网络通过通讯设备和线路把地理位置不同的独立工作的计算机或者设备连接起来,最终实现传输信息和共享资源的计算机系统。
网络各节点之间可以互相通信并且可以共享资源,这里的资源包括硬件、软件和数据库资源。
计算机有6种互联设备,分别是:1中继器,负责两个节点之间的物理层按位传递信息。
2集线器,是网络传输介质的中央结点。
3网桥,将两个局域网相连。
4交换机,操作简便、价格低廉、性能高,工作在数据链路层。
5路由器,两个局域网之间由路由器来转发数据包。
6网关,在两个协议差别很大的计算机网络相连时使用[1]。
2、数据通信概述计算机之间、计算机和设备之间的数据交换过程即为数据通信。
数据通信需的传输数据信号过程需要通信网络的参与。
数据通信包括模拟通信、数字通信和数据通信。
模拟通信的载体是模拟信号,数字通信的载体是数字信号,数据通信指的是信息源产生的是数据。
数据的传输方式有三种,分别是:1基带传输与频带传输。
2串行传输与并行传输。
3同步技术[2]。
3、计算机控制与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第一时期,联机系统,不同地理位置的大量分散计算机通过中央处理机连接起来,中央处理机的功能十分强大,包括运算、收集指令和存储等功能。
中央处理机的运行速度受到计算机连接数量的影响,系统中的计算机越多处理机的运行速度越慢,指令的传达就会滞后导致信息到达通信终端的速度减慢。
针对运行速度的问题,前端处理机和通信控制器有效地予以了解决,它们处于中央处理机和通信线路之间负责控制和终端间的信息。
第二时期,20世纪60年代兴起了计算机互联网和许多的计算机互联系统。
这时系统的特点主要有分散交换和控制、资源多向共享,网络分层协议,各生产厂家那时的标准没有得到统一,所以这个系统具有独立和封闭的特点,网路的信息共享和互通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3]。
第三时期,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标准化的网络,计算机技术因为微处理器的诞生而有了长足的发展,而后集成电路更是为计算机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微型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和可靠性得到很大的提高。
PTN同步知识介绍
同步以太网技术
同步以太网原理图
高精度时钟
Transmit PHY
1G/10G
Mast Clock
E1
TDM设备
TDM设 备
A
Ethernet
Receive PHY
MAC
系统时钟
线路提取时钟
外部时钟
背景知识: 数字通信网中传递的是对信息迚行编码后得到 的PCM (Pulse Code Modulation)离散脉冲。若两个数字 交换设备乊间的时钟频率丌一致,戒者由于数字比特流在传 输中因干扰损伤,而叠加了相位漂秱和抖劢,就会在数字交 换系统的缓冲存储器中产生码元的丢失戒重复,导致在传输 的比特流中出现滑劢损伤。
同步以太网技术
同步以太网是一种采用以太网链路码流恢复时钟的 技术, 简称SyncE
在 物 理 层 , 以 太 网 采 用 不SDH 一 样 的 串 行 码流方式传输
编码采用4B/5B(FE)和8B/10B(GE)技术,平 均每4 个bit 就要插入一个附加比特,这样在其所传 输的数据码流中丌会出现连续4 个1 戒者4 个0,可 有效地包含时钟信息
因为TOP Server和TOP Client都有一个基准时钟,所以只要频率的差 值在一定的时间内能够传送到Client端,业务时钟就能够恢复出来。
时钟频率几乎丌受PSN网络的延时抖劢的影响。
TOP技术-自适应模式/Adaptive Mode
自适应模式因为TOP Server和TOP Client所在的网元设备时钟丌存在 同步关系,所以无法通过差分模式的机制迚行时钟频率的恢复. 同理自适应时钟频率恢复的难点也是在于找到TOP Server和TOP Client两个非同步网络间的PSN的延时抖劢变化规律,幵消除掉,以 达到时钟频率同步的目的
PTN光传输设备运行-分组传输网的同步机制
物理层时钟只能实现频率的同步,不能实现时间的同步
PTN设备支持的物理层同步方式为主从同步方式。每一级时钟都同步于其上一级时钟。在网络中最高一级的时钟称为基准主时钟或基准时钟(PRC)。
PTN的物理层同步方式
应用场景
BITS将基准时钟源的时钟信息提供给PTN设备和RNC/BSC PTN设备通过物理层同步将时钟信息传递到下游基站。
基于时戳原理恢复:从端根据业务报文中时戳信息恢复出频率
从端恢复时钟的方式:
一、PTN传输网的时钟同步 二、分组传送网的频率同步技术 三、 1588v2时钟原理 四、 实训项目配置
学习内容
TOP技术
同步以太网
CES电路仿真
PTP 技术
NTP 技术
一、分组传输网的同步技术
仿照SDH机制从以太网物理链路提取并恢复出时钟,送到时钟板上进行处理,将时钟送到各个单板,用于数据的发送。
同步时钟的互锁
正常工作时钟状态: NE A接受基PRC1作为全网基准时钟,并传给下游网元,此时NE D跟踪与NE A。
当PRC1故障时, NE A的次优先级的时钟来自NE D,于是NE A开始跟踪NE D;而NE D不会发生倒换,仍然跟踪NE A。 出现时钟互锁。
时钟互锁会使得时钟质量劣化,影响业务的正常通信。
通信网的主从同步
通信网络一般采用主从同步方式,上一级高精度、高稳定度的主时钟由设备传送给下游各设备,实现全网同步。
从时钟有三种模式:
二、同步需求
时隙交换时由于频率偏差导致滑码
为何要同步?
SDH业务出现指针调整
误码率急剧升高或断业务
……
时间和频率的偏差影响基站切换
EtherCAT技术的原理、性能及应用优势
EtherCAT技术的原理、性能及应用优势简介EtherCAT主张“以太网控制自动化技术” 。
它是一个开放源代码,高性能的系统,目的是利用以太网协议(最惠国待遇系统局域网),在一个工业环境,特别是对工厂和其他制造业的关注,其中利用机器人和其他装备线上的技术。
EtherCAT是IEC规范(IEC/PAS 62407)。
原理目前有多种用于提供实时功能的以太网方案:例如,通过较高级的协议层禁止CSMA/CD 存取过程,并使用时间片或轮询过程来取代它。
其它方案使用专用交换机,并采用精确的时间控制方式分配以太网数据包。
尽管这些解决方案能够比较快和比较准确地将数据包传送到所连接的以太网节点,但带宽的利用率却很低,特别是对于典型的自动化设备,因为即使对于非常小的数据量,也必须要发送一个完整的以太网帧。
而且,重新定向到输出或驱动控制器,以及读取输入数据所需的时间主要取决于执行方式。
通常也需要使用一条子总线,特别是在模块化I/O系统中,这些系统与Beckhoff K-总线一样,通过同步子总线系统加快传输速度,但是这样的同步将无法避免引起通讯总线传输的延迟。
通过采用EtherCAT技术, Beckhoff突破了其它以太网解决方案的这些系统限制:不必再像从前那样在每个连接点接收以太网数据包,然后进行解码并复制为过程数据。
当帧通过每一个设备(包括底层端子设备)时,EtherCAT从站控制器读取对于该设备十分重要的数据。
同样,输入数据可以在报文通过时插入至报文中。
在帧被传递(仅被延迟几位)过去的时候,从站会识别出相关命令,并进行处理。
此过程是在从站控制器中通过硬件实现的,因此与协议堆栈软件的实时运行系统或处理器性能无关。
网段中的最后一个EtherCAT 从站将经过充分处理的报文返回,这样该报文就作为一个响应报文由第一个从站返回到主站。
从以太网的角度看,EtherCAT总线网段只是一个可接收和发送以太网帧的大型以太网设备。
电子教案与课件:工业控制网络 5第五章工业以太网及OPC技术
二、工用工业以太网
1. EtherNet/IP
工业以太网协议(EtherNet/IP)名称中的“IP”是工业协议 (Industrial Protocol)的缩写,由ODVA开发并得到罗克韦 尔自动化的强大支持。它是一种应用层使用CIP协议的工业以 太网,CIP已经在ControlNet、DeviceNet中广泛应用。在 EtherNet/IP控制网络中,设备之间在TCP/UDP/IP基础上实 现通信。主要应用在包括机器人、驱动器、变频器在内的工 业自动化领域。
在系统专门指定的维护时间内由地址最低的节点在此时间段内发送时钟同步和一些重要的网络参数以便网络中各节点同步时钟调整与网络运行相关的参数
工业控制网络
第 五 章 工业以太网及OPC技术
第五章 工业以太网及OPC技术
一、工业以太网
1.工业以太网现状及趋势
(1)价格优势:由于信息网络的存在和以太网的大量使用, 使得其具有价格明显低于控制网络相应软硬件的特点,如网 卡; (2)技术优势:技术成熟、易于得到、技术深入人心,已为 许多人掌握; (3)集成优势:有利于企业网络的信息集成,便于与上层网 络的连接,便于与外界沟通信息;
以太网在工业领域的应用
(1)基于普通以太网技术的嵌入式控制节点
(2)采用全双工分组交换技术(交换式以太网)
2.以太网帧格式
由于不同标准的存在,DIX联盟和IEEE总共提出4种 不同格式的以太网帧,目前都在使用,这4种帧格式 分别是:
➢ Ethernet II(即DIX2.0):Xerox与DEC、Intel 在1982年制定的以太网帧格式。
➢ COM组件可以以二进制的形式发布给用户。及对象层次模型
4. OPC客户端访问
思考题
1以太网介绍及工作原理
以太网的解释以太网(EtherNe t)以太网最早由X e rox(施乐)公司创建,在1980年,D EC、lntel和X erox三家公司联合开发成为一个标准,以太网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局域网,包括标准的以太网(10Mbit/s)、快速以太网(100Mbit/s)和10G(10Gbit/s)以太网,采用的是CSMA/CD访问控制法,它们都符合IEEE802.3IEEE 802.3标准它规定了包括物理层的连线、电信号和介质访问层协议的内容。
以太网是当前应用最普遍的局域网技术。
它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其他局域网标准,如令牌环、FDDI和AR CNET。
历经100M以太网在上世纪末的飞速发展后,目前千兆以太网甚至10G以太网正在国际组织和领导企业的推动下不断拓展应用范围。
历史以太网技术的最初进展来自于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的许多先锋技术项目中的一个。
人们通常认为以太网发明于1973年,当年罗伯特.梅特卡夫(RobertMetcalf e)给他PARC的老板写了一篇有关以太网潜力的备忘录。
但是梅特卡夫本人认为以太网是之后几年才出现的。
在1976年,梅特卡夫和他的助手David Boggs发表了一篇名为《以太网:局域计算机网络的分布式包交换技术》的文章。
1979年,梅特卡夫为了开发个人电脑和局域网离开了施乐,成立了3Com公司。
3com 对迪吉多, 英特尔, 和施乐进行游说,希望与他们一起将以太网标准化、规范化。
这个通用的以太网标准于1980年9月30日出台。
当时业界有两个流行的非公有网络标准令牌环网和AR CNET,在以太网大潮的冲击下他们很快萎缩并被取代。
而在此过程中,3Com也成了一个国际化的大公司。
梅特卡夫曾经开玩笑说,Jerry Saltzer为3Com的成功作出了贡献。
SDN架构下以太网实时同步解决方案
SDN架构下以太网实时同步解决方案崔钊婧【摘要】Since the SDN network frame decouples control plane and forwarding plane,which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network transmission effectively,SDN becomes the hotpot of network architecture and the new scheme at present.So it is just a matter of time to apply SDN in large scale.However,the Ethernet which is based on SDN architecture still exists the problem of the traditional Ethernet,the real time problem still matters.Aimed at one real-time network protocol named TTE (Time Triggered Ethernet),this paper analysis and make research on TTE synchronization protocol,design and proposed one synchronization strategy in the Ethernet under SDN frame,which also provides a choice for the real time research in SDN frame.%由于SDN技术将网络的控制平面与转发平面解耦,有效地提升了网络转发效率,成为目前网络架构的热点与新方案之一,故SDN的大规模应用只是时间问题.而针对SDN架构下的以太网,虽然以SDN的方式更新了网络架构,但是本质仍然是以太网,实时性问题仍然是主要问题之一.本文针对目前已经成熟的时间触发以太网(Time Triggered Ethernet,TTE)技术,分析并研究了其中的时钟同步协议,对时钟同步流程进行研究和分析.设计并提出了一种SDN 架构下的控制器的时间同步配置策略,而这也为以后在SDN基础上开展实时性研究提供了一种选择.【期刊名称】《电子设计工程》【年(卷),期】2018(026)002【总页数】5页(P84-87,93)【关键词】软件定义网络;以太网实时性;时间触发以太网;时间同步配置策略【作者】崔钊婧【作者单位】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卫星信息工程研究所,北京10008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02由于SDN将网络管理从硬件转移到软件,使得用户不再需要更新硬件设备便可以通过软件的方式更改网络功能,而这分离并解耦了网络的控制平面与转发平面,降低了网络管理的开销。
现场总线论文——浅谈工业以太网
浅论工业以太网技术1.引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引发了自动控制领域的深刻技术变革,以现场总线和工业以太网技术为代表的控制网络技术是现代自动控制技术与信息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下一代自动化设备的标志性技术,是改造传统工业的有力工具,也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重点方向。
目前网络控制技术正从传统的控制网络技术——现场总线向现代控制网络技术——工业以太网技术的方向发展。
2.工业以太网的产生工业以太网是西门子公司提出的一种基于以太网通讯的一种工业用的通讯模式。
在技术上与商业以太网(即IEEE802.3标准)兼容,但在产品设计时,材质的选用、产品的强度、适用性以及实时性等方面能够满足工业现场的需要,也就是满足环境性、可靠性、安全性以及安装方便等要求的以太网。
以太网是按IEEE802.3标准的规定,采用带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方法(CSMA/CD)对共享媒体进行访问的一种局域网。
其协议对应于ISO/OSI七层参考模型中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以太网的传输介质为同轴电缆、双绞线、光纤等,采用总线型或星型拓扑结构,传输速率为10Mbps, 100Mbps, 1000Mbps 或更高。
在办公和商业领域,以太网是最常用的通信网络,近几年来,随着以太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太网技术已开始广泛应用于工业控制领域,它是现代自动控制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下一代自动化设备的标志性技术,是改造传统工业的有力工具,同时也是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重点方向。
国内对工业以太网络技术的需求日益增加,在石油、化工、冶金、电力、机械、交通、建材、楼宇管理、现代农业等领域和许多新规划建设的项目中都需要工业以太网络技术的支持。
以太网是当今最流行、应用最广泛的通信技术,具有价格低、多种传输介质可选、高速度、易于组网应用等诸多优点,而且其运行经验最为丰富,拥有大量安装维护人员,是一种理想的工业通信网络。
首先,基于TCP/IP的以太网是一种开放式通信网络,不同厂商的设备很容易互联。
汽车以太网的做法与原理
汽车以太网的做法与原理汽车以太网是一种在汽车领域应用的网络技术,其目的是提供高速、高带宽的通信能力,满足当今汽车复杂电子系统的需求。
汽车以太网采用以太网协议作为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的技术,通过串行通信传输数据,并支持实时和非实时数据的传输和处理。
汽车以太网的原理可以归纳如下:1. 物理层:汽车以太网使用了广泛使用的双绞线接口,如RJ45接口,将信息从信号传感器、控制单元和外设设备传输到汽车总线上。
双绞线能够提供较高的传输速率和稳定性。
此外,汽车以太网还支持光纤通信,以满足更高速率和长距离通信的需求。
2. 数据链路层:数据链路层采用了以太网协议,使用MAC地址进行设备的识别和寻址。
在数据链路层上,汽车以太网引入了一些新的机制,如时间触发器(TT)和以太网帧间隔(Ethernet Frame ID,EFID)等。
时间触发器用于同步各个节点的时间,以保证数据的实时性和同步性;以太网帧间隔用于对数据进行优先级处理,保证关键数据的传输可靠性和及时性。
3. 网络层:汽车以太网支持基于Internet协议(IP)的网络通信,能够实现广域网和局域网的互联互通。
通过网络层的路由和寻址功能,可以将不同的子网和网络连接起来,形成车载网络和外部网络之间的通信桥梁,实现多个子系统的协同工作。
4. 应用层:应用层是汽车以太网最上层的层次,这里包括各种应用协议和应用程序。
通过应用层协议,汽车可以与外部环境进行信息交互,如远程诊断、车联网服务和车辆软件更新等。
汽车以太网的设计和实现有以下优势:1. 灵活性:汽车以太网可以适应不同的硬件和软件平台,使得汽车电子系统的开发和设计更加灵活和可扩展。
2. 高带宽:汽车以太网提供高速率的通信能力,满足了现代汽车系统对大带宽传输的需求,如高清音视频传输和大容量数据存储。
3. 实时性:汽车以太网支持时间同步和数据优先级处理,保证关键数据的传输实时性,满足车辆安全和控制系统的实时要求。
4. 可靠性:汽车以太网采用了冗余和故障检测机制,以确保数据的可靠传输和系统的可靠运行。
2.5G以太网PHY中的同步技术
2.5G以太网PHY中的同步技术摘要:以太网电口PHY技术,从10M、100M和1000M,逐步发展到2.5G、5G和10G,在家庭网关、路由器、交换机、个人电脑和NAS等设备中,2.5G以太网PHY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2.5G以太网PHY启动阶段PMA中的同步技术,同步的作用、TX发送方向和RX接收方向同步的实现方法等。
关键词: 2.5G 以太网 PHY 同步 PMA1 2.5G以太网PHY简介2.5GBASE-T以太网PHY对应OSI参考模型中的物理层,工作速率是2.5Gbps,使用CAT 5e网线,4对平衡双绞线传输达100米,即可以在不更换原网线的情况下,将传输速率从原先的1000M提升到2.5G。
可以将2.5GBASE-T以太网PHY分为MDI、AN、PMA和PCS等层次,PCS层中使用PAM16调制和LDPC编码;与上层MAC层使用XGMII接口对接,并对MAC层提供优于的BER;使用MDIO Clause 45作为管理接口。
MDI负责与网线连接,主要为模拟部分,包含ADC、DAC、Hybrid和PLL等,ADC实现线缆上模拟信号的过采样,DAC实现PMA层发送数字信号到模拟信号的转换,PLL负责时钟的产生、校准、相位的调整和跟踪。
AN、PMA和PCS主要为数字部分,AN层负责自协商,通过发送和解析FLP脉冲,完成主从、速率和双工等信息的协商;PMA层的主要功能是PHY的启动控制、数字滤波、时钟恢复、符号判决、训练同步和信息交互等;PCS的主要功能是,PAM16的映射和解映射,LDPC的编码和解码,XGMII的编码和解码、与3.125Gbps的Serdes的对接等。
2PMA的同步技术2.5G以太网PHY启动阶段,在自协商完成后,一端的PHY工作在主Master模式,另一端的PHY工作在从Slave模式。
在PMA层次中,通过发送和解析特定的PAM2序列,实现对接的两个PHY主端和从端的序列同步,ABCD 4个线对上的符号同步,A线对上的帧同步,BCD三个线对与A线对间的延时计算,ABCD四个线对的极性计算和CD线对的线缆交叉计算等。
LED显示屏控制技术与硬件电路设计
LED显示屏控制技术与硬件电路设计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和发展,LED显示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物品,它既广泛应用于商业领域中,又在户外广告栏目和体育赛事中得到了广泛使用。
而LED显示屏的运行和控制需要配合相关的电路设计和技术,以确保其正常运作,达到最佳显示效果。
本文将介绍LED显示屏控制技术与硬件电路设计相关知识,帮助大家更加了解和理解LED显示屏的工作原理和运行机制。
一、LED显示屏控制技术1.1 基本概念LED显示屏控制技术主要用于控制LED显示屏的显示内容和显示方式。
它可以通过信号源控制器、计算机控制器或手控装置等不同的控制方式实现对LED显示屏的调控。
控制技术的过程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步骤:1)数据输入:将要显示的内容输入到控制器中;2)数据处理:控制器对输入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变换;3)数据输出:控制器通过硬件输出电路将处理后的数据转化为LED点阵的显示内容。
1.2 控制方法LED显示屏控制的方法有以下几种:1)串行控制:主要应用于单色LED点阵屏幕,优点是数据传输距离远、速度慢,缺点是传输效率低。
2)并行控制:适用于多色LED点阵屏幕,优点是传输速度快、效率高,缺点是数据传输距离短。
3)以太网控制:主要应用于跨越较远的地理位置,控制信号稳定,并能实现远程或实时操作。
1.3 控制协议目前常用的LED显示屏控制协议有以下几种:1)TTL控制协议:主要用于单色点阵屏幕,传输速度慢,协议简单。
2)SPI控制协议:较为常用,涉及到的数据线较多,通过硬件电路进行控制,控制效率高。
3)DMX控制协议:广泛应用于舞台灯光和影视制作领域,也可用于LED显示屏的控制。
1.4 控制系统LED显示屏控制系统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信号源:信号源提供显示内容和控制信号。
2)控制器:可预设显示画面、颜色和亮度等参数,进行现场调整和监控。
3)处理器:处理控制器输出的数据。
4)输出接口:输出处理器处理后的数据,实现LED点阵的显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太网同步控制的优点
5.2采用以太网对两台变频器同步控制,需要以太网交换机一台,对应网线两根。
在变频器中,通过设置主从变频器之间的网络地址,传输主从之间的转矩基准值,就可以实现同步通信的控制过程。
由于交换机在电气室内环境温度,粉尘都能得到很好地控制,交换机可以长期使用,损坏几率较低,交换机成本约为6000元左右,大大节约了备件成本。
采用以太网通信,速率为100Mbit,完全符合网络传输要求。
采用以太网同步后,可以实现两台变频器之间的力矩均衡分配,通过以太网交换机实时传输主变频器的力矩基准值,是的从变频器完全按照主变频器的要求工作。
实现了同步控制的目的。
、
以太网设置调试方案
通过修改变频器主控板上的IP地址,一般主重控制所选IP地址不能相同,如192.168.1.1和192.168.1.2 、在硬件拨码后变频器要从新上电即可修改IP地址。
此时参数中对应位置IP地址变换为
主从设置为对应设置参数。
在主从变频器中的嵌入式 EtherNet/IP 网络 (Embedded EtherNet/IP) 项目进行设置。
当主变频器设置结束后,主变频器中的linx指示灯就会出现闪烁状态,为通信正常。
此时修改从变频器中的力矩控制条件。
在完成主从变频器设置后,通过更改从变频器中的力矩控制参数,可以通过曲线图对两台变频器的电流。
直流母线电压,运行频率进行观察。
在两台变频器实现同步控制之前,观察两台变频器的运
行曲线为,上升时,电流互差100A,下降时直流母线电压相差180V 。
具体表现为上升下降始终未单变频器在工作。
出现但机构电流增大,电阻发热,变频逆变器爆管等电器设备故障,还同时表现为减速机震动现象。
同步控制实现后的下降运行曲线图及相关运行参数,稳定重合,两个机构电流互差在10A以内,直流母线电压区域相同。
说明同步控制精确完善。
电动机力矩均衡,电阻器无温度变化。
减速机无振动。
解决了冶金铸造吊,“二拖一”控制过程中的力矩均衡问题,避免的变频器、电动机,以及机械设备的损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