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结构的PAC理论
请简要概述柏恩的PAC理论
![请简要概述柏恩的PAC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5c597210a5e9856a56126098.png)
精品文档,值得拥有请简要概述柏恩的PAC 理论艾瑞克·柏恩认为人的个性是由三种心理状态构成的,即父母(Parent)心态,成人(Adult) 心态,儿童(Chid) 心态,“PAC”理论是三种心态分别取各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简写为P 心态,A 心态和C 心态,整个理论也简称为PAC 理论。
所谓P 心态,是指命令对方接受信息的心理状态,即以命令的心态发出信息。
P 心态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
P 心态涉及的具体信息的事实是正确的,因此,当对方主要以事实部分接受信息时,P 心态是可以的,当信息本身就是命令时,P 心态就很自然了。
如学校领导指导工作,教师批评教育学生,父母训斥子女等,发出信息者所持的角色心态多为P 心态。
因为P 心态是命令式的,所以常常会引起对方心中不快,容易导致产生抵触情绪。
所谓A 心态,则是指以商量的方式使对方接受自己观点的心理状态,即以理智的心态发出信息。
A 心态以客观和理智为标志。
持 A 心态时,传递出信息中事实部分是正确的,同时又能充分考虑到对方的情感需要,因此,能使对方在接受正确的事实信息时,也感到心情愉快。
持A 心态的交往相处其效果也较为理想。
所谓C 心态,是指毫无道理地使对方接受信息的心理状态,与对方交往相处时,不仅表现一种无理的心态,且信息中事实部分也是缺乏依据的。
C 心态以无知和冲动为标志。
李老师发现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驾驭课堂秩序的信心发生了动摇,又缺乏教学应变能力,角色心态由P 心态滑向C 心态。
PAC 理论认为,人格中三种心态,P 、A 、C 三者可以是相互独立存在,互不干扰的。
人们可以很好地根据交往相处的需要,恰当地运用各种心态。
如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提出要求可表现为P 心态;教师在同事面前,在家长面前多表现为 A 心态;而在某些特殊场合,与一些极为亲密的朋友取乐,或与学生逗玩,则可借助幽默,用叽喻、轻松的口吻发生信息,表现出C 心态。
当然,在交往相处时由于角色心态的复杂,表现出心态类型也较为复杂,还有表现为两种心态部分重叠的混合型心态,如PA 重叠、AC 重叠、PC 重叠的。
PAC沟通分析理论
![PAC沟通分析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4e002e9c284ac850ac024201.png)
PAC沟通分析理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人格的三个基本概念本我,自我和超我。
以此为基础,艾律克·伯恩(EricBerne)提出了着名的关于人格结构的PAC理论。
PAC理论又称相互作用分析理论、人格结构分析、交互作用分析、人际关系心理分析、沟通分析。
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类个体的人格特征有三种心理状态构成:Parent、Adult、Child。
P是父母的第一个英文字母,A是成人的第一个英文字母、C是儿童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因此简称PAC理论。
人的人格特征是由“父母”“成人”“儿童”这三种心理状态构成的,这三种状态在每个人类个体上都交互存在着,就像个体内部有不同的成员在人际对话中出现,这三种状态构成了人类个体的多重人格结构特征。
他认为每个人身上都存在这三种不同状态,只不过这三种状态在每个人身上所占比例不同,这就形成了千差万别的人格特性。
三种状态相比较,每个人身上总有一种状态占优势,不同性格特征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会不自主地选择不同的状态。
每当父母、成人、儿童这三种心理状态分别占主导地位时,就会出现与此相应的行为表现方式和言语行为方式。
当P(父母)型状态在人格结构中占优势时,其行为表现方式通常是:凭主观印象办事,独断独行,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甚至滥用权威,通常表现出统治、训斥、支配、教训、责骂等家长作风或其他权势作风。
在人际对话中常用“你必须”“你应该”“你不能”之类的言语行为方式。
当A(成人)型状态在人格结构中占优势时,其行为表现方式通常是:注重事实根据,分析问题客观理智,善于从经验中估计各种可能性然后做出理性决策,待人接物客观冷静、慎思明断、尊重别人、言语谦逊。
这种人在人际对话中常用“我个人的想法是”“客观地讲”“理性地看”“科学的方法是”等言语行为方式。
当C(儿童)型状态在人格结构中占优势时,其行为表现方式通常是:服从,冲动,任性,任人摆布;一会儿逗人喜爱,一会儿又突发脾气;无主见,遇事退缩,感情用事,喜怒无常,易激怒。
柏恩PAC人格结构理论
![柏恩PAC人格结构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b458078ee53a580216fcfe50.png)
交互作用的类型(二)
如果主管以家长对孩子的模式开 始交流,员工往往会以孩童的心 态作出反应。不幸的是,传统的 上级-下属式关系往往会导致家长 -孩童式的交互作用,特别是当发 出指示或进行评估时。如果主管 的行为主要以这种交互作用模式 进行,人际和群体效果将会降低。
交互作用的类型(三)
当刺激和反应线不平行时,非互补式的交互作 用,或者称为交叉式的交互作用就会出现。在 此例中,主管努力按照成人对成人的模式来对 待员工,但是员工按照孩童对家长的模式作出 回答。例如,主管问:“George,你认为我们 应如何处理IC订单的推迟交货问题?”员工则不 是以成人的心态回答,而是以孩童对家长的模 式说:“那不关我的事。你拿了钱,该由你来做 主。”当出现交叉式交互作用时,沟通往往被堵 塞,不会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冲突经常是紧 跟其后。
交互作用类型说
交互作用类型 交往的改善:从交叉交互作用过渡到平行交 互作用 交互作用分析的操作程序
交互作用类型
平行型(互补型)交互作用:这是一种互补的交流 沟通,符合正常的人际关系,也是人们在交往中期 待的交往反应。它可以发生在任何两种自我状态之 间,但必须符合以下两项标准:(1)反应必须是 来自刺激所指向的同样的自我状态;(2)反应必 须是指向发出刺激的那个自我状态。 交流的第一条原则是,只要这种交互作用保持一种 互补关系,那么交流就可能继续下去。
Parent(父 母)
PAC理论Child (儿)A状态表现为注重事实根据和善于进行客观理智的 分析。这种人能从过去存储的经验中,估计各种 可能性,然后作出决策。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 A成分占优势时,这种人的行为表现为:待人接 物冷静,慎思明断,尊重别人。这种人讲起话来 总是:“我个人的想法是……”。
PAC沟通分析理论
![PAC沟通分析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b55d7109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f6.png)
PAC沟通分析理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出人格旳三个基本概念本我,自我和超我。
以此为基础,艾律克·伯恩(EricBerne)提出了出名旳有关人格构造旳PAC理论。
PAC理论又称互相作用分析理论、人格构造分析、交互作用分析、人际关系心理分析、沟通分析。
该理论旳核心观点是:人类个体旳人格特性有三种心理状态构成:Parent、Adult、Child。
P是父母旳第一种英文字母,A是成人旳第一种英文字母、C是小朋友旳第一种英文字母,因此简称PAC理论。
人旳人格特性是由“父母”“成人”“小朋友”这三种心理状态构成旳,这三种状态在每个人类个体上都交互存在着,就像个体内部有不同旳成员在人际对话中浮现,这三种状态构成了人类个体旳多重人格构造特性。
他觉得每个人身上都存在这三种不同状态,只但是这三种状态在每个人身上所占比例不同,这就形成了千差万别旳人格特性。
三种状态相比较,每个人身上总有一种状态占优势,不同性格特性旳人在不同旳状况下会不自主地选择不同旳状态。
每当父母、成人、小朋友这三种心理状态分别占主导地位时,就会浮现与此相应旳行为体现方式和言语行为方式。
当P(父母)型状态在人格构造中占优势时,其行为体现方式一般是:凭主观印象办事,独断独行,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甚至滥用权威,一般体现出统治、谴责、支配、教训、责骂等家长作风或其他权势作风。
在人际对话中常用“你必须”“你应当”“你不能”之类旳言语行为方式。
当A(成人)型状态在人格构造中占优势时,其行为体现方式一般是:注重事实根据,分析问题客观理智,善于从经验中估计多种也许性然后做出理性决策,待人接物客观冷静、慎思明断、尊重别人、言语谦逊。
这种人在人际对话中常用“我个人旳想法是”“客观地讲”“理性地看”“科学旳措施是”等言语行为方式。
当C(小朋友)型状态在人格构造中占优势时,其行为体现方式一般是:服从,冲动,任性,任人摆布;一会儿逗人爱慕,一会儿又突发脾气;无主见,遇事退缩,感情用事,喜怒无常,易激怒。
PAC人格结构理论在团队领导中的运用
![PAC人格结构理论在团队领导中的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9d768d32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94.png)
PAC人格结构理论在团队领导中的运用引言在当今社会,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已成为组织和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
在团队领导中,了解每个成员的个性特点和行为风格,能够更好地管理和激励团队成员,从而提高团队的绩效。
PAC人格结构理论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心理学理论,它提供了一种方法来理解个体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模式。
本文将探讨PAC人格结构理论在团队领导中的应用,并讨论其对团队绩效的影响。
PAC人格结构理论概述PAC人格结构理论是由心理学家Eric Berne提出的,它将人格分为三个维度:父亲(P)、成人(A)和孩子(C)。
每个维度代表了人们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模式和态度。
父亲模式代表了从父母或其他权威人物中学到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成人模式代表了理性和客观的思考方式,孩子模式代表了情绪和直觉。
这些不同的模式相互作用,决定了个体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
PAC人格结构理论在团队领导中的应用了解团队成员的人格特点PAC人格结构理论提供了一种方法来了解团队成员的个性特点。
通过观察和分析团队成员的行为模式和态度,团队领导者可以确定每个成员的PAC人格模式,并了解他们在不同情境下的行为倾向。
制定有效的沟通策略了解团队成员的PAC人格模式可以帮助团队领导者制定有效的沟通策略。
不同的人格模式需要不同的沟通方式和方法来获得最佳的沟通效果。
例如,对于父亲模式的成员,团队领导者可以采用授予权威和给予指导的沟通方式。
对于孩子模式的成员,团队领导者可以采用鼓励和支持的沟通方式。
激励和引导团队成员PAC人格结构理论还可以用于激励和引导团队成员。
通过了解成员的人格特点,团队领导者可以根据不同的人格模式来设计任务和目标,以激发成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例如,对于父亲模式的成员,团队领导者可以给予更多的责任和权利,以满足他们的控制和领导欲。
对于孩子模式的成员,团队领导者可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回馈,以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
解决冲突和促进合作团队中常常会出现冲突和分歧,而PAC人格结构理论可以帮助团队领导者解决冲突并促进合作。
pac人格理论
![pac人格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c5fbb2e2da38376baf1faecf.png)
PAC人格理论是由加拿大精神分析专家伯恩提出的,在这个理论中,他认为个体的个性是由三种不比重不同的心理状态构成,即父母、成人、儿童状态,取这三个词的首个英文字母简称为PAC理论。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组例子,小王同学早上在寝室睡觉,被他的室友打电话吵醒,小王非常的生气,冲着室友直接喊:“寝室是大家公用的环境,你这样吵得大家都睡不着觉,所以你以后不要在大家休息的时候打电话!如果非要打,必须出去!”这件事情过去之后小王的室友便一直耿耿于怀,以至于本来应该亲密无间的室友关系变得十分冷淡。
这个实例中的小王就是典型的以“父母”的状态与他的室友进行沟通,“父母”的状态主要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通常表现为统治、责骂、训斥等家长制作风,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P”的成分占优势时,那么这个人就会表现为凭主观印象办事,独断独行、滥用权威,而这种人讲起话来总是“你应该......”“你不能......”“你必须......”那么成人状态则主要表现为注重事实根据,善用理智的分析。
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A”的成分占主要优势时,那么这种人的行为表现则为待人接物冷静、慎思明断、尊重别人,而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C”的成分占主要优势时,也就是儿童状态占优势时,那么这种人在平时则会表现出喜怒无常、做事情不假思索、情绪不稳定易冲动。
我们来看另外一个例子,近期有学生总是反应学校食堂饭菜分量不足、味道不好、价格不合理,甚至还出现了饭菜变质的现象,对于这件事情小张同学心里非常不舒服,他认为我们交钱来上学,学校就必须做好服务工作,于是他见人就说学校食堂的饭菜不好,伙食很差。
最严重的的一次是他当面责骂食堂的工作人员,把饭菜直接摔在了地上,班长小毛知道这个情况之后,征集了班级其他同学的意见和建议,主动联系辅导员,他希望老师能与食堂的负责人和学校进行沟通,把问题解决,平复同学们的心情。
这里的小张同学其实他在遇到问题时不假思索,乱发脾气,表现出了婴幼儿时期的冲动,很明显在他的人格结构中C的成分占优势,而班长则不同,在遇到这种事后不慌不乱,主动联系老师,解决问题,在他的人格结构中很明显A的成分占优势。
管理心理学人格结构的PAC理论
![管理心理学人格结构的PAC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d7c1a00314791711cc7917ed.png)
4、人格发展理论
交互分析治疗家认为,人格发展与父母对孩子的抚
育实践有关。健康的父母抚育孩子的方法会引导孩 子对自己和他人有一种积极的看法。消极的父母抚 育孩子的方法会将孩子推向相反的方向。 所有的孩子在生活开始时皆有基本的信任态度。父 母抚育孩子时最重要的技巧就是帮助孩子保持这种 态度。 孩童时期父母教导和个体的决定注定了人们在成人 阶段的生活中所采取的四种不同的基本处事态度.
一.交互作用分析理论简介
创始人
人性观 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发展理论
1、创始人艾里克•柏恩(Eric Berne)
生于1910年,原为加拿大蒙特利尔的精神科医生。柏恩
对该理论的贡献主要是在哲学和理论上,其追随者对其观点 进行了补充,并在实践中完善。 柏恩把个体的人格结构分为三种“自我状态”(ego states): 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个体的人格 发展无论是正常的或不正常的,主要都受到父母自我状态和 儿童自我状态交互作用的影响,同时,在这种交互作用下, 个体会逐渐选择形成自己的生活位臵(life position)。 交互作用分析理论是一种分析人们在交往中所处的心理状态 的方法。在国外训练管理人员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沟通意见 时,它经常被作为一种工具使用。
儿童自我状态(C)
儿童自我状态(C)包括儿童中典型的以及在成人
中偶尔自发的幼稚而缺乏理性的情感、思想和行为。 儿童自我状态(C)表现为服从和任人摆布,一会 儿可爱,一会儿发脾气,使人讨厌。这种状态出自 个体一时的感情冲动。 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C成分占优势时,其行为表 现为:无主见,遇事畏缩,感情用事,激动愤怒。 讲起话来总是“我猜想……”、“我不知道……”语 调比较急促,语气冲动,间或装腔撒娇,或带有恳 求与无助的味道。雀跃欢呼、拍手叫好或逃避困难 是儿童式自我的行为举止。
人际交往PAC理论
![人际交往PAC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b1c5ae9d04a1b0717fd5dd88.png)
人际交往PAC理论人际交往PAC理论一、艾里克的人格结构的PAC理论将人分为三种心理状态:父母、成人、孩童。
P----权威、优越感、命令、指责、呵护 A----客观、理智、成熟、稳重 C----情绪化、任性、撒娇、服从二、怎样的人才是受欢迎的,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在人际交往中PAC三种状态都应该有,由于成人处事比较理智、成熟,因此,A的成分可以占大多数。
三、人际矛盾的解决举例一: 妻子:“现在该去收拾你的房间了。
” 丈夫:“烦死了,我现在不高兴收拾房间~” P P A A C C 交叉型交往不匹配改善策略 P P A A C C 平行交往匹配举例二: 甲:“请问,现在几点钟,” 乙:“不要打扰我,你自己去看钟嘛。
” P P A A C C 交叉型交往不匹配改善策略 PP A A C C 平行型交往匹配人际改善策略一与他人进行“平行型交往” 1(父母—父母(P—P) —“她应该为弟妹们做出榜样。
” —“显然她没有做到。
” P P A A C C 平行交往举例 13.儿童—儿童(C—C) —“我真喜欢吃…麦当劳?。
” —“我也是,我巴不得天天都去麦当劳。
” P P A A CC 4.儿童—父母(C—P) —“老师,我不太舒服,想早一点回家。
” —“回去吧,留下的功课我明天帮你补。
” P P A A C C 2.成人—成人(A—A) —“请问现在几点了,” —“我的表8点。
” P P A A C C 5.成人—父母(A—P) —“看电视影响学习,我以后不看了。
” —“那么,以后我不让你看电视了。
” PP A A C C 6.儿童—成人(C—A) —“这件事挺麻烦的。
” —“想想看,还有别的办法没有,” P P A A C C 7.父母—成人(P—A) —“别打扰我~我一定要在今晚看完这部录象片。
” —“好的。
” P P A A C C 人际改善策略一与他人进行“平行型交往” 避免交叉型交往交叉型交往举例—“现在几点钟了,” —“不要打扰我,你自己去看钟。
人际关系分析(PAC)理论
![人际关系分析(PAC)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04c1e4db58f5f61fb7366642.png)
人际关系分析(PAC)理论
人际交往分析理论是由加拿大柏恩博士于1964年提出的,这一理论用以说明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角色认知对交往类型的影响。
人际关系分析理论又叫PAC理论,他认为,每个人的个性中都包括三种成分,就好像一个人身上的三个小我:父母、成人与孩童。
父母(Parent,简称P)身份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
通常表现为统治人、训斥人等权威式的作风。
这种状态学自父母与其他权威人物。
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P成分占优势时,他的行为表现为:凭主观印象办事,独断专行,滥用权威。
这种人讲起话来总是:“你应该……”“你不能……”“你必须……”。
成人(Adult,简称A)身份表现了客观与理智。
其行为表现为:待人接物冷静,慎思明断,对自己负责,对他人尊重。
其语言特征:“我个人认为……”“我的想法是……”
孩童(Child,简称C)身份像婴儿的冲动,表现为服从和任人摆布,喜怒无常,感情用事,一会儿天真可爱,一会儿乱发脾气,让人讨厌。
他的表现都是即兴的:不负责任,追求享乐,玩世不恭,遇事无主见,逃避退缩,自我中心,不管他人。
这种人讲起话来总是“我是……”“我想……”“我不知道……”“我不管……”等等。
PAC理论认为,父母状态和儿童状态对客观世界的感受和反应往往并不一致,而成人状态的思考和反应则具有统一性和一贯性。
因此,理想的相互作用是“成人刺激”和“成人反应”。
以上三种心理状态,汇合为人的个性而且蕴藏在人的潜意识中,在一定条件下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来。
pac自我状态测试分值
![pac自我状态测试分值](https://img.taocdn.com/s3/m/a4992968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0b.png)
pac自我状态测试分值一、每个人都有三种自我状态TA理论(Transactional Analysis)由加拿大的伯恩博士在其《大众的游戏》一书中提出的一种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促进信息沟通的方法。
这是一种人格的分析理论,是一种帮助个体成长与改变心理治疗方法。
这个理论将我们的人格分为三种状态,就是PAC模型。
P是指Parent;父母自我状态以权威与优越感为标志,表现为统治、责骂和其他专制作用。
A指Adult;成人自我状态的特征是客观与理智,一般能与人平等交往。
C就是指Children。
儿童自我状态以冲动、偏执为特征。
这三种状态是一个人在其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为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
三种状态交织成为我们一个完整健康平衡的人格,从而影响我们的行事方式。
每个人都有「父母」,「儿童」与「成人」的三种自我状态(Ego Statue):(1)「父母」:「父母」是指记录在脑里的一些早期经验-从出生到五岁前所有无可怀疑及强迫性之外在事件。
它经常以偏执、批评和抚养等行为向外表现。
「父母」的数据大多属于「如何做」这类。
(2)「成人」:「成人」就像是一部分析数据的计算机,处理「父母」,「儿童」和「成人」的数据,然后得到结论,其重要功u-32515 能之一是到「父母」与「儿童」的数据,然后作可能性的评估和决定。
(3)「儿童:「儿童」记录了无数个平生第一次,它包括了婴儿的一切自然冲动,也包括早期经验,早期行为反应的方式及自己和他人心理地位的认定。
上述所列之「父母」、「成人」与儿童并非是角色,而是种真实的心态。
可能以上叙述内容会让我们有一点不太明晰,那鸭鸭给大家举几个例子,让我们更直观的看到三者思维方式的差异。
举例:(一):当三种状态看到:一幅现代艺术作品父母状态:老天!这是什么玩意!成人状态:标价五千元。
儿童状态:哦!好漂亮的颜色。
(二):当三种状态碰到:节食中出现的巧克力蛋糕父母状态:不准吃,大大阻碍了节食。
成人状态:这块蛋糕含有22810 卡路里。
PAC理论-心理学收藏
![PAC理论-心理学收藏](https://img.taocdn.com/s3/m/f0b06708844769eae009ed6d.png)
PAC理论心理学收藏PAC理论又称为相互作用分析理论、人格结构分析理论、交互作用分析、人际关系心理分析,由加拿大心理学家Eric Berne于1964年在《人们玩的游戏》(Game People Play)一书中,提出了这个著名的理论。
他将传统的理论加以提升创立了整套的PAC人格结构理论。
是一种针对个人的成长和改变的有系统的心理治疗方法。
目录无论人们是以坚决还是非坚决的方式相互影响,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作出回应时,存在一种社会交互作用。
这种对人们之间的社会交互作用的研究叫做交互作用分析。
这种分析理论认为,个体的个性是由三种比重不同的心理状态构成,这就是“父母”、“成人”、“儿童”状态。
取这三个间的第一个英文字母,Parent(父母)、Adult(成人)、Child(儿童),所以简称人格结构的PAC分析。
“P-A-C” 理论把个人的“自我”划分为“父母”、“成人”、“儿童”三种状态,这三种状态在每个人身上都交互存在,也就是说这三者是构成人类多重天性的三部份。
“父母”状态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通常表现为统治、训斥、责骂等家长制作风。
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P成分占优势时,这种人的行为表现为凭主观印象办事,独断独行,滥用权威,这种人讲起话来总是“你应该……”、“你不能……”,“ 你必须……”。
“成人”状态表现为注重事实根据和善于进行客观理智的分析。
这种人能从过去存储的经验中,估计各种可能性,然后作出决策。
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A成分占优势时,这种人的行为表现为:待人接物冷静,慎思明断,尊重别人。
这种人讲起话来总是:“我个人的想法是……” 。
“儿童”状态象婴幼儿的冲动,表现为服从和任人摆布。
一会儿逗人可爱,一会儿乱发脾气。
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C成分占优势时,其行为表现为遇事畏缩,感情用事,喜怒无常,不加考虑。
这种人讲起话来总是“我猜想……” ,“我不知道……”。
根据PAC分析,人与人相互作用时的心理状态有时是平行的,如父母--父母,成人--成人,儿童--儿童。
人际交往的PAC理论
![人际交往的PAC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682bd679a26925c52cc5bf9d.png)
人际交往的PAC理论(加拿大心理学家Eric Berne)PAC理论又称为相互作用分析理论、人格结构分析理论、交互作用分析、人际关系心理分析,由Eric Berne于1964年在《人们玩的游戏》(Game People Play)一书中,提出了这个著名的理论。
他将传统的理论加以提升创立了整套的PAC人格结构理论。
是一种针对个人的成长和改变的有系统的心理治疗方法。
无论人们是以坚决还是非坚决的方式相互影响,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作出回应时,存在一种社会交互作用。
这种对人们之间的社会交互作用的研究叫做交互作用分析。
这种分析理论认为,个体的个性是由三种比重不同的心理状态构成,这就是“父母”、“成人”、“儿童”状态。
取这三个间的第一个英文字母,Parent(父母)、Adult(成人)、Child(儿童),所以简称人格结构的PAC分析。
“P-A-C” 理论把个人的“自我”划分为“父母”、“成人”、“儿童”三种状态,这三种状态在每个人身上都交互存在,也就是说这三者是构成人类多重天性的三部份。
“父母”状态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通常表现为统治、训斥、责骂等家长制作风。
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P成分占优势时,这种人的行为表现为凭主观印象办事,独断独行,滥用权威,这种人讲起话来总是“你应该……”、“你不能……”,“ 你必须……”。
“成人”状态表现为注重事实根据和善于进行客观理智的分析。
这种人能从过去存储的经验中,估计各种可能性,然后作出决策。
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A成分占优势时,这种人的行为表现为:待人接物冷静,慎思明断,尊重别人。
这种人讲起话来总是:“我个人的想法是……” 。
“儿童”状态象婴幼儿的冲动,表现为服从和任人摆布。
一会儿逗人可爱,一会儿乱发脾气。
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C成分占优势时,其行为表现为遇事畏缩,感情用事,喜怒无常,不加考虑。
这种人讲起话来总是“我猜想……” ,“我不知道……”。
根据PAC分析,人与人相互作用时的心理状态有时是平行的,如父母--父母,成人--成人,儿童--儿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儿童自我状态(C)
儿童自我状态(C)包括儿童中典型的以及在成人 中偶尔自发的幼稚而缺乏理性的情感、思想和行为。
儿童自我状态(C)表现为服从和任人摆布,一会 儿可爱,一会儿发脾气,使人讨厌。这种状态出自 个体一时的感情冲动。
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C成分占优势时,其行为表 现为:无主见,遇事畏缩,感情用事,激动愤怒。 讲起话来总是“我猜想……”、“我不知道……” 语调比较急促,语气冲动,间或装腔撒娇,或带有 恳求与无助的味道。雀跃欢呼、拍手叫好或逃避困 难是儿童式自我的行为举止。
父母自我状态(P)
父母自我状态(P)包括从父母或父母形象方面吸收与内化 的态度、思想与情感。
以权威和优越感为标志,通常表现为统治人的、训斥人的以 及其他权威式的作风。
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P成分占优势时,其行为表现为:凭 主观印象办事,独断专行,滥用权威。在音容语调上,表现 为言谈速度较快,语气较严厉,且带有命令的口吻。
父母自我状态(P)包括从父母或父母形象方面吸收与内化 的态度、思想与情感。成人自我状态(A)是一个信息加工 器,像计算机似地综合信息、估计可能性,并作出逻辑推理。 儿童自我状态(C)包括儿童中典型的以及在成人中偶尔自 发的幼稚而缺乏理性的情感、思想和行为。
柏恩认为,每一种自我状态都具有独特的形态、风格和不同 的语调形式(Williams & Brown,1979).
柏恩把个体的人格结构分为三种“自我状态”(ego states): 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个体的人格 发展无论是正常的或不正常的,主要都受到父母自我状态和 儿童自我状态交互作用的影响,同时,在这种交互作用下, 个体会逐渐选择形成自己的生活位置(life position)。
交互作用分析理论是一种分析人们在交往中所处的心理状态 的方法。在国外训练管理人员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沟通意见 时,它经常被作为一种工具使用。
四种不同的基本处事态度:
1、我好,你也好。(积极乐观心态,对生活充满信心,认 可自己,也认可他人,有良好的社交圈,人生会很快乐。)
2、我好,你不好。(怀疑心态,人往往会过高估计自己, 妄自尊大,认为自己是好的,总是对的,对别人的所作所为 总是持怀疑、否定的态度,并且极力贬低。这种人的人生往 往处于孤立的境地。)
表现为客观和理智。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中A成分 占优势时,其行为表现为:待人接物较冷静,慎思 明断,尊重别人。
这种人讲起话来总是“我个人的想法是……”。音 容语调不急不慢,适当、温和,集中注意,紧闭嘴 唇强忍痛苦是成人式自我的行为举止。
成人自我状态是对父母自我状态中的要求和儿童自 我状态中的需要进行调和的角色。成人自我状态为 父母自我状态中的说教增加了思维的成分,又为儿 童自我状态增加了感知的概念。
人的基本心理需求包括:爱抚的需求(strike hunger)、被 赏识的需求(recognition hunger)、兴奋的需求 (excitement hunger)、结构的需求(structure hunger)和 领导的需求(leadership hunger)。柏恩认为,由于人们以 上方面的需求往往得不到满足,以致成长出了问题,无法在 身体及情绪上获得健康的发展。
3、我不好,你好。(压抑心态,人常陷入自卑自怜的心境, 总认为自己样样不如人,在社交上不主动。这种人的人生很 难有正常和美好的发展。)
4、我不好,你也不好。(厌世心态,对人生、对社交非常 消极,导致这种人对人生充满失望与无助。)
二.交互作用类型说
三种交互作用类型 交往的改善:从交叉交互作用过渡到平行交
4、人格发展理论
交互分析治疗家认为,人格发展与父母对孩子的抚 育实践有关。健康的父母抚育孩子的方法会引导孩 子对自己和他人有一种积极的看法。消极的父母抚 育孩子的方法会将孩子推向相反的方向。
所有的孩子在生活开始时皆有基本的信任态度。父 母抚育孩子时最重要的技巧就是帮助孩子保持这种 态度。
孩童时期父母教导和个体的决定注定了人们在成人 阶段的生活中所采取的四种不同的基本处事态度.
3、交互作用分析的人格结构理论
柏恩把人格分成三部分,每个部分都称作“自我状态” ( ego states):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 态。他认为,人类个体是由这三种不同的自我状态组成的, 不过是这三者在每个人人格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不同。每个人 身上总有一种自我状态占优势,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下会 不由自主地选择不同的自我状态。
这种人语言表达的典型字眼包括“应该”、“不应该”、 “千万不要忘记”、“绝对不可以”、“一定不准”、“你 不能”、“你必须”。
行为举止方面:凝视的眼神、叉腰伸指头,轻抚头顶、叮嘱 备至等。
成人自我状态(A)
成人自我状态(A)是一个信息加工器,像计算机 似地综合信息、估计可能性,并作出逻辑推理。
互作用 交互作用分析的操作程序
(一)三种交互作用类型
平行型(互补型)交互作用:这是一种互补的交流 沟通,符合正常的人际关系,也是人们在交往中期 待的交往反应。它可以发生在任何两种自我状态之 间,但必须符合以下两项标准:(1)反应必须是 来自刺激所指向的同样的自我状态;(2)反应必 须是指向发出刺激的那个自我状态。
2、交互作用分析理论的人性观
柏恩的人性观巧妙地体现在他的一句话中:“人一生下来就 好象王子或公主,后来在父母的亲吻中变成了青蛙。”(S teiner,1974)
这句话蕴涵着柏恩对人性乐观和对父母悲观的认知,也反映 了柏恩坚信“早期经历深刻影响以后行为”的观点。
柏恩对人类生物性的驱力和人类求生的基本需要有其独特的 看法,他强调上述二者有唇齿相依的关系。同时,他亦强调 人类在日常生活中表现的一举一动都和人类的基本需求息息 相关。
人格结构的PAC理论
交互作用分析理论
在人际沟通中的创始人 人性观 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发展理论
1、创始人艾里克•柏恩(Eric Berne)
生于1910年,原为加拿大蒙特利尔的精神科医生。柏恩 对该理论的贡献主要是在哲学和理论上,其追随者对其观点 进行了补充,并在实践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