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中的感觉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声乐教学中的感觉训练
【内容提要】探讨如何发出美妙和谐的音色、探讨了声乐教学的感觉训练,即“吸着唱”、“托着唱”、“拎着唱”。
运用引证,分别阐述,并提出相互间的内在联系,最终归结出“歌唱整体性”的观点。
【关键词】吸托拎气息横隔膜共鸣深气息高位置
声乐教学是以培养和训练学生掌握歌唱技能技巧,培养学生对
音乐和艺术的感受、表现和创造能力,培养他们高尚艺术情趣的教育活动。
由于声乐教学比较抽象,主要靠听觉和意识来调控,因此其方法多种多样,各人的歌唱体验也不尽相同。
只要能达到好的演唱效果,各种手段和经验都值得借鉴。
下面,就我数年的声乐教学训练,简单谈谈声乐教学中的三种感觉训练,即“吸着唱”、“托着唱”和“拎着唱”。
一、吸着唱
用“打哈欠”打开喉咙,是声乐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人在“打哈欠”的时候,喉结会自然下降,处于较低位置,向两边吸开,并且感到咽腔上部有种伞撑开般的感觉,同时软腭也会自动抬起,咽管上下
拉开距离,这时,喉头稳定,喉咙打开,扩张了腔体的空间容积,声音的共鸣通道变得宽敞通畅,给声音和气息的流通创造了条件。
但是令不少初学者感到困惑的是,很难在歌唱发声的整个过程中,始终
保持“打哈欠”状态,或者没有准确地把握,而采用“扩张”状态,不仅保持不住喉结周围不受干扰的松驰感,反而用力过猛,导致撑
着唱的弊病。
怎么办呢?
在歌唱发声过程中,歌者可以在心理的想象中,感觉喉结随着气息一起往下沉,但其下沉是在松驰的状态下进行的,喉结在“吸着唱”的感觉中相对稳定,不跟音高的变化而乱动。
所有,用主动的“贴着咽壁吸着唱”的感觉来唱,喉位会被动地自然下降,可避免强制性生理上多余的外加力量。
如果歌唱者在演唱过程中,能够自始至终保持这种“吸着唱”的感觉,就能始终保持低喉位“打开喉咙”的状态。
此外,“吸”着唱还能收到其他效果:一是由于在呼气发声的过程中,主观上想着“吸着唱”,便能使呼出的气流得到控制。
于是在“又吸又呼”的感觉中,使气息得到最有效地调整和有计划地使用。
二是由于在“贴着咽壁吸着唱”发声时,最容易获得口腔后部咽腔共鸣管道“管子”的感觉,声音就能很方便地顺着这根“管子”的后壁(咽壁)“落下来”,混合共鸣的音响效果就出现了。
三是由于找到了声音和气息混合在一起“贴着咽壁吸着唱”的感觉,一种通畅、松驰、圆润、明亮、纯净,灵活的共鸣泛音音色便在咽腔里产生了,并赋于声音更为柔和的特性。
这种柔和的声音是声音与气息混合,真声与假声混合的产物,于是歌唱者掌握了“贴着咽壁吸着唱”的感觉,就可以使声音从下到上,再从上到下沿着咽壁的共鸣轨道自由地换声,自由地变化音域、统一声区;同时,它又可以使歌唱语言中的各种母音(元音),在统一的共鸣腔中产生统一的共鸣音色,
达到“字正腔圆”的艺术效果。
四是“吸”着唱能使喉咽腔通向口咽腔的重要“门户”会厌,充分向上翻卷,产生特殊的亮心和迷人音色,对获得良好的共鸣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
事实证明,建立“吸着唱”的感觉,很多发声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如唱高音时,口鼻同时吸气,在口咽壁的咽壁上有一种向后吸的感觉,在鼻咽口的后上方有一种向后上方吸的感觉,这样,感到全身四周通气,上下声音也就贯通了,使呼吸、发声和共鸣三者得到了有机的平衡。
二、托着唱
呼吸是歌唱的动力之源,声音的传导和发生振动是以空气为介
质的,一个好的共鸣音响,声音里面总是有混着气的感觉。
声乐中的“高位置”和“深呼吸”就是辩证统一的整体。
但如何才能做到正确地呼吸,建立起深而有力的呼吸支持呢?简言之,呼吸方法就是一个“托”字。
歌唱呼吸是一种深呼吸运动,这种呼吸的控制力不仅产生在胸
腔下部,更需要横隔膜积极地参与,也就是深吸气后,腰腹间气息饱满,此时收腹提臀与腰部保持扩张后上下用力所产生的对抗感觉,
使得肺部的气息得以缓慢而均匀地呼出,这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正确地歌唱呼吸,即有控制的呼吸。
同时,喉头的稳定及喉咽腔的吸开,甚至于胸部和腹中上段的扩张状态,都离不开对抗的深呼吸支持,
它是保证声音和气息通畅、圆润、流动的前提,也就是“托着唱”。
快速吸气后,立即收腹、提臀、撑腰、开胯。
自小腹产生一股向上托住横膈膜的力量。
腰下坐,气铺开,找到舒张的,有对抗力和弹性的深呼吸支持,音越高,“托”的感觉越强烈。
“托”住横膈膜可以正确保持腰围的扩张状态。
也就是说,“托”住膈膜,是一股自下而上的恒定压力,与“吸”的力量形成上下对峙,在它们的作用下,腰围自然扩张,随着压力增强,扩张感越强烈。
有些人在用气之前,首先作出腰围的扩张状态,这是主观上用肌肉撑
起的一种僵硬扩张状态,不但用不上气,而且极易造成往上端气的
毛病,自然达不到气息通畅的结果。
三、拎着唱
如果说“吸”和“托”主要解决的是呼吸支持和口咽腔、胸腔的共鸣问题,那么“拎”则把重点放在了口腔上部,以求获得高位置和头腔共鸣,它的作用同样不可小视。
首先,“拎”是获得头腔共鸣的有效途径。
头腔共鸣是声音共鸣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鼻腔和头腔混和共鸣所产生一种高频共鸣的“泛音”,音色明亮丰满而富有穿透力。
意大利有句名言:“谁会使用头腔共鸣,就能唱到100岁。
”充分体现了头腔共鸣的价值。
头腔共鸣与鼻腔共鸣是密不可分的。
“打开头腔”的基础是扩张鼻咽腔,当歌者感觉沿着口咽壁向上“拎”的时候,无意间会产生一种吸气状态,气息混着声音从软腭后面鼻咽口向鼻咽腔传送、集中,产生一团发亮的共鸣音响,通过反射,变得愈加嘹亮、丰满。
其次,“拎”有助于获得高位置而靠前的共鸣音色,歌唱者都希望具有高位置和靠前的音响效果,音色清晰,明亮、集中,富有穿透力。
高位置除了深呼吸支持和正确的发声位置外,咽壁的调整也非常重要。
声音从喉口向咽壁传送时,与咽壁会产生一定的入射角,其入射点称为高位音支持点,产生的反射声波为鼻咽音,根据反射定
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的原理,当入射角和反射角越小,即高位音支持点位置越高时,鼻咽音的反射位置越高,反之,则反射位置越低,唱高音会感到困难。
因此,通过“拎”的感觉调整咽壁,使咽壁向后扩展,并让喉口尽量靠近咽壁。
这样,通过声音的高位置反射,便可得到既有高音位置,又有靠前音色的头声效果,唱高音也就会感到
轻松自如。
此外,咽腔共鸣过程中,咽壁的松紧状态对声音的共鸣与反射效果影响很大。
从声学角度来看,绵软而表面粗糙的物质易于吸音,对声波的反射效果弱,坚硬而表面光滑的物质不易吸音,对声波的反
射效果强,因此,歌者应运用向上“拎“的感觉,后颈略为“梗直”,使咽壁处于绷紧状态,坚固起来,从而得到好的声音效果,避免不干净音色或“冒泡”音。
“吸”、“托”、“拎”三个字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整体的声音框架,也就是“全身心歌唱”的状态。
而最终取得的声音效果归结为六个字:“深气息,高位置”。
用最自然,松驰的状态唱出美妙和谐的音色,达到最佳的艺术体验。
【参考文献】
[1]《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邹本初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2]《声乐教学笔记》王福增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3]《歌唱与声音训练(音乐论丛)》人民音乐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