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少数民族舞蹈旅游开发创新性研究
《达斡尔族民间舞蹈“鲁日格勒”形式构成及应用实践研究》范文

《达斡尔族民间舞蹈“鲁日格勒”形式构成及应用实践研究》篇一一、引言达斡尔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民间舞蹈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就是“鲁日格勒”。
该舞蹈以其独特的舞蹈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达斡尔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通过对“鲁日格勒”舞蹈的形式构成及其应用实践进行研究,进一步探讨其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二、达斡尔族民间舞蹈“鲁日格勒”的形式构成(一)舞蹈动作“鲁日格勒”舞蹈的动作以旋转、跳跃、摆手等为主,动作流畅、优美,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舞蹈者在表演过程中,通过身体的协调配合,将舞蹈动作与音乐节奏相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舞蹈风格。
(二)音乐与节奏“鲁日格勒”舞蹈的音乐以打击乐为主,旋律欢快、节奏明快。
音乐与舞蹈的紧密结合,使得舞蹈更加生动、富有感染力。
在表演过程中,舞蹈者根据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灵活地变换动作,使舞蹈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服饰与道具达斡尔族民间舞蹈“鲁日格勒”的服饰和道具也是其独特的形式构成部分。
舞蹈者的服饰以民族特色为主,色彩鲜艳、图案丰富。
而道具则以手鼓、扇子等为主,这些道具在表演过程中起到了辅助动作、增强表现力的作用。
三、应用实践研究(一)文化传承“鲁日格勒”舞蹈作为达斡尔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舞蹈的表演和传承,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达斡尔族文化,进一步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二)艺术表演“鲁日格勒”舞蹈在艺术表演方面也具有很高的价值。
其独特的舞蹈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得该舞蹈在各种艺术表演中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艺术性。
通过将“鲁日格勒”舞蹈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可以进一步丰富其表现力和感染力,使其在艺术舞台上更加耀眼。
(三)社会活动“鲁日格勒”舞蹈还广泛应用于各种社会活动中,如节日庆典、婚礼等。
在这些活动中,通过表演“鲁日格勒”舞蹈,可以营造出欢乐、祥和的氛围,增强人们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同时,这也为达斡尔族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浅谈民间舞的创新与发展研究

浅谈民间舞的创新与发展研究民间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特色,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随着时代的演进和社会的发展,传统民间舞蹈的创新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民间舞的创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传统的民间舞蹈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和改进,才能符合当代人的文化需求,并且将舞蹈的美妙和魅力发挥到最大化。
1. 创新主题对于传统民间舞,不同地域和民族的主题不尽相同,传承现有的主题可以传承舞蹈的基本情感和形式,而创新主题则可以将传统的舞蹈形式转化为现代的文化符号,为今天的观众带来新鲜感和新的情感体验。
例如,新疆的“大花鼓”舞蹈,经过改编后变成了“草原奔跑”,在舞蹈的情感基础之上,加入了更加广阔自由的主题,让舞蹈更加符合了现代年轻人的审美需求。
2. 创新形式传统的民间舞形式比较固化,现代年轻人需要一些具有现代感的元素来满足视觉和意识上的需求。
因此,对于民间舞,创新形式也是创新的重要方面。
例如,传统的舞蹈服装不仅造型固定,而且布料也比较厚重沉闷,可以将传统舞蹈服装的设计、制作技术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打造出更为轻盈美丽、时尚动感的服装风格。
在创新的基础上,民间舞蹈还需要注重其发展,不仅内涵需要日趋丰富,外形要更加精致,同时还需要在人才培养、舞蹈团体管理等方面进行整合和创新。
1. 人才培养民间舞蹈的发展离不开人才培养,为了提高专业水平和提高创新力度,需要加强对舞蹈专业人才的培养,着力发掘这些舞蹈人才,并大力投入培训和教育。
特别是在舞蹈创新方面,要注重为佳作点赞,为优秀的舞蹈人才提供展示和发展的机会。
同时,还需要鼓励集聚更多的热爱舞蹈并有天赋的年轻人,多举办舞蹈比赛和选拔活动,为年轻人提供更多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艺,同时让更多的人走进舞蹈界。
2. 舞蹈团体管理民间舞蹈的篇章发展需要营造良好的环境,舞蹈团体管理就是创造健康的舞蹈生态的关键。
海南黎族舞蹈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海南黎族舞蹈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海南黎族舞蹈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和舞蹈艺术教育的发展。
通过分析和研究,了解了海南黎族舞蹈的历史、特点以及现状,提出了基于现代技术手段的课程资源开发方法,并探讨了资源利用的途径与策略。
研究认为,海南黎族舞蹈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助于推动黎族文化的传承创新,提升舞蹈教育质量,丰富教育教学手段,增进跨文化交流。
关键词:海南黎族;舞蹈;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海南黎族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遗产,其中舞蹈是黎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受到社会变革和现代化影响,黎族舞蹈面临着日益严重的传承困境。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有必要开发与利用海南黎族舞蹈课程资源,将其融入现代教育体系,使更多的人了解、学习和传承黎族舞蹈艺术。
一、海南黎族舞蹈的历史与特点海南黎族舞蹈作为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特点。
黎族舞蹈是黎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创造出来的艺术形式,它不仅是黎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生活情感的真实表达和凝结。
海南黎族舞蹈历史悠久,追溯至千年前。
黎族舞蹈源自部落的宗教仪式、农耕活动、婚丧嫁娶等各个生活领域,逐渐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舞蹈体系。
这些舞蹈不仅是生活的一部分,更是连接黎族人民与自然、神灵之间的纽带,具有深刻的宗教和文化内涵[1]。
黎族舞蹈的特点在于其独特的舞蹈动作和表现形式。
黎族舞蹈以手臂、头部、腰部的舞动为主要特点,形式多样,包括了独舞、群舞、竞技舞等多种形态。
舞蹈动作流畅而优美,富有力量感和节奏感,通过舞蹈的方式表达出黎族人民对自然界、生活、劳动的理解和感悟。
舞蹈中常常融入了黎族人民的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以及对人生、幸福的独特见解,使舞蹈更具深远的文化内涵。
此外,黎族舞蹈还强调集体合作和团结精神。
许多黎族舞蹈都是集体性的,舞者们通过紧密的编排和配合,展现出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
湘西土家族摆手舞项目开发与旅游业的发展研究

式化 。从本质上看 ,它们更 多地 反映了人与 自然的关系和人对 I刍身来 源 、自身力量的朦胧认识 。就其功 能而 言 ,原 始民族 试图通过这些逐 步仪式化了的身体活动 ,实现 自身 与主宰 自然 的某种神秘力量之间的 交流 、互渗 ,从 而获得 某种 力量 、结 果或实现 某种 角色 的认 同 。因 此 ,这些 身体 活动对于古代 民族 ,对于至今尚未 完全脱离蒙昧状态 的 土著部 落的生 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含义 。在告别 了自己的原始阶段先 后进入阶级社 会的民族 中 ,上述原生形态的身体活动并没有消失 ,而 是转化为 民俗活动 的一 部分沿续下来 ,这是各个民族的文化特征逐渐 形成 、定型的 时期 ,也 是民族 传统 体育逐渐形成 、定型的时期 。在这
摆手舞 的舞 姿粗犷大方 ,刚劲有力 ,节奏鲜明 。土家人 用牛头 、 猪头 、粑粑 、米酒 、腊 肉等供品祭祀过祖宗之后就开始起舞 ,舞 时 , 男女齐集摆手堂前的土坝 ,击鼓呜锣摆手 。其特点是摆 同边手 ,躬腰 屈膝 ,以身体 的扭动带动 手 的甩 动 ,表 演内容 有 “拖野 鸡尾 巴” 、
(2)在 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 中 ,摆手舞极 具生活情 趣 ,以人 为 本 ,运动休闲 ,突出了丰富的娱 乐内容 ,也 体现出民族体育活动的 多 样性 和深厚 的文化 内涵。土家族 人民在 共同生 活中约定俗成地形成 了 独特 的民风 民俗 ,这是土 家族悠 久的历史文化 传承和相沿成 习的物质 文明和精神文明 的体现 。就摆手舞本身而言 ,其 内在 的文 化韵味同 民 族风俗民情有很大 的关系 。随着音乐舞蹈艺术 的渗入 ,内容和形式也 发生了根本上的变化 。后来 ,经过文艺和体育工作者 的加工整理 ,发 展成为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的摆手舞比赛 。其特点是 节奏 强烈有力 , 动作明快 ,古朴粗犷 ,艺术 感染力强。
论蒙古族舞蹈的编导和创新

论蒙古族舞蹈的编导和创新蒙古族舞蹈是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中丰富多彩的一种,它以其独特的舞姿、华丽的服饰和浓郁的文化氛围,在国内外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群众观赏性。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传统的蒙古族舞蹈形式难免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和冲击。
因此,如何在传承蒙古族舞蹈文化的同时,使它更好地适应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成为蒙古族舞蹈编导和创新的重要课题。
首先,蒙古族舞蹈编导应该注重传承传统文化。
蒙古族的舞蹈文化源远流长,融合了草原民族的独特情感、音乐和舞蹈形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
因此,在编导蒙古族舞蹈时,必须始终保持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一方面,要注重研究和挖掘草原民族文化,深入了解舞蹈形式、编舞技巧以及舞曲特点和情感内涵,以确保舞蹈作品能够真正地展现出蒙古族文化的精髓和特色;另一方面,注重保持传统舞蹈形式的原汁原味,尽可能保留传统服饰、音乐和舞步,让观众体验到浓郁的蒙古族文化魅力。
其次,蒙古族舞蹈编导应该注重与现代艺术的结合。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念和接受能力发生了变化。
因此,蒙古族舞蹈编导也需要注重现代艺术手法的运用,以更好地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在编导作品时,可以在保留传统舞蹈形式的基础上,通过创新表现手法、音乐配合、服饰设计等方面与现代艺术进行融合,创造出更具有现代感和时尚感的蒙古族舞蹈作品,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的融合与交流。
最后,蒙古族舞蹈编导应该注重市场需求和观众反馈。
艺术的存在不仅是为了表现文化,更要考虑到市场需求和观众的反馈,只有在市场需求和观众反馈的基础上才能创造更具有商业价值和社会效应的蒙古族舞蹈作品。
在编导作品时,可以考虑到观众的年龄、性别、文化背景等差异性因素,通过改变舞蹈形式、舞曲节奏、服饰设计等方面的表现,以更贴近观众需求的方式来进行创新,更好地展现蒙古族舞蹈的艺术魅力。
总之,蒙古族舞蹈编导和创新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既要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又要适应现代时代的变革和社会的进步,发挥蒙古族舞蹈文化在艺术领域的独特魅力。
文旅融合视角下舞蹈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应用研究

文旅融合视角下舞蹈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应用研究作者:田冬雨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4年第07期【摘要】随着文旅融合的深入推进,文化要素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应用日益凸显,其激活了旅游产业发展新动能,扩大了旅游市场的产品供给,丰富了旅游消费者的文化体验层次。
舞蹈文化作为文化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动态性、抒情性、节奏性等特征,其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前景广阔。
本文基于文旅融合视角,探讨舞蹈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分析舞蹈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案例,提出舞蹈在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文旅融合;旅游舞蹈;舞蹈文化;旅游产业【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7—137—03近几年,《唐宫夜宴》《只此青绿》等舞蹈艺术作品成功出圈,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意动态展示,再次引起观众对国潮文化的追捧,彰显文化自信。
舞蹈作为一种动态的艺术呈现形式,深受人们的喜爱,一部优秀的舞蹈作品甚至可以成为旅游吸引物,吸引游客慕名前来观看。
在文旅融合大发展的背景下,舞蹈如何更好地应用到旅游产业发展当中,对于舞蹈产业和旅游产业来讲都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一、文旅融合视角下的旅游舞蹈产业化发展文旅融合理念的提出极大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深入融合发展,舞蹈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有学者认为,旅游舞蹈发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陕西,陕西歌舞剧院定点在西安人民剧场为游客进行表演。
旅游舞蹈俨然已成为动态旅游吸引物,其所展示的是民俗与文化内容,追求美的精神享受、体验民俗文化是旅游者的重要旅游需求。
正如王泳舸所言,旅游舞蹈是用人体动作的共性来表现旅游观光中民族、民俗的个性,是动态的旅游观光。
舞蹈可以向人们展示特定的文化内涵,通过舞蹈艺术人们可以感知一个民族的民俗、音乐、文学、服饰文化以及一个民族特有的审美观念,舞蹈产业可以被定义为是为社会公众提供舞蹈文化产品及相关生产活动的集合。
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与特色探究

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与特色探究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比较集中的地区之一,多民族共存的独特环境使得云南各个民族的文化得到了充分的交流和融合,其中舞蹈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在这片土地上得到了丰富多样的发展。
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例如云南的彝族、傣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都有丰富的舞蹈传统。
这些舞蹈多源于民族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具有浓厚的民俗色彩。
在云南的山区和部分农村地区,这些传统舞蹈至今仍然得到继承和发展。
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特色在于多样性和丰富性。
由于云南多民族的存在,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舞蹈形式和风格。
彝族的舞蹈以咏唱为主,常结合彝族传统音乐演唱;傣族的舞蹈则多以舞蹈形式展示傣族独特的服饰、饮食和习俗。
哈尼族、景颇族、白族等民族的舞蹈也各具特点。
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可以分为传承和创新两个方面。
一方面,一些少数民族舞蹈作品在云南被广泛传承。
这些传统舞蹈能够表达自然景观、农耕生活、祭祀仪式等主题,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这些舞蹈不仅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也在各种民族节庆活动和旅游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云南少数民族舞蹈也在现代化的背景下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一些现代舞蹈的元素被融入到传统舞蹈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新舞蹈形式。
这些舞蹈作品更加注重表达情感、思想和审美,结合了现代音乐、灯光、舞美等元素,呈现出更为独特的艺术魅力。
云南少数民族舞蹈还被广泛应用于文化交流和演出。
云南作为中国的旅游重镇,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少数民族舞蹈就成为了展示云南文化的重要窗口之一。
每年举办的“云南民族风情节”等文化活动,都会邀请各个少数民族的舞蹈团队进行演出,向游客展示云南多民族的文化魅力。
云南少数民族舞蹈作为云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发展和独特的特色。
在传承和创新的推动下,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在各个民族的生活中得以延续和发展,并成为展示云南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
它不仅代表了云南多民族的独特韵味,也充分展示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
苗族舞蹈在舞蹈教学中的创新性应用分析

苗族舞蹈在舞蹈教学中的创新性应用分析作者:李伟来源:《艺术科技》2018年第04期摘要:素质教育的快速普及让基础性课程的授課地位得到了显著提升,尤其是很多地区的学校已经开展了少数民族的音乐、美术、舞蹈等相关的艺术性课程。
艺术类课程并不仅仅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对于美学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专业技能发展。
由此,舞蹈教学的创新性应用问题也成了研究重点。
关键词:苗族舞蹈;舞蹈教学;创新性应用0 引言中国传统的少数民族舞蹈是现代艺术中的瑰宝,我们在相关的艺术教学当中不能单纯地只看重舞蹈文化,而是要从技巧入手,探究其方法和技巧,这样一来,也能够让少数民族的艺术得到创新性应用。
本文将先分析苗族舞蹈应用的理论依据,并具体探究其创新性应用的途径。
1 苗族舞蹈创新性应用的理论依据在校园艺术文化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舞蹈教育也属于普及性质的教育类别。
从其本质上看,就是基础性艺术类的学科得到了推广和普及。
教学系统的不断完善让舞蹈教学模式得到了快速发展,学生只有在了解民族舞蹈的基础上才能将这些精神领悟转化为实践能力,从而领会艺术的精髓,促进其更好地发展。
换言之,苗族舞蹈的创新性应用是素质教育与审美教育的体现,其理论基础和作用也成为研究中的重点问题。
[1]苗族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常年生活在极具自然特色的区域,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之下,苗族人民创造了自身的民族舞蹈,表现了他们的情怀与乐观的生活态度。
苗族舞蹈的特点鲜明,地方艺术文化具有足够的吸引力。
所以,在教学实践开展之前,需要让学生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特征,理解舞蹈动作表现出的动态美和精神意义,反映出民族文化的底蕴。
2 苗族舞蹈创新性应用的途径2.1 注重美的创造在专业的舞蹈教学之外,很多学校会注重舞蹈文化的渗透,例如在校园文化的渗透当中,会在某些节目当中加入民族舞蹈的相关内容,能够更好地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对于教育者来说,要做到的不仅仅是教授学生舞蹈技能,更应该注重启发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能创造“美”,而不是单纯地进行模仿和复制。
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发展现状的研究

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发展现状的研究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进步,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本文旨在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发展现状进行研究,以期为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发展现状的研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一、基础设施与条件的改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发展受到基础设施和教学条件的限制。
一些地区的学校和文化机构缺乏专业的舞蹈教室和器材设施,而且民族舞蹈教师的培训也相对滞后。
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教学条件,是促进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创新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也需要进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学生的学习特点。
当前,一些学校和舞蹈培训机构开始引入现代舞蹈、街舞等元素,使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视频教学、在线教学等,也可以为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三、师资队伍的建设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质量和发展离不开优秀的舞蹈教师队伍。
目前,一些地区的舞蹈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加强舞蹈教师的培训和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是推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发展的关键所在。
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需要注重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培养学生对民族舞蹈的热爱和认同。
只有让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才能真正实现对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发展现状在取得一定成绩的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关注和支持,促进基础设施和教学条件的改善,创新教学内容与方法,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共同推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发展,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繁荣做出新的贡献。
旅游视阈下的舞蹈创作艺术研究

旅游视阈下的舞蹈创作艺术研究
朱艳雁
【期刊名称】《戏剧之家》
【年(卷),期】2024()8
【摘要】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文化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与利用,舞蹈是一种文化资源,如何通过舞蹈艺术的创作助推旅游业的发展成为各地区需探究的问题。
本文对旅游视阈下舞蹈艺术作品的价值、舞蹈艺术创作的现状、舞蹈创作艺术的发展路径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舞蹈艺术作品有着宣传旅游项目、展现文化魅力、促进文旅活动差异化发展的价值,各地区需凸显地域性舞蹈特色,加大舞蹈艺术宣传力度,紧抓艺术设计要点完成舞蹈创作任务,创作多元化的舞蹈文化体验类艺术作品,以民俗、民间、民族舞蹈为主体开发文旅线路,完善舞蹈创作艺术体系,同时还要培养舞蹈创作人才,继而达到利用舞蹈艺术助推旅游业稳健发展的目的。
【总页数】3页(P112-114)
【作者】朱艳雁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黑龙江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704
【相关文献】
1.艺术视阈下高校体育舞蹈表演活动推广策略研究
2.戏剧艺术视阈下“理念美学”特性分析与创作研究
3.跨文化视角下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分析--评《文化交
融与碰撞视阈下的20世纪英美文学创作研究》4.旅游视域下后山苗族舞蹈艺术特征与传承研究5.新媒体视阈下舞蹈艺术创作在教育教学中的发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少数民族舞蹈分析报告

少数民族舞蹈分析报告夹带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少数民族舞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展示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还体现了社会、历史和地域的差异。
在本分析报告中,我将介绍几种经典的少数民族舞蹈,分析其舞蹈形式、动作特点以及传统文化的内涵。
第一种舞蹈是蒙古族的“草原舞”。
这种舞蹈以牧民生活为主题,通过动作和音乐表达了广袤的草原、骏马奔腾的场景。
舞者在舞台上追逐、旋转、跳跃,通过身体的协调运动展现了蒙古族民族性格的豪放和奔放。
他们灵活的手臂和大胆的脚步,充满了力量和活力,将观众带入了广阔的草原之中。
接下来是彝族的“花灯舞”。
这种舞蹈是云南彝族独特的文化遗产,表达了彝族人民对丰收和幸福生活的期望。
在舞蹈中,舞者手持着色彩斑斓的花灯,寓意着新年和春天的到来。
舞者们优美地旋转、跳跃,在舞蹈中展现了彝族传统艺术的独特美感。
花灯舞动作柔和而优雅,舞者们身穿传统彝族服装,整个舞蹈充满了欢乐和喜庆氛围。
第三种舞蹈是藏族的“雪域舞”。
这种舞蹈通过身体动作和舞台布景,展现了西藏高原广袤的冰雪世界和藏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敬。
舞者们身穿鲜艳的藏族服装,在舞台上跳跃、扭动着身体,模拟冰川流动和雪花飘落的景象。
这种舞蹈动作缓慢、稳定,带有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氛围。
雪域舞体现了藏族人民坚韧不拔和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展示了他们特有的生活方式和信仰体系。
最后一种舞蹈是维吾尔族的“圈舞”。
维吾尔族是中国西北地区最大的民族之一,圈舞是他们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
这种舞蹈通过多人转圈、手拉手的方式,形成了一个大圈,舞者们随着音乐的节奏转动和扭动身体。
圈舞动作优美,富有流畅的韵律感,舞者们的手势和眼神交流充满了情感。
这种舞蹈代表了维吾尔族人民的团结和对生活的热爱,也反映了他们的社会习俗和宗教观念。
综上所述,少数民族舞蹈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文化特色,展示了不同民族丰富多样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每一种少数民族舞蹈都有其独特的舞蹈形式、动作特点以及文化内涵。
藏族舞蹈研究报告范文

藏族舞蹈研究报告范文一、引言藏族舞蹈是中国传统民族舞蹈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藏族人民通过舞蹈表达自己的情感、传承文化,以及展示民族的独特魅力。
本报告旨在对藏族舞蹈进行研究,探究其传统和现代发展,并对其艺术表现形式、舞蹈动作特点以及文化内涵等进行深入剖析。
二、藏族舞蹈的历史和发展藏族舞蹈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古蔺文化时期。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藏族舞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
起初,藏族舞蹈多以宗教仪式为主,例如藏传佛教的舞蹈表演。
随着时间的推移,舞蹈逐渐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成为了人们欢庆节日、庆祝丰收、迎接客人等场合的重要表达方式。
在现代社会,藏族舞蹈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创新。
它既保留了传统元素,如服饰、乐器、舞蹈动作等,又融入了现代舞蹈的表现手法和形式。
现代藏族舞蹈作品多样化,既有民族舞剧,如《雪域王朝》、《梅花三弄》等,也有参与大型综艺节目的舞蹈,如《舞动的中国》等。
三、藏族舞蹈的艺术形式藏族舞蹈的艺术形式丰富多样,有舞剧、群舞、独舞等不同类型。
舞蹈作品以歌舞剧《藏戏》为代表,它通过舞蹈、音乐、唱词等综合艺术形式,讲述了丰富的故事情节,展示了藏族人民的生活场景和文化内涵。
藏戏的舞蹈动作丰富多变,以柔美的身姿、翩翩起舞的手脚动作为特点,舞者们通过舞蹈的形象表达了情感和思想。
在群舞形式中,藏族舞蹈注重集体协作和整体效果。
舞者之间呈现出优美的合作和协调,展示了藏族人民勤劳善良、团结友爱的精神风貌。
而独舞则更加突出舞者个体的表现和独特技巧,呈现了个人的才艺和魅力。
四、藏族舞蹈的动作特点藏族舞蹈的动作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大量使用手部动作,手臂挥舞、手指舞动、手掌翻转等动作鲜明而独特,具有极高的艺术表现力;2. 藏族舞蹈注重舞蹈与音乐的结合,舞者的动作与音乐的旋律和节奏密切相连,形成了独特的舞蹈风格;3. 藏族舞蹈中的身体动作柔美流畅,舞者们以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性表现出藏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4. 藏族舞蹈中还特别注重舞者的面部表情和眼神的运用,通过丰富的面部表情来传达情感和内涵。
“非遗”视野下海南黎族舞蹈创新性人才培养与实践研究

“非遗”视野下海南黎族舞蹈创新性人才培养与实践研究海南黎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其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地域特色使海南黎族舞蹈成为了非遗领域中的重要篇章。
海南黎族舞蹈以其独特的节奏、舞姿和服饰吸引了众多人的关注,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海南黎族舞蹈的传承和创新,需要有关部门和专业人才的积极参与与支持。
如何在非遗视野下加强海南黎族舞蹈的创新性人才培养与实践研究,已成为当前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海南黎族舞蹈的特点海南黎族舞蹈是黎族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它包含了丰富的民族情感和生活理念,是黎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海南黎族舞蹈以其优美的舞姿和独特的韵律成为了海南民间文化艺术的代表之一,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海南黎族舞蹈中,既有富有民族特色的古老舞蹈,也有现代化的改编舞蹈。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布依哈”舞蹈。
布依哈舞是黎族传统的舞蹈形式,舞蹈动作以手和脚的动作为主,旋转时双臂呈现扇状。
整个舞蹈不仅舞姿优美,而且富有感染力。
海南黎族还有丰富多彩的其他舞蹈,如伞舞、排舞等,每一种舞蹈都蕴含着浓厚的地方文化。
海南黎族舞蹈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是海南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传承和发扬了黎族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
海南黎族舞蹈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从非遗视野下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
二、海南黎族舞蹈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在非遗的视野下,海南黎族舞蹈的传承和发展是一个重要课题。
海南黎族舞蹈作为海南的一张文化名片,其传承和发展需要有一支对黎族文化有深刻理解的专业人才队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海南黎族舞蹈也需要创新,需要有更多的专业人才加入到相关的探索和实践中来。
1. 传承与创新:传统的舞蹈形式需要得到有效的传承,而传承并不是简单的照搬,也需要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海南黎族舞蹈需要有一支既懂得传统文化内涵,又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队伍,为更好地传承与发展黎族舞蹈做出贡献。
2. 学术与实践:海南黎族舞蹈的研究需要有学术水平,同时也需要实践的支撑。
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规律及发展研究

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规律及发展研究民族民间舞蹈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它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情感内涵。
研究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规律及发展,对于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规律(一)传承的主体是人人是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核心。
舞者、编导、教师以及广大的民众都是传承的重要力量。
舞者通过身体语言展现舞蹈的魅力,编导赋予舞蹈新的创意和内涵,教师将舞蹈技艺传授给下一代,而民众则在日常生活中参与和传播舞蹈文化。
(二)传承与生活密切相关民族民间舞蹈源于生活,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祭祀、节庆等各种活动。
它与当地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等紧密相连。
例如,一些少数民族的舞蹈在庆祝丰收、祭祀祖先等重要场合中表演,成为人们表达喜悦、祈求平安的方式。
(三)口传身授是主要传承方式在许多民族中,舞蹈的传承往往通过长辈对晚辈的口传身授进行。
这种方式能够让学习者更直接地感受舞蹈的韵味和情感,同时也有利于传承者根据学习者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指导。
(四)文化环境的影响民族民间舞蹈的传承离不开特定的文化环境。
地域、语言、社会氛围等因素共同构成了舞蹈传承的土壤。
当文化环境发生变化时,舞蹈的传承也会受到影响。
二、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现状(一)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外来文化和现代娱乐方式的涌入,使得民族民间舞蹈在一些地区逐渐失去了吸引力。
年轻人对传统舞蹈的兴趣降低,导致传承面临困境。
(二)商业化带来的挑战为了迎合市场需求,一些民族民间舞蹈被过度商业化包装,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内涵和特色。
同时,商业化的运作也可能导致舞蹈的传承和发展过于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文化价值。
(三)传承人才短缺由于社会的变迁和经济的发展,许多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愿意投身于民族民间舞蹈传承事业的人才相对较少。
老一辈传承人的逐渐减少,也使得一些珍贵的舞蹈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苗族舞蹈在民族地区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意义及创新性研究

苗族舞蹈在民族地区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意义及创新性研究作者:黄源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年第07期摘要:民族舞蹈通常具有较强的审美性,学习苗族舞蹈可以增强学生优雅的气质,苗族舞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品位,进而培养学生的整体素养。
本文首先分析苗族舞蹈在民族地区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意义,然后分析苗族舞蹈在民族地区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创新性。
关键词:苗族舞蹈;民族地区;高校舞蹈教学在我国多数高校中,舞蹈是一项常规教育项目,也在众多高校之中有着基础教育项目的属性。
苗族舞蹈因其自身的特点,属于民间的舞蹈。
为了更好的传承和发扬苗族舞蹈的精髓,在高校的苗族舞蹈教学之中,应该结合苗族舞蹈的特点以及当前时代的需求,对苗族舞蹈教学进行与时俱进的创新。
一、苗族舞蹈在民族地区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意义在民族地区高校的舞蹈教学之中,苗族舞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品位,进而培养学生的整体素养。
民族舞蹈通常具有较强的审美性,学习苗族舞蹈可以增强学生优雅的气质。
学生的学习成绩,运动能力和心理素质都十分重要,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一个人整个人生都是宝贵的财富。
同时,我国有许多少数民族,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学习民族舞蹈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融合。
高校作为文化和知识的传播场所,有责任发扬和推广民族文化。
民族舞蹈是一门艺术,同时也是一门技术,在通过民族舞蹈陶冶情操的同时,民族舞蹈也具有非常标准的动作,在联系民族舞蹈的时候,需要掌握舞蹈动作的准则,并且需要在舞蹈的时候配合优美的面部表情。
由此一来,在练习民族舞蹈的同时,学生也可以习得端正的举止形态。
此外,民族舞蹈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将苗族舞蹈运用到民族地区高校舞蹈教学之中,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
二、苗族舞蹈在民族地区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创新性(一)苗族舞蹈在民族地区高校舞蹈教学中应注重理论教学在我国多数高校之中,舞蹈是一项常规教育项目,也在众多高校之中有着基础教育项目的属性。
苗族舞蹈因其自身的特点,属于民间的舞蹈,在高校的苗族舞蹈教学之中,应该加入舞蹈历史的讲解,让学生在学习舞蹈动作的同时,对苗族舞蹈的历史渊源等理论知识有较好的掌握,进而领略苗族舞蹈所要传递的意义。
“非遗”视野下海南黎族舞蹈创新性人才培养与实践研究

“非遗”视野下海南黎族舞蹈创新性人才培养与实践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多样性的提倡,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成为了当下社会热议的话题。
作为中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海南黎族的舞蹈在文化传承和创新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于海南黎族舞蹈的保护与传承,人才培养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在“非遗”视野下,如何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海南黎族舞蹈人才,以及如何通过实践研究推动黎族舞蹈的创新,都是当前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黎族舞蹈的传统与当代发展海南黎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其独特的文化传统深受人们的喜爱。
黎族舞蹈作为黎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黎族舞蹈通常是在特定的节日、婚嫁、祭祀、劳动等场合进行表演,如黎族的“三月三”、婚礼舞蹈等。
其舞蹈动作优美、舒展,富有原始朴实的野性美。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变迁,黎族舞蹁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
一方面,随着现代化的冲击,传统文化逐渐被边缘化,黎族舞蹈的传承和发展面临困境;文化多样性的推崇和非遗保护的重视也为黎族舞蹈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
二、“非遗”视野下的黎族舞蹈人才培养在“非遗”保护的框架下,黎族舞蹈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关键。
传统的舞蹈人才培养模式在现代社会已经显得滞后,需要更多的创新和改革。
近年来,一些高校和民间机构开始尝试重新设计黎族舞蹈人才培养的方案,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
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专业技能。
传统的黎族舞蹈培养往往停留在舞蹈技巧的传授上,忽视了对学生文化自信心的培养。
在当下,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专业技能同样重要。
学生们需要在学习黎族舞蹈的了解黎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才能真正感受到黎族舞蹈的魅力。
要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
作为非遗文化的重要传承人,黎族舞蹈人才需要不断进行创新。
传统的舞蹈人才培养模式通常将学生培养成技术娴熟的舞蹈演员,但却忽视了学生在创新方面的能力。
有必要在培养过程中加强创新思维、提高专业素养,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实践,促使黎族舞蹈得以创新与发展。
旅游开发中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以云南傣族孔雀舞为例

.元地理 91旅游开发中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以云南傣族孔雀舞为例尹昭滢I余晶2利\青3(1.澳门科技大学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澳门;2.昆明市官渡区第五中学,云南昆明;3.昆明市第十中学,云南昆明)摘要:以云南傣族孔雀舞为例,在文献检索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傣族孔雀舞的历史渊源、傣族孔雀舞的演化阶段、旅游开发与傣族孔雀舞的传承等角度,探讨旅游开发中如何在科学合理的规划和严格的管理下,通过产业化手段将孔雀舞这一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旅游经济优势,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结合。
关键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传承保护;傣族孔雀舞在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背景下,蕴含着华夏民族 特有精神价值和地域文化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 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我听说,在云南 哈尼稻田所在地,农村会唱《哈尼四季生产调》等古 歌、会跳乐作舞的人越来越少。
不能名为搞现代化,就把老祖宗的好东西弄丢了![1]”2019年7月,在考 察内蒙古赤峰博物馆,聆听古典民族史诗《格萨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一段说唱后,习近平总书记 指出:“你们的演唱让我们感受到历史文化的厚重。
56个民族不断交流交往交融,形成了多元一统的中 华民族。
我们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 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 护传承。
”由此可见,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 承和保护,在当下更具有时代和社会价值。
长期的开发和经济利益的驱使给一些少数民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较大甚至是不可挽回的损失。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 护重心已逐步从申报向传承和保护转变,有关少数民 族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 题,一些研究成果在指导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保护和开发中取得了显著效果。
本文以云南傣族孔 雀舞为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深人探讨旅游开发 中如何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族民间舞蹈的继承创新与发展研究

民族民间舞蹈的继承创新与发展研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民族民间舞蹈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环境下,经历了不同的演变和发展。
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是研究民族文化和民族历史的重要载体。
本文旨在探讨民族民间舞蹈的继承创新和发展现状,以及推动其进一步发展的策略和建议。
一、民族民间舞蹈的继承创新民族民间舞蹈是一种古老的文化艺术形式,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记录了民族历史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信息。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域环境下,民族民间舞蹈经历了不同的演变和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古老的传统舞蹈得以保持和传承,新的舞蹈形式也得到了创新和发展。
1.传统舞蹈的传承传统舞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记忆。
传统舞蹈的传承,一方面需要通过口耳相传、师徒相传等方式传播,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书籍资料、文艺表演等形式来加以保存和传承。
保护、传承、弘扬传统舞蹈,不仅仅是一种文化责任,更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
2.新型舞蹈的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新型舞蹈不断涌现,新颖的舞蹈形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如现代舞蹈、拉丁舞、爵士舞等,这些新型舞蹈不仅博受欢迎,更让人们对传统舞蹈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新型舞蹈的创新和发展需要舞蹈人才的创造力和艺术性的追求;同时,也需要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包容,对民族特色的传承和发扬。
二、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现状1.市场化程度不高民族民间舞蹈的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缺乏广泛的市场场景和商业运作。
由于舞蹈表演的特殊性,其商业运作存在较大的风险,容易面临市场的困境,同时也存在维护艺术性和商业性之间的监管和平衡问题。
2.节目质量不同由于人才培养、资源配置和文化氛围等原因,民族民间舞蹈的节目质量和表现力存在较大的差异。
一些舞蹈团队和个人艺术家无论在编排和表演方面,还是在表现能力和创造力上都有着较大的进步和提高;另一些在资源配置、人才培养等方面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其表演水平较为低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少数民族舞蹈旅游开发创新性研究少数民族舞蹈休闲的旅游开发研究----以武陵山区苗族舞蹈为例吴玉宝1吴显云2(1.铜仁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贵州铜仁 554300)(2.凤凰县千工坪中学湖南凤凰 416200 )摘要:苗族舞蹈休闲方式源远流长,苗族舞蹈具有记事功能、社交功能、祭祖功能以及山地性、民族性等特点。
在旅游经济发展如火如荼的今天,苗族舞蹈是苗族地区重要的旅游资源,近年来,苗族舞蹈开发过程中出现了差异性不足、创新性不够,缺乏激励机制,缺乏舞蹈人才等现象。
舞蹈旅游开发应该注重打造舞蹈精品、面向市场需求、培育民族舞蹈明星,在舞蹈的编排上注意民族舞蹈的原生态和民族性,在演出过程中适当加强舞蹈的互动性。
关键词:苗族;舞蹈休闲;旅游开发苗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苗族舞蹈是世界舞蹈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苗族舞蹈休闲历史久远,相传在原始社会时期,就有跳舞休闲方式,《韩非子》记载了禹为了让苗族先民臣服而“执干戚舞”。
苗族舞蹈种类繁多,其中以苗族花鼓舞、苗族芦笙舞最有特色,在苗族芦笙舞中,苗族舞蹈滚山珠、金鸡舞、苗族大迁徙舞等舞蹈蜚声海外。
在旅游经济发展方兴未艾的今天,苗族舞蹈成为苗族地区重要的旅游资源。
一、苗族舞蹈特征苗族舞蹈是苗族休闲的主要方式,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苗族青年常常吹着芦笙,翩翩起舞,苗族舞蹈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
1、苗族舞蹈的记事功能苗族舞蹈是苗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苗族舞蹈记载了苗族的历史文化,首先,苗族舞蹈服饰记载了苗族历史,比如苗族的迁徙舞服饰领上有正方形的饰品,“在正方形饰品两侧,有两条呈八字形的长条图案,此图案象征寓意男女不同。
女式披衫的八字形长条多为深黄色,象征着苗族发展曾经在大迁徙途中渡过的浑水河,即黄河,河两岸的几何图案则象征着一望无际的山川田地。
”[1] 苗族舞蹈动作的表现手法反映和再现了苗族的历史画面,比如苗族舞蹈滚山珠,反映了苗族西迁途中的披荆斩刺与翻山越岭,舞蹈再现了苗族青年用自己的身躯滚出一条道路来的场景,舞蹈滚山珠原名叫“滚龙地荆”,为了纪念苗族先人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品质,苗族创造出舞蹈“滚龙地荆”,而后更名为滚三珠。
苗族的大迁徙舞,则反映了苗族在战火中的迁徙场面。
湘西和黔东苗族的花鼓舞,则是体现了苗族的生产与生活场景,比如女子打的梳头舞,一只手用力击鼓,另一只手模仿美女梳头的动作,表现得活灵活现,双手交换击鼓和表演花样,同时手脚并用。
比如男子打锯木鼓,一首用力击鼓,领一手模仿拉锯,观众一眼就知道这是模仿锯木劳动的场景。
2、苗族舞蹈的社交功能苗族舞蹈具有典型的社交特点,比如黔东南苗族跳芦笙舞蹈中的金鸡舞,男子一边吹奏芦笙一边跳舞,女子在后面跟随芦笙的节奏迈开舞步,男女之间在跳芦笙舞的过程中可以互动,达到相互交流的目的。
在黔东南的游方活动中,苗族男子吹着芦笙,一边尽情的吹奏,一边迈出优美的舞步,让女子观看,而女子则要跟着跳,不少的苗族夫妻就是在跳芦笙舞的活动中走到一起的。
在黔东南,不少的苗族村寨有芦笙队,芦笙队的成员需要上山砍竹、制作芦笙、交换心得、相互学习,所以芦笙也是苗族男子之间相互学习和相互交流的媒介。
3、苗族舞蹈的山地特性和民族性苗族舞蹈的表现手法体现了苗族的居住环境,苗族舞蹈的创造受到了他们身边的鸟鱼虫蛇和飞禽走兽的影响,是这些大自然的尤物给予了苗族先人的灵感。
比如湘西苗族的“猴儿鼓舞”,是苗族人模仿猴子的样子击鼓,打鼓者的手脚花样如同猴子的动作。
再比如黔东南苗族的金鸡舞,跳舞的女子打扮如同一只羽毛美丽的金鸡,跳舞的时候,头部反复上下一点一点,双手在两则反复上下一摆一摆,脚步也是一步一停,穿在身上的银饰品,也是遥遥摆摆,叮当作响,宛如觅食的金鸡,这些舞蹈体现了山地环境特征。
苗族舞蹈具有鲜明的苗族特征,从服饰上来看,苗族在跳舞的时候,一般要穿着苗族的盛装,头戴银牛冠,手带银手镯,脖子挂宽厚坚实的的银项链,胸部佩戴银锁和银针合等等。
湘西苗族头顶带着高高的头帕,头帕上装点着色彩斑斓的银饰和花朵;黔东南苗族的头顶上戴着牛角头冠。
这些都反映了苗族的民族服装特色。
从舞蹈表现的内容上看,苗族舞蹈则反映了苗族的战争场面、迁徙历程、生产场景、生活方式,比如黔西苗族的滚山珠和迁徙舞,反映了苗族的在战火中的迁徙画面;武陵山区苗族的花鼓舞,则反映了苗族的生产场景与生活方式;黔东南地区苗族的金鸡舞,则体现了苗族尊崇自然、向自然学习的智慧。
4、苗族舞蹈的祭祀和祭祖功能苗族舞蹈诞生于苗族的祭祀和宗教活动,苗族舞蹈具有鲜明的宗教特色,苗族很多舞蹈与宗教具有较大的关系。
湘西苗族的接龙舞,主要是祈求风调雨顺和家人平安;湘西苗族的舞狮,主要是借用“狮子”来给人们带来平安和消除灾难;黔东南苗族鼓藏节里的踩鼓舞,是苗族祭拜祖先和缅怀祖先的形式;黔西的滚山珠,是苗族人缅怀先人的艺术形式;流行于黔东南及其他地方的踩鼓舞,则是祭祖的一种形式。
由此可见,苗族舞蹈具有鲜明的宗教特色和祭祖特色。
5、苗族舞蹈的动作特点与音乐特点苗族舞蹈的乐器有锣、钹、蛊、唢呐、芦笙、瓢琴、牛角、长号等等,最为常见、最为普遍、最有特色的配乐器是鼓和芦笙。
苗族男子跳芦笙舞的时候是边吹边跳的,不需要别人伴奏,女子一般跟着芦笙的节奏跳,吹芦笙一般是男子。
苗族在踩鼓舞的时候,用鼓声伴奏。
苗族舞蹈的动作变化多端、既有有高难度的动作如滚山珠,也有简单易学的舞蹈如踩鼓舞。
在黔东南苗族舞蹈中,经常是男子一边吹笙一边跳舞,男子双手要把持住芦笙,于是男子舞蹈的关键表现点在腿脚和头顶,在脚和头两种器官上下功夫。
女子的手可以自由活动,但是在苗族舞蹈中,女子的双手的活动幅度不是很大。
当然,不同的舞蹈,具有较大的区别,湘西苗族花鼓舞,手的活动幅度是很大的。
二、苗族舞蹈的变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特别是旅游经济的推波助澜,苗族舞蹈处在一个动荡和巨变的时期,为了迎合现代人的需求特点,舞蹈由以前的古朴转向花哨,舞蹈融入了现代元素。
1、舞蹈融入现代元素苗族传统舞蹈在新的历史时期,出现了新的变化,舞蹈的动作式样、舞蹈的背景音乐、出场和退场的机械辅助、舞台布置等等,都可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注入了现代的元素,让舞蹈的动作效果和意境效果更好。
在一些苗族村寨旅游中,舞台表演就在村寨的露天平地上,没有专门制作的舞台和场地,舞台背景就是该村寨的山水房屋,村子面貌,但是他们在舞蹈的配乐、服装、道具上下了功夫,融入了现代科技元素。
2、舞蹈市场导向在苗族地区,由于受到现代流行音乐和现代流行歌舞的影响,苗族传统舞蹈受到了挑战,人们更加喜欢现代歌舞,苗族舞蹈受到冷落。
然而旅游业的发展又刺激了苗族传统舞蹈的传承与发展,游客具有求异心理,喜欢看到不同的舞蹈表演和了解不同的民族文化。
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苗族传统舞蹈找到了市场,在市场导向下发展。
首先是舞蹈的动作上,由古朴变得花哨,比如湘西苗族花鼓舞,动作变得花哨,更加突出了“舞”,以满足游客的视觉感官。
其次是服饰变化,苗族舞蹈是诞生和发展于古代的农业社会与苗族农耕文化,服装古朴,颜色以深色为主,而不鲜艳。
具体到每一个舞蹈来说,有的舞蹈服饰有特别的要求,反映了苗族的历史文化,比如黔西的苗族迁徙舞,需要穿苗族迁徙舞专门的服装,服装上画有苗族古代的城池和家园,以怀念故土;广西苗族的芒蒿舞则要求穿着蒿草和戴着面具以假扮邪魔,以纪念这些“邪魔”给苗族消除疾病。
现代苗族歌舞创造,虽然保持了原有服装的基本原貌,但是根据舞台表演的需要,在服装上有所创造,主要是向转向华丽与花哨。
第三,舞蹈内容和舞蹈演员也发生了变化,过去舞蹈表演基本上是当地苗族的歌舞,在旅游经济的推动下,现代苗族歌舞表演在以本地苗族舞蹈为主的前提下,邀请了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苗族传统舞蹈队,有些地方在民族节庆聚会上,还邀请了明星助阵,表演现代流行舞蹈和歌唱现代流行歌曲。
3、舞蹈的功利性与创造性苗族传统舞蹈主要苗族人休闲娱乐的活动,是苗族自娱自乐的形式,表演者没有任何压力。
舞蹈的社会功能,主要是休闲娱乐、社会交往、祭拜先祖,苗族男女青年用舞蹈社交,追求异性。
现代苗族舞蹈主要是爱旅游经济推动下的舞台表演,为了吸引满足游客与观众购买从而获取经济利益,表演歌舞具有明显的经济特点。
为了盈利,歌舞的创造者和表演者就要不断的创新,以满足观众的需求,从而对传统舞蹈进行了不断的改编、创新、创造。
三、苗族舞蹈旅游开发不足虽然民族歌舞旅游不乏一些成功的案例,比如广西的《印象-刘三姐》、湖南的《梦幻湘西》、云南的《蝴蝶之梦》、《梦幻腾冲》、《勐巴拉娜西》、《云南映象》等等,但是这些成功之作与灿若星河的歌舞产品相比,则九牛一毛,为数甚寡。
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景区里,基本上可以看到一些歌舞表演,但是优秀的精品歌舞表演却是不多,大部分都很平凡,个别节目还有雷同的现象。
1、差异性不足比如在武陵山区苗族聚居区内,目前开发了10余个较大的苗族村寨旅游,仅仅在凤凰县就有勾良苗寨、乌龙山风景区(扭光苗寨)、山江苗人谷、山江苗族博物馆、东就苗寨、香炉山苗寨等等。
这些苗族村寨旅游开发中,基本上开发民族歌舞表演项目,游客一方面可以欣赏这里的自然风光、村寨面貌、民居民宅、生产劳动、生活方式,还可以观赏民族歌舞表演。
然而,由于这里的苗族风俗一样,民族歌舞表演的内容也基本一样,比如爬刀梯、打花鼓、唱苗歌等等,基本上是每个景区里都有的节目,虽然表演者的表演风格与表演的具体动作不一样,但是外行的人来看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2、创新性不足苗族歌舞表演的内容和形式,虽然也处在不断的创新和变化之中,比如苗族打花鼓,比以前创新了很多,特别在花样和舞蹈上面做了大量的创新工作,有利于舞台表演,但是作为旅游产品,要得到游客的认可与称赞,还有一定的差距。
现在凤凰很多景区里的表演,基本上还属于原滋原味的人民群众的日常表演,这样虽然让游客领略到原滋原味的苗族歌舞,得到其其本源性和真实性。
但是,舞台表演更需要音乐、舞蹈、美术、灯光等各种要素的配合,效果才会更好,比如舞台设计、背景音乐、道具、服装等等,都要配合好。
在这些方面,各个苗族村寨的歌舞表演,还要加强。
3、缺乏激励机制歌舞表演是一门技术性和艺术性很强的活动,需要充分发挥歌舞表演者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歌舞表演的创造者、编导者、表演者,都付出了创造性的劳动,因此要对他们的劳动成果加以鼓励和奖赏,对于特别优秀的个人,要给予奖金和荣誉称号。
但是目前湘西很多的苗族村寨旅游开发中,对于歌舞表演者和创造者的激励机制缺乏,优秀人才难以脱颖而出,难以形成明星和明星效益。
4、艺术人才匮乏苗族文化的优秀人才,一般学历低,有的是文盲,初中毕业就算不错了,他们虽然精通苗族文化,能够为旅游景区所用,能够基本适应歌舞旅游开发的需要,但是这种适应性,仅仅能够应付“初级阶段”的需求水平,随着游客需求水平的提高,苗族文化熏陶下成长的文化人才如果学历没有提高,就很难适应旅游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