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过程类试题解题思维方法例谈
高考地理解题技巧之——逆向思维的运用
高考解题技巧之——逆向思维的运用高考试题具有“情境创设鲜活,设问巧妙灵活,测量目标明明确”的特点,试题设置时都会突出“联系实际”的风格,同时为了实现“选拔性”能力立意的考核目标,大多会为考生创建学以致用的地理思维展示平台,并贯彻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的核心立场与基本功能,有很多试题会要求解题者在分析时抛弃传统的固有思维,结合着着所学知识进行逆向思维,以更好的检测答题者的地理必备知识能力与综合思维能力。
今天我们从几道高考题上来分析一下如何打破常思维,突破惯性牢笼。
1、河口没有形成三角洲2008全国卷1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3)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
(16分)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强调的是三角洲的形成,即便是平常的练习中也是。
可高考中却打破常规,不走寻常路,以河口没有形成三角洲的原因来考查解题者的地理知识能力,这就要求我们以逆向思维从三角洲形成的原因反推这里为何没有三角洲存在,也就是说形成三角洲的因素在此区域不能够满足。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三解洲的形成过程成原因:三角洲形成过程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流入海洋时,河流入海口处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缓,河流所携带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其它原因:入海口处水浅、入海口处不易形成强大的波浪与海流等。
(泥沙形成三角洲需要过程:流水侵蚀——流水搬运——流水堆积)反向思考:河流三角洲其实是流水堆积形成的地貌中的一种。
它的形成自然跟河流泥沙堆积有关,如果我们对知识能达到深度的理解,就可以再推进一步想到这跟泥沙来源的多少和泥沙是否容易堆积这两方面有关,对这两条内容进行准确的描述和解释,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
泥沙来源少可能是森林覆盖率高,水土流失少;流经地岩性较硬,不易侵蚀;上游建大坝或其它原因泥沙量少等。
而不易堆积,则可能是因为水流速度急不能堆积,或者是虽有堆积,但此处地壳一直下沉,外貌上看不出来。
答题时结合具体材料信息进行填充,比如本题图中经纬度信息——刚果盆地,热带雨林;等高线信息——河口处等高线较密,流水急。
地理解答题方法,解答地理题十大思考方法
地理解答题方法,解答地理题十大思考方法地理解答题的解答方法和技巧有许多,考生在复习备考的时候,需要把握基本的解题方法,我整理了地理学习相关内容,盼望能关心到您。
地理解答题方法一、命题规律选择题作为地理高考的基本题型之一,具有设问明确、学问掩盖面广、作答简便、评分客观,有利于考核考生的学问和力量水公平方面的优点,因而备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
选择题在高考地理试卷中所占的分值几乎达50%,因此选择题的得分状况是影响地理成果的重要因素。
1.较强的综合性,考查的学问点细,部分题紧扣时事热点2.多为题组方式(一个材料下包括2个及以上选择题)3.利用社会热点切入4.对纯记忆学问的考查相对淡化,强化对学问的理解运用5.材料型选择题有逐年加大的趋向6.考查同学思维深刻程度的选择题比例加大二、地理选择题的质疑特点命题者为了削减考试得分的偶然性,提高考试的可信度和区分度,命题时肯定会考虑并提高选择题的迷惑性。
而考生在应试过程中,为了能更有效地反映自己的学问和力量水平,提升解答选择题的速度与正确率,就必需熟知选择题常见的质疑方法,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1.混淆概念在涉及概念的选择题中,往往是通过混淆相关概念,或利用考生对某些概念的模糊和片面熟悉来置惑诱错。
对于这类试题,考生必需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和比较,注意其和外延。
2.以偏概全某些选项表述的学问点在特定的时间或地区内是正确的,但并不肯定具有普遍性。
选项中的表述以偏概全时,往往具有很大的迷惑性,这时要从多角度去思索,或从语法、规律的角度去分析。
3.表述肯定化选项中肯定化的表述大多是错误的,但有些肯定化的表述是正确的,因此必需仔细分析。
分析这类问题时,使用反例法往往比较有效。
4.定势诱惑任何人都具有肯定的思维定势。
受习惯性思维的影响,许多考生很简单误入圈套,掉下陷阱。
解答这类试题时,要留意分析思维的科学性和全面性,要留意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
5.误联因果选择题中的因果关系有两种:一种是题干与选项之间的因果关系,另一种是选项本身具有的因果关系。
高考区域地理答题思维模式与答题技巧PPT课件
一定切忌:
1.针对一点,反复啰嗦 2.违背地理原理 3.违背该地状况 4.违背地理事物情况 5.“口头语”、“大白话” 6.书写凌乱,字体潦草
(1)比较甲、乙两图所示区域的气候差异。(6分) 审题干
中心词
列模板
1、审题干(中心词、修饰词)
判断问题类型,确定答题方向;
操作步骤: 1.先划分题干的“句子结构” 2.找出“中心词”、“修饰词”
例1:试评价该地区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
中心词2
优点? 缺点?
中心词1
区位因素
修饰词
自然因素
例2:根据地形地势,对比两条河流的水文特征
的异同。
修饰词2
中心词2
中心词1
中心词3 分析角度 答题内容
二、综合题答题思维模式与答题技巧
(一)、综合题正确的文字表达的基本要求
简述——简单扼要叙述,须把握要点
简析——简单分析,提出论点即可 说出——对图像或事实的主要内容予以呈现 概括——对文字材料或图像内容予以概括要点等 描述——对事物的外部特征予以描述 综述——对事物的总体特征予以概括叙述 说明——对原理、成因、规律进行说明 分析——对地理事物或现象予以剖析、分解,分析原因、分析
例2:自然地理特征的思维模式
40.(35分)“红色旅游”是党和国家为了加速革命老 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采取 的重要举措。回答:
(1)读图,简述井冈山旅游 区的自然地理特征。(7分)
自然地理 特征的五 大要素
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地形 ——以低山丘陵为主 水文 ——河流短小密集 生物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土壤 ——以红壤为主(地带性土壤为红壤)
基于思维能力提升的地理综合题的解题策略——以近年全国高考卷为例
高考地理综合题的得分率明显低于选择题的得分率,如2020年某省考生全国Ⅰ卷选择题的得分率是51.43%,而综合题得分率是38.04%,低于选择题13.39个百分点,可见,综合题解题准确率已成为考生提高地理高考成绩的主要瓶颈。
因此,高中地理教学如何提高学生解答综合题的思维能力,是一线地理教师亟需探讨的问题。
地理综合题的解题步骤一般分为四步,即审清题目—解读信息—构建思路—规范表述,每一步都有具体的解题要求,如图1所示。
在构建解题思路时,选择合适的解题策略至关重要。
本文结合近年来全国高考综合题从七种解题策略出发,分析综合题解题思路的构建。
图1一、图解法图解法解题是一种思维的可视化过程。
思维可视化是指以图示或图示组合的方式,把原本不可见的思维路径、结构、方法及策略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的过程[1]。
通俗地讲,就是把大脑中的思维“画”出来的过程。
例1.(2016年全国Ⅰ卷第36题摘选)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茉莉喜高温,抗寒性差,25℃以上才能孕育花蕾,32℃~37℃是花蕾成熟开放的最适温度。
喜光,根系发达。
生长旺季要求水分充足,但土壤过湿不利于其根系发育。
横县(广西)地形以河流冲积平原为主,茉莉主要种植在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上。
(1)试解释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有利于茉莉种植的原因。
【图解分析】解答该题时,学生往往套用思维模板:“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甚至答气候等区位因素,而不是根据材料信息与设问的具体条件,现场进行逻辑推理,构建答题思路。
答题应注意设问的限定条件“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依据限定条件获取答案。
画图2示意图有利于理清解题思维,从而得出答案: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平坦便于种植茉莉;排水良好,土壤不会过湿;离河较近,便于灌溉,且不易受洪水侵袭;土层深厚且疏松,利于茉莉根系发育;冲积平原土壤肥沃。
图2二、逆向思维法逆向思维法亦称目标反推法,该策略的基本思路是从目标状态出发向初始状态反推,直至达到初始状态为止,然后再由初始状态沿反推路线一步步正向求解[2]。
地理过程类试题解题思维方法例谈
地理过程类试题解题思维方法例谈张文军(浙江省春晖中学,浙江上虞312353)地理过程是指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强调地理事物和现象随时间变化的特征,探讨其成因和变化机理。
其中自然地理过程侧重生物、物理和化学等过程,人文地理过程侧重经济、文化和社会等过程。
高中教学中,自然地理过程涉及地球的运动、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水循环、洋流、岩石圈物质循环、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等,人文地理过程涉及人口转型、人口迁移、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城市化、产业活动、人地协调等。
由于地理过程凸现了“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规律”的地理课程性质,反映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的课程设计思路,因此地理过程在地理课标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学生对地理过程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各种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尤其在不同时间尺度下地理事物表现出空间上的特征演变,使地理事物变得更加复杂。
这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地理思维,即对地理事物感知、记忆和想象的基础上形成对地理事物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的探索性思考。
在地理学习能力测试中,地理过程类试题频繁出现,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考验。
常见的地理过程类试题包括过程排序题、过程流程题、过程描述题、过程推断题、过程绘制题等,它们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地理选择题、填空题、绘图题以及问答题之中。
解题思维方法的前提是运用地理过程的自身原理和规律,具体有以下思维方法:一、阶段环节法地理过程有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依据其发生的先后阶段和环节进行推理,是解答过程类试题的主要方法。
在整个地理过程中,阶段好比是线段,环节好比是节点,阶段重在趋势性,体现出过程的持续发展,环节重在变化性,体现出过程的阶段性特征。
以渭河平原的形成过程为例进行理解,第一阶段是地壳不断下陷,环节是形成了地堑;第二阶段是渭河及其支流等不断冲积,环节是形成了平原。
再如分析次生盐碱化的形成过程,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大水漫灌,地表水下渗,地下水位抬高,导致地下盐类物质随之抬升而分布在地表;第二阶段是该地由于蒸发旺盛,地表水分蒸发殆尽,留下盐分,导致盐碱化的形成。
高考地理的综合思维特点及解题方法(附典题及答案)
高考地理的综合思维特点及解题方法(附典题及答案)地理的综合思维是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在不同时空组合条件下,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综合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综合思维包括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和地域综合。
当前高考的题中也非常重视关于地理综合思维的考查。
1.地理的综合思维全面性:综合思维应做到全面考虑各个要素,不遗漏重要信息,这是进行思维活动的基础。
系统性:由于各个要素间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综合思维应考虑到所有要素的整体性和各个要素的差异性,这就需要对各个要素的属性及其关系有较深刻的理解。
动态性:地理事物的发展和演变和其各个要素的变化息息相关。
综合思维要求不仅能阐述静态的要素属性,更能捕捉动态的要素变化。
动静结合方能全面综合。
2.地理综合思维的解题方法(1)地理的要素综合例1:(2019·全国卷Ⅲ)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
据此完成1-3题。
1.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A.气温升高B.气温降低C.降水增多D.降水减少2.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A.洪水暴涨B.退耕还湿C.地面沉降D.冻土融化3.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A.林地B.湿地C.草地D.寒漠【答案】1.A 2.D 3.C【解析】1.读材料可知,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说明积雪融化增多,故首要原因是气温升高,A正确,B错误;降水增多会使越年积雪面积增大,C错误;材料中“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说明洼地上有浅水出露地表,洼地积水增多,降水减少不合题意,D错误。
故选A。
2.由上题分析可知,气温升高会导致冻土融化,地表积水增多,湿地面积增加,D正确;材料中“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说明湿地增加的主要原因不是洪水暴涨、退耕还湿和地面沉降引起,ABC错误。
高考地理五类常见问题答题思维模型一措施类
高考地理常见问题答题思维模型——措施类一、设问形式措施类试题的设问中常见设问词有“措施”“治理方法”“建议”“发展方向”等,常见问题有环境问题、自然灾害的治理措施,人口、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方法,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整治措施,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及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的解决措施,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等。
二、思维建模在解答措施类试题时,要把握两点:1、即使题中没有对原因的考查,在解答该类试题时也应该先找出造成问题的自然和人为原因,然后针对原因或不足,提出合理的治理措施。
2、解题时有两个注意:一是自然条件一般不易改变,主要应从改变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方面来寻找措施;二是治理措施是多方面、综合性的,一般应该包括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等,要点应尽量全面,而且要具有针对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2015·全国卷Ⅱ)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河套平原地区。
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
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
(4)提出治理乌梁素海污染的措施。
(6分)①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变种植结构,采取绿色生产;②严格执行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标准,控制入湖废水排放量;③及时清淤,采用生物措施净化;④执行环保法,加大违法排污处罚力度;⑤加大环保宣传,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等。
(答出其中1项得2分,答出其中3项即可得6分。
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评分,但本小题满分不得超过6分)三、解答措施类设问的一般思路➢遏制全球变暖的措施【课本表述】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量,世界很多国家一方面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率,采用新能源,另一方面努力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课本分析】含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高考答题】技术措施:①新型能源技术,如核能、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技术;②节能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③固碳技术工程措施:建设海岸防护堤坝防止海水入侵生物措施:①种树种草;②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有计划地逐步培育农作物新品种。
高考地理综合题答题技巧之六——过程类
⾼考地理综合题答题技巧之六——过程类来源:⾼考地理资讯⼀、地理过程是指地理事物和现象发⽣、发展、演变的过程,强调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时间变化特征。
⼀般以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图⽂材料为载体,根据材料和地理原理分析得出主要地理过程。
⼆、解题技法(⼀)过程性分析型综合题考查⽅向主要为:1.有限时段内的依时⾏为。
在⼀定的时间间隔内,尽可能详尽地记录地理现象的依时⾏为,从中发现地理事实变化规律,以便推测该时段之前或之后的变化状况;2.对未来可能发⽣的地理⾏为进⾏模拟和预测;3.研究地理过程与地理分布之间的耦合关系,从⽽把地理学的规律统⼀于时间与空间的共同基础之上。
(⼆)答题思路解题步骤:第⼀步,确定区域位置;第⼆步,调⽤相关原理;第三步,按照时间维或因果链,⽤地理语⾔叙述其过程。
三、答题模板答题过程中应注意地理事物的以下特性:1.时间性:答题过程要遵循发⽣、发展、演变的先后顺序。
如地理事物的发⽣过程:a→b→c→d,不能写成d→c→b→a,要注意过程的时间性。
2.因果性:地理事物和现象发⽣、发展、演变的过程不仅有时间先后顺序,⽽且⼀般有明确的因果联系,答题过程中注意要由因索果,保证答题过程的逻辑性。
3.完整性:过程性分析型综合题⼀般是按点给分,要求考⽣对基本概念、基本地理原理、地理规律要充分理解和掌握,把地理过程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因果关系⽤地理语⾔完整的表达出来,不要遗漏其中的过程。
如地理事物的发⽣过程a→b→c→d,不要跳跃式写成a→c→d。
4.精细化:答题过程要精细化,既然是⼀个过程,就要把每个过程都逐⼀写下来,切忌⼀个过程⼀句话就概括完毕。
但不能出现滔滔不绝、下笔千⾔,不能把简单题写成⼩作⽂。
四、过程类试题分类1.⾃然地理部分(1)⼤⽓受热过程:主要包括太阳辐射、地⾯辐射、⼤⽓逆辐射等⼤⽓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和对地⾯的保温作⽤等。
(2)热⼒环流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近地⾯冷热不均引起的⼤⽓垂直运动、同⼀⽔平⾯上⽓压⾼低的变化、空⽓的⽔平运动、等压⾯的弯曲变化及热⼒环流的典型案例(如⼭⾕风、城市风、海陆风等)的形成过程。
地理过程类问题的考查角度及应对策略
地理过程类问题的考查角度及应对策略地理过程类问题是地理学科中常见的问题类型,在各类考试中时常出现。
这些问题涉及地理过程的产生、发展和影响等方面,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和思维能力。
本文将从考查角度和应对策略两个方面来探讨地理过程类问题的解答方法。
一、考查角度1. 地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地理过程是指地球上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发展和变化过程。
考查该角度的问题,通常要求考生掌握地理过程的基本概念,并能理解各种地理现象的成因和发展规律。
例如,“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就是一个典型的地理过程类问题,需要考生能够分析气候变化的原因,以及各种气候变化对人类农业、水资源等方面的影响。
2. 地理过程与地理系统的相互关系地理过程和地理系统是相互关联的,地理过程是地理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
考查该角度的问题,要求考生能够理解不同地理过程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关系。
例如,“海洋循环与气候变化关系”的问题,要求考生能够分析海洋循环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气候变化对海洋循环的反馈作用。
3. 地理过程的地域差异与时空关系地理过程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时期都存在差异,这是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考查该角度的问题,要求考生具备对地理过程在不同地域和不同时期上的差异和联系有一定了解。
例如,“矿产资源分布与地球构造的关系”,需要考生能够分析矿产资源在地球不同构造背景下的分布规律,以及不同构造背景对矿产资源形成的影响。
二、应对策略1. 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地理过程类问题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才能正确解答。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重点掌握地理过程的基本概念、发展规律以及地理系统的组成等方面的知识。
可以通过阅读地理教材、参加地理学科的辅导班等方式来提升自己的地理基础知识。
2. 培养地理思维能力地理过程类问题往往需要考生具备较强的地理思维能力才能解答。
培养地理思维能力可以通过多做地理类案例分析题、实际问题探究等方式来锻炼。
通过实际问题的思考和解答,可以提高自己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地理】常用的五种地理解题思维
【高中地理】常用的五种地理解题思维1、聚合思维法它指的是从不同的来源和方向探索正确答案的思维方法。
例如,中国气象学家朱克珍教授通过对温度、气压、风向和湿度等气候要素的长期观测,以及对冰的初始冻结、融化和物候现象的仔细观察,获得了近5000年来中国气候变化的规律。
2、逆向思维法这是一种偏离传统现象,从结论中推断原因或条件的思维方式。
例如,近年来在青藏高原发现了岩溶地貌。
如何解释这种异常现象?根据青藏高原目前的自然条件,喀斯特地貌无法形成。
但是,如果从青藏高原的发展历史中找到答案,问题就会得到解决。
3、联想思维法这是一个从已知的地理概念出发,将其他地理概念联系起来的思维过程。
联想有两种不同的形式:垂直比和水平比。
纵向比较是指对地理事物不同发展阶段的比较,如地壳的演化历史,可以比较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生物的不同演化阶段。
横向比较是指这一地理事物与另一地理事物之间的比较,例如马达加斯加自然带与中国台湾自然带之间的比较。
4、归纳思维法归纳思维是从一系列具体的地理事实中概括出一般的地理原理,或从一些特殊的地理事物中推断出一般的地理原理的思维方法。
除此之外,辽河和中国北方所有河流的含沙量都有各自的特点,如黄河和辽河的冬季含沙量变化大。
总结这些特征,可以得出中国北方河流水文的一般特征。
5、选言排除法析取排除是指根据已有材料做出一系列假设,以找到正确答案,然后通过验证逐一排除那些站不住脚的假设。
剩下的答案是正确的。
例如,世界上最低的国家是:(1)芬兰(2)瑞士(3)冰岛(4)荷兰。
地理知识内容十分丰富,实践性强,应用性广,学习时要紧密结合、密切联系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当地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国内外的时事热点等,让学习更贴近生活实际,更为鲜活有趣。
还要尽可能地走进大自然、走入社会,亲身感受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和现象,将书本、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能力在野外观察和社会活动中得到应用,培养观察分析、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实践创新的能力。
地理过程类问题解题思路
地理过程类问题解题思路
解答地理过程类问题,主要需要以下几个步骤:
确认考察知识点:首先,需要明确问题涉及的地理知识点,例如大气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等。
确定区域位置:如果问题涉及特定地理区域,需要明确这个区域的位置。
调用相关原理:根据问题的知识点,调用相关的地理原理或模型。
按照时间维或因果链叙述过程:最后,需要按照时间顺序或因果关系,用地理语言详细叙述地理过程的发生、发展和演变。
例如,如果问题是关于河流形成的过程,可以从河流的源头开始,描述水分如何汇集形成小溪,小溪如何汇集形成河流,河流如何通过侵蚀和搬运作用改变地形,最后形成河谷等。
总的来说,解答地理过程类问题需要对地理知识有深入的理解,能够运用地理原理和模型,逻辑清晰地叙述地理过程。
善用思维模式 巧答地理试题
善用思维模式巧答地理试题在平时对学生进行地理辅导时,发现学生做题思路不清思维混乱,导致错题率很高,因此需要我们对其进行基本的思维方式培养,提高其思维的清晰度。
人的思维模式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资源导向式,另外一种是目标导向式。
资源导向式思维模式从自己手头现有的资源出发,按照自己能力和资源的规定,正向推进,稳打稳扎,步步为营,最终实现目标。
已知条件A 求结果C 用资源导向是A→B……→C 步步深入得到答案,这种方式适用于简单的简述题及地理图型分析。
例如:据图回答某地发展农业(工业、交通线)的地理区位因素、农业(工业、交通)有利或限制条件等类型的题目。
目标导向式思维是:做任何事情都从目标出发,根据目标的要求,规划实现目标的路径,明了实现目标的条件,并在实际工作中努力去发现,借助和创造实现目标的条件,按照路径一步步推进最终实现目标。
这是一种反向思维方式,是一种倒退法。
已知条件A 求结果C 用目标导向法则是:A←B……←C使用这种方法往往要用到各种媒介或桥梁,其优点是目标明确用时短,但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需平时加强训练。
这种方式多适用于分析性的内容(如自然地理中空间定位、地球运动等类型题的解决)。
在平时的地理题中我们往往是两种方式交替使用快速得到答案。
下面用两道例题来进行演示:例:我国某地(34°N,117°E)的长跑比赛于北京时间某日11:30鸣枪开赛。
图l为某运动员比赛中经过图2中某点时的即时素描图,当该运动员到达该点时,其身影向正北并大致与身高相等。
据此完成1~3题。
1.当运动员身影如图1所示时,运动员位于图2中()A.甲 B.乙 C.丙 D.丁2.此时比赛已进行约()A.12分钟 B.18分钟 C.30分钟 D.42分钟3.该运动会举办的日期可能是()A.1月8日B.5月8日C.8月8日D.11月8日解析:首先我们先将题中信息进行划线简化提高答题速度:我国某地(34°N,117°E)的长跑比赛于北京时间某日11:30鸣枪开赛。
几种地理解题思路
高考复习中几种地理解题思路陕西丹凤中学地理组.(邓道春)地理尤其是自然地理科学性、规律性、随意性、动态性、因果性或者关联性强,在理解概念、逻辑思维、解题即处理问题等方面必须要思维灵活、多角度入手进行。
例一:怎样推理南北半球?1、用自转:俯视观擦北半球呈顺时针、南半球呈逆时针;2、用纬度:自南向北增大或者自北向南减小为北半球、自北向南递增或者自南向北递减为南半球:3、用代号:纬度数带有N的为北纬或者北半球,纬度数带有S的为南纬或者南半球。
4、用偏向:气流、洋流、河流等向右偏为北半球、向左偏为南半球;5、用正午太阳高度大小、昼夜长短、正午日影长短、日出日落方位等现象与时间或者季节以及节气的相互关系推理:如夏至日这天北半球在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最大值、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正午日影回归线以北最短等;6、用等气温线、水温线:气温值与地理纬度数值在变化方向上基本上是成反比的,当气温自北向南递减或者自南向北递增为南半球、当气温自北向南递增或者自南向北递减为北半球等。
例二:怎样推理东西半球?1、掌握或者记住东西半球划分的界线(20°W~160°E)2、记住东西经度数的变化规律:順着自转方向东经度数是增大的、而西经度数是减小的。
3、顺着自转看东西经度数大小变化方向,大于20°W的为西半球、小于20°W的为东半球;大于160°E的为西半球、小于160°E的为东半球或者順着地球自转方向自20°W向东到160°E为东半球、自160°E向东到20°W为西半球。
例三:怎样推理晨昏线?1、论经度:除二分日(全球昼夜平分晨昏圈与经线圈重合)外,任何时候晨昏线跨越或者占有的经度数均为180°;2、论纬度:在二分日晨昏线均与所有纬线垂直正交,跨越或者占有的纬度数达最大值90°;除二分日外晨昏线与纬线均为斜交、在二至日时晨昏圈与南北极圈相切、斜交程度达最大值、经线圈与晨昏圈平面的两面夹角为23°26′;3、论性质:晨昏线是昼夜半球的分界线;4、论区分:晨线在日出(上半天),昏线在日落(下半天);5、论时间:①晨线为0时~12时,中间在赤道为6时,左(西)侧为0时,右(东)侧为12时;②昏线为12时~24时,中间在赤道为18时,左(西)侧为12时,右(东)侧为24时(即0时);③晨线和昏线构成晨昏圈;④晨昏圈平面在二分日与经线(子午线)圈平面重合,与南北极点相切、两端点所处纬度最高;在二至日与南北极圈相切、两端点所处纬度最低;⑤在晨线的两端点纬度最高处左(西)侧为0时(子夜),右(东)侧为12时(正午);⑥在昏线的两端点纬度最高处的左(西)侧为12时(正午),右(东)侧为24时即0时(子夜)。
高考地理五类常见问题答题思维模型一探讨类
高考地理常见问题答题思维模型——开放探讨类西班牙是欧洲发达国家中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家。
西班牙阿尔梅里亚省(位置见图J261)的甲地附近干旱少雨。
1956年当地勘探到深层地下水后,灌溉农业得到发展。
1971年引入滴灌技术,日光温室(不需人工增温)快速普及,生产的蔬菜、瓜果等农产品出口量大增,主要出口西班牙以北的欧洲发达国家。
20世纪90年代以后,甲地温室农业进入集温室安装维护、良种培育与供应、产品销售、物流等为一体的集群式发展阶段,产品出口量加速增长。
图J261示意甲地最低气温和降水量的年内变化。
你是否赞同在甲地扩大温室农业生产规模?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4分)赞同。
理由:当地气候条件适合,温室农业技术基础好,有一定发展空间;经济效益高,增加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等。
不赞同。
理由:沿海平原土地有限,地表水资源缺乏,扩大生产规模将会增加水资源、土地资源供给压力;过度开采地下水,可能导致海水入侵等环境问题。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位被热带雨林风光吸引的游客从马瑙斯出发,乘船沿内格罗河(图6)溯源而上,见两岸植被繁茂,河上很少有桥。
行至内格罗河与布朗库河交汇处,发现两条河流的河水因颜色迥异,呈一黑黄分明的界线,景色令人震撼。
船继续前行,岸边的沼泽渐渐映入眼帘……当晚他查阅资料,得知内格罗河河水因富含腐殖质,颜色乌黑,而布朗库河因含大量泥沙而呈黄色。
你是否赞同在该地区拓展旅游观光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6分)赞同理由:热带雨林旅游资源独特,具有全球吸引力;旅游开发与运营成本低,经济效益好;增加当地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等。
不赞同理由:对热带雨林环境造成破坏,产生污染;对当地居民生活、文化等带来冲击;来自自然的威胁(疾病、野生动物袭击等)较大。
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风电开发技术难度大,投资成本较高(投资成本是煤电的1.7倍)。
在现有技术和施工条件下,盐城市沿海具有开发1470万千瓦风电的潜力。
高考地理答题思维模式与答题技巧
(1)该国南部海域 属于 ① 洋。该国地 形、地势的基本特点 是 ② 。(6分) (1)印度 地形以平 原为主;地势低平, 北高南低
综合题答题思维模式与答题技巧
水位 例 : 河 流 特 征 的 分 析 描 述 的 思 维 模 式 5 水文 特征
一般要根据空间分布规律作答,如人口分布东南多、西北 少;城市东多西少等。解此类题关键在于认真读图(图例、 注记等)和文字材料。凡是图文材料中有效信息均要分析 与该地理事物分布有无关系,若有一定要描述。如城市分 布图中有等高线信息那就要考虑城市分布与地形的关系, 有河流等信息,就要考虑与河流的关系,有气候资料就要 考虑与气候的关系。另外要注意总结性答案,如人口分布 均匀(不均匀)等。
综合题答题思维模式与答题技巧
例12:区域产业差异及其迁移知识的思维模式资金 Fra bibliotek业迁移 自然资源
技术
人才 政策
先发展地区
后发展地区
劳动力
市场 土地价格
综合题答题思维模式与答题技巧
例13:台风(或飓风)灾害程度的评价的思维模式
自然因素 台风强度 地形地势
人为因素 经济水平 人口城市密度
海陆位置
海域轮廓
气候特 点的描 述思路
综合题答题思维模式与答题技巧
例4:地形特征的思维模式
海拔 —海拔高低
地势 —东西北高南低情况
描述某 地区地 形特征 的基本 思路
地面起伏 —起伏大小
地形类型及其结构 —是平原、山地或 丘陵? 主要地形的分布 其他:典型的地貌形态等
一般信息:等高线、河流流向等
07年全国文综Ⅱ卷
降水稀少,地表非常干燥。
初中地理学科思维训练(含学习方法技巧、例题示范教学方法)
初中地理学科思维训练第一篇范文地理学科思维训练是初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旨在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理解。
本文将从地理学科的核心概念、地理思维的培养方法和地理学科的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地理学科的核心概念地理学科的核心概念包括地点、空间、环境、人地关系等。
这些概念是地理学科的基础,也是地理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需要通过地理学科的学习,掌握这些核心概念,并能够运用它们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地理思维的培养方法地理思维的培养方法包括观察、分析、综合、评价等。
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地理现象,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综合各种信息和观点,进行客观的评价和判断。
这些方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地理学科的实际应用地理学科的实际应用非常广泛,涉及到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经济发展、社会问题等方面。
学生需要通过地理学科的学习,了解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够运用地理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地理学科思维训练是初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地理学科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地理知识,还能够培养地理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因此,地理学科思维训练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篇范文:初中学生学习方法技巧在初中地理学科思维训练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技巧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规划学生对于地理学科的学习方法技巧,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培养地理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习方法1.观察法:学生应该学会观察地理现象,关注地理环境的变化和特点。
通过观察,学生可以积累地理知识,提高对地理现象的敏感度。
2.分析法:学生需要学会分析地理现象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他们可以运用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地理现象进行分析,从而深入理解地理知识的本质。
3.综合法:学生应该具备综合各种信息和观点的能力。
他们可以将地图、数据、文字等不同类型的信息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
初中地理解题的思路与方法
初中地理解题的思路与方法填空题的特点与解法技巧填空题(填充题)也属客观性题型,一般由一段意义完整但中间留有空白的文字构成。
填空题涉及的内容也比较广泛,适合于对记忆性、理解性和再认性的那些地理内容的检测。
解答填空题时,应在认真审题、充分理解全段文字含义的基础上,根据前后文和标点符号的连贯性等,回忆和运用所学有关知识,确切地、不遗漏地填写出空白处的文字,使整段文字形成一个完整的、正确的地理概念、原理、规律或地理事实。
需要填写的空白处,一般都是关键的、重要的或易混易错的字、词或短语。
一个填空题既可能只涉及同一内容,也可能同时涉及几个相关的内容,所留空白既可能只有一处,也可能有多处。
例(1)站在南极点的人,他面朝____方向,背对____方向。
例(2)大袋鼠、鸸鹋和鸭嘴兽是____特有的珍奇动物。
____的咖啡、甘蔗、香蕉、剑麻产量占世界首位。
解答填空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是:冷静审题——回忆思考——准确填答。
如果对某个填空答案实在无把握时,可按自己认为最正确的答法填答,甚至进行猜答都行,切忌留题不答,失去得分的机会。
上述例(1)是站在南极定方向,回忆有关地图知识即可知道,在南极或北极的四面八方都只有一个相同的方向,这就不难得出该题的准确答案,即将两个空都填答成“正北”。
例(2)虽然同时涉及了两个大洲、两个大国和动物、农产品等多方面的内容,但只要按上述思路和方法一一进行回忆思考,也不难得出“澳大利亚”和“巴西”两个答案来。
4.读图填图题的特点与解法技巧读图填图题是地理习题和试题中所特有的和必要的一种题型。
它一般由一段要求解题者读图回答,或在图上填注什么,怎样填注的指导语、相应的地图、示意图或填充图等内容构成。
这也是一种涉及内容相当广泛,更具地理特色且普遍大量使用的一种题型,适合于对各种地理空间分布知识及地理原理的记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相互联系关系等方面的测试。
它要求解题者根据图中提供的有关信息,回答和完成有关的问题;并将指定的地理名称和地理事物,或它们的代表字母或数码填注在图中相应的适当位置上,也可能要求将图中已标出的字母或数码处的地理名称和地理事物,写在图外题中相应的字母或数码后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过程类试题解题思维方法例谈张文军(浙江省春晖中学,浙江上虞312353)地理过程是指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强调地理事物和现象随时间变化的特征,探讨其成因和变化机理。
其中自然地理过程侧重生物、物理和化学等过程,人文地理过程侧重经济、文化和社会等过程。
高中教学中,自然地理过程涉及地球的运动、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水循环、洋流、岩石圈物质循环、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等,人文地理过程涉及人口转型、人口迁移、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城市化、产业活动、人地协调等。
由于地理过程凸现了“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规律”的地理课程性质,反映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的课程设计思路,因此地理过程在地理课标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学生对地理过程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各种地理思维能力。
地理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尤其在不同时间尺度下地理事物表现出空间上的特征演变,使地理事物变得更加复杂。
这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地理思维,即对地理事物感知、记忆和想象的基础上形成对地理事物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的探索性思考。
在地理学习能力测试中,地理过程类试题频繁出现,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考验。
常见的地理过程类试题包括过程排序题、过程流程题、过程描述题、过程推断题、过程绘制题等,它们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地理选择题、填空题、绘图题以及问答题之中。
解题思维方法的前提是运用地理过程的自身原理和规律,具体有以下思维方法:一、阶段环节法地理过程有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依据其发生的先后阶段和环节进行推理,是解答过程类试题的主要方法。
在整个地理过程中,阶段好比是线段,环节好比是节点,阶段重在趋势性,体现出过程的持续发展,环节重在变化性,体现出过程的阶段性特征。
以渭河平原的形成过程为例进行理解,第一阶段是地壳不断下陷,环节是形成了地堑;第二阶段是渭河及其支流等不断冲积,环节是形成了平原。
再如分析次生盐碱化的形成过程,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大水漫灌,地表水下渗,地下水位抬高,导致地下盐类物质随之抬升而分布在地表;第二阶段是该地由于蒸发旺盛,地表水分蒸发殆尽,留下盐分,导致盐碱化的形成。
阶段环节法可以正向推理,也可逆向推理。
比如理解冲积扇的形成过程,它是碎石和泥沙在在山区向平原的过渡地带形成的扇状堆积物,因此可逆向推断为什么会沉积在该处,再推断为什么会有大量泥沙碎石。
从而整理出其形成过程:先是山区河流流速快,经常携带大量泥沙碎石;然后是河流流出山口,由于地势变缓,流速减小,其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最后这些物质堆积成扇状,形成了冲积扇。
二、要素分析法某一地理过程的形成,必然有一些重要因素在起作用,抓住了这些要素的发展和变化特征,也就把握了整体的地理形成过程。
以三角洲为例,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流入海洋时,河流入海口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
因此,三角洲的形成取决于河流泥沙堆积,即与泥沙来源和泥沙沉积条件两个要素密切关联。
2008年全国高考文综卷考查G河(刚果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学生只要抓住了泥沙和沉积两个要素,再辅之以一些要点的组织即可。
解题思维角度一是泥沙的来源少,因为“多流于盆地中,流速较小,易于泥沙沉积;且从纬度位置和地形看,流域内热带雨林广布(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较轻。
”思维角度二是泥沙不易沉积,因为“处入海口附近,地形高差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大,泥沙不易沉积。
”再如“运用水循环的相关知识,解释大盐湖由淡水湖演变为咸水湖的原因。
”学生只要从水循环的几个组成要素——补给、蒸发、地表径流进行正确回答,均可给分。
参考答案是“大盐湖流域气候干旱降水少,冰川消退,湖水补给减少;蒸发旺盛,蒸发量大于补给量;大盐湖为内流湖,盐分随径流汇入而不断积累。
”又如“四川盆地多夜雨,根据大气对流和山谷风原理分析其形成原理。
”学生要抓住降水形成的两大要素“水汽”和“凝结”,并联系到“夜雨”进行思维构建。
水汽多,是由于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盆地,空气扩散弱,水汽充足。
夜雨多,说明白天雨少,答题角度可从三方面把握,一是白天水汽多导致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空气上升对流运动弱,凝结少,导致降水减少;二是晚上水汽多导致大气逆辐射增强,近地面气温较高,空气对流强,凝结多,形成夜雨;三是盆地夜晚盛行山风,冷气流顺着山坡流向盆地底部,加剧了暖空气抬升,加速对流作用,夜雨更多。
三、地理绘图法地理过程类试题涉及较多的地理事物运动和发展变化趋势,其运动和发展变化有一定的趋势性和规律性,而试题所提供的图文信息,可能只是发展过程中的几个瞬时状态或片段特征,学生把它们割立开来观察,导致对其发展趋势的整体把握不清,产生解题思维障碍。
运用地理绘图法,可将这些零碎的地理过程连接在一起,更加直观地反映出地理整体过程。
【例1】下表是我国沿海某城市在一次台风中不同时间的风向和风力等级变化表。
完成1.在该天气过程中,台风中心的移动风向是()A.由西南移向东北 B.由东北移向西南 C.由西北移向东南 D.由东南移向西北【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移动台风影响下某地风向、风力的理解,具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求。
由表格可知,7日6时该城市吹6级西北风,则该城市位于台风中心的正西侧,18时吹8级正北风,城市位于台风中心的西北侧,且离台风中心偏近,8日6时吹6级东北风,城市位于台风中心的正北侧,将上述各个位置画在同一幅台风图(图1)中,城市沿西南向东北方向的趋势移动(图1中虚线箭头所示),但是我们知道城市是不会移动的,而台风中心却在不断移动,因此根据相对运动的原理,台风中心应由东北向西南移动(图1中粗实线箭头所示)。
【答案】B 。
【例2】读高速公路与城市建成区空间关系示意图(图2),完成1~2题。
1.以下两种模式的高速公路对对城市建成区的影响,可知( )A.甲模式不占用城市建成区地B.乙模式需要占用城市建成区用地C.甲模式对城市建成区景观与环境的影响比乙模式大D.乙模式对城市建成区内部交通联系的影响比甲模式大2.从高速公路与城市建成区关系的动态变化看,可推断( )A.城市化初期,高速公路遇到城市时一般会采用甲模式B.随着城市建成区不断扩展,乙模式有向甲模式演变的趋势C.在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甲模式会消失D.大城市发展到成熟期,不会同时存在【解析】第1题中,高速公路穿过城区会产生大量的噪音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同时对市区交通等产生严重影响。
第2题涉及人文地理的动态变化过程,即随着时间的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可能将城市外围的交通线路包围进来。
学生只需把乙城(图2-1)建成区图2图2-1 图2-2不断扩展的趋势绘制出来,形成图2-2,即可发现与甲城模式非常相似。
【答案】1.C;2.B。
四、假设推断法“假设”是科学研究和分析的一种常用思维方法。
它是根据现象或问题提出新问题,然后进行大胆猜测,提出各种假设,再通过推理、实验或过程模拟逐一进行剖析验证,去伪存真,从而得出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
地理过程类试题的解答,可先进行某种假设,然后推断其发生的可能性,若不是,则排除假设,进行新的假设,一直到正确为止。
当然,“条条大路通罗马”,假设并不是唯一的,不同的假设也可能推断出同一正确的结果。
【例3】材料:科罗拉多大峡谷是世界陆地上最长的峡谷之一,科罗拉多河从大峡谷谷底流过。
从谷底向上,沿岩壁出露着早古生代到新生代的各期岩系,并含有代表性生物化石,大峡谷因此有“活的地质史教科书”之称。
(1)依据材料,分析大峡谷形成的地质过程并说明理由。
【解析】学生可提出各种假设进行推断。
首先假设由板块张裂造成,如东非大裂谷,但该处并非板块张裂处,被否决;又假设由冰川侵蚀而成,如挪威的峡湾,但该处不属于地质时期大陆冰川的影响范围,也没有现代冰川作用,且深居内陆,也被否决;再假设是地壳上升、河流下切形成的峡谷,如长江三峡、雅鲁藏布江等,貌似有些道理,然后根据材料中重要的文字信息“生物化石”推知该处岩石为沉积岩,“科罗拉多河流经”推知该处有流水侵蚀作用,进而推断这个假设是正确的。
【参考答案】大峡谷形成过程首先是地壳下陷,形成深厚的沉积岩层,然后地壳抬升后,受流水侵蚀作用而成。
理由:由于峡谷岩壁的含有化石,说明其岩层为沉积岩,沉积岩形成时,地势较低,后来地壳上升运动,岩层抬升。
河流位于峡谷底部,说明受流水的强烈切割(侵蚀)。
【例4】地层是地壳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的总称,正常情况下,下面的岩层总是比上面的岩层古老。
化石多保存于沉积岩层中,相同时代的地层中往往保存着相同或相似的化石。
读图3,地点1图3的岩层是连续分布的,请分析地点2岩层的形成过程。
【解析】地点2处缺失岩层乙,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假设,一是假设它一开始存在,那么缺失的原因只能是后来被侵蚀掉了;二是假设它一开始就不存在,说明最初的时候它缺乏沉积环境。
在此思维指导下,可组织成完整的解答要点。
【参考答案】地点2处岩层的形成可以有两种假设。
一是假设它一开始就是没有的,即在地点1形成乙岩层的时候,地点2可能因为地势高,难以接受沉积,之后两地地壳一起下沉,接受了新的沉积,形成丙岩层和丁岩层。
二是假设它一开始是有的,但后来没有了,即地点2在接受甲沉积后,也接受了乙沉积,之后地壳抬升,该地成为侵蚀区,乙岩层被侵蚀,之后该地又继续下沉,接受新的沉积,形成了丙、丁岩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