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过程类试题解题思维方法例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过程类试题解题思维方法例谈

张文军(浙江省春晖中学,浙江上虞312353)

地理过程是指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强调地理事物和现象随时间变化的特征,探讨其成因和变化机理。其中自然地理过程侧重生物、物理和化学等过程,人文地理过程侧重经济、文化和社会等过程。高中教学中,自然地理过程涉及地球的运动、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水循环、洋流、岩石圈物质循环、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等,人文地理过程涉及人口转型、人口迁移、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城市化、产业活动、人地协调等。

由于地理过程凸现了“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规律”的地理课程性质,反映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的课程设计思路,因此地理过程在地理课标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学生对地理过程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各种地理思维能力。地理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尤其在不同时间尺度下地理事物表现出空间上的特征演变,使地理事物变得更加复杂。这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地理思维,即对地理事物感知、记忆和想象的基础上形成对地理事物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的探索性思考。在地理学习能力测试中,地理过程类试题频繁出现,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考验。

常见的地理过程类试题包括过程排序题、过程流程题、过程描述题、过程推断题、过程绘制题等,它们以各种形式出现在地理选择题、填空题、绘图题以及问答题之中。解题思维方法的前提是运用地理过程的自身原理和规律,具体有以下思维方法:

一、阶段环节法

地理过程有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依据其发生的先后阶段和环节进行推理,是解答过程类试题的主要方法。在整个地理过程中,阶段好比是线段,环节好比是节点,阶段重在趋势性,体现出过程的持续发展,环节重在变化性,体现出过程的阶段性特征。以渭河平原的形成过程为例进行理解,第一阶段是地壳不断下陷,环节是形成了地堑;第二阶段是渭河及其支流等不断冲积,环节是形成了平原。再如分析次生盐碱化的形成过程,可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大水漫灌,地表水下渗,地下水位抬高,导致地下盐类物质随之抬升而分布在地表;第二阶段是该地由于蒸发旺盛,地表水分蒸发殆尽,留下盐分,导致盐碱化的形成。

阶段环节法可以正向推理,也可逆向推理。比如理解冲积扇的形成过程,它是碎石和泥沙在在山区向平原的过渡地带形成的扇状堆积物,因此可逆向推断为什么会沉积在该处,再推断为什么会有大量泥沙碎石。从而整理出其形成过程:先是山区河流流速快,经常携带大量泥沙碎石;然后是河流流出山口,由于地势变缓,流速减小,其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最后这些物质堆积成扇状,形成了冲积扇。

二、要素分析法

某一地理过程的形成,必然有一些重要因素在起作用,抓住了这些要素的发展和变化特征,也就把握了整体的地理形成过程。以三角洲为例,当携带着大量泥沙的河流流入海洋时,

河流入海口处水下坡度平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水流速减慢,河流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形成三角洲。因此,三角洲的形成取决于河流泥沙堆积,即与泥沙来源和泥沙沉积条件两个要素密切关联。2008年全国高考文综卷考查G河(刚果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学生只要抓住了泥沙和沉积两个要素,再辅之以一些要点的组织即可。解题思维角度一是泥沙的来源少,因为“多流于盆地中,流速较小,易于泥沙沉积;且从纬度位置和地形看,流域内热带雨林广布(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较轻。”思维角度二是泥沙不易沉积,因为“处入海口附近,地形高差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大,泥沙不易沉积。”

再如“运用水循环的相关知识,解释大盐湖由淡水湖演变为咸水湖的原因。”学生只要从水循环的几个组成要素——补给、蒸发、地表径流进行正确回答,均可给分。参考答案是“大盐湖流域气候干旱降水少,冰川消退,湖水补给减少;蒸发旺盛,蒸发量大于补给量;大盐湖为内流湖,盐分随径流汇入而不断积累。”

又如“四川盆地多夜雨,根据大气对流和山谷风原理分析其形成原理。”学生要抓住降水形成的两大要素“水汽”和“凝结”,并联系到“夜雨”进行思维构建。水汽多,是由于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盆地,空气扩散弱,水汽充足。夜雨多,说明白天雨少,答题角度可从三方面把握,一是白天水汽多导致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空气上升对流运动弱,凝结少,导致降水减少;二是晚上水汽多导致大气逆辐射增强,近地面气温较高,空气对流强,凝结多,形成夜雨;三是盆地夜晚盛行山风,冷气流顺着山坡流向盆地底部,加剧了暖空气抬升,加速对流作用,夜雨更多。

三、地理绘图法

地理过程类试题涉及较多的地理事物运动和发展变化趋势,其运动和发展变化有一定的趋势性和规律性,而试题所提供的图文信息,可能只是发展过程中的几个瞬时状态或片段特征,学生把它们割立开来观察,导致对其发展趋势的整体把握不清,产生解题思维障碍。运用地理绘图法,可将这些零碎的地理过程连接在一起,更加直观地反映出地理整体过程。

【例1】下表是我国沿海某城市在一次台风中不同时间的风向和风力等级变化表。完成

1.在该天气过程中,台风中心的移动风向是()

A.由西南移向东北 B.由东北移向西南 C.由西北移向东南 D.由东南移向西北【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移动台风影响下某地风向、风力的理解,具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求。由表格可知,7日6时该城市吹6级西北风,则该城市位于台风中心的正西侧,18时吹8级正北风,城市位于台风中心的西北侧,且离台风中心偏近,8日6时吹6级东北

风,城市位于台风中心的正北侧,将上述各个位

置画在同一幅台风图(图1)中,城市沿西南向

东北方向的趋势移动(图1中虚线箭头所示),

但是我们知道城市是不会移动的,而台风中心却

在不断移动,因此根据相对运动的原理,台风中

心应由东北向西南移动(图1中粗实线箭头所

示)。

【答案】B 。

【例2】读高速公路与城市建成区空间关系

示意图(图2),完成1~2题。

1.以下两种模式的高速公路对对城市建成区的

影响,可知( )

A.甲模式不占用城市建成区地

B.乙模式需要占用城市建成区用地

C.甲模式对城市建成区景观与环境的影响比乙模式大

D.乙模式对城市建成区内部交通联系的影响比甲模式大

2.从高速公路与城市建成区关系的动态变化看,可推断( )

A.城市化初期,高速公路遇到城市时一般会采用甲模式

B.随着城市建成区不断扩展,乙模式有向甲模式演变的趋势

C.在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甲模式会消失

D.大城市发展到成熟期,不会同时存在

【解析】第1题中,高速公路穿过城区会产生大量的噪音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同时对市区交通等产生严重影响。第2题涉及人文地理的动态变化过程,即随着时间的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可能将城市外围的交通线路包围进来。学生只需把乙城(图2-1)建成区

2

图2-1 图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