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课
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历史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共19张PPT)
永乐二年(1404年)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 濒海居民,私载海舡(chuán ),交通外国,因以 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 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卷二十七
顺治元年,清政府颁发“迁海令”,将北起山 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 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 货物不许越界,时刻瞭望,违者死无赦。
4、根本目的: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5、表现
(1)汉朝:汉武帝打击富商大贾的势力
①措施
②原因
材料一:汉初,社会经过长期战乱,经济凋敝,富商大贾乘机 囤积居奇,操纵物价。汉武帝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包括:货 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 加重征税等。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材料二: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
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
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5、表现
(2)明清时期
①明太祖:告谕户部大臣,理财之术在于“使农 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
②雍正帝:强调“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 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 耕稼之人”,要求官员留心劝导,让百姓重视本业。
氏族公社 井田制
所有制
(土地国有)
封建土地 所有制
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含义:重视农业,限制工商业的经济政策
中国封建社会最基本的经济政策
2、首倡者:商鞅(在秦国变法时)
农业
工商业
生产粮食布帛
脱离农业生产
本业
末业
鼓励
限制
3、原因
①商业的发展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 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课件
代 C.投资工商业风险大
的 经
D.经营土地风险小、获利高
济
政
策
A
第
4 4.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的
课 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是(
)
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
古
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代
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
的
D.封闭边界、固守疆域
经
济
政 策
B
第 5.我国历代封建王朝推行重农抑
4 商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课
C.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 ①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出现) 根本
经 D、都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
济 D.其根本目的是减轻农民的负担 8.下列关于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⑵西汉:严格控制民营商业,加征重税。
8.下列关于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政策 A 明清时期“衣食租税”的土地经营盛行,根本上是因为(
A.经济基础决定的
古 B.统治者的心态决定的
代 C.中外关系决定的
的 D.阶级关系决定的
经
济 政
A
策
第课4 8不A..正下有确列利的关于是于农古业(代的重发)农展抑商政策的评价,
B.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古C.有利于封建社会的稳定
代D.有利于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的
经
济 政
D
策
第
4 9.历史上清朝的“十三行”指 课 的是 ( )
第
14.封建所有制的束缚。(根本原因)
课
2.自然经济的限制作用。
3古代.封建政府的压制。清政府实行“重农抑商” 政的策,采取许多妨碍手工业生产和资本主义 萌经芽发展的措施如:闭关锁国等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共87张PPT)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中山装是以孙中山的名 字命名的一种服装。很多 著名人物如蒋介石、毛泽 东、周恩来、邓小平都常 穿着中山装。由于中(Mao Suit),但中国却 从未有如此称呼。
在封建社会、服饰紧密联系着 每个人的身份与社会等级。服 饰的式样、颜色、质地必须符 合穿用者身份的高低贵贱
等级森严、礼治规范
从清代官服的差异中,你对 我国古代服饰有何感触?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9世纪,帝国主义的炮舰强 行打开了清朝国门。为了“变 法图强”大批中国青年留学欧 美,从此,近代西方思想与科 学技术大量传入中国,作为一 种社会思潮的直接表现,在中 国的社会上层和占风气之先的 学界首先出现了服饰改革运动。
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人们穿西服的状况(态度)发
生了什么变化?
从不接受西装到接受西装;
2、为何西服会在民国初期流行?
思想解放;民国的剪发易服政策;西服本身的魅力 3、西服传入对我国服饰变化有何影响?
促使中国服饰的改革,出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2、现代服饰变化(新中国) (1)概况:
材料一:中国最早赴美留学幼童,因为辫子,受到美国孩 子的嘲笑,纷纷剪辫易服。1881年下令撤回中国,穿西服 成为一大罪状。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 材料二: 西装由于具有适体、潇洒、便于配领带等饰件 的特点,自民国初年便开始在社会上日益流行,并且大有一 发不可收之势。
思考: —— 新华文摘 《五四以来中国服饰的演变 》
现在的婚纱照更上一层 楼,在追求个性与独特的 今天,新人不再满意于商 场出售的成品婚纱,开始 迈向订制的个性年代。化 妆技术的进步也让新人更 加愿意面对镜头露出自信 的笑容,留下美好的回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4课
2、“重农抑商”政策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是: A、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B、中国有重视农业的优良传统 C、中国人口众多,解决吃饭问题 D、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3、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闭关自守 政策的含义是 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C、一根排斥西方事物 D、封闭过界固守疆域
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
(1)主要形式:(特点) (2)土地兼并: ●概况 抑制措施 结 原 果 因 1.根本原因: 土地私有制的存在,使土地兼
并不可避免。 2.主要原因: 封建经济的发展 北魏至唐朝前期:均田制 明朝:按人口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
3、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
(1)主要形式:(特点)
①国家土地所有制 ②地主土地私有制
2、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闭关锁国
清朝时期 广州十三行, 是唯一准许与 外商打交道的 商行。
清朝时 期的广州商 馆区。
1793年,英国人马嘎尔尼访华,乾隆帝要他行双 膝下跪之礼。马嘎尔尼最初不答应,后来提出了条 (3)这一时期清政府在对外贸易方面采取的闭关锁国政 件:将来中国派使者到伦敦去的时候,也必须向英 策产生了什么后果? 王行跪拜礼,或是中国派人向他所带来的英王的画 不仅阻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 像行跪拜答礼。最终他以单膝下跪的形式朝见了乾 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 隆帝。乾隆帝很不高兴,接见以后,就要他离京回 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国,拒绝了英国通商要求。 乾隆皇帝在给英王乔治二世的信中说:“天 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特因天朝所产茶叶、丝帛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 物,是以加恩体恤。”把马嘎尔尼赠送的地球仪、 望远镜、铜炮、火枪、西洋船模型等礼物,当作贡 品、玩好收藏。
统编版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教案
第四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教学设计一、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为选择性必修二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的第一课。
本单元侧重于反映“劳动工具的日益改进不断改变着人们的劳作方式及生活方式。
”,这是自古以来中外不同人群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本单元三课分别从古代、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现代三个时间维度展开,形成递进关系,反映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方式的变革,从而推动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
本课由三个子目构成:农业工具的变化、手工业工具的进步、劳作方式的发展。
前两目是并列关系,侧重介绍了农业领域耕作工具、灌溉工具、畜牧业工具的变化及手工业领域纺织业、陶瓷业和金属冶炼业工具的进步,即聚焦古代两大生产部门的生产工具进步。
第三目侧重于农业家庭式劳作、农业庄园式劳作、手工业家庭式劳作、作坊式劳作等古代重要的劳作方式。
前两个子目从物质技术角度对生产力发展进行梳理,第三子目则在生产力基础上对劳作方式进行解读,三个子目联系紧密: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而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工具的发展反映的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又推动了生产关系发生变革,促进了劳作方式的发展。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经过近一个学期的选择性必修学习,学生基本适应了选择性必修在特定主题之下古今贯通、中外联系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历史思维广度和深度,初步具备了分析史料、进行推理的能力。
由于本课涉及劳动工具和劳作方式的发展变化,本课内容一方面都是生活层面上的,与学生的饮食、穿着等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但另一方面,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基本上是全新的,00后的学生们大多缺乏劳动体验,教材中涉及的大部分劳动工具对他们而言是全然陌生的。
在这种既缺少前置的基础知识、又缺乏先行的生活体验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当地长期使用的典型工具、具象直观的图文音频材料提供丰富的历史细节,为学生的认知搭建脚手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深度学习。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一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一、人们早期的生产与生活农业出现的影响①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增加了人类的食品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②农业的出现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③随着社会分工,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
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也因为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产生。
④农业的出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农业出现的主要地区:西亚的两河流域,非洲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
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古巴比伦王室和神庙拥有许多土地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
古代中国:商河西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实行井田制。
铁犁牛耕的应用,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重农抑商,水利工程的发展,农业科技发达,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秦汉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古希腊:公民拥有土地。
古罗马:以谷物生产为主,实行土地国有,人们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
美洲:阿兹特克的土地除了贵族部分外,还有村社的公用土地称为份地。
●第二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一、美洲物种的外传随着新航路的开辟,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番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由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传播到亚洲非洲。
玉米传入中国的途径: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
番茄:由美洲带回欧洲,18世纪中叶食用栽培,18世纪末欧洲培育的番茄新物种传回美洲,明朝万历年间番茄被引入中国。
辣椒: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明朝,辣椒引入中国。
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主要有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
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
蔬菜类的黄瓜,豌豆。
经济类的甘蔗等。
其中小麦和水稻对美洲人的社会生活影响最大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①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传播,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②食物物种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③不同物种的交流,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④新物种的引进对当地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一定影响⑤饮食品种的大众化冲击原有的社会等级拓展:1、推动美洲物种外传的因素①新航路的开辟,美洲的发现②欧洲早期殖民扩张③世界市场的出现及逐渐扩展④美洲作物玉米甘薯自身的优势2、新航路开辟前物种交流的特点交流范围有限:集中在亚非欧之间,在邻近地区或各大洲内部进行交流物种较少:存在少量的跨州的食物物种,交流时间跨度大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特点:欧洲具有主导性,范围具有全球性,交流具有双向互补性,内容具有丰富性,结果具有双重性,时间具有长期性4、美洲农作物传入对中国的影响积极影响:①丰富食物结构,改变了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②增加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③促进土地的开发增加耕地面积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④推动了农产品的商业化,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⑤新的经济要素,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消极: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环境●第三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趋势:机械化,集约化,产品化领域:农业,畜牧业,渔业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原始社会:人们利用地窖和淘气来储存余粮古代社会:粮仓20世纪50年代:美国已经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20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21世纪以来:新型制冷设备相继推出,粮仓容量不断扩大,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用书:4第4课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含答案
第24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学习目标:1.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2.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素养解读:1.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及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史实。
(易混点)2.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角度,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原因与实质及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利与弊。
(重点)3.结合当今世界的经济形势,运用唯物史观全面、客观地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
(难点)[知识梳理]一、经济向全球化发展1.原因(1)历史条件: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获得空前发展,世界市场迅速扩大。
(2)科技条件:二战以来,交通运输技术迅速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
(3)国际环境:两极格局的瓦解也为经济全球化扫清了障碍。
(4)各国政策: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
(5)推动因素: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强有力的推动者。
2.评价(1)对世界: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2)对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绝对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
(3)对发展中国家①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全球化中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
②策略:保持清醒头脑,制定合理对策,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谋求发展。
二、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1.背景(1)关贸总协定在解决争端时缺乏法律性的强制措施。
(2)为了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
2.前身:关贸总协定。
3.成立: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建立。
4.宗旨:致力于促进各国市场的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5.作用(1)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开始建立起来。
(2)促使各成员之间逐渐取消贸易壁垒,使各成员通过贸易获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繁荣。
(3)努力减少其成员间的不平等,对发展中国家和贸易小国的利益给予足够的重视。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知识点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1、起源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
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马上点标题下“高中历史”关注可获得更多知识干货,每天更新哟!)2、表现河姆渡氏族公社遗址发现稻谷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3、地位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4、概况(1)原始农业主要生产工具:石刀石斧石犁耒耜主要耕作方法:刀耕火种作物种类:水稻和粟生活方式: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
(2)商周农业主要生产工具:出现了青铜农具,但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
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耕作技术: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作物种类: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5、农业发展特点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1、铁犁牛耕的发展(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2)汉朝:西汉赵过推广的耦犁,要用两头牛牵引,三个人驾驭。
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
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到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
这种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
2、耕作技术的不断进步(1)耕作方法:①垄作法(春秋战国)②代田法(西汉)(2)耕作技术:①西汉发明播种用的耧车②魏晋南北朝采用耕耙耱技术(北方旱地)和耕耙技术(南方水田)(3)耕作制度:①两汉的耕作制度是以一年一熟为主。
②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3)水利灌溉的发展:①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时期);漕渠、白渠、龙首渠(汉朝)②灌溉工具:翻车(曹魏时期)、筒车(唐朝)、水力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商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和集体劳动:分封制与井田制2、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1)生产力: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2)生产关系: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如鲁国的初税亩、商鞅变法等2、小农经济的主要特点(1)生产方式: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2)生产目的: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小农经济下的农民(1)拥有一定的土地、农具或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导学案完美版
古代的经济政策》导学案知识点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夏、商、西周时期:井田制(1)一切土地属于,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2)国王层层分封土地,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并向国王交纳 贡赋。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1)税制改革:公元前 594 年,鲁国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 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2)法律确认:秦国,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此后 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4.土地兼并问题 (1)出现原因:在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地主大量兼并农民土地,造成社会两极 分化。
(2)抑制兼并:北魏到唐前期,政府实行;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人丁和 田亩多寡收税。
(3)影响: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轻巧识记中国古代的土地兼并问题主干梳理知识点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1)原因: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
(2)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3)表现①战国时期:首倡“重农抑商” 。
②西汉时期: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措施,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
③明清时期: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的政策,实行,加征民营商业的商税。
(4)影响: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知识点三:“海禁”与“闭关锁国”(1)明朝的“海禁”①原因:担心海上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
②表现:明太祖开始实行“海禁” ,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2)清代继续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①原因: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②表现: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将沿海居民内迁,不许人民片板下海。
③危害: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高中历史必修二的复习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二的复习知识点总结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1、了解三大改造:1956年底,中国基本上完成三大改造。
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
2、了解八大的主要内容: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
主要内容:(1)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当前的任务是:集中力量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了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掀起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
(第二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历史意义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主要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实行拨乱反正。
(3)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4)实行改革开放(第三课)经济体制改革1、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废除人民公社制度3、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致富、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2、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作用城市:中心环节是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内容:(1)、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2)所有制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1992年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作用: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增加了企业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人民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第四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中国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形成的:(1)经济特区的设立:1980年,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省。
历史部编版高中选择性必修二(2019年新编)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单元检测题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40分钟100分)第I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 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报道,在边疆地区出土的汉代农具中,铁器农具数量甚多。
相比之下,青铜农具已较少见,石器、蚌器、骨器农具更少见。
这反映了汉代A.政府对边疆地区经济的控制力增强B.民间冶铁业技术较先进C.各地农业发展趋向均衡D.边疆地区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2.元朝王祯所著《农书》中记载了100多种农具,其中绝大多数宋代均已有之,并且构成一个相当完整的系列。
这个农具家族中的多数成员,一直生存到20 世纪中叶,寿命长达千年之久。
这表明在宋代A.传统农具的定型化基本完成B.农业生产动力有了重大突破C.技术革新推动种植面积扩大D.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形成3.范仲淹称:“器以象制,水以轮济。
假一毂汲引之利,为万顷生成之惠。
扬清激浊,诚运转而有时,救患分灾,幸周旋于当世。
”材料所述“器”的运用A.使农业生产摆脱了自然束缚B.提高了农田抗旱的能力C.避免了农业自然灾害的发生D.变革了农业的产业结构4.西汉著作《方言》中,“繼车”和“道轨”是有关纺车的文献记载。
下图所示是汉代画像石上妇女使用单锭纺车纺丝织布时的场景。
由上述史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汉代画像石上的纺车A.汉代已使用纺车纺纱B.汉代纺纱业分工细密C.纺车最早出现于西汉D.纺车提高了纺织效率5.唐代,河南伏牛山地区某个窑场创烧出一种新产品,周边的其他窑场很快先对该产品进行外形上的仿造,然后逐渐探索和完善配釉、施釉、装烧等工序。
到了北宋时期,该地区的青瓷制作水平已经超过南方的越窑。
这说明A.技术创新推动了北方制瓷业发展B.南北经济交流加强C.北方制瓷业的生产规模日益扩大D.南方制瓷技术北传D.维护奴隶制庄园经济 C.调整公民内部的关系7.到18世纪中期,英国一家大呢绒工场拥有600台织机;金属加工已有500 种以上不同形状的锤。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共45张PPT]
◎认知反馈
(2016·课标全国Ⅱ,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
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经济严重衰退
B.土地政策调整
C.坊市制度崩溃
D.政府管理失控
(2016·浙江文综,17)在古代文学家笔下,大江之南的乡村社会,
“家给人足,居则有室,佃则有田,薪则有山,艺则有圃……婚媾
产品基本为贵族所有 由奴隶和庶民耕种 千耦其耘
(3) 形成于商,鼎盛于西周,破坏于春 兴废 秋,废止于战国
3. 封建社会: 封建土地私有制
①根本原因——生产力进步,私 田大量产生
(1) ② 耕作井田的劳力减少(由于战争 背 等因素) 景
③周室衰微,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发 展(化公为私)诸侯视土地为私产
均田制
1.内容: 按性别、年龄把国家掌握的无 主荒地分配给农民。 2.特点: ①农民只有使用权,不能买卖;
②农民要服徭役和兵役。 3.政府实施的主要目的:促进生产、增 加税收。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历史时期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夏商周)
土地制度 土地公有制 土地国有制
封建社会 以私有制为主体的 (战国以来) 多种土地所有制
贫富分化 →激化矛盾 →危害统治
影响: ①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
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壮大, 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
②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③农民: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 地主:地租重,使其乐于买田置地,影响
手工业再扩大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④土地兼并下的两种矛盾: 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封建国家同地主的矛盾
④各国的改革(直接原因)
(2)过程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课件第二单元+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典型例题]
有学者根据已有文献和出土的汉简对西汉时期拥有60亩土地的中等自 耕农家庭收支进行了估算,如下表所示。据此可知西汉时期( )
年收入
年支出
粮食 副业 纺织 生活
生产
租税
其他
无统 10 120 石
计 匹布
口粮 80 石 留种 6 石 食盐 1.8 石 饲料 10 石 衣着 5 匹 农具 7 石
合作探究 释疑解惑
探究点一 中国古代农业工具的进步及影响
[史料实证]
材料 据初步统计,出土战国铁器的地点见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 蒙古、河北、河南、山西、山东、陕西、甘肃、宁夏、新疆、湖北、安 徽、四川、云南等23个省、自治区。秦、楚、燕、齐、赵、魏、韩的广 大地区都有铁器出土。战国铁农具的种类很多,有铧、锄、铲、耙等。河 南洛阳战国粮仓出土铁农具72件,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出土铁农具近 70件。就铁农具种类而言,基本上能适应开垦、耕翻、除草、收割等主要 生产环节的要求。
史家评述 李健民在《战国时期铁农具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中认为:“民 以食为天。自古以来,农业就是社会经济的命脉。农具则对农业生产的效 率起着关键的作用。史前时期农具的质料为石、木、蚌、骨等。夏、商、 西周时期虽已进入青铜时代,但是因为铜料珍贵,主要应用于礼器和武器的 制作,青铜农具所占比例不大,农具的制作仍以传统的质料为主。西周晚期 开始出现人工冶铁术。春秋时期冶铁术有所进步,战国时期更有迅速的发 展。铁料质优价廉,尤适合制作工具。铁农具的推广使用,极大地促进了农 业的发展。战国时期虽战乱频繁,但是社会经济仍然呈现空前繁荣的局面, 为秦汉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答案:C
探究点二 农业家庭式劳作方式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史料实证]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正直但无知识是软弱的,也是无用的;有知识但不正直是危险的,也是可怕的。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4课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一、土地制度(政策)1、商周井田制(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性质: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私有制)特点:(1)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即周王所有);(2)周王分封臣下(层层分封、不得买卖、交纳贡赋);(3)奴隶庶民集体耕种;(4)劳动产品归奴隶主所有;(5)耕地形同井字,为井田;2、封建土地私有制(1)确立:春秋战国①过程:私田出现;私田合法化;经营方式变化;法律上确立;②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2)均田制①概念:封建王朝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的土地制度②实行:北魏隋唐③作用: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发展;维护小农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缓和社会矛盾;巩固封建统治;二、重农抑商1、表现:(1)战国: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2)汉武帝时: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征重税;(3)明清: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垄断盐、茶等重要商品的经营,对民营商业加税;2、原因:(1)农业是封建经济最主要的生产部门;(2)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3)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4)人口流动不利于社会稳定。
3、影响:①有利于农业的发展;②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封建统治;③抑制了商业发展;④从长远看也不利于农业的进步;三、“海禁”和“闭关锁国”1、明初的海禁(1)概念:禁止沿海人民出海贸易与下海捕鱼;(2)原因:东南沿海倭患猖獗;(3)影响:①严重影响沿海经济发展和人民生计;②是造成中期倭患的重要原因;2、清初闭关锁国(1)概念:严格限制对外交往(人、贸易);(2)原因:①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②保护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2)危害:①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②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学历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学历案【课题与课时】《选择性必修》(二)第二单元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教学课时:1课时【课标要求】了解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历史上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
【学习目标】1.唯物史观:了解古代劳作工具的改进,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劳作方式的变化,知道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一原理。
分析战国时期、清中后期生产工具对社会的不同影响,理解生产工具变革对人类社会的革命性意义。
2.时空观念:梳理古代东西方生产工具发展历程,理清时空脉络,形成宏观历史视野,培养历史时空观念。
3.家国情怀:认识科技创新的意义,培养创新意识,形成责任担当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评价任务】内容工具的变化(农业、手工业)劳动方式的发展情境借助战国铁犁铧、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石制农具、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铜铲以及四川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蜀锦提花机模型等历史资料创设学习情境,在具体的文献之中探寻古代生产工具的演变。
通过对河南安阳殷墟铁三路制骨作坊遗址、河北曲阳定窑作坊遗址的分析来创设学习情境,通过问题探究加深对劳作方式发展的认识。
知识点古代东西方生产工具、劳作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农耕工具变化的特点和影响,中国古代劳作方式的演变。
任务1、历史概念理解:刀耕火种、铁力牛耕、范、集体劳作、庄园。
2、从唯物史观角度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变革之间关系的角度,认识生产方式变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3、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科技创新的意义,培养创新意识,形成责任担当意识和历史使命。
学生目标达成所需要的表现课前:1、搜集梳理生产工具的相关内容,并进行分类整理,比较异同点。
2、通览教材,标划出本课相关史实,尝试提出自己的某些困惑。
3、借助学历案对课堂探究问题进行初步自主探究。
课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资料卡的展示,以及对学习任务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并对学习成果进行展示。
课后:独立完成课后检测,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反思学习,进一步进行拓展学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影响 消极:1、妨碍海外市场开拓
2、阻碍资本主义萌芽 3、落后于世界潮流
积极:1、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来侵略, 2、维护国家安全
本课小结
1. 对下图所示内容认识正确的是
明朝的“鱼鳞图册”
A.政府奖励垦荒耕地数量增加的情况 B.地主兼并农民土地的记录 C.农村土地专业化经营的情况 D.国家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海禁”政策
烧房抢粮的倭寇
材料 :顺治元年(1644年),清政府颁布“迁海 令”,„„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 界。时刻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违者死无赦。 ——《台湾外记》
闭关锁国政策
根据文字材料和 图片,概述清朝 的对外政策是什 么?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1)原因 直接: 维护统治的需要
根本: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 (2)内容: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主体)
农民土地所有制 农民自耕(纳税)
(少量)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
北宋流民图
4、弊端—— 土地兼并
土地向少数人高度集中 (1)含义:
(2)实质:大地主与封建国家争夺财源
(3)根源:土地私有制和买卖的合法性 (4)影响:激化矛盾、农民起义、影响税收 (5)抑制措施: 北魏-唐:均田制 明:“鱼鳞图册”
2.(2010年广东卷文综13)北魏均田制实行 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指被圈占 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 一词的使用更普遍。这反映了均田制实施后 A.井田制得以恢复 B.不存在土地私有现象 C.仍存在土地集中现象 D.庄园由中央直接管理
中国自古就有土地神 的崇拜,生养万物:土 地载万物,又生养万物, 长五谷以养育百姓, 《左传通俗篇》有云: “凡有社里,必有土地 神,土地神为守护社里 之主,谓之上公。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一)原始社会: 氏族公社所有
(土地国有制) (二)奴隶社会: 井田制 ——实质:土地私有制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
二、“重农抑商”
探究:阅读下列材料,思考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的原因。
材料一:战国时期,法家认为,商人依仗其雄厚的财力, 生活上“田池射猎之乐,拟于人君”,政治上“交通王侯, 危及政权统治 力过吏势”,因而被韩非子视为“邦之蠹[dù] 也”
材料二:雍正帝:“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 与农业争夺劳动力 少一耕稼之人。”
一切土地归国家(王)所有
(三)封建土地所有制
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出现) 直接原因 鲁国 “初税亩”(承认土地私有合法 性) 2、确立: 商鞅变法(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 3、主要形式
1、形成:(井田制瓦解原因)
3、主要形式
封建土地国有制
(一部分)
分配给农民(纳税)
地主土地所有制 出租给农民(交租)
二、重农抑商
(一)原因 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危及政权统治
(二)目的 直接:保护小农经济 根本: 巩固封建统治
(三)实质:维护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
(四)具体表现:
二、重农抑商
(五)评价: 积极:(前期 ) 促进农业发展,巩固政权 消极:(晚期) 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和社会进步
阅读下列材料,明朝为解决倭患问题,采取什么样的对外 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