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幻灯片1
中国当代文学
幻灯片2
第一章 1949——1976文学运动和思潮
●一、文艺队伍大会师
●(一)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召开
●1949年7月2日-19日,由郭沫若提议,党中央批准的“中华全国艺术工作者代表大
会”在北平召开,824名代表出席大会。

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两支文艺队伍在党的旗子下胜利会师。

●指出了新中国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突出了社会主义文
艺的新任务,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幻灯片3
●影响:新中国文艺以此为起点。

同时也以此确定了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建国后的统治地位。

●确立了以延安文艺作为当代文学的理想模式。

确立了政治对文学的权威作用。

●局限:文艺的大会师,是以解放区文艺为基准的。

把解放区文艺政策、文艺价值、文艺
经验推广到全国,作为以后文艺发展的借鉴和遵循。

幻灯片4
●(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和批评原则的确立
●1953年9月23日-10月6日,第二次文代会在北京召开
●确定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和批判原则(最高准则;把塑造新英雄人物确定为社
会主义文艺的基本要求)。

●出现了一元化价值批评模式的端倪。

幻灯片5
●二、50、60年代文艺运动逐渐由艺术争鸣演变为政治斗争和阶级斗争
●(一)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对《武训传》的批判,一是将思想问题、学术问题、文艺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进行上
纲上线的群众性政治批判,给当代文艺运动和文艺创作带来了深远的消极影响。

●二是对文艺的主题简单化、绝对化理解,忽视了文艺作为精神产品的复杂性。

●三是政治统帅直接干预文艺,使文艺政治化、思想阶级斗争化倾向进一步加剧。

幻灯片6
●(二)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
●这场运动具有扩大化、无限化的特点:
●从对俞平伯的批判深入到对五四以来整个哲学社会科学中胡适思想及其影响的批判,
由学术问题扩大为政治问题,由古典文学研究扩大到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由文学研究领域,扩大到思想、文化领域乃至整个意在清除所谓社会生活中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捍卫现实主义文学原则的学术范畴,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

幻灯片7
●(三)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及对其进行政治上的批判,将意识形态文艺思想上的斗争等同
于社会政治和阶级斗争,混淆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为后来疾风暴雨式的用政治阶级斗争来解决学术和思想分歧开了先河。

幻灯片8
●(四)文艺界的反右斗争
●1957年下半年起,全党开展整风运动和反右斗争,极左路线进一步发展。

6月,中国作
协召开党组扩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判丁玲、陈企霞等,对丁玲、冯雪峰“反党集团”进行了批判,以此揭开了文艺界反右斗争的序幕,冯雪峰、丁玲、艾青等一批老作家,王蒙、刘绍棠、流沙河等文坛新秀,一批文艺工作者被打成“右派分子”,遭到批斗。

幻灯片9
●(五)双百方针(“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提出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1956年九月,秦兆阳发表了《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批评文艺教条主义为倾向性、
政治性而牺牲真实性。

●1957年1月,巴人(王任叔)发表《论人情》,批判文艺教条主义把阶级斗争简单化,
以致许多作品为必须“无产阶级的道理”而牺牲了普通的人情。

●1957年5月,钱谷融发表《论文学是人学》,反对把人当作反映整体观念的一种手段,
主张以写人为中心。

幻灯片10
●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和文艺观念的新探索的指导下,文艺界出现了昙花一
现的新气象,出现了一些干预社会现实、描写人情人性的作品。

●(六)文艺政策的调整
● 1960年冬,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文艺界开始了
文艺政策的调整。

1961年6月,中宣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文艺工作者座谈会,对党的文艺政策进行调整,提出了在创作和批评方面,在文艺队伍建设和文艺工作领导方面要合乎艺术自身规律的主张。

幻灯片11
●(七)左倾思想升级和阶级扩大化对文艺的进一步伤害
●1962年9月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把阶级斗争进一步扩大化和绝对化,向全党提出;“千
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口号,强调要狠抓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

●1965年11月10日,姚文元在《文汇报》上发表了《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全国
各大报刊相继转载,吴晗等一大批作家和学者遭到株连。

左倾思潮越演越烈,严重摧残文艺,点燃了遗毒甚广的“文化大革命”。

幻灯片12
●三、文化大革命十年文艺思潮
●(一)革命样板戏等文革文学
●现代京戏《红灯纪》、《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龙江颂》、《海港》,
革命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

●样板戏主题政治化,人物类型化,结构模式化。

基本内容不离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
主要人物(一号人物)为不食人间烟火的救世主和精神导师。

艺术上打磨精致,有些
唱段优美动听,但对生活高度净化和美化,审美上苍白贫血。

幻灯片13
●(二)文革文艺理论的出台
●三突出”创作原则::林彪提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
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主题先行论”:“老干部等于民主派,民主派等于走资派,走资派还在走,必须打倒”。

使文学作为图解政治阴谋的工具,公式化、概念化,成为“瞒和骗”的文学。

幻灯片14
●“三结合”、“三陪衬”创作方法:领导出思想、群众出生活、作家出技巧(三结合);以
成长中的英雄人物来陪衬主要英雄人物,以其他正面人物来陪衬主要英雄人物,刻画反面人物来陪衬主要英雄人物(三陪衬)。

幻灯片15
●(三)文革文学的特征
●1、文学思维极端化
●2、文学主体缺失化
●3、文艺政治化
●4、文艺批评简单化
幻灯片16
●(四)文革时期的潜在写作
●文革时期在地下民间流传的一些作品,当时未曾出版,有的写于当时,文革后才得以
面世。

这些非主流的写作,个人化的创作,往往变成了文革文学创作中的一些有价值的作品,创作理念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

●手抄本有张扬的长篇小说《第二次握手》,靳凡(金观涛)的中篇小说《公开的情书》,
赵振开的中篇小说《波动》。

●以及写于文革中的郭小川的《秋歌》、《团泊洼的秋天》,舒婷的《船》、《赠》、《秋夜》,
芒克的《太阳落了》、《城市》等。

以及1976年“四五运动”中的天安门诗歌等。

幻灯片17
●潜在写作凝聚了创作者的独立思索,抒发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在题材、手法、风格、个
性等方面有所开拓,
●但在思维方式上,创作者主要还是用文学的方式参与和反抗政治阴谋斗争,思维方式不
完全是文学的,带有现实反抗性特征。

幻灯片18
第二章:十七年时期的小说
●一、50、60年代小说概况
●(一)创作方法: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潮
●(二)创作题材: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
●1、历史题材: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政治斗争史、革命战争史。

如反映解放战争
的长篇小说有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吴强的《红日》、曲波的《林海雪原》、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等。

●短篇小说有峻青的《黎明的河边》、茹志鹃的《百合花》是其间的代表作。

幻灯片19
●革命历史战争题材小说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史诗风格:用文学的形式真实的再现某一时期,某一事件的社会场景,理性的共性取
代了感性的个性,作者不能深入历史、反思历史的悲剧性因素。

●纪实品格:常常以真人真事为题材,具有自传色彩。

作者多是战争的参与者,他们多
为客观叙事,而不是将自身生命沉潜于历史,进行主观探索。

●政治色彩:体现政治的要求和导向,进一步强化了文学的社会教化功能,这种创作方
法后来演变为“三结合”的极端。

幻灯片20
●2、现实题材:写土地改革后农民观念变化的有:马烽的《一架弹花机》、赵树理的《登
记》;写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短篇小说有:李准《不能走那条路》,秦兆阳的《农村散记》,康濯的《春种秋收》等,长篇有赵树理的《三里湾》、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柳青的《创业史》等。

●3、在这一阶段,也存在少量干预现实的作品,如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刘
绍棠的《田野落霞》等。

幻灯片21
●表现民间人情人性的作品有: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建国后最先遭受批判的作品),
邓友梅的《在悬崖上》,宗璞的《红豆》,陆文夫的《小巷深处》,李威仑的《爱情》等短篇。

●(三)创作成就
●1、一批有一定艺术价值,反映历史和现实的作品出现,新的创作群体出现。

●2、作家以自己的创作,以各种方式曲折艰难的影响和抵制着左倾的政治思潮和对文艺
的干预。

幻灯片22
●(四)本阶段文学的缺限
●1、文艺政治化
●对文艺与政治关系理解的简单、机械化
●文艺表现政治、革命、战争,文艺为社会的服务直接理解为对政治的服务。

文学主要集
中与对党领导下的革命运动、战争的表现,有对政策图解的倾向。

幻灯片23
●2、题材单一化
●主要集中于现实和历史题材,以党的革命斗争和现实政策为主要参照点。

忽视了社会生
活丰富性、复杂性。

●3、手法简单化
●片面追求大众化、民族化,造成了公式化、概念化倾向,主要是肯定性歌颂,缺少对生
活的深层次挖掘。

作家的个性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

幻灯片24
●4、人物形象扁平化
●主要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典型形象,人物形象类型化、模式化。

●5、作家非专业化
●作家往往借助自己熟悉的历史和生活写作,具有历史再现性质,文学创作的修养不够。

幻灯片25
重要作品
● 1.杨沫与《青春之歌》
●《青春之歌》:是一部探索民主革命时期青年知识分子道路问题的长篇小说,是我国当
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党领导下的学生运动的长篇小说。

●艺术成就:塑造了一个从个性解放到献身社会解放的青年知识分子形象,逻辑的展示了
林道静的成长历程,形象的说明了知识分子和工农群众相结合的必要性和艰苦性。

幻灯片26
●展示了30年代早期、中期尖锐激烈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以及复杂的社会关系,展现
了以北平为中心的青年学生抗日救亡运动,塑造了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群像,揭示了时代对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影响。

●浓郁的抒情笔调。

情景交融,细腻含情的女性意识。

幻灯片27
● 2.柳青与《创业史》
●作者通过梁家两代人不同创业道路及其结局,概况了中国农民的生活历程,反映了他们
要求改变苦难命运的强烈愿望,指出了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走共同富裕的集体化道路,农民才能够彻底翻身,实现自己的创业理想。

幻灯片28
●小说成就和意义:
●深刻的主题,宏伟的气魄。

表现了农民翻身和创业的艰难历程;写出了社会主义在中国
农村的发展史。

●塑造了众多鲜明独特的人物形象。

塑造了50年代农村社会主义创业者的英雄形象;作
品体现出作家的平民意识和对生活的真诚感受;
●展示了农村合作化前后复杂的社会关系和尖锐的阶级矛盾,反映了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
复杂过程。

●独特的艺术风格。

开阔、浑厚、热烈而细密的艺术风格。

幻灯片29
●局限:
●对人物性格刻画不足,情节冲突不够,抒情议论过多。

对人物主要采取阶级分析法,对
人情、人性美展示不够。

● 3.茹志鹃与《百合花》
●《百合花》(1958)是茹志鹃的代表作,作者用抒情的笔法,抒发了同志间的真挚友谊
和异性间朦胧的爱恋,给残酷的战争和艰难的岁月留下了一缕美丽的温馨。

幻灯片30
●作品写了一个乡间战地救护所发生的女文工团团员和新媳妇怀念通讯员小战士的内心
活动,写出了“一曲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取得了审美心理的奇妙感应。

作品创造了一种中性和软性的艺术色调,从而使五六十年代之交一种被称为“阴柔美”的艺术风格得以合法存在。

幻灯片31
●干预生活冲破题材禁区的作品
●1956年,由于“双百”方针的提出,文艺界出现了空前的活跃景象,许多作家敢于正
视现实,独立思考,创作的题材领域也有所拓展,出现了一批干预生活和爱情题材的作品,主要是短篇小说,在读者中引起广泛反响。

● 1.干预生活的作品如白危的《被围困的农庄主席》、刘绍棠的《田野落霞》、耿简的《爬
在旗杆上的人》、李准的《灰色的帐篷》、何又化(秦兆阳)的《沉默》、李国文的《改选》、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
幻灯片32
●这些作品贴近现实、针对性强、对现实生活中一些不健康甚至阴暗的东西,如官僚主义、
革命意志衰退、主观主义、教条主义、逢迎领导、欺压群众、强迫命令等进行了揭露、鞭挞、针砭和讽刺,具有批判的锋芒和积极的意义。

幻灯片33
● 2.冲破禁区,表现爱情题材的小说有:
●邓友梅的《在悬崖上》(对婚姻和爱情、对人性隐秘的探讨)、宗璞的《红豆》(对少女
初恋心态的探讨,以及个人情感与事业的关系探讨,揭示的革命和祖国高于一切的主题)、刘绍棠的《西苑草》(写大学生恋爱的故事)陆文夫的《小巷深处》(对旧社会一个妓女在新社会追求爱情的故事,写出了被侮辱被损害的女性的复杂心灵)等
幻灯片34
●这些小说,写“家务事、儿女情”,写悲欢离合,借以拨动人们的“情弦”,歌颂高尚的
情操,歌颂新社会;鞭挞自私和丑陋的灵魂,
●以上作品,在1957年的反右斗争中,不少被打为“毒草”,作者也受到批判,有些还被
划为“右派分子”,20多年后,这些作品中的优秀之作被作为“重放的鲜花”出版。

幻灯片35
十七年的诗歌
●50年代初期,诗人主要处于思维调整期,有审美价值的诗歌作品不多,主要是颂歌。

● 50代前期的诗歌具有两大主题:和平和建设。

●你让祖国的山川/变得这样美丽,清新,/你让人人都恢复了青春,/你让我,一个知识
分子/又有了良心。

——冯至《我感谢》。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臧克家
《有的人》
幻灯片36
●1958年的“新民歌运动”:是由毛泽东提倡,各级委组织、发动的一场群众性诗歌创作
运动。

违背了诗歌创作的规律,作品数量多但成就低。

●“如今唱歌用箩装,千箩万箩堆满仓。

莫看都是口头语,放到田里变米粮。

人人写诗歌,
村村出诗人”
幻灯片37
●50年代后期的收获主要在叙事诗,抒情诗在反右的冲击下逐渐衰落。

●60年代,阶级斗争进一步扩大化和升级,政治抒情诗主导诗坛,诗歌变了“战歌”,标
语化、口号化、政治化,政治抒情诗一统天下。

幻灯片38
●二、抒情诗代表诗人
●郭小川
●从1955年发表政治抒情诗《致青年公民》开始,诗人进入了旺盛的创作期。

以后他先
后写了《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一个和八个》、《将军三部曲》等叙事诗以及抒情诗《望星空》。

其中《将军三部曲》、《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是建国后长篇叙事诗的优秀作品。

●60年代,他创作了《厦门风姿》、《乡村大道》、《青纱帐—甘蔗林》、《祝酒歌》、《西出
阳关》等一批作品,形成了自己雄浑而深遂的艺术风格。

"文革"期间,他创作的《团泊洼的秋天》、《祝寿》、《秋歌》,心怀隐忧,深沉而悲慨。

幻灯片39
●在艺术表现上,他创造地继承感物言志的古诗词传统,还就诗的格式进行了各种尝试,
楼梯式、自由体、新辞赋体都在他的诗中得以挥洒自如地应用。

●饱满的政治热情,不屈的战斗意志,正直坦白的心灵是郭小川人格和诗品的三个重要因
素。

幻灯片40
●贺敬之:
●是以新歌剧《白毛女》而闻名天下的诗人。

●《放声歌唱》、《十年颂歌》、《雷峰之歌》、《中国的十月》
●贺诗注意吸收民歌和古诗的营养,又不排斥外国诗歌的影响,如“信天游”体与“楼梯
式”就被诗人以熟练的笔法熔铸为一体。

幻灯片41
●三、叙事诗代表诗人
●叙事诗主要写历史,一是写民间的历史和传说,如民间整理的《阿诗玛》、《嘎达梅林》、
《格萨尔王传》长诗,李季的《菊花石》、艾青的《黑鳗》、马萧萧的《石牌坊的传说》等。

●一类是写革命斗争风云,如李冰的《刘胡兰》、臧克家的《李大钊》、梁上泉的《红云崖》
等。

●代表诗人:李季《杨高传》
幻灯片42
十七年散文
●1949年-1956年为第一阶段:
●主要实绩表现在通讯、报告得到了空前发展。

其内容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反映抗美援朝战争。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刘白羽的《朝鲜在战火中前进》
●二是迅速及时的反映社会主义建设,如柳青的《王家斌》
幻灯片43
●1957年-1966年,是十七年散文创作的第二阶段:是当代散文的活跃时期。

●这一时期的散文创作题材更为广泛,思想较为深刻,艺术较为精湛,作品数量多。

●60年代初期,出现了杂文短暂的繁荣。

幻灯片44
●代表作家:
●杨朔散文的特征:
●1)散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强烈的战斗性。

他作品的基
调是歌颂新时代、新生活和普通的劳动者,代表作品有《荔枝蜜》、《蓬莱仙境》、《雪浪花》
●2)注重诗境的创造:继承了中国传统散文的长处,在托物寄情、物我交融之中达到诗
的境界。

幻灯片45
●3)结构精巧。

常常大处着眼,小处落笔,采取寓大于小、寓远于近的艺术表现方法。

而且结尾多寓意,耐人寻味。

●4)语言精美,含蓄新巧,音韵和谐,具有艺术魅力。

象诗一般精确、凝炼、含意丰富
又富音乐感,具有清新俊朗、婉转蕴藉的风格。

●局限是:散文思想内容过于时代化;刻意追求诗境,惯用象征、比附等,艺术表现上有
雷同倾向(见景——入境——抒情——升华——点题);缺少对生活的真情实感。

幻灯片46
●秦牧散文特点:
●1)散文言近旨远,哲理性强。

赞颂新中国、新生活,鞭笞丑恶现象是贯穿他散文作品
的一条主线,在阐述观点,讲明道理时,绝不枯燥。

●2)散文题材广泛、融知识性、思想性、抒情性于一体。

谈古论今、旁证博引,显示出
深厚的生活和知识根底,这是秦牧有别于同时代其他作家的特色。

幻灯片47
●3)散文真正具有“形散而神不散”,表达方式没有固定格式,潇洒自然,语言流畅讲究,
文笔游走灵活,联想奇妙,思路开阔,感情自然流露。

●4)语言流丽酣畅、凝练生动,具有“林中漫步”和“灯下谈心”的行文风格。

幻灯片48
十七年戏剧
●京剧
●话剧
●歌剧
●老舍和《茶馆》
●《茶馆》是当代话剧的经典作品。

创作于1957年。

幻灯片49
●《茶馆》构思独特。

描绘了三个时代三个社会;侧面透露法;人像展览法来结构戏剧。

●艺术结构上采用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座标式结构,每一幕穿插一个事件。

●《茶馆》人物众多,性格鲜明,使用单纯个性化的语言来塑造人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