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幻灯片1

中国当代文学

幻灯片2

第一章 1949——1976文学运动和思潮

●一、文艺队伍大会师

●(一)第一次全国文代会召开

●1949年7月2日-19日,由郭沫若提议,党中央批准的“中华全国艺术工作者代表大

会”在北平召开,824名代表出席大会。来自解放区和国统区两支文艺队伍在党的旗子下胜利会师。

●指出了新中国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突出了社会主义文

艺的新任务,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幻灯片3

●影响:新中国文艺以此为起点。同时也以此确定了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建国后的统治地位。

●确立了以延安文艺作为当代文学的理想模式。确立了政治对文学的权威作用。

●局限:文艺的大会师,是以解放区文艺为基准的。把解放区文艺政策、文艺价值、文艺

经验推广到全国,作为以后文艺发展的借鉴和遵循。

幻灯片4

●(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和批评原则的确立

●1953年9月23日-10月6日,第二次文代会在北京召开

●确定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和批判原则(最高准则;把塑造新英雄人物确定为社

会主义文艺的基本要求)。

●出现了一元化价值批评模式的端倪。

幻灯片5

●二、50、60年代文艺运动逐渐由艺术争鸣演变为政治斗争和阶级斗争

●(一)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对《武训传》的批判,一是将思想问题、学术问题、文艺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进行上

纲上线的群众性政治批判,给当代文艺运动和文艺创作带来了深远的消极影响。

●二是对文艺的主题简单化、绝对化理解,忽视了文艺作为精神产品的复杂性。

●三是政治统帅直接干预文艺,使文艺政治化、思想阶级斗争化倾向进一步加剧。

幻灯片6

●(二)对《红楼梦》研究中主观唯心论的批判

●这场运动具有扩大化、无限化的特点:

●从对俞平伯的批判深入到对五四以来整个哲学社会科学中胡适思想及其影响的批判,

由学术问题扩大为政治问题,由古典文学研究扩大到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由文学研究领域,扩大到思想、文化领域乃至整个意在清除所谓社会生活中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远远超出了捍卫现实主义文学原则的学术范畴,造成了许多负面影响。

幻灯片7

●(三)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

●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及对其进行政治上的批判,将意识形态文艺思想上的斗争等同

于社会政治和阶级斗争,混淆了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为后来疾风暴雨式的用政治阶级斗争来解决学术和思想分歧开了先河。

幻灯片8

●(四)文艺界的反右斗争

●1957年下半年起,全党开展整风运动和反右斗争,极左路线进一步发展。6月,中国作

协召开党组扩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判丁玲、陈企霞等,对丁玲、冯雪峰“反党集团”进行了批判,以此揭开了文艺界反右斗争的序幕,冯雪峰、丁玲、艾青等一批老作家,王蒙、刘绍棠、流沙河等文坛新秀,一批文艺工作者被打成“右派分子”,遭到批斗。

幻灯片9

●(五)双百方针(“百家齐放,百家争鸣”)的提出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1956年九月,秦兆阳发表了《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批评文艺教条主义为倾向性、

政治性而牺牲真实性。

●1957年1月,巴人(王任叔)发表《论人情》,批判文艺教条主义把阶级斗争简单化,

以致许多作品为必须“无产阶级的道理”而牺牲了普通的人情。

●1957年5月,钱谷融发表《论文学是人学》,反对把人当作反映整体观念的一种手段,

主张以写人为中心。

幻灯片10

●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和文艺观念的新探索的指导下,文艺界出现了昙花一

现的新气象,出现了一些干预社会现实、描写人情人性的作品。

●(六)文艺政策的调整

● 1960年冬,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文艺界开始了

文艺政策的调整。1961年6月,中宣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文艺工作者座谈会,对党的文艺政策进行调整,提出了在创作和批评方面,在文艺队伍建设和文艺工作领导方面要合乎艺术自身规律的主张。

幻灯片11

●(七)左倾思想升级和阶级扩大化对文艺的进一步伤害

●1962年9月党的八届十中全会,把阶级斗争进一步扩大化和绝对化,向全党提出;“千

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口号,强调要狠抓意识形态领域的阶级斗争。

●1965年11月10日,姚文元在《文汇报》上发表了《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全国

各大报刊相继转载,吴晗等一大批作家和学者遭到株连。左倾思潮越演越烈,严重摧残文艺,点燃了遗毒甚广的“文化大革命”。

幻灯片12

●三、文化大革命十年文艺思潮

●(一)革命样板戏等文革文学

●现代京戏《红灯纪》、《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龙江颂》、《海港》,

革命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

●样板戏主题政治化,人物类型化,结构模式化。基本内容不离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

主要人物(一号人物)为不食人间烟火的救世主和精神导师。艺术上打磨精致,有些

唱段优美动听,但对生活高度净化和美化,审美上苍白贫血。

幻灯片13

●(二)文革文艺理论的出台

●三突出”创作原则::林彪提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

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主题先行论”:“老干部等于民主派,民主派等于走资派,走资派还在走,必须打倒”。

使文学作为图解政治阴谋的工具,公式化、概念化,成为“瞒和骗”的文学。

幻灯片14

●“三结合”、“三陪衬”创作方法:领导出思想、群众出生活、作家出技巧(三结合);以

成长中的英雄人物来陪衬主要英雄人物,以其他正面人物来陪衬主要英雄人物,刻画反面人物来陪衬主要英雄人物(三陪衬)。

幻灯片15

●(三)文革文学的特征

●1、文学思维极端化

●2、文学主体缺失化

●3、文艺政治化

●4、文艺批评简单化

幻灯片16

●(四)文革时期的潜在写作

●文革时期在地下民间流传的一些作品,当时未曾出版,有的写于当时,文革后才得以

面世。这些非主流的写作,个人化的创作,往往变成了文革文学创作中的一些有价值的作品,创作理念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

●手抄本有张扬的长篇小说《第二次握手》,靳凡(金观涛)的中篇小说《公开的情书》,

赵振开的中篇小说《波动》。

●以及写于文革中的郭小川的《秋歌》、《团泊洼的秋天》,舒婷的《船》、《赠》、《秋夜》,

芒克的《太阳落了》、《城市》等。以及1976年“四五运动”中的天安门诗歌等。

幻灯片17

●潜在写作凝聚了创作者的独立思索,抒发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在题材、手法、风格、个

性等方面有所开拓,

●但在思维方式上,创作者主要还是用文学的方式参与和反抗政治阴谋斗争,思维方式不

完全是文学的,带有现实反抗性特征。

幻灯片18

第二章:十七年时期的小说

●一、50、60年代小说概况

●(一)创作方法: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潮

●(二)创作题材: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

●1、历史题材: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政治斗争史、革命战争史。如反映解放战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