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包含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含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含答案.1、辩证法所说的否定是指在事物发展中()A.简单地宣布某一事物不存在B.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C.要对旧事物采取全盘否定、抛弃的态度D.要对一切现存事物都特怀疑的态度【答案】B2、“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答案】A3、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答案】C4、英雄史观(本身就是错误的观点)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答案】C5、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B.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社会意识各种形式各自具有其历史继承性【答案】C6、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根本是因为()A.预付的资本总量增加了B.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了D.剩余价值率提高了【答案】B7、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C.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答案】D8、《坛经》“时有风吹幡动,----僧曰风动,---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惠能关于运动的观点是()A.运动是物质之根本属性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答案】D9、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关系是()A.前者和后者相互决定B.前者和后者并行不悖C.以前者为基础,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D.以后者为基础,推动前者矛盾的解决【答案】C10、“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答案】D11、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变革C.社会形态的更替D.科技的进步【答案】C12、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B.唯物主义认识论C.实践D.唯物史观【答案】A13、某企业原预付资本为1000万元,资本有机构成为9:1,工人平均每月工资为500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题.1、一元论认为世界统一于()A.物质或精神B.物质和精神C.存在D.具体的物质形态【答案】D2、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A.生产方式B.地理条件C.社会意识D.人口因素【答案】A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答案】A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A.掌握这一正确的哲学理论B.锻炼逻辑思维能力C.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D.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答案】D5、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A.生产力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变革C.社会形态的更替D.科技的进步【答案】C6、上层建筑是指()A.社会的经济制度B.科学技术C.社会生产关系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答案】D7、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C.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答案】D8、社会革命根源于()A.人口太多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答案】D9、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A.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B.在实践中自己探索C.循序渐进D.理论联系实际【答案】D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B.否定的观点C.矛盾的观点D.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答案】A11、“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一论断说明了()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答案】B12、最鲜明体现资本主义国家实质的国家职能是()A.政治职能B.经济职能C.社会职能D.对外交往职能【答案】A13、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B.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D.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答案】C14、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是(A)A.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B.贮藏手段和价值尺度C.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D.价值尺度和世界货币【答案】A15、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生产资料所有制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答案】A1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A.生产过剩的危机B.生产不足的危机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D.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答案】C1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C.工人罢工和起义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答案】B18、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是()A.地理环境B.生产劳动C.社会关系D.社会意识【答案】B19、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答案】B20、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C.是不是有新形式和新特点D.是不是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答案】B21、资本主义地租是()A.平均利润转化来的B.超额利润转化来的C.垄断利润转化来的D.企业利润转化来的【答案】B22、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A.德国B.奥地利C.中国D.俄国【答案】D23、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A.唯心主义的观点B.折中主义的观点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历史循环论的观点【答案】C24、“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答案】D25、钱学森曾经说过:“我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一生所做的工作表示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的奖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第一部分选择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是要()。
A.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解决实际问题B.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直接答案C.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现成的公式裁剪历史事实D.一切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出发【答案】A【解析】在中国现时代,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考点】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
A.丰富的B.精神的C.发展的D.实践的【答案】D【解析】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考点】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物质世界和实践3.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基础是()。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B.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D.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答案】B【解析】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
【考点】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4.下列选项中,表示要坚持适度原则的是()。
A.因地制宜B.对症下药C.注意分寸D.实事求是【答案】C【解析】所谓“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适可而止”“过犹不及”等等,都是要求在实践中坚持适度原则。
【考点】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5.“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这是说()。
A.规律仅仅存在于自然界B.规律是无法认识和把握的C.规律不具有客观普遍性D.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答案】D【解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重点知识(完整版)

一、简答题: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答案: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④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怎样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答案:首先回答实践的含义,然后实践的特点,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的本质,最后是回答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特点: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的本质:(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社会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及其方法论?答案:基本内容: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有保留其积极因素。
方法论:这告诉我们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既不能完全肯定一切也不能完全否定一切。
肯定中包含否定。
否定中包含肯定,尤其是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时,我们因该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4、怎样理解价值与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答案: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2021-2022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2021-2022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答案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具有深刻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
其创始人马克思1818年5月5日出生于德国特利尔城的一个律师家庭,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出生在德国巴门市的一个工厂主家庭,他们放弃了舒适安逸的生活,毅然选择了充满荆棘坎坷的革命道路,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够创立科学社会主义,主要是因为(c)A.他们拥有优良的家庭背景和教育经历(正确答案)B.他们对时代有着超越常人的认知能力C.社会历史条件和个人努力的相互作用D.德国是当时最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是(c)A.科学技术的发展(正确答案)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C.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日益激化D.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发展3.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实现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是因为他们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创立了()A.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正确答案)B.科学唯物主义和资本论C.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D.科学社会主义和资本论4.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是()A.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答案)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学说D.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5.1844年8月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会面。
这次会面使他们发现彼此的基本观点完全一致,于是开始了在科学理论研究和革命活动中的长期合作。
马克思和恩格斯首次系统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著作是()A.《德意志意识形态》(正确答案)B.《神圣家族》C.《哲学的贫困》D.《共产党宣言》6.让一个吸烟成瘾的人成功戒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除了嗑瓜子、嚼口香糖,科学家还找到了新的戒烟方法。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新西兰科学家发现,使用手机短信戒烟方法可以使吸烟的年轻人戒烟率翻倍。
这说明()A.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B.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正确答案)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最基本的哲学派别D.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7.党员干部,时刻不能放松改造主观世界,要始终做到“不语怪力乱神”。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题+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题+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德国古典哲学B.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C.十七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D.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2、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A.正确反映了时代潮流B.与时俱进C.鲜明的阶级性和实践性D.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明成果3、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在A.正确反映了时代潮流B.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C.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D.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明成果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D.实现人权5、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6、马克思主义从广义上说是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不仅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A.工业革命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阶级斗争8、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C.工人罢工和起义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9、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辩证法B.科学社会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10、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A.科学性B.革命性C.实践性D.发展性1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条件是A.工业革命B.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蓬勃发展C.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D.19世纪英国、法国、德国的三大工人起义12、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13、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合理内核B.基本内核C.精髓D核心14、〃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15、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B.一切从实际出发C.理论联系实际D.实事求是二、多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辩证唯物主义B.坚定的革命性C.自觉的实践性D.历史唯物主义2、马克思主义主要的三个组成部分包括A.马克思主义法学B.科学社会主义C.马克思主义哲学D.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3、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有A.德国古典哲学B.剩余价值学说C.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D.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4、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40年代,到那时资本主义的发展已经经历过A.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孕育B.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末,资本主义工业主义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C.多次经济危机f给资本主义世界造成极大破坏D.垄断资本主义5、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A.辩证法B.劳动价值论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学说6、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A.巴黎公社B.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7、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是A.康德B.黑格尔C.费尔巴哈D.笛卡尔8、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C,马尔萨斯D.西斯蒙第9、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A.昂利・圣西门B.沙尔•傅立叶C.罗伯特・欧文D.托马斯・莫尔10、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是A.科学性与革命性B.实践性C.发展性D.人民性三、辨析题1、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及参考答案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22, 201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卷(A)参考答案(考试形式:闭卷,完成答题时间:120分钟)班级专业: 学号姓名成绩一、是非判断题(每题1分,共15分)1、唯物主义认为,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志决定物质。
(ⅹ)2、物质世界的一切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中,物质运动是无条件的,所以是绝对的。
(√)3、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没有规律的。
(ⅹ)4、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
(√)5、.前些年国家用提高存贷款利率等办法对付通货膨胀;近几年则用扩大投资\降低利率等政策解决通货紧缩,拉动内需,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
这蕴含的哲理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6、2002年7月4日,西气东输工程全线开工,这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能源结构优化和石油工业产业升级的一个重要标志。
我国能源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蕴含的哲理是量变引起质变(√)7、我国有“小儿辩日”的故事:小儿甲认为早晨的太阳离人近,因为早晨的太阳比中午的大,近大远小;小儿乙认为中午的太阳离人近,因为中午的太阳比早晨的热,近热远凉。
两小儿的辩论给我们的启示是理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感性认识。
(ⅹ)8、“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从哲学寓意上看,其中的“门道”和“热闹”分别是“现象”和“本质”。
(ⅹ)9、中国古代“守株待兔”的故事,主要告诉我们要按规律办事。
(√)10、“如果你无法成为山顶的青松,那就做山谷的小树吧;如果你不能成为太阳,那就成为一颗星星吧!”这段话对我们选择人生道路的启示是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
(√)11、“人生仅有‘三天’:今天、昨天、明天。
只爱今天,他不属于未来;只爱明天,他永远是在空间;只爱昨天,无异于生命停滞不前。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解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解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及答案解析绪论1、什么是狭义的马克思主义?什么是广义的马克思主义?狭义: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广义:马克思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狭义还是广义的马克思主义?广义的。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4、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是什么?著名的三大工人运动是哪三次运动?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三大运动:①1831年在法国里昂工人举行了第一次起义,1834年举行第二次起义;②1838年在英国爆发了章宪运动;③1844年在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举行起义。
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有哪些?各自代表人物有哪些?来源(代表人物):①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费尔巴哈);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③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昂利圣西门、欧文)。
6、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是什么?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7、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8、中国共产党发展马克思主义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有哪些?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9、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根源是什么,表现在哪里?根源: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表现: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事实就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题及答案一、单选题1.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严密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它产生于 19 世纪( C)中期,至今已有 170 多年的历史。
A. 20 年代B. 30 年代C. 40 年代D. 50 年代2. 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主要是(B )。
①德国古典哲学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③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④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③④3. 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果是(D )。
①康德的批判哲学②黑格尔的辩证法③费希特的唯心主义④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②④4.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A )。
①威廉•配第②亚当•斯密③大卫•李嘉图④大卫•休谟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5. 19 世纪上半叶英法两国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是(B )。
①康帕内拉②圣西门③傅立叶④欧文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③④6. 在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过程中,18、19 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C )也起了重要的影响。
①牛顿力学②细胞学说③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④生物进化论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③④7. 下列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表述中,正确的是(D )。
①它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②它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列宁、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等人的理论③它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④它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A. ①②③D. ①②③④8.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先后经历了(A )几个主要发展阶段。
①马克思主义创立②列宁主义③毛泽东思想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9.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B)。
A. 实事求是B. 与时俱进C. 发展创新D. 指导实践10. 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D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题(含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题(含答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D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问题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C.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从研究对象上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C )A.包罗万象的“科学之科学”B.关于客观世界一切规律的科学C.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D.关于人和人生问题的学说※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D )A.运动性B.规律性C.可知性D.客观实在性4、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 )A.共性和个性的关系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C.内容和形式的关系D.本质和现象的关5、对哲学的物质范畴作了明确规定和深刻阐述的是(C )A.马克思B.恩格斯C.列宁D.斯大林※6、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这句话是指( D )A.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B.意识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D.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7、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 )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律D.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8、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基本原则的哲学基础是( C )A.矛盾特殊性原理B.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相结合的原理C.矛盾共性与个性辩证统一的原理D.矛盾发展不平衡原理※9、“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的是( B )A.形而上学和诡辩论的统一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物质和运动的统一D.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B.否定的观点C.矛盾的观点D.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11、新生事物是指(A )A.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前进方向的东西B.从旧事物中产生出来的东西C.在形式和现象上都新的东西D.一经产生就是强大、完善的东西※12、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A.对抗性矛盾决定的B.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共同决定的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共同决定的1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在人类认识起源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的是(B )A.生活方式B.社会劳动C.思维的产生D.大脑发育程度※1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因为唯有实践才是( A )A.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B.客观的活动C.能动的活动D.能产生具体实际结果的活动※15、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 C )A.地理环境B.社会存在C.生产方式D.人口因素16、生产力的客观性在于(A )A.它是构成生产关系这种物质关系的基础形式B.它是人们在生产中所结成的物质关系C.它是一种人们不能选择的既得的物质力量D.它的实体就是客观自然界17、社会存在的含义是(B )A.人的客观的活动B.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即以生产方式为主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C.全部社会关系D.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18、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B.生产劳动的发展史C.社会意识的发展史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19、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A )A、经济标准B、政治标准C、思想标准D、文化标准20、杰出人物是指(D )A.各阶级的领袖人物B.统治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C.同情劳动人民的历史人物D.对社会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历史人物21、严格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是指(B )A.思想文化技术领域的重大变革B.革命阶级反对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的斗争C.统治阶级内部政权的更替D.反动阶级对革命政权的篡夺※2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因为唯有实践才是( A )A.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B.客观的活动C.能动的活动D.能产生具体实际结果的活动23、生产力的客观性在于()A.它是构成生产关系这种物质关系的基础形式B.它是人们在生产中所结成的物质关系C.它是一种人们不能选择的既得的物质力量D.它的实体就是客观自然界※2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在于( D )A.人脑的主观创造B.人脑的客观反映C.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体选择D.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25、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 D )A.感性认识飞跃和理性认识飞跃B.从感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和从实践到感性认识的飞跃C.第一次飞跃和第二次飞跃D.从实践到认识的飞跃和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26、“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这是(C )A.诡辩论B.实用主义观点C.唯物辩证法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27、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B )A.社会历史现象的知识总汇B.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C.生产发展的理论D.经济关系的学说※28、在生产关系体系中,最本质最基本的关系是( D )A.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B.交换关系C.产品分配关系及消费关系D.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29、一个社会的生产方式,是指该社会(B )A.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有机结合和统一D.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的统一※30、肯定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这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题.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答案】C2、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是(A)A.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B.贮藏手段和价值尺度C.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D.价值尺度和世界货币【答案】A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因为唯有实践才是()A.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B.客观的活动C.能动的活动D.能产生具体实际结果的活动【答案】A4、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实质是()A.允许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参与国家政治生活B.允许马克思主义政党独立执政C.不受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资本主义性质制约D.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答案】D5、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答案】C6、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答案】A7、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答案】C8、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A.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B.价值周转方式不同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答案】D9、产业资本划分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依据是资本各个部分()A.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作用不同B.价值周转方式不同C.存在的物质形态不同D.在循环中的职能不同【答案】D10、劳动过程是劳动一般性质和劳动的社会形式的统一。
劳动的一般性质是指()A.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B.劳动者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C.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D.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答案】C11、“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答案】D12、下列实物形态的资本中,同时属于生产资本、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是()A.原料和燃料B.辅助材料C.机器设备D.商业设施【答案】C13、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A.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B.在实践中自己探索C.循序渐进D.理论联系实际【答案】D14、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A.德国B.奥地利C.中国D.俄国【答案】D15、柏拉图的“理念论”是()的理论A.唯物主义B.二元论C.唯心主义D.怀疑论【答案】C1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C.工人罢工和起义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答案】B17、剩余价值率是()A.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B.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C.剩余劳动时间与全部劳动时间的比率D.剩余价值与不变资本的比率【答案】A18、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其完备的外在表现是()A.商品与商品之间的对立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对立C.商品与货币之间的对立D.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答案】C19、社会形态是()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答案】B20、“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这是()A.诡辩论B.实用主义观点C.唯物辩证法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答案】C21、资本是一种运动,资本循环是从()A.资本运动的形式和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B.资本运动的速度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C.资本运动的实现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D.资本运动的矛盾性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答案】A2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A.工业革命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阶级斗争【答案】C23、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B.唯物主义认识论C.实践D.唯物史观【答案】A24、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它是以()A.具体劳动为尺度的B.简单劳动为尺度的C.复杂劳动为尺度的D.个别劳动为尺度的【答案】B25、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A.社会历史现象的知识总汇B.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C.生产发展的理论D.经济关系的学说【答案】B26、“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答案】C27、下列实物形态的资本中,同时属于生产资本、不变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是()A.原料和燃料B.辅助材料C.机器设备D.商业设施【答案】C28、“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含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含答案.1、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A.阶级斗争史B.思想发展史C.劳动发展史D.文化发展史【答案】C2、资本集中的方式是()A.资本积聚和资本积累B.竞争和剩余价值的资本化C.竞争和信用D.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答案】C3、商品的本质因素是()A.使用价值B.价值C.交换价值D.价格【答案】B4、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B.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C.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D.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答案】D5、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一基本原则的哲学基础是()A.矛盾特殊性原理B.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相结合的原理C.矛盾共性与个性辩证统一的原理D.矛盾发展不平衡原理【答案】C6、“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答案】D7、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在人类认识起源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的是()A.生活方式B.社会劳动C.思维的产生D.大脑发育程度【答案】B8、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这句话强调了()A.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B.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C.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D.人们在认识事物是要有理性的指导【答案】D9、社会形态是()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答案】B10、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包括()A.劳动者和劳动工具两个方面B.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个方面C.生产关系和生产资料两个方面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答案】D11、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
”这表明()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D.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答案】C12、资本主义地租是()A.平均利润转化来的B.超额利润转化来的C.垄断利润转化来的D.企业利润转化来的【答案】B13、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A.文学、艺术和宗教B.道德、伦理C.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D.哲学、历史【答案】C14、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是()A.地理环境B.生产劳动C.社会关系D.社会意识【答案】B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D.机械唯物主义【答案】A16、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A.文学、艺术和宗教B.道德、伦理C.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D.哲学、历史【答案】C17、商品生产者要获得更多收益必须使生产商品的()A.个别劳动时间等于倍加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B.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C.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D.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答案】D18、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机器大工业发展到自动化阶段,智能化工厂创造除了较高的生产效率,显露出巨大的竞争力,企业在“机器换人”中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试题+答案

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⑴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⑵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各种社会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斗争,为了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⑶无产阶级肩负着资本主义的掘墓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恩格斯正是适应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创立马克思主义。
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1)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彻底的批判精神。
(3)科学性:表现为它力求按照世界本来的面目去如实的认识世界,不带任何偏见。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深刻性,对任何一个领域都不是浅尝辄止.3。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基本问题,也可以表述为意识或精神与物质的关系,它有两方面的内容:1。
思维和存在谁是本原,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谁决定谁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 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4.实践的定义、基本特征。
(1)含义: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性(2)实践的基本特点1。
客观性:实践是客观的感性物质活动。
2。
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主体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3。
社会历史性: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5.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社会性。
人不仅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自然中提升出来,使自然界成为自己的对象,而且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发展着多方面的社会需要,也就有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
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人类必须依赖于自然界才能生存和发展,但自然界的天然状态并不完全适合于人,人类通过改造自然的实践来满足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6.实践的环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材料分析题题及参考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复习题材料分析题题及参考答案1、材料一: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
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限、长颈于,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
”材料二:《传习录》记载:先生(指哲学家王阳明)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运用哲学基本问题原理分别评述鲁迅和王阳明的观点。
2、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
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
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
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运用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说明拔苗助长故事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启示?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规律是客观的,不可抗拒的,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人在规律面前也不是完全被动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在承认规律客观性、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规律,把握规律,从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事物的具体联系,创造条件促进事物的发展,从而改造客观世界,让客观世界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的目的。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原理的启示:它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尊重规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创造条件,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3、一个身患成骨不全症的女孩,从出生起全身骨头脆如玻璃,稍受力就会频繁断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真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真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1.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A. 精读马列原著B. 把握基本原理C. 理论联系实际D. 深入调查研究正确答案:C注解: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决定的。
其次,这是由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决定的。
2. 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形式的是【】A. 物质生产活动B. 处理社会关系活动C. 科学实验活动D. 艺术表演活动正确答案:A注解:物质生产实践。
它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3. 要开一张包治百病的药方是很荒谬的,因为它违背了【】A. 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的原理B. 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的原理C. 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的原理D. 事物之间普遍联系的原理正确答案:B注解: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各不相同,都有其持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形式: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其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其三,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柏性质、地位和作用。
4.“白马非马”这一诡辩命题的错误在于割裂了【】A. 现象和本质的联系B. 局部和整体的关系C. 个别和一般的关系D. 量变和质变的联系正确答案:C注解: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
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与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总要服从这类事物运动的一般规律,不包含普趣性的特殊性也是不存在的。
如果割裂了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联系,就会导致白马非马的诡辩命题。
5. 从小脱离社会、在狼群中生存的“狼孩”没有意识,这一事实说明【】A. 意识是生特长期进化的结果B.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C.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D.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正确答案:B注解: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从起源说,人类意识是社会性的劳动创造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卷)与答案解析(适用于大学期末考)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4、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B)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B、英国宪章运动C、芝加哥工人起义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C)A、工业革命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阶级斗争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B)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C、工人罢工和起义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7、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C)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8、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A、合理内核B、基本内核C、精髓D、核心9、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D)A、德国B、奥地利C、中国D、俄国10、“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1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科学性12、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15、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C)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B、一切从实际出发C、理论联系实际D、实事求是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A)的标准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D.一元论和二元论3.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C)的标准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反映论和先验论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C)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D)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B)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这指的是(B)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物质生产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C)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9.柏拉图的“理念论”是(C)的理论A.唯物主义B.二元论C.唯心主义D.怀疑论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试题及答案

1.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答: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创新: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2.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哲学的基本问题答: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问题.①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源的问题.②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只有彻底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才是可知论;不彻底的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是不可知论..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的存在方式及其关系答: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1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2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4.实践的特点及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答:⑴特点:物质性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人类有意识的活动社会历史性受历史条件的制约⑵从实践中理解社会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成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有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5.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答:⑴规律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就是揭示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⑵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主要表现在: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1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的作用;2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6.事物的普遍联系答:联系是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特点:①联系具有客观性;②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都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③联系具有多样性..7.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原因答:①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有心得结构和功能;它适应了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②旧事物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③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8.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关系答:一、⑴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1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相互存在的前提2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⑵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得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二、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互相连接、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9.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及其关系答: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的特殊性:①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②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③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10.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答: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实质和核心㈠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㈡质量互变规律:①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②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③度是保持事物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11.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答: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使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12.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答: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感知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13.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答: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①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都不能被推翻.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界性.③人们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全的..14.真理与谬误答:1.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一定条件下才能够成立的;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失去了铁定条件;它就会变成谬误 2.真理是全面的.要真正的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住、研究清楚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当人们把超出特定的对象、条件、范围的错误认识加以纠正;使之重新与其所应用的对象、条件、范围相符合时;谬误就变成了真理..1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答:⑴因为这是由①真理的本性和②实践的特点决定的⑵①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②实践的特点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16.价值及其特性答:价值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特性:①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②主体性:价值本身特点直接与主体的特点相联系;价值的特点表现或反映着主体性的内容③社会历史性:价值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由人类的社会历史发展决定的④多维性:复杂的、立体的和全面的..17.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答:⒈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⑴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①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②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⑵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上层建筑的意识也称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核心政治法律思想为阶级和国家服务、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⒉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表现在:①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社会意识能推动社会发展;反之….. 18.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答:生产力基本要素①劳动资料:生产工具反映生产力的水平的物质标志②劳动对象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⑵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19.上层建筑的核心国家政权答: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与之相应的各种制度设施的总和.国家政权是政治结构的核心. ①在社会的政治结构图中;国家政权是核心.政治结构是整个社会系统中起控制作用的部分;而国家政权则是它的控制中心. ②国家是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国家本质上是一个阶级概念、政治范畴;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 ③国家的本质是通过国家的职能;即国家的社会作用表现出来的.国家的职能分为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对内职能包括政治职能、经济职能和社会职能.对外职能主要是组织国防;防御外来的侵略和颠覆;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调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保护本国的根本利益.国家同阶级一样;也是历史的范畴;它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消亡..20.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答:①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②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③改革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答: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作用: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为什么坚持以人为本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22.无产阶级的政党的群众路线答:①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③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①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人民利益放第一;实现好…民根本利益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②要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促发展;共富裕…….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23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答:使用价值和价值√有价值一定有使用价值√有使用价值不一定有价值;反之错具体劳动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商品价值24.商品的价值量答: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劳动者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成反比..25.价值规律及其作用答: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作用:①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②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③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26.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答:1、资本指的是能够产生剩余价值的价值2、货币转化为资本意味着货币要能够产生剩余价值3、价值的唯一源泉是劳动所以货币只有购买到了劳动力才能产生剩余价值从而成为资本4、要购买到劳动力必须要劳动力成为商品 ..27.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答: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生产资料的价值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商品中M’剩余价值率=m剩余价值/v可变资本=剩余劳动/必要劳动=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①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②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即价值增值过程..28.什么是社会再生产答:社会生产时连续不断进行的;这种连续不断重复的生产就是再生产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29.资本主义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答:工人的工资只是或价格;它是工人所创造价值中的很小一部分;这是的本质.超过以上的那部分并不归工人;而是作为被占有;其根源在于的..3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答:⑴通常指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经济的大混乱.⑵危机的表现是:大量卖不出去;大量被闲置;大批企业、、破产;大批工人;生产迅速下降;关系破坏;整个生活陷入混乱. ⑶的实质;是. ⑷在以前的简单时期就已经存在的可能;但这仅仅一种可能;经济危机并没有变为现实. ⑸的周期性..31.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答: 的性质是资本主义对内职能:①保障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镇压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反抗.这是的主要职能.②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群众进行思想统治.③在资产阶级内部实行民主;协调资产阶级内部关系.④管理经济和社会公共事务. 对外职能:①包围本国的主权和利益;预防别国的入侵.②侵略和掠夺别的国家.③组织经济;文化的国际交流;协调本国与他国的利益关系..32.资本主义宪法的基本原则答: 私有制原则、原则、分权与制衡原则、基本人权原则、..3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宏观经济调控答: 第一;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第二;资本主义国家管理与调节的任务、目标.第三;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方式与手段.第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政策:1财政政策: 财政是国家进行的工具;通过财政把一部分集中起来进行分配;从而对生产资源的使用、个人收入的分配以及整个宏观经济运行都有巨大的影响.主要包括和两方面.2货币政策: 更具有经济手段、利益诱导的特征.在货币资本运动的过程中实现宏观经济调节;一是对利率的调节;二是对货币流通量的调节..34.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的基本形式答: 资本国际化和生产国际化. 1资本国际化;是指资本活动越出国家界限;在国际范围内不断运动的过程.2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国际化是与生产国际化同步发展起来的;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生产国际化是生产力的国际扩张;资本国际化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国际扩张.3它们互相依赖互相融合;构成整个经济生活的国际化..35.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答:按照的观点;三大与是“”的两个相互衔接的发展阶段.两者都是基本矛盾和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前者是不成熟的、不完备的表现形式;后者是它的成熟的、完备的、科学的表现形式;前者是后者直接的思想理论来源.因此;在本章中以主要篇幅评述了三大;既着重阐述了他们学说中的积极的、合理的因素;也指明了学说的历史局限性.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高级阶段.空想社会主义是早期革命运动的理论表现.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空想性;集中表现在理论基础上就是他们认为人类的“理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由此出发;社会主义不是对中和资产考察的结果;而是个别“天物”发现的、理性和正义的表现;而这种“天物”的出现;也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是一种纯粹偶然的现象.社会主义的实现不需要经过的革命斗争;而只靠对剥削者的说服劝导就行了.空想社会主义否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之所在;以及离开不切实际的去谈论和设计社会主义等.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的学说中还包含着丰富的积极的合理的因素.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是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首先;空想社会主义对的无情揭露和深刻批判是其学说最有价值和最有生命力的部分.他为后人提供了研究早期史的极为珍贵的资料;也提供了激发觉悟得极为宝贵的思想材料.其次;空想社会主义在分析的过程中;在猜测和论证未来社会的基本原则的过程中;萌发出许多进步的、引导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的思想.的诞生的意义在于: 第一;把社会主义建立在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之上;第二;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即必须建立;民大众通过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的统治;第三;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无产阶级.所以说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36.社会主义的本质答: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7.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答: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1、各国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经济原因已经取得胜利的;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各国之间也有较大差别.每个国家都必须根据本国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制定相应;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2、各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历史原因.各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是人们进行活动的既定前提和基础;每个国家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成功.3、时代的不断发展是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38.社会主义改革答: ①改革根源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社会主义存在在基本矛盾所以需要改革.②性质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③对象是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即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④目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9.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答:①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达到了可以满足整个社会及其成员需要的程度.②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彻底摆脱了私有制的束缚;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全社会公共所有.③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④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产生剥削阶级的社会条件不复存在;阶级和阶级差别都将消灭;城乡之间、工农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这些重大社会差别也将消失.⑤全体社会成员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和道德品质.⑥随着阶级和阶级差别的彻底消灭;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将完全消亡.那时;管理公共事务的机构虽然存在;但它的社会职能已经失去其阶级性质..。
马原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一、单选题1.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其代表人物是()A。
培根、洛克B.斯密、李嘉图C。
黑格尔、费尔巴哈D.圣西门、傅立叶2。
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是()A。
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学说体系B。
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D. 关于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 广义的马克思主义B。
狭义的马克思主义C。
毛泽东思想D。
邓小平理论4。
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不包括()A。
1871年巴黎公社运动B。
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C。
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D。
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5。
爱因斯坦说:“哲学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这说明()A.哲学是“科学之科学”B.哲学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指导意义C.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D.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的概括6. 下列各项不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是()ﻫA.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B.思维能否产生理论ﻫC.思维与存在是否有同一性D.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7。
凡是承认世界具有统一性的哲学都属于()A。
唯物论B.唯心论C。
二元论D。
一元论8.二元论的根本错误是()A.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B.认为世界统一于原子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D.否认世界的可知性9.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是()A。
都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B.都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C. 都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D。
都认为世界是静止不变的10。
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
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11. 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复习2判断正误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
3、列宁的物质定义揭示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4、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5、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具体地分析具体。
6、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是矛盾分析法。
7、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8、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9、有的真理是绝对真理,有的真理是相对真理。
10、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是相统一的。
1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2、意识形态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13、时势造英雄。
14、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的。
15、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思想理论水平也越高。
16、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不同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17、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时耗费的劳动时间决定的。
18、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的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
1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20、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是政党制度。
21、普世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不一样的。
22、经济全球化也就是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
23、垄断是在自由竞争基础上产生的,因此垄断统治形成后可以消除竞争。
24、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规定的市场价格,它的出现使价值规律等价交换原则受到破坏。
25、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名词解释: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说,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二、问答:1、试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
1、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促进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并产生生产过剩的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这一不可克服的矛盾,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这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3、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一系列重大成就,特别是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和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对自然规律的揭示及对新的世界观的需要,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科学基础。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再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最后,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美好、最进步的社会。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名词解释:1、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实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4、规律:规律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二、问答: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如何理解物质观:1、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和反映。
2、物质是世界唯一的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3、物质世界是联系的,发展的,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4、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5、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评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在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
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3、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一、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二、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事物在其发展的每个阶段及每个阶段的不同方面都有其特殊的性质。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它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任何现实的事物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个性和共性的有机统一。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联系实际: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以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同时又要从我国特殊的国情出发,去探索有自己特色的建设和发展道路。
在这里,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把个性与共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这就是十八大报告中所说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纵观新时期近30年,“中国特色”体现和展开于我们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切领域、一切方面,并从而取得层出不穷的创造和成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包括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此外,还有实践中已经提出并在继续探索的其他一系列重要方面,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国特色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国特色学习型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等等。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名词解释:1、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二、问答:1、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是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所谓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
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生活,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特点,是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主要根据,使它成为最公正的审判官,具有最高的权威。
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名词解释:1、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2、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3、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4、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设施。
二、问答:1、试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运用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原理,说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1)社会存在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陈腐的社会意识则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延缓社会历史的进程。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
(3)这一原理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理论依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其基本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求把这一先进的社会意识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使之成为全民奋发向上、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
(4)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有利于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有利于坚定理想、信念,有利于建立道德规范,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有利于提高国民素质和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