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研究

合集下载

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关系的实证研究

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关系的实证研究

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关系的实证研究摘要:本文以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关系作为切入点,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分析辽宁省的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协同关系。

结果表明,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生产性服务水平的提高对制造业发展也存在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滞后于制造业的发展,并基于此提出了通过发展制造业生产性服务平台等方式来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服务平台一、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制造业也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近年来制造业逐渐成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尤其是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将成为国家整个制造业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它为国民经济中其他各行业提供了生产所必需的技术装备和重要零部件。

制造业要走向世界,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市场,需要进行技术创新,并且不断拓宽制造业的发展领域,寻找新增长点。

而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制造业的中间投入,将对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进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装备制造业的升级需要大量知识和技术投入,而这些投入需要通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来提供,这将拉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在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如果没有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持,就很难迅速完成产业升级的过程,在制造业发展的现实中可以看到,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相对较慢的地区都是没有得到生产性服务业有效支持的地区,因此研究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产业关联特征将有助于分析两个产业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两个行业的特点,实现两者的共同发展。

关于制造业和生产性服业两个产业之间关系的研究,目前的文献主要是从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互动或者融合发展角度进行研究。

如童洁、张旭梅等根据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特点,从实物产品和生产性服务的内在关联提出了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模式,他们认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融合将加速制造业产业升级,并且带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产生新的经济增长模式,而通过这种融合的创新模式将大大提升两个产业的竞争力。

生产性服务业论文:大连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论文:大连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论文:大连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研究【中文摘要】随着工业现代化和新型工业化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正变得越来越密切。

生产性服务业依赖于制造业,而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服务对象,制造业的发展决定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情况。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精神,全面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大连市“三个中心、一个聚集区”建设,探索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新举措,充分发挥大连在辽宁沿海经济带中的“核心”和“龙头”带动作用,据此,大连提出了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战略举措,而作为现代服务业核心、具有中间投入性质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必是这一战略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运用SSM分析法以及投入产出法,对大连市的产业结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发展现状、产业关联进行了分析。

通过制造业总体以及制造业内部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生产性服务业总体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对制造业的中间投入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中间需求主要集中在创新研究、综合技术、金融业,说明创新服务、技术、金融服务已经开始引领制造业向前发展。

但制造业对于信息技术与计算机软件业的中间需求不足,其原因在于这类生产性服务业的人才结构失衡,对于制造业的推动作用不强,以至于制造业仍未走出传统工业化的道路。

此外,交通运输对于制造业的中间需求也占有很大比重,其原因是大连作为东北最大的港口城市,在交通运输、仓储物流方面的需求也是非常大的。

(2)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具有环保、技术密集产业的中间投入比重加大,这是大连制造业产业转型升级与优化的良好体现。

而那些资源密集与劳动密集的产业部门,生产性服务业对于这些产业的带动作用不明显。

具体来说,在生产性服务业内部,金融服务、信息技术服务以及租赁和商务管理服务对于制造业的中间投入很大,而大部分的中间投入集中于制造业中的轻工业领域,对于重工制造的关键环节投入较少,重工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需求不足,生产性服务业对重工制造的带动作用微乎其微,没有释放有效需求。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研究作者:易莹莹席艳乐来源:《商业研究》2012年第11期摘要:基于我国1986-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本文分析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背景下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内生性;通过测算其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并且构建两者的联立方程模型得出的结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且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促进更大,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辐射、拉动作用更需提高。

因此,我国必须要充分重视并利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间的互动机制,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实现良性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联立方程中图分类号:F062.1 文献标识码:B一、引言伴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世界服务业及服务贸易发展迅速。

全球产业服务化的突出表现之一是生产者服务业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崛起,并且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

所谓的生产者服务业又称生产者服务,是指那些被其他商品和服务生产者用作中间投入的服务。

在现代经济中,由于具有广泛的关联效应,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市场资源强大的“调配器”,能直接影响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并提高整体经济绩效。

国际经验表明,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其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更多的是靠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制造业对服务业有着越来越大的需求。

伴随着制造业的“服务化”,生产性服务得以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最具有增长力的部门。

因此,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已成为推动国家或地区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举措。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进行的逐步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十二五”规划纲要更把加快发展服务业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的客观要求,对于我们更好地抓住未来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也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研究
XN 0 G IN C N U
2 1 年 第 7பைடு நூலகம் 0 1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研究
樊 艳 茹
( 西南财 经大 学 国际商 学院 ,四川 成都 6 13 ) 1 1 0
摘 要 :从发达 国家的经验来看 ,我 国处在 制造 相对繁 荣的今 天,发展服务业 以为 大势所趋 ,然而 ,发展服务业 ,可以将 制造业丢在一边吗?为 了解决这个 问题 ,本 文将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 间的关系做 出具体的研 究
国 民经济 的重要组 成部分 。在总 量方面 ,近 l) 生产性 服 (来 务业 实 现 了 年均 约增 长 1 %的 较快 速 度 ,从 内 部结 构 看 , 4
四 、应 对 我 国生 产 性 服 务 业 和 制造 业发 展 中存 在 的 问题 的 对 策
关键 词 : 生产 性 服务 业 制 造 业
近年 来 ,生产 性服 务业 与制造 业 的发 展研 究 成 为了 我 力 。我 国生 产性 服 务业还 处于 成长 初 期 ,仍然 有 许多生 产 国学 术 界研究 的热 点 问题之 一 。大量 的实 证研 究 表 明 ,生 性 服 务 ,还 1化 在制 造业 当 中没有 外 部化 形成 独 立 的专 业 人 J 产性服 务业与 制造业是 相互作 用 、卡互 依赖 、共 发展 的 ; 化 产业 ,生 产性服 务 业在 规模 、层 次 、服 务质 量 上 的不足 甘 生 产性 服 务业 的发 展在很 大 程度 上是 以制造 业 为服 务对 象 使 得资 源配 置效 率无 法提 高 ,专业 分工 受 到 影响 。而 专 业 的 ,而制造 业整 体水 平 和产 品品 质的 提升 又依 赖 于生 产性 化 分工 进程 受阻 又影 响 到人力 资本 、知 资本 进入 生 产 过 服 务 的附) , 生产性服 务业 的整合 。 Ju u

内生\独立\融合-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演进路径分析——

内生\独立\融合-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演进路径分析——

内生\独立\融合: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演进路径分析——基于交易费用视角当前,提供中间需求的生产性服务业在分工日益精细的产业发展中占居十分重要的位置。

而在学者研究生产性服务业的诸多视角中,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尤其引人关注。

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以企业为研究单位,以交易费用为研究工具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互动演进关系做一详细分析。

分析的结果概括起来就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互动是沿着内生、独立、融合的演进路径展开的。

标签:生产性服务业制造业交易费用生产性服务业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在西方的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多年来,生产性服务业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结构中增长最快的部门。

1975年,Browning和Singelman最早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他们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包括金融、法律服务、保险、经纪等具有知识密集和为客户提供专门性服务的行业。

以后,随着对生产性服务业研究的深入,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生产性服务业提出了各自的分类标准。

例如:Daniels把生产性服务业认为成消费性服务业以外的服务领域;Howells和Green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包括保险、银行、金融和其他商务服务业等等。

我国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一五规划纲要)中也提出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并把生产性服务业分为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互动已不是什么新鲜的命题,学者对此论述已有很多。

例如:吕政等人使用经济分析方法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的内在机理进行了研究;陈宪,黄建锋从分工的角度,考察了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关系的动态演进;张惠萍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了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逐渐融合的结论;马风华,李江帆对生产性服务也与制造业之间的关系更是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总结。

综上所述,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虽有很多,但是这些文献多是侧重于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的理论解释或是之间的实证分析,而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演进关系的论述多是局部的某一个阶段或者宏观的泛而谈之,而且分析的方法也是介绍性质的较多,多没有深入展开。

对于浙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对于浙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对于浙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的现状与对策关于浙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的现状与对策一、浙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现状分析1.1 经济发展背景在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是两个重要的经济支柱,具有紧密的关系和融合发展的潜力。

当前,浙江的制造业依然保持着较高的比重,但随着服务业的不断提升,服务业对于支撑浙江经济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因此,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发展已经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1.2 融合互动发展的优势和挑战浙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互动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优势。

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可以帮助制造业企业提高业务水平和竞争力,同时也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另一方面,制造企业也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了广泛的市场,对于服务业的拓展和实现创新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然而,融合互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挑战,如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文化差异、信息传递问题等。

二、浙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的对策2.1 建立产融服务新模式通过建立以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为主体的产融服务新模式,扩大企业资金来源,优化企业融资环境,提升企业的融资效率。

通过产融服务新模式的创新,有助于加强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

2.2 拓宽服务业平台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服务业,提高服务业专业化和信息化水平。

鼓励服务业向制造业提供科技、金融、法律等生产性服务,让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可扩大企业B2B领域的拓展。

2.3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出台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激发企业发展积极性。

加强金融支持,推出金融产品,让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能够在金融的支持下落实落地。

通过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为制造企业和服务企业的融合互动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2.4 资源共享助力融合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资源的共享可以进一步加强合作。

制造业企业可以借助服务业的优势,实现自身优势的转化与创新,而服务业企业也可以通过与制造业企业的合作,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市场的开拓。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
绿色化
高新技术不断应用于制造业,提高了生产 效率和产品质量,也促进了制造业的升级 和转型。
服务化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制造业也日益注重 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绿色制造和循环经济 成为发展趋势。
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升级,制造业不再仅仅 关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而是更加注重提 供全方位的服务体验和解决方案。
03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还存在不足之处,例如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 业协调发展的机制和规律研究不够深入,缺乏实证研究和 案例分析等。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 展的具体机制和规律,以及如何通过政策措施来促进两者 的协调发展。
此外,还可以进一步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 的国际经验和启示,以及如何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推动生 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
互动发展模式
01
02
03
垂直互动模式
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提 供专业化的中间投入品, 促进制造业的垂直升级。
水平互动模式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 水平层面上的互补和相互 促进,如信息技术服务与 制造业的协同发展。
混合互动模式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 间的复杂互动关系,既有 垂直升级,也有水平互补 。
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技术创新引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二者深度融合成 为趋势。例如,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使得制造业与服务业之间的联系更 加紧密,推动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国内实践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我国政府通过鼓励创新、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等措施,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例如,深圳市通过加大 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推动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协同发展。

现代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研究

现代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研究
越 多 生 产 性 服 务 , 作 为 中 间 投 入 要 素 的 服 务 和 制 造 已 进 入 高 度 相 关 和 补 充 的 阶 段 。 生 产 性 服 务 是 指 那 些 被 其 它 商 品 和 服 务 的提 供 者
( )社会化的专业分 工 二
服务环 节从制 造环 节的不 断分 离,使得 随着 经 济 的 快速 发 展 ,市场 竞 争 也 不 断加 作 为 中 间 要 素 投 入 的服 务 业 不 断 发 展 。 随 着 剧 , 企 业 的 竞 争 优 势 对 2T J 环 节 的 依 赖 性 H ̄造 经 济的快速 发展 ,市场 容量不 断扩大 ,分工 降 低 了 , 而 生 产 性 服 务 活 动 逐 渐 成 为 企 业 加
造业 知识 、技 术密集 化的构 成要素 ,是现代
业的效率 。Ri d e(9 6 认为 生产性服 务业 d l 18 )
离 出来 ,成 为专业 性的社会 服务 ,为制造 业 提供 更专业 的知识性 服务 ,促进制 造业 的不
断 升 级 , 提 升 制 造 业 的 竞 争 力 , 同 时 制 造 业 日益 增 加 地 对 知 识 技 术 等 资 本 的 需 求 带 动 了 生产性服 务业 的发展 ,两者 共存共进 ,制造 展推动制造业升级 。 二 、促 进 生 产 性 服 务 业 与 制 造 业 互 动 发
与专 业化也 逐渐深 化 。从整个 经济运 行看 , 强 竞 争 力 的 关 键 所 在 , 同 时 生产 性 服 务 已成 为 产 品 价 值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与 产 品 差 异 化 的 主要来源 。 综 上 分 析 , 生 产 性 服 务 业 从 制 造 业 中 分
用作 中间投 入的服 务 ,是 在商 品和 服 务生产 过 程 中发 挥 作 用 、 企 业 为 企 业 提 供 的 中 间 服 务,为进一 步生产 或生产 最终消 费品 的企 业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机制——基于超边际模型分析和计量实证的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机制——基于超边际模型分析和计量实证的研究
管 理和协 调 费用 的增加 ,一旦 后者 的费 用超过 了前 者 ,便 会催 生 出服务业 的
发展 萤 。
上述 这些 文献 只是从 文字 角度 描述 了两者 之 间的 “ 动 ”关 系 ,虽通 俗 互
易懂 ,但缺 乏 规范性 ,探讨 的也不够 深入 ,文献 之 间也缺 乏联 系 。正是基 于
的作用 。格鲁 伯 、沃克 ( 9 3) 利用 奥地利 学派 的 “ 回生 产学 说 ”阐 。作 者认 为 制造业 的发展 将 导致纵 向和横 向的 分 工 ,而纵 向的分工— — “ 专业 化 ”将 大 大增加 迂 回生产 的程 度 ,这 将会 导致
产 函数 , 过数 理推 导 , 者得 出结 论 : 经 作 新产 品 的引进 确实 能够提 高生 产率 。 基 于 内生增 长理论 的发展 ,后 来 的学 者 则试 图将生 产性 服务业 作 为 中间产 品 加 人到 C D 函数 中。Mak sn( 9 9) Ehe 18 — rue 18 在 tir( 92)研究 的基 础上 ,将 生 产性服 务 业作 为 中间产 品加入 到 CD 函数 中 , 出 了生产性 服 务业促 进 制 . 得 造 业发展 的内在机 理 :制造 业 的发 展会 促使 “ 专业 化 ” ,从 而加深 了产 品 的
有序 地发展 ,理清服 务业 、尤 其是生产 性服务 业促进 制造业 发展 的机制便 成
了理论 界要 阐述 的一个重要 课题 。这将会对 加速 推进 中国的工业 化 、现代 化 进程具 有重要 的意义 。但遗憾 的是 ,对 于这个 问题 ,理 论界 的解答却 还不 尽 如人 意 ,而本 文则试 图在 这方面 作 出些许 尝试 和努力 。 基于此 ,本文 的结 构安排 如下 :第 二部分 首先对 生产 I 生服务业 与制造 业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制造业升级的影响CATALOGUE 目录•生产性服务业概述•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的促进作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升级的互动关系•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升级的实证分析与案例研究CHAPTER生产性服务业概述定义分类生产性服务业的定义与分类发展背景趋势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背景与趋势促进制造业升级创造就业机会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生产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CHAPTER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的促进作用专业化服务生产性服务业通过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帮助制造业企业提高生产流程的效率。

例如,供应链管理、物流优化等服务能够降低库存成本,减少运输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信息技术应用生产性服务业在信息技术方面具有优势,可以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于制造业生产中。

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的生产设备和系统,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生产线的灵活性。

提升制造业效率促进制造业技术创新技术研发支持技术转移与扩散生产性服务业通过提供供应链管理、产业整合等服务,促进制造业企业间的协作与配套,优化产业链的组织和运作。

这种整合有助于形成高效、灵活的产业生态系统,提高整个产业的竞争力。

多元化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推动了制造业的多元化发展。

制造业企业可以借助生产性服务业提供的专业化服务,开拓新的市场领域,拓展产品线和服务范围,降低经营风险,提升盈利能力。

产业链整合优化制造业产业结构VSCHAPTER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升级的互动关系产业升级需求制造业升级过程中,对专业化服务的需求增加,如供应链管理、精益生产咨询等,以提升制造效率和竞争力。

专业化服务需求国际化服务需求制造业升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拉动服务化转型制造业企业通过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实现由产品提供者向解决方案提供者的转型,提升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产业融合趋势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二者在价值链上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创新驱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制造业提供创新资源和服务支持,共同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理论分析和经验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理论分析和经验研究
其次,在经验研究中,尽管本文采用了多种统计 方法和计量模型进行数据分析,但仍可能存在一 些遗漏变量和内生性问题,影响了结论的稳健性 和可靠性。
首先,对于不同类型和层级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 造业之间的互动关系仍需深入探讨,以更准确地 揭示不同行业的互动规律和作用机制。
最后,本文的研究主要关注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 造业之间的直接互动关系,而忽略了其他相关因 素和中介效应的影响,需要进一步拓展研究范围 和深度。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实证结果分析
01
02
结果概述:通过实证分 析,我们发现生产性服 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 合关系在中国的表现具 有显著的特征
结果详述
03
04
05
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对 制造业增加值的回归系 数为正,说明生产性服 务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制 造业的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数 对制造业就业人数的回 归系数为正,说明生产 性服务业的发展能够带 动制造业的就业增长
实证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 实证模型:我们采用了多元回归模型进行分析,以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为解释变量,制造业增加值为被解 释变量,控制了其他可能的影响因素。
• 变量说明 • 制造业增加值(MANU):反映制造业的发展水平。 • 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SERV):反映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 • 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数(EMP):反映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情况。 • 制造业就业人数(EMPL):反映制造业的就业情况。 • 其他控制变量(X):包括影响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其他因素,如政策、市场环境等。
德国的经验
德国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也具有自己 的特点。德国的制造业一直以来都非常发达,这为生 产性服务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同时,德国的生 产性服务业也积极服务于制造业,为其提供各种专业 化的服务,如技术研发、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 。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互动关系研究——基于安徽省的实证分析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互动关系研究——基于安徽省的实证分析

省、 市 20 年的截面数据 , 区、 00 使用加权最i -乘法对 J , ,
我 国生产 陛服务 业 与制造 业之 间 的关 系进 行研 究 , 研 究表 明服务业 尤其是生产性 服务业与制 造业之 间呈现
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 共同发展的来自在联系, 存在着一 种动态 的互 补互动机制 , 一步验证 了互 动论 。] 书 进 I刘 4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1 年第 4 01 期
生产性服务业 与制造 业发展互动关系研究
基 于安徽 省 的 实证 分析
范 进 , 徐 谷 波
20 2) 3 0 2
( 安徽 广播 电视 大 学 , 肥 合

要: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存在互动关系 , 这种互 动关系 的研究 主要基 于交 易成本理论及分 工深化


文 献综 述及理 论假 设
间的边界越来越模糊, 两者出现 了融合趋势。] [ 国外学 5 者持类似 观点 的人 也很多 , Pr (99 , r ci 如 a 18 )Fa o k n s (08 , 20)他们并且认为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 服务 业与制造业之间彼此依赖的程度将加深。_针对我国 [] 6 经济发展的特征, 顾乃华(05认为 , 20 ) 在经济转型期 , 除了应关注生产性服务业通过提供中间投入品发挥的
对制造业 的“ 溢 生产效 应” , 外 外 也应 重 视生 产性 服 务 业发挥 的“ 外溢 改革 效 应”[互 动论 的实证 研究 主要 。] 8
格鲁伯 , 沃克 (9 3认为生产性服务是指那些被 19)
其他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者用作 中间投入的服务。] [刘 1
志彪(0 6总结出生产性服务业 的三个特征 : 20 ) 它的无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联效应的实证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联效应的实证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p s和 a S e h m ( 9 8) aa mel gU 和 C r sn he a 1 9 、K rp r ol i al o s
( 9 9 等 都 阐述 了这 一 观 点 。 江 小 娟 等 ( 0 4) 19 ) 20 指
出 , 国 服 务 业 发 展 滞 后 、 率 较 低 , 经 成 为 制 我 效 已 约 我 国未 来 经 济 增 长 的 重 要 因素 。
省 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 目号 : 6 12 6 的资助 。 项 Y 102 )
75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联效应的 实证研 究
表 现 为 相 互 作 用 、 互 依 赖 、 同 发 展 的 互 动关 相 共 系 。 生 产 性 服 务 业 参 与 制 造 业 的 中 问 和 最 终 环
产 性 服 务 业 ) 展 的 前 提 和 基 础 , 务 业 发 展 附 属 发 服
“ 动 论 ” 为 , 产 性 服 务 业 和 制 造 业 部 门 互 认 生
* 本文受国家社会科 学基金 重大招标项 目( 目 :0D ̄ 3、00 浙江省软科学 研究项 目( 目号 : 1C53) 21 年浙江 项 号 1 d )21年 Z 项 2 0 20 和 0 1 0 4
业的贡献更 多地产生在最终环 节, 而生产性服务 业对 制造业 的贡献则广泛地 渗透到 制造业 生产 的中间环节 ;
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 的支撑效应较为 薄弱, 制造业对 生产 性服务业的拉动作用也更为显著。
关 键 词 生产性服务业 制造业 互 动发展
文 献 综 述
于 制 造 业 发 展 。持 这 种 观 点 的 国 外 学 者 包 括 C — o
界 定 为 8个 产 业 ( 表 5 。 见 )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研究论文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研究论文

生产性效劳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研究论文生产性效劳业在开展之初根本都是以制造业为效劳对象的。

研究说明,进入21世纪,生产性效劳业能够带来产品附加值的提高,生产性效劳业的整合优化程度也对一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和产业水平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产性效劳业与制造业的互动融合,引起社会及学者的广泛关注。

各国的学者对生产性效劳业定义、范围界定、与制造业的关系、产业布局、区域产业调整等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但较为繁杂,本文就对生产性效劳业与制造业的关系进行综合评述。

(一)生产性效劳业的定义。

生产性效劳业,也称为生产者效劳业,是伴随着制造业开展起来的,本质上还是一种效劳业。

诸如金融、猎头、培训、研发、设计、咨询、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等行业,涵盖企业的产品设计、流通、生产组织、销售等一系列环节。

格鲁伯、沃克(1993)对生产性效劳业定义为那些被其它商品和效劳的生产者用作中间投入的效劳行业。

[1]李江帆、毕斗斗(xx)认为,生产性效劳业并非面向最终消费和个人消费需要,而是为了满足制造企业、商业企业的中间需求的行业。

也有学者试图通过效劳资本品率大于50%这一具体数值来界定生产性效劳业,比方江静、刘志彪等。

还有学者认为,生产性效劳业存在产业内化和产业外化两种形态,内化是企业相关专职部门,外化是从事具有专业化生产性效劳业的集合,但不管形态如何,本质上都是为生产或商业而效劳的。

根据学者对兴旺国家产业开展研究说明,生产性效劳业对制造业的作用具备了如下特征:成为现代制造业的润滑剂;制造业的本钱表现;成为现代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而最新的研究说明生产性效劳业在开展过程中,已经从传统的辅助与补充转变为提升产业价值的间接投入,从润滑剂作用转变为催化剂的功能,成为类似某种资源禀赋的投入,尤其是知识的投入。

所以,不管对生产性效劳业定义如何具有差异,但核心内容根本形成,具备中间特性,具备知识特性,具备效劳特性。

(二)生产性效劳业的分类。

中外学者对生产性效劳业的内涵和外延的研究具有很大差异,同时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开展或产业结构也各不相同,因此对于从效劳业中衍生出来的生产性效劳业的定义、分类业各不相同。

基于共生机理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研究

基于共生机理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研究






7 2・
南 昌大 学 学 报 ( 文 社 会 科 学 版 ) 人
21 0 0芷
w6 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 与制造业 之 间存 在显著 的关 联 l f 关系 和相互作用 。他们认为 , 制造业 的发展能够带动 生产 性 服务业 的发展 , 而生产性 服务业 的发展 反过来促进制 造业 的 升级 J 。作为中间投入的生 产性服 务业 与制造业 之 间存 在 着 紧密的前后 向联 系。制造业 企业 的 内部 技术 缺陷促使 企
入 的服务 , 包括金融 、 保险 、 法律 、 会计 、 管理咨询 、 研究开发 、 市场营销 、 工程 设计 、 品维修 、 产 通信 、 流等。生产 性服 务 物
业 则 指 生 产 性 服 务 企 业 的 集 合 体 。2 0世 纪 6 0年 代 以 来 , 全
生模式形成 的关 系。 目前 , 对共 生现 象 的研 究 , 已拓展 到生 态、 社会 、 经济 等领 域 中 , 而且 取得 了丰硕 的成果 。企业 共 生, 本质上是 以共生 企业各 自利 益为基 础 的 , 为共生单 元 作 的各个企业 能否获得各 自的利益 , 它们 能否连接起来 形成 是 企业共 生组织系统的关 键。而利益 来源 于两 个方面 : 同类资
形 成 良性 互 动 , 大 程 度 上 制 约 了 我 国经 济 的 发 展 。 因 此 , 很
国内外学者 对于生 产性服务 业与制造 业之 间的共生互
动 关 系 的研 究 表 现 在 以下 几 个 方 面 :
1 .基 于 分 工 视 角
按照斯密 的思想 , 分工 是通 过专业 化而 提高生 产率 的。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制造业分工 的结 果。薛立敏认 为, 台 湾生产性服务业快速成 长 的主要原 因是生 产技 术专业 化与

广西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关系探讨

广西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关系探讨

广西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关系探讨1. 引言1.1 背景介绍广西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经济区域,其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发展较快,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之一。

广西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服务、商务服务、科技服务、设计服务等,而制造业则涵盖了汽车制造、机械制造、电子制造等领域。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推进,广西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合作日益密切,呈现出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随着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制造业的重要补充和支撑,日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制造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支持作用。

广西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互动发展关系不仅关乎当地经济发展的全局,也关系到各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和竞争力提升。

更深入地探讨广西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发展关系,对于推动当地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对于推动广西经济转型升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两者的发展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并行发展,而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可以提高制造业的附加值,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升级。

生产性服务业的提升还可以提高制造业的效率和竞争力,促进制造业的创新和转型升级。

深入研究广西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发展关系,可以为广西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和政策支持,有助于促进广西经济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是整个研究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直接影响着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和准确性。

为了深入探讨广西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关系,本研究将采取以下方法:1. 文献综述法: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报告以及政策文件的梳理和分析,归纳总结已有研究成果,深入了解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分析及其对策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日新月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日益受到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广泛关注。

在我国,这种互动关系更是对提升产业链水平、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解析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互动关系,深入探讨其内在机理,分析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本文首先界定了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概念和范畴,明确了两者的互动内涵。

在此基础上,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系统回顾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进展。

随后,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互动现状进行了深入剖析,揭示了两者之间的互动特征和存在的问题。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理论基础,探讨两者之间的互动机制和路径;二是实证研究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揭示其内在规律和影响因素;三是分析当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产业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足、服务效率低下等;四是提出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良性互动的对策和建议,包括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创新驱动、提升服务质量等。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为推动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发展现状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入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互动性日益增强,两者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愈发凸显。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连接制造业与消费者市场的桥梁,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制造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近年来,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取得了显著进步。

金融、物流、信息技术、商务服务等领域的服务质量和效率不断提升,为制造业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支持。

特别是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推动了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

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研究述评

生产者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研究述评


品相关 的服务 活动 ( 如商 品的存 销 、 弃物 的处理 、 废 设备 的安装 与维护 、 修理等 ) 与个人支持相关 的服务活 动( , 如保 洁服务等 ) 的服务业 。 由此可知 ,生产者服 务业 是制造业 直接相关 的配套产业 , 是 从 制 造 业 内 部 生 产 服 务 部 门 中发 展 起 来 的 新 兴 产 业 , 过 去 从 单个制造业 中提炼 出高附加值 、 高知识含 量的环节 以独 立产业
结构 转型升级的一个关键举措 。文 章通 过 国内外 学者对 生产者服务业 与制造 业的互动关系的研 究 , 总结出 了生产者服务 业与制造业是一种相 互作 用、 互依赖、 相 共同发展 的互动 关系。
【 键 词 】 生产者服 务业 ; 造业 ; 关 制 互动 ; 述评 【 中图分类号 】 02 【 F 6. 9 文献标识码 】 【 A 文章编号 】 04 26(020—22 0 10—78 21)2 05—2
生产 者 服 务 业 与 制造 业 互 动关 系研 究 述 评
屈 海群 , 何 勇
( 林 航 天 工 业 高等 专科 学校 , 西 桂 林 5 10 ) 桂 广 4 04 一个热点 问题 . 今 大力发展 生产者 服务业是解决我 国节能减 排 , 实现产业
生产者服 务业 (rd cr ev e ) 又称生 产性 服务业 或生 的形式 分离 出来 , po ue ri s , s c 从而更 好地发 挥规模 经济 的效 应 , 有效地 提 产型服务业 , 其概念 的提 出是基 于服务业 或服务部 门的功能性 高制造 业中间产 品的科技含量 , 实现最终 产成 品价值增 值的服 分 类 ( nt n b sdcas ct n , 早 由 G ef l 16 ) f ci — ae l i ai ) 最 u o sf o i ree i d( 9 6 提 务 。 出 , 由 Bo nn 和 S g m n ( 9 5 的发展 而得到深 化 。到 经 rw ig i l a n 17 ) ne ( ) 内对 于 生 产 者 服 务 业 的 研 究 二 国 目前为止对生 产者服务业 的定 义还缺乏 一个既定 的概念基础 , 宁越 敏 (0 0 从 转 型时期上 海市 城市 生产服 务业 和办 公 20 ) 大部分的定义实质是都 仅仅限于列举哪些服 务类 别 。 楼 区的分 布 特点分 析 出上海 生 产者 服务 业 区位 的影 响 因素 。 20 0 3年我国学者段杰 、 阎小培提 出“ 生产 者服务业是生产 、 商务 国 内外 对 生产 者 服务 业 的研 究 活 动和政府 管理 提供而 非直接 向消费 性服务 的个体 使用者 提 ( ) 一 国外 对 于 生产 者 服 务 业 的 研 究 第一种 , 从服务 对 象进行界 定 : ref l(9 6 认为 , Genid 16 ) e 生产 供 的服 务 ,其发展 与社会 生产率 的发展及科技进步 密不可分 ; 它不直接参 与生产或 者物质转化 , 但又是任何 工业生产 环节中 者服务业可用 于商品和服 务的进一 步生产 的非最 终消费服务 , 张 20 ) 是指市场化 的中间投入 服务。生产者服务业是生产 者在生产者 不可缺少 的活动 。” 国丰 (0 7 采用规范分 析与实证分析 相 结合 的方法 , 运用 经济学和统计学相关理论对美 国生产 者服务 服务业 市场上 购买 的服务 , 为生产 、 是 商务 活动等 中间 主体 而 业 的发展 及其特征进 行分析 , 在对 中美 两国生产者服 务业进 并 提 供 的服 务 。 行投入产 出对 比分析 的基 础上 , 对我 国生 产者服务业 的发展阶 第二种 , 从产 出的视 角进行界 定 : M c l (9 2 认为生 如 ahu 16 ) p 段 进行 定 位 ,并 为 其未 来 的发展 : 疗向指 明 了道 路 。顾 乃 华 产者服务业应 该是产 出知 识和技术 的产 业 , 这是到 目前 为止较 ( 0 8 在其 《 产者服务业发展 趋势及其 内在 机制——基 于典 20 ) 生 早的从其 内涵进行 分析而进行界定 的一种概 念。 一 第三种 , 生产者 服务 业所 包括 的服 务 类型的进 行界 定 : 型 国家 数据 的实证分 析》 文中指 出生产 者服务业 的增 加值较 从 就业 比重上升幅度大 ; 生产 者服务业不断 发展壮大是源 于其强 如 Bo n g和 Snem n 17 ) 出 , 产 者 服 务 业 应 该 是 包 rw i n igl a (9 5 提 生 含 了法律 、 金融 、 商务 、 保险 、 经纪 等行 业在 内的技术 密集 型 的 大 的产业关联效 应。 以上 各专 家学者对 从不 同的视 角提 出了生产 者服 务业 的 服务产业 。而 H w l 和 G en 18 ) o es l re (9 6 也认为 , 生产者服 务业是 但 生产 者服 务业 主要是 指为其 它机构 提 为其它公 司提 供诸如保险 、 银行 、 金融 和其它商务 服务( 如广告 概念 , 意思基本 相 同 : 供其用 于进一步生产 和服务活动 的服务业 , 是一种知识 技术含 和市场研究 ) 以及 职业和科学 服务( 如会 计 、 法律服务 和研发服 量高 、 成长非常 迅速 、 空间聚集高 、 对周边城 市能产生很 强的辐 务等 ) 提供服务 的行业 。 同时能为制造业带来 高利润和高 附加 值的现代 服务产 第 四种 , 服 务 活 动 的 角 度进 行 界 定 : Ma hl D mei 射作用 , 从 如 r a 、a sk s l c 业 。本文赞 同前人提 出的关于生产者 服务的概念 , 认为生产 者 和 Wod t 8 ) o (9 7 认为 , 产者 服务业应 该包 括提 供与信 息处 理 生 服 务 是 为 生 产 活 动服 务 的 非 直 接 向消 费 者 提 供 的服 务 。 相关 的服务活 动( 如研发 、 广告 、 市场 调研 、 传媒 等 ) 与实物 商 ,

宁波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实证研究

宁波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实证研究

【 图分 类 号 】 11 【 献 标 识 码 】 【 章 编 号 】0 6 2 2 ( 1)6 07 - 4 中 F 2. 文 3 A 文 10 — O 52 00 — ( 1 0 O ] 【 金 项 目 】 文 系宁 波 市 科 技 局 软 科 学项 目“ 基 本 宁波 第三 产 业 比 重 变 化 影 响 因素 分 析 及 发 展 规 律 研 究 ”项 目编 号 : (
生 产性 服务 业 在 全 球 范 围 内 的持 续 发 展 引起
了 国 内外 学 者 的广泛 关 注 . 国外从 2 0世 纪 8 0年 代
就 开 始研 究生 产 性服 务 业 与制 造业 关 系 问题 。 内 国 则 主要 是 从 2 0世 纪 9 0年 代 中期 开 始 关 注 该 领 域 的研 究 . 相关 研 究 文献 比较 丰 富 。 者 主 要从 基本 笔 观点和研究方法 两个层 面对现有文献 进行简单 回顾 就 生产 性 服务 业 与制 造 业关 系 而 言 . 目前 争论
要源 泉[ ( ) 动论 。这种 观点认 为服 务业 和制造 7 3互 1 。
强 调 . 多服 务业 部 门 的发 展必 须 依 靠制 造 业 的 发 许
展 .因为 制造 业 是服 务 业产 出的重 要 需求 部 门 , 没
有 制造业 . 会就几 乎 没有对 这些 服务 的需 求[ 社 2 1 。张 世 贤 (0 0认 为 . 有 工业 化 和 城 市化 达 到 了 一 定 20) 只
的焦 点 主 要 集 中在 二 者 的 因果 关 系上 :顾 乃 华 等 (0 6 把相关 观点 归纳 为 四种 : 1 需求 遵从 论 。这 20) ()
类 观点 认 为制 造业 是 服 务业 发展 的前 提 和基 础 , 服 务 业则 是制 造业 的补充 f C h nadZ s a 1 8 1 1 0 e n ym n(9 7 ]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间感应度系数的测算
感应度系数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每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某一部门由此而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该部门为其他部门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由于感应度系数是从生产部门出发反映提供中间产品部门受各部门变动影响的状况,所以也称为前向关联系数。其计算公式为: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关系研究
摘要:基于我国1986-201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本文分析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背景下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内生性;通过测算其感应度系数和影响力系数,并且构建两者的联立方程模型得出的结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且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促进更大,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辐射、拉动作用更需提高。因此,我国必须要充分重视并利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间的互动机制,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实现良性的协调发展。
如表1所示,从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平均水平上看,1992-2007年排名前10位的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力平均水平分别为1.160、1.206、1.193和1.246,且排名前10位的制造业影响力系数都大于1,这说明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具体从分行业来看,1992-2007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作用更为显著,这也可见生产性服务业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的支撑作用日益显著。同理,如表2所示,从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的平均水平上来看,1992-2007年排名前5位的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影响力平均水平分别为0.801、0.865、0.970和0.931,且影响力系数大于1的行业只有0-1个,主要是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科学研究业。这说明,整体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的促进作用虽有所提高,但是幅度很小。从整体上来看,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远高于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
一、引言
伴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世界服务业及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全球产业服务化的突出表现之一是生产者服务业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崛起,并且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所谓的生产者服务业又称生产者服务,是指那些被其他商品和服务生产者用作中间投入的服务。在现代经济中,由于具有广泛的关联效应,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市场资源强大的“调配器”,能直接影响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并提高整体经济绩效。国际经验表明,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其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更多的是靠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制造业对服务业有着越来越大的需求。伴随着制造业的“服务化”,生产性服务得以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最具有增长力的部门。因此,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已成为推动国家或地区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举措。
二、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程度的测度
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是两个最能全面体现产业互动特征的分析工具。本部分用这两个指标来分析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间的互动程度。
(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间影响力系数的测算
影响力系数是反映国民经济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的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需求波及程度。由于影响力系数是从消耗部门出发追溯最终需求变动对各部门产生的波及影响,反映其与各后续生产部门的关联程度,所以也称后向关联系数。其计算公式为:
随着生产性服务作为中间投入越来越多地进入生产领域,国内外学者已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关系的问题进行了较多关注,而且在诸如生产性服务业的前提或基础方面的研究也是比较深入的。但是,纵观国内外各类相关研究文献,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或者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地方。其中一个重要的不足之处在于,已有的研究几乎都是单方程模型的估计,也即只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影响,忽略了两者间的相互作用。而随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和共同发展互动关系的增加,两者间的相互影响作用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因此,本文首先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分别进行了测算,然后通过构建联立方程模型系统地刻画各变量间的“双向”乃至“多向”的相互作用关系,以期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和制造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提供相应的政策参考。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数据的单位根检验等
对于非平稳的时间序列而言,由于其诸多参数统计量不再服从正态分布,因此,传统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将不再适用。如果此时仍采用OLS等传统方法对计量模型进行估计,则容易产生“伪回归”问题。因此,为了保证计量模型结果的有效性,在进行分析之前有必要先对变量的平稳性进行分析。本文采用ADF和PP单位根检验法来检验各个变量的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由表6可知,经检验各变量在5%的置信水平上都是非平稳的,但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在1%的置信水平上是平稳的,即各个变量都是一阶单整过程,为I(1)序列。
再根据联立方程模型识别的秩条件和阶条件,经验证,联立方程模型中的任意一个方程均可识别。
(三)回归方程估计方法的选择和估计结果
本文选择广义矩估计方法(Generalized Method of Moment,GMM)作为联立方程模型的估计方法。GMM方法是将准则函数定义为工具变量与扰动项的相关函数,使其最小化得到参数的估计值。它允许随机误差项存在异方差和序列相关,同时,GMM方法不需要知道扰动项的确切分布,所以GMM估计量相比其他方法更加稳健。由于本文采用的是时间序列数据,所以在估计时选取的加权矩阵是HAC矩阵。回归结果如表8所示,同时为了便于比较,将单方程估计结果列出。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进行的逐步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更把加快发展服务业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的客观要求,对于我们更好地抓住未来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也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同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变量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有积极的显著作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个百分点,制造业效率将提高0.5759个百分点。而其对生产性服务业效率的提升却有着显著的负效应,回归系数为-0.1686,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这表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更多的资源都投向了制造业从而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挤出效应。另一方面,固定资产净值年平均余额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也有显著的相关作用,其回归系数为0.5791,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这表明,随着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分工的不断深入,竞争的不断加强,从而对技术和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本土企业的创新能力,最终导致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进而提升了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而城市化水平对生产性服务业效率的提升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其回归系数为1.4549,并且在1%的水平下显著。这说明,一方面通过市场需求扩张城市化水平拉动了生产性服务业规模的扩大,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升,人才、资金和技术等各种高级要素会进一步集聚,从而也将有利于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效率。
如表3所示,从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感应度系数平均水平上看,1992-2007年排名前10位的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感应度平均水平分别为1.235、1.348、1.379和1.463,且排名前10位的制造业感应度系数大于1的行业分别为4个、7个、7个和9个。这说明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依赖程度高于平均水平,且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具体从分行业来看,1992-2007年,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行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依赖程度更高。同理,如表4所示,从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感应度系数的平均水平上来看,1992-2007年排名前5位的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感应度平均水平分别为1.062、0.888、1.074和0.894,且影响力系数大于1的行业有1-3个,呈现不稳定的变化状态。从整体上来看,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感应度系数远高于生产性服务业对识别
由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仅利用单方程对两者分析会产生变量的内生性问题,从而导致实证结果有偏、非一致。为了确定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是否相互影响,需要进行变量内生性检验,即检验方程的联立性。常用的检验方法是Hausman检验,具体过程为:首先就Lnindpro对整个方程组全部外生变量进行辅助回归,得到Lnindpro的估计值Lnindpro[DD(-*2/3][HT6”]^[][HT][DD)]和残差值resid(如式3所示)。
(二)变量说明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与前后可比性问题,本文拟基于1986-2010年中国的时间序列数据就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间的互动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所使用的各变量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相关年份,关于样本的基本描述性统计量如表5所示。本文实证分析软件采用Eviews6.0。
从表8的实证分析结果来看,联立方程的回归结果质量较好,可以较为准确地刻画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整体来说,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间存在着显著的互动关系。基于制造业效率方程可以看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制造业的发展。具体而言,生产性服务业效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制造业效率可以增加0.5637个百分点。这说明,作为一种高级的生产要素投入,生产性服务通过提高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密集度、促进制造业向价值链两端延伸、降低制造成本和交易成本、培育产品差异化优势等多种途径,积极推进了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基于生产性服务业效率方程可以看出,制造业的发展亦能够拉动生产性服务业效率的提升。具体而言,制造业效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生产性服务业效率可以增加0.6357个百分点。这说明,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制造业部门的扩张,生产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程度也会不断提高,这必然会衍生出对生产性服务业更多的中间需求。随着制造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其对生产性服务业潜在需求还将进一步扩大。更进一步,基于互动系数数值的大小可知,制造业对生产性服务业的促进更大,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辐射、拉动作用更需提高,而这与我们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的测算结果也是一致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