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腹主动脉瘤指南
SVS腹主动脉瘤病人管理指南要点(最全版)

SVS腹主动脉瘤病人管理指南要点(最全版)摘要背景:腹主动脉瘤(AAA)患者的临床决策是复杂的。
不同破裂风险以及患者特异性因素影响预期寿命、手术风险的动脉瘤,需要干预。
严谨的手术策略选择和最佳药物治疗对于取得优异成果至关重要。
此外,严密的术后随访可使动脉瘤有关的死亡或发病率最小化。
方法:委员会使用GRADE证据质量分级和推荐强度系统来制定特殊的实践推荐。
为了支持这一指导原则,进行了三次系统综述。
两个综述重点评估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后监测的最好方式和最佳频率。
第三个综述的重点是找出有关AAA诊断和管理的最佳证据。
特定领域的重点包括(1)病人的一般处理方法,(2)AAA病人的治疗,(3)麻醉考虑和围手术期管理,(4)术后和长期管理,以及(5)成本和经济考虑。
结果:除了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提供患者的管理指南,我们重新修改了一些先前的建议,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新领域。
新指南是用于AAA患者的随访,包括推荐直径4.0-4.9cm的AAA病人每12个月进行影像学监测。
我们推荐腔内治疗作为破裂腹主动脉瘤首选的治疗方法。
我们建议Vascular Quality Initiative 的死亡风险评分用于动脉瘤修复的患者的决策。
我们还建议择期EVAR应限定在有记录的死亡率和开放手术转化率≤2%的医院,每年至少完成10个EVAR病例。
我们也建议将选择性开放性动脉瘤修复术限于在有记录的死亡率≤5%的医院,每年至少完成10个任何类型主动脉的开放手术。
为了鼓励发展有效的护理系统来改善那些急诊手术的患者的结果,我们建议进行干预时间<90分钟,基于30-30-30分钟的框架,用于管理破裂腹主动脉瘤患者。
我们推荐治疗I型和III型内漏以及合并动脉瘤扩张的II型内漏,对动脉瘤扩张无关的II型内漏推荐继续监测。
任何牙科手术之前(牙齿的牙龈或根尖周区域或口腔粘膜穿孔),推荐有主动脉假体的患者使用预防性抗生素。
不推荐呼吸道手术、胃肠或泌尿生殖器手术以及皮肤或肌肉骨骼手术中使用预防性抗生素,除非存在感染的可能性或患者免疫力低下。
腹主动脉瘤诊断与治疗指南(全文)

腹主动脉瘤诊断与治疗指南(全文)脉瘤的定义是指动脉管壁永久性局限性扩张超过正常血管直径的50%。
因此,如果精确定义腹主动脉瘤,需要计算同一个人正常腹主动脉和扩张动脉的比例,还需要根据年龄、性别、种族和体表面积等影响因素进行校正。
通常情况下,腹主动脉直径>3cm可以诊断腹主动脉瘤。
1 发病率腹主动脉瘤的发生与很多流行病学因素有关,如年龄、性别、种族、家族史、吸烟等。
高龄、男性、白种人、阳性家族史和长期吸烟者腹主动脉瘤发生率会相应增高。
瑞典M a lm a医院曾对所有住院期间死亡病人进行尸检,发现在50岁以上人群中腹主动脉瘤发病率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加,在80岁以上男性病人中发病率可达51 9%。
2 病因学动脉瘤的发生机制很复杂,遗传易感性、动脉粥样硬化及各种蛋白酶等均与其发生直接相关。
各种病因最终都表现为主动脉中层的退行性变,继而扩张形成动脉瘤。
2.1 遗传易感性多项研究表明,动脉瘤的发生与遗传密切相关。
国外一项针对腹主动脉瘤病人长达9年的随访发现,15%腹主动脉瘤病人直系亲属中也发生各部位动脉瘤,而对照组里只有2%(P<01 001)。
其他研究则表明,家族性腹主动脉瘤发病年龄一般比散发性腹主动脉瘤更早,但没有证据表明前者比后者更容易破裂;腹主动脉瘤发生和多囊肾密切相关,而后者已被证实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
2.2 动脉硬化因素腹主动脉瘤和周围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二者常常是伴发的,而且拥有共同的高危因素,如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
证明动脉粥样硬化与动脉瘤的发生密不可分。
2.3 各种蛋白酶的作用动脉瘤的组织学表现为中层弹力膜退行性变,组织中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被相应的蛋白酶破坏;局部金属蛋白酶(MM P)增高,促使平滑肌细胞易位,导致血管中层结构破坏;局部巨噬细胞和细胞因子浓度升高,提示有炎症反应。
以上三点都可能导致动脉瘤壁破坏与扩张和动脉瘤形成。
2.4 先天性动脉瘤一些先天性疾病常伴发主动脉中层囊性变,从而导致先天性动脉瘤形成。
腹主动脉瘤指南

腹主动脉瘤诊断与治疗指南发表时间:2016-10-08 20:18:50来源: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作者: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阅读117次选自: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8年11月第28卷第11期动脉瘤得定义就是指动脉管壁永久性局限性扩张超过正常血管直径得50%。
因此, 如果精确定义腹主动脉瘤, 需要计算同一个人正常腹主动脉与扩张动脉得比例, 还需要根据年龄、性别、种族与体表面积等影响因素进行校正。
通常情况下, 腹主动脉直径>3cm 可以诊断腹主动脉瘤。
一、发病率腹主动脉瘤得发生与很多流行病学因素有关, 如年龄、性别、种族、家族史、吸烟等。
高龄、男性、白种人、阳性家族史与长期吸烟者腹主动脉瘤发生率会相应增高。
瑞典Malma 医院曾对所有住院期间死亡病人进行尸检, 发现在50岁以上人群中腹主动脉瘤发病率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加,在80岁以上男性病人中发病率可达5。
9%二、病因学动脉瘤得发生机制很复杂, 遗传易感性、动脉粥样硬化及各种蛋白酶等均与其发生直接相关。
各种病因最终都表现为主动脉中层得退行性变, 继而扩张形成动脉瘤2. 1 遗传易感性多项研究表明,动脉瘤得发生与遗传密切相关。
国外一项针对腹主动脉瘤病人长达9年得随访发现, 15%腹主动脉瘤病人直系亲属中也发生各部位动脉瘤,而对照组里只有2%(P <01001)。
其她研究则表明, 家族性腹主动脉瘤发病年龄一般比散发性腹主动脉瘤更早, 但没有证据表明前者比后者更容易破裂; 腹主动脉瘤发生与多囊肾密切相关, 而后者已被证实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2. 2 动脉硬化因素腹主动脉瘤与周围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 虽然表现形式不同, 但二者常常就是伴发得, 而且拥有共同得高危因素, 如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与心脑血管疾病。
证明动脉粥样硬化与动脉瘤得发生密不可分。
2。
3 各种蛋白酶得作用动脉瘤得组织学表现为中层弹力膜退行性变, 组织中胶原蛋白与弹性蛋白被相应得蛋白酶破坏; 局部金属蛋白酶(MMP) 增高, 促使平滑肌细胞易位, 导致血管中层结构破坏;局部巨噬细胞与细胞因子浓度升高, 提示有炎症反应。
SVS腹主动脉瘤指南(二):治疗原则

SVS腹主动脉瘤指南(二):治疗原则Society for Vascular Surgery implementation of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patients with an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Repair of an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Rae S. Rokosh, Benjamin W. Starnes, andElliot L. Chaikof 1. 腹主动脉瘤(AAA)的最佳干预时间点依据临床表现和动脉瘤状态:•破裂AAA需要急诊修复•有症状的未破裂AAA应尽早手术•无症状AAA可以在完善术前评估后择期手术治疗2. AAA择期手术究竟腔内治疗还是开放手术应充分考虑以下几点后个体化选择:•解剖学是否适合行EVAR手术•合并症和一般情况•预期寿命•对术后随访的依从性•患者个人倾向3. 如果解剖学适合,破裂AAA的治疗首选EVAR(1C级证据),建议从急诊入院至干预(door-to-intervention)的时间不超过90分钟[1]。
4. 当主动脉的解剖超出现有的商品化EVAR器械IFU时,或者预期寿命高于10-15年时,应当考虑开放手术[2]。
5. 观察性研究显示相比开放手术,破裂AAA患者接受EVAR手术的早中期生存获益更明显,但是需要当心这是相关性而非因果关系[3]。
6. 破裂AAA患者腔内治疗的围手术期生存获益尚未被RCT证实。
7. 相比开放手术,AAA择期EVAR手术能够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更快地康复。
但是,远期再干预的发生率更高,且远期生存获益无明显差异[4]。
8. 破裂AAA急救处理流程的有效实施能够降低30天死亡率,具体策略见下图[5]:9. 医疗卫生系统应当考虑建立一个破裂AAA急诊治疗的结构化、多学科、分级诊疗制度,如果没有转运禁忌症,应当快速转运至一个可行EVAR手术的医疗机构。
腹主动脉瘤诊疗指南解读

腹主动脉瘤诊疗指南解读贾鑫解放军总医院血管外科定义l腹主动脉瘤动脉瘤(A b d o m i n a l a o r t i ca n e u r y s m,A A A)是指动脉管壁永久性局限性扩张超过正常血管直径的50%l精确定义需要计算同一个人正常腹主动脉和扩张动脉的比例,还需要根据年龄、性别、种族和体表面积等影响因素进行校正l通常腹主动脉直径超过3c m可诊断A A A发病率•3-117/100,000/y r s•M/F5:1•男性50岁以后发病率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加,80岁以上达5.9%高龄、男性、白人、阳性家族史和长期吸烟者A A A发生率会相应增高。
病因学•生物学机制复杂遗传易感性动脉粥样硬化蛋白酶感染最终表现为动脉中层退行性变,继而形成动脉瘤遗传易感性•A A A的发生与遗传密切相关15%A A A患者直系亲属中也发生各部位动脉瘤家族性A A A发病年龄一般比散发性A A A更早A A A发生和多囊肾密切相关,而后者已被证实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
动脉硬化因素•AAA和周围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常常伴发•AAA和周围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拥有共同的高危因素,如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
证明动脉粥样硬化与AAA发生密不可分蛋白酶的作用组织结构变化•中层弹力膜退行性变,组织中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被相应的蛋白酶破坏;•局部金属蛋白酶(M M P)增高,促使平滑肌细胞易位,导致血管中层结构破坏;•局部巨噬细胞和细胞因子浓度升高,提示存在炎症反应。
以上三点都可能导致动脉瘤壁破坏与扩张和动脉瘤形成。
先天性动脉瘤先天性疾病伴发主动脉中层囊性变导致先天性动脉瘤形成u M a r f a n s y n d r o m e—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骨骼畸形、韧带松弛、晶状体脱垂、主动脉扩张及心脏瓣膜功能不全等u E h l e r s-D a n l o s s y n d r o m e—染色体2q31C O L3A基因编码的Ⅲ型胶原的蛋白质链结构缺陷—关节活动度过大、皮肤伸展过度和组织脆性炎性AAA•是一种特殊类型动脉瘤•占全部A A A的5%左右•外观瘤壁厚,呈发亮的白色,质硬,易与腹腔内脏器(如输尿管、十二指肠)纤维化粘连•与普通A A A相比,炎性A A A壁内巨噬细胞和细胞因子分布异常增多•在危险因素、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等诸方面,炎性A A A和普通A A A 均无明显差异慢性腹痛、体重减轻、血沉增快是诊断炎性腹主动脉瘤的三联症感染性AAA•一种很少见的AAA•发生率正不断降低•主动脉壁原发感染导致的动脉瘤很罕见•大部分感染性AAA是继发感染引起的•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结核杆菌和梅毒也可致主动脉瘤AAA自然进程•直径<4c m时,年增长在1m m-4m m左右•直径4c m-5c m时,年增长在4m m-5m m左右•直径>5c m,年增长率>5m m,破裂率达20%•直径>6c m,年增长率在7m m-8m m,破裂率40%髂总动脉瘤自然进程•不伴发A A A的单独髂总动脉瘤很少见•约1/2-1/3的髂总动脉瘤为双侧发病•髂总动脉瘤直径大于5c m时易破裂•尚没有小于3c m的髂总动脉瘤破裂的报道小于3c m的髂总动脉瘤只需密切监控A A A瘤体局部压迫或侵蚀•A A A压迫十二指肠十二指肠瘘—消化道出血•A A A压迫下腔静脉/肾静脉/髂静脉腹主动脉-下腔静脉瘘腹主动脉-肾静脉瘘腹主动脉-髂静脉瘘—急性心力衰竭诊断n有症状的腹主动脉瘤u疼痛;中腹部或腰背部;钝痛;不会随体位或运动而改变u疼痛突然加剧预示A A A即将破裂u动脉瘤破裂入后腹膜,出现G r e y-T u r n e r征u瘤体破裂入腹腔,低血容量休克u瘤体破裂入十二指肠,低血容量休克80%的腹主动脉瘤破裂发生在腹膜后;80%可生存6小时;50%可生存24小时;30%可生存6天;10%可生存6周■无症状的腹主动脉瘤•大多数AAA无症状•发现腹部搏动性包块•查体时发现•直径大于4c m的A A A大部分可以通过细致的查体发现,肥胖可能会影响查体的敏感性•尚无循证医学证据证实查体会增加A A A破裂风险影像学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无创、费用低廉、无辐射,数据可靠•广泛应用于A A A筛査•用于术前评估和术后随访•敏感性>90%•缺点:操作依赖性强,影响测量结果的客观性位置较深的A A A和髂动脉瘤,诊断准确率下降腹部X线平片•相当一部分A A A在进行腹部X线检查时发现•影像表现为主动脉区域膨大的弧形钙化•主动脉瘤附壁钙化达90%•腹部巨大的软组织影,腰大肌轮廓显示不清C T血管造影(C T A)•创伤小,费用低,准确测量•逐渐成为A A A术前术后检查金标准•A A A术前C T评估内容包括:瘤体最大直径;瘤体和肾动脉的关系;肾动脉下瘤颈的长度、直径及成角、钙化;髂动脉直径及迂曲情况;血管变异,如副肾动脉、双下腔静脉等。
腹主动脉瘤诊断与治疗指南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腹主动脉瘤诊断与治疗指南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腹主动脉瘤诊断与治疗指南2016-10-08 HYPERLINK "javascript:void(0);" 介入家园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选自: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8 年 11 月第 28 卷第 11 期动脉瘤的定义是指动脉管壁永久性局限性扩张超过正常血管直径的 50% 。
因此 , 如果精确定义腹主动脉瘤 , 需要计算同一个人正常腹主动脉和扩张动脉的比例 , 还需要根据年龄、性别、种族和体表面积等影响因素进行校正。
通常情况下 , 腹主动脉直径 >3cm 可以诊断腹主动脉瘤。
一、发病率腹主动脉瘤的发生与很多流行病学因素有关 , 如年龄、性别、种族、家族史、吸烟等。
高龄、男性、白种人、阳性家族史和长期吸烟者腹主动脉瘤发生率会相应增高。
瑞典Malma 医院曾对所有住院期间死亡病人进行尸检 , 发现在50 岁以上人群中腹主动脉瘤发病率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加 ,在 80 岁以上男性病人中发病率可达 5.9%二、病因学动脉瘤的发生机制很复杂 , 遗传易感性、动脉粥样硬化及各种蛋白酶等均与其发生直接相关。
各种病因最终都表现为主动脉中层的退行性变 , 继而扩张形成动脉瘤2. 1 遗传易感性多项研究表明 , 动脉瘤的发生与遗传密切相关。
国外一项针对腹主动脉瘤病人长达 9 年的随访发现 , 15% 腹主动脉瘤病人直系亲属中也发生各部位动脉瘤 ,而对照组里只有2% (P <0 1001)。
其他研究则表明 , 家族性腹主动脉瘤发病年龄一般比散发性腹主动脉瘤更早 , 但没有证据表明前者比后者更容易破裂 ; 腹主动脉瘤发生和多囊肾密切相关 , 而后者已被证实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2. 2 动脉硬化因素腹主动脉瘤和周围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 , 虽然表现形式不同 , 但二者常常是伴发的 , 而且拥有共同的高危因素 , 如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
腹主动脉瘤外科治疗指南重新修订

腹主动脉瘤外科治疗指南重新修订
美国血管外科学会2003年重新修订了腹主动脉瘤的外科治疗指南,新的指南重新界定了腹主
(JVascSurg2003,动脉瘤外科处理指征,强调在治疗中的个体化要考虑患者的意愿。
37∶1106)
新的指南提出10条建议:
1.治疗方案个体化,5.5cm不是决定是否手术的绝对界限。
2.除非出现症状或迅速增大(>1cm/y),<5cm的AAA随访是安全的,4.5-5.5cmAAA的治疗决策,应强调患者参与。
3.多数患者,5.5cm仍作为手术选择标准;低危、年轻、预期寿命长的患者,建议尽早手术。
4.直径4.5-
5.0cm的女性或具有破裂危险因素的AAA患者,建议手术。
5.手术高危患者如无EVAR条件,应尽可能推迟手术EVAR最适用于外科手术高危患者。
6.EVAR最适用于外科手术高危患者。
7.高龄、肥胖及具有其它手术危险因素,同时符合形态学要求者,首选EVAR治疗。
8.EVAR勉强应用于不符合形态学要求者,将增加不良事件、中转手术、AAA破裂的风险。
9.EVAR尚未改变适用于多数患者的瘤体大小临界值标准。
10.在充分知情和符合条件的前提下,患者本人意愿是选择外科手术和EVAR的决定因素。
美国血管外科学会2018年腹主动脉瘤诊治指南解读(完整版)

美国血管外科学会2018年腹主动脉瘤诊治指南解读(完整版)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 AAA)是指腹主动脉呈瘤样扩张,且直径增大超过50%以上。
针对腹主动脉瘤患者的诊治,特别是治疗和管理抉择较为复杂。
为此,美国血管外科学会(Society for Vascular Surgery, SVS)在系统性回顾的基础上,于2018年1月发布了腹主动脉瘤(AAA)治疗指南,针对腹主动脉瘤的诊断评估、治疗方式、麻醉及围术期处理、术后管理及随访、经济效益学分析等五个方面做了重点阐述,并给出111条具体的推荐建议,并按GRADE法给出了推荐强度及证据级别。
为方便读者更好的理解该指南,本文对该指南中涉及的新的观点或是推荐意见、以及与临床诊疗过程中的密切相关点作一解读。
1.关于AAA的筛查方式及筛查对象指南肯定了多普勒超声在腹主动脉瘤患者筛查中的地位。
多普勒超声作为一种简便和无损的检查方式,同时具有精准性,重复性和有效性的优点,是AAA筛查及术后随访复查的首选方法。
超声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接近100%,只有1%-3%的患者其动脉瘤因肠道气体或者肥胖因素干扰而漏诊。
关于AAA的筛查对象,鉴于AAA好发于伴有吸烟史的老年男性,女性发病率并不高;同时USPSTF(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在2014年推荐超声筛查对象为年龄在65-75岁伴或不伴有吸烟史的男性,而对于65-75岁的女性,其推荐证据不足。
因而,传统观点认为AAA的筛查对象不应该涵盖女性。
但是,新指南指出,女性也应纳入超声筛查对象(推荐等级:1;证据质量:A)。
这是基于研究发现相较于男性,女性患者虽然其发病率更低,但动脉瘤破裂的比例较男性明显偏高,所以对于女性患者,常规超声筛查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尤为重要。
2.对于收治腹主动脉瘤患者医疗中心资质的要求指南推荐,对于收治腹主动脉瘤患者的医院或者医学中心,每年至少应该实施10例以上的腹主动脉瘤手术,且围术期死亡率及EVAR中转开腹率不应超过2%。
腹主动脉瘤治疗指南

腹主动脉瘤治疗指南引言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是一种腹部主动脉局部扩张的病症,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主动脉破裂,造成严重的后果。
因此,针对腹主动脉瘤的治疗非常重要。
本文将为您介绍腹主动脉瘤治疗的指南。
诊断腹主动脉瘤的诊断通常通过以下方法进行:1. 体格检查:医生会检查患者的腹部,寻找可能存在的脉搏或肿块。
2. 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波、计算机断层扫描(CT)等技术,用于确定瘤的大小、位置和形状。
非手术治疗对于较小且无症状的腹主动脉瘤,医生可能会选择非手术治疗,包括:1. 定期观察:通过定期复查超声波或CT,以监测瘤的增长速度。
2. 调整生活方式:如戒烟、控制血压等,以减缓瘤的生长速度。
手术治疗对于较大、快速生长或出现症状的腹主动脉瘤,手术治疗是首选方法,包括以下几种常见的手术方式:1. 开腹手术:通过腹部切口,将瘤体剪除,并使用合成血管替代病变的主动脉段。
2. 内镜下血管内修复术(EVAR):通过小切口,插入导丝和导管,将支架导入到瘤体内,以隔离瘤体并恢复血流。
术后护理术后,患者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定期复查:术后应定期复查,包括超声波、CT等,以评估手术效果。
2.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活惯有助于预防瘤体再生长,包括健康饮食、适度运动等。
3. 注意副作用与并发症:如伤口感染、血栓形成等,如有不适应及时就医。
结束语腹主动脉瘤是一种危险的疾病,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非常重要。
本文介绍了腹主动脉瘤的诊断方法,以及非手术和手术治疗的选择。
术后护理也是重要的一环。
希望本文对患者及其家属有所帮助。
腹主动脉瘤筛查指南

腹主动脉瘤筛查指南JAMA临床指南(JAMA:美国医学会杂志)腹主动脉瘤被定义为主动脉的前后径至少为3cm。
基于人群的超声筛查以及尸检研究表明,在年龄超过50岁的成人男性以及女性中,腹主动脉瘤的患病率分别为4%~8%和1%~1.3%。
发生腹主动脉瘤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男性、曾经吸烟以及腹主动脉瘤家族史。
腹主动脉瘤在破裂之前,患者通常一直没有症状,腹主动脉瘤破裂这一并发症的死亡率高达75%~90%。
破裂的发生危险随着动脉瘤的直径不同而不同(直径为3~3.9cm的动脉瘤,每年发生破裂的危险为0%,直径为4~4.9cm的动脉瘤为1%,直径为5~5.99cm的动脉瘤为11%)。
急诊手术治疗的转归也很差,院内以及30天的合并死亡率为40%。
对于腹主动脉瘤的检出,超声检查是安全、成本效益好的筛查工具,具有很高的敏感性(94%~100%)和特异性(98%~100%)。
指南制定者的特征(腹主动脉瘤筛查)指南是由美国预防事务特别工作组(USPSTF)撰写的,该团体是一个独立的、不在联邦政府部门供职的预防和循证医学专家志愿者小组(表)。
工作组由初级保健医师以及方法学与健康行为方面的专家组成。
该指南是与(美国)医疗保健研究与质量管理署(AHRQ)所发起的一项系统评价协同制定的。
在每次会议之前,由工作组成员完成对利益冲突的披露,向AHRQ提供与阐述主题相关的财政、商业/职业以及知识方面潜在利益冲突的信息。
证据库有学者进行了一项系统评价,对2005年USPSTF筛查腹主动脉瘤的指南进行更新,检出了68项采用超声检查对无症状成人进行1次腹主动脉瘤筛查的研究。
他们认为4项大型、基于人群的随机试验为良好或一般质量的研究[来自英国的多中心动脉瘤筛查研究(MASS)、奇切斯特(也是英国)、维堡郡(丹麦)以及西澳大利亚人筛查试验]。
在这些研究中,大多数主要纳入年龄在65岁以上的白人男性。
MASS是最大的一项研究,纳入了超过65000名参与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主动脉瘤诊断与治疗指南发表时间:2016-10-08 20:18:50来源: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作者: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阅读117次选自: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8年11月第28卷第11期动脉瘤的定义是指动脉管壁永久性局限性扩张超过正常血管直径的50%。
因此,如果精确定义腹主动脉瘤,需要计算同一个人正常腹主动脉和扩张动脉的比例,还需要根据年龄、性别、种族和体表面积等影响因素进行校正。
通常情况下,腹主动脉直径>3cm可以诊断腹主动脉瘤。
一、发病率腹主动脉瘤的发生与很多流行病学因素有关,如年龄、性别、种族、家族史、吸烟等。
高龄、男性、白种人、阳性家族史和长期吸烟者腹主动脉瘤发生率会相应增高。
瑞典Malma医院曾对所有住院期间死亡病人进行尸检,发现在50岁以上人群中腹主动脉瘤发病率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加,在80岁以上男性病人中发病率可达 5.9%二、病因学动脉瘤的发生机制很复杂,遗传易感性、动脉粥样硬化及各种蛋白酶等均与其发生直接相关。
各种病因最终都表现为主动脉中层的退行性变,继而扩张形成动脉瘤2. 1遗传易感性多项研究表明,动脉瘤的发生与遗传密切相关。
国外一项针对腹主动脉瘤病人长达9年的随访发现,15%腹主动脉瘤病人直系亲属中也发生各部位动脉瘤,而对照组里只有2% (P <0 1001)。
其他研究则表明,家族性腹主动脉瘤发病年龄一般比散发性腹主动脉瘤更早,但没有证据表明前者比后者更容易破裂;腹主动脉瘤发生和多囊肾密切相关,而后者已被证实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2. 2动脉硬化因素腹主动脉瘤和周围动脉硬化闭塞性疾病,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二者常常是伴发的,而且拥有共同的高危因素,如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
证明动脉粥样硬化与动脉瘤的发生密不可分。
2. 3各种蛋白酶的作用动脉瘤的组织学表现为中层弹力膜退行性变,组织中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被相应的蛋白酶破坏;局部金属蛋白酶(MMP)增高,促使平滑肌细胞易位,导致血管中层结构破坏;局部巨噬细胞和细胞因子浓度升高,提示有炎症反应。
以上三点都可能导致动脉瘤壁破坏与扩张和动脉瘤形成。
2. 4先天性动脉瘤一些先天性疾病常伴发主动脉中层囊性变,从而导致先天性动脉瘤形成。
其中最多见的是马凡综合征(Marfan syndrome)。
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临床表现为骨骼畸形、韧带松弛、晶状体脱垂、主动脉扩张及心脏瓣膜功能不全等。
其他少见的先天性疾病还有Ehlers 2 Danlos综合征等。
尽管部分先天性疾病被证明是由单基因病变造成,但是大多数还是由多基因病变共同作用形成。
2. 5炎性腹主动脉瘤炎性腹主动脉瘤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动脉瘤,动脉瘤壁特别厚,白色、发亮、质硬极易与腹腔内脏器(如输尿管、十二指肠)纤维化粘连。
目前认为,炎性腹主动脉瘤是动脉瘤炎症的一种极端表现。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炎性腹主动脉瘤发病率约占全部腹主动脉瘤的5%。
在危险因素、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方面,炎性腹主动脉瘤和普通腹主动脉瘤均无明显差异。
在临床表现上,炎性腹主动脉瘤更容易出现腰部或腹部疼痛等症状。
慢性腹痛、体重减轻、血沉增快是诊断炎性腹主动脉瘤的三联征。
2. 6感染性腹主动脉瘤感染性腹主动脉瘤是一种少见疾病。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发展,其发生率不断降低。
主动脉壁原发感染导致的动脉瘤罕见,大部分感染性腹主动脉瘤由继发感染引起。
葡萄球菌和沙门菌是常见的致病菌,结核杆菌和梅毒也可以导致主动脉瘤。
三、自然病程腹主动脉瘤的自然发展过程是瘤体逐渐增大和瘤腔内血液持续湍流而形成附壁血栓。
因此,腹主动脉瘤最常见的并发症为:瘤体破裂、远端脏器栓塞和邻近脏器受压。
3. 1腹主动脉瘤自然进程流行病学资料表明,腹主动脉瘤直径< 4cm时,年增长在1〜4mm;瘤体直径在4〜5cm时,年增长率在4〜5mm;瘤体直径>5cm,年增长率就会>5mm,而瘤体破裂率达20%;如果瘤体直径> 6cm,瘤体年增长率在7〜8mm,瘤体最终破裂率也增加到40%。
破裂性腹主动脉瘤的风险极高,病死率高达90%。
因此,目前普遍公认:(1) 当腹主动脉瘤瘤体直径> 5cm时需行手术治疗。
由于女性腹主动脉直径偏细,如果瘤体直径>4 .5cm就应该考虑手术治疗。
(2) 不论瘤体大小,如果腹主动脉瘤瘤体直径增长速度过快(每半年增长> 5mm)也需要考虑尽早行手术治疗。
⑶不论瘤体大小,如出现因瘤体引起的疼痛,应当及时手术治疗。
腹主动脉瘤破裂的相关因素除瘤体直径外,还有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病、长期吸烟、女性及阳性家族史等都会增加腹主动脉瘤破裂的危险。
因此,其手术治疗指征应参照病人多方面因素来制订。
3. 2髂总动脉瘤自然进程不伴发腹主动脉瘤的单独髂总动脉瘤少见,故这方面的流行病学资料很少。
大约1/2到1/3的髂总动脉瘤为双侧发病,大部分病人在确诊时没有任何症状。
髂总动脉瘤直径> 5cm时容易发生破裂,需要手术治疗。
目前少有直径<3cm的髂总动脉瘤发生破裂的报告。
因此,一般认为,直径<3cm的髂总动脉瘤只需密切监控、定期复查即可。
3. 3腹主动脉瘤瘤体局部压迫或侵蚀腹主动脉瘤瘤体较大时会压迫十二指肠引起进食困难等上消化道梗阻症状,严重时可侵破十二指肠形成十二指肠痿,导致消化道大出血,这是腹主动脉瘤最致命的并发症之一;腹主动脉瘤还可以压迫下腔静脉或肾静脉,甚至发生腹主动脉-下腔静脉、腹主动脉-肾静脉痿,导致急性心力衰竭。
四、诊断4. 1 有症状的腹主动脉瘤疼痛是腹主动脉瘤最常见的主诉,疼痛部位一般位于中腹部或腰背部,多为钝痛,可持续数小时甚至数日。
疼痛一般不随体位或运动而改变,这点与老年人常见的腰背部疼痛不同,需要鉴别。
当疼痛突然加剧时常预示腹主动脉瘤即将破裂。
动脉瘤破裂后血液常局限于后腹膜,因此血压下降不会太快,可以发生双侧腹壁的淤斑(Grey 2 Turner sign),进一步蔓延至会阴部。
瘤体还可能破裂入腹腔,此时会伴有腹肌紧张,由于大量失血而发生低血压;瘤体破裂入十二指肠时会发生上消化道大出血,病人会因迅速发生低血容量休克而死亡。
4. 2 无症状的腹主动脉瘤大多数腹主动脉瘤均无症状,病人无意中或在查体时发现腹部搏动性包块。
由于腹主动脉瘤和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具有相同的高危因素,因此对这类高危人群应该定期行主动脉及周围动脉检查,以早期发现和诊断,降低腹主动脉瘤的破裂率和病死率。
4. 3 身体检查上述高危人群查体时应注意检查腹主动脉和周围动脉。
如发现腹部有增宽的搏动性区域,应警惕腹主动脉瘤。
一般来说,直径>4cm的腹主动脉瘤多可通过细致的查体发现,肥胖等因素可能会影响查体的敏感性。
目前尚无循证医学证据证实查体会增加腹主动脉瘤破裂的风险。
4. 4 影像学检查4. 4. 1 彩色多普勒超声超声的特点是无创、费用低廉、无辐射,而且数据可靠。
彩色多普勒超声已经广泛应用于腹主动脉瘤的筛查、术前评估和术后随访,其敏感性可以达到90%以上。
不足之处是对操作者依赖性强,探头不同切线会得到不同的数据,影响结果测量的客观性;对于位置较深的腹主动脉瘤和髂动脉瘤,由于肠道气体干扰,其诊断准确率也会有所下降。
4. 4. 2 腹部X线平片相当一部分腹主动脉瘤是在腹部X线检查时发现的,影像表现为主动脉区域膨大的弧形钙化;也可以表现为腹部巨大的软组织影,腰大肌轮廓显示不清,这些都提示腹主动脉瘤的存在。
4. 4. 3 CT血管造影(CTA) CTA创伤小,费用低,可以准确测量腹主动脉瘤各项数据,已经基本替代经导管血管造影。
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的多排CT,可以在更短的时间里得到更多的高质量图像,进一步提高CT诊断的准确率。
在一些医学中心CTA已经逐渐成为腹主动脉瘤术前检查和术后随访的金标准。
腹主动脉瘤术前CT评估内容包括:瘤体最大直径;瘤体和肾动脉的关系;肾动脉下正常主动脉(即瘤颈)的长度、直径及成角、钙化情况;髂动脉的直径及迂曲情况;还需要仔细分析有无血管变异,如副肾动脉、双下腔静脉或主动脉后左肾静脉等。
所有这些数据都可通过一次高质量的CTA 了解清楚。
4. 4. 4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同CTA相比,MRA的优势是造影剂用量小,对心脏和肾脏功能影响小。
因此,对肾脏功能不全的病人,MRA是首选的诊断手段。
其缺点是扫描时间长,不适用于体内放置金属移植物及有幽闭恐惧症的病人,而且成像质量与CT相比尚有差距。
五、保守治疗5. 1 严密监测经过普查发现的腹主动脉瘤,如果瘤体直径<4cm,建议每2〜3年进行一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如果瘤体直径>4〜5cm需要严密监测,建议每年至少行一次彩色多普勒超声或CTA检查。
一旦发现瘤体> 5cm,或监测期间瘤体增长速度过快,需要尽早手术治疗5. 2 药物治疗一旦确诊腹主动脉瘤,在观察期间应严格戒烟,同时注意控制血压和心率。
研究发现,口服B受体阻滞剂可以降低动脉硬化引起腹主动脉瘤的扩张速度,有效降低破裂率,减少围手术期不良心脏事件导致的死亡,这是目前惟一有效的腹主动脉瘤保守治疗药物。
其原理可能是通过减慢心率,降低主动脉压力,从而减少血流对主动脉壁的冲击,减慢动脉瘤扩张速度。
六、腹主动脉瘤开放手术最早的腹主动脉瘤切除、人造血管移植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
经过40余年的发展,不断演变成熟,已经成为经典手术之一。
虽然,近年来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EVAR)发展迅猛,对开放手术的统治地位造成很大冲击,但对于全身状况良好,可以耐受手术的腹主动脉瘤病人,开放手术仍然是治疗的标准术式。
6. 1 切口选择经典的腹主动脉瘤开放手术切口选择腹部正中切开,逐层进入腹腔,打开后腹膜暴露腹主动脉瘤,也有人尝试左侧腹膜外切口入路,认为该入路适用于曾多次腹部手术,腹腔粘连重的病人。
但目前还没有确切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两种切口入路在围手术期手术并发症及远期治疗效果上存在明显差异。
6. 2 术前评估腹主动脉瘤病人同时也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因此,手术前的心脏评估尤为重要。
研究证明,腹主动脉瘤开放手术的围手术期病死率与术前病人心脏功能明显相关,如果病人术前心脏功能差,病死率会明显增加。
因此术前需详细评估心脏,进行心电图和心脏超声检查,必要时需要行冠脉造影检查以充分评估冠脉狭窄程度,除此以外,术前还应进行肺功能及肝肾功能的仔细评估。
6. 3 围手术期结果综合文献报道,腹主动脉瘤择期开放手术死亡率在2%〜8%,由于经验差别结果有所不同。
破裂性腹主动脉瘤手术死亡率则要高很多,各中心都在40%〜70%之间。
病人年龄越高,围手术期死亡率越高;女性病人死亡率明显高于男性。
术前病人的心脏功能、肺功能和肾脏功能都是影响围手术期死亡率的独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