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广电家庭网关总体技术要求完整版
浅析广电网络家庭智能网关设计

浅析广电网络家庭智能网关设计摘要:广电网络家庭智能网关作为家庭网络接入的核心设备,在实现宽带接入、多媒体传输、家庭安全和设备互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对广电网络和家庭智能网关的概念、功能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详细介绍。
而后,分析了广电网络家庭智能网关的设计需求,包括家庭宽带接入需求、多媒体传输需求、家庭安全需求和设备互联需求。
在硬件设计方面,讨论了处理器选择、存储和内存要求以及接口设计等关键要素。
在软件设计方面,涉及操作系统的选择、应用软件的开发和安全性设计等内容。
关键词:广电网络;家庭智能网关;设计需求;硬件设计;软件设计1引言广电网络作为一种重要的家庭网络接入方式,在传输速度、覆盖范围和多媒体传输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然而,广电网络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家庭宽带接入、多媒体传输和设备互联等需求的增加,以及家庭安全等方面的考虑。
随着智能终端技术发展,智能终端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以及普及度都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在移动智能终端上收看网络视频,且电视机智能化的比例也越来越高,各类互联网视频终端(Apple TV、小米盒、乐视盒、秘盒等)也层出不穷,用户的收视方式和习惯都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
另一方面,为抢占数字家庭的入口,智能路由器市场竞争者也逐渐增多。
2广电网络和家庭智能网关概述2.1广电网络基本原理广电网络(Cable Television Network)是一种利用有线电视技术提供多种服务的网络系统[1]。
它通过有线传输介质,将信号传送到用户家庭,实现电视信号、宽带互联网、电话等多种服务的接入。
广电网络采用的是同轴电缆、光纤等高质量传输媒介,具有较大的传输带宽和较远的传输距离。
广电网络的基本原理是将信号从总部发射站通过中继站和节点分发到用户家庭。
总部发射站负责制作、调制和发射信号,中继站负责信号的放大和转发,节点则将信号分配给用户家庭。
广电网络采用频分多路复用(Frequency pision Multiplexing)技术,将不同的信号分配到不同的频率带宽上进行传输,以实现多种服务的同时提供。
互联网电视总体技术要求GY∕T 342-2021

互联网电视总体技术要求1 范围本文件规定了互联网电视的总体技术架构,互联网电视集成平台、互联网电视内容服务平台、互联网电视终端之间的对接要求,以及与监管平台对接的基本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互联网电视业务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验收、运行、管理和维护。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2239—2019 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Y/T 277—2019 视音频内容分发数字版权管理技术规范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3.1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1互联网电视 over the top TV;OTT TV基于公共互联网传送包含视频、音频、图形、文字和数据等,通过电视机、机顶盒等终端接收设备,向公众提供安全、可靠、可交互和可管理的多媒体视听业务。
注:本标准中的互联网电视是指符合国家广电总局《持有互联网电视牌照机构运营管理要求》(广办发网字〔2011〕181号)的互联网电视业务。
3.1.2互联网电视集成平台 OTT TV integration platform对互联网电视业务进行集成和管理,提供节目集成和播出、EPG管理、用户管理、数字版权保护、计费管理等服务的平台,以下简称“集成平台”。
注1:节目集成是指对内容服务平台节目和应用的集成。
注2:集成平台的EPG管理是指终端桌面的管理。
3.1.3互联网电视内容服务平台 OTT TV content service platform对互联网电视节目汇集、审核、编排和版权管理,提供符合播出要求的内容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内容服务平台”。
3.1.4互联网电视终端 OTT TV terminal包括但不限于机顶盒、电视机、投影机、显示器等设备,具备互联网视听节目播放的功能。
家庭网关终端管理制度

家庭网关终端管理制度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家庭网络的日益重要,家庭网关终端管理制度也变得尤为必要。
家庭网关终端是连接家庭网络和外部互联网的关键设备,通过它我们可以访问互联网、观看视频、进行在线购物、进行家庭办公和学习等。
而家庭网关终端管理制度则是为了规范和保障家庭网络使用的安全性和健康性,加强家庭网络的管理和维护,保护家庭成员的合法权益而设计的一套制度。
一、制度目的本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和保障家庭网络使用的安全和健康。
通过加强家庭网络的管理和维护,保护家庭成员的合法权益,提高家庭网络的使用效率和品质。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家庭网络中所有的网关终端设备和相关的管理维护人员,包括但不限于家庭宽带路由器、无线路由器、网关服务器等设备。
任何涉及家庭网络的管理和维护的行为都必须遵守本制度的规定。
三、管理责任1、家庭网络管理人员家庭网络的管理人员负责对家庭网关终端进行管理和维护。
他们必须具备一定的网络知识和技术能力,能够熟练操作家庭网关终端,并且具备一定的网络安全意识。
管理人员要定期检查家庭网关终端的使用情况,及时处理网络故障和问题。
2、家庭用户家庭用户要严格遵守网络使用规定,合理使用家庭网关终端,不得进行任何违法和不良的网络行为。
家庭用户要遵守网络使用规范,保护隐私和个人信息,不得泄露自己的账号和密码。
在使用设备时要注意设备的安全和维护,不得私自更改家庭网关终端的设置。
四、安全管理1、访问控制家庭网关终端管理人员要设置强密码保护设备,对外网访问进行合理的控制,对局域网内设备进行访问控制。
对于家庭网关终端的登录和使用要进行严格的权限管理,不得随意留下开放的后门。
2、风险防范家庭网关终端管理人员要定期对设备进行安全漏洞检测和风险分析,及时更新设备的固件和软件,确保设备的安全。
对于网络异常流量和攻击行为要及时进行监控,并进行相应的安全防护。
3、信息保护家庭用户要保护隐私和个人信息,不得泄露自己的账号和密码,确保自己的账号和密码的安全。
陕西广电家庭网关总体技术要求_1.0

陕西广电网络家庭网关总体技术要求陕西广电网络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3月12目录前言 (5)陕西广电网络家庭网关总体技术要求 (5)1.范围 (5)2.规范性引用文件 (5)3.缩略语 (8)4.设备总体定义 (8)4.1设备在网络中的位置 (8)4.2接口定义 (9)4.3设备形态 (10)5.物理接口要求 (10)5.1网络侧接口要求 (10)5.2用户侧接口要求 (11)6.功能要求 (12)6.1 网络协议及数据转发功能要求 (13)6.2 WLAN AP功能要求 (22)6.3 设备发现功能要求 (27)6.4 业务发现和控制功能要求 (28)6.5 语音功能处理要求 (30)7.安全要求 (38)7.1 网络访问的安全性 (39)7.2 用户侧接口安全性 (40)7.3 登录安全性 (41)7.4 设备安全性 (42)8.管理和维护要求 (42)8.1 基本要求 (42)8.2 本地管理和配置要求 (46)8.3 TCMS远程管理和配置要求 (55)8.4 基于OAM的EMS远程管理和配置要求 (61)9.性能要求 (61)9.1 转发性能要求 (61)9.2 EOC接入性能要求 (63)9.3 WLAN无线性能指标 (63)9.4 可靠性 (64)310.运行环境要求 (64)10.1 供电及功耗要求 (64)10.2 环境要求 (67)10.3 抗电磁干扰能力 (67)10.4 设备本身产生的电磁干扰要求 (67)10.5 过压过流保护 (67)10.6 光接口安全性要求 (68)11.软硬件要求 (68)11.1 硬件要求 (68)11.2 软件要求 (71)12.基本应用要求 (75)12.1 强制门户功能 (75)12.2 家庭存储 (75)12.3 IP视频业务 (75)13 家庭网关界面要求 (75)13.1 基本要求 (76)13.2 家庭网关外壳标签要求 (76)13.3 设备外壳要求 (77)附录A (78)(资料性附录) (78)家庭网关设备技术要求汇总 (78)附录B (80)(规范性附录) (80)日志文件格式 (80)附录C (81)(规范性附录) (81)告警信息 (81)附录D (85)(规范性附录) (85)基于逻辑ID 的设备首次认证用户提示信息 (85)附录E (89)(规范性附录) (89)终端设备ID统一编码规范 (89)4前言本标准是陕西广电网络家庭网关系列技术标准之一,该系列标准的结构及名称预计如下:1)陕西广电网络家庭网关总体技术要求2)陕西广电网络家庭网关与终端配置管理系统接口技术要求3)家庭网关管理系统技术规范本标准是根据陕西广电网络业务开展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主要用于规范家庭网关的设备形态、接口、功能、管理、安全、性能、运行环境、设备软硬件和用户界面等内容。
EOC技术要求

(四)EoC局端设备技术要求设备必须满足高可靠性、开放性、扩展性、适用性要求。
1、调制EoC局端设备及其要求1.1.总体要求(1)局端设备必须包含一个或多个RF接口,支持有线电视信号输入和输出,同轴电缆接口采用F接头;(2)必须具有一个以上(含)以太网接口,必须采用标准10/100Base-T网络接口;(3)必须有采用220V供电或60V集中供电的型号;(4)局端设备重启动时间应小于2分钟(从局端设备断电到终端再次上线);(5)应采用满足GB/T4208-1993标准中P56级要求的野外型外壳;(6)卖方应承诺根据买方要求定制满足外壳要求的局端设备。
1.2.网络接口要求必须具有一个以上(含)以太网接口,必须采用标准10/100Base-T网络接口。
1.3.射频接口要求局端设备可内置混合器,射频接口必须包括射频输入接口和射频输出接口,射频输入接口接有线电视射频信号,射频输出接口将调制后数据信号与射频输入接口输入的信号混合后输出。
射频工作频率建议选择在低频0-65MHz。
射频接口要求:1.4.射频传输性能要求(1)抗衰减能力在局端设备至终端设备之间衰减小于50dB时,局端设备和终端设备应能保证系统工作在最大吞吐率状态时不丢包,在60dB时任能保证局端设备和终端设备之间能够正常通信。
(2)干扰要求系统中存在连接性能不好的终端设备时应不会对系统中其他终端设备的性能造成影响。
(3)可承受至少30dBuv的底部噪声及单频脉冲噪声的干扰。
(4)列明设备防雷、防浪涌能力。
1.5.以太网业务要求(1)功能要求局端设备应支持根据MAC地址进行交换,应支持MAC地址的动态学习,MAC地址学习能力不小于64个/秒,MAC表大小至少为1K。
局端设备应支持以太网业务二层交换功能;(2)吞吐量当系统仅承载以太网/IP业务时,局端设备的每个RF接口上下行方向的吞吐量应不小于60Mbit/s(512Byte包长)。
(3)传输时延当系统仅承载以太网/IP业务时,在业务流量不超过该系统吞吐量的80%的情况下,其传输时延应小于40ms(512Byte包长)。
中移动家庭网关终端技术规范

中移动家庭网关终端技术规范1. 引言本文档旨在制定中移动家庭网关终端的技术规范,以确保家庭网关终端的功能和性能符合中移动的需求。
本规范适用于所有中移动家庭网关终端的设计、开发和生产。
2. 术语和定义在本文档中,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 - 家庭网关终端:指中移动提供的用于连接互联网的终端设备,用于提供家庭网络连接和管理功能。
- 中移动:指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 技术规范:指制定家庭网关终端设计和开发过程中的技术要求和标准。
- 功能规范:指家庭网关终端应具备的功能要求。
3. 设计要求家庭网关终端应具备以下设计要求: - 可靠性:对于家庭网络的连接和管理,家庭网关终端应保持稳定的运行。
- 兼容性:家庭网关终端应能够与各种不同类型的设备和网络接口兼容。
- 安全性:家庭网关终端应具备安全防护功能,确保家庭网络的安全和隐私。
- 易用性:家庭网关终端的设置和操作应简单易懂,方便用户使用和管理。
- 扩展性:家庭网关终端应支持扩展功能和接口,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4. 技术规范4.1 硬件要求家庭网关终端的硬件要求如下: - 处理器:至少是1GHz的处理器,以保证流畅的运行速度。
- 内存:至少512MB的内存,以支持多任务处理。
- 存储:至少4GB的存储空间,用于存储系统和用户数据。
- 网络接口:至少具备一个以太网接口,用于连接宽带网络。
- 无线接口:支持Wi-Fi标准,以提供无线网络连接。
- 外部接口:至少包括USB接口和音频接口,以支持外部设备的连接。
4.2 软件要求家庭网关终端的软件要求如下: - 操作系统:使用稳定可靠的操作系统,具备良好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
- 网络协议:支持各种常用的网络协议,以实现家庭网络的连接和管理。
- 安全机制:具备安全认证和加密功能,确保家庭网络的安全和隐私。
- 用户界面:提供用户友好的界面,使设置和操作变得简单和直观。
- 远程管理:支持远程管理功能,以方便用户进行远程控制和管理。
中国电信家庭网关与增强型终端综合管理系统接口技术要求_百度文(精)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2009年3月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技术标准 Q/CT 2271-2013中国电信家庭网关与增强型终端综合管理系统接口技术要求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Interface between HGW and ITMS+ of China Telecom 2013-02发布 2013-02实施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发布Q/CT 2271-2013I目次前言 (VII)中国电信家庭网关与增强型终端综合管理系统接口技术要求 (1)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3 缩略语 . (1)4 家庭网关与ITMS+接口总体概述 (4)4.1 家庭网关与ITMS+接口在网络中的位置 (4)4.2 家庭网关与ITMS+接口主要内容 (4)5 接口技术要求 . (4)5.1 家庭网关与ITMS+接口框架 (4)5.1.1 家庭网关与ITMS+接口描述图 (4)5.1.2 家庭网关与ITMS+接口定义 (5)5.1.3 终端管理协议栈分层模型 . (5)5.2 RPC方法概述 (6)5.3 家庭网关与ITMS+接口安全 (7)5.3.1 家庭网关发起的安全连接流程 . (7)5.3.2 ITMS+发起的安全连接流程 . (8)5.4 家庭网关与设备认证注册接口(M1) (9)5.4.1 M1接口描述图 (9)5.4.2 首次连接设备认证接口(基于物理ID ) (9)5.4.3 首次连接设备认证接口(基于逻辑ID ) (12)5.4.4 非首次连接设备认证接口 . (15)5.5 家庭网关与参数监视接口模块(M2) (15)5.5.1 M2接口描述图 (15)5.5.2 参数模型获取接口 . (16)5.5.3 参数查询接口 . (17)5.5.4 参数变化上报接口 . (18)5.6 家庭网关与参数配置接口模块(M3) (19)5.6.1 M3接口描述图 (19)5.6.2 参数属性上报接口 . (20)5.6.3 配置用户可写属性接口 . (21)5.6.4 参数实例配置接口(SetParameterValues ) . (22)5.6.5 实例删除配置接口 . (23)Q/CT 2271-2013II5.6.6 参数实例配置接口(配置文件) . (24)5.6.7 上传配置文件接口 . (25)5.6.8 上传日志文件接口 . (27)5.6.9 配置电信维护帐号接口 . (28)5.6.10 设备告警接口 . (29)5.6.11 设备监控接口 . (31)5.7 家庭网关与软件升级接口模块(M4) (32)5.7.1 M4接口描述图 (32)5.7.2 软件升级接口 . (32)5.7.3 软件版本查询接口 . (35)5.7.4 软件升级配置备份接口 . (36)5.8 家庭网关与测试诊断接口模块(M5) (39)5.8.1 M5接口描述图 (39)5.8.2 PING测试接口 (39)5.8.3 ATMF5Loop测试接口 (41)5.8.4 重启接口 . (43)5.8.5 恢复出厂设置接口 . (44)5.8.6 DSL测试接口 (45)5.8.7 IAD模块测试接口 (47)5.9 机卡分离型家庭网关与设备认证注册接口(M1) . (49)5.9.1 M1接口描述图 (49)5.9.2 首次连接设备认证接口 . (49)5.9.3 非首次连接设备认证接口 . (52)附录 A (规范性附录) RPC方法定义 (54)A.1 Inform . (54)A.2 Inform eventCodes . (55)附录B (规范性附录)RPC XML Schema描述 (56)B.1 XML Schema文件头 (56)B.2 SOAP信包头 (56)B.3 SOAP错误代码 (56)B.4 RPC参数类型定义 (56)B.5 RPC方法请求/响应 (57)附录 C (规范性附录)业务配置描述 . (60)C.1业务配置逻辑图 (60)C.2 业务配置模板 . (60)C.2.1 基础类配置模板 (60)Q/CT 2271-2013IIIC.2.1.1 WAN连接 (60)C.2.1.2 PPPoE代理功能 (63)C.2.1.3 DDNS . (63)C.2.1.4 WLAN . (64)C.2.1.5 家庭网关电信维护帐号管理 . (66)C.2.1.6 TR-069 . (66)C.2.1.7 强制家庭门户管理 . (66)C.2.1.8 PORT FORWARDING . (66)C.2.1.9 DHCP SERVER . (66)C.2.1.10 ALG功能开关 (67)C.2.1.11断线重连功能 (68)C.2.1.12网络服务管理 (68)C.2.1.13 LAN 上行 . (68)C.2.1.14 QOS . (69)C.2.1.15 日志管理 . (70)C.2.1.16 快速恢复 . (71)C.2.1.17 中间件平台管理 . (71)C.2.1.18 用户信息管理 . (71)C.2.1.19设备告警 (72)C.2.1.20状态监视 (73)C.2.1.21 EPON上行 (73)C.2.1.22 UPNP功能启用 (75)C.2.1.23 VDSL2上行 (75)C.2.1.24 IPv6功能启用 (75)C.2.1.25 GPON上行 (75)C.2.1.26 DHCPv4网络侧 OPTION60功能 . (77)C.2.1.27 DHCPv4网络侧 OPTION125功能 . (77)C.2.1.28 Ping功能 (78)C.2.1.29 家庭网关卡 . (78)C.2.1.30 DHCPv6 OPTION16功能 (79)C.2.1.31 DHCPv6 OPTION17功能 (79)C.2.1.32 WAN连接索引 (80)C.2.1.33 家庭网关能力信息 . (80)C.2.1.34 时间服务器配置信息 . (82)C.2.1.35 VLAN绑定关系 (82)C.2.1.36 DLNA信息 (83)Q/CT 2271-2013IV C.2.1.37环路检测 (83)C.2.1.38数据流双向限速 (84)C.2.1.39全路由模式 (85)C.2.2 面向应用配置 (85)C.2.2.1 VoIP . (85)C.2.2.2 IPTV . (94)C.2.2.3 多终端上网 . (94)C.2.3 IPv6相关配置 (95)C.2.3.1 WAN IPConnectionIPv6地址配置 (95)C.2.3.2 WAN PPPConnectionIPv6地址配置 (96)C.2.3.3 LAN 管理地址配置 . (97)C.2.3.4 LAN IPv6 全局配置 . (97)C.2.3.4 LAN IPv6 DHCPv6 Server配置 (98)C.2.3.5 LAN RADVD配置 (98)C.2.3.6 DS-lite功能参数 ................................................ 98 附录D (规范性附录)对TR-069的扩展 . (100)D.1 RPC方法 (100)D.2 RPC方法修订清单 ...................................................... 100 附录E (规范性附录)设备告警信息 ......................................... 102 附录 F (规范性附录家庭网关和ITMS+交互约定细则 ........................... 103 F.1家庭网关TR-069参数树初始配置技术细则 .................................. 103 F.2 ADSL上联桥连接建立流程 ................................................ 103 F.3 ADSL上联路由IPv4连接建立流程 ......................................... 104 F.4 LAN上联桥连接建立流程 ................................................. 104 F.5 LAN上联路由IPv4连接建立流程 .......................................... 105 F.6 家庭网关和ITMS+交互过程重启原则 ....................................... 105 F.7 家庭网关Inform 消息上报,参数列表扩充 .................................. 105 F.8 ITMS+与家庭网关交互约定 . ............................................... 106 F.9 ITMS+异常流程 . ......................................................... 106 F.10 ITMS+对家庭网关远程升级流程(配置文件不兼容) ......................... 106 F.11平台业务下发逻辑判断 .................................................. 106 F.12 VOIP业务发放流程 ..................................................... 107 F.13无线加密建立流程 ...................................................... 108 F.14端口映射建立流程 ...................................................... 109 F.15 QOS出厂配置模版示例 .................................................. 109 F.16 QOS建立流程 (110)Q/CT 2271-2013VF.17 ADSL上联DHCPv4方式建立流程 .......................................... 110 F.18 LAN 上联DHCP 方式建立流程 ............................................. 110 F.19 ADSL上联Static IP 方式建立流程 ....................................... 111 F.20 LAN上联Static IP方式建立流程 ........................................ 111 F.21 ITMS+与家庭网关通信超时控制建议 . ...................................... 112 F.22基于逻辑ID 的设备首次认证流程 ......................................... 113 F.23基于DSCP 数据标识优先级队列方式的QoS 保障建立流程(示例) ............. 114 F.24基于目的IP 优先级队列方式的QoS 保障建立流程(示例) ................... 114 F.25基于业务发现优先级队列方式的QoS 保障建立流程1(示例) ................. 115 F.26基于业务发现优先级队列方式的QoS 保障建立流程2(示例) ................. 115 F.27 EPON上联桥连接建立流程 ............................................... 115 F.28 EPON上联路由IPv4连接建立流程 ........................................ 116 F.29 EPON上联DHCv4方式建立流程 ........................................... 116 F.30 EPON上联Static IP方式建立流程 ....................................... 117 F.31 ITMS+下发业务模板示例 . ................................................ 117 F.32 VDSL2上联桥连接建立流程 .............................................. 118 F.33 VDSL2上联路由IPv4连接建立流程 ....................................... 118 F.34 VDSL2上联DHCPv4方式建立流程 ......................................... 119 F.35 VDSL2上联Static IP方式建立流程 ...................................... 119 F.36 GPON上联桥连接建立流程 ............................................... 120 F.37 GPON上联路由IPv4连接建立流程 ........................................ 120 F.38 GPON上联DHCPv4方式建立流程 .......................................... 121 F.39 GPON上联Static IP方式建立流程 ....................................... 121 F.40家庭网关通过DHCP OPTION60/DHCPv6 OPTION16上报语音账号流程 ............ 122 F.41 ADSL上联IPv6 路由连接建立流程 . ....................................... 123 F.42 ADSL上联DHCPv6方式建立流程 .......................................... 124 F.43 LAN上联IPv6路由连接建立流程 ......................................... 125 F.44 LAN上联DHCPv6方式建立流程 ........................................... 125 F.45 EPON上联IPv6路由连接建立流程 ........................................ 126 F.46 EPON上联DHCPv6方式建立流程 .......................................... 127 F.47 VDSL2上联IPv6路由连接建立流程 ....................................... 127 F.48 VDSL2上联DHCPv6方式建立流程 ......................................... 128 F.49 GPON上联IPv6路由连接建立流程 ........................................ 129 F.50 GPON上联DHCPv6方式建立流程 .......................................... 130 F.51 ITMS+对不同版本家庭网关配置流程建议 . .................................. 130 F.52 IPv6家庭网关LAN 侧配置流程 (130)Q/CT 2271-2013VIF.53机卡分离型家庭网关相关流程补充 (130)Q/CT 2271-2013VII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2023-GYT 342-2021《互联网电视总体技术要求》-1

GYT 342-2021《互联网电视总体技术要求》随着我国互联网电视行业的快速发展,为了提高网络电视的技术标准,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于最近发布了《互联网电视总体技术要求》(GYT 342-2021),根据文件中的规定,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了解互联
网电视的技术要求。
第一步:核心技术要求
首先要了解互联网电视的核心技术要求。
在文件中,核心技术要求主
要包括:网络、智能和内容三个方面。
其中,网络方面要求互联网电
视需要具备物联网设备接入、云服务交互、智能电视信号接收等能力;智能方面要求互联网电视可以实现人脸识别、语音识别、手势识别等
功能;内容方面要求互联网电视需要支持高清视频、流媒体直播等相
关协议。
第二步:软硬件要求
其次,了解互联网电视的软硬件要求。
在文件中,要求互联网电视的
硬件应支持高清显示、多核处理器、高速存储、高速网络等特性。
在
软件方面,文件要求支持跨平台应用开发、快速应用安装、应用卸载
等功能,同时也要求软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兼容性。
第三步:用户体验要求
最后,了解互联网电视的用户体验要求。
文件要求互联网电视应具有
图像清晰自然、操作简便、交互流畅、智能便捷等特性,为用户提供
极佳的视听体验。
同时,用户界面设计也需要具有直观性和易操作性,让消费者能够顺利地操作互联网电视,享受到高质量的观看体验。
总之,随着人们对互联网电视的需求不断提高,该文件的发布不仅提
高了网络电视技术水平,也为互联网电视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指导意义。
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如何应用这些技术要求来不断提高互联网电视的
品质和功能,以满足消费者需求。
有线电视网络光纤到户技术要求规范

有线电视网络光纤到户技术要求规范有线电视网络光纤到户(C-FTTH)技术规范(lintk从多篇网页中搜索出来整理汇总,难免错漏,请指正)总体目录前言有线电视网络光纤到户(C-FTTH)是有线电视接入网的发展方向。
随着有线电视网络光纤到户趋势日益明显,广播电视行业迫切需要一个新的行业标准,规范C-FTTH的体系架构和相关总体要求,以指导现有各种技术方案的有线电视HFC 网络以合理的模式向C-FTTH演进,更好地为今后C-FTTH产业化发展发挥指导作用。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有线电视网络光纤到户(C-FTTH)的体系结构和总体要求概要地规范了FTTH用光缆及线路辅助设施的基本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有线电视网络光纤到户(C-FTTH)网络建设和系统设备的研发、生产和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GB/T 20030-2005 HFC网络设备管理系统规范GY/T 5073-2005 有线电视网络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YD/T 1475-2006 接入网技术要求——基于以太网方式的无源光网络(EPON)YD/T 1636-2007 光纤到户(FTTH)体系结构和总体要求YD/T 2274-2011接入网技术要求10Gbit/s以太网无源光网络(10G-EPON)YD/T 1949 接入网技术要求——吉比特的无源光网络(GPON)YD/T 2402 接入网技术要求 10Gbit/s无源光网络(XG-PON)IEEE Std 802.3 信息技术一系统间的通信和信息交换一局域网和城域网一特定要求第3部分:CSMA/CD接入方法和物理层规范IEEE Std802.3av 信息技术一系统间通信和信息交换一局域网和城域网一特定要求第3部分:CSMA/CD接入方式和物理层规范增补文件1: 10Gbit/s无源光网络物理层规范和管理参数ITU-TG.984 吉比特无源光网络(GPON)ITU-TG.98710 吉比特无源光网络(XG-PON)ITU-TG.98940 吉比特无源光网络(NG-PON2)SCTE174-2010 Radio Frequency over Glass Fiber-to-the-Home SpecificationIETF RFC1157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IEEE802.3.1 以太网MIB3. 术语和定义4. 缩略语ARP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解析协议BRAS Broadband Remote Access Server宽带远程接入服务器CATV Community Antenna Television 有线电视网CBN Cable Broadcasting Network有线电视网络CM Cable Modem电缆调制解调器CMTS Cable Modem Terminal System 局端系统CPE Customer Premises Equipment 用户端设备CWDM Coarse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 粗波分复用器DHCP 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oS Denial of Service 拒绝服务EDFA Erbium-doped Optical Fiber Amplifier 掺铒光纤放大器EOC Eerthnet Over Coax 基于以太网的同轴网EPON Ethernet Passive Optical Network基于以太网方式的无源光网络EYDFA Er/Yb-Doped Optical Amplifier 铒钇大功率光纤放大器FTTH Fiber to the Home 光纤到户FTTx Fiber to the Building/Node 光纤到楼或节点GPON Gigabit-capable Passive Optical Network吉比特无源光网络HFC Hybrid Fiber-Coaxial 混合光纤同轴电缆网HN Home Network 家庭网络ICMP Internet CONUrol Message Protocolt 控制报文协议IGMP Internet Group Management Protocol组管理协议Interne InternetI-PON ALL IP PON基于基带的全IP无源光网络IP Internet Protocol互联网协议NMS Network Management System网络管理系统MIB Management Information Base管理信息库OBI Optical Beat Interference光拍频干扰OBN Optical Broadcast Network光广播网络ODP Optical Distribution Platform光分配平台ODN Optical Distribution Network光分配网络OIN Optical IP Network光IP数据网络OLT Optical line Terminal光线路局端ORU Optical RF unit光射频单元ORx Optical Receiver光接收机终端OTDR Optical Time Domain Reflectometer光时域反射仪ONU Optical Network Unit光网络单元PAD Portable Android Device平板电脑PC Personal Computer 个人电脑PON Passive Optical Network无源光网络QoS Quality of Service服务质量RFoG RF over Glass 光纤射频传输RRx Return Receiver反向光接收机RTN RF Transimition Network射频传输网络RTx Return Transmitter反向光发送机SNI Service Node Interface业务节点接口SNMP 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yslog System Log系统记录CPE WAN Management TR069 Protocol用户端设备广域网网络管理协议TV Television电视UNI User network interface用户网络接口WDM Wavelength Division Multiplexing 波分复用5. C-FTTH系统概述5.1. C-FTTH定义C-FTTH是有线电视传输网络中,仅仅用光纤媒质连接接入网局端和家庭住宅的接入方式,引入光纤由单个家庭住宅独享。
广电网络家庭网关的简单应用

接入了数字电视及VoD、InterNet接入等增值 以便装修时使用,改造小区根据用户
3 .1 .2 从成本、体积等方面考
业务。 关键词 室内布线;家庭网关;多媒体箱;VLAN; 多业务
要求由工程队代为安装。 2.2 购置多端口 EOC 终端、体
型较小的小端口交换机、无线路由 器,在用户要求多业务接入时免费
六合广电网络已按 FTTB(fiber 投 入 成 本 。
(10/100 Mbp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及全双工模式,1 G
to the building)结构,利用 EPON
2 .3 六合广电 I P 网络为江苏 b p s 背板带宽,M D I / M D I X 自动适应
(Ethernet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省网南京分公司宽带 I P 城域网的宽 等特性。
信息科技
中国科技信息 2011 年第 3 期 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Feb.2011
DOI:10.3969/j.issn.1001-8972.2011.03.025
广电网络家庭网关的简单应用
卜建荣 南京市六合区广播电视台 南京 211500
技术建设网络,并针对家庭和单位 带接入网络,根据业务类型和所采
3 .1 .3 以集中分配方式,从多
用户开展 VOD、InterNet 接入增值业 用 E P O N 设备特性,在局端核心交换 媒 体 箱 内 通 过 射 频 分 配 器 和 家 庭 网
务。F T T B 带来广电“最后 1 K m ”瓶 三层配置划分相应 V L A N 、子网(图 关(小型以太网交换机)向用户每个
-70-
图 1:EPON 业务配置示意图
XX广播电视网络统一网管技术规范资料

XX省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接入层统一网管技术规范XX省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2016年4月目录1术语、缩略语 (1)2项目概述 (2)2.1总体规划 (2)2.2基本要求 (2)2.3建设原则 (2)3系统设计 (4)3.1软件架构设计 (4)3.2功能架构设计 (4)3.3系统安全设计 (4)3.4系统界面设计 (4)4系统软件主要功能及要求 (6)4.1网元管理 (6)4.2资源管理 (6)4.3拓扑管理 (6)4.3.1拓扑自动发现 (6)4.3.2 PON树区域拓扑 (6)4.3.3拓扑实时更新 (6)4.3.4拓扑定位操作 (7)4.3.5拓扑基本操作 (7)4.3.6拓扑告警关联 (7)4.4计划任务管理 (7)4.5配置管理 (7)4.5.1 OLT配置管理 (8)4.5.2 ONU配置管理 (9)4.6升级管理 (10)4.7性能管理 (10)4.7.1实时性能采集 (11)4.7.3 PON接口性能采集参数 (11)4.7.4设备性能采集 (11)4.7.5以太网性能参数采集和监视 (12)4.7.6环境监控 (12)4.7.7性能数据门限 (12)4.7.8性能监测数据的上报 (13)4.7.9性能数据的查询和统计 (13)4.7.10性能数据存储 (13)4.8告警管理 (13)4.8.1告警信息采集 (15)4.8.2当前告警列表 (15)4.8.3历史告警列表 (16)4.8.4告警关联设置 (16)4.8.5告警级别转换 (16)4.8.6大面积故障通报 (16)4.8.7资源报表统计 (16)4.8.8告警报表统计 (17)4.8.9定时报表统计 (17)4.8.10报表操作权限 (17)4.9系统管理 (17)4.9.1操作员管理 (17)4.9.2角色管理 (18)4.9.3在线操作员 (18)4.9.4日志管理 (18)4.9.5数据安全性 (18)4.9.6操作安全性 (18)5技术指标 (20)5.1处理能力 (20)5.3容量指标 (20)5.4性能指标 (21)5.5 WEB并发数量 (22)5.6数据保存时间 (22)5.7工作环境 (22)6接口要求 (23)6.1与Boss系统对接 (23)6.2与客服系统对接 (23)6.3预留与现有EPON设备网管接口 (23)6.4预留与现有EOC系统设备接口 (23)1 术语、缩略语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标准。
中国移动智能家庭网关设备测试规范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QB-╳╳-╳╳╳-╳╳╳╳中国移动智能智能网关测试规范T e s t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o f I n t e l l i g e n tH o m e G a t e w a y f o r C h i n a M o b i l e版本号:1.0.0╳╳╳╳-╳╳-╳╳发布╳╳╳╳-╳╳-╳╳实施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发布目录前言 (IX)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1)3.1. 术语定义 (1)3.2. 缩略语 (1)4. 测试配置 (4)5. 管理接口功能测试 (4)5.1. 连接功能 (4)5.1.1. 智能网关设备首次连接管理平台(OUI-SN认证) (4)5.1.2. 智能网关设备首次连接管理平台(设备认证Password认证) (6)5.1.3. 智能网关设备非首次连接管理平台 (7)5.2. 软件升级 (8)5.2.1. 测试目的 (8)5.2.2. 测试配置 (8)5.2.3. 测试步骤 (8)5.2.4. 预期结果 (9)5.3. 设备重启 (9)5.3.1. 测试目的 (9)5.3.2. 测试配置 (10)5.3.3. 测试步骤 (10)5.3.4. 预期结果 (10)5.4. 参数配置文件上传 (10)5.4.1. 测试目的 (10)5.4.2. 测试配置 (11)5.4.3. 测试步骤 (11)5.4.4. 预期结果 (11)5.5. 参数配置文件下载 (11)5.5.1. 测试目的 (11)5.5.2. 测试配置 (12)5.5.3. 测试步骤 (12)5.5.4. 预期结果 (12)5.6. 远程恢复出厂设置 (13)5.6.1. 测试目的 (13)5.6.2. 测试配置 (13)5.6.3. 测试步骤 (13)5.6.4. 预期结果 (13)5.7. 故障诊断 (14)5.7.1. 诊断 (14)5.7.2. 告警 (15)5.7.3. 上传日志文件 (16)5.8. 性能监控 (17)5.8.1. 参数值变化上报 (17)5.8.2. 周期采样监控 (19)5.8.3. GPON上行状态统计查询 (20)5.9. 安全管理 (20)5.9.1. 智能网关发起安全连接 (20)5.9.2. 管理平台发起安全连接 (21)5.10. 指示灯控制 (23)5.10.1. 测试目的 (23)5.10.2. 测试配置 (23)5.10.3. 测试步骤 (23)5.10.4. 预期结果 (23)5.11. 智能网关系统信息参数查询 (23)5.11.1. 测试目的 (23)5.11.2. 测试配置 (23)5.11.3. 测试步骤 (24)5.11.4. 预期结果 (24)6. 设备接入功能测试 (24)6.1. WAN连接功能 (24)6.1.1. 测试目的 (24)6.1.2. 测试配置 (24)6.1.3. 测试步骤 (24)6.1.4. 预期结果 (25)6.2. WAN连接配置 (25)6.2.1. 测试目的 (25)6.2.2. 测试配置 (26)6.2.3. 测试步骤 (26)6.2.4. 预期结果 (26)6.3. WAN连接数据隔离功能 (27)6.3.1. 测试目的 (27)6.3.2. 测试配置 (27)6.3.3. 测试步骤 (27)6.3.4. 预期结果 (28)7. 设备传送功能测试 (28)7.1. VLAN功能 (28)7.1.1. VLAN透传功能 (28)7.1.2. VLAN标记功能 (29)7.2. 数据转发功能 (29)7.2.1. 端口绑定转发方式 (29)7.2.2. VLAN绑定转发方式 (30)7.2.3. 路由转发方式 (31)7.3. 组播功能 (31)7.3.1. IGMP Proxy功能 (31)7.3.2. IGMP Snooping功能 (32)7.4. 接入公网终端数量限制功能 (33)7.4.2. 测试配置 (33)7.4.3. 测试步骤 (33)7.4.4. 预期结果 (34)8. 设备联网功能测试 (34)8.1. 用户接口联网功能 (34)8.1.1. 测试目的 (34)8.1.2. 测试配置 (34)8.1.3. 测试步骤 (34)8.1.4. 预期结果 (34)8.2. 智能网关下挂设备管理测试 (35)8.2.1. 测试目的 (35)8.2.2. 测试配置 (35)8.2.3. 测试步骤 (35)8.2.4. 预期结果 (35)8.3. WLAN功能 (35)8.3.1. 开启和禁用功能 (35)8.3.2. 无线信道选择功能 (36)8.3.3. 发射功率可调 (37)8.3.4. 多SSID (37)8.3.5. WLAN共享功能 (38)8.3.6. WPS (39)8.3.7. 访客网络 (40)8.3.8. WLAN工作频段 (40)8.3.9. WLAN定时开关测试 (41)9. 设备地址功能测试 (43)9.1. IPv4地址管理 (43)9.1.1. WAN侧IPv4地址获取功能 (43)9.1.2. LAN侧IPv4地址分配功能 (44)9.2. IPv4 NAT/NAPT要求 (44)9.2.1. NAT/NAPT功能 (44)9.2.2. Virtual Server功能(可选) (45)9.2.3. SIP ALG功能 (46)9.2.4. L2TP IPSec ALG功能 (47)9.2.5. FTP ALG功能 (48)9.3. DNS功能要求 (48)9.3.1. DNS Relay功能 (48)10. 设备QoS 功能测试 (49)10.1. 业务流分类和标记功能 (49)10.1.1. 测试目的 (49)10.1.2. 测试配置 (49)10.1.3. 测试步骤 (50)10.1.4. 预期结果 (51)10.2. 业务流限速 (51)10.2.2. 测试配置 (51)10.2.3. 测试步骤 (51)10.2.4. 预期结果 (52)10.3. 绝对优先级队列调度功能 (52)10.3.1. 测试目的 (52)10.3.2. 测试配置 (52)10.3.3. 测试步骤 (52)10.3.4. 预期结果 (52)10.4. WRR优先级队列调度功能 (53)10.4.1. 测试目的 (53)10.4.2. 测试配置 (53)10.4.3. 测试步骤 (53)10.4.4. 预期结果 (53)11. API功能测试 (54)11.1. API权限测试 (54)11.1.1. API权限相关信息查询功能 (54)11.1.2. 网关API权限管理 (54)11.2. 智能网关API功能调用验证 (55)11.2.1. 智能网关API接口 (55)11.2.2. 数据流QoS服务类API接口测试 (56)11.2.3. 数据流重定向服务类API接口测试 (57)11.2.4. 数据流镜像服务类API接口测试 (58)11.2.5. 数据流精细处理服务类API接口测试 (58)11.3. 插件消息通知测试 (59)11.3.1. 流量监控消息通知测试 (59)11.3.2. 语音呼叫记录通知测试 (60)11.3.3. USB设备消息通知测试 (61)11.3.4. 智能网关下挂设备消息通知测试 (61)12. 设备安全功能测试 (62)12.1. 防攻击功能 (62)12.1.1. 防DoS攻击能力 (62)12.1.2. 防端口扫描能力 (63)12.1.3. MAC地址学习数量限制 (64)12.1.4. 防火墙功能 (64)12.1.5. 非法组播源控制功能 (65)12.1.6. DHCP、IGMP、ARP报文抑制功能 (66)12.2. 网络访问的安全性 (67)12.2.1. DMZ功能 (67)12.2.2. 接入控制功能 (67)12.2.3. URL访问控制功能 (68)12.3. WLAN安全 (69)12.3.1. SSID广播/隐藏功能 (69)12.3.2. Open System/Share Key-WEP加密功能 (70)12.3.3. WPA-PSK/WPA2-PSK-AES/TKIP加密功能 (70)12.4. 语音安全 (72)12.5. 家长控制(可选) (72)12.5.1. 测试目的 (72)12.5.2. 测试配置 (72)12.5.3. 测试步骤 (73)12.5.4. 预期结果 (73)12.6. 设备其它功能 (73)12.6.1. SNTP功能 (73)13. VoIP测试 (74)13.1. VoIP双栈管理 (74)13.1.1. 测试目的 (74)13.1.2. 测试配置 (74)13.1.3. 测试步骤 (74)13.1.4. 预期结果 (75)14. 操作管理维护要求 (75)14.1. 日志功能 (75)14.1.1. 测试目的 (75)14.1.2. 测试配置 (75)14.1.3. 测试步骤 (75)14.1.4. 预期结果 (76)14.2. 本地操作管理维护 (76)14.2.1. 本地管理基本要求 (76)14.2.2. 本地Web登录安全要求 (76)14.2.3. 本地Web上的Password认证功能要求 (77)14.2.4. 本地Web界面功能要求 (78)14.2.5. 本地恢复操作测试 (79)14.3. 预配置文件下发功能(可选) (79)14.3.1. 测试目的 (79)14.3.2. 测试配置 (80)14.3.3. 测试步骤 (80)14.3.4. 预期结果 (80)15. 扩展功能要求 (80)15.1. USB存储共享功能(可选) (80)15.1.1. 测试目的 (80)15.1.2. 测试配置 (80)15.1.3. 测试步骤 (81)15.1.4. 预期结果 (81)15.2. USB共享打印(可选) (81)15.2.1. 测试目的 (81)15.2.2. 测试配置 (81)15.2.3. 测试步骤 (81)15.2.4. 预期结果 (82)15.3. UPnP功能要求 (82)15.3.2. 测试配置 (82)15.3.3. 测试步骤 (82)15.3.4. 预期结果 (82)15.4. DLNA DMS功能(可选) (83)15.4.1. 测试目的 (83)15.4.2. 测试配置 (83)15.4.3. 测试步骤 (83)15.4.4. 预期结果 (83)16. 智能化功能 (84)16.1. 网关认证 (84)16.1.1. 测试目的 (84)16.1.2. 测试配置 (84)16.1.3. 测试步骤 (84)16.1.4. 预期结果 (84)16.2. 智能网关和手机客户端绑定 (84)16.2.1. 测试目的 (84)16.2.2. 测试配置 (84)16.2.3. 测试步骤 (85)16.2.4. 预期结果 (85)16.3. 插件通用功能测试 (85)16.3.1. 插件状态查询 (85)16.3.2. 插件安装 (86)16.3.3. 插件更新 (86)16.3.4. 插件启动 (87)16.3.5. 插件终止 (87)16.3.6. 插件卸载 (88)16.3.7. 插件恢复 (88)16.3.8. 插件数据存储 (89)16.4. 网关心跳上报 (90)16.4.1. 测试目的 (90)16.4.2. 测试配置 (90)16.4.3. 测试步骤 (90)16.4.4. 预期结果 (90)16.5. JVM和OSGi基础运行环境测试 (90)16.5.1. 测试目的 (90)16.5.2. 测试配置 (90)16.5.3. 测试步骤 (90)16.5.4. 预期结果 (91)17. 性能测试 (91)17.1. 路由转发性能要求 (91)17.1.1. IPv4路由转发吞吐量 (91)17.1.2. IPv4 NAPT转发吞吐量 (92)17.1.3. 地址学习 (93)17.1.5. 连接数量要求 (95)17.1.6. 稳定性 (95)17.1.7. 多API接口调用场景下的NAT转发吞吐量测试 (96)17.2. WLAN吞吐量性能要求 (97)17.2.1. 性能测试-无加密时的多用户吞吐量(理想环境) (97)17.2.2. 性能测试-有加密时的多用户吞吐量(理想环境) (98)17.3. 系统性能测试 (99)17.3.1. 业务流处理能力测试 (99)17.3.2. 多业务服务等级验证测试 (100)17.3.3. ONU混合满配测试 (101)17.4. 智能化功能模块的性能测试 (102)17.4.1. JVM性能 (102)18. 功耗 (103)18.1. 测试目的 (103)18.2. 测试配置 (103)18.3. 测试步骤 (103)18.4. 预期结果 (104)19. 预置插件测试 (104)19.1. 网关软探针测试 (104)19.1.1. 测试目的 (104)19.1.2. 测试配置 (104)19.1.3. 测试步骤 (104)19.1.4. 预期结果 (105)19.2. 基础功能插件测试 (105)19.2.1. 测试目的 (105)19.2.2. 测试配置 (105)19.2.3. 测试步骤 (105)19.2.4. 预期结果 (105)20. 编制历史 (106)附录A (标准性附录)智能网关支持IPv6功能测试 (107)A.1.IPv4/v6双栈功能 (107)A.1.1.测试目的 (107)A.1.2.测试配置 (107)A.1.3.测试步骤 (107)A.1.4.预期结果 (107)A.2.DS-Lite 功能 (108)A.2.1.测试目的 (108)A.2.2.测试配置 (108)A.2.3.测试步骤 (108)A.2.4.预期结果 (108)A.3.IPv6地址管理 (109)A.3.1.WAN侧IPv6地址获取功能 (109)A.3.1.1.测试目的 (109)A.3.1.2.测试配置 (109)A.3.1.3.测试步骤 (109)A.3.1.4.预期结果 (109)N侧IPv6地址分配功能 (110)A.4.1.测试目的 (110)A.4.2.测试配置 (110)A.4.3.测试步骤 (110)A.4.4.预期结果 (110)A.5.VLAN功能 (110)A.5.1.测试目的 (110)A.5.2.测试配置 (111)A.5.3.测试步骤 (111)A.5.4.预期结果 (111)A.6.QoS功能 (111)A.6.1.测试目的 (111)A.6.2.测试配置 (112)A.6.3.测试步骤 (112)A.6.4.预期结果 (113)A.7.IPv6路由转发吞吐量 (113)A.7.1.测试目的 (113)A.7.2.测试配置 (113)A.7.3.测试步骤 (113)A.7.4.预期结果 (114)A.8.IPv6 组播功能 (114)A.9.MLD Proxy功能 (114)A.10.MLD Snooping功能 (114)A.11.跨VLAN组播转发功能 (114)A.11.1.测试目的 (114)A.11.2.测试配置 (115)A.11.3.测试步骤 (115)A.11.4.预期结果 (115)前言本规范对中国移动智能智能网关设备功能和性能测试方法、内容进行了定义,主要包括网络定位、接口、功能、性能、操作管理维护、硬件能力和扩展功能等要求,适用于中国移动网络环境下的智能智能网关设备及相应的网络侧平台。
家庭网关终端技术规范v2.0.0汇总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 家庭网关终端技术规范版本号:2.0.0 ╳╳╳╳-╳╳-╳╳发布 ╳╳╳╳-╳╳-╳╳实施 QB-╳╳-╳╳╳-╳╳╳╳ T e c h n i c a l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f o r H o m e G a t e w a y目录前言 (V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5)4. 设备总体定义 (9)4.1. 设备在网络中的位置 (9)4.2. 接口定义 (10)4.3. 设备类型 (10)5. 接入型家庭网关 (11)5.1. 接口要求 (11)5.1.1. 网络侧接口 (11)5.1.1.1. 网络侧接口描述 (11)5.1.1.2. 网络侧以太网接口要求 (12)5.1.1.3. PON接口要求 (12)5.1.1.4. TD-SCDMA接口要求 (12)5.1.1.5. TD-LTE接口要求 (12)5.1.2. 用户侧接口 (12)5.1.2.1. 用户侧以太网接口要求 (12)5.1.2.2. WLAN接口 (12)5.1.2.3. USB接口(可选) (12)5.2. 功能要求 (13)5.2.1. 数据通信要求 (13)5.2.1.1. IP协议要求 (13)5.2.1.2. 数据转发功能要求 (13)5.2.1.3. DNS功能要求 (14)5.2.1.4. IPv4地址管理及拨号管理功能要求 (14)5.2.1.5. IPv6地址管理及拨号管理功能要求 (16)5.2.1.6. IPv4 NAT要求 (16)5.2.1.7. ALG要求 (17)5.2.1.8. 组播要求 (17)5.2.1.9. 其他功能要求 (17)5.2.2. 安全要求 (17)5.2.2.1. 防火墙 (17)5.2.2.2. 登陆WEB页面的安全要求 (17)5.2.2.3. 设备安全性 (18)5.2.3. QoS 要求 (18)5.2.4. VLAN功能要求 (19)5.2.5. USB扩展及管理(可选) (19)5.2.6. 设备发现要求 (19)5.2.6.1. UPnP (19)5.2.6.2. DLNA(可选) (19)5.2.7. WLAN要求 (20)5.2.7.1. 支持WLAN的开启和禁用 (20)5.2.7.2. 基本要求 (20)5.2.7.3. 多SSID要求 (20)5.2.7.4. WLAN安全要求 (20)5.2.7.5. WLAN QoS要求 (21)5.2.7.6. WPS要求 (21)5.2.8. 基本应用要求 (22)5.2.8.1. WLAN共享 (22)5.2.8.2. 家庭存储(可选) (23)5.3. 性能要求 (23)5.3.1. 路由转发性能要求 (23)5.3.1.1. 吞吐量 (23)5.3.1.2. 地址学习 (23)5.3.1.3. 缓存大小 (23)5.3.1.4. 连接数量要求 (24)5.3.2. WLAN无线性能要求 (24)5.3.2.1. WLAN吞吐量性能要求 (24)5.3.2.2. WLAN覆盖性能要求 (24)5.3.2.3. WLAN接收灵敏度要求 (24)5.4. 管理和维护要求 (24)5.4.1. 本地管理和配置要求 (24)5.4.1.1. 本地管理基本要求 (24)5.4.1.2. 用户分级管理 (25)5.4.1.3. 系统信息管理 (25)5.4.1.4. 基本配置 (25)5.4.1.5. 高级配置 (26)5.4.1.6. 设备管理 (27)5.4.1.7. 网络诊断 (27)5.4.1.8. 设备认证注册功能 (27)5.4.2. 远程管理要求 (29)5.4.2.1. 远程管理基本要求 (30)5.4.2.2. 远程参数配置和性能监测 (30)5.4.2.3. 远程故障诊断功能 (30)5.4.2.4. 设备告警功能 (30)5.4.2.5. 远程链路维持功能 (31)5.4.2.6. 软件远程管理 (31)5.4.2.7. 业务部署和控制 (31)5.4.2.8. PON上行家庭网关远程管理实现方式 (31)5.4.3. 日志功能要求 (32)5.5. 预配置要求 (33)5.5.1. 预配置要求 (33)5.6. 硬件要求 (34)5.6.1. 基本要求 (34)5.6.2. 硬件能力要求 (34)5.6.3. 硬件基本框图示例 (34)5.7. 软件要求 (34)5.7.1. 基本要求 (34)5.7.2. 软件基本架构 (35)5.7.3. 软件接口要求 (35)5.7.4. 用户登录要求 (36)5.7.5. 系统升级要求 (36)5.8. 配置界面要求 (36)5.8.1. 配置界面要求 (36)5.8.2. 配置界面用户权限要求 (36)6. 物联网型 (38)6.1. 接口要求 (38)6.1.1. 接口描述 (38)6.1.2. 网络侧接口要求 (38)6.1.3. 用户侧接口要求 (38)6.2. 接入功能要求 (39)6.3. 宜居通功能要求 (39)6.3.1. 业务功能描述 (39)6.3.2. 安防功能要求 (39)6.3.3. 家电控制功能 (40)6.4. 性能要求 (40)6.5. 管理和维护要求 (40)6.6. 预配置要求 (41)6.7. 硬件要求 (41)6.7.1. 基本要求 (41)6.7.2. 硬件能力要求 (41)6.7.2.1. 硬件基本框图 (41)6.7.2.2. 外围设备要求 (41)6.7.3. 软件要求 (42)6.7.4. 配置界面要求 (42)6.7.4.1. 配置界面要求 (42)6.7.4.2. 配置界面用户权限要求 (43)7. 家庭宽带应用型 (45)7.1. 类型描述 (45)7.2. 分体机接入设备要求 (45)7.3. 分体机应用设备(机顶盒)要求 (45)7.3.1. 网络侧接口要求 (45)7.3.2. 业务功能要求 (46)7.3.2.1. 互联网电视应用 (46)7.3.2.2. 多屏互动功能(可选) (46)7.3.2.2.1. 概述 (46)7.3.2.2.2. 镜像功能 (46)7.3.2.2.3. 分享功能 (47)7.3.2.3. 家庭高清视频通话(可选) (47)7.3.3. 软件要求 (47)7.3.3.1. 操作系统要求 (47)7.3.3.2. 软件协议要求 (48)7.3.3.3. 编码及解码能力要求 (48)7.3.3.3.1. 编解码能力要求 (48)7.3.3.3.2. 音视频播放质量要求 (49)7.3.3.4. 屏幕管理要求 (49)7.3.3.5. 防刷机要求 (49)7.3.4. 管理要求 (50)7.3.4.1. 操作管理 (50)7.3.4.2. 软件管理 (51)7.3.4.3. 文件管理 (51)7.3.4.4. 配置管理 (51)7.3.5. 硬件要求 (52)7.3.5.1. 硬件、接口及按键要求 (52)7.3.5.2. 遥控器要求及参考设计 (55)7.3.5.3. 电源要求 (55)7.3.5.4. 配件要求 (55)7.3.5.5. 设备标识要求 (55)7.3.6. 其他要求 (57)7.3.6.1. 供电要求 (57)7.3.6.2. 环境要求 (57)7.3.6.3. 噪声要求 (57)7.4. 一体机设备要求 (57)7.4.1. 网络侧接口要求 (57)7.4.2. 网络接入功能要求 (57)7.4.3. 业务功能要求 (57)7.4.4. 软件要求 (57)7.4.5. 管理要求 (58)7.4.6. 硬件要求 (58)7.4.7. 其他要求 (58)7.4.7.1. 供电要求 (58)7.4.7.2. 环境要求 (58)7.4.7.3. 噪声要求 (58)8. 接入型网关和物联网型网关的其他要求 (58)8.1. 设备标识要求 (58)8.2. 外观及附件要求 (59)8.2.1. 运营商Logo要求 (59)8.2.2. 设备标签要求 (59)8.2.3. 网关指示灯要求 (59)8.2.4. 开关与按键要求 (60)8.2.5. 设备面板标识要求 (60)8.2.6. 设备接口要求 (61)8.2.7. 附件要求 (61)8.3. 运行环境要求 (61)8.3.1. 供电要求 (61)8.3.2. 环境要求 (61)8.3.3. 抗电磁干扰能力 (62)8.3.4. 设备本身产生的电磁干扰要求 (62)8.3.5. 过压过流保护 (62)8.4. 认证要求 (62)9. 编制历史 (62)附录A 省公司代码 (63)附录B 设备故障消息(标准性附录) (64)B.1告警编号规则 (64)B.2设备告警信息列表 (65)附录C WiMo协议说明 (66)C.1 设备类型和功能流程 (66)C.2 网络连接 (67)C.3 设备连接 (68)C.4 媒体格式要求 (69)C.4.1视频编解码流程 (69)C.4.2 M-JPEG视频编解码方案 (69)C.4.3 H.264视频编解码方案 (69)C.4.4 音频编解码流程 (69)附录D 手机遥控接口说明 (71)D.1 设备发现 (71)D.2 配对请求接口 (72)D.3 配对连接接口 (73)D.4 发送遥控器键值接口 (73)D.5 发送文本接口 (75)D.6 发送心跳接口 (76)D.8 配对成功广播发送接口 (78)D.9 配对断开广播发送接口 (79)附录E 宽带应用型家庭网关牌照合作注册机制 (79)附录F 家庭网关命名规则 (79)前言本标准明确了试点阶段中国移动家庭网关终端的要求,是家庭网关终端需要遵从的技术文件。
广电物联网智能家居网关的关键技术研究

广电物联网智能家居网关的关键技术研究摘要:当前,广播电视网络已经属于高端物联网,它可以紧密集成家庭网关,数字电视机顶盒和多媒体终端,以保持用户更愉快和舒适的体验,如视频共享,数字家庭和智能家居应用,以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
因广电运营商的受众诸多,而且已经达到了有线电视网络优势,所以通过密切结合有效资源展开智能家居业务的继续拓展十分重要。
文章对广电物联网智能家居网关关键性技术内容进行分析,探索未来智能家居发展走向。
关键词:物联网;智能家居网关;关键技术前言目前,中国的物联网技术正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面对这种机遇,以及目前我国的数字电视产业全面发展形势,广电运营商也相继地将受众群体扩大,构建起更大的有线电视网络优势,而且广电运营商已经跟电信运营商具有齐同并进的现象。
因此,从广电物联网的角度考虑,应该充分发挥自我优势,联系已有的资源,大力推进智能家居业务的发展,进而树立自身的有利竞争地位。
一、智能家居业务及智能家居网关总结广电物联网的智能家居系统的关键业务,可以分成6个内容。
(1)娱乐上,具有丰富多彩的娱乐服务,诸如3D高清视频点播以及电视游戏等娱乐项。
(2)家庭安防上,通过加重设置的摄像头,再经家居网关以及广电网络,达到远程监控的效果。
(3)在信息交换中,高清摄像机安装在电视上,与遥控器结合的视频达到视频聊天目标。
(4)在家庭智能控制上,手机或遥控器可以制成各种家庭设施控制中心,如空调,洗衣机和冰箱,相应的家电可以生成物联网接口,实现远程控制通过家庭网络进行监控。
(5)在远程健康监测和远程医疗中,将传感器芯片放在床上和衣服上,以获取人体健康数据,包括脉搏,血压和心电图,并传送到医院监测中心,以便及时诊断和处理用。
(6)经家庭物联网能够进行自动的抄写以及计费相关数据,包括水表、电气、煤气,同时可以监控一氧化碳中毒和煤气泄漏等情况。
智能家居网关属于智能家居系统重要构成,包括控制、服务、管理、业务接入功能,家庭内部网络不同的通信协议和信息共享,并与外部通信网络的数据交换的实现之间的转换。
中电信陕网发〔2010〕15号[FTTH建设 指导意见]
![中电信陕网发〔2010〕15号[FTTH建设 指导意见]](https://img.taocdn.com/s3/m/c422011555270722192ef72f.png)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分公司部门文件中电信陕网发〔2010〕15号关于印发《中国电信陕西公司 FTTH建设指导意见(试行稿)》的通知各市级分公司: 2007年以来,陕西公司“宽带提速”(“光进铜退”)工 作稳步推进,网络建设、PON设备应用、IT 及运维等方面均积 累了一定的经验。
近期随着我国“三网融合”(电信网、广播 电视网和互联网)工作的加快推进,宽带接入网络迎来了新的 机遇与挑战。
在多家运营商“全业务”激烈竞争态势下,迅猛 增长的网络带宽需求和众多高清互联网流媒体应用的推动,迫 切要求通过FTTH建设进一步提升中国电信宽带网络的竞争力, 加快宽带接入网络由铜缆+DSL网络向PON+光纤网络的演变。
近日由省公司网络发展部牵头, 联合省公司营销管理中心、 网络运行维护部、企业信息化部,组织设计院、监理公司和部分本地网多次研究讨论,结合2007年集团下发的《关于发布<中 国电信光纤到户(FTTH)工程设计规范>和<中国电信光纤到户 (FTTH)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中国电信〔2007〕741号) 文件精神,考虑近两年技术发展,制订了《中国电信陕西公司 FTTH建设指导意见(试行稿)》(含《中国电信陕西公司FTTH 开发商建设指引》、《中国电信陕西公司FTTH用户室内布线装 修指南》),请各分公司认真学习。
同时将下一步工作安排如 下: 一、 从2010年6月起全省城市新建区域采用FTTH建设的比例 确保不低于70%,2010年全省全年FTTH放号3-5万户;2011年起 新建城市区域全部采用FTTH模式建设。
二、近期省公司将组织全省网络建设、维护等部门开展一 次FTTH技术培训,贯彻落实集团和省公司FTTH建设思路。
三、 省公司将在2010年6月份开展光纤活动连接器、 冷接子、 皮线光缆等FTTH相关的ODN器件的集采招标工作。
四、请各分公司迅速启动FTTH新建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 加快新建楼盘与开发商的谈判进度,同时试点旧网FTTH改造; 要求按照FTTH建设指导意见,先期建设3个不同类型的样板点。
家庭网关技术规范

家庭网关技术规范一、家庭网关的定义: 入户五类线家庭网络PCSTB摄像头网络侧用户侧家庭网关二、技术要求:1. 至少可提供4个LAN 口(100M ),以及一个WPN 口(100M )。
2. 具备中文基本配置管理功能,能够支持静态IP ,动态IP 以及PPPOE 和DHCP 连接配置。
3. 开机启动时间必须低于机顶盒网卡启动时间。
4. 能够正确显示配置参数信息,包括IP 地址,缺省子网掩码以及MAC 地址等信息。
5. 支持动态路由协议包括,支持路由组播协议。
6. 支持MPLS 技术,支持IPV4/IPV6技术。
7. 具备NTP 服务,能够自动和手动设置时间和日期。
8. 具备防火墙和DMZ设置,能够进行流量控制,MAC和ACL(访问控制)的过滤。
9. 能够具备基本网管功能,包括进行在线升级或手动升级,日志查询,进程调度,动态DNS设置以及系统检查功能。
10. 具备实时显示工作状态功能,包括流量统计,设备的基本信息,查看日志功能。
11.缺省所有LAN侧的IP地址段为192.168.0.0/24,设备能够支持手动以及自动分发IP地址的功能,并根据设备类型开放所需要的协议端口,要求设备类型和地址区间的对应关系可以配置。
12. 设备厂家必须能够接入我公司接入网数据网管,并根据要求开放MIB库。
13. 必须支持中文配置界面。
14.遇到异常掉线、掉电时,恢复之后所有配置必须保存完好,并实现自动拨号获取IP地址。
15. 所有设备必须具备3C认证。
3 其它要求:项目描述机身接口2 个 10/100M 自适应以的太网端口(Auto MDI/MDIX),1个INTERNET端口(连接外网,可接至DSL/Cable Modem),1 个外接电源接口指示灯Lan: 2个以及1个WAN端口指示灯(10M/100M)Pwr: 1个(电源指示灯)遵循标准IEEE802.3,IEEE802.3u 速率不低于100Mbps电源外置12VDC/1A外形尺寸(mm ) 暂不做硬性规定,但必须标明厂家、路由器型号、电源规格、路由器IP 、认证标志、登陆用户名、密码、MAC 等信息工作温度-20~50℃ 存储温度-20~70 ℃ 工作湿度10%~95%非凝露 存储湿度10%~90%非凝露 功耗 <5W系统需求 计算机应具备Windows7/Vista/XP/SP2/2000或基于Linux 系统 访问条件 用线缆和ADSL Internet 服务,线缆具备以太网DSL 调制解调器。
广电网络三网合一通信网络综合网管系统技术规范书

系统应支持实时和周期性的采集性能数据。在实时性采集模式下,系统支持选择需要采集的特定的范围,采集任务发起以后,负责采集的适配器可适配各种接口实时采集到需要的性能数据。在定时采集模式下,系统支持设置采集周期、采集任务。
1.3.2
1.3.2.1
网管系统性能门限主要对性能指标进行门限设置,告警级别设置,如果超过该门限则产生相应的性能告警。系统提供查询、创建、修改、删除性能门限的功能。
图12机房平面图
1.1.3
1.1.3.1
视图监视功能能够及时反映全网告警,告警以可视、可闻的形式提醒用户。系统实时显示发生在各视图图形对象上的告警及该对象底层对象传递的告警。在发生告警的对象图标上针对不同的告警级别显示不同的告警颜色,对已确认、未确认、已清除的告警区别显示。
系统至少支持以下告警级别:
1.3
负责全网性能监视、性能控制和性能分析,完成链路性能测试,大客户电路性能监控以及各类性能信息的收集、统计、存储,性能信息数据库的维护,性能管理阈值的设置与阈值越过报告,产生按需的性能报告。为操作人员和管理部门提供网络运行状态、报文数据统计情况、处理器负荷能力等信息。借此来识别特定问题和进行质量分析。必要时可通过运行管理功能和配置管理功能对网络进行调整,以改善网络的总体性能水平,保证网络的正常高效运行,为用户提供满意的服务。
1.2.6
数量类报表主要用于统计资源的个数,用于反映网络整体资源规模情况。能自定义统计报表,包括统计的时间、范围、设备类型,厂家等进行统计分析。比如全网设备数量报表、全网ATM端口报表、全网业务端口数量报表。参考下图所示的统计表:
图15数量类统计报表
利用率类报表通过计算各种资源的利用率以便于用户了解使用的情况,辅助用户合理使用资源。资源使用情况分析主要包括资源利用率分析、资源使用趋势分析、资源负荷预警分析三个方面的内容。
陕西广电网络农网光纤入户(FTTH)应用模型技术设计规范

陕西广电网络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农网光纤入户(FTTH)技术设计规范目录第一部分文档说明 (2)第二部分文档内容 (3)1 概述 (3)2 总则 (3)3 规范性引用文件 (4)4 术语与定义 (5)5 缩略语 (6)6 FTTH网络总体结构 (7)6.1 网络结构 (7)6.2 技术路线 (8)6.3 双纤三波与双缆入户方案增加成本对比测算 (10)7 农网FTTH网络建设原则 (10)7.1 机房建设原则 (11)7.2 ODN网络建设原则 (12)7.3 家庭网络 (16)8网络指标设计要求 (16)8.1 光功率指标 (16)8.2 数字电视射频指标 (21)8.3 IP网络指标 (22)9 相关配套资源 (22)10 结束语 (23)第I页本文档属于规范类文件,只适用于陕西广电网络农村网络宽带用户光纤入户(FTTH)建设,专网业务以及集团用户场景不在本规范内,这类业务需要从分前端机房至用户处单独设置光纤资源,该部分不能占用大众用户FTTH建设中的网络资源。
1 概述为保证陕西省光纤入户(FTTH)网络建设能够快速、科学、规范的实施,实现综合业务的承载和网络的可管可控,统一应用技术设计模型,指导全省光纤入户(FTTH)网络建设工作,特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依据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技术要求,遵守国家和行业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按照省公司技术选型意见,采用双缆(光纤+同轴)以及双纤三波技术体系进行应用场景的模型设计和说明。
2 总则2.1 本规范作为陕西广电网络光纤到户(FTTH)技术依据,适用于陕西广电网络农网光纤到户(FTTH)网络的未网改工程、网改工程。
2.2 本规范基于陕西广电网络基础业务发展需求,规范了FTTH网络总体架构和技术路线,针对不同用户场景对ODN的拓扑结构以及设计原则等提出了要求和建议。
2.3 光纤到户(FTTH)中的光缆线路设计应统筹考虑,网络应具有安全性、灵活性、扩展性,并做到适度超前,达到支撑多业务的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广电家庭网关总体技术要求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陕西广电网络家庭网关总体技术要求目录前言本标准是陕西广电网络家庭网关系列技术标准之一,该系列标准的结构及名称预计如下:1)陕西广电网络家庭网关总体技术要求2)陕西广电网络家庭网关与终端配置管理系统接口技术要求3)家庭网关管理系统技术规范本标准是根据陕西广电网络业务开展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主要用于规范家庭网关的设备形态、接口、功能、管理、安全、性能、运行环境、设备软硬件和用户界面等内容。
随着陕西广电网络家庭网关技术标准体系的发展完善,还将制订后续的相关标准。
陕西广电网络家庭网关总体技术要求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家庭网关的设备形态、接口、功能、管理、安全、性能、运行环境、设备软硬件、基本应用和用户界面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陕西广电网络中使用的家庭网关设备e+-B、e+-C和e+-D。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ITU-T 吉比特无源光网络(GPON):总体要求ITU-T 吉比特无源光网络(GPON):物理媒质相关(PMD)层要求ITU-T 吉比特无源光网络(GPON):传输汇聚(TC)层要求ITU-T 吉比特无源光网络(GPON):ONT管理控制接口(OMCI)要求RFC 2131 动态主机配置协议(DHCP)RFC 2132 DHCP选项及BOOTP供应商扩展RFC 2327 SDP: Session Description ProtocolRFC 2373 IP Version 6 Addressing ArchitectureRFC 2460 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 (IPv6) SpecificationRFC 2462 IPv6 Stateless Address AutoconfigurationRFC 2472 IP Version 6 over PPPRFC 2516 以太网上传送PPP协议(PPPoE)RFC 2617 HTTP Authentication: Basic and Digest AccessAuthenticationRFC 2663 IP Network Address Translator (NAT) Terminology andConsiderationsRFC 3261 SIP: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RFC 3262 Reliability of Provisional Responses in the Session InitiationProtocol (SIP)RFC 3263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IP): Locating SIP Servers RFC 3264 An Offer-Answer Model with the Session Description Protocol(SDP)RFC 3311 The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IP) UPDATE MethodRFC 3312 Integration of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IP)RFC 3315 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 for IPv6 (DHCPv6) RFC 3325 Private Extensions to the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IP) forAsserted Identity within Trusted NetworksRFC 3326 The Reason Header Field for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IP)RFC 3361 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 (DHCP-for-IPv4)Option for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IP) Servers RFC 3428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IP) Extension for InstantMessagingRFC 3489 STUN - Simple Traversal of User Datagram Protocol (UDP)Through Network Address Translators (NATs)RFC 3515 The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IP) Refer MethodRFC 3550 RTP: A Transport Protocol for Real-Time Applications RFC 3633 IPv6 Prefix Options for 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DHCP) version 6RFC 3646 DNS Configuration options for 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 for IPv6 (DHCPv6)RFC 3925 Vendor-Identifying Vendor Options for Dynamic HostConfiguration Protocol version 4 (DHCPv4)RFC 3960 Early Media and Ringing Tone Generation in the SessionInitiation Protocol (SIP)RFC 4028 Session Timers in the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IP) RFC 4730 A 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 (SIP) Event Package for KeyPress Stimulus (KPML)RFC 4861 Neighbor Discovery for IP version 6 (IPv6)RFC 4862 IPv6 Stateless Address AutoconfigurationRFC 5072 IP Version 6 over PPPRFC 6334 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 for IPv6 (DHCPv6)Option for Dual-Stack LiteIEEE CSMA/CD访问方式和物理层规范IEEE 无线局域网媒质访问控制层及物理层标准IEEE 媒体访问控制(MAC)网桥TR-069 CPE WAN Management ProtocolTR-098 Gateway Device Version Data Model for TR-069TR-104 Provisioning Parameters for VoIP CPEUPnP IGD 通用即插即用标准(综合网关设备)3.缩略语4.设备总体定义1.1设备在网络中的位置家庭网关是家庭网络和外部网络的接口单元。
TCMS(终端配置管理系统)是家庭网关业务的部署和控制平台,也是家庭网关设备的远程管理平台,通过它既可以实现对家庭网关上的数据、语音、高清互动、QoS 等功能进行部署、管理和控制;又可以实现对家庭网关的远程状态查询、故障管理、设备配置和软件升级。
家庭网络内部各种终端通过家庭网关的用户侧接口与家庭网关进行通信,家庭网关对经过其的数据和应用进行转发、控制和管理,并通过网络侧接口与业务平台和TCMS进行交互,实现家庭网络和外部网络的通信,提供各种可管理、可控制的应用。
1.2接口定义a) U 接口U 接口是家庭网关和宽带接入网的接口,采用以太网、EoC、EPON、GPON、CM等接入技术,同时传递接入认证、QoS 适配等的控制信息。
b) T 接口T 接口是家庭网关和各种应用终端或布线终端的接口,实现家庭网关对家庭应用终端的设备发现和统一管理;其中家庭网关与语音终端的接口传递注册和注销等控制信息和媒体流,家庭网关与机顶盒等终端的接口传递设备管理信息和数据流,家庭网关与外置 AP 等布线终端的接口传递设备管理信息和数据流。
c) M 接口M 接口是TCMS和家庭网关之间的逻辑接口,采用 TR-069 系列协议,可以实现对家庭网关的远程管理、配置、软件升级、性能统计、故障诊断等功能。
1.3设备形态频段为可选参数。
以下按照接口、功能、安全、管理和维护、性能、运行环境、软硬件、基本应用、家庭网关界面等方面对各种类型的家庭网关设备提出了具体要求。
本规范的附录 A 按照家庭网关(e+)形态对这些要求进行了汇总。
5.物理接口要求1.4网络侧接口要求网络侧以太网接口要求至少应是10/100 Base-T Ethernet接口,应符合IEEE+标准,应支持采用直连网线进行连接,宜支持自动校验连接网线的功能。
宜采用100/1000 Base-T Ethernet接口。
应符合IEEE EEE标准。
EOC接口要求应符合《陕西广电网络模块化EOC设备技术规范》CM接口要求待定EPON接口要求待定GPON接口要求待定1.5用户侧接口要求用户侧以太网接口要求至少应是 10/100 Base-T Ethernet 接口,符合 IEEE+ 标准,支持采用直连网线进行连接,支持自动校验连接网线的功能。
宜采用 100/1000 Base-T Ethernet 接口。
应符合IEEE EEE标准。
WLAN接口要求应符合 IEEE 协议(详细要求见),并且通过 Wi-Fi 联盟互操作性认证。
USB接口要求应符合 USB 规范,应支持 Full Speed 速率要求,可以支持 Hi-Speed 速率要求。
当家庭网关具有 1 个 USB 接口时,在 USB 接口外接 1 个 USB 设备情况下,接口的最大工作电流不超过 500mA;在 USB 接口下挂 USB Hub 的情况下,接口的最大工作电流能达到 1000mA。
当家庭网关具有 2 个 USB 接口时,每个 USB 接口的最大工作电流不超过 500mA。
USB 接口应支持 USB Mass Storage 类下定义的所有的子类及传输协议,须能识别并加载标准的USB Mass Storage 类设备;应支持 FAT、FAT32、NTFS 的分区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