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丽塔》在中国-2019年文档

合集下载

一座璀璨迷人的艺术迷宫——论小说《洛丽塔》的艺术特色

一座璀璨迷人的艺术迷宫——论小说《洛丽塔》的艺术特色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一座璀璨迷人的艺术迷宫——论小说《洛丽塔》的艺术特色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英语语言文学指导教师:***20050331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伟大的作品总能震撼读者,最初的震动虽过,余波却长久不能平息。

纳鸯科夫的《洛丽塔》即是如此一自1955年闽世至今,它所引起的轰动丝毫未减。

《洛丽塔》是纳博科夫的心爱之作,也是其最为有名、最富有争议,同时义最广为翻译的小说。

在鞭挞与颂扬声中,《洛丽塔》最终确立了其文学经典的地位,为纳博科夫在现当代文学阿尔卑斯山赢得了一席之地。

该书不仅走迸了人学谍常,成为了文学专业学生的必读之作,而且因其特异的创作风格,非凡的叙事技巧存英国被编入了=战以来影响世界的100部书之中。

其影响之大足见一斑。

更引入注目的是,它被两次搬上银幕,分别由著名导演库布里克与林恩执导,成为人们竟相评论的对象。

现在,越来越多的读者对《洛丽塔》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接收,研读。

众多的评论家亦为纳博科夫这位移民作家的完美艺术所折服,惊叹《洛丽塔》措辞之璀璨、文笔之流畅、诗意之醉人。

在纳博科夫的文学世界中,艺术是至高无上的,他最珍视的是源自艺术创作的“美的狂喜”。

然而,他所推崇的艺术则是以“美加同情”为美之原则的。

对纳博科夫而言,艺术的精髓乃为仁慈与善赵。

这一艺术主张的最佳体现剡在其最心爱的《洛丽塔》。

因而,列《滞丽塔》这部小说的艺术特色予以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是极为重要的。

然而.以往的评论家虽然对其独具的艺术特色赞赏有加,却很少有人细致系统地进彳r剖析。

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完成这项工作。

本文在参阅以往对这部小说的文学批评以及细致地研读文本的基础上,试胃从叙事、人物塑造、语言这三个层厩入手,较为详细系统地探讨《洛丽塔》的艺术特色,展现其别样的艺术魅力,以期读者可以更好地欣赏解读这部经典作品。

本文由五部分绁成,除引言与结论,主体共分三章。

论文的第一章探讨了《洛丽塔》精彩纷呈、诡谲多变的叙事策略。

《洛丽塔》——伪装的蝴蝶-2019年文档

《洛丽塔》——伪装的蝴蝶-2019年文档

《洛丽塔》——伪装的蝴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是20世纪著名俄裔美国作家,被视为20世纪美国文坛上继福克纳之后最重要的作家、二战之后美国实验小说最有影响力的先驱之一。

同时纳博科夫也是当代美国作家中最具争议的一位。

他奇特多变的文学风格,以及那部备受非议的小说《洛丽塔》一直被文学评论界和广大读者所谈论。

一、“禁书”《洛丽塔》《洛丽塔》讲述了一位性变态的中年男子对一位12岁的“性感少女”的迷恋和追求,并最终为之付出了生命代价的故事。

尽管纳博科夫一再声明《洛丽塔》“与色情无关”,但《洛丽塔》百之分九一的图书封面都带有色情意味。

其实对《洛丽塔》的误解从它产生之日就开始了。

《洛丽塔》最初发表在巴黎的奥林比亚书局。

这是一家专门出版淫秽书籍的出版社,曾出过不少这方面的“禁书”而名声在外,于是《洛丽塔》就与《罗宾逊的性生活》、《直到她叫春》等色情读物一起来到了读者们的面前。

也有人反驳前者而认为《洛丽塔》其实是一部道德小说,就像为《洛丽塔》做序的小约翰·雷博士所认为的,《洛丽塔》全书中找不到一个淫秽的词,并且“作为一部艺术作品,它超越了赎罪的各个方面……他们提醒我们注意危险的倾向;他们指出具有强大影响的邪恶。

”[1]类似于这样的说法,于是就有了很多对于《洛丽塔》道德劝谕问题的研究。

也有人研究得出如果将小约翰·雷博士的名字字母重新排列组合,就会得出纳博科夫的名字,所以小约翰·雷就是纳博科夫本人,而小约翰·雷为《洛丽塔》所做的序言暗示小说会是一个道德故事,所以《洛丽塔》将坚定不移地导向一个道德的顶点。

但是在《洛丽塔》书后的短文中纳博科夫却辩白道“我既不读教诲小说,也不写教诲小说。

不管约翰·雷说了什么,《洛丽塔》并不带有道德说教。

”[2]对于《洛丽塔》的主题,纳博科夫抛给了读者很多谜团,正如纳博科夫所说在她眼里,《洛丽塔》就是一个美丽的谜。

尽管《洛丽塔》现在是畅销书,但它却是曾经被欧洲禁止,在美国也充满争议。

洛丽塔

洛丽塔

目录分析
1
一〇
2
一一
3
一二
4
一三
5
一四
1
一五
2
一六
3
一七
4
一八
5
一九
二〇 二一
二二 二三
二四 二五
二六 二七
01
二八
02
二九
03
三〇
04
三一
05
三二
06
三三
一〇 一一
一二 一三
1
一四
2
一五
3
一六4一七5来自一八一九 二〇
二一 二二
01
二三
02
二四
03
二五
04
二六
05
二七
06
二八
1
二九
洛丽塔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精彩摘录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后现代主 义
欧洲
书 题名
洛丽塔
范畴
风格
洛丽塔
个人艺术
内容摘要
20世纪最受争议也是最重要的文学作品之一,既是作家个人艺术风格的集中体现,也是后现代主义文学名闻 遐迩的经典。小说讲述了中年男子一位接受过高等教育行为却逾越道德范畴的欧洲移民,与一个可爱却又危险无 情的青春期女孩的之间的疯狂恋情。
读书笔记
一部心理描写细腻入微的小说。熟知不论她变得有多粗俗令人讨厌,男主也毫无保留的爱她。
正是因为亨伯特对洛丽塔的情感并不仅是单纯的欲望,他深刻而不被世人所接受地爱着洛丽塔,这样的情感 才让亨伯特矛盾着,也同样让我们纠结不已。

2000年以后国内外关于《洛丽塔》的研究综述

2000年以后国内外关于《洛丽塔》的研究综述
a nd na r r a t i ve s t r a t e gi e s, wi t h s o me a t t e nt i on t o t he e t hi c a l p r ob l e ms a nd c ha r a c t e r a na l ys i s ,f or e i g n s c ho l a r s b e ga n t o
李 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 0 0 0年 以后 国 内外 关于《 洛丽塔 》 的研 究综述 2 4 3
2 0 0 0年 以后 国 内外关 于《 洛丽塔 》 的研究综述
李 莹
内容 提 要 : 《 洛丽塔》 是 俄 裔 美 国作 家 纳博 科 夫 的代 表 作 , 是 批 评 界 普 遍 认 为 的后 现 代 的经 典 之 作 , 不 管 是 在 国 内还 是 在 国外, 一 直 都 是 批 评 家 们 热 衷 的研 究 对 象 , 但 国 内 外 的 研 究 方 向和 关 注 热 点 有 所 不 同 。2 0 0 0年 以来 , 国 内对 该 书 的研 究
主 要 集 中在 后 现 代 性 和 叙 事 策 略 方 面 , 道 德 评 判 和 人 物 分 析 也 有 所 涉及 。 而 同期 , 国外 对 该 作 品 的 研 究 呈 现 多元 化 的
趋势 , 包括文化批评 、 新 历 史 主 义 研 究及 互文 性 和 比 较 研 究 等 , 对 书 中人 物 产 生 了新 的 理 解 , 对 作 品 中 的细 节 和 意 象 也 做 了细 致 深 入 的 考 察 。 相 比而 言 , 国 内对 该 书 的 研 究 热 点 过 于 集 中 , 参考 引文也 大 多是 国内文献 , 缺 乏 第 一 手 历 史 资 料, 在 拓 展 研 究方 向上 还 有 很 大 潜 力 。 关键词 : 《 洛 丽 塔 》 文献 综述 研 究 热 点 作者简介 : 李 莹, 英语语言文学硕士 , 北 京 信 息 科 技 大 学 外 国 语 学 院讲 师 , 研 究方 向为 英 美 文 学 。

《洛丽塔》:启动从未存在过的语词-2019年文档

《洛丽塔》:启动从未存在过的语词-2019年文档

《洛丽塔》:启动从未存在过的语词美国后现代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一直以游刃于三重语言空间而自鸣行意,再加上他对蝶类昆虫的研究已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使他得以在两种学科之间穿梭自如,在文学里渗透着科学的元素,将语言文字炉火纯青地提炼到别人所无法企及的高度。

纳博科夫曾多次宣称艺术是他创作的唯一目的,并强烈反对小说的政治与社会教化目的,所以长篇小说《洛丽塔》作为他的一个后现代实验文本布满了他本人对文学语言的实验与冒险。

长篇小说《洛丽塔》创作于1953年。

1952年,纳博科夫任哈佛大学斯拉夫语文客座教授。

1953年6月纳博科夫和家人一起去俄勒冈州亚什兰镇,在米德街上租了一套房子居住并在附近的山区里捕捉蝴蝶。

也许是这段浪漫而开心的日子诱发了纳博科夫的创作激情,在这一期间他完成了颇有争议的长篇小说《洛丽塔》。

1955年,《洛丽塔》在遭受到四家美国出版社拒绝后,不得不在巴黎一家出版社出版。

让纳博科夫始料未及的,是后来长篇小说《洛丽塔》在美国掀起的轩然大波,《洛丽塔》已成了纳博科夫英语小说的一种标志,其所表现在主题上的、文本上、语言上的种种特质引起了评论界的关注与热议。

纳博科夫以一个语言天才与后现代大师的身份,将其对语言的敏感与创造力充分地展现在《洛丽塔》之中,他在《洛丽塔》中像一个冒险者一样,将种种对语言技巧探求展现出来,使该小说从词汇、语法、修辞等多个方面显现出他对语言的驾驭能力;浩繁而多彩的语汇与音节上的变化,使小说语言呈现出强烈的艺术表现力与语言上的实验性。

读者可以跳脱出世人对《洛丽塔》的低俗评论,而把这部小说单纯地当成一篇后现代的语言范本来观赏,研究者亦可以脱离《洛丽塔》的主题,单纯地对其语言元素进行解析。

一成分复杂的俗语俚语的使用长篇小说《洛丽塔》中的男主人公亨伯特,是一个出身于法国巴黎贵族之家的知识分子,少年时期,亨伯特家族人种的高度混合使他处于语言的多重包围之中:母亲是“一位英国姑娘”;“父亲像一盘用不同人种基因做成的沙拉:瑞士公民,法兰西人和奥地利人的后代,血管里奔腾着多瑙河的水”。

《洛丽塔》在中国新时期的出版及其形象变迁

《洛丽塔》在中国新时期的出版及其形象变迁

《洛丽塔》在中国新时期的出版及其形象变迁作者:李新红来源:《文教资料》2020年第34期摘要:《洛丽塔》在新时期中国的出版,以及文学形象历经系列变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色情、淫秽为其代表性特征,学界对它颇有顾虑,译介和出版界采取了试探性迂回策略;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洛丽塔》大量出版发行,经典与媚俗共存;2000年后,对《洛丽塔》的研究日趋活跃,成果丰硕,其被奉为经典。

《洛丽塔》在新时期中国的出版及形象变迁,折射出中国文学观念和文化语境历经的剧烈变化,借此可管窥中国新时期文学文化观念乃至社会发展的演变图谱。

关键词:《洛丽塔》出版新时期中国文学形象变迁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洛丽塔》因具有争议而备受世界关注。

彼时,中国的文学语境形成等级化文学格局,无产阶级文学受到青睐。

作者纳博科夫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的中国,被视为反动颓废的作家而遭到拒斥。

《洛丽塔》直到八十年代初,才在中国得以试探性的介绍出版。

它在新时期中国的出版历程和文学形象,有着如下曲折的经历。

1.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八十年代初,纳博科夫的作品开始受到中国文学期刊的关注,1981年,《普宁》首先得到译介。

从翻译选择看,《普宁》比较符合当时中国深受影响的现实主义文学观。

纳博科夫是当时公认的现代派、后现代派作家,现代派、后现代派在当时的中国争议很大,“性”问题尤其敏感,含有乱伦、恋童主题的《洛丽塔》在当时可能会带来问题。

其次,当时的出版风波也影响了它的出版。

1979年,《尼罗河上的惨案》和《飘》的出版在当时招致无数责难,这种局面直到1980年6月才得以平息,和这两部小说相比,《洛丽塔》尤甚。

不过,译者梅绍武在《普宁》的《译者的话》中浓墨重彩地介绍了《洛丽塔》,且把《洛丽塔》的内容简介置于《普宁》内容简介之前,由此看出梅绍武对《洛丽塔》的微妙态度。

这实际上是一种曲径通幽的迂回策略,体现了译者的良苦用心。

这折射出了当时中国的主流文学观,反映了当时出版界和学界的一种心态和处境。

空间叙事理论下小说《洛丽塔》解读

空间叙事理论下小说《洛丽塔》解读

被认为是物质的容器,关于空间的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列斐伏尔和福柯。

在列斐伏尔的文章中,他曾提到空间其实是一种社会的产物。

也就是说,我们不能仅仅把空间当作是物质的容器,它也是人们和社会这个大环境彼此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后来,列斐伏尔提出了新的空间理论“三一论”。

他认为空间包括自然方面、精神层面和社会实践。

这一理论,创造性的打开了新的视角,不再局限于原来的物质层面或精神层面的空间理论,从而扩大了空间的研究方面。

福柯则认为空间包含很多社会关系,其中权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在他看来,权力空间到处都存在,空间使得权力得以充分发挥。

他的理论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列斐伏尔理论的不足,也更加展现出空间和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

20世纪80年代,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空间的文化内涵方面。

这一时期,关于空间理论开始从社会生产和实践方面转向文化层面,叙事学时间是有限的范围,而由于时间的终止,的保持可以是一种抽象且充满艺术性的行为,他将现实生活进行抽象的抽离,混合重组形成记忆。

在《洛丽塔》中,男主失去了她的初恋情人安娜贝尔,而那个叫洛丽塔的女孩的出现让他久久难以忘怀。

男主在这两个人之间来回转换,直到24年之后,他终于将安娜贝尔幻化到了洛丽塔身上。

类似的记忆片段通过时间和空间的位移,亨伯特的想象得到了扩展,他的感情在那段美好的记忆中得到永恒的保持,熠熠发光,亨伯特也不得不承认“就某种魔法和命运而言,洛丽塔是安娜贝尔的继续”。

作者博纳科夫超越了时间的维度,操纵着他的记忆,不管现在或过去还是未来。

2.多重视角的物理空间叙事纳博科夫在《洛丽塔》中娴熟的运用后现代主义的写作技巧,开启了美国后现代小说作品的先河。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通常难100的艺术重塑告诉我们,是“时间性”的,而是空间性的,这个年龄段,能被定义为“性感少女”,在作者纳博科夫的要由两部分空间组成,一是亨伯特的“天堂”狱”了亨伯特这样一个“猎人”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像一个性感少女! ...胸罩的带子往上从她的脖子上绕过去,裸露出她那异常年轻、可爱的杏黄色肩胛骨,软的汗毛和那些好看的轮廓柔和的骨节,了一点,弹性不知怎么也大了一点,准无比的招数也似乎异常富有把握,田之于旷野。

简析《洛丽塔》中悲剧人物洛丽塔及其成因

简析《洛丽塔》中悲剧人物洛丽塔及其成因

October 2019读与写杂志Read and Write Periodical2019年10月第16卷第10期Vol.16No.10简析《洛丽塔》中悲剧人物洛丽塔及其成因刘春瑜(天津商业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天津300134)摘要:《洛丽塔》是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流传最广,争议颇多的一部长篇作品。

小说主要描写了具有恋童癖倾向的中年男子亨伯特和美国寡妇夏洛特之女十二岁洛丽塔之间的故事。

本文将分析洛丽塔的性格特点和成长背景,进而分析悲剧人物洛丽塔的成因,追究其在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教育的缺失。

关键词:洛丽塔悲剧人物缺失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9)10-0018-01《洛丽塔》大部分篇幅是男主人公亨伯特的独白。

少年时他与同龄小伙伴安娜贝儿相恋,但安娜贝儿不幸死于伤寒早早夭折。

亨伯特自此始终迷恋九到十四的小女孩。

成年后,他与一位同龄女子结婚后离婚。

又到美国与寡妇夏洛特相遇并结婚,但亨伯特结婚的目的只为接近她的女儿洛丽塔。

命运似乎非常偏袒亨伯特,夏洛特在发现日记秘密后,出门意外死于车祸。

于是亨伯特带着继女开始了穿越全美的自驾旅行。

两年后,洛丽塔终于找机会逃离了亨伯特的掌控,而后结婚,怀孕。

亨伯特给处于贫苦的洛丽塔送钱时得知当年是剧作家奎尔蒂带走的她,于是他杀了奎尔蒂,后锒铛入狱。

洛丽塔也随后因难产而死去。

1洛丽塔的性格特点和成长背景小说开篇的第一句即“洛丽塔,我的生命之火,我的欲念之火。

我的罪恶,我的灵魂。

”洛丽塔是战后生于美国、长于美国的“时尚”女孩。

像那个年代十二三岁孩子一样,她喜欢流行音乐、好莱坞情节剧、电影杂志等等。

年幼时父亲去世,之后她和母亲一起生活。

母亲夏洛特属于战后富裕的美国中产阶段。

在母亲眼中,洛丽塔是个性情不稳定的女孩,平时总是吵吵闹闹的、不耐烦的、固执的,爱打听闲事的、成绩不好,也不听话。

一天,帅气又有学识的房客亨伯特的到来激起了夏洛特对男人的欲望,于是很快嫁给了亨伯特,并打算洛丽塔夏令营活动回来把她送到寄宿学校,这样就可以没有干扰的和亨伯特每天厮守在一起。

《洛丽塔》主人公悲剧成因及启示

《洛丽塔》主人公悲剧成因及启示

《洛丽塔》主人公悲剧成因及启示作者:张赫桐来源:《青年文学家》2019年第26期摘; 要:《洛丽塔》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经典作品,是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最为有名的作品。

讲述了来自欧洲的中年学者亨伯特与12岁少女之间的畸形爱恋。

故事以男女主人公的双双离世收场,在令人叹惋的同时引发读者的思考。

本文通过分析《洛丽塔》中男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成因,得出一些启示希望引起大家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关键词:悲剧命运;洛丽塔;启示作者简介:张赫桐(1995.10-),女,汉族,辽宁抚顺人,辽宁师范大学2018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6-0-02引言:弗拉基米爾·纳博科夫1899年生于俄国一个富裕家庭。

十月革命后一直处于颠沛流离的状态,先后辗转于德国、法国,最终来到了美国,创作了有巨大影响力的《洛丽塔》。

有人把《洛丽塔》看做是一部色情小说,男女主人公的畸形爱恋有违伦理道德。

而在笔者看来,它是一部具有很高研究价值的作品,男女主人悲剧命运背后的原因引发我们的思考,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小说讲述了亨伯特与12岁少女洛丽塔的乱伦之恋。

亨伯特因年少时与女孩安娜贝尔的恋爱经历(安娜贝尔后来因伤寒不幸离世)留给亨伯特无尽的痛苦与思念,得了一种叫恋童癖的怪病,对未成年少女有着特殊的迷恋。

亨伯特的恋爱年龄也停留在了那一时期。

见到洛丽塔的第一面,亨伯特便爱上了她,因为在洛丽塔身上他看到了安娜贝尔的影子。

亨伯特将自己全部的爱给了洛丽塔,设法与洛丽塔永远在一起。

后来,亨伯特如愿地成为了洛丽塔的继父,与洛丽塔生活在同一屋檐下。

一次,洛丽塔的母亲在偷看亨伯特的日记时得知亨伯特的秘密后十分生气,开车时发生了意外。

母亲的突然离世使得洛丽塔只能依靠自己的继父亨伯特,洛丽塔的悲剧正一步步地上演着,亨伯特占有了洛丽塔。

文化冲突建构之下的悲剧作品《洛丽塔》

文化冲突建构之下的悲剧作品《洛丽塔》
中 发现 阴 谋之 后 却死 于 车祸 。洛丽 塔在 别 无选 择 的 情况 下 只得 与 平 民 的经济 地位 和 生存 方 式 的反 映 ,具 有平 民性 的品 格 , 以及世
继 父共 同生活 ,被迫 保 持不 道 德 的性 关 系 。但是 ,随着 洛 丽塔 逐 俗 、功 利 、低 俗 的平 民精 神 。 渐 长大 而 讨厌 继 父 ,寻 求 同龄 男孩 交 往 ,并 努力 摆 脱 了魔 掌 。三 小 说 中美籍 法 裔 教授 亨 伯特 代表 的是知 识 分子 阶 层 ,他 接受 年之 后 ,当 已与 工人 狄 克结 婚 怀孕 在 身 的洛 丽塔 求 助 时 ,亨伯 特 过 专 门训练 ,掌握 专 门知 识 , 以知识 为 谋 生手 段 , 以脑力 劳 动为 才 知晓 当年 是洛 丽塔 所 读学 校 艺术 编 导奎 尔 蒂从 他 手 中拐 走洛 丽 职 业 ,具有 中等 以上 经济 实 力 ,体现 的是精 英 文 化 ;而 黑兹 太太 塔 ,并 因 她拒 绝 被要 求 与其 他 男孩 拍 摄色 情 影片 而 抛弃 了她 。在 则 代表 的是 普 通平 民, 是与 精英 文化 或 精 英阶 层 相对 应 的弱 势 阶 ] i J I I 练 与专 门知识 ,主要 从 事体 力 劳动 ,经 济 上属 苦苦 劝 说 洛丽 塔 离开 丈 夫和 他 重新 生 活遭 到 拒绝 之 后 ,亨伯 特 悲 层 ,她 缺乏 专 f 痛 欲绝 ,实施 报 复计 划 枪 杀 了奎 尔蒂 。最终 ,亨伯 特 因血 栓症 死 于 低收 入人 群 ,表现 出世 俗 、功利 、 自私 的特 点 。 亨 伯特 与 黑兹 太太 之 间 的文 化冲 突 是 显而 易 见 的 :亨伯 特 十 那 尽 管 中 外 学者 对 《 洛 丽 塔 》 的研 究 众 说纷 纭 . ,但 是该 小 说 分 清楚 他 与黑 兹太 太 本 不是 同路 之 人 ,只 是 为 了接近 洛丽 塔 ( 作 为悲 剧 作 品却 是有 目共 睹 的,其 中虚 构 的主要 人 物 亨伯 特 、黑 个 酷似 其 曾经 初 恋 的小 仙女 ),才 采用 欺 骗手 段 ,让 同床 异 梦 的

人性的黑暗与光明:《洛丽塔》

人性的黑暗与光明:《洛丽塔》

人性的黑暗与光明:《洛丽塔》1. 简介《洛丽塔》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于1955年出版的小说,被公认为20世纪最有争议和令人不安的文学作品之一。

该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者亨伯特·洛姆贝特(Humbert Humbert)对一个未成年少女洛丽塔(Dolores Haze)的迷恋和性爱关系为主线,探讨了人性中黑暗面与光明面的复杂关系。

2. 黑暗面揭示2.1 色情与虐待《洛丽塔》通过描述亨伯特对洛丽塔的迷恋和性爱关系,揭示了人类黑暗面中变态欲望、色情和虐待等问题。

这种虐待行为不仅涉及到心理上对洛丽塔的操控,更包括性侵犯、强奸等恶劣行径。

2.2 自我欺骗与自我辩护故事中,亨伯特一方面展现着对洛丽塔的病态迷恋,另一方面又努力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合理的辩护。

这种自我欺骗和自我辩护,反映出人性中黑暗面的深度以及其对道德准则的践踏。

3. 光明面探索3.1 美丽与纯真尽管《洛丽塔》以一个令人不安的主题为核心,但小说中也存在一些描绘人类光明面的元素。

洛丽塔被描绘成一个年轻而美丽的少女,她身上散发出青春和纯真。

3.2 文学艺术创作的价值纳博科夫将《洛丽塔》视为一部文学杰作,他通过精湛的叙述技巧和艺术处理,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了文学创作所带来的审美享受。

这一点也从侧面反映了人性中可能存在的精神与情感上的光明面。

4. 总结《洛丽塔》作为一部具有极高争议性和深度内涵的文学作品,通过展示人性黑暗面与光明面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引发了读者对道德、欲望和自我辩护等问题的思考。

虽然这部作品在揭示人性的黑暗面时令人不安,但同时也通过艺术创作展现了文学美和理解的可能,给予我们一些对人性光明面的希望。

《洛丽塔》中洛丽塔的悲剧因素分析

《洛丽塔》中洛丽塔的悲剧因素分析

《洛丽塔》中洛丽塔的悲剧因素分析作者:李蒙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03期摘要:《洛丽塔》是俄裔美国作家弗拉基米尔·博纳科夫的代表作之一。

洛丽塔是博纳科夫塑造的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形象。

主要讲述了一个12岁的美丽女孩和一个中年教授之间不正常的关系。

洛丽塔是一个美丽迷人的女孩。

她有着令人羡慕的身材和富裕的家庭。

她可以有一个完美的生活。

但她却在分娩过程中去世,年仅17岁。

本文主要从作品的人物特征和社会现象来分析洛丽塔的悲剧因素。

关键词:洛丽塔;悲剧因素;博纳科夫后现代主义文学热潮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西方社会中。

它是一种反传统,反理性,反常规的一种创作理念。

而《洛丽塔》正是一篇彻头彻尾的颠覆传统的小说,洛丽塔的不正常的早熟程度,亨伯特的畸形恋爱以及奎尔蒂的变态做法都体现了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创作理念。

本小说打破常规,让人们以一个新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值得我们仔细研究。

一、《洛丽塔》的情节概要《洛丽塔》描写了一个中年男子亨伯特对年仅12岁的洛丽塔产生疯狂爱恋并与其发生不正当关系的故事。

由于亨伯特年轻时的女友安娜的意外离世,使亨伯特的内心深受打击,尽管时间一点点过去,亨伯特的心理依然停留在女友去世时的年龄。

从此以后就对少女有着病态的兴趣。

当他遇到房东太太美丽又迷人的女儿洛丽塔时,他心中那种悸动涌上心头。

为了和洛丽塔在一起不惜与房东太太结婚。

随着房东太太的意外车祸,洛丽塔便和名义上的继父共同生活,开始了他们的不伦之恋。

由于受不了亨伯特的近乎疯狂的约束,洛丽塔与真正爱的奎尔蒂私奔。

不料又是另一个火坑。

最后洛丽塔在17岁时因难产死亡,亨伯特也因为杀害奎尔蒂病死在监狱之中。

二、洛丽塔的悲剧因素分析(一)对父亲和情人身份的混淆洛丽塔的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

他留下一所大房子和一些钱。

所以洛丽塔和她妈妈住在一起。

她的母亲还租了一些房间给旅客,以赚取额外的钱。

她母亲虽然细心照顾她,但她经常和别的男人约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洛丽塔》在中国
《洛丽塔》是俄裔美国作家纳博科夫花了将近十五年的时间写就的,而由于题材问题(恋童/乱伦),直到1958年才终于有了美国版。

从1964年至2005年,洛丽塔的汉译本共有11个,其中于晓丹翻译的就有三个版本并出版于在不同时期,字数也有大的变化。

本文重点在于通过对于晓丹的三个汉译本的比较,从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角度,结合译者本身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等因素分析三次翻译即两次重译的原因以及指出具体差别之处。

于晓丹的三个版本出版于不同的时期,分别为1989年的江苏出版社,1997年的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的译林出版社。

对照英文版本来说,《洛丽塔》的汉译本在诸多方面都存在漏译和节译的现象,漏译属于无意识型创造性叛逆,造成漏译的原因是因为译者对原文的语言内涵或文化背景缺乏足够的了解;节译则属于有意识型创造性叛逆,造成节译的原因有多种:为与接受国的习惯、风俗相一致,为迎合接受国读者的趣味,为便于传播、或出于道德、政治等因素的考虑等等。

《洛丽塔》描写的是一个中年男子和未成年的继女洛丽塔之间的一段“不伦之恋”,和我们中国的道德伦理观念观念不太相符,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虽然中国文革已经结束,开始了改革开放,但谈论性仍是一大禁忌,性不仅是一种文化禁忌,而且是一种政治禁忌。

从文革噩梦中走出的中国人,面对敞开的
中国大门,充满着兴奋与激情,急切地想了解外面的世界,整个知识界都在探索着从西方寻找资源和改革的动力,大量西方著作被翻译和出版。

《洛丽塔》这部近似乱伦主题的作品也引起了大家的好奇。

因此,1989年由刚从北京外语学院英文系毕业分配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的于晓丹翻译了《洛丽塔》,据当时还在《人民文学》工作的朱伟回忆:“那时候她住在北京南小街后拐棒胡同社科院的宿舍,是筒子楼里的一个小间,冬天屋里非常阴冷。

她翻译得很费劲,因为其中充满双关语与典故,需要借助词典并请教老师。

”于晓丹的第一版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自身文化素质的影响以及当时道德因素和文化背景,有一些段落没有翻译,例如:
“Seva ascende s, pulsata, brulans, kitzelans, dementissima. Elevator clatterans, pausa, clatterans, populus in corridoro. Hanc nisi mors mihi adimet nemo! Juncea puellula, jo pensavo fondissime, nobserva nihil quidquam;”
“精气在上升,搏动,燃烧,刺痒,完全失去了控制,电梯咔哒咔哒响着,走廊里有不少人。

除了死亡,谁都不能把这个人从我身边带走!苗条的小姑娘,我的最爱,她什么也没注意到。


这一段看似拉丁文,它是一种混合了拉丁语,英语,法语,德语和意大利语的奇怪语言,对于译者来说不是很容易,而且直白的性欲的描写受到当时时代的道德标准和文化背景影响,因此
这一段在第一版中没有翻译,第二版和第三版则补充完整了。

此外,纵观这三个版本,第一版从原文的角度来看是较完整的,这一点上第二版和第三版都无法比拟。

因为1997年和2000年版本都存在漏译现象,以1997年版本的漏译最多,这里之所以说是漏译而不是节译是因为相比之下1997年各方面的环境都要比1989年宽松,而且译者对原文的忠实性来说,是更不应该节译的。

下面就列举一些典型事例:
“The only definite sexual events that I can remember as having occurred before my thirteenth birthday (that is, before I first saw my little Annabel) were: a solemn, decorous and purely theoretical talk about pubertal surprises in the rose garden of the school with an American kid…...and I had nobody to complain to, nobody to consult.”(1997年漏译p5)(1989年以及2000年版的则是完整的翻译出来。


“我能记得的十三岁以前(即第一次见到我的小阿娜贝尔之前)发生过的确切性行为是:一次在学校玫瑰园里同一个美国男孩讨论青年期异样问题,讨论是严肃、有礼、并且纯粹理论性的,这孩子的母亲是一位当时很红的电影演员,连小男孩自己也很难在三维空间里见到她;还有我的机体方面在看到皮雄那部浩繁的《人性之美》书中的照片时,珍珠和阴影,柔软的分道,产生了有趣的反应……后来,父亲以喜悦又洒脱的态度教给我所有他认
为我需要的性知识;这正是离1923年秋天送我去里昂一所公立中学之前(在那儿我们将呆三个冬季);但请注意,那年夏天,他与R夫人及她的女儿去意大利旅行了;于是没有人听我诉苦,没有人给我指点了。


由于原文中出现了一些法语词汇,给译者的翻译添加了难度。

1989年版将这段内容完整的翻译出来,1997年的环境相对来说,要更加宽松,且不同文化之间交流越来越广泛,由此可见,这段在第二版中没有翻译出来显然是漏译,而不是故意的删节。

2000年的第三版,于晓丹有在此基础上作了补充,使之完整,恰好和第一版相一致。

由于第二版是由于晓丹和廖世奇先生联合翻译的,我们不能排除两位译者的翻译的观念以及态度的不一致,导致译文出现诸多遗漏。

于晓丹的三个版本字数相差悬殊:1989年版的于晓丹一人翻译的27万字,到了1997年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时增加到了30.5万字,译者增加了廖世奇;2000年译林出版社出版时又减少到26万字,译者仍是于晓丹。

第一版和第三版的字数差距甚小,除了一些小的遗漏之外,主要在于第一版附有附录以及纳博科夫的访问。

于晓丹的第2版多了整整3.5万字,主要是多在注释上,据统计,第二版比第一版增加了近180多条的注释。

但是2000年版的字数比前两个版本字数少,有些费解,少了些许的注释,据于晓丹找到的资料而言,她发现美国Vintage 公司1995年定本的《洛丽塔》注释本比普通本多了200多页,
正文部分和注释差不多一样厚。

但国内的出版社在出版翻译作品时,往往都把这部分内容去掉了。

这也就是2000年版在环境更加宽松,文本字数反而减少的原因吧。

此外,译本有问题的也是因为译者对原作的思想研究不够或者不透,有的译者虽然语言水平不成问题,可是由于专业方面钻研不够深入,翻译出来的东西轻则关键术语和关键命题的处理不到位,让人有“隔”的感觉,重则简直不知所云,对读者产生误导。

纳博科夫虽是俄裔美国学者,可是对于英语却是运用自如,妙笔生花。

所以,原文的精妙之处,需要译者好好揣摩才能翻译出好的译文,从而使读者理解原文的思想。

由于译者很难走出原著和作者的阴影,译者须在对原文的“忠实”与“背叛”之间进行得与失的选择。

鉴于中国学术界的翻译导向,我们的翻译者应该谨慎、谨慎、再谨慎,“译事三难,信、达、雅”,此乃译学大师严复之感言。

信字为首,确实不假。

而做到信字是如此不易,译者需要加强学习和研究,才能对原作者的思路有正确的把握,从而摆脱中从字面翻译的局限。

对于于晓丹这三个译本而言,三次翻译即两次重译是对原文的升华过程,同时体现了译者不断进取和求真务实的的精神以及对于翻译工作的忠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