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普查登记表格整理规范
古籍注录登记表

古籍注录登记表
1. 书名,记录古籍的书名,包括全称和简称。
2. 作者,古籍的作者姓名,有些古籍可能是无名氏著作,也需
要记录下来。
3. 体裁,包括史书、诗歌、文集、经部等分类。
4. 内容摘要,对古籍内容进行简要概括和总结。
5. 篇名,记录古籍中各篇章的名称。
6. 考证信息,包括版本考证、校勘信息等。
7. 出版信息,包括版本、刊印地、刊印年代等。
8. 藏书情况,记录古籍所在的图书馆、档案馆或个人收藏情况。
古籍注录登记表的制作可以采用Excel表格或者专门的古籍管
理软件,也可以以纸质形式进行记录。
在填写古籍注录登记表时,
需要尽可能全面准确地搜集古籍信息,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古籍注录登记表的建立有助于古籍的整理、保护和传承工作,对于
推动古籍研究和学术交流也具有重要意义。
文物普查登记表

文物普查登记表一、基本信息名称:XX遗址年代:新石器时代地点:XX市XX区XX镇XX村登记时间:XXXX年XX月XX日二、历史背景XX遗址位于XX市XX区XX镇XX村,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重要遗址。
据考古发现,该遗址距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是当地古代人类居住的重要场所之一。
该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等文物,为研究当地古代人类文明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三、文物现状目前,XX遗址保存状况良好,但仍需加强保护。
该遗址目前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当地政府已设立了保护标志,并加强了对该遗址的巡查和监管。
但在一些细节方面仍存在不足,如保护措施不到位、游客随意触摸文物等。
四、普查结论通过对XX遗址的普查,我们发现该遗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需要加强保护。
建议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文物保护的意识;加强保护措施,如设立防护栏、加强巡查等;加强对游客的管理,禁止随意触摸文物。
五、建议措施1.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栏、宣传册、网站等多种形式,向公众普及文物保护知识,提高公众对文物保护的意识。
2. 设立防护栏:在遗址周围设立防护栏,加强保护措施,防止游客随意接触文物。
3. 建立数字化管理系统: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数字化管理系统,对遗址进行实时监测和管理。
4. 加强巡查和监管:加强对遗址的巡查和监管力度,及时发现和处理文物保护方面的问题。
5. 定期开展文物普查:定期开展文物普查工作,全面了解遗址的保存状况和文物信息,为文物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六、总结总之,XX遗址是一处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遗址,需要加强保护。
通过本次普查和后续的保护工作,我们相信该遗址将得到更好的保护和管理,为研究当地古代人类文明提供更多的实物资料。
同时,我们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文物保护工作,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文物保护环境。
文物普查标准规范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相关标准规范(送审稿)中国文物研究所2006.12目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 (1)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管理办法 (13)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 (16)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著录说明 (25)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消失文物登记表 (37)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相关标准 (39)——不可移动文物认定标准 (39)——不可移动文物分类标准 (42)——不可移动文物定名标准 (45)——不可移动文物年代标准 (49)——不可移动文物计量标准 (52)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信息采集规范 (54)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数据统计规范 (60)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县级不可移动文物名录编制规范(试行) (65)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报告编制规范 (67)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重要文物发现报告制度 (77)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档案保管备案制度 (79)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试行)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人员工作守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是我国国情国力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定文物事业发展战略目标,制定各项文物保护政策、长远规划和保护制度的重大举措。
这次文物普查是上个世纪两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继续,对于全面掌握我国不可移动文物的基本情况及其生存环境,提高全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提升我国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实施方案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总体方案》的要求,对普查工作实施做出的具体部署。
一、普查的目标、任务(一)目标通过此次文物普查,全面掌握全国范围内现存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保存情况、环境状况,总体评价我国不可移动文物的生存状态;为编制我国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的总体保护规划、落实国务院提出的2010年初步建立比较完备的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制度提供依据。
古籍普查登记表格整理规范

春秋經傳集解 三十卷
(晋)杜預撰 (唐)陸德明釋文&春秋 名號歸一圖二卷 (蜀)馮繼先撰&年表 一卷
5
2、“著者”中,著者朝代/国别用括号,著者朝代/国别、著者 姓名、著作方式之间不用符号,著者与著者之间以一个半角空 格间隔,著者与題名之间以半角“&”间隔,題名与著者之间以 一个半角空格间隔。 3、“著者”中不含顿号、逗号、分号、斜杠等符号。 4、除卒于民国之后的著者外,著者不应省略朝代/国別。 5、规范佚名。
统一用“(□)□□撰”表达。 先秦子书通常不著录著者。 6、“著者”中,不应填写著者籍贯、郡望等其他信息。 7、著录多题名多著者的古籍时,第二个及其他题名的卷数用中 文数字,不用阿拉伯数字。
【版本列】 1、“版本”中不含空格。 2、出版年的朝代不加括号。如:
宋刻本 3、出版年的年份用中文数字,不用阿拉伯数字。如:
8
四,春秋世論一至五)
【“普查编号”列】 1、“普查编号”一般应保持连续性,无空白单元格。 2、若需重新顺号,尤其是该数据是由平台导出时,必须先将“普 查编号”列复制到最后一列,改名“旧普查编号”,并在原“普 查编号”处进行顺号操作。
同时保留“旧普查编号”和重新整理后的“普查编号”,是 实现普查平台数据更新及编号对应的唯一标识。 出现以下三种情况,需重新顺号: (1)对古籍数据重新进行排序。 (2)若丛书总目已著录,子目又单出,需要对古籍数据进行合 并,删除重复数据。 (3)若确认某书不属于此次古籍普查登记范围,如民国书籍、 域外抄写/印制的中国古籍或重复著录数据等,需要删除该数据。
3
4、规范著者朝代
(魏)
(三國魏)
(蜀)
(三國蜀)
(吳)
(三國吳)
营口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著录规范

营口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著录规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统一规范营口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著录工作,确保文物普查质量,根据国家文物局编制《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著录说明》及相关标准、规范,按照《文物保护法》《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及其条文释义、《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田野考古工作规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标志说明、记录档案和保管机构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文件规定,结合营口普查实际,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文物普查是各级人民政府统一组织的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普遍调查。
开展文物普查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全面掌握不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特征、保存现状、环境状况等基本情况,为进一步合理、准确划定文物保护范围,完善文物档案管理,促进文物保护机构建设,提高文物保护管理整体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是第三次文物普查的原始凭证,是进行普查电子数据录入的根本依据。
规范著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是确保文物普查质量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第三条文物普查分为原有文物调查和新发现文物调查两类。
原有文物调查简称“复查”,新发现文物调查简称“新发现”。
“复查”和“新发现”文物,均著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经“复查”确认已消失文物,著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消失文物登记表》。
“复查”与消失文物、复查”与“新发现”文物的认定标准,均以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登记或公布的数据为基准。
第四条普查著录的内容是:每处不可移动文物的名称、位置、地理坐标、年代、类别、数量和文物特征等基本情况;文物本体的保存情况和损毁原因;文物周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现状以及文物的所有权属和使用管理情况等信息、资料。
调查中应同时测绘文物线图、摄制文物照片、采集文物标本以及其他相关资料,一并进行著录。
文物即文化事物,指人类古往今来任何时空范围内的行为、事件和遗存(遗物和遗迹),包括有形文物和无形文物。
古籍普查中的问题及对策

古籍普查中的问题及对策作者:韩春平来源:《河南图书馆学刊》2014年第01期关键词:古籍;普查;著录;平台摘要:文章概要介绍了作为“中华古籍保护计划”首要任务的古籍普查登记工作的情况,接着以甘肃省普查工作为考察重点,从人员素质、普查平台和外围支持等方面对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最后通过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中图分类号:G2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3-1588(2014)01-0062-03作者简介:韩春平(1970-),兰州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1 普查工作概况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正式启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主持的全国古籍保护工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首要任务,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先期在“十六表”(格式化Excel表)著录文献信息,后来在专门设计的“全国古籍普查平台”导入“十六表”数据或直接进行平台著录,并拍摄和上传文献书影。
目前全国范围的普查工作正在全面开展,部分收藏单位已经完成著录和一审任务,普查工作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本次古籍普查是首次在数字环境下进行的古籍保护工程,较之以前的工作,具有鲜明的新风格:首先数字环境“为古籍版本鉴定提供了新思路,可利用电子目录、电子书影等为版本鉴定提供依据。
”[1]除了诸如“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等数字资源外,古籍普查平台更是为文献著录者及时、广泛了解外单位文献提供了极大便利,通过参考外单位文献目录和书影,可以有效地提高版本鉴定的质量。
其次,由于数字通讯渠道的迅速开拓,为即时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比如省级和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以及相关业务培训班的学员,普遍建立了QQ群,遇到问题可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进行即时互动交流,有利于提高工作进度和质量。
2 工作中的问题2.1 人员素质问题所谓人员素质问题,主要是指古籍普查中担任文献著录任务的著录者的业务技能和职业品德问题。
“全国古籍普查平台”使用说明

四、普查平台使用说明 ......................................................... 8
1、账号的创建及管理 ......................................................... 8 (1)注册账号.............................................................. 8 (2)激活账号及分配角色.................................................... 9 (3)找回密码............................................................. 12
II一、“全ຫໍສະໝຸດ 古籍普查平台”简介古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同时也因其 不可再生而弥足珍贵。
为更好地了解我国现存古籍的保护状况、加强对古籍的保护和管理,国家已于 2007 年 2 月启动“中 华古籍保护计划”。
全国古籍普查作为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基础性工作,是古籍抢救、保护与利用工作的重要环 节,其目的是全面了解和掌握各级图书馆、博物馆等单位及民间所藏古籍情况,对登记的古籍进行详细清 点和编目整理,建立中华古籍综合信息数据库,形成中华古籍联合目录,以便国家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 展古籍保护工作,加强对古籍的管理,促进对古籍资源的利用。
古籍普查著录规则

古籍普查著录规则第一部分、普查著录目的古籍普查著录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古籍的存量和内容,并对其进行系统著录,为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提供便利。
具体目的包括:1. 统计古籍的存量和分布情况。
2. 对古籍的内容进行全面梳理和著录,为研究者提供详实的资料。
3. 保护和传承古籍文化遗产,推动古籍的整理、出版和利用。
第二部分、著录范围和内容古籍普查著录的范围包括文献、手抄本、碑文、铭文、古籍文献模型、遗址等。
内容包括古籍的名称、作者、年代、版本、保存地点、内容简介、出版社和出版时间等。
古籍的著录主要分为描述著录和主题著录两部分。
描述著录主要包括对古籍的形态特征进行描述,如书名、卷数、页数、装帧形式等。
主题著录则是对古籍的内容进行著录,包括对古籍的主题、内容、目录等进行著录。
第三部分、著录规则和标准古籍普查著录需要制定一套规范的著录规则和标准,以便为整理和著录工作提供依据。
这些规则和标准主要从古籍的著录原则、著录方法、著录格式、著录标点、著录词条等多个方面进行规范。
古籍的著录原则主要包括全面、准确、规范、分类和便于利用等原则。
全面是指对古籍的所有内容进行著录,包括形态描述和内容描述。
准确是指对古籍的著录内容进行客观描述和真实记录,不得偏颇。
规范是指著录规则和方法需要符合规范化的标准和格式。
分类是指对古籍的内容进行分类著录,便于检索和利用。
便于利用是指著录内容需要为使用者提供便利的检索和利用条件。
古籍的著录方法主要包括文字录入和图片著录两种方式。
文字录入是指将古籍的内容进行文字录入,建立数据库。
图片著录是指将古籍的形态特征进行拍照或扫描,形成影像资料。
古籍的著录格式主要包括著录条目、著录标点、标引页码等。
著录条目主要包括书名、作者、版本、卷数、页数、载体等内容。
著录标点主要用于分隔著录内容,便于识别和检索。
标引页码主要用于便于查找和利用。
古籍的著录标准主要是参照国际上的著录标准和规范,制定符合国情和实际的著录标准。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标准、登记表和著录说明(试行)

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标准、登记表和著录说明(试行)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目录1.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认定标准 (1)2.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分类标准 (6)3.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定名标准 (17)4.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年代标准 (22)5.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计量标准 (26)6.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 (28)7.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著录说明 (51)8.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变更文物登记表 (69)9.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变更文物登记表著录说明 (71)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认定标准文物是人类创造的或者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物质文化遗产。
本标准所指的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其他。
认定不可移动文物,应当开展文物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时代价值的全面评估,进行本体确认和时代确定。
1.古文化遗址古文化遗址认定年代上限为旧石器时代,下限为清代。
具有以下条件之一的予以认定:(1)存在文化堆积,且有明晰的分布范围;(2)在地表发现有古文化遗物,且具有一定的分布范围;(3)中国内水、领海及中国领海以外依照中国法律由中国管辖的其他海域内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各类文化遗存;(4)经过考古发掘,遗迹尚存,原址地形、地貌未发生根本性改变;(5)建筑物及构筑物局部构件或者基址尚存。
元代以前(含元代)的,应当予以认定;明代至1911年的原则上应当予以认定。
古文化遗址一般包括:早期人类活动场所、聚落址、城址、窑址、窖藏址、矿冶遗址、战场遗址、驿站古道遗址、军事设—1—施遗址、桥梁码头遗址、祭祀遗址、水下遗址、水利设施遗址、寺庙遗址、宫殿衙署遗址、手工作坊遗址、其他古文化遗址等类型。
2.古墓葬古墓葬认定年代上限为旧石器时代,下限为清代。
古籍普查规范

ICS 01.140WH A 14备案号:18133WH/T 21—2006目 次前言 (Ⅱ)引言 (Ⅲ)古籍普查规范 (1)1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古籍普查工作要求 (1)4古籍普查人员条件 (3)参考文献 (4)前 言本规范编写格式和方法按《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GB/T 1.1—2000)和《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二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GB/T 1.2—2002)中的规定编写。
本规范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行业标准。
本规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提出、批准并归口管理。
本规范起草单位:国家图书馆。
本规范参加起草单位:首都图书馆、天津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山东省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南京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苏品红。
引 言为实施“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文化部委托国家图书馆主持制订相关标准,《古籍普查规范》乃其中之一。
古籍普查是实施“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的基础性工作。
按本规范实施普查,可以厘清现今古籍的存量,评定现存古籍的级别等次,掌握现今古籍的存藏环境状况,了解古籍的破损程度、致损成因、破损数量,据以制定修复计划,以便有目标地进行人才培养,置办设备,建立古籍保护实验室,最后完成中国古籍的登录任务。
为此,特制订本规范。
本规范规定了普查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古籍普查工作要求和古籍普查人员条件等内容。
本规范为推荐性标准。
古籍普查规范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古籍普查内容、人员条件和工作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各类型图书馆的古籍普查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 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GB/3792.7-87古籍著录规则GB/T 2260-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WH/T 14-2001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标准3 古籍普查工作要求3.1 总则3.1.1 古籍普查是指图书馆对现存古籍数量、级别等次、破损情况和保存保护环境所进行 的查验、鉴定和记录。
普查登记表数据审核填写规范及要求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数据审核填写规范及要求文物普查登记表是文物普查重要成果的载体。
为了进一步规范数据审核和填写表格,现依据国家文物局制定的有关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信息采集规范的要求,并结合甘肃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实际情况,再次对《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表格各页设臵的栏目分别叙述其填写规范和基本要求,以便审核普查数据和进一步修改中参照执行。
表格第一页:复查、新发现:所谓新发现,既可以是本次普查中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也可以是第二次普查(或其他调查工作)之后发现的、未正式登录在册的对象。
/复查,特别是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包括一个以上独立文化遗存,根据情况区分,分别登记。
/被复查者,公布保护单位后,已搬迁,现维持原貌,按一处登记,并注明原地。
/《登记表》分纸质文本记录、电子文本录入,两者要素、信息、数据必须一致。
/《登记表》信息、数据一经上报,不得变更。
/《登记表》各项数据,用法定计量单位表述。
名称:简约、准确、易懂、应避免重复。
复查的对象用原名,新发现的按定名标准命名。
一般来说为能使复查结果和原登记情况进行复核,名称以不改动为最好,除非原名称确实存在错误。
如果确需更改应在“备注栏”中说明原因,并一定要将原登记名称标注清楚。
/地名:用法定、通行的名称,不用机构、单位名称。
/古遗址:最小行政区域名或自然地名+遗址,同地有多处遗址,地名后+方位+遗址;类别或性质特殊的,最小行政区域名或自然地名+类别(性质)+遗址。
/古城址:有名称者用原名,无名称者,同古遗址命名。
/同一地点,含有多种文化内涵,难以确定主体或有截然不同性质的多个遗存时,应分为多处分别登记。
审定人(签字):填写县(区)普查队负责人。
抽查人(签字):填写省普查办成员。
表格第二页:名称:同第一页,全称。
代码:省普查办填写。
地址及位臵:省、市、县、乡(镇、街道办)、村(街、巷、社区),与某参照点相对位臵、距离、范围、四至等。
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平台-江西古籍保护网

1
“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平台”古籍著录与导入
一.著录
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工作规定了六项古籍著录项目(索书号、题名卷 数、著者、版本、册数、存缺卷)。我们以汉文古籍为例详细说明古籍 著录方法。 登录“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平台”之后,点击“古籍登记编辑”中 “创建新录入”的“汉文古籍”,进入汉文古籍编辑页面,如图所示:
从ILAS中输出MARC数据 12
特别注意的是丛书的输出数据.丛书的输出数据必须进行调整之后才能 导入平台。丛书数据从ILAS中导出之后,打开文件,把丛书总目调整到这条 数据的最前面,后面紧跟各子目。并将丛书总目头标区中的字母c改为nam1, 将丛书子目头标区中的字母c改为nam2.如图所示:
调整后的丛书数据 13
导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申报书 17
推荐一款实用软件:EmEditor EmEditor(可在江西古籍保护网“古籍普查”—“表格下载”栏目下载, 此软件为绿色软件,下载之后即可使用)是一款在Windows平台上运行的文字 编辑程式。它支持多种配置,可进行文字的繁简转换,是替代记事本的最 佳编辑器。由于部分馆在ILASA著录的古籍数据是用简体中文著录的,而 普查登记平台著录古籍要求用繁体中文,运用此编辑器可轻松实现文字的 繁简转换。
按索取号、控制号等输出。下面我们以索取号为例讲解数据输出过程。 首先在“输出检索途径”中选择按索取号输出,然后在“输出起始
键值”、“输出终止键值”填入要输出数据的检索号。其次,点击输出
数据文件后面的“浏览”,会蹦出一个对话框,设置好文件名,并将文 件名后缀改为ISO,然后点击保存。最后,点击左上角“开始”,即可输 出数据。如下图所示:
附录书著者与书名正文著者相同的著录方法 8
附录书著者与书名正文的著者不同时,增加一个题名著者,在增加的题 名著者项著录附…书。附录书卷数计入这部古籍的总卷数统计中。如图所示:
古籍普查登记表填写规范说明

等字。
西周、春 秋、戰
国别,一般按现通行规范国家简 名著录;无合适
國、秦、漢、三國 的现通行规范国家简名时,可按原书所题国别名称著
魏、三國蜀、三國 录。
吳、晉、南朝宋、
朝代/国别,均不加括号。
齊、梁、陳、北魏、
朝代/國別 *
東魏、西 魏、北 齊、北周、隋、唐、
五代、宋、遼、西
夏、金、蒙古、元、
明、清
公佈時間 *
公佈者 *
題名附注 *
著者附注 *
版本附注 *
其他附注 *
其
書名 *
他
書 名 書名依據 *
表
序號 *
用阿拉伯数字著录登记人员赋予 的第一级具有完 整书名的子目顺序号。
內部編號 * 子
用阿拉伯数字照录丛书内部固有 的第一级具有完 整书名的子目编号。
目 第×級子
*
表
目名稱 *
分丛书、底层子目逐级著录。 此字段的下拉菜单、字段说明、 软件处理要求, 同于《基本情况表》“书名”字段。
表示,如“P2b-8a”。
復合類型 *
合刻、合印、合写、 合订、合函
丛书零种登记时著录其所属丛书 ,从总丛书到分
所屬叢書 *
丛书逐级填写,每级之间用一空格, 最后填写此丛书
零种所属丛书或分丛书中的编号。
* 清、明、元、蒙古、 以朝代名及年号纪年表示。跨年的,用“至”连
版本時代 *
南宋、金、北宋、 接起迄年份。具体刻印年代不明确的,可只写朝代或 辽、西夏、宋、五 朝代时段,如“明初”。
冊件數及 * 單位
冊、卷、幅、葉 、 件、張、其他
阿拉伯数字+计量单位。
冊件數説 明
*
函、葉、件、張 、 帙、包、其他
古籍普查著录规则

古籍普查著录规则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古籍普查著录规则是对古籍著录查阅的一系列规范和标准,是对古籍文献收藏、整理、保护、研究的基本准则。
古籍普查工作中填写登记表格之问题探讨 - 重庆图书馆

古籍普查工作中填写登记表格之问题探讨重庆图书馆周道霞古籍是我国古代文献的简称,是人类文明历史的见证。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文献收藏大国,承载着人类文明传承与发扬的重任。
这次全国古籍普查工作的启动,是我国古籍界的一件大事,从全国解放以来的近60年的时间里,这样大规模、全方位的展开对古籍的普查这是第一次。
相对文物古迹来说,普通百姓对文物的认识远比对古籍的认识要清楚深入得多,毕竟文物普查到今年全国已是第三次了。
因此,要将古籍的基本概念普及到普通老百姓中去,还有待时日,同时也需我们做古籍工作者的一起努力。
2007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6号)(以下简称《意见》)的文件,《意见》中指出:“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卷帙浩繁的古代文献典籍。
这些古籍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古代文献典籍….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力、创造力,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一脉相承的历史见证,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
古籍具有不可再生性,保护好这些古籍,对促进文化传承、联结民族情感、弘扬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诸多原因,…加强古籍保护刻不容缓。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对国家和历史负责的高度,充分认识保护古籍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切实做好古籍保护工作”。
《意见》的出台,表明了党和国家对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视,把对古籍的保护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从2007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古籍普查登记工作,以了解我国现存古籍保护的现状,加强对古籍的保护和管理。
古籍普查,是对现存古籍的品种、数量、级别等次、破损情况和保存保护环境所进行的调查、鉴定和记录。
这次古籍普查的的主要内容包括:古籍基本信息、古籍破损信息和古籍保存状况信息等到。
2007年8月1日,文化部印发了《全国古籍普查工作方案》、以及一系列的在古籍普查工作中必须执行的标准,其标准有:《古籍定级标准》、《古籍普查规范》、《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古籍修复技术规范怀质量要求》以及《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
古籍整理的格式

【以下是一個古籍整理的格式,以《南遊記舊》爲例。
校勘記用腳注,每頁重新編號。
注意,標點符號用中文,不要混雜英文標點。
加專名綫(下劃綫)。
】南遊記舊凡例凡例1、本書以涵芬樓《說郛》本爲底本,以重編《說郛》本爲校本。
2、底本中異體字、異形字(如密宻、賓賔)、避諱字徑改,不出校。
3、底本文字不誤而校本與底本文字有異者,列出異文。
4、校本文字明顯有誤者,不出校。
南遊記舊宋[魯紓]〔曾紆〕1慶曆中,賈昌朝鎮北都,因奏韓魏公治恩、[異]〔冀〕河流2,斷趙征[侍]〔村〕岡勢3,不利國姓,致皇嗣未立。
仁宗即日中批付侍御史知雜吳中復亟往按治,一日受內降至七封。
中復固請對乃〔行〕4。
既對,以所授內降面乞盡付中書、門下行出,乃敢奉詔。
上初甚咈,吳固爭不已,乃從之。
時人謂之「鐵面御史」5。
1 「魯紓」,重編《說郛》本作「曾紓」。
《直齋書錄解題》小說家著錄《南遊記舊》一卷,云:「曾紆公衮撰。
」當作「曾紆」。
曾紆,曾布子,生平見汪藻《浮溪集》(《四部叢刊》本)卷二十八〈右中大夫直寶文閣知衢州曾公墓誌銘〉。
【「曾紆曾布子」以下文字可以不用。
】2 「異」,重編《說郛》本作「冀」,《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百八十四嘉祐元年十一月注引《南遊記舊》亦作「冀」,是。
3 「侍」,重編《說郛》本、《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百八十四作「村」。
4 「行」字,據《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百八十四補。
5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一百八十四嘉祐元年十一月:「乃更遣殿中侍御史裏行吳中復,與思副使帶御器械鄧守恭等往澶州鞫其事,促行甚急,一日內降至七封。
中復固請對乃行,既對,以所受内降納御座,言:恐獄起姦臣,非盛世所宜有,臣不敢奉詔,乞付中書行出。
上從之。
時號中復為『鐵面御史』。
」「乃更言六塔在東北非正北無害也」下原注:「鐵面御史、并乞中書行出,及内降七封,並據曾氏《南遊記舊》。
曾氏又以治恩、冀河,疏斷趙征村崗勢,為韓琦主議,誤也。
」「庶無憂疑也」下原注:「又據曾氏《南遊記舊》,則吳中復始受命亦是内降文字,中復入對,納内降,乃自中書行出。
全国非遗普查标准、登记表和著录说明

记录和保存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具,就像文化冒险家的珍宝地图!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标准,登记表,记录说明书,都和我们的信
托通道一样,指导我们通过丰富的我国文化传统挂毯。
有了这些工具,我们可以发现和庆祝从古代的仪式和活泼的节日活动到传统工艺品和
下巴跳动表演艺术的一切。
仿佛踏上令人振奋的探险之路,揭开我国
文化遗产中隐藏的宝石!抓住你的装备,准备好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
前所未有的奇迹!
登记表是一份超详细文件,收集每个文化遗产项目或习俗的各种具体
信息。
它有关于一般事物的章节,如名称,位置,以及遗产的描述,
还有关于它的历史,现状,参与的人,如何传承,如何保护等更详细
的信息。
这个表格是为了确保我们为每一个已登记的遗产要素收集一
套真正全面、标准化的数据,这样就更容易对不同的情况进行剖析和
分析。
这一信息对于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段时间内是如何形成的,对于制定妥善计划以保障其安全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准则是准确和相互尊重地记录文化传统的重要
框架。
它们就技术方面,包括视听记录技术和文件格式,以及同意和
知识产权等道德考虑提供了全面指导。
这些指示强调了在其文化和社
会环境中将遗产背景化的重要性,并强调了各民族参与文献工作的重
要性。
这将确保制作高质量和文化上敏感的记录,可用于研究、教育
和免疫振兴。
研究者和从业人员必须遵守本准则,坚持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完整性和保护性。
文物普查登记表资料审定参考意见

文物普查登记表资料审定参考意见一、定名原则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定名标准》要求,定名应本着“简约、准确、易懂、避免重复的原则”,牵扯到地名时应尽量使用法定或通行的名称,避免使用俗称、俚语,一般不使用现代机构或单位名称代替地名。
下列两种情况要特别注意:1.历史上所有者(归属)不明确的乡土建筑,以最小行政区域名称或自然地名+建筑;如果一个地方存在多处,且每处独立形成围合单元,则以“最小地名(或自然地名)+现使用者人名+旧宅、老宅或老屋等”来命名。
2.近现代史迹及纪念建筑的命名要具体到认定的实物,如“XX厂老厂房、老大门、老礼堂或旧址”等等,不应定名为“XX县XX厂、XX县XX单位或XX粮站邮政所”等机构单位名称。
二、文字简介文字简介在审定时应根据文物类型把握下列要素:(一)古遗址、古墓葬类:1.不可移动文物的所在的行政区和位置,一般行政区划归属分为县(市、区)、乡(镇)、村或自然村,最后点明在村的位置或方向。
2.时代与类别:所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的是什么时代,属于何类别,当于第二页所选类别内容相符。
3.文物的面积。
古遗址、古墓葬是指文物的分布面积。
4.遗址保存现状或其他各类遗存保存现状。
5.历史沿革情况(与人有关的遗存,包括个人生平简介)6.与本遗存相关的资料如历史文献、地方史志、考古资料等。
7.价值评定,要扼要简明,不必过多评述。
(二)古建筑和石窟石刻类1.地理位置2.始创沿革和维修变更3.排列布局和范围面积4.材料质地和形制特征5.保存现状和价值意义要注意到以下方面,院落组成,总长X米,总宽X米,每组院落有那些单体建筑(倒座、东西配房或厢房、过厅、正房等)组成,从前到后或从主到次择要描述各单体建筑的面阔X间XX米、进深X间XX米,建筑屋顶形式和材料(硬山、悬山、歇山等),建筑材料(砖石木材料等),梁架结构,檐下斗栱及垛数、前后檐间装修,建筑保存现状评估。
墀头、山面、梁架等处的三雕一彩艺术(木石砖雕和彩绘)等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萬曆刻本 8、“版本”项需完整,以“刻本/印本/抄本/写本”等结束。如:
清光緒十六年(1890)廣雅書局刊 应改为:
清光緒十六年(1890)廣雅書局刻本 9、若有对版本项的补充,可在附注中加以说明,以助审校。例 如藏板地、补序时间等。如:
【题名列】
1、“题名”中不含空格、顿号、逗号、冒号。
4
2、“题名”中卷数、种数用中文数字,不用阿拉伯数字。 3、“题名”开头的方括号统一用“[]”,不用其他符号。 4、“题名”中的括号处理办法: 只有两种情况下用括号: 一是登科录、日记、行纪等书,用括号附注其起讫年代。如:
三魚堂日記二卷(清康熙十六年至三十一年) 二是原书正式题名外,別有通行习见之题名,可括号附注于后, 不称“一名”、“又名”等。如:
清乾隆十四年(1749)刻本 嘉慶十五年(1810)補序 其中,版本列著录为:清乾隆十四年(1749)刻本
附注列著录为:清嘉慶十五年(1810)補序 【册数列】 1、“册数”中,若同时填写册数函数信息,则只保留册数信息, 删除函数信息。
7
2、“册数”中,应使用中文数字。 若是阿拉伯数字,可不改,由出版社统一进行转换。
授經堂重刊遺集(洪北江全集)二十三種
【著者列】
1、著录多题名多著者的古籍时,第一个题名著录在“题名卷数”
中,对应著者著录在“著者”中。第二个题名及著者也著录在
“著者”中,紧跟在前一著者后,以“&”符号间隔。其他题名
及著者亦同。如:
題名卷數
著者
周易傳義十卷 (宋)程頤 (宋)朱熹撰&易圖集錄一
上下篇義一卷 卷易五贊一卷筮儀一卷 (宋)朱熹撰
2、统一格式
括号全用全角。
空格全用一个半角空格,不用两个半角空格,也不用全角空格。
所有字段首、尾删去空格。
3、纠正错别字
常见错别字:
合壁
合璧
禦纂
御纂
御制
御製
禦制
御製
曆代
歷代
鹹淳
咸淳
鹹安
咸安
鹹豐
咸豐
鹹和
咸和
1
鹹亨 鹹康 鹹寧 鹹平 鹹通 鹹熙 鹹雍 寶佑 淳佑 德佑 皇佑 嘉佑 景佑 乾佑 天佑 天佑垂聖 天佑民安 延佑 元佑 貞佑 弘歷 萬歷
3
4、规范著者朝代
(魏)
(三國魏)
(蜀)
(三國蜀)
(吳)
(三國吳)
(劉宋)
(南朝宋)
(蕭齊)
(南朝齊)
(齊)
(南朝齊)
(梁)
(南朝梁)ຫໍສະໝຸດ (陳)(南朝陳)(後魏)
(北魏)
(姚秦)
(後秦)
(民國)刪掉
(近)刪掉
5、规范著者国别
(日)
(日本)
(英)
(英國)
(德)
(德國)
(美)
(美國)
(法)
(法國)
(意)
(意大利)
咸亨 咸康 咸寧 咸平 咸通 咸熙 咸雍 寶祐 淳祐 德祐 皇祐 嘉祐 景祐 乾祐 天祐 天祐垂聖 天祐民安 延祐 元祐 貞祐 弘曆 萬曆
2
乙醜 丁醜 己醜 辛醜 癸醜 臺州 天臺山 琳瑯 洪范 規范 家范 週易 紀事本未 )範 )餘 )簫 )鐘 )凌 )於 )嶽 皇後 風後
乙丑 丁丑 己丑 辛丑 癸丑 台州 天台山 琳琅 洪範 規範 家範 周易 紀事本末 )范 )余 )蕭 )鍾 )淩 )于 )岳 皇后 風后
春秋經傳集解 三十卷
(晋)杜預撰 (唐)陸德明釋文&春秋 名號歸一圖二卷 (蜀)馮繼先撰&年表 一卷
5
2、“著者”中,著者朝代/国别用括号,著者朝代/国别、著者 姓名、著作方式之间不用符号,著者与著者之间以一个半角空 格间隔,著者与題名之间以半角“&”间隔,題名与著者之间以 一个半角空格间隔。 3、“著者”中不含顿号、逗号、分号、斜杠等符号。 4、除卒于民国之后的著者外,著者不应省略朝代/国別。 5、规范佚名。
清同治六年(1867)刻本 4、出版年具体到某一年的,需以括号标注相应公元纪年。仅有 朝代或年号的,不需标注公元纪年。如:
清同治九年(1870)刻本
6
清康熙刻本 5、有具体起讫年份的,应合并标注公元纪年(两个公元年份用 “-”连接),而不是分別标注公元纪年。
清同治九年至光緒五年(1870-1879)刻本 6、年号相同的两个年份,前一个年份不省略“年”字,后一个 年份省略年号。如:
古籍普查登记表格整理规范
(此规范适用于《全国古籍普查登记目录》EXCEL 表格整理)
1、将 Excel 古籍普查登记表格调整为标准表格
标准表格的表头为:
索書號 分類 題名卷數 著者 版本(帶補配) 版 本 年 代
版本類型 版式 裝幀形式 册數 存卷 批校題跋 所 屬 叢
書題名 子目 單位 附注 普查編號 文種 舊普查編號
8
四,春秋世論一至五)
【“普查编号”列】 1、“普查编号”一般应保持连续性,无空白单元格。 2、若需重新顺号,尤其是该数据是由平台导出时,必须先将“普 查编号”列复制到最后一列,改名“旧普查编号”,并在原“普 查编号”处进行顺号操作。
统一用“(□)□□撰”表达。 先秦子书通常不著录著者。 6、“著者”中,不应填写著者籍贯、郡望等其他信息。 7、著录多题名多著者的古籍时,第二个及其他题名的卷数用中 文数字,不用阿拉伯数字。
【版本列】 1、“版本”中不含空格。 2、出版年的朝代不加括号。如:
宋刻本 3、出版年的年份用中文数字,不用阿拉伯数字。如:
【存卷列】 1、“存卷”中,填写存卷或缺卷情況,表达需完整,所存或所 缺之卷数及卷次均需填写,格式为:“存××卷(××至××)” 或“缺××卷(××至××)”。如:
存六十八卷(一、四至十二、十九至二十一、二十三至二十 八、三十、三十九至六十七、七十三至九十、一百三十) 缺六卷(五、七至十、十三) 2、“存卷”中,应使用中文数字。 若是阿拉伯数字,可不改,由出版社统一进行转换。 3、填写存卷次/缺卷次时,应注意标点符号的层次,第一层用 顿号,第二层用逗号,第三层用分号。如: 存六卷(詩前集一、三,後集一至二、六;文五至七) 4、存/缺卷次中,不要使用书名号。 5、存/缺卷次中,具体卷次不用“卷××”,直接用“××”、“× ×至××”即可。 6、丛书可填写存/缺种数。若能注明具体所存子目,只需填写 子目的题名卷数。若一时无法核清子目,也须注明“存/缺×× 种”。同一部目录在丛书存卷表达上保持一致著录。如: 存四種(周易外傳七卷,春秋家説一、三,讀通鑑論一至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