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如何拟定计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子兵法第一篇为《始计》,说明所有作战开始于计划和谋算;管理大师戴明博士的管理循环说“PDCA”也由计划(Plan)开始;管理的五大功能计划、组织、指挥、控制与协调,计划也排在开头;古语说“豫则立,不豫则废”,也说明了准备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可以说古今中外的道理都同样说明工作计划的重要性。然而如何具体开始一项计划,如何才能制定合理可行的计划,计划应该包括哪些要素呢?这样就必须研究学校管理成功的起点——计划的“秘诀”。

计划是什么呢?计划是设定目标,以及决定如何达成目标的过程。简单说便是设定目标,指明路线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归纳,目标的思考与设定,执行方案的构想、比较与决策,学校内外的沟通协调,必要资源的分析、统计与组合,以及过程中所遇到问题的解决等,计划的过程本身充满挑战,对思维能力是极大的考验,当然要成为好的学校管理者,擅长制定计划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制定一项计划时必须包含以下四个要素:第一,清晰的目标;第二,明确的方法与步骤;第三,必要的资源;第四,可能的问题与成功的关键。

举例说明,如果你是校长,明天上午9点邀请某名师到校讲课,务必准时开始,这是目标;联系如何来校,这是方法;如何接待,这是资源;如果路上塞车或天气不佳等,这是计划中可能的问题;成功的关键则是事先联系、联系车辆、询问天气、预留可能耽搁的时间。

制定一项好的计划,先要从制定有效的目标开始。在制定计划或评估下属的计划是否完整时,以上四个要素是最为基本的。其中第一项清晰的目标,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呢?一般来说,有效的目标要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明确具体的内容;可衡量的或数字化的内容;行动导向的内容;合理可行的内容;有时间限制的内容。

例如下面一些目标,就各有短处,不符合有效目标的内容。“明年要在教育质量上加大力度,管理要过硬”,这一目标不明确也无法衡量;“大幅度提高教职工满意度”,这一目标没有时间限制,也没有衡量的标准;“教师每天练字30分钟”,这一目标做不到,不可行,如果教师出差、生病怎么办?不妨改为每周至少练钢笔字500个,或每月不少于2000个就变得合理可行了。

如何提高计划的可行性,并缩短与事实的差距呢?我们知道计划的过程就是

将未来要发生的事情事先预演,因此以及考虑必要的细节是很重要的。构思完成的具体对象,想象愈具体愈好。对于可能发生问题之处,要面对现实,不要自欺欺人。例如,如果资金不到位该如何?不要说不可能,而是问如果发生怎么办?对于必要的资源考虑要周到,并且要有较高的把握或替代方案。与相关部门的协调,由于学校中的任务大多数要许多人配合才能完成,因此充分协调可以提高成功比率。执行时的检查与监督,不要等到无法挽回才发现问题。定期进行检查,提早发现问题,可以增加成功率。

在此基础上管理者还必须明确计划的类型,不同的计划类型,其计划的步骤、程序与技巧都不相同。计划可以分为目标型计划、例行型计划和问题型计划三类。

第一类是目标型计划。以达成特定目标为主的计划,一般也称为项目,其制定执行的过程就称为项目管理。

第二类是例行型计划。经常重复的例行工作计划,一般把这些计划制定成为标准化、规范化的工作程序。

第三类是问题型计划。以解决问题为主的计划,一般也称为问题处置。

下面我们来看看这几个例子。“八月底以前完成网络新设备安装”;“三月底以前处理恶性事故欠款20万元”;“于二月底以前制定新进教师培训计划”;“月底前新生入学教育计划”;“三月代表学校赴北京参加教育研讨会”。其中第一个例子属于目标型计划,第二个例子属于问题型计划,第五个属于目标型计划。新进教师培训第一次进行时是目标型计划,如果经常举办,可以变成例行型计划。新生入学教育计划也是如此道理。

制定目标型计划需要七大步骤:

第一步,描绘结果。设定目标并清晰地描绘最终期望的结果,可用数字、图形、表格、模型来呈现。

第二步,任务展开。将达成目标所需的工作项目逐一列出,直到能够有效掌握具体情况为止,可以使用心理图像法或目标树来进行。

第三步,安排进度。将工作项目依照先后顺序安排,以便了解相互关系与总体所需时间,可以使用计划评估图与甘特图进行。

第四步,统计资源。将完成计划所需资源分类统计,可以分为必要与需要,按照人力资源、设备物品与费用等统计。

第五步,可能问题。将当前尚未解决或可能会发生的问题逐一列出,并构想最坏情况发生时,风险是否可以承担,以及预先构想解决方案。

第六步,评估修正。重新检视整个计划的重要环节,针对可行性进行评估,并做出必要的调整与修正,以提高计划的成功率,可以使用矩阵图与加权指数法。

第七步,管理重点。最后做一份执行时的管理重点,确保执行时能依照计划进行,包含成功关键点,可能问题的避免与解决方案,以及进度上的里程碑,常用的工具是检查表、甘特图、备忘录与说明书。

这七个步骤可以这样来表述:先决定要达到什么目的?要做哪些事才能达到这个结果?这些事执行的先后程序与进度如何?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才能达成?执行时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综合以上因素考虑,并做出必要的调整,最后执行应掌握什么重点才能成功。

制定计划时,建议使用大一点的纸,纸放在桌子上或贴在墙上,这样可以尽情挥洒,思维不受限制,同时使用几种不同粗细与颜色的笔,便于标识与分类,当然直接在电脑上进行也是很好的办法。管理者可以自己独立思考,也可以多人一起讨论。构思时要让左右脑同时并用,右脑负责水平思考,提出创意与构思点子,左脑负责垂直思考,担任分析与逻辑推理的任务。

制定计划的节奏可以使用“快慢、慢快法”。初步构思框架时速度要快,以便能快速掌握目标、任务、任务间的相关性与大约所需时间与资源;接下来构思方案,比较方案,制定决策要慢,反复推敲,左思右想,瞻前顾后;进一步需要与相关人员进行协调沟通时也要慢,事缓则圆,太急躁不易取得充分的共识;最后分配任务开始行动时,要快速行动,遇到问题尽速解决,不能拖延,因为该考虑的都已经思考清楚了。当然上述快慢时间,并没有一定的标准,任务的复杂性与紧急度也不尽相同,所有时间上的节奏感只是原则上的建议。

计划要作多详细才算是好计划呢?对这一问题应考虑四个方面。

首先,管理者的角色。如果是一把手,当然许多计划只需要制定大方向即可,如果是具体负责的人,或负责作策划的人,自然就要详细一些。

其次,计划的项目。如果从没有作过,风险较大,内容复杂,关联的人较多或对学校的影响较大,就需要详细一些。

第三,执行人员的熟练度。如果执行人员对该项任务不熟悉,计划便要详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