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俄罗斯诗人布罗茨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俄罗斯诗人布罗茨基

刘波

2013-1-9 20:26:25 来源:《西伯利亚研究》2005年第5期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18) [中图分类号] K833/837.512.82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0961(2005)05-0067-04

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仅对得主是莫大的殊荣,而且对于得主的民族也是最大的荣誉。给俄罗斯民族带来殊荣的诺贝尔奖得主迄今一共有五人:普宁(1870—1953),1953年获奖;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1958年获奖,由于他受到当局的压力,不得不拒绝领奖;肖洛霍夫(1905—1984),1965年获奖;索尔仁尼琴(1918—),1970年获奖;布罗茨基(1940—1996),1987年获奖。这五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现今只有一人还健在,他就是索尔仁尼琴。应指出的是,布氏在1991年还被推举为美国国会图书馆的桂冠诗人。

布罗茨基是1987年获奖的,这年他还不到五十岁。布罗茨基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是因为他“超越时空限制,无论在文学上及敏感问题方面,都充分显示出他广阔的思想和浓郁的诗意”(授奖的评语)。布罗茨基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时身在境外,但那时苏联尚未解体,当然对此十分忌讳,不会做任何宣传。

纵观布罗茨基的一生,可以说他的人生是一出悲剧:他刚出生不久苏德战争爆发,童年就遇此事变;上学后由于自己是犹太裔的俄罗斯人,于是在他幼小的心灵上就蒙上一层阴影;十五岁时,因为和上学的环境格格不入,就不得不过早辍学;他如此早地走入社会,干了好些自己并不喜欢的工作;他自己醉心于诗歌,不是写就是阅读,这必然不容于当局,于是给他罗织莫须有“寄生虫”的罪名,送去劳改;后来被驱逐出境,由此诗人才从逆境转入顺境:他执教于美国诸多大学;此后获诺

贝尔文学奖;继而加冕为美国国会图书馆的桂冠诗人;最后他是在睡梦中因心脏病突发猝然辞世的,那么安祥,毫无一点痛苦!

1940年5月24日,约瑟夫·布罗茨基诞生在苏联的列宁格勒。他出生的具体地方是列宁格勒彼斯捷尔街与铸造街交界处的28号楼二层上的一间半房子里,总共面积不过40来米。这一间半房子是在一座六层摩尔风格的大楼里,这幢大楼建成于1903年。布罗茨基在这里住到他被驱逐出境(1972年)流亡到外国为止(含他被发配到边远地区劳动改造的时间),前后在这一间半房子里居住了32年。现在这里成为了布罗茨基博物馆。他的父亲亚力山大·布罗茨基是犹太裔人,1903年出生在彼得堡的一位画店老板家里。后来他先就读于列宁格勒大学地理系,又到红色新闻学院学习,毕业后参军,在海军服役,参加过苏联的卫国战争。其间,他曾到过中国和一些别的地方。布罗茨基的母亲玛丽亚·沃尔帕特是拉脱维亚人,出生于商人家庭。她童年是在深受德国影响的拉脱维亚度过的,因此德语很好。

布罗茨基出生才一年多,苏德战争爆发了,不久他随母亲被疏散出了列宁格勒。历经了不少艰难险阻,十分幸运,他安全地活下来了。二战结束后,布罗茨基回到列宁格勒,在那里他上了学。在学校里由于自己是犹太裔人,他总感到格格不入,读到八年级就自动辍学了。这时他的父亲也被迫退伍回家了。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布氏走入社会,到工厂和别的地方干活了。他换过十多样工种:司炉工、实验室里的杂工、搬运工、医院太平间的看守及地质勘探队员等。布罗茨基自幼酷爱诗歌,他15岁不上学以后孜孜石乞石乞自修,大量阅读了俄文诗作。他自己曾说在两三年的时间里,“读尽了”俄国著名诗人所有的作品。在此期间他自学了英文和波兰文,并着手翻译这两种语言的诗作。也是在这段时间,他加入了列宁格勒作家协会翻译组,并在1957年自己开始写诗。他的诗作1960年首次发表在

地下“自版文学”刊物《句法》上。为了全身心地投入诗歌创作,他离开了地质勘探队回到列宁格勒。这一年他的诗作在列宁格勒的正式期刊《篝火》上登出了。

1961年,布罗茨基刚20岁出头,他经青年诗歌爱好者莱茵的引荐认识了当时还健在的俄罗斯白银时代的诗坛最后的盟主阿赫玛托娃。他和其他三位青年诗歌爱好者:莱茵、奈曼及博贝舍夫受到女诗人的器重。他们也对女诗人特别尊敬。布罗茨基在列宁格勒时,特别是1962至1963年间,不断地拜访女诗人求教,而女诗人对他也是悉心勖助。对此,布罗茨基难以忘怀,因此他写了一首题名为《幸福冬天之歌》的诗,这确乎是他诗歌创作生涯中的“幸福冬天”! 1963年,对布罗茨基是极为重要的年份,因为在这年他创作了《献给约翰·邓恩的大哀歌》一诗,全诗208行。邓恩(John Donne,1572—1631)是英国著名的一位玄学派(Metaphysical Poets)诗人,他们创作的诗歌包含奇想、诡谲的内容,并富有哲理的思辨,这些与布罗茨基在思想上暗合,产生了共鸣。此前,在苏联除了专门从事英国文学研究的学者之外,俄苏诗人是很少注意到这派诗人的。这首诗写成后,布罗茨基曾在不同的场合下对不同的听众朗诵,反响极大。随后这首诗在列宁格勒的地下“自版文学”刊物登载出来了,并传出苏联国外,到了西方。由于这首《大哀歌》所献给的是一位英国诗人,这样就引起了西方学界的注意,为布罗茨基在西方赢得了一定的声誉。

就在这时,布罗茨基由于对诗歌的挚爱,辞去了勘探队的工作,返回列宁格勒专事诗歌创作。也因为他的诗人气质,在举止上有所不拘,我行我素;加之他与外国人有所往来、他的诗作又在地下“自版文学”刊物上发表以及他与阿赫玛托娃过从甚密等,当局必然要对他加以注意了。接着,由当局编导的“布罗茨基案件”粉墨登场了。在1963年11月9日,《列宁格勒晚报》发表了一篇题名为《文学寄生虫》的署名文章,给布罗茨基罗织的“罪名”是“不劳而获”,进而指出列宁格勒没有这种人的容生之地。1964年2月的一天,在街上,布罗茨基被人塞进一

辆汽车带到了警察局。后来开庭,是一位女法官主持审判,法庭给布罗茨基罗织的莫须有的指控被一一驳倒了。但随即却给布罗茨基栽上“具有性格上的精神变态特征,……”的所谓病名,在第二次庭审时宣判:五年流放,地点是苏联北部边远的阿尔汉格尔斯克州科诺沙区诺伦斯卡娅村。在那里,人们都十分善良,加之也没有什么农活好干,布罗茨基虽然有些寂寞,但可以全身心地投入诗歌创作,写出了不少好的诗篇。由此,这位诗人就更为成熟了!他还通过某一渠道,将自己的诗作《黎明的拖拉机》发表在当地的一份名叫《号召》的报纸上。由于当时苏联文化界许多人士的奔走呼吁、斡旋和营救,布罗茨基仅在流放地呆了20个月就被允许返回列宁格勒了,时间是在1965年11月。

20世纪60年代,诗人布罗茨基写过一些爱情诗,但这类作品不多,总共只有十几首。这些诗篇带有“致М·Б·”的字样。这两个字母是他的初恋情人玛丽亚·巴斯玛诺娃的俄文字母的缩写。直到1971年2月,诗人创作了一首直接以《爱情》为题名的诗作。无疑,在这首诗中,有普希金同名的《爱情》诗的溶影,但二者之间却又有差别,各有特点。同样,布罗茨基这首《爱情》诗也受到女诗人阿赫马托娃所写的爱情诗的影响,然而也有所不同:女诗人所表现的是“失恋的记忆”,布氏则是有一种自嘲的意味。他的爱情观即是这样:他写的爱情诗句,正如他自己所说:“人类全部拥抱所包含的爱,还顶不过耶稣展开的双臂”,这也是他自己对爱情诗最好的注脚。

20世纪60年代中期,布罗茨基返回列宁格勒后,他的第一部诗集,题名为《长短诗集》在美国由国际语言文学学会出版。随即,他的第一部英文版诗集《〈献给约翰·邓恩的大哀歌〉及其他》在伦敦出版。1970年,纽约的契诃夫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诗集《荒野中的停留》。这些给诗人带来国际声誉。在这段时期中,列宁格勒的女画家玛丽亚·巴斯玛诺娃与诗人相恋,并生下一个孩子。诗人布罗茨基虽然经营救后返回了列宁格勒,但仍我行我素,写诗不辍,而且还是地下文学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