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1 分子与细胞4-6章教材分析
《分子与细胞》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①通过资料搜集和分析、思考和讨论、调 查、评价等多种活动,落实科学、技术和 社会关系的教育。 ②在必修模块中设臵“科学•技术•社会”和 “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等栏目;正文中 特辟“与社会的联系”小栏目。 ③在选修模块中分别设臵相应栏目。 ④在教材的作业系统中设计相关的练习题。
改革教材的呈现方式,促进学习 方式的转变
1.认真研读《课程标准》
熟悉模块在知识、能力和情感三个维度 的教育价值及其它们凸显于哪些教学内 容和过程之中?有哪些核心概念,这些 核心概念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模块的主 要科学方法,它们应该通过哪些内容和 探究活动来培养?模块主要的、贯彻始 终的科学思想观念,应在哪些教学内容 中重点体现?
“课程设计思路”中的表述
4.以本章小结、节练习和章的自我 检测强化学生的自我评价
本章小结: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节后练习:基础题、拓展题 自我检测:概念检测、知识迁移、技能应 用、思维拓展
模块教学设计
一个模块反映了本学科一个或一组主题 或核心概念;有主要的、贯彻始终的科 学思想观念和方法;有学习、探究的相 似情境;有内在的逻辑联系等。因此, 在开始模块教学前要对模块进行整体的 教学设计。
《稳态与环境》——系统分析、
建立数学模型
2.强化科学方法教育、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的途径
①安排丰富多样的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活 动体验过程,领悟和运用方法(见下表)。
类型 实验 探究 模型建构
特点
说明材料用具、方法步 骤等 学生自行制订探究方案 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大 提供一定的指导,由学 生动手动脑建构模型
科学课程能力培养的核心
科学探究能力
探究能力的核心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分析
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
组装细胞、蛋白质组计划、干细胞、细胞衰老
研究技术和方法的介绍
显微镜、分离技术、同位素技术、荧光显示技术
学生实验和探究活动
本模块的地位和意义
4. 指导学生将学习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 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要的生物科 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 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善 待身体里的每一个细胞。 关注生命科学对社会、经济和生活发展的推 动作用。
本模块的地位和意义
3. 学习环境的概念 个体和群体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 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依靠自我调节 机制维持其稳态。 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作用,但又 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形成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 谐发展的观念。
本模块的地位和意义
4. 进一步练习建立模型的方法 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建立血糖调节的概念模型
本模块的地位和意义
2. 形成对立统一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 遗传和变异在物种繁衍过程中的对立 统一 生物的遗传变异与环境的变化在进化 过程中的对立统一
本模块的地位和意义
3. 学习假设演绎、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 观察(实验)——归纳 假设——演绎——观察(实验)验证
遗传因子的发现、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本模块的内容和特点
4个探究: 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本模块的内容和特点
5个技能训练:
设计实验 证明某一种或某几种无机盐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 解释数据 研究细胞核是否为活细胞所必需 解读图表 判断哪种离子通过主动运输进入或排出细胞 解释现象 原生动物具有两个细胞核及伸缩泡 分析数据 细胞寿命和分裂能力之间有对应关系吗?
高中生物_第4节细胞的癌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第4节细胞的癌变一堂完整的课堂教学设计本课的教学环节主要分以下几个部分(一)课前准备学习本节内容前,教师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癌症及其防治方面的资料,准备课上进行交流和讨论。
(二)课堂流程:导入新课:以美女晒太阳可以预防骨质疏松导入,提出高尔夫运动员晒太阳过多会导致皮肤癌,这是为什么呢?本节课我们来学习必修一第六章第4节细胞的癌变。
我们的学习目标及重难点如下:【学习目标】(1)描述癌细胞的特征(2)辨别致癌因子的类别(3)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区别及其作用机理【学习重点和难点】学习重点癌细胞的特点和细胞癌变的原因学习难点细胞癌变的原因知识点一:细胞癌变的概念与特征:教师:大家阅读课本,细胞癌变的概念。
学生朗读教师:在细胞癌变的概念中有三个关键字词:致癌因子、遗传物质改变、恶性增殖教师:癌变的细胞有什么特点?教师:这是正常的细胞,即使环境条件适宜,也只能分裂50-60次。
而癌细胞呢?大家看海拉细胞的资料。
海拉细胞来自名叫海拉的宫颈癌患者,该患者已经死去60多年,但她的细胞却在实验室一代代传承下来。
我们可以看出癌细胞有什么特点?学生:可以无限增殖。
教师:这是癌变前的成纤维细胞,成扁平梭形。
癌变后的成纤维细胞成球形。
细胞癌变还有什么特点?学生:形态结构发生改变。
教师:癌细胞的第三个特点:细胞表面发生改变。
细胞表面糖蛋白减少,易分散和转移。
教师:我们听说过癌症早期和晚期。
癌细胞扩散之前称为早期,癌细胞开始四处扩散则进入了癌症晚期。
知识点二:细胞癌变的原因教师:细胞癌变的概念中强调了致癌因子?大家读课本找出致癌因子有哪些种类?学生:物理、化学和病毒致癌因子。
教师:物理致癌因子主要是指各种射线,像紫外线、X射线、核辐射。
本节课开始我们讲到日晒过多会导致皮肤癌,就是由于接触紫外线这种物理致癌因子过多。
教师:化学致癌因子分有机物和无机物,我们重点解决有机物。
发霉的花生中黄曲霉毒素含量很高。
高中生物_第6章细胞的生命历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有丝分裂》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细胞的增殖”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1(必修)──分子与细胞》(人教版)第六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本节主要内容包括细胞增殖及其意义、细胞周期、有丝分裂、无丝分裂等。
细胞增殖作为生物体的重要生命特征,与绪论中生物的基本特征有关。
有丝分裂的内容还是学习减数分裂、配子生成和融合、合子发育的重要基础,也是学习DNA复制及遗传信息传递的重要基础。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的特点是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较强,同时,对生物课程的学习,也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们在初中曾学过“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的内容,但是对此了解得很浅,没有深入到细胞分裂过程的水平。
因此,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使新知识有效地整合进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中,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观察细胞分裂示意图,掌握细胞分裂的过程及各时期特点.2、通过比较分析,说出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区别。
能力目标1.尝试通过模拟实验以进行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养成批判性思考问题的能力。
3.能够利用多种媒体获取生物信息。
情感目标1.形成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生物学思想。
2.使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真核细胞有丝分裂的过程。
教学难点:真核细胞有丝分裂过程中,各个时期染色体的变化特点。
【教学方法】探究、讲述和讨论的方法。
【教学准备】正方形纸箱(贴有细胞图像)染色体若干【教学过程】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明确学习目标导入:姚明身高:2.26米体重:140.6kg约1000000000000000个细胞引导学生思考:生物体大都是由许多体积很小的细胞组成的,而且细胞生长到一定程度会发生细胞分裂。
学生思考并回答:个体生长是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的结果。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解析》教材解读
系统分析方法
– 系统分析是明确系统的边界后,在分析系统组成 要素的基础上,分析系统各组分间相互影响的定 量关系,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利用计算机对 系统结构优化,使系统具有功能整合作用的问题 分析方法。
具体实施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定性分析——划分边界,确定组分, 分析层次,明确问题及研究目标;
(1)精选重大科学发现史
(2)科学过程没有终点
(3)科学的前进依赖于技术和方法的改进
(4)理解科学过程需要亲历实验和探究(实 验9、探究4、模型建构1、课外制作1)
4、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为现实 生活服务
三、教学内容的设计思路
1.以“科学家访谈”代序 2.以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构建内容体系
5、本模块要求掌握的方法——观察、科 学实验
本模块实验较多
(1)为什么? 本模块要求掌握的方法——观察、科学实验
(2)如何处理? 保证完成课标要求的实验 (精讲多做、参考“实验和探究”的光盘)
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课标“内容标准”要求,下同)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课标“活动建议”要求,下同) 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非课标要求,下同) 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尝试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本模块选取了细胞生物学方面的最基本的知 识,是学习其他模块的基础。它还反映了细 胞生物学研究的新进展及相关的实际应用。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将在微观层面上, 更深入地理解生命的本质。了解生命的物质 性和生物界的统一性,细胞生活中物质、能 量和信息变化的统一,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统 一,生物体部分和整体的统一等,有助于辩证 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学习细胞的发现、 细胞学说的建立和发展等内容,有助于学生 对科学过程和本质的理解。
人教版必修一分子与细胞之第六章第四节《细胞的癌变》
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细胞的癌变》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模块中第六章第四节的内容,本章的思路是从微观的角度让学生学习细胞的完整生命历程,同时了解细胞的癌变是细胞生命历程中的异常现象,甚至可以导致机体的异常死亡。
它是社会的热点问题,又是生物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在承接本章前三节内容的基础上,联系社会现状,是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典范。
2017年修订出版的《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在内容要求中将其涵盖在了“细胞会经历生长、增殖、分化、衰老和死亡等生命进程”这一大范畴下,在学业要求中,要求举例说明这一生命现象,并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这些核心素养,力争学生在微观层次上,更深入的理解生命的本质,有助于科学自然观的形成。
二、学情分析本次授课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关注社会,对生活充满热爱,网络信息的发达和周围人的患病使他们对癌症这一话题很熟悉,也许认知程度存在个体差异,但无一例外,他们对这个话题充满了恐惧也充满了疑问,这为授课奠定了情感基础。
另外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人生阅历,对问题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在知识方面已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细胞学知识,但还不能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不能将生物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因此借助这节课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交流和表达能力、综合和整合能力,并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等生物核心素养,以使其更好的生活。
三、学习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与材料分析,探究癌细胞主要特点。
(生命观念、科学思维)。
2、合作探究分析生活中的各种致癌因子,解释导致细胞癌变的外界因素。
(生命观念、科学探究)。
3、通过分析得癌症的原因和老年人患癌几率高的现实,使学生能够理解癌细胞产生的机理(科学思维、社会责任)。
4、通过癌症治疗方式的展示,让学生产生自豪感并拥有直面癌症的勇气。
(生命观念、社会责任)。
四、重点难点重点:1、癌细胞的主要特征。
2、细胞癌变的原因及癌症的预防。
难点:细胞癌变的机理。
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教材介绍及说明-
科学家访谈
科学家访谈
科学家访谈
科学家访谈
科学家访谈
生命观念 结构与功能 观
科学家访谈
科学思维 科学探究
科学家访谈
科学家访谈
社会责任 家国情怀
科学家访谈
总结
• 科学家要有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 科学家有正能量,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 与模块教材的内容密切相关 • 访谈集中体现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 给学生以鼓励,以希望,以寄语
第1节 被动运输
5.
6.
注意:如果把“探究植物 细胞的吸水和失水”上成 了“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 则失去了探究的价值,与 本节的主题“被动运输” 不相符合
第1节 被动运输
转运蛋白与载体蛋白
✓ 转运蛋白可以分为载体蛋白和通道蛋白两种类型。 ✓ 载体蛋白只容许与自身结合部位相适应的分子或离子通过,而
“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第2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2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2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肽键Leabharlann 组成人体的氨基酸有21种新修订的教材介绍,组成人体蛋白质的 氨基酸有21种,其中8种为必需氨基酸,13种 为非必需氨基酸。与原教材相比,构成人体 蛋白质的氨基酸多了1种,这种氨基酸就是硒 代半胱氨酸,属于非必需氨基酸。
第5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5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认知逻辑 节的呈现顺序体现了
第5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1.知识体系的呈现顺序不变 2.探究实践设计的思想体现了认知规律 3.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 4.设置问题串来学习酶的特征 5.增加酶的专一性实验
第1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第2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2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2024(人教版2019必修1)生物 第四单元 教材解读课件
四、教学策略
3.建构模型,理解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的机理 结合实例解读“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示意图”,分析现象并建构 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概念,可通过比较两者的异同以强化概念: 相同点为顺浓度梯度和不需要消耗能量,不同点为是否需要转运 蛋白。适当补充“生物科学史话”的内容,让学生接受科学史的 教育,可简要介绍人类对通道蛋白的探索历程。
高中必修 1 分子与细胞
第4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单元解读
目录
目录
SZ-LWH
1
课标解读
2
学习目标
3
内容分析
4
教学策略
一、课标解读
生命观念
SZ-LWH
通过归纳记忆常见物质运输方式的实 例和判断方法,建立起生命结构与功 能相统一的观点。
运用物质与能量观理解细胞内的物质 运输与能量供应的关系。
一、课标解读
SZ-LWH
四、教学策略
2.水进出细胞的原理
观察“水分子进出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示意图”,结合“问题探讨”的相关 内容,借助“生物科学史话”中“人类对通道蛋白的探索历程"进行讨论, 理解水分子进出动物细胞的原理。补充脱水、输液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 学以致用。通过复习植物细胞结构,进行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初步分析 植物细胞是否满足渗透系统的两个条件。在此基础上分组讨论“探究植物 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的实验方案,并动手完成实验。对实验现象进行讨论, 理解水分子进出植物细胞的原理: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其内外分别是细胞液和外界溶液,当二者存在浓度差时,水分子就会从浓 度低的一侧扩散到浓度高的另一侧。通过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建构被动运 输的概念:像水分子一样,物质通过扩散方式顺浓度梯度进出细胞,不需 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的运输方式。补充植物“烧苗”现象 的解释,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必修一 生物第五章教材分析
三、本章特征
3、关注生物科学与社会生活实践的联系。
“温室或大鹏种植蔬菜补充光源” P97 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功能与结构相适应的辩证唯物
(线粒体内膜与细胞呼吸)P93
5、围绕一个核心内容开展
知识系统化、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本章特征
6、内容的设计形式上也有其特色。
(1)注重联系实际,每节都从“问题探讨”开始,为教师讲 课的导入提供了可以信手拈来的材料,而且为学生预习提供 了可行性பைடு நூலகம்力来源,往往又贴近生活实际。
课后练习题包括“基础题”和“拓展题”两部分,
基础题用于巩固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拓展题则对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十分有效。 自我检测题分了四个部分:“概念检测”、“知识迁移”、 “技能应用”、“思维拓展”这四部分的检测功能可以用下面 四句话概括:
概念检测——检测概念理解的准确性,分析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
三、本章特征
1、知识目标的要求大多属于理解水平。理解水平,
意在要求学生把我内在逻辑关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 行解释、推理、区分、扩展等。这既是教材内容深度和广度 的体现,也体现了内在逻辑关系。(光合与细胞器的联系)
2、重视科学的过程和方法。
“ 环境因素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是关于科学的过程和 方法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搜集材料、制定计划、实施 计划、得出结论 )P104 科学家的故事、“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体验科学的过 程和方法,培养生物科学素养)P101
知识迁移——利用在课堂上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分析和接决新的问 题,这部分的题通常和生活实际是联系起来的。
技能应用——培养学生的对手能力,科学探究能力。
思维拓展——发散思维,培养学生进行更广更深的思考进一步培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1册教学设计 第4章_第1节:被动运输(第1课时)-教案
《被动运输》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人教版生物学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的第1节“被动运输”。
教材首先用一个物理渗透装置演示水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渗透现象,通过分析这个装置中水分渗透扩散的原理,为后续学习水进出细胞原理奠定基础。
再分别用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举例归纳出渗透作用的原理,通过分析探讨水进出哺乳动物红细胞的实例,理解什么是渗透作用,发生渗透作用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并对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进行单独分析,为后面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利用这个探究实验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在得出被动运输的概念之后,教材又对被动运输的两种形式——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进行举例说明,并结合模式图分析了它们的异同点。
二、学情分析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学生已对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有了感性的认识:知道当细胞液溶质浓度小于细胞外液溶质浓度时,细胞就会失水;当细胞液溶质浓度大于细胞外液溶质浓度时,细胞就会吸水;知道一次施肥过多会导致植物烧苗;知道可以利用食盐进行食品腌制等。
在物理的学习中,学生对物质分子的扩散现象也有基本的认知。
这些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可以作为创设教学情境的理想素材,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具体机制。
三、教学目标1. 通过不同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阐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及被动运输的原理和特点。
2. 通过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相关能力,进一步锻炼科学思维。
3. 通过对蔬菜腌制、合理施肥等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渗透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实际意义,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四、教学重点1. 被动运输的原理和特点。
2.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五、教学难点1.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2. 转运蛋白的种类和作用。
六、教学流程(一)问题探讨——分析渗透装置中水分渗透扩散的原理1. 认识渗透作用介绍渗透装置和半透膜的特点,播放渗透装置实验现象动图,提问:漏斗管内的液面为什么会升高?播放色素扩散现象动图,引导学生联系物理中学习到的扩散作用。
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教材解析与教学建议(第二稿)
通过相关的实验证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年 桑格和尼克森提出 流动镶嵌模型
17
教学案例分析
镶在膜的表面 蛋白质 嵌入、 嵌入、贯穿
厚约8nm,膜的中间是 , 厚约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基本支架
26
• 创设问题情境 • 教师行为 介绍酵母菌,启发学生思考:家庭如何蒸馒头? 介绍酵母菌,启发学生思考:家庭如何蒸馒头? 如何酿酒?蒸熟的馒头为什么松软?酒精和CO 如何酿酒?蒸熟的馒头为什么松软?酒精和CO2是 酵母菌在有氧的条件下产生的还是在无氧条件下 产生的? 产生的? • 学生活动及目标 • 学生思考、讨论:馒头比较松软是因为蒸馒头过 学生思考、讨论: 程中CO 气体的作用。 程中CO2气体的作用。 • 提出疑问:CO2气体是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产生的 提出疑问: 还是无氧条件下产生的? 还是无氧条件下产生的?酒精是无氧条件下产生 的还是有氧条件下产生的? 的还是有氧条件下产生的?
• 学生活动及目标 • 学生讨论,最终要明确:自变量是酵母菌进行呼 学生讨论,最终要明确: 吸作用时有没有氧气参与, 吸作用时有没有氧气参与,因变量是呼吸作用的 产物中有没有酒精或有没有CO 产物中有没有酒精或有没有CO2。
29
教师行为 • 给学生介绍酵母菌培养液的配制方法,引导学生 给学生介绍酵母菌培养液的配制方法, 分析实验装置如何控制有氧、无氧环境。 分析实验装置如何控制有氧、无氧环境。 • 学生活动及目标 • 学生讨论装置如何装备,从而得到装置如图2,A 学生讨论装置如何装备,从而得到装置如图2 图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 图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 图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B图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
新教材生物必修一模块解读
人教版普通高中生物学必修教材是围绕着“发展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全面落实育人价值”进行修订的。
为落实重要概念的建构和发展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在教材内容的设计思路、呈现方式、活动类型等方面进行精心安排;对教材的内容、探究实践活动的数量、栏目设计和版式设计等方面做了比较大的修订。
下面结合新修订的《分子与细胞》模块教材进行具体介绍和说明。
1.以生命的系统观为统领,构建教材的框架结构体系《分子与细胞》模块教材框架结构体系的构建考虑了三个重大的问题:一是遵循知识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学科逻辑顺序;二是遵循学生获取知识的心理逻辑顺序;三是构建一个层次清晰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体系。
原教材的框架结构体系已经体现了前两点,这次修订对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中5节内容的顺序进行了调整;将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整合在一起,使模块教材的知识体系和章节的知识呈现顺序更好地体现上述第一点和第二点。
在第三点上则进行了精心设计,力图结合知识内容,更加鲜明地反映出发展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宗旨。
第1章“走近细胞”,从宏观层面上阐明细胞是一个基本的生命系统、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为其他章节进一步阐述细胞这个基本生命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发展而奠定基础。
第2章“组成细胞的分子”,从生命系统的物质组成角度,阐明了组成细胞的分子与无机自然界相比具有特殊性,多糖、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构成了生命大厦的基本框架。
第3章“细胞的基本结构”,从生命系统的结构角度,阐明了物质必须形成一定的结构才能正常地进行各项生命活动,构成细胞的重要结构都有着相应的功能,这些结构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共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第4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和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从生命系统的两个功能的角度进行阐述。
功能一:细胞需要物质,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输入和输出,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传递;功能二:细胞需要能量的供应,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细胞能量获取和转化的重要生理过程。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 课标分析
课标分析
所选内容: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4章第1节
课标中的概念层次:
概念2 细胞的生存需要能量和营养物质,并通过分裂实现增殖
2.1 物质通过被动运输、主动运输等方式进出细胞,以维持细胞的正常代谢活动
2.1.1 阐明质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2.1.2 举例说明有些物质顺浓度梯度进出细胞,不需要额外提供能量课标中的教学活动建议:1、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2、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课标中的学业要求:建构并使用细胞模型,阐明细胞各部分结构通过分工与合作,形成相互协调的有机整体,实现细胞水平的各项生命活动(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从内容上看,本节需要学生能够把“质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这一观点讲述清楚;并且能够列举出能够顺浓度梯度进出细胞的物质。
从教学活动上看,要求学生完成“探究膜的透性”这一模拟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训练相关实验技能;同时,要完成“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这一现象的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对应的学业要求是:建构并使用细胞模型,阐明细胞质膜由于具有选择透过性,从而维持细胞进行正常的代谢活动。
使学生初步形成“细胞各部分结构与维持细胞水平各项生命活动紧密关联”这一观念,同时训练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分析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必修 1分子与细胞 4~6章教材分析
北京22中 吕舜杰
面临的困难
1.假期多 课时少 中秋 十一 元旦 4-6章共69页 2.重点多 难度大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细胞分裂、分化 3.重结果 轻过程 学生习惯于突击记忆 无心“参禅”
教学对策
一、深刻领悟课标,大胆取舍 1.课程总目标: 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学生的终 身发展奠定基础,从对学生的升学负责转变 为对学生的终身负责。 2.新课程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 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课程目标的落实: 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高度、有计划、有强化
教学对策
二、深挖教材资源,创造性使用教材 1、教学内容调整,前后呼应,分散难点 叶绿体、线粒体结构、中心体、星射线 概念前置; 前三章实验强化高倍显微镜使用技能。 2、多方式使用教材资料 将课后练习变成课上讨论素材 3、多时空使用教材 将教材提供的探究过程延伸到课下: 问题探讨、拓展题、网站登录、课外制作。 压缩讲授时数,降到点子上,细水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