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移动通信信道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若菲涅尔余隙x=-82m,d1=5km, d2=10km,工作频率为150MHz,求电波传 播损耗。
解Lbs:自32由.45空间20传lg播f 损(M耗Hz为) :20 lg d (km) 99.5dB
x1
d1d2 81.7m
d1 d2
x / x1 82 / 81.7 1.004
2.2无线电波传播特性
2.2.1电波传播方式 2.2.2自由空间电波传播特性 2.2.3大气中的电波传播(大气折射) 2.2.4障碍物的影响和绕射损耗 2.2.5光滑平面上的电波传播(反射波)
一.大气中的电波传播(大气折射)
由于大气中包含水蒸气在内的各种气体, 大气中的温度、湿度和压力随地区和高 度不同,会使电波产生折射、散射和吸 收现象。
2.2无线电波传播特性
2.2.1电波传播方式 2.2.2自由空间电波传播特性 2.2.3大气中的电波传播(大气折射) 2.2.4障碍物的影响和绕射损耗 2.2.5光滑平面上的电波传播(反射波)
自由空间传播模型
1.自由空间
均匀无损耗的无限大空间。 各向同性。 电导率为0,相对介电常数和相对磁导率为1。
无线电信号在移动信道中可能发生的变 化以及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对于特定的无线传输技术,这些变化对 传输质量和系统的性能有什么影响;
有哪些方法或技术可以用于克服这些不 利影响。
二.为何要研究传播特性
无线信道的电波传播特性的影响因素
地形地貌 人工建筑 植被特征 气候特征 电磁干扰 移动速度 使用频段
一.大气折射
对流层的介电常数比自由空间的介电常
数稍大,且这些气体的密度随高度增加
而递减,介电常数也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介质折射率为
n 随高r 度递减,导致
电波在对流层传播时不断发生折射,从
而传输轨迹弯曲,此现象称为大气折射。
大气折射
由于电波传播速度不同,导致电波射束发生弯 曲(折射),弯曲程度取决于大气折射率的垂
波长。
自由空间传播模型
Pr (d )

PtGtGr 2 (4 )2 d 2
4.路径损耗
表示信号衰减,单位为dB的正值。
为有效发射功率和接收功率之间的差值, 如下表示:
PL(dB) 10log Pt
10log Pr
10log Pt Pr
10log[ GtGr2 ] (4 )2 d 2
恒参信道:传输特性随时间变化速度极慢,或 者说在足够长的时间内,其参数基本不变。
变参信道:传输特性随时间的变化较快。
第二章无线移动通信信道
2.1移动通信信道概述 2.2无线电波传播特性 2.3多径传播特性 2.4多径衰落信道参数 2.5阴影衰落的基本特性 2.6电波传播损耗预测模型
即在不同的传播环境中,做电波传播试验。测试参数 包括接收信号幅度、时延以及其它反映信道特征的参数。
计算机模拟
即利用计算机强大的计算能力,快速灵活地模拟各种 移动环境。该方法可弥补前两种方法的不足。
五.电波传播特性表述方式
对移动环境中的电波传播特性以某种统 计描述。
建立电波传播特性,可包含图表和近似 公式及计算机模型。
绕射:当接收机和发射机之间的无线路径被尖利的边缘 阻挡时,会发生绕射
散射:当波穿行的介质中存在小于波长的物体并且单位 体积内阻挡体的个数非常巨大时,会发生散射。
四.研究传播特性的基本方法
理论分析
即用电磁场理论或统计理论分析电波在移动环境中的 传播特性,并用各种模型来描述移动信道。
现场电波传播实测
三.两径模型
ht为基站天线高度,hr为移动台天线高度。 d=dt+dr为两天线距离,λ为波长,ΔΦ 为两条路径的相位差,Δl为两条路径差。
2l /
l r2 r1
三.两径模型
视距和地面反射的路径差Δl为: l r2 r1 (ht hr )2 d 2 (ht hr )2 d 2
z


0 cos2 0 1,水平极化
0 cos2 / 0 0 1 / 0,垂直极化
其中0为反射介质的复介电常数。
二.反射波
反射波:当电波传播中遇到两种不同介质的光滑界面
时,如果尺寸比电波波大大得多时会产生镜面反射。
T(发射机)

Ei
ELOS
2.2无线电波传播特性
2.2.1电波传播方式 2.2.2自由空间电波传播特性 2.2.3大气中的电波传播(大气折射) 2.2.4障碍物的影响和绕射损耗 2.2.5光滑平面上的电波传播(反射波)
电波传播方式
现代移动通信系统已经广泛使用 150MHz(VHF30-300)、450MHz、900MHz (UHF300-3000)频段,当频率f>30MHz,典 型传播途径为:
顶点擦过 在选择天线高度时,根
据地形尽可能使服务区 内各处的菲涅尔区余隙 x/x1>0.5
-4 -2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26 -2.5 -2.0 -1.5 -1.0 -0.5 0 0.5 1.0 1.5 2.0 2.5
x /x1
障碍物的影响与绕射损耗
第二章无线移动通信信道
赵华
第二章无线移动通信信道
2.1移动通信信道概述 2.2无线电波传播特性 2.3多径传播特性 2.4多径衰落信道参数 2.5阴影衰落的基本特性 2.6电波传播损耗预测模型
2.1移动通信信道概述
2.1.1概述 2.1.2信道特征简述
一.移动通信需考虑的主要问题
障碍物的影响与绕射损耗
绕射使得无线电信号可以传播到阻挡物 后面。
绕射可用惠更斯原理解释 波前上的所有点可作为产生次级波的 点源,这些次级波组合起来形成传播 方向上新的波前。 当电波到达阻挡物的边缘时,由次级 波的传播进入阴影区。
障碍物的影响与绕射损耗
绕射损耗:在实际情况下, 电波的直射路径上存在各种 障碍物,由障碍物引起的附 加传播损耗。
d1 2Reht
d2 2Rehr
A
d1
C d2
B
d d1 d2 2Re ht hr Re
d 4.12 ht hr
o
2.2无线电波传播特性
2.2.1电波传播方式 2.2.2自由空间电波传播特性 2.2.3大气中的电波传播(大气折射) 2.2.4障碍物的影响和绕射损耗 2.2.5光滑平面上的电波传播(反射波)
当T-R距离d远远大于ht+hr时,上 式可使用泰勒级数进行近似简化:
l 2hthr d
三.两径模型
2l 4ht hr 1.3343 10 5 f MHzht hr

d
d km
天线高度单位为m 。
忽略从反射点通过地波传播到接收机的
T d1
h1
P
x
R
d2
h2
x表示障碍物顶点至直射线的
(a)
距离,称为菲涅尔余隙。规
T d1
d2
R
定阻挡时余隙为负,无阻挡
h2
x
时余隙为正。
h1
P
第一菲涅尔 区半径为:
x1
d1d 2
d1 d2
( b)
障碍物的影响与绕射损耗
x/x1>0.5时附加损耗为 0dB。
x<0时,损耗急剧增加。 x=0时,TR射线从障碍物
多径衰落
来自不同方向不同长度路径信号引起的干扰 信号包络在几个波长间距内的变化幅度可达30dB
一.移动通信信道的三级模型
移动通信信道的接收信号功率可以表示为:
P(d ) | d |n S(d )R(d )
d为移动台与基站的距离。
自由空间传播与弥散,用|d|-n表示,其中n一般为 3-4;
二.为何要研究传播特性
传播特性直接关系到以下因素
天线高度的确定 预测信号的覆盖范围 为实现优质可靠的通信需采用何种抗衰落技术
三.无线电波的传播机制
自由空间(无阻挡物):视距传播LOS (line-of-sight) 存在阻挡物(多条路径):
反射:当电磁波遇到比波长大得多的物体时,会发生反 射
查表得:附加损耗为17dB,则总损耗为116.5dB。
2.2无线电波传播特性
2.2.1电波传播方式 2.2.2自由空间电波传播特性 2.2.3大气中的电波传播(大气折射) 2.2.4障碍物的影响和绕射损耗 2.2.5光滑平面上的电波传播(反射波)
一.反射系数
反射系数定义为入射波和其反射波的复 振幅之比,表示为:R ssiinn, zz 其中 为入射 角,Z为地阻抗,表示为:
2.自由空间特性
在自由空间,不存在电波的反射、折射、绕射、 色散和吸收等,电波传播速率为光速c。
自由空间传播模型
3.传播损耗
本质:球面波在传播过程中,随着传播距 离增大,电波能量在扩散过程中所引起的 球面波扩散损耗。
接收天线所捕获的信号功率是发射天线辐 射功率的很小部分。
自由空间传播模型
PL(dB) 32.45 20 lg f (MHz) 20 lg d (km) 10 lg(GTGR )
自由空间传播模型

接收功率与距离平方成反比,即Pr
现实移动环境中
Pr

1 dn

1 d2
大量实测表明:当d<15km时,n取值为
3~4;当d>15km时,n取值为5~6。
自由空间传播模型
直射波:为VHF和UHF频段主要传播方式; 反射波:通过地面反射,与直射波相互影响,是地面
移动通信影响信号传播的重要因素; 地表面波:沿地球表面传播,损耗随频率升高而急剧
增加,在VHF和UHF频段可忽略不计。 天波:在电离层被连续折射而返回地面,受电离层特
性的随机变化影响,衰落比较严重。
2.1移动通信信道概述
2.1.1概述 2.1.2信道特征简述
一.移动通信信道的三级模型
一.移动通信信道的三级模型
一.移动通信信道的三级模型
路径损耗
长程范围内平均信号电平 取决于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的距离
阴影
短程范围内平均信号电平 在50 100波长距离内平均得到 由地形或人造障碍引起
为-4×10-8(l/m);临界折射,此时dn/dh为-1.57×10-
8 (l/m);超折射,此时dn/dh小于-1.57×10-8(l/m),引
起超视距传播。通常按标准大气折射计算,即:
k

Re
/
Ro
பைடு நூலகம்
1/
(1
Ro
dn ) dh

4/
3
Re kRo 4Ro / 3 8493km
二.视线传播极限距离
Pfs
Pfs
PPTTG(T4(14d1d)
2
)2
PR Pfs AR AR 2GR /(4 * )
Pr (d )

PtGtGr 2 (4 )2 d 2
其中,Pt为发射功率,亦称有效发射功率; Pr(d) 是接收功率,为T-R距离的幂函数;Gt是发射天线 增益;Gr是接收天线增益;d是T-R间距离;λ为
直梯度(dn/dh)。
根据值不同,电波传播在大气折射分为三种类
型:无折射(dn/dh=0电波延直线传播);正 折射(dn/dh>0,大气折射率随高度增加而增
大,电波传播向上弯曲);负折射
(dn/dh<0 ,大气折射率随高度增加而减小,
电波传播向下弯曲)。
一.大气折射
负折射可以分为:标准大气折射K=4/3,此时dn/dh
阴影衰落,用S(d)表示,这是由于传播环境中的地 形起伏、建筑物及其他障碍物对电波遮蔽所引起的 衰落;
多径衰落,用R(d)表示,这是由于移动传播环境的 多径传输所引起的衰落。多径衰落是移动信道特性 中最具特色的部份。
一.移动通信信道的三级模型
据信道特性参数随时间变化的快慢,通常又 分为:
ht
Er=Eg
θi
θ0
ETOT=ELOS +Eg R(接收机)

hr
d
三.地面反射传播模型-两径模型
三.两径模型
在视距情况下,对于某一给定的接收天 线,所收到的不仅由原长度为r1的直射波, 还有路径长度为r2的反射波。
当天线较低且距离较远时,r1与r2近似相 等。反射波电场方向将会在反射时产生 180度相移(或称反射系数R=-1,当频 率大于150MHz,发射角小于1°时), 因此此时,反射波破坏最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