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筒体结构设计
《筒体结构设计》PPT课件
40.3%
2.7%
6.6%
深圳国贸中心一层剪力分配比例
外框筒
内筒
27%
73%
精选ppt
6
(四)框架-筒体结构(图2a)
受力接近于框架-剪力墙结构。
(五)成束筒(图2b)
截面应力分布大体上与整体 截面筒体相似,但在隔板处 有剪力滞后现象。它的受力 比同样平面尺寸的单个框筒 要均匀一些。
精选ppt
(a)
中柱截面面积的1~2倍。 7.裙梁截面:扁而高梁,h=600~1500,梁宽等于墙厚,一
般不小于250mm。 8.内筒尺寸:内筒的边长可为高度的1/12~1/15。
精选ppt
8
(二)框架-筒体结构布置
1. 平面形状:较自由,但要简单、规则、均匀、 对称。
2. 高宽比:2.5~4.0。 3. 内筒尺寸:较自由 4. 外柱柱距:4m~9m。
为框筒的扭转刚度矩阵。由式(g)可以求出{},代入式(c)
可得{x}、{y},从而可求得框架内力。
精选ppt
23
(二)筒中筒结构在水平荷载下的 内力位移计算
1. 等效平面法
(a)
(b)
(c)
图9
外框筒可用翼缘展开法(图9b)或等代角柱法(图9c)简
化为平面框架,内筒为在水平荷载方向的剪力墙,按框架
线刚度有关,详细情况可参考崔鸿超“框筒(筒中筒)结
构的简化计算方法”(建筑结构学报,1982年第6期)。
精选ppt
13
2.等效连续体法
此法是将框筒每一个平面的梁柱用一个等效的均匀的正交 异性平板来替代,因此框筒变成为一实腹的薄壁筒(图5)。
图5
精选ppt
14
由于楼板在其平面内的刚度很大,能约束壁板平面外变形, 因此壁板只需考虑平面内的作用。
第五章框架-剪力墙(筒体)结构设计
第五章 框架-剪力墙(筒体)结 构 设 计当高层建筑层数较多且高度较高时,如仍采用框架结构,则其在水平力作用下,截面内力增加很快。
这时,框架梁柱截面增加很大,并且还产生过大的水平侧移。
为解决上述矛盾,通常的做法是在框架体系中,增设一些刚度较大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使之代替框架承担水平荷载,于是就形成了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
框架-剪力墙结构中,框架主要用以承受竖向荷载,而剪力墙主要用以承受水平荷载,两者分工明确,受力合理,取长补短,能更有效地抵抗水平外荷载的作用,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高层建筑体系。
框-剪结构既能为建筑使用提供较大的平面空间,又具有较大的抗侧力刚度,所以框-剪结构是高层建筑中最常见的结构体系之一。
框-剪结构可应用于多种使用功能的高层房屋,如办公楼、宾馆、公寓、图书馆、教学楼、试验楼、医院等。
框-剪结构的分析计算方法可大致分为下列三类:(1)空间三维分析方法:把剪力墙视作薄壁杆件、带刚域的杆件或平板条元,按结构体系空间变形的三维协调条件进行分析。
该方法可以考虑杆件的弯曲、剪切和轴向变形,包括楼板变形的影响,也可以采用刚性楼板的假设以便简化。
水平荷载的偏心作用所产生的建筑物扭转效应,已自动包含在计算结果中,无须另行计算。
但其计算工作量大,需用容量相当大的电子计算机进行。
(2)平面结构空间协同工作分析方法:这个方法假定整个结构体系由各向的平面结构组成,然后按结构体系水平变形的二维协调条件进行分析。
显然,在两榀平面结构相交处,其竖向变形是不协调的。
故其计算结果的精度稍逊于空间三维分析方法。
该方法的其他性能则与空间三维分析方法基本相同。
同样,由于计算工作量大,需用电子计算机进行。
(3)结构体系沿主轴方向平移的分析法(侧移法):该方法将整个结构体系在各主轴方向进行平面结构分析,水平荷载的偏心作用所产生的建筑物扭转效应,则用近似的分层分析考虑其附加效应。
这个方法计算工作量最小,利用现成公式或图表曲线用手算即可解决问题。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第09章 筒体结构设计介绍
本章结束
对筒中筒结构,将总的水平力按框筒刚度EIe与内 筒刚度EIw的比例进行分配,可求得外框筒所承担 的水平力,从而计算这水平力在框筒各楼层产生 的剪力V和倾覆力矩M。如果只有外框筒,则水平 力全部由外框筒承受。
把框筒作为整体弯曲的双槽形截面悬臂梁,可得
槽形截面范围内柱和裙梁的内力计算公式
Nci
Myi Ie
一、筒体结构的分类
• 筒体结构可根据平面墙柱构件布置情况分为 下列6种:
• (1)、筒中筒结构,它由中部剪力墙内筒和周 边外框筒组成。内筒利用楼电梯间、服务性房间 的剪力墙形成薄壁筒,外筒由周边间距一般在3米 以内的密柱和高度较高的裙梁所组成,具有很大 的抗侧力刚度和承载力。密柱框筒在下部楼层, 为了建筑外观和使用功能的需要可通过转换层变 大柱距。
提高框架一核心筒结构抗倾覆 力矩能力的方法
主要抗侧力单 元与荷载方向 平行,其中②、 ③轴框架一剪 力墙的抗侧刚 度大大超过①、 ④轴框架。也 就是说,设置 楼板大梁的框 架一核心筒结 构传力体系与 框架一剪力墙 结构类似。
9.2 简体结构的简化计算方法
• 筒体结构是空间整体受力,而且由于薄壁 筒和框筒都有剪力滞后现象,受力情况非 常复杂。为了保证计算精度和结构安全, 筒体结构整体计算宜采用能反映空间受力 的结构计算模型,以及相应的计算方法。 一般可假定楼盖在自身平面内具有绝对刚 性,采用三维空间分析方法通过计算机进 行内力和位移分析。
• 由于剪力滞后,框筒结构中各柱的竖向压 缩量不同,角柱压缩变形最大,层双向附加构造钢筋 (图9.6),对防止楼板角部开裂具有明显 效果,其单层单向配筋率不宜小于0.3%, 钢筋的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 150mm,配筋范围不宜小于外框架(或外 筒)至内筒外墙中距的1/3和3m
多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第9章 筒体结构设计简介_OK
框架-筒体结构,首先考虑有双对称轴的圆形、正 方形、矩形和正多边形平面,其次为正三角形、 截角三角形平面等,内筒宜居中,矩形平面的长 宽比不宜大于2。
• 9.3 筒体结构分析方法 • (1)等效槽形截面的近似估算方法 • 1)等效槽形截面 • 2)整体弯曲内力 • 组合截面惯性矩 • 框筒柱的轴力和梁的剪力分别为
10
• 框筒梁的弯矩: • 3)框的弯矩和剪力 • 框筒柱的剪力: • 框筒柱的弯矩: • (2)展开平面框架法
11
图9-5 矩形筒体的等效槽形截面
1
图9-1 筒体结构的类型
2
图9-2 筒体的受力特点
3
图9-3 转换梁
4
• (2)内外筒尺寸的比例 • 内筒的边长可为高度的1/10~1/15,对于三角形平面宜切角,外筒的切角长
度不宜小于相应边长的1/8;内筒的切角长度不宜小于相应边长的1/10。 • (3)构件截面尺寸 • 1)内筒 • 内筒的筒墙厚度一般较大,可为350mm以上,一般采用400~500mm。内筒其
结构的高度不宜低于60m。 • (5)楼板方案的选择 • 常用形式 • ①梁板体系 • ②扁梁梁板体系 • ③密肋楼盖 • ④平板体系 • ⑤预应力平板体系 • 角区楼板大体有3种布置方式(图9-4)。 • A.角部布置斜梁 • B.单向密肋楼盖 • C.角区双向密肋楼盖
8
图9-4 角区楼面布置
9
一半且不宜小于柱净距的1/4及600mm,应满足下列要求:
12-2010,10,29筒体结构及巨型结构体系
(三)框-剪体系的剪力墙布置
►
(4)在两片剪力墙(或两筒体)之间布置框架时,楼盖必须有 足够的平面内刚度,才能将水平剪力传递到两端的剪力墙上 去,发挥剪力墙为主要抗侧力结构的作用。
一般现浇钢筋混凝土楼盖L/B不能大于4.0; ►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楼盖L/B不能大于3.0;
►
两种框架-剪力墙体系结构布置方式
筒中筒结构
► 筒中筒结构:薄壁内筒与密柱外框
筒相结合 ► 内筒体:筒体与竖向通道结合 ► 外筒体:密柱外框筒,与建筑立面 结合 ► 30层以上,不宜超过80层
筒体结构的布置
► 核心筒结构的布置 ► 框筒结构的布置 ► 筒中筒结构的布置 ► 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布置 ► 成束筒结构的布置 ► 多重筒结构的布置
内筒体
中央核心筒式 利用房屋中的电梯井、楼梯间、管道井以及服务间作 为核心筒体
外筒体
尽端核心筒式 利用房屋中的电梯井、 楼梯间、管道井以及服 务间作为核心筒体
外筒体
利用四周外墙作为外筒体,形成 外筒的墙是由外围间距较密的 柱子与每层楼面处的身量刚性 连接在一起组成矩形网格样子 的墙体--框架筒 外围柱距:1.22-3m 深梁高度:60cm-122c m 30层以下
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布置
这时,周边柱子已不能形成筒的工作状态, 而相当于框架的作用。这类结构称为框架-核 心筒结构
► 有时建筑布置上要求外部柱距在4~5m或更大。
成束筒结构的布置
► 当建筑物高度或其平面尺寸进一步加大,以
至于框筒结构或筒中筒结构无法满足抗侧刚 度要求时,可采用束筒结构(也称组合筒或模 数筒),如图所示。
► 框筒结构外筒框距较密,常常不能满足建筑
使用要求。为扩大底层柱距,减少底层柱子 数,常用巨大的拱、梁或桁架等支承上部的 柱子
筒体结构设计
第十章筒体结构设计10.1、筒体结构的布置框筒、筒中筒和束筒结构的布置框筒、筒中筒、束筒结构的布置应符合高层建筑的一般布置原则,同时要考虑如何合理布置,减小剪力滞后,以便高效而充分发挥所有柱子的作用。
(1)筒体结构的性能以正多边形为最佳,且边数越多性能越好,剪力滞后现象越不明显,结构的空间作用越大;反之,边数越少,结构的空间作用越差。
结构平面布置应能充分发挥其空间整体作用(2)筒体结构的高宽比不应小于3,并宜大于4,其适用高度不宜低于60m,以充分发挥筒体结构的作用;(3)筒中筒结构中的外框筒宜做成密柱深梁,一般情况下,柱距为,不宜大于4;框筒梁的截面高度可取柱净距的1/4左右。
以及开孔率满足规定要求。
(4)框筒结构的柱截面宜做成正方形、矩形或T形,若为矩形截面,由于梁、柱的弯矩主要在框架平面内,框架平面外的柱弯矩较小,则矩形的长边应与腹板框架或翼缘框架方向一致;(5)筒中筒结构的内筒宜居中,面积不宜太小,其边长可为高度的1/12—1/15,也可为外筒边长的1/2—1/3,其高宽比一般约为12,不宜大于15;如有另外的角筒或剪力墙时,内筒平面尺寸还可适当减小。
内筒贯通建筑物的全高,竖向刚度宜均匀变化;内筒与外筒或外框架的中距,非抗震设计时宜大于12,抗震设计时宜大于10,宜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楼(屋)盖,必要时可增设内柱。
(6)由于框筒结构柱距较小,在底层往往因设置出入通道而要求加大柱距,必须布置转换结构;(7)框筒结构中的楼盖构件(包括楼板和梁)的高度不宜太大,要尽量减小楼盖构件与柱子之间的弯矩传递,可将楼盖做成平板或密助楼盖,采用钢楼盖时可将楼板梁与柱的连接处理成铰接;框筒或束筒结构可设置内柱,以减小楼盖梁的跨度,内柱只承受坚向荷载而不参与抵抗水平荷载,筒中筒结构的内外筒间距通常为10—12m,宜采用预应力楼盖。
图10.1.1 筒体结构梁板式楼面布置示意图10.2、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布置10.2.1、框架-核心筒结构的受力特点对由密柱深梁形成的框筒结构,由于空间作用,在水平荷载作用下其翼缘框架柱承受很大的轴力;当柱距加大,裙梁的跨高比加大时,剪力滞后加重,柱轴力将随着框架柱距的加大而减小,即对柱距较大的“稀柱筒体”,翼缘框架柱仍然会产生一些轴力,存在一定的空间作用。
筒体结构精品PPT课件
第7章 筒体结构设计
7.2.1 筒体结构的受力性能简介
剪力滞后效应
21
第7章 筒体结构设计
7.2.1 筒体结构的受力性能简介
22
第7章 筒体结构设计
7.2.1 筒体结构的受力性能简介
• 在筒体结构中,侧向力所产生的剪力主要由其腹板承担; 对于筒中筒结构则主要由外筒的腹板框架和内筒的腹板部 分承担,总剪力在内外筒之间按抗侧刚度比分配。
9
第7章 筒体结构设计
7.1.3 框筒结构
深圳国际贸易中心 大厦,50层,158m, 钢筋混凝土筒体,外 筒由钢骨混凝土和钢 柱组成。
10
第7章 筒体结构设计
7.1.4 筒中筒结构
1.把筒中筒结构布置于框筒结构的中间,使之称为筒中 筒结构。筒中筒结构的平面可以为正方形、矩形、圆形、三 角形或其他形状。
16
斜交网格外筒
第7章 筒体结构设计
7.1.6 斜交网格外筒+内筒的筒中筒体系
外框筒斜交网格柱采 用圆钢管,节点区域 左右相邻钢管通过拉 板相贯实现左右连接, 上下相邻钢管则通过 与环板相贯实现上下 连接。因此外筒就是 由一个个四根管与板 件相贯连接的节点和 节点间的连接钢管组 成的斜交的网格。
外筒斜交网格节点
• 侧向力产生的弯矩由内外筒共同承担,由于外筒柱离建筑 平面型心较远,故外筒柱内的轴力所形成的倾覆弯矩极大
2.框筒结构外筒柱距较密,常常不能满足建筑使用的要 求,为扩大底层柱距,减小底层柱子数,常用巨大的拱、梁 或桁架支承上部的柱子。
3.角柱对框筒结构的抗侧刚度和整体抗扭具有十分重要 的作用,在侧向力作用下,角柱往往产生较大的应力,因此 应使角柱具有较大的截面面积和刚度,有时甚至在角柱位置 布置实腹筒(或称为角筒)。
筒体结构设计 PPT课件
图1(a)实腹筒
剪力滞后
实腹筒体——箱形梁 对于宽度较大的箱形梁,正应力两边大、中间小的不均匀现象— —剪力滞后 。 剪力滞后与梁宽、荷载、弹性模量及侧板和翼缘的相对刚度等因 素有关。
剪力滞后
由于剪力滞后效应的影响,角柱轴力很大,而中间柱应力减小,不能充分发 挥材料性能。 筒中筒结构中,侧向力有内外筒共同承担,由于外筒距形心远,故外筒柱轴 力很大,会形成很大的抗倾覆弯矩。外力在内外筒之间的分配有抗侧刚度有关。
7
5、多筒结构和成束筒结构 由多个筒体并联而成,具有很大的刚度,可建造很多层数和 很大高度的建筑物即成束筒结构(组合筒或模数筒)。 在建筑平面内设置多个多个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筒体,适应于 复杂平面的布置要求,即为多筒结构,例如有三重筒体甚至四 重筒体。
第二节
筒体结构的受力性能
+
图1(b)框筒轴力分布
一、平面形状
筒中筒结构的平面形状以圆形和正多边形最为有利
规则平面形状框筒工作性能
形状
当水平 荷载相 同时 当基本 风压相 同时 位移 柱子最不 利轴力 位移 柱子最不 利轴力
圆形
0.9 0.67 0.48 0.35
正六边形
0.96 0.96 0.83 0.83
正方形
1 1 1 1
正三角形 1:2矩形
0.35
0.83
1
2.53
2.69
平面面积相同,筒壁混凝土消耗量也相同,以正方形为标准
矩形平面的筒体结构平面尺寸应尽量接近于正 方形; 尽量使平面长宽比接近于1.0,不宜大于1.5.当 长宽比接近于2时,剪力滞后非常显著,翼缘框 架的中间部分柱子已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框筒的 工作状态已和框剪结构相似,空间整体作用已经 很微弱了。
筒体结构设计的分析与解读
筒体结构设计的分析与解读摘要:筒体结构设计是建筑结构设计中重要的一类,在高层建筑中得到广泛的使用。
设计人员在设计中必须要对这种形式的特点有深刻的认识,才能设计出合理的建设方案。
文章将就筒体结构设计进行初步的分析与解读。
关键词:建筑构成;筒体结构;设计分析Abstract: the cylinder body structure design is building structural design of important category, in high-rise building widely used. Design personnel in the design must be for such forms of characteristics have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o design the reasonable construction plan. The article on cylinder structure design and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reading.Keywords: building form; Cylinder structure; Design analysis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城市用地日趋紧张,同时,建筑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使得当前高层建筑结构呈快速发展趋势,高层建筑成为城市建筑的主要构成部分。
而高层建筑具有层数多、高度大、设防要求高的特点。
这样一来,平面抗侧力结构所构成的框架、剪力墙和框架一剪力墙结构,已经无法满足建筑和结构的受力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采用空间受力性能更好的简体结构就是最佳的选择了。
利用电梯井、楼梯间、管道井和服务间等形成一个筒体承担水平荷载,而外围框架仅承受竖向荷载或很小的水平荷载,这种结构就是内单筒结构;而外框筒结构则是沿建筑物外围,布置一些距离很小的密柱,在柱间用深梁连接起来,而由这些密柱深梁所形成的框架沿建筑物四周围成一个筒形。
9、筒体结构
筒中筒结构
二、结构布置
1. 筒中筒结构的平面外形宜选用圆形、正多边形等,内筒居中, 矩形平面的长宽比不宜大于2;
2. 内筒变长可为高度的1/12~1/15,内筒宜贯通全高;
3. 三角形平面宜切角,外框筒切角长度不宜小于相应边长的1/8, 内筒切角长度不已小于相应边长的1/10;
4. 外筒布置柱距不宜大于4m,柱截面长边应沿筒壁方向布置;
3)楼板在自身平面内的刚度假定
i)刚性楼板假定
设计中应采取措施保证楼板整体刚度。下列情况宜考虑变形影响: 楼板整体性较弱;有大开孔;楼板有较长的外伸段;
作为转换层的楼板。
ii)弹性楼板假定
局部楼板有大开孔、较长的外伸段时,宜按弹性楼板考虑。
4)空间分析时构件的各种变形影响
剪切变形、扭转变形——梁、柱、剪力墙均要考虑; 轴向变形——柱、墙要考虑,梁视具体情况决定; 翘曲变形——薄壁柱模型。
实腹筒体墙总高度的1/10。
2. 估算框筒梁柱截面的槽形截面法
L
1)等效槽形截面
有效翼缘宽度取下列最小值: 框筒腹板框架全宽B的1/2;
等效槽形截面
B
框筒翼缘框架全宽L的1/3;
框筒总高度的1/10。
2)整体弯曲内力
2 J J A y 组合截面惯性矩为: F cj cj j j 1 j 1 m m
转换层设置在3层或3层以上时,应使下部楼层侧向刚度D下≥0.6D上;
三、带加强层的结构 1. 带加强层结构的形成 1)主要用于框架—核心筒结构及筒中筒结构体系中。通过设置 加强层使内外体系更好地共同工作,减小层间位移角及位移; 2)常利用建筑避难层和设备层设置加强层,在该层内设置水平 伸臂结构,必要时再设置周边水平环带构件;
筒体结构设计教材
Ac
N N N N N
A cj
图 7
此法的关键是找到每层的恰当的等代角柱截面。方 法是要使等代后角柱的轴向变形与等代前角柱的轴 向变形相等。 设框筒第j层原角柱面积为Ac,所受轴力为N1;等代 角柱的截面面积为 Acj ,所受轴力为 N ,则各自的 轴向变形为:
N1h EAc
Nh E Acj
第8章 筒体结构设计
一、概
述
筒体是一种双向具有抗侧能力的空间受 力结构,具有很大的刚度和承载力,适合在 高层和超高层建筑中采用,其混凝土强度等 级不宜低于C30。筒中筒结构的高度不宜低 于60m,高宽比不应小于3。 当相邻层的柱不贯通时,应设置转换 梁等构件。转换梁的高度不宜小于跨度的 1/6。
(一) 实腹筒结构(图1a)
1. 等效平面法
(a)
(b) 图 13
(c)
外框筒可用翼缘展开法(图13b)或等代角柱法(图13c)简 化为平面框架,内筒为在水平荷载方向的剪力墙,按框架-剪力 墙结构计算。
2. 等效连续体法Βιβλιοθήκη x x0xj
x
n-1
(a) 图 14
(b)
外框筒可按单筒中的方法化为等效连续体,内筒一般为薄壁 杆,因为对称荷载通过剪力中心,只产生弯曲,可按普通梁 计算。计算简图如图14a,用力法可以求解(图14b)。
c
V A c,I c
x
V
D Ic
V
t2 / 2
z
Aj
hb h
A
Ib1
Ib2 C
t1 / 2
A b,I b
d
B
d
(a)
(b)
(c)
图 10
(1)等效板的弹性模量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筒体结构设计
配筋设计
根据荷载分析和结构分析结果, 对筒体结构的受力钢筋进行详细 设计,包括直径、间距、锚固方 式等。
构造措施
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构造措施 ,如增设构造钢筋、增加边缘构件 等。
抗震设计
地震烈度区划
根据地震烈度区划图确定建筑 所处地区的地震烈度,为抗震
设计提供依据。
地震烈度指标
结构加固
随着时间的推移,筒体结构的材料 会逐渐老化,需要进行必要的加固 和维护。
防雷接地
筒体结构需要设置防雷接地装置, 以避免雷击对建筑物造成损害。
防水处理
筒体结构需要进行防水处理,以避 免水对建筑物造成损害。
THANK YOU.
施工质量控制
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包 括质量管理制度、质量保证体
系、质量监督机制等。
施工过程质量控制
对施工过程进行全面质量控制, 包括基础工程、主体结构等各分 部分项工程的质量控制。
成品保护
对已完成的工程进行保护,防止损 坏或污染。
06
筒体结构的经济性能和维护管理
筒体结构的经济性能
按平面形状分类
可分为圆形筒体结构、方形筒 体结构和多边形筒体结构等。
按构造形式分类
可分为组合筒体结构、装配式 筒体结构和现浇整体式筒体结
构等。
02
筒体结构的组成和受力分析
筒体结构的组成
01
02
03
核心筒
由楼板和剪力墙围成的区 域,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刚 度,是筒体结构的主体。
外框架
由梁、柱和楼板组成的结 构,起到支撑和稳定作用 。
降低成本
筒体结构的设计和施工相对简 单,可以降低建筑物的建造成 本和设计难度,提高施工效率
筒体结构设计PPT课件
• 筒体结构概述 • 筒体的基本设计原理 • 筒体的分类与设计 • 筒体结构的优化与改进 • 筒体结构设计案例分析
01
筒体结构概述
筒体结构的定义与特点
总结词
筒体结构是一种由圆柱形或矩形截面 的竖直承重结构,具有承受水平荷载 和竖向荷载的能力。
详细描述
筒体结构通常由混凝土或钢材制成, 其特点是整体受力性能好,能够有效 地抵抗水平荷载和竖向荷载,具有较 高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和稳定性。
组合筒体的设计还需要考虑各筒体之间的热膨胀和变形问题,以避免因 温度和压力变化引起的结构破坏。
特殊筒体的设计
特殊筒体是指在特定场合下使用 的筒体结构,其设计重点在于满 足特殊需求和提高结构的适应性。
特殊筒体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材 料、形状、连接方式和制造工艺 等因素,以确保在特定工况下的
最佳性能表现。
筒体结构的形状优化
总结词
形状优化是指通过改变筒体的形状,提高其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详细描述
筒体的形状对其承载能力和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通过采用合理的形状设计,可以显著提高筒体的承 载能力,并增强其稳定性。例如,采用圆形的筒体结构可以更好地承受压力和剪切力,而扁平的筒体 结构则更适合承受拉伸力。
筒体结构的连接方式优化
详细描述
筒体结构最初起源于20世纪初的欧洲,随着材料科学和施工技术的不断进步,其 设计和应用得到了不断优化和发展。如今,筒体结构已经成为现代建筑和工业领 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范围和性能也在不断拓展和提高。
02
筒体的基本设计原理
筒体的受力分析
01
02
03
垂直压力
筒体受到的垂直压力主要 来自内部或外部介质,如 液体或气体,需要分析压 力分布和大小。
第8章_筒体结构设计
第八章筒体结构设计第一节筒体结构概述一、筒体结构的组成筒体结构是指由一个或几个筒体作为承受水平和竖向荷载的高层建筑结构。
筒体结构适用于层数较多的高层建筑。
采用这种结构的建筑平面,最好为正方形或接近于正方形。
组成筒体结构的构件主要有梁、柱、斜撑、墙肢、连梁、刚域节点等,这些构件首先组成单筒(图8-1),单筒是筒体结构的基本组成单元,它的结构形式主要有实腹筒、框筒和桁架筒。
按筒体结构布置与选型的要求,单筒可以继续组合成筒中筒、束筒、框架-核心筒等各种结构形式。
图8-1单筒1、实腹筒体结构实际上是一个箱形梁。
图8-2表示箱形梁的受力图。
上面薄板中的拉应力实际上是由于槽钢传到板边的剪应力而引起的,因此这个拉应力在薄板宽度上的分布并不是均匀的,而是两边大,中间小。
对于宽度较大的箱形梁,正应力两边大、中间小的这种不均匀现象称为剪力滞后。
剪力滞后与梁宽、荷载、弹性模量及侧板和翼缘的相对刚度等因素有关。
对于宽度较大的箱形梁,忽略剪力滞后作用将对梁的强度估计过高,是不合适的。
图8-2 箱形梁受力图实腹筒结构常用来作为竖向交通运输和服务设施的通道,同时也是结构总体系中抗侧力的主要构件。
如果建筑物中只有一个实腹筒,一般都应该设置在建筑平面的正交中心部位;当多于一个时,则应对称布置。
实腹筒常常需要开一些孔洞或者门洞(如电梯井的门等),当筒体的孔洞面积小于30%时,虽然其自身的刚度和强度会有所下降,但对于初步设计来讲,这些影响还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如例8-1。
如果筒体表面的孔洞面积大于50%~60%时,特别是将筒壁作为外墙时,它的结构受力性能更接近于框筒,其自身的强度和刚度都会有相对较大的降低,此时,初步设计就不得不考虑孔洞的影响。
图8-3 结构体系有效宽度对侧向刚度的影响(1212δδ<<>,d d )2、框筒结构是由密排的柱在每层楼板平面用窗裙墙梁连接起来的密柱深梁框架(图8-3)而组成的空腹筒。
与框架相比,框筒可以充分发挥结构的空间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筒体结构设计
9.1一般规定
9.1.1本章适用于钢筋混凝土框架-核心筒结构和筒中筒结构,其他类型的筒体结构可参照使用。
筒体结构各种构件的截面设计和构造措施除应遵守本章规定外,尚应符合本规程第6~8章的有关规定。
9.1.2筒中筒结构的高度不宜低于80m,高宽比不宜小于3。
对高度不超过60m 的框架-核心筒结构,可按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
9.1.3当相邻层的柱不贯通时,应设置转换梁等构件。
转换构件的结构设计应符合本规程第10章的有关规定。
9.1.4筒体结构的楼盖外角宜设置双层双向钢筋(图9.1.4),单层单向配筋率不宜小于0.3%,钢筋的直径不应小于8mm,间距不应大于150mm,配筋范围不宜小于外框架(或外筒)至内筒外墙中距的1/3和3m。
图9.1.4 板角配筋示意
9.1.5核心筒或内筒的外墙与外框柱间的中距,非抗震设计大干15m、抗震设计大于12m时,宜采取增设内柱等措施。
9.1.6核心筒或内筒中剪力墙截面形状宜简单;截面形状复杂的墙体可按应力进行截面设计校核。
9.1.7筒体结构核心筒或内筒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墙肢宜均匀、对称布置;
2,筒体角部附近不宜开洞,当不可避免时,筒角内壁至洞口的距离不应小于500mm和开洞墙截面厚度的较大值;
3,筒体墙应按本规程附录D验算墙体稳定,且外墙厚度不应小于200mm,内墙厚度不应小于160mm,必要时可设置扶壁柱或扶壁墙;
4,筒体墙的水平、竖向配筋不应少于两排,其最小配筋率应符合本规程第
7.2.17条的规定;
5,抗震设计时,核心筒、内筒的连梁宜配置对角斜向钢筋或交叉暗撑;
6,筒体墙的加强部位高度、轴压比限值、边缘构件设置以及截面设计,应符合本规程第7章的有关规定。
9.1.8核心筒或内筒的外墙不宜在水平方向连续开洞,洞间墙肢的截面高度不宜小于1.2m;当洞间墙肢的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小于4时,宜按框架柱进行截面设计。
9.1.9抗震设计时,框筒柱和框架柱的轴压比限值可按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规定采用。
9.1.10楼盖主梁不宜搁置在核心筒或内筒的连梁上。
9.1.11 抗震设计时,筒体结构的框架部分按侧向刚度分配的楼层地震剪力标准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框架部分分配的楼层地震剪力标准值的最大值不宜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标准值的10%。
2,当框架部分分配的地震剪力标准值的最大值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标准值的10%时,各层框架部分承担的地震剪力标准值应增大到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标准值的15%;此时,各层核心筒墙体的地震剪力标准值宜乘以增大系数1.1,但可不大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标准值,墙体的抗震构造措施应按抗震等级提高一级后采用,已为特一级的可不再提高。
3,当框架部分分配的地震剪力标准值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标准值的20%,但其最大值不小于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标准值的10%时,应按结构底部总地震剪力标准值的20%和框架部分楼层地震剪力标准值中最大值的1.5倍二者的较小值进行调整。
按本条第2款或第3款调整框架柱的地震剪力后,框架柱端弯矩及与之相连的框架梁端弯矩、剪力应进行相应调整。
有加强层时,本条框架部分分配的楼层地震剪力标准值的最大值不应包括加强层及其上、下层的框架剪力。
9.2 框架-核心筒结构
9.2.1核心筒宜贯通建筑物全高。
核心筒的宽度不宜小于筒体总高的1/12,当筒体结构设置角筒、剪力墙或增强结构整体刚度的构件时,核心筒的宽度可适当减小。
9.2.2抗震设计时,核心筒墙体设计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底部加强部位主要墙体的水平和坚向分布钢筋的配筋率均不宜小于0.30%;
2,底部加强部位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的长度宜取墙肢截面高度的1/4,约束边缘构件范围内应主要采用箍筋;
3,底部加强部位以上宜按本规程7.2.15条的规定设置约束边缘构件。
9.2.3框架-核心简结构的周边柱间必须设置框架梁。
9.2.4核心筒连梁的受剪截面应符合本规程第9.3.6条的要求,其构造设计应符合本规程第9.3.7、9.3.8条的有关规定。
9.2.5对内筒偏置的框架-筒体结构,应控制结构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的规定地震力作用下,最大楼层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结
构扭转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
t 与平动为主的第一自振周期T
1
之比不应大于0.85,
且T
1
的扭转成分不宜大于30%。
9.2.6 当内筒偏置、长宽比大于2时,宜采用框架-双筒结构。
9.2.7 当框架-双筒结构的双筒间楼板开洞时,其有效楼板宽度不宜小于楼板典型宽度的50%,洞口附近楼板应加厚,并应采用双层双向配筋,每层单向配筋率不应小于0.25%;双筒间楼板宜按弹性板进行细化分析。
9.3 简中筒结构
9.3.1 筒中筒结构的平面外形宜选用圆形、正多边形、椭圆形或矩形等,内筒宜居中。
9.3.2 矩形平面的长宽比不宜大于2。
9.3.3 内筒的宽度可为高度的1/12~1/15,如有另外的角筒或剪力墙时,内筒平面尺寸可适当减小。
内筒宜贯通建筑物全高,竖向刚度宜均匀变化。
9.3.4 三角形平面宜切角,外筒的切角长度不宜小于相应边长的1/8,其角部可设置刚度较大的角柱或角筒;内筒的切角长度不宜小于相应边长的1/10,切角处的筒壁宜适当加厚。
9.3.5 外框筒应符合下列规定:
1,柱距不宜大于4m ,框筒柱的截面长边应沿筒壁方向布置,必要时可采用T 形截面;
2,洞口面积不宜大于墙面面积的60%,洞口高宽比宜与层高和柱距之比值相近;
3,外框筒梁的截面高度可取柱净距的1/4;
4,角柱截面面积可取中柱的1~2倍。
9.3.6 外框筒梁和内筒连梁的截面尺寸应符合下列规定:
1,持久、短暂设计状况
025.0b b c c b h b f V β≤ (9.3.6-1)
2,地震设计状况
1)跨高比大于2.5时
)20.0(1
0b b c c RE
b h b f V βγ≤ (9.3.6-2) 2)跨高比不大于2.5时 )15.0(10b b
c c RE b h b f V βγ≤ (9.3.6-3)
式中:V b ——外框筒梁或内筒连梁剪力设计值;
B b ——外框筒梁或内筒连梁截面宽度;
H b0——外框筒梁或内筒连梁截面的有效高度;
βc ——混凝土强度影响系数,应按本规程第6.2.6条规定采用。
9.3.7 外框筒梁和内筒连梁的构造配筋应符合下列要求:
1,非抗震设计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 ;抗震设计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10mm 。
2,非抗震设计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50mm ;抗震设计时,箍筋间距沿梁长不变,且不应大于100mm ,当梁内设置交叉暗撑时,箍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 。
3,框筒梁上、下纵向钢筋的直径均不应小于16mm ,腰筋的直径不应小于10mm ,腰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 。
9.3.8 跨高比不大于2的框筒梁和内筒连梁宜增配对角斜向钢筋。
跨高比不大于1的框筒梁和内筒连梁宜采用交叉暗撑(图9.3.8),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1,梁的截面宽度不宜小于400mm ;
2,全部剪力应由暗撑承担,每根暗撑应由不少于4根纵向钢筋组成,纵筋直径不应小于14mm ,其总面枳A s 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1)持久、短暂设计状况
α
sin 2y b s f V A ≥
(9.3.8-1) 2)地震设计状况 αγsin 2y b
RE s f V A ≥ (9.3.8-2)
式中:α——暗撑与水平线的夹角;
3,两个方向暗撑的纵向钢筋应采用矩形箍筋或螺旋箍筋绑成一体,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 ,箍筋间距不应大于150mm ;
4,纵筋伸入竖向构件的长度不应小于l al ,非抗震设计时l al 可取l a ,抗震
设计时l al 宜取1.15l a ;
5,梁内普通箍筋的配置应符合本规程第9.3.7条的构造要求。
图9.3.8 梁内交叉暗撑的配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