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课件:抗原

合集下载

医学免疫学 抗原

医学免疫学 抗原

T细胞决定簇
结构
顺序决定簇
识别受体 TCR
抗原本质 大多为蛋白质
大小
8-23个氨基酸残基
位置 MHC
分子的任何部位 必须
B细胞决定簇 构象或顺序决定簇
BCR 蛋白质和多糖类抗原 5-15个氨基酸残基 or 5-7个单糖分子 or 5-8个核苷酸分子 大多位于分子表面 不需要
4.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 Common antigens and cross-reaction
❖ 分 子 结 构 改 变 ( Change of molecular structure of au 分子大小: 分子量:>10x103 有免疫原性 <5x103 无免疫原性
❖ 结构稳定,更多抗原表位
(2) 化学组成与结构:
蛋白质>多糖>核酸、脂类
需要在T细胞辅助下才能诱导B细胞产 生抗体的抗原。
➢绝大多数是蛋白质抗原,抗原决定簇种类多, 同类数目少
➢产生的抗体主要是IgG ➢可引起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可产生免疫记忆
2)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
不需要T细胞辅助就能直接诱导B细胞 产生抗体的抗原。
➢绝大多数为多糖类物质 ➢含有多个重复排列的抗原表位 ➢抗体主要是IgM ➢不引起细胞免疫应答 ➢不产生免疫记忆
➢ 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
➢ 半抗原(Hapten)
2. 根据抗原诱导抗体产生是否需要 T细胞的辅助,分为:
❖胸腺依赖性抗原
thymus-dependent Ag,TD-Ag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
thymus-independent Ag,TI-Ag
1)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
➢构象决定簇(conformational determinants):序列上不连续的氨基酸

《医学免疫学 》教学课件:第二章 抗原

《医学免疫学 》教学课件:第二章 抗原

二、抗原的特异性
抗原的特异性是指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 性免疫应答及其与免疫应答产物(即相应 抗体和/或效应T细胞)相互作用的高度专一 性。
某一特定抗原只引起某种特定的免疫应答, 即产生针对该抗原的特异性抗体或效应T细胞。
破伤风类毒素(Ag) 机体 破伤风抗毒素(Ab)
白喉类毒素(Ag) 机体 白喉抗毒素(Ab)
国际命名机构将来自不同实验室的单克隆抗体所识别鉴定的同一分化抗原归为同一个分化是一类主要由细菌外毒素和某些病毒蛋白产物组成的抗原性物质此类抗原作用不受mhc限制无抗原特异性只需极低浓度即可激活多个淋巴细胞克隆产生极强免疫应答的抗原性物质
第二章 抗原
重点提示
基本概念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抗原的特异性 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
用右旋、左旋、消旋酒石酸三种异构体半抗原所做的实验证实,特殊 化学基团(表位)的立体构象出现微小差异也可使其免疫原性和抗原 性发生改变。
抗原表位的分类
按结构分为: 顺序表位(线性表位):是一段序列相连续 的氨基酸片段,多位于抗原分子内部,少 数位于抗原分子表面。 构象表位:是序列上不相连的多肽或多糖, 由空间构象形成,位于抗原分子表面。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抗原能够刺激机体 产生抗体和/或效应T细胞的能力。
抗原性(antigenicity):抗原能与免疫应答产物即 相应抗体和/或效应T细胞特异性结合的能力,又 称免疫反应性。
抗原一般具备免疫原性与抗原性两种特性。免疫 原性指能刺激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能力,抗 原性指能与免疫应答产物特异性结合的能力。抗 原性是一个化学概念,免疫原性是一个生物学概 念。
遗传因素 年龄、性别和健康状态
免疫方法
抗原剂量:剂量应适中,过低和过高均易诱导机 体产生免疫耐受。

《医学免疫学》第三章 抗原

《医学免疫学》第三章 抗原
.
(四)基因工程疫苗
1.重组抗原疫苗(recombinant antigen vaccine):是利用DNA重组技术制备的只含 保护性抗原的纯化疫苗。首先需选定有效免疫 原的基因片段,导入原核或真核细胞,通过扩 增表达目的基因的产物,提取并纯化所需的抗 原。重组抗原疫苗不含活的病原体和病毒核酸, 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目前获准使用的有乙型 肝炎基因工程疫苗(重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 原)、口蹄疫疫苗等。
2 种 类 : 外 源 性 ( 肠 毒 素 staphylococcus enterotoxin,SE ) 内 源性(HIV),T超抗原与B超抗原
.
3 激活T细胞特点: (1).强大刺激能力(10-9M), 可激活
5-20%T , 普 通 抗 原 激 活 1/100001/1000000T细胞 (2).无需胞内抗原处理提呈 (3)1个SAg可选择性结合两个TCRVβ 外 侧 , 两 个 MHCIIβ 外 侧 ( 非 多 肽 区 ) 形成交叉连接,使T细胞活化 (4).非MHC限制性
antigen) 如病原微生物、肿瘤细胞 有抗原性无免疫原性--半抗原(hapten) 如药物 超 敏 反 应 --- 变 应 原 (allergen), 致 耐 受 --- 耐 受
原(tolerogen)
.
抗原→免疫系统↗抗体------免疫原性

↘效应T
〉完全抗原
↘特异结合 ↙----------抗原性 --半抗原
体免+细免
有免疫记忆
简单 重复表位
不需Th 无MHC限制 主要产生IgM 体免 无免疫记忆
.
三. 根据与机体亲缘关系(classification based on relationship with host): 1. 异种(Xenogenic antigen):微生物

南华大学医学免疫学课件 抗原

南华大学医学免疫学课件 抗原

3、自身抗原
隐蔽的自身抗原: 与自身免疫系统隔绝的组织受到外伤等因 素而暴露。 如:脑组织、精子外伤暴露
修饰的自身抗原: 自身组织在理化、生物等作用下结构发生 改变或修饰。 如: IgG受感染后变性
4、异嗜性抗原 又称Forssman抗原,指一类与种属无关, 存在于人、动、植和微生物之间的共同 抗原。 如:溶血性链球菌/肾小球基底膜 5、独特型(Id)抗原(见Ig章节)
第四节 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一、超抗原(super antigen,SAg)
⑵ 高T细胞反应频率 与T细胞的结合:只与TCRVβ的CDR1、
2结合(不涉及CDR3及TCRVα,注:CDR1、 2较保守,为多数T细胞共有),故一种超 抗原能活化多数T细胞。
第四节 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3、种类:
外源性超抗原(细菌性):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 链球菌致热外毒素 内源性超抗原(病毒性):小鼠乳腺肿瘤病毒蛋白
第四节 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4.应用
• 增强特异性免疫应答:预防接种,制备动 物免疫血清 • 作为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抗肿瘤、抗感 染的辅助治疗
第四节 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三、 丝裂原(mitogen)
人 T细胞 B细胞 小鼠 T细胞 B细胞
ConA(刀豆蛋白A)
PHA(植物血凝素) PWM(美洲商陆) LPS(脂多糖)
半抗原→ 单价
天然蛋白抗原→ 多价
多价抗原可同时与多个抗体结合
2、表位类别
⑴ 按氨基酸空间结构分类
构象表位(非线性表位)
①组成基团不连续; ②一般位于分子表面; ③由BCR/Ab识别。
顺序表位(线性表位)
①组成基团连续,为线性; ②多位于分子内部; ③由TCR/BCR识别

医学免疫学实验课件

医学免疫学实验课件

02
实验二:免疫细胞的分离与培 养
Chapter
免疫细胞的分离方法
将细胞悬液种植在特定培养皿上 ,只有贴壁生长的细胞能够继续 繁殖,常用的有T细胞分离培养法 和B细胞分离培养法。
利用荧光标记抗体和细胞表面抗 原的特异性结合,通过荧光检测 系统对细胞进行快速分选和计数 。
密度梯度离心法 贴壁筛选法 磁珠分离法 流式细胞术
培养条件
适宜的温度、湿度、气体环境等 ,以保证细胞的正常生长和代谢 。
01 02 03 04
生长因子
刺激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蛋白质, 如白细胞介素、集落刺激因子等 。
传代培养
当细胞密度达到一定水平时,需 要进行传代培养,即将细胞分散 并重新种植在新的培养器皿中。
免疫细胞的功能检测
增殖能力检测
通过检测细胞分裂的速率来评估细胞的增殖能力,常用方 法有MTT法和BrdU法。
抗原提呈细胞(APC)表面的共刺激 分子与T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提供 必要的共刺激信号,促使T细胞活化 。
细胞因子作用
如白介素(IL)、干扰素(IFN)、肿 瘤坏死因子(TNF)等细胞因子,可 与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促进细 胞活化。
免疫细胞的分化过程
初始T细胞分化
在抗原刺激和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初始T细胞分化为不同 亚型的效应T细胞,如Th1、Th2、Th17等。
04
血清的收集和分离是在免疫反应达到高峰后进行的,通常采用离心、 沉淀等方法将免疫血清与其它成分分离,得到纯净的免疫血清。
免疫血清的效价测定
01 02 03 04
效价测定是评估免疫血清免疫效果的重要手段,通常采用抗原-抗体 反应的方法进行测定。
效价测定的方法包括间接凝集试验、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中和试 验等多种,根据抗原和抗体特性选择合适的方法。

医学免疫学PPT课件 抗原的加工与提呈

医学免疫学PPT课件 抗原的加工与提呈
抗原加工与提呈
第一节 抗原提呈细胞
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
是指能够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信息提 呈给T淋巴细胞的一类细胞。
包括: 专职APC:树突状细胞、单核吞噬细胞、 B细胞 非专职APC:内皮细胞、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
等,诱导表达MHC-II类分子,摄取抗 原能力弱 靶细胞:表达MHC-I类分子
表达CD8a和CD4等淋巴细胞表
面标志
经典DC(conventional DC,cDC)
浆细胞样DC(plasmacytoid DC,pDC )分泌大量IFN-I
IL-3,IL-7,Flt-3L
DC的分布及命名
淋巴样组织中的DC:
并指状DC(interdigitating DC,IDC)分布 于 淋巴组织T细胞区,属成熟DC,高表达MHC分子, 是初次应答的主要APC。
DC的鉴定需要综合判断: 具有典型的树突状形态、高表达MHC-II类分
子和相对特异性表面标志、能移行至淋巴器官和 刺激初始T细胞活化的细胞方能称之为DC。
具有相对
小鼠:CD11c、CD24
特异性
人血液中髓系DCDC表:面C标D1志c(BDCA1)、CD11c
人血液中淋巴系DC:BDCA3(CD141)、CD11c
PRR、FcR、CR MHC-II类分子、黏附分子(CD54、CD40等) 共刺激分子(CD80、CD86等)
DC分泌IL-1、6、12、TNFa、IFN-I等
DC的起源和特点
髓样DC(myeloid DC):
来自髓样干细胞
淋巴样DC(lymphoid DC)
来自淋巴样干细胞
GM-CSF
存在于淋巴组织内

医学免疫学PPT第十二章 抗原递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课件

医学免疫学PPT第十二章 抗原递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课件

★ DC的生物学功能
1. 对T细胞递呈抗原。
谁能激活 Naïve T?
唯一能将Ag递呈给童贞T细胞启动、
递呈功能最强大的细胞
激发初次免疫应答
2. 分泌IL-12 诱导Th1的分化; 3. 参与T细胞胸腺分化发育 4. 诱导免疫耐受 5. IDC和FDC可能参与免疫记忆 6. pDC分泌I型干扰素参与固有免疫
一、抗原的摄取 摄取方式:
胞吞作用(endocytois):细胞外的细菌等颗粒抗原或可溶性 蛋白抗原与APC的膜接触时,胞膜将其包围并吞 入胞内的过程——内化作用
吞噬作用(phagocytosis):单核吞噬细胞对细菌等 胞饮作用(pinocytosis):DC对蛋白分子的摄取 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B细胞对特异性抗原分子
表达MHC-II类分子并与抗原结合成MHC-抗原肽 复合体表达B7等协同刺激分子递呈抗原给CD4+T 细胞-TCR识别结合,并使T细胞活化
单核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
靶细胞:提呈抗原给CD8+T细胞 非专职APC
抗原提供细胞:提供抗原给B细胞
专 职
APC
一、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 cells)
非淋巴组织的非成熟DC,分布在心脏、肾 脏、肝脏、肺脏等实质器官间质的毛细血 管附近 ;黏膜DC(哨兵细胞)
② 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 LC)
表皮和胃肠粘膜上皮的非成熟DC,高 表达FcR, 补体受体和MHC Ⅰ、Ⅱ类分子
3)体液中的DC(循环DC)
淋巴液中的隐蔽细胞、血液DC,淋巴DC
CD8+T CD4+T
外原性抗原递呈途径
APC与T细胞 间粘附分子的 相互作用

医学免疫学课件——抗原

医学免疫学课件——抗原

Nursing School of Sias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抗原 Antigen
1 抗原的特异性 Antigenic specificity
抗原表位的分类
表位受体 表位性质
表位大小
表位类型 表位位置 MHC分子 APC处理
T细胞表位与B细胞表位的特征
T 细胞表位 TCR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因患“溃疡性结肠炎”而辞职
2020年8月28日当地时间下午17时左右,日 本首相安倍晋三召开记者会,宣布正式辞去 日本首相一职。 安倍在会上表示,因溃疡性大肠炎复发,无 法做出正确政治判断,决定辞去首相一职。 另据日本NHK新闻早前报道,安倍希望避免 因自身慢性病的恶化而影响国政的事态。
4 超抗原 丝裂原 佐剂 Superantigen Mitogen Adjuvant
抗原 Antigen
超抗原的概念
超抗原( superantigen,SAg ): 是指能在极低浓度下即可非特异地刺激多数T细胞 克隆活化增殖,激发极强免疫应答的大分子蛋白类物质。
Nursing School of Sias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抗原决定簇( antigenic determinant ):又称表位(epitope)是决定抗原分子特异 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与 TCR / BCR 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通常由 5~15个氨基酸 残基或 5~7个多糖等组成。
抗原的特异性与其表位的性质、数目和空间构象有关。
Nursing School of Sias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抗原 Antigen Nursing School of Sias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抗原ppt课件

抗原ppt课件

抗原性
编辑版ppt
7
抗原能诱导机体免疫应答的特性
它涉及:
相互作用
抗原分子
免疫细胞
因此抗原的免疫原性,既和抗原分子的化学性质有关, 也和机体的免疫应答特性有关。
编版ppt
8
相互作用
抗体
抗原分子
效应淋巴细胞
编辑版ppt
9
构成抗原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
编辑版ppt
10
编辑版ppt
11
• 是首要因素
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即成为完全抗原,具有免疫原性。

① 复合半抗原:不能单独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
但可与相应的抗体发生可见反应。

② 简单半抗原:不能单独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
也不能与相应的抗体发生可见反应,但可阻止其抗体与完
全抗原结合。
编辑版ppt
34
编辑版ppt
35
第四节 半抗原-载体现象
编辑版ppt
• 2.抗原特异性表现在2个方面:
①免疫原性的特异性;
②反应原性的特异性。
• 3.抗原特异性是免疫应答最重要的特点,也是 免疫学诊断与防治的理论依据。
编辑版ppt
19

其物质基础是抗原分子中的抗原决定簇
编辑版ppt
20
二、抗原决定簇
Antigenic determinant
• 1、概念:
• 抗原的特异性不是由整个抗原分子 决定的,而是由暴露在抗原分子表 面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的 化学基团决定的,这些基团称为抗 原决定簇,也称抗原表位。
• 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半抗原是外加在抗原 分子上的已知化学结构的化学基团,在一 定意义上与抗原分子上的抗原决定簇是同 义语。

医学免疫学第五章抗原讲义

医学免疫学第五章抗原讲义
• 五.耐受原(tolerogen):由于抗原作用效果不同,
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的称为耐受原(tolerogen)。
• 六.变应原(allergen):引起变态反应者称为变
应原(allergen)。
• 七.载体( carrier):半抗原与蛋白质结合后,可
以获得免疫原性,成为完全抗原。赋予半抗原以免疫原 性的蛋白质称为载体。
不同个体间的抗原,如人类不同个体的血型抗原,组织 相容性抗原等;
• ③自身抗原(autoantigen ):在某些异常情况下,
隐蔽抗原(如眼晶体蛋白、脑组织等)的释放,自身抗 原分子发生改变,以及分子模拟,如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 ,HSP)又称应激蛋白(stress protein) 可诱导自身免疫病,此乃由于某些HSP与人体自身抗原 相似。
医学免疫学第五章抗原讲义
• 免疫系统:是指机体内担负着免疫功能 的物质机构,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 免疫分子及有关的基因等组成,可以保 护机体,抗御病原体、有害的异物及癌 细胞等致病因子的侵害。
• 可分为天然免疫系统(非特异性免疫系 统)和获得性免疫系统(特异性免疫系 统)。
基本概念
• 一.抗原(antigen, Ag):是指能启动机体的免
很强。若外毒素经0.3%~0.4%的甲醛处理后,便 失去毒性,但仍保留免疫原性,即成为类毒素。 它们都是很有用的天然抗原。
• 三.异种动物血清
• 异种动物的血清蛋白对人具抗原性。
• 四.异嗜性抗原
• 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e antigen)指一类与种属特 异性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微生物组织间 的共同抗原。因Forssman首先发现这种抗原,故亦称 为Forssman抗原。

医学免疫学精品课件-免疫原

医学免疫学精品课件-免疫原

异物性的意义—排异
Ag T,B细胞
特异
性免
疫应
Ag 效应物 答
抗原被排除
2.化学属性: 良好的免疫原性:蛋白质、糖蛋白、脂蛋白、 脂多糖 弱免疫原性:DNA、脂肪 3.分子量大小:
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一般≥10KD
4.分子结构复杂性:芳香族氨基酸越多, 免疫原性越强;分子结构越复杂,免疫 原性越强。如:明胶弱,胰岛素强。
T/B识别表位的区别
B细胞表位
顺序表位
(sequential epitope)
T
APC
B
构象表位
(comformational epitope)
➢根据被谁来识别分类:
在免疫应答中,TCR和BCR 所识别的抗原 表位不同,分别称为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
(1)人胰高血糖素免疫小鼠
2345
1
6
NH3
COOH
抗体:针对N端 1~17氨基酸残基
*B细胞表位是天然的 *位于分子的表面或转折处 *为构象决定基或顺序决定基 *是抗原分子的三级结构
* T细胞表位是 抗原提呈细胞 加工提呈的抗 原肽 *呈线性排列
表位-载体作用 半抗原 载体
+
完全抗原
B
B
BB
TT
抗体
hapten
载体

B

活化
T
下列描述哪个正确? •有免疫原性一定同时有免疫反应性
产生致敏的淋巴T细胞和Ab
Ag启动、激发以特异性CTL和Ab为主 的免疫应答,清除病原体和靶细胞
抗原
B细胞
T 细胞
记忆T 细胞
识别
吞噬
APC
活化

南医大-医学免疫学-第2章抗原

南医大-医学免疫学-第2章抗原

抗原的剂量
抗原的剂量与免疫原性密切相 关,适量浓度的抗原能更好地 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
机体的内在因素
机体的生理状态、遗传背景、 免疫水平等因素也会影响对不
同抗原的免疫应答。
增强免疫原性的方法
改变抗原的化学性质
通过修饰和改变抗原的化学性质,可 以增强其免疫原性。
增强抗原的物理性状
通过改变抗原的物理状态,如增加颗 粒大小、提高溶解度等,可以增强其 免疫原性。
抗原特异性
MHC分子与抗原的结合具 有特异性,确保免疫应答 的准确性。
免疫记忆
MHC分子能够将抗原信息 传递给T细胞,形成免疫 记忆,提高二次免疫应答 的效率。
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
直接识别
T细胞通过TCR直接识别抗 原肽-MHC复合物。
间接识别
T细胞通过识别由抗原激活 的细胞表面表达的炎症因 子。
识别多样性
04 抗原与抗体的相互作用
抗原抗体结合的特点
高度特异性
01
抗原抗体结合具有高度特异性,只能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结合,
这是免疫反应识别和清除外来物质的基础。
不可逆性
02
抗原抗体结合后通常形成稳定的复合物,不易解离,这是免疫
应答过程中发挥持久作用的重要机制。
亲和力
03
抗原抗体结合的亲和力是指抗原和抗体结合的强度和速度,亲
产生免疫记忆
抗原抗体结合后,免疫系统能够记忆这种抗原,并在再次接触时 迅速产生更强烈的免疫应答。
诊断疾病
通过检测抗原抗体结合反应,可以对疾病进行诊断和监测,例如 检测病毒或细菌感染的抗体。
05 抗原的免疫原性
免疫原性的概念
免疫原性是指抗原刺激机体产 生免疫应答的能力,即抗原能 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效应 的能力。

《医学免疫学》教学课件:第13章 抗原的加工及提呈

《医学免疫学》教学课件:第13章 抗原的加工及提呈
Cytoplasmic cellular proteins, including non-self proteins are degraded continuously by a multicatalytic protease of 28 subunits
33
Ins of immunopharmo & immunotha
一The、Jou树rnal突of Im状mu细nolo胞gy (dentritic cell, DC)
非成熟DC
成熟DC
Fc受体的表达
++
-/+
甘露糖受体的表达
++
-/+
MHCⅡ类分子的表达
半衰期
约10小时
大于100小时
细胞膜表面数目
-106
-7×106
共刺激分子的表达
-/+
++
抗原摄取、加工处理能力 ++
➢ 抗原提呈 ➢ 功能最强的APC ➢ 激活初始T细胞(唯一)
➢ 免疫调节 ➢ 免疫耐受的维持与调节 ➢ 参与固有免疫 ➢ 免疫激活作用
24
Ins of immunopharmo & immunotha
二The、Jou单rnal核of Im/巨mun噬olog细y 胞 (monocyte/macrophage, Mo/Mφ)
The Journal of ImmTurnaolongsy porters associated with antigen processing (TAP1 & 2)
Lumen of ER ER membrane
Peptide
Hydrophobic transmembrane domain

《医学免疫学》第三章 抗原

《医学免疫学》第三章 抗原

4. 表位-载体作用
B细胞识别半抗原,Th细胞识别载体表位,从而激活B细胞
5. 共同抗原表位与交叉反应
共同抗原:不同抗原物质之间存在着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
位。将带有相同或相似抗原表位的抗原称为交叉抗原或共 同抗原。
交叉反应:一种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对具有相同或相似
抗原表位的两种不同抗原都能结合,产生免疫反应,称为 交叉反应。
• 超抗原主要包括:金葡菌肠毒素、链球菌致热外毒素、 HIV的gp120蛋白等。
意义:参与机体多种病理生理反应,与许多毒素性疾 病的发病机制、机体抗肿瘤免疫及自身免疫病和免疫 抑制有关。
二、佐剂(adjuvant)
与抗原一起或预先注射 增强免疫应答或改变应答类型 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
弗氏佐剂
不完全 矿物油
异种抗原
同种异型
异嗜性抗原一类与种属无关的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和
微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据抗原是否在抗原提呈细胞内合成分类
1. 内源性抗原 2. 外源性抗原
第四节 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一、超抗原(superantigen,SAg)
普通抗原
超抗原
Monoclonal T cell response
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免疫原性+抗原性
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只有抗原性 无免疫原性
不完全抗原又称半抗原(hapten),多为一些小分子
半抗原 + 载体 完全抗原
哪些物质是抗原?
• 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及其毒性代谢 产物(如外毒素)
• 疫苗 • 异种器官、组织、细胞 • 同种异体器官、组织、细胞、血型抗原 • 肿瘤抗原 • 免疫豁免区的物质,如精子、脑组织、眼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件抗原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课件抗原
———————————————————
A型 A抗原
抗B抗体
B型 B抗原
抗A抗体
AB型 AB抗原
无抗A、抗B抗体
O型
无A、B抗原 抗A、抗B抗体
———————————————————
第三十八页,共52页
抗原
免 疫 应 答
新生儿溶血症
孕妇(Rh-)
胎儿(Rh+)
抗Rh抗体 + 新生儿RBC (Rh+)
抗原特异性:指抗原诱导机体产生应答及与应
答产物发生反应所显示的专一性。
免疫原性的特异性 、免疫反应性的特异性
一、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分子结构基础
1、抗原决定簇的概念: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AD)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 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epitope)。通常5~15个氨基酸
2. 非胸腺依赖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antigen, TI antigen)
TI
抗原亦称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其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无需T细
胞辅助 。
第二十八页,共52页
TD-Ag和TI-Ag引起免疫应答的特点
特点
TD-Ag
TI-Ag
Th 细胞
+
-
体液免疫
+
+
细胞免疫
+
-
回忆应答
①甲胎蛋白(AFP)
检测其含量可协助诊断原发性肝癌;
②癌胚抗原(CEA) 检测其含量可协助诊断结肠癌;
第四十一页,共52页
抗原 免 疫 应 答
七、超抗原 1、概念: 指那些同时能与MHC分子及TCR多肽链结合
、从而激活多克隆T细胞的蛋白质大分子。 超抗原只需极低的浓度(1-10ug/ml)即可激活2%

医学免疫学精品(南方医科大学)第二章 抗 原 ( antigen, ag)课件

医学免疫学精品(南方医科大学)第二章 抗 原 ( antigen, ag)课件

抗原1
交叉反应(cross reaction):
交叉抗原与其它抗原所诱 生的抗体及致敏淋巴细胞结 合或相互作用的反应。
医学免疫学精品(南方医科大学) 第二章 抗 原 ( antigen, ag)
乙肝疫苗(抗原)
刺激机体产生抗乙肝病毒抗体
抗乙肝病毒抗体 肝病毒结合)
与乙肝病毒结合(而不与丙肝或甲
A 抗原
抗A抗体
医学免疫学精品(南方医科大学)
9
第二章结抗 原合( antigen, ag)
(一)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分子结构基础
1. 决定基或表位
— 决定基
抗原决定基(antigenic determinant), 亦称为表位 (epitope) : 存在于抗原分子中, 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本 结构或化学基团。是与TCR/BCR及抗体结合的基本单位.
17
第二章 抗 原 ( antigen, ag)
T细胞和B细胞抗原表位的特性的比较
T细胞识别表位
B细胞识别表位
表位受体
TCR
BCR
MHC分子
必需
不需
表位性质 主要是变性多肽 天然多肽、多糖、脂
多糖、有机化合物
表位大小 8-12氨基酸(CD8+T) 5-15氨基酸、5-7单糖 12-17氨基酸(CD4+T) 或5-7个核苷酸
抗原特异性取决于抗原分子中抗原决定 基的性质、位置与空间结构。
医学免疫学精品(南方医科大学)
15
第二章 抗 原 ( antigen, ag)
2. 抗原表位的类型
◆ 抗原决定基的结构分类: 构象决定基与线性决定基 T细胞识别线性决定基(亦称为连续性表位) B细胞识别构象(亦称为非连续性表位)与线性决定基

2024版医学免疫学全套完整版PPT课件

2024版医学免疫学全套完整版PPT课件
研究对象
免疫系统、免疫应答、免疫相关疾 病。
4
免疫系统组成及功能
免疫系统组成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
免疫系统功能
防御、自稳、监视。
2024/1/30
5
免疫应答类型与特点
2024/1/30
固有免疫应答
非特异性、快速应答、无免疫记忆。
适应性免疫应答
特异性、慢性应答、有免疫记忆。
特点
识别“自我”与“非我”,排除异己,维持内环境稳定。
01
02
03
皮肤和黏膜屏障
作为人体第一道防线,皮 肤和黏膜能有效阻挡病原 体入侵。
2024/1/30
生理屏障
如胃酸、肠道菌群等,通 过维持内环境稳定来抵御 病原体。
免疫细胞屏障
固有免疫细胞在组织中分 布广泛,能够快速应对感 染。
12
固有免疫细胞类型及功能
1 2
单核/巨噬细胞 吞噬和消化病原体,同时激活适应性免疫应答。
医学免疫学全套完整版PPT 课件
2024/1/30
1
目录
2024/1/30
• 免疫学概述 • 抗原与抗体 • 固有免疫系统 • 适应性免疫系统 • 免疫应答调节与异常 • 免疫学应用与展望
2
01
免疫学概述
2024/1/30
3
免疫学定义与研究对象
2024/1/30
免疫学定义
研究生物体对抗原的识别、应答及 排除的科学。
17
B淋巴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
B淋巴细胞活化
通过BCR识别抗原,启动信号转导, 活化B细胞。
B淋巴细胞分化
浆细胞可合成和分泌抗体,参与体液 免疫应答;记忆B细胞则长期存活, 在再次遇到相同抗原时快速应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 )
❖1 概念 ❖出生后接触特定抗原获得的针对该物质的免疫,
也称获得性/特异性免疫。
❖2 类型 ❖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1 特异性 2放大性 3 MHC限制性 4 记忆性
免疫系统
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 免疫分子
中枢与外周
吞噬细胞、T细 胞、B细胞 NK细胞
医学免疫学 medical immunology
第一章 概 论
【教学内容】 1.免疫概念 2.免疫的类型、特点及其功能 3.免疫学的发展历史 4.免疫学的发展趋势
【目的要求】
1.掌握免疫概念、类型或种类、免疫的三大 功能。
2.了解免疫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当代 免疫学发展的特点。
3.了解医学免疫学学科组成及其在医学中的 地位
阐明抗体的化学结构 开创多肽激素放射免疫分析技术 发现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创建单克隆抗体生产技术 独特型-抗独特型的级联网络 对Ig基因研究并阐明抗体多样性 提出移植免疫学 提出细胞介导免疫应答的特异性 MHC限制性
第三节 免疫学发展近况及展望
淋巴细胞信号转导途径 免疫突触 危险信号 细胞凋亡 转基因技术和基因敲除 基因组学及其对免疫学的影响 蛋白质组学及蛋白质工程新技术
一、医学免疫学与相关医学的联系
❖免疫生理学 ❖免疫药理学 ❖免疫病理学 ❖免疫遗传学 ❖分子免疫学
免疫生物学技术 行为免疫学 环境免疫学 预防免疫学 生殖免疫学
二、医学免疫学的应用
❖1 免疫预防:
疫苗接种,计划免疫,传染性疾病的控制终将有赖 于疫苗的发明。
❖2 免疫诊断:
❖ 早孕、内分泌疾病、多种病原体及其抗体、血清中的肿 瘤标志物、血型检测、血液系统肿瘤的免疫学分型等。
恶性肿瘤
免疫自稳
自身耐受
自身免疫病
三 免疫的种类及其特点
(一 )固有免疫(innate immunity )
❖ 1 概念: ❖ 出生时即有的天然免疫,经遗传获得,非特异性,也称
非特异性/先天性免疫。
❖ 2 组成: ❖ 屏障结构、 ❖ 吞噬细胞、 ❖ 某些体液因子
1 及时性 2 协同性 3 非特异性 4 准确性
—5—
❖ 我的天哪! ❖ 大街上没有人走动, ❖ 景象一片凄惨, ❖ 许多人病倒在街头, ❖ 我遇到的每个人都对我说: ❖ 某某病了, ❖ 某某死了...........
1665、10、16 佩皮斯
❖ 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 ❖ 鼠死不几日,人死如拆堵。 ❖ 昼死人,莫问数,日色惨淡愁云护。
第一节 免疫的概念(Immunity)
最初认识
传统概念 现代概念
肆虐欧洲大陆的黑死病(鼠疫)
公元6世纪 (520-565)
公元14世纪 (1346-1665)
公元19世纪 (1894-1920)
The Triumph of Death - Pieter Brueghel the Elder ca. 1562
1843---1910
Louis Pasteur 1822-
1895, France
路易斯.巴斯德
1880年首先通过提高培养 温度成功制备了炭疽杆菌 减毒疫苗;
通过绵羊脑多次传代制备 成功人工减毒狂犬病疫苗,
开创传染性疾病人工自动 免疫时代。
❖ (二)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学派的形成 ❖ 1.细胞免疫学派的形成
Rodney R. Porter Rosalyn R. Yalow Gorge Snell Cesar Milstein Niels K. Jerne Susumu Tonegava E. Donnall Thomas Peter C. Doherty Rolf M. Zinkernagel
国家
德国 德国
如何学习免疫学 ?
❖免疫学特点:新、快、广
❖ 掌握概念、基础理论、专业外语术语 ❖ 前后联系 ❖ 系统理解 : ❖ 重在应用
山西医科大学微生物与免疫学教研室 shaxiyikedaxueweishengwuyumianyixue
第三章 抗原
❖【教学内容】
❖1.抗原的概念与特性、分子结构基础 ❖2.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3.抗原的分类 ❖4.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 1. 1897年 德国Erhlich提出抗体产生的侧链 学说 体 液免疫学说
❖ 2. 1957年澳大利亚Burnet提出克隆选择学说 ❖ 3. 1974年丹麦Jerne提出免疫网络学说 ❖ 4.1989年 美国Jeneway 固有免疫模式识别理论
clonal selection theory
【目的要求】
❖1.掌握抗原的概念与性能 ❖2.熟悉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3.熟悉表位的概念与类型 ❖4.掌握抗原的分类
什么是抗原(antigen Ag)?
❖能与T、B淋巴细胞表面的特异性抗原受体 (TCR或BCR)结合,促使其增殖、分化, 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并与之结合, 进而发挥免疫效应的物质。
联合国曾在内罗毕庄严宣告:“天花已经在世 界上绝迹。” 有趣的是,世界卫生组织还特设立 1000美元悬赏,凡是 最先辩别出一例天花 患者的人,就可得到 这笔奖金。
二、科学免疫学时期 (19~20世纪中叶)。
(一)病原菌的发现及疫苗使用的推广——科学免疫学的 兴起
19世纪70年代德国Koch 提出致病菌致病概念
俄国 德国 法国 比利时 美国 南非 瑞士 澳大利亚
英国 美国 美国 英国 丹麦 日本 美国 澳大利亚 瑞士
研究成 就
开创了应用白喉抗毒素治疗白喉患者 对结核病的研究具有诸多发现,结核杆菌,结核菌素及其反应,Koch现象等
吞噬作用的理论研究 抗体产生的侧链学说 发现过敏反应 揭示了补体溶菌现象的原理 昭示人类红细胞血型 发现黄热病病毒并创建黄热病疫苗 发明了抗组织胺药物 发现获得性免疫耐受
❖ 皇家学会 不相信一位乡村医生能制服天花,拒绝刊印
❖ 医学界: 我们不相信你这一套,虚伪的预防

❖ 教会
接触牲畜就是亵渎造物主的形象, 接种天花乃是谎言。
❖ 新闻界
你相信种牛痘的人不会长牛角吗?” 谁能保证人体内部不发生使人成为走兽的变 化呢 某人的小孩开始像牛一样地咳嗽,浑身长 满了毛 某些人开始像公牛那样的眼睛斜起来看了
Jenner的回应 <接种牛痘的理由和效果探讨>
我这只已经扬帆开航、决 心到达彼岸的小船,
应该再经受一些狂风暴雨 的袭击。
我现在却被一些人的怨言 四面八方包围着,
他们都是一些连动物会生 什么病都不知道的不学无 术之流。”
千村薛荔人遗矢 万户萧疏鬼唱歌
Gone For Ever
1979、10、25
免疫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性质。
T
特异T淋巴细胞
1913 1919 1930 1951 1957 1960 1972 1977 1980 1984
1987 1991 1996
Charles Richet Jules Border Karl Landsteiner Max Theiler Daniel Bovet F. Macfarlane Burnet
1890年,Metchnikoff — 细胞免疫的学说 ❖ 2.体液免疫为学细派胞的免形疫成奠定了基础。
1890年 Behring和 Kitasato,
Paul Ehrlich 发现抗体
细胞免疫学说 (cellular immunity)。
梅契尼可夫(俄国) (Metchnikoff) 发现:
白细胞有吞噬功能, 能吞噬和清除各种病原微生物。
2其他免疫细胞 NK 细胞、树突细胞、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MPS)
三、现代免疫学时期 (20世纪中叶至今)
1、抗体多样性和特异性的遗传学基础 2、T细胞抗原受体的基因克隆 3、免疫遗传学和MHC限制性的发现 4、 细胞因子及其受体 5、 信号转导的研究
年代
1901 1905 1908
学者姓名
Emil von Behring Robert Koch Elie Metchnikoff Paul Ehrlich
(一)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 (二)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vity)
免疫原性(immunogenecity) 指抗原分子能够
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产生特异性抗体及免 疫效应细胞)的性质。
T
T 特异T淋巴细胞
Ag
浆细胞 B
抗体
免疫反应性:是指抗原分子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
CD 、 CK、 MHC 、抗体、
补体
医学免疫学 (Medical Immunology)
是专门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结 构和功能,免疫所发生的过程、效应机 制,及其在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方面 应用的一门科学。
山西医科大学微生物与免疫学教研室 shaxiyikedaxueweishengwuyumianyixue
❖1 体内存在无数抗原特异性(TCR/BCR)淋 巴细胞(LC)克隆。
❖2 胚胎时期自身与成分反应的LC被清除而“禁 忌”,形成耐受。
❖3 出生后,特异LC与 抗原相遇,发生克隆扩增, 产生免疫应答。
❖4 克隆禁忌细胞若复活或突变,导致自身免疫 疾病(AID)
(四)对免疫系统的认识
1 中枢免疫器官的发现: 腔上囊\B、胸腺\T,体液免疫,细胞免疫,
❖3 免疫治疗:可用抗体、细胞因子、体外扩增的免疫
细胞治疗 肿瘤、自身免疫、移植、免疫缺陷、变态反 应
第二节 免疫学发展简史 免疫学
经验 免疫学时期
科学 免疫学时期
现代 免疫学时期
❖一、经验免疫学时期(17—19世纪)
16~17世纪,中国人种“人痘”预防 天花。18世纪,英国人爱德华琴纳 ( Edward Jenner )发明牛痘苗,预防 天花,人类最终战胜了天花病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