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制度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生态文明理论及其制度体系建设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自党的十六大提出以来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学习,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生态文明理论进行分析和学习:一,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提出背景;二,生态文明的内涵、基本特征和目标;三,生态文明的结构和制度体系;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体系;制度体系
自党的十六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得到逐步发展,并最终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之一。因此,长期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学习和解读。生态文明本身是一个结构复杂、内涵丰富、意蕴深刻的综合性概念,对生态文明的提出背景、内涵、目标等基本知识的准确把握,有助于正确认识和利用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规律,不断促进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的牢固树立,有效避免理论上的虚妄建构和实践中的盲目行动。
一、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背景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一段快速发展时期,国内生产总值当前已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我们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一些新的问题。当前我国发展最突出的困难和问题就是: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过高。我国的国内资源已难以支撑传统工业文明的持续增长,我国的生态环境状况已临近生态阈值,难以支撑当前的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生产方式的技术扩张。而目前我国先进技术和主要资源的对外依赖度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平,靠国际资源来支撑传统工业文明的持续增长更是不可能的。因此,出路只有一个,就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目标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1]。
面对这种情况,党的十六大将可持续发展战略融会在科学发展观的整体内涵里,提出我国必须走新型工业化的发展道路,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新的发展理念和战略举措。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中央进一步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并将到年建成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要求之一。党的十八大报告更是明确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表明了我们党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的正确选择[2]。
二、生态文明的内涵、基本特征和目标
生态文明的内涵是指: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明境界和社会形态。生态文明不仅要求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而且它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状态,不单单是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问题,更要将生态文明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3]。
生态文明具有以下几项基本特征:一,生态文明建设是实践性和反思性的
有机统一。二,生态文明建设是系统性与和谐性的有机统一。三,生态文明建设是持续性与高效性的有机统一。四,生态文明建设是规律性与创造性的有机统一。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目前,在总体要求和目标下,具体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具体包括以下4项任务:第一,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第二,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第三,要加大自然资源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的力度。第四,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三、生态文明制度的体系构成
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和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性保障。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新思路、新部署,在总体目标的要求下,可以将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分为四大类,即环境资源管理制度、法律补救制度、公众参与制度、政府责任制度,它们共同形成了生态文明制度的完整体系。从党的十八大报告来看,环境资源管理制度主要是指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和严格的水资源等环境资源的管理制度。法律补救制度主要包括耕地保护制度、生态补偿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公众参与制度不仅包括保障公民的环境权、赋予公民环境公益诉讼的权利,还包括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增强全民的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而政府责任制度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主要体现为对干部考评制度进行了改革,要求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4]。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对策
近年来,我国关于生态文明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新时期面对新的问题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
1.创新完善环境管理制度。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在国土开发管理的过程中,我国的土地管理部门必须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统筹安排生活和生产用地,建立政府监督责任机制,细化土地产权制度,健全土地审批制度,同时建立土地信息数据库和相关管理平台,及时公开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另外,还要优化土地利用规划体系,保证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性,进而改善土地利用率低的局面[4]。
2.健全政府绿色考评体系。健全政府绿色考评体系,首先要坚持贯彻科学发展观,树立绿色、科学的政府和领导干部考评价值取向,引领广大领导干部确立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目标。其次,要完善政府政绩考评的内容和指标体系,建立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责任体系,注重民生考评工作,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最后,要健全多元化的考评方式,运用网络等技术平台,及时有效梳理考评意见,总结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不足,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3.完善法律保障机制。生态文明建设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和环境治理方式的重大变革,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及相关制度的建立,就必须要完善法律保障机制。首先,要树立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的立法理念,使其更加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其次,结合我国环境保护的现状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制定与生态文明制度相融合的法律规定,增强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保障生态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