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 抗原抗体反应

合集下载

临床免疫学抗原抗体反应

临床免疫学抗原抗体反应

第二章抗原抗体反应本章考点1概.述2抗.原抗体反应原理3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4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因素5抗.原抗体反应的类型第一节抗原抗体反应原理抗原与抗体能够特异性结合是基于抗原决定簇(表位)和抗体超变区分子间的结构互补性与亲和性。

这种特性是由抗原、抗体分子空间构型所决定的。

除两者分子构型高度互补外,抗原表位和抗体超变区必须密切接触,才有足够的结合力。

抗原抗体反应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抗原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阶段,此阶段反应快,仅需几秒至几分钟,但不出现可见反应;第二阶段为可见反应阶段,这一阶段抗原抗体复合物在适当温度、电解质和补体影响下,出现沉淀、凝集、细胞溶解、补体结合介导的肉眼可见的反应,此阶段反应慢,往往需要数分钟至数小时。

在血清学反应中,以上两阶段往往不能严格分开,往往受反应条件(如温度、电解质、抗原抗体比例等)的影响。

(一)抗原抗体结合力抗原抗体是一种非共价的结合,不形成共价键,需要四种分子间引力参与。

1静.电引力:又称库伦引力。

是因抗原、抗体带有相反电荷的氨基与羧基基团间相互吸引的能力,这种吸引力的大小和两个电荷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

两个电荷距离越近,静电引力越大;2范.德华引力:这是原子与原子、分子与分子相互接近时分子极化作用发生的一种吸引力,是抗原、抗体两个大分子外层轨道上电子相互作用时,两者电子云中的偶极摆动而产生的引力。

这种引力的能量小于静电引力;3氢.键结合力:是供氢体上的氢原子与受氢体上氢原子间的引力。

其结合力较强于范德华引力;4疏.水作用力:水溶液中两个疏水基团相互接触,由于对水分子的排斥而趋向聚集的力。

当抗原表位和抗体超变区靠近时,相互间正负极性消失,周围亲水层也立即失去,从而排斥两者间的水分子,使抗原抗体进一步吸引和结合。

疏水作用力是这些结合力中最强的,因而对维系抗原抗体结合作用最大。

图10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力(二)抗原抗体的亲和性和亲和力亲和性指抗体分子上一个抗原结合点与对应的抗原决定簇之间相适应而存在的引力,它是抗原抗体间固有的结合力。

(整理)医学免疫学检验考试重点

(整理)医学免疫学检验考试重点

概论+抗原抗体反应1 免疫学基本概念及其生物学功能;免疫:机体识别和排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免疫三大功能: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中枢免疫器官(骨髓和胸腺)外周免疫器官(淋巴结、脾脏、扁桃体)免疫细胞:淋巴细胞(T,B,NK)、单核巨噬细胞、其他免疫应答细胞(中性粒、嗜酸性、嗜碱性和肥大细胞)免疫分子:免疫球蛋白(IgM,IgG,IgA,IgE,IgD),补体,细胞因子,细胞黏附分子,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免疫应答:机体免疫系统接受抗原刺激发生的一系列反应,并以排出或分解该抗原为目的的反应过程。

过程:抗原的识别、处理、信息传递(识别阶段),免疫细胞的激活、增殖、分化(活化阶段)以及产生一系列的免疫效应因子(效应阶段)。

临床免疫学检验:研究免疫学检测理论、技术、应用,免疫疾病发病机制、免疫诊断、及防治的一门医学领域的应用学科。

免疫学检测技术的基础是抗原抗体反应,免疫学技术有凝集反应、沉淀反应、补体参与的反应、中和反应和标记免疫反应五种类型。

免疫检验:1)利用免疫检测原理和技术检测免疫活性细胞、抗原、抗体、补体、细胞因子、细胞黏附分子等免疫相关物质;2)体液中的微量物质如激素、酶、血浆微量蛋白、血液药物浓度、微量元素。

临床免疫学:利用免疫学理论和技术研究疾病的免疫病理机制、诊断和鉴别诊断、疗效评价、预后判断和预防的多个分支学科的总称。

免疫性疾病:各种原因引起的机体免疫应答异常所致的疾病,包括超敏反应性疾病、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和免疫增生病。

感染免疫学:研究病原微生物与宿主相互关系从而控制感染的学科,传统免疫学核心。

肿瘤免疫学:研究肿瘤免疫原性、机体抗肿瘤的免疫效应及机体的免疫功能与肿瘤发生、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肿瘤免疫诊断与防治的学科。

移植免疫学:研究移植物与宿主相互关系从而选择移植物和延长移植物存活的学科。

2 血清学反应的概念;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体外的抗原抗体反应称为血清学反应。

抗原抗体反应: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特异性取决于抗原表位和抗体超变区分子间的结构互补性与亲和性,并通过静电引力、范德华引力、氢键结合力和疏水作用力等非共价键结合在一起。

免疫学中的抗原抗体反应

免疫学中的抗原抗体反应

免疫学中的抗原抗体反应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对抗病原微生物和其他异物的防御机制及其调节的学科。

而抗原抗体反应则是免疫学领域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理论之一。

本文将探讨免疫学中的抗原抗体反应,对抗原抗体反应的组成、结构和功能进行详细的讲解,以期让读者对这一免疫学理论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一、抗原抗体反应的组成抗原是指能够诱导机体免疫应答的物质,包括病原微生物的分子、细胞成分、内源性物质和外源性物质(如药物、化学物质等)。

抗体则是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一类可溶性免疫蛋白,能够结合特定抗原并诱导一系列效应。

抗原抗体反应指的是抗原与其特异性抗体相互作用的过程,进而形成不同形态的复合物或者涉及到特定效应细胞的激活。

抗原与抗体结合的过程通常是一个高度特异性的过程,只有抗体能够识别并与抗原相互结合。

而抗原抗体反应也就是由这种特异性的物理化学互作用而诱导的。

二、抗原抗体反应的结构抗原抗体反应的产生与复杂的抗体分子的结构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抗体是一类Y型的结构,具有两个相同的轻链和两个相同的重链组成。

这种基本的结构通过具有不同类别的结构域和伸长段的重构和变形而形成了不同的抗体类别和亚类别,从而使得它们在特定抗原分子结构的识别和结合上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除此之外,抗体还可以通过分子间交联形成更大的复合物,包括不仅是单分子的聚合体(如二聚体、六聚体等),还可能是跨分子的聚合体(如IgM天然免疫球蛋白等)。

三、抗原抗体反应的功能抗原抗体反应在机体免疫防御中发挥了多种功能。

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导致抗原被清除的作用。

在体内,免疫攻击的目标通常是病原微生物和其他异物,这些病原体和异物表面都有一些特定的抗原分子,这些抗原分子能够与机体免疫系统中的抗体特异结合并诱导特定的细胞和分子效应。

当抗体与病原体或异物表面的抗原结合时,抗体就会形成一个复合物,这个复合物能够承载胆固醇、细胞因子、补体成分等。

通过这些载体,抗体就能够引起运输到肝脏和脾脏的粒细胞被激活从而清除病原体和异物。

《医学免疫学》第三章 抗原

《医学免疫学》第三章 抗原
.
(四)基因工程疫苗
1.重组抗原疫苗(recombinant antigen vaccine):是利用DNA重组技术制备的只含 保护性抗原的纯化疫苗。首先需选定有效免疫 原的基因片段,导入原核或真核细胞,通过扩 增表达目的基因的产物,提取并纯化所需的抗 原。重组抗原疫苗不含活的病原体和病毒核酸, 安全有效,成本低廉。目前获准使用的有乙型 肝炎基因工程疫苗(重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 原)、口蹄疫疫苗等。
2 种 类 : 外 源 性 ( 肠 毒 素 staphylococcus enterotoxin,SE ) 内 源性(HIV),T超抗原与B超抗原
.
3 激活T细胞特点: (1).强大刺激能力(10-9M), 可激活
5-20%T , 普 通 抗 原 激 活 1/100001/1000000T细胞 (2).无需胞内抗原处理提呈 (3)1个SAg可选择性结合两个TCRVβ 外 侧 , 两 个 MHCIIβ 外 侧 ( 非 多 肽 区 ) 形成交叉连接,使T细胞活化 (4).非MHC限制性
antigen) 如病原微生物、肿瘤细胞 有抗原性无免疫原性--半抗原(hapten) 如药物 超 敏 反 应 --- 变 应 原 (allergen), 致 耐 受 --- 耐 受
原(tolerogen)
.
抗原→免疫系统↗抗体------免疫原性

↘效应T
〉完全抗原
↘特异结合 ↙----------抗原性 --半抗原
体免+细免
有免疫记忆
简单 重复表位
不需Th 无MHC限制 主要产生IgM 体免 无免疫记忆
.
三. 根据与机体亲缘关系(classification based on relationship with host): 1. 异种(Xenogenic antigen):微生物

抗原抗体反应原理

抗原抗体反应原理

抗原抗体反应原理
抗原抗体反应是一种免疫学现象,主要涉及两种重要的生物分子,即抗原和抗体。

抗原是一种能够引起免疫系统产生应答的分子,可以是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微生物的组分,也可以是体内异常细胞产生的突变蛋白质。

抗体是由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的一类特异性蛋白质,可以与相应的抗原结合。

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是基于抗原与抗体之间的化学吸附和结合作用。

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结合可以是非共价的,如静电作用、范德华力等,也可以是共价的,如亲核取代反应。

具体来说,抗原通常有多个表位,而一个抗体分子则有多个结合位点,当抗原与抗体结合时,这些结合位点会与抗原的表位结合形成一个稳定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抗原抗体反应的稳定性和特异性是其重要特点。

抗原与抗体的结合是高度特异性的,即一个抗原分子通常只能与特定的抗体结合,而其他抗体不能结合。

这种特异性使得抗原抗体反应成为一种有效的检测和诊断方法。

此外,抗原抗体反应的稳定性也使得它成为其他领域中重要的应用技术,例如生物医学研究、药物研发和生物工程等。

总的来说,抗原抗体反应是机体免疫系统中重要的一环,其原理基于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

通过这种结合,可以实现抗原的检测、诊断和治疗等应用。

抗原抗体反应的深入研究对于免疫学的发展和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医学免疫学实验一抗原抗体反应

医学免疫学实验一抗原抗体反应

抗原制备方法
1 合成抗原
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合成具有抗原性的化合物。
2 提取抗原
从生物样品中提取具有抗原性的分子。
3 重组技术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备具有抗原性的蛋白质。
抗体制备方法
1 动物免疫法
2 体外免疫法
将抗原注射到动物体内,使其产生抗体。
利用体外细胞培养系统产生抗体。
3 单克隆抗体技术
通过细胞融合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
抗原抗体反应对抗原浓度非常敏感,可用 于定量检测。
抗原抗体反应的分类
直接反应
直接检测抗原或抗体的存在, 例如免疫荧光法和酶联免疫 吸附试验(ELISA)。
间接反应
利用辅助物质间接检测抗原 或抗体的存在,例如免疫印 迹法(Western Blotting)。
功能性反应
评价抗体的生物学活性,例 如中和试验和血凝试验。
医学免疫学实验一抗原抗 体反应
本讲座将介绍医学免疫学实验中的抗原抗体反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探讨 其在疾病诊断和药物应用中的重要性。
什么是抗原
抗原是指能诱导机体免疫反应的物质,可以是细菌、病毒、细胞、蛋白质或多糖等。
什么是抗体
抗体是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一类蛋白质,具有识别和结合抗原的能力。
抗原与抗体的相互作用
抗原检测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利用酶标记的抗体或抗原进 行检测,常用于病毒和细菌 的检测。
免疫电泳法
利用电泳分离技术检测抗原 的存在,常用于蛋白质分析。
免疫层析法
利用成型的免疫层析柱分离 和检测抗原和抗体,常用于 快速筛查。
抗体检测方法
免疫荧光法
利用荧光标记的抗体检测目 标物,常用于细胞和组织的 检测。

免疫--抗原抗体反应

免疫--抗原抗体反应

Avidity
• The overall strength of binding between an Ag with many determinants and multivalent Abs
Keq =
104
Affinity
106 Avidity
1010 Avidity
抗原抗体亲合力示意图
三、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
(三)绞链区
在IgG,IgA的CH1与CH2之间的区域称为绞链 区。
此区域含有大量脯氨酸,富有弹性及伸展性, 能使抗体分子与不同距离的抗原决定簇结合, 也利于暴露Ig分子上的补体C1q结合点而激活 补体。
第一节 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
抗原抗体反应:指抗原与相应抗体之间所发生 的特异性结合反应。 物质基础:
抗原 + 抗体
(亲水胶体) (亲水胶体)
抗原抗体复合物电解质 可见反应 (疏水胶体)
第二节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特异性 比例性
可逆性 阶段性
一、特异性
特异性:抗原与抗 体结合反应的专一 性
分子基础:抗原表位与抗体 分子高变区之间空间构型的 互补性
抗原抗体反应特异性示意图
交叉反应(cross reactions)
电解质: 生理盐水或缓冲液 酸碱度: pH6~pH9 温 度: 15℃~40℃,37℃最适
第四节 免疫学检测技术的类型
反应类型
实验技术
凝集反应 直接凝集试验
间接凝集试验
抗球蛋白试验
沉淀反应 液相沉淀试验
免疫电泳技术 补体参与 补体溶血试验 的反应
补体结合试验
结果判断 观察凝集现象 同上 同上 观察沉淀,检测浊度 观察扫描沉淀峰、沉淀弧 观察测定溶血现象

抗原抗体反应

抗原抗体反应

抗原抗体反应
第2页
• 4、前带现象:抗原抗体反应该抗体量过时,不出现 可见反应。
• 5、后带现象:抗原抗体反应该抗原量过剩时,不出 现可见反应。
• 1929年Heidelberger利用等量抗体检测浓度递增抗 原,当抗原浓度较低,抗体浓度相对较高时,沉淀 反应不显著;当抗原浓度增加到与抗体浓度百分比 适当时,沉淀反应显著;继续增加浓度时,沉淀反 应反而减弱。据此绘出双对应答曲线,曲线高峰区 域,抗体、抗原浓度呈最适比,沉淀反应显著,称 等价带。高峰区域左侧,因为抗体浓度过高,沉淀 反应不显著,称前带;高峰区域右侧,因为抗原浓 度过高,沉淀反应也不显著,称后带。抗体浓度过 高所致结果称前带现象,抗原浓度过高所致结果称 后带现象,统称为带现象。1977年Green把此现 象称为钩状效应(hook effect),包含前后带现象 。
抗原抗体反应
第11页
抗原抗体特异性是指抗原分子上抗原决
定簇和抗体分子超变区结合特异性,由二者 之间查问结构互补决定。抗体分子VH 区和 VL 区上各自含有三个高变区共同组成抗原 结合部位,该部位形成一个与抗原决定簇互 补槽沟,决定了抗体特异性。所以,在抗原 抗体反应免疫学试验中,能够用已知抗原或 抗体来检测对应抗体或抗原。但较大分子蛋 白质常含有各种抗原表位。假如两种不一样 抗原分子上有相同抗原表位,或抗原、抗体 间构型个别相同,皆可出现交叉反应。
抗原抗体反应
第10页
二、抗原抗体反应特点
• 抗原抗体反应特点主要有三性:即特异性、
百分比性、可逆性。
(一)特异性:
是抗原抗体反应最主要特征,这种特异性 是由抗原决定簇和抗体分子超变区之间空间 结构互补性确定。这种高度特异性在传染病 诊疗与防治方面得到有效应用。伴随免疫学 技术发展进步,还将在医学和生物学领域得 到愈加深入和广泛应用,比如肿瘤诊疗和特 异性治疗等。

医学免疫学实验课件

医学免疫学实验课件

02
实验二:免疫细胞的分离与培 养
Chapter
免疫细胞的分离方法
将细胞悬液种植在特定培养皿上 ,只有贴壁生长的细胞能够继续 繁殖,常用的有T细胞分离培养法 和B细胞分离培养法。
利用荧光标记抗体和细胞表面抗 原的特异性结合,通过荧光检测 系统对细胞进行快速分选和计数 。
密度梯度离心法 贴壁筛选法 磁珠分离法 流式细胞术
培养条件
适宜的温度、湿度、气体环境等 ,以保证细胞的正常生长和代谢 。
01 02 03 04
生长因子
刺激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蛋白质, 如白细胞介素、集落刺激因子等 。
传代培养
当细胞密度达到一定水平时,需 要进行传代培养,即将细胞分散 并重新种植在新的培养器皿中。
免疫细胞的功能检测
增殖能力检测
通过检测细胞分裂的速率来评估细胞的增殖能力,常用方 法有MTT法和BrdU法。
抗原提呈细胞(APC)表面的共刺激 分子与T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提供 必要的共刺激信号,促使T细胞活化 。
细胞因子作用
如白介素(IL)、干扰素(IFN)、肿 瘤坏死因子(TNF)等细胞因子,可 与免疫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促进细 胞活化。
免疫细胞的分化过程
初始T细胞分化
在抗原刺激和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初始T细胞分化为不同 亚型的效应T细胞,如Th1、Th2、Th17等。
04
血清的收集和分离是在免疫反应达到高峰后进行的,通常采用离心、 沉淀等方法将免疫血清与其它成分分离,得到纯净的免疫血清。
免疫血清的效价测定
01 02 03 04
效价测定是评估免疫血清免疫效果的重要手段,通常采用抗原-抗体 反应的方法进行测定。
效价测定的方法包括间接凝集试验、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中和试 验等多种,根据抗原和抗体特性选择合适的方法。

医学免疫学:抗原

医学免疫学:抗原
MHC分子结合后,T细胞才能识别。存在抗原分子的任何 部位
B细胞表位-----能被B细胞抗原识别受体结合的表位,多在
抗原分子的表面或转折处,可直接被B细胞识别。一般存 在于抗原分子表面或转折处,呈三级结构。
-13-
表3-1 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的特性比较
T细胞表位
B细胞表位
表面受体 TCR
BCR
完全抗原---即免疫原, 同时具备免疫原
性和反应原性的抗原。 如大多数蛋白质。
不完全抗原---即半抗原(hapten),只
具有反应原性的抗原。 如青霉素等药物。
-4-
载体蛋白----carrier, 具有免疫原性的蛋白质。如鸡卵清蛋 白、牛血清白蛋白。
半抗原+载体蛋白=完全抗原
-5-
载体(Carrier,C) :大分子,Pro.等 半抗原(Hapten,H): H1、H2、H3 …… 完全抗原(Ag) = C + nH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异性
1.含有不同化学基团的复合抗原只能与相 应抗体特异性结合。 2. 同种化学基团由于连接位置不同所获得 抗体也只能与相应抗原发生强结合反应。 3. 同种化学基团的空间构象不同特异性 亦不同。
-15-
3、抗原表位决定抗原的特异性:
含有不同化学基团的合成抗原
NH2
抗血清
苯胺
+
对氨基苯甲酸 —
第三节 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因素
一、抗原的理化性质 1. 分子大小: 以蛋白质为例:
强抗原: MW > 10KD; 弱抗原: MW介于5KD----10KD之间 无抗原性: MW<5KD --分子量越大,结构越稳定,越不易清除。
-20-
2. 化学性质:

免疫学基础:04抗原抗体反应

免疫学基础:04抗原抗体反应

3.抗血清特性的测定
制备的血清需要对其效价、亲和力以及交叉反应等参 数进行检测。
效价(titer):在给定条件下反应,以 检测抗血清最大的稀释倍数。
交叉反应:多组分抗原存在共同的决定簇,或者决定簇
类似可以和同一抗体反应。
亲和力(affinity):抗血清和相应抗原的结合强度。
抗体库技术产生的三项技术基础
RT-PCR:能够克隆全套抗体可变区基因 抗体基因片段在大肠杆菌的功能性表达 噬菌体展示技术(phage display)
噬菌体抗体库 (surface display phage antibody library) 技术:从外周血淋巴细胞或脾细胞中提取模DNA/RNA,采用
细胞的单克隆化:利用有限稀释法可以将混合 细胞经稀释后分离为单个细胞克隆。培养板的孔 中只出现一个细胞。克隆化重复进行称为亚克隆 化,以保证抗体分泌细胞来源于单个细胞。
3.单克隆抗体的扩大化
杂交瘤细胞扩大培养的方法有三种:小鼠腹水
的制备、大瓶培养和中空纤维反应器。
腹水制备:杂交瘤细胞在腹腔中定植后产生大量的
一、抗血清的制备
1.免疫动物
⑴抗原:病毒、细菌和蛋白质抗原,半抗原必须和
载体连接。抗原的用量视动物而定(μg~mg)。
⑵佐剂:使抗原缓慢释放,增加免疫刺激的效果。
佐剂和抗原1:1混合成乳液。
⑶免疫动物:腹腔、肌肉,皮内和皮下注射适用
于所有的抗原,刺激局部淋巴结发生应答;静脉 注射适合于可溶性抗原和细胞悬液,应答位于脾 脏。
K-
Ka表示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浓度与游离抗原表位的浓度和 游离抗体结合位浓度的比值。又称内在结合常数。 Ka在 107-1012L/mol为高亲和力抗体,低于107时为低亲和力抗 体。

抗原抗体反应与免疫化学ppt课件

抗原抗体反应与免疫化学ppt课件
抗原抗体反应与免疫化学
完整最新版课件
1
多塞(1916~) 法国免疫学家、医学家 1965年发现人类的白细胞表面抗原(HLA) 系统,此发现在 输血和组织器官移植中有重要意义,于1980年获诺贝尔奖。
完整最新版课件
2
利根川进(1939~) 日本分子生物学家 1976年发现了抗体多样性的遗传现象,80年代初揭示了 抗体合成的基本原理,为了解机体如何制造出抵抗多种疾病 所需的不同抗体作出了重要贡献。于1987年获诺贝尔奖。
抗原性质?
完整最新版课件
6
抗原性质:
异物性:分子量大小:化学结构:
抗原特异性基础
半抗原及其应用(药物残留检测)
半抗原-载体效应:载体不仅赋予半抗原以免疫原性, 还与半抗原免疫应答的记忆性密切相关。
完整最新版课件
7
天然抗原的表位
抗原表位:也称抗原决定簇,表位是抗原分子 表面或者其他部位的具有一定组成和结构的特 殊化学基团。蛋白质抗原有几个氨基酸残基组 成;糖类抗原有单糖残基组成的特殊结构。
间接凝集反应: 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先吸附于
一种与免疫无关的、一定大小的颗粒状载体的表面,
然后与相应抗体(或抗原)作用。
完整最新版课件
26
(2)沉淀反应:
单向琼脂扩散试验
完整最新版课件
27
单向琼脂扩散实验:一种常用的定量检测抗原的
方法。将适量抗体与琼脂混匀,浇注成板,凝固后, 在板上打孔,孔中加入抗原抗原就会向孔的四周扩 散,边扩散边与琼脂中的抗体结合。一定时间后,在 两者比例适当处形成白色沉淀环。沉淀环的直径与抗 原的浓度成正比。如事先用不同浓度的标准抗原制成 标准曲线,则从曲线中可求出标本中抗原的含量。本 试验主要用于检测标本中各种免疫球蛋白和血清中各 种补体成分的含量,敏感性很高。

抗原抗体反应

抗原抗体反应

二、环境因素:
1、电解质: (1)作用:中和抗原抗体复合物表面电荷,使 其靠拢聚集成出现大块聚集复合物。 (2)常用电解质:0.85%NaCl、各种缓冲液 2、酸碱度:
一般抗原抗体反应以pH6~9为宜,有补体参 与的反应以pH7.2~7.4为宜。 3、温度:一般抗原抗体反应以15~40℃为宜, 最适温度为37℃。
转化
NaCl
亲水胶体
疏水胶体
血清学反应条件下, 当抗原与抗体结合使表面 抗原抗体均带负电荷, 使极化的水分子在其 电荷减少,水化层变薄, 周围形成水化层,成 失去亲水性能,抗原抗体
为亲水胶体。
复合物成为疏水胶体
可见反应
在电解质作用下,中 和胶体粒子表面的电 荷,使各疏水胶体之 间靠拢,形成可见的 抗原抗体复合物
第二节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1.特异性 2.比例性 3.可逆性 4.阶段性
一、 特异性(specificity)
1、概念:一种抗原分子通常只能与其刺激机体后
产生的抗体结合,这种抗原与抗体结合 反应的专一性称为特异性。
特 异 性 示 意 图
2、决定因素: 由抗原决定簇和抗体分子超变区之间
空间结构的互补性决定的。
后代(postzone)抗原过量时称为。
四、阶段性
第一阶段:抗原与抗体发生特异 性结合阶段
特点:反应快 第二阶段:反应可见阶段
特点:反应时间较长
第三节 抗原抗体反应影响因素
一、反应物自身因素 *抗原:理化特性、Ag决定簇数量和种类。 *抗体: 1、来源(如:R型抗体 > H型抗体) 2、特异性与亲和力(如:单克隆抗体) 3、浓度
同上
反应类型 中和反应
标记免疫反应
实验技术 病毒中和试验 毒素中和试验

抗原抗体反应简介

抗原抗体反应简介

抗原抗体反应简介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o 4.1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o 4.2抗原抗体结合力•5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o 5.1特异性o 5.2按比例o 5.3可逆性•6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o 6.1电解质o 6.2酸堿度o 6.3温度•7抗原抗体反应的类型1拼音kàng yuán kàng tǐ fǎn yìng2英文参考antigenantibodyreaction3概述抗原抗体反应(antigenantibodyreaction)是指抗原与相应抗体之间所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

可发生于体内(invivo),也可发生于体外(invitro)。

体内反应可介导吞噬、溶菌、杀菌、中和毒素等作用;体外反应则根据抗原的物理性状、抗体的类型及参与反应的介质(例如电解质、补体、固相载体等)不同,可出现凝集反应、沉淀反应、补体参与的反应及中和反应等各种不同的反应类型。

因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中,在抗原或抗体的检测中多采用血清作试验,所以体外抗原抗体反应亦称为血清反应(serologicreaction)。

4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抗原与抗体能够特异性结合是基于两中分子间的结构互补性与亲和性,这两种特性是由抗原与抗体分子的一级结构决定的。

抗原抗体反应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为抗原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的阶段,此阶段反应快,仅需几秒至几分钟,但不出现可见反应。

第二为可见反应阶段,抗原抗体复合物在环境因素(如电解质、pH、温度、补体)的影响下,进一步交联和聚集,表现为凝集、沉淀、溶解、补体结合介导的生物现象等肉眼可见的反应。

此阶段反应慢,往往需要数分钟至数小时。

实际上这两个阶段以严格区分,而且两阶段的反应所需时间亦受多种因素和反应条件的影响,若反应开始时抗原抗体浓度较大且两者比较适合,则很快能形成可见反应。

4.1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抗体是球蛋白,大多数抗原亦为蛋白质,它们溶解在水中皆为胶体溶液,不会发生自然沉淀。

医学免疫学第五版电子书

医学免疫学第五版电子书

第二十二章免疫学检测技术的基本原理第一节体外抗原抗体结合反应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一)抗原抗体反应特点1.高度特异性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具有高度特异性,这种特异性是由抗原表位与抗体分子中的超变区互补结合所决定的。

空间构型互补程度越高,抗原表位与抗体可变(V)区之间结合力越强,抗原抗体结合的特异性越强,亲和力也越高。

利用这一特点,在体外可以对许多未知的生物学物质进行特异性鉴定。

如利用抗伤寒杆菌的抗体检测伤寒杆菌;也可用已知的抗原(如乙型肝炎病毒)来检测相应的抗体(抗乙型肝炎病毒抗体)。

2.表面化学基团之间的可逆结合抗原抗体结合除了空间构象互补外,主要以氢键、静电引力、范德华力和疏水键等分子表面的化学基团之间的非共价方式结合。

这种非共价键不如共价键结合稳定,易受温度、酸碱度和离子强度的影响而解离,解离后抗原和抗体仍具有原有的特性。

解离度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抗体与抗原结合的亲和力(affinity)。

亲和力指抗体分子单一抗原结合部位与一个相应抗原表位之间互补结合的强度。

抗体亲和力越高,解离度越低;反之抗体的亲和力越低,解离度越高。

二是抗原抗体反应的环境因素如温度、酸碱度和离子强度。

因此在体外进行抗原抗体反应时,要求适当的温度、酸碱度和离子强度等条件。

2010-4-137K (亲和常数)=Ag+AbAg Ab3.适宜的抗原抗体浓度和比例抗原抗体结合后能否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取决于两者适当的浓度和比例。

在反应体系中,如果抗原与抗体的浓度和比例适当则抗原抗体复合物体积大、数量多,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

若抗原或抗体过剩,抗原-抗体复合物体积小、数量少,不能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

故在具体实验过程中要适当稀释抗原或抗体,以调整两者浓度和比例,使其出现最大复合物,避免假阴性的发生。

2010-4-138抗原过剩抗体过剩抗原抗体比例合适4.抗原抗体反应的两个阶段抗原抗体反应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阶段。

抗原分子与抗体分子之间是互补的非共价结合,该反应迅速,可在数秒钟至几分钟内完成,一般不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

简述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简述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简述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抗原抗体反应是免疫系统中重要的生物化学反应,其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特异性:抗原抗体反应是高度特异性的,即抗体只能与特定的抗原结合。

抗体的结构与其所识别的抗原的结构高度匹配,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2. 反应性:抗原抗体反应是可逆的。

抗原与抗体结合后,可以通过改变条件(如温度、pH值等)来破坏抗原-抗体复合物,使其分离。

3. 亲和力:抗原抗体反应的亲和力是指抗原与抗体结合的力量。

亲和力高的抗体与抗原结合更紧密,稳定性更高。

4. 多样性:抗体可以针对多个不同的抗原产生反应。

一个抗体分子可以同时与多个相同或不同的抗原结合,这种多样性使得抗体能够识别和中和多种病原体。

5. 交叉反应:有时,抗体可能与与其原始抗原相似的其他抗原结合。

这种交叉反应可能会导致误诊或误判。

6. 免疫记忆:抗原抗体反应具有免疫记忆的特点。

一旦免疫系统接触到某个抗原并产生抗体,之后再次遇到相同的抗原时,免疫系统能够迅速产生更多的抗体,从而更快地对抗原进行应对。

抗原抗体反应是免疫系统的重要机制,对于保护机体免受病原体感染以及诊断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临床免疫学:抗原抗体反应

临床免疫学:抗原抗体反应
• 带现象(zone phenomenon):在等价带前后分别由于 抗体或抗原过剩,形成的沉淀物少,上清液中可 测出游离的抗体或抗原。
• 前带(prezone):抗体过量
• 后带(postzone):抗原过量
三、可逆性(reversibility)
• 是指抗原与抗体结合成复合物后,在一定 条件下可解离为游离抗原与抗体的特性
第二节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
一、空间互补关系: • 抗原表位与抗体超变区分子间的结构互补
性与亲和性 • 抗原表位与抗体超变区密切接触 • 高度互补使抗原抗体之间有足够的结合力 • 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
二、抗原抗体结合力:抗原抗体是非共价键 结合,弱结合力
●静电引力(eletrostatic forces):是抗原抗体分子 中带有相反电荷的氨基和羧基基团之间相互的引力 ,两个电荷距离越近,静电引力越大.
• 抗原大都是多价,抗体多 为二价,等价带结合时, 抗体的两个Fab段可分别与 两个抗原分子表面的抗原 表位结合,相互交叉连接 成具有立体结构的巨大网 格状聚集体,形成肉眼可 见的反应物。
• 等价带(equivalence zone):抗原抗体比例合适的 范围
• 最适比(optimal ratio):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最多 ,上清液中几乎无游离的抗原与抗体存在
●范德华引力(vander Waals forces):抗原和抗体相 互接近时,由于分子的极化作用而出现的引力 .
●氢键结合力(hydrogen bonding forces):供氢体 上的氢原子与受氢体原子间的引力
●疏水作用力(hydrophobic forces):两个疏水基团 在水溶液中相互接触时,由于对水分子排斥而趋向 聚集的力.
第四节 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因 素

免疫学中的抗原与抗体反应

免疫学中的抗原与抗体反应

免疫学中的抗原与抗体反应在我们身体内,有无数种细胞在不停地工作着,保护我们免受疾病的侵害。

其中最重要的工作者,便是我们的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的功能是通过对外来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等)的识别和攻击,来保护身体抵御疾病的侵害。

而在免疫系统中,抗原与抗体反应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和过程。

所谓的抗原,是指一些外来物质,例如细菌、病毒、真菌、过敏原、异种细胞等。

当这些抗原侵入人体,触发身体免疫应答的时候,身体会产生一种叫做抗体的物质,来作为对这些抗原的应对。

抗体是由身体内一种叫做B淋巴细胞产生的特殊蛋白质,也称为免疫球蛋白。

下文中我们简写为Ig。

Ig蛋白分子具有高度多样性。

这意味着,人类体内可以产生一千亿多种不同类型的Ig,分别对应着不同类型的抗原。

当身体遇到某种抗原时,体内的Ig会与它结合,从而导致该抗原被清除。

而这种Ig与抗原的结合过程,正是抗原与抗体反应。

Ig蛋白分子结构的多样性是来源于其基因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是通过基因重新组合和基因突变来产生的。

人类体内有约30万个B淋巴细胞,每个淋巴细胞都能够产生不同的Ig,这种多样性使得身体能够应对各种不同类型的病菌。

当人体初次接触到某种抗原时,Ig的结合可能并不很紧密和完美。

但是随着身体内的分泌系统不断的刺激和多次遇到相同的抗原,Ig能够逐渐变得更优化和完美,从而提高对抗原的辨识能力和清除能力。

这种能力的不断提高,正是我们身体具备了免疫性。

当人类体内接触到某种抗原后,Ig的产生是需要时间的。

一开始,身体内的通用性抗体(IgM)会被产生出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身体会逐渐产生出针对该抗原的各种类型的抗体(IgG)。

在身体内,IgM的产生通常是硬生生地把病原体捆上,而IgG的产生则是通过对上次或上次上次遇到的抗原的记忆,从而更好地针对该抗原进行清除。

这就是身体对抗原的记忆能力,同时也是免疫系统的主要特点之一。

当人类再次遇到某种抗原时,身体内可以迅速针对该抗原产生抗体,从而抵御病原体的入侵。

医学免疫学练习题与参考答案

医学免疫学练习题与参考答案

医学免疫学练习题与参考答案1、BCR识别抗原产生的活化信号传导是通过A、CD40B、CD19C、CD21D、Igα和IgβE、CD81答案:D2、关于阳性选择,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获得自身免疫耐受B、获得TCR多样性C、发生于胸腺皮质D、经过阳性选择,DP分化为成熟T细胞E、阳性选择发生于SP细胞答案:C3、胸腺组织中双阳性T细胞是指A、CD3、CD4双阳性B、CD3、CD28双阳性C、CD80、CD86双阳性D、CD4、CD8双阳性E、CD3、CD8双阳性答案:D4、对B细胞内化抗原描述错误的是A、内化的抗原可经MHCⅡ类分子途径提呈B、只有产生了第一信号,B细胞才能内化抗原C、内化的抗原可经MHCⅠ类分子途径提呈D、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是抗原与BCR结合后产生E、抗原信息提呈给抗原特异性Th细胞答案:C5、下述关于NK细胞的正确叙述是A、IL-3能增强其杀菌活性B、来源于骨髓的髓样细胞系C、可通过ADCC效应杀伤靶细胞D、表面具有mIgE、发挥作用具有特异性6、关于CD8+T细胞,下列哪种说法是错误的A、可通过合成穿孔素和颗粒酶溶解靶细胞B、可诱导靶细胞凋亡C、不能杀伤CD4+T细胞D、通过相互作用的表面分子识别靶细胞E、对靶细胞的杀伤具有特异性答案:C7、注射抗蛇毒血清为A、自然主动免疫B、过继免疫C、人工主动免疫D、人工被动免疫E、自然被动免疫答案:D8、补体活性片段所不具备的生物学作用是A、调理作用B、免疫调节作用C、炎症介质作用D、中和作用E、清除免疫复合物作用答案:D9、在机体针对肿瘤抗原的免疫记忆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免疫细胞是A、NK细胞B、中性粒细胞C、CD4+T细胞D、巨噬细胞E、γδT细胞答案:C10、关于抗体在移植排斥中的作用,正确的是A、抗体通过TLR作用参与移植排斥B、抗体与抗原结合后直接激活补体参与移植排斥C、增强抗体可导致急性移植排斥反应D、参与ADCC作用的抗体多为IgME、阻断抗体Fc段可保护移植物不被排斥11、关于细胞因子的基本特征,叙述错误的是A、作用效应具有多样性B、以特异性方式发挥作用C、合成和分泌是一种自我调控的过程D、可诱导产生E、在较低浓度下即可发挥生物学活性答案:B12、关于补体的叙述下列错误的是A、存在于正常人的新鲜血清中B、包括30余种组分C、其活性较不稳定D、激活后具有酶活性E、在机体受抗原刺激后产生答案:E13、生发中心大约形成于A、抗原进入机体两周后B、抗原进入机体一周后C、抗原进入机体三周后D、抗原进入机体时E、抗原进入机体第二天答案:B14、下列哪个分子通常不在T细胞表面存在A、CD2B、TCRC、MHCⅠD、BCRE、CD3答案:D15、介导T细胞抑制的共刺激分子A、CD16B、CTLA-4C、CD8D、CD4E、CD2816、关于移植物抗宿主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A、供者NK细胞通常不参与反应B、可见于新生儿接受大量输血时C、受者T细胞识别供者血型抗原D、原因是使用了免疫抑制剂E、受者T细胞识别供者HLA抗原答案:B17、介导B细胞与T细胞之间的起始黏附A、ICAM-1CD54B、CD79a/CD79bC、CD40D、CD80/CD86E、CD19/CD21/CD81答案:A18、关于TI-1抗原,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LPS是一种TI-1抗原B、成熟B细胞可以被其激活C、不成熟B细胞可以被其激活D、诱导产生高亲和力IgME、又称B细胞丝裂原答案:D19、下列情况属于人工主动免疫的是A、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的免疫B、通过注射丙种球蛋白获得的免疫C、通过胎盘、初乳获得的免疫D、通过患感染性疾病获得的免疫E、通过注射类毒素获得的免疫答案:E20、能直接杀伤肿瘤细胞的细胞因子是A、IL-6B、IL-4C、IFN-αD、IL-1E、TNF-α21、外周耐受中自身抗原应答的T细胞克隆清除表述正确的是A、这种组织特异自身抗原浓度高B、TCR对组织特异自身抗原具有高亲和力、经APC提呈致此类T细胞克隆清除、这种组织特异自身抗原浓度高C、TCR对组织特异自身抗原具有高亲和力、经APC提呈致此类T细胞克隆清除D、TCR对组织特异自身抗原具有高亲和力E、经APC提呈致此类T细胞克隆清除答案:B22、属于TI-1抗原的是A、结核杆菌纯蛋白衍生物B、百日咳菌胞壁脂多糖C、沙门菌多聚鞭毛素D、葡聚糖半Ag偶联的聚蔗糖E、肺炎球菌荚膜多糖答案:B23、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后,肠内含量明显升高的免疫球蛋白是A、IgMB、sIgAC、IgGD、IgDE、IgE答案:B24、宿主抗移植物反应中,后果最严重的是A、慢性排斥反应B、超急性排斥反应C、GVHRD、亚急性排斥反应E、急性排斥反应答案:B25、容易引起免疫耐受的抗原注入途径顺序为A、腹腔注射>静脉注射>皮下注射B、静脉注射>皮下注射>腹腔注射C、静脉注射>腹腔注射>皮下注射D、腹腔注射>皮下注射>静脉注射E、皮下注射>腹腔注射>静脉注射答案:C26、通常不表达HLAⅠ类和Ⅱ类抗原A、初始T淋巴细胞B、血小板C、B淋巴细胞D、成熟红细胞E、NK细胞答案:D27、根据HLA单体型遗传特征,同胞兄弟姐妹之间有一个单体型相同的几率为A、10%B、25%C、50%D、75%E、100%答案:C28、关于抗原抗体反应,下列哪项描述是错误的A、抗原抗体反应具有可见性B、抗原抗体反应具有特异性C、抗原抗体反应的物质基础,是抗原决定基与抗体分子中的互补决定区相互结合D、抗原抗体反应具有可逆性E、抗原抗体反应为非共价结合答案:A29、3~6个月婴儿易患呼吸道感染,主要是因为哪类Ig不足A、IgEB、IgGC、IgMD、IgDE、sIgA答案:E30、MHCⅡ类分子抗原提呈途径中,识别抗原肽,并产生应答的细胞是A、ThB、CTLC、γδTD、B1E、B2答案:A31、PSA属于A、致癌病毒产物B、基因突变产物C、正常组织中的隐蔽抗原D、胚胎抗原E、分化抗原答案:E32、需要做溶血空斑试验的情况是A、研究单核细胞吞噬功能B、测定自身免疫性溶血患者血清抗体滴度C、检测红细胞完整性D、检测肿瘤患者的NK细胞活性E、研究药物对B细胞功能的影响答案:E33、常用分离巨噬细胞的方法是A、E花环形成B、补体结合试验C、对玻璃和塑料制品的黏附性D、凝集反应E、ADCC效应答案:C34、传递TCR识别抗原信号的分子是A、CD2B、CD3C、CD4D、CD5E、CD8答案:B35、引起新生儿溶血症患儿红细胞溶解的抗体是A、免疫的血型抗体IgGB、免疫的血型抗体IgMC、天然的血型抗体IgMD、天然的血型抗体IgAE、免疫的血型抗体IgA答案:A36、T细胞的自分泌生长因子是A、EPO与TPOB、IL-6与IL-8C、IL-1与IL-7D、IL-2E、IL-3与IL-5答案:D37、HLA分子多态性的主要原因是A、连锁不平衡B、HLA基因是复等位基因C、HLA分子可以裂解D、HLA基因高度易变E、HLA基因发生有效重组机会较多答案:B38、不表达MHCⅡ类分子的细胞是A、初始T细胞B、初始B细胞C、活化B细胞D、活化巨噬细胞E、成熟DC细胞答案:A39、TIL治疗肿瘤属于A、自然被动免疫B、人工主动免疫和自然主动免疫相结合C、过继免疫D、人工主动免疫E、自然主动免疫答案:C40、CD20属于A、致癌病毒产物B、基因突变产物C、正常组织中的隐蔽抗原D、胚胎抗原E、分化抗原答案:E41、容易引起免疫耐受的抗原注射途径为A、皮下、肌肉>腹腔>静脉B、腹腔>静脉>皮下、肌肉C、静脉>皮下、肌肉>腹腔D、静脉>腹腔>皮下、肌肉E、腹腔>皮下、肌肉>静脉答案:D42、下列关于免疫耐受的说法正确的是A、免疫耐受是对某一抗原物质上的所有决定簇都具有特异性B、耐受最易在成年期产生C、应用佐剂可增强免疫耐受效果D、免疫耐受可人为终止E、免疫耐受形成只与抗原的性质有关,与机体因素无关答案:D43、关于Ig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唯一能通过胎盘的Ig是IgG,初生婴儿从母乳中获得的Ig是sIgAB、在肠道内起保护作用的Ig主要是sIgAC、血清中含量最多的是IgG,含量最少的是IgAD、机体的抗感染作用在体液中主要是IgGE、IgM是分子量最大的免疫球蛋白答案:C44、拮抗Th1细胞分化的细胞因子是A、IL-12B、IL-7C、IL-2D、IL-4E、IFN-γ答案:D45、浆细胞的主要聚居场所是A、骨髓B、淋巴结C、脾D、黏膜相关淋巴组织E、胸腺答案:A46、抗CD20靶向治疗用于A、再生障碍性贫血B、移植排斥反应C、急性髓样白血病D、B细胞淋巴瘤E、类风湿关节炎答案:D47、嵌合抗体是指A、小鼠转染人抗体基因后产生的抗体B、一条肽链中含两个抗体可变区片段的抗体C、双特异性抗体D、将鼠源抗体可变区与人抗体恒定区融合形成的抗体E、将鼠CDR序列移植到人抗体可变区形成的抗体答案:D48、Th2型细胞因子包括A、IL-12、IL-10、IL-13B、IFN-γ、TGF-β和IL-12C、IFN-γ、TNF和IL-12D、TNF、IL-4和IL-12E、IL-4、IL-5和IL-10答案:E49、关于免疫记忆细胞叙述错误的是A、已接受抗原刺激B、可存活数月至数年C、仅限于B细胞D、再次遇到抗原时能迅速增殖与分化E、参加淋巴细胞再循环答案:C50、关于T细胞和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均产生效应产物B、对TD-Ag的应答均需T细胞的参与C、效应产物的作用都是特异性的D、都能形成免疫耐受E、对TD-Ag的应答都产生记忆细胞答案:C51、兄弟姐妹间引起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物质属于A、自身抗原B、隐蔽抗原C、异嗜性抗原D、异种抗原E、同种异型抗原答案:E52、介导B细胞活化第二信号的分子对是A、CD28-B7B、CD40-CD40LC、BCR-抗原D、CD4-MHCⅡ类分子E、CD8-MHCⅠ类分子答案:B53、主要分布于黏膜和上皮组织中,表面标志为CD3+的免疫细胞是A、NK细胞B、巨噬细胞C、B细胞D、γδT细胞E、αβT细胞答案:D54、MBL活化途径的最主要的C3转化酶是A、C1sB、C4b2aC、C3bBbD、C3bBbPE、D因子答案:B55、下列关于B1细胞的描述,错误的是A、对细菌多糖抗原应答C、表达CD5D、无免疫记忆性E、易发生体细胞高频突变答案:E56、由Th细胞分泌并参与CTL细胞增殖与分化的细胞因子是A、IL-1B、TNFC、IFN-γD、MCPE、IL-8答案:C57、抗原刺激机体后,最先产生的免疫球蛋白是A、IgEB、sIgAC、IgGD、mIgDE、IgM答案:E58、可促进Th2细胞生成的细胞因子是A、TGF-βB、IL-4C、IL-12D、IFN-γE、IL-2答案:B59、与B细胞提呈抗原有关的分子是A、CD21B、CD40C、CD22D、MHCⅡE、CD86答案:D60、T细胞分化发育的场所是A、肝脏C、骨髓D、法氏囊E、胸腺答案:E61、用人IgG免疫动物,理论上不可能诱导产生的抗体是A、抗κ链抗体B、抗λ链抗体C、抗γ链抗体D、抗独特型抗体E、抗α链抗体答案:E62、中和抗体发挥效应的主要作用机制是A、ADCC作用B、激活补体C、裂解病原体D、调理作用E、阻止病原体感染宿主细胞答案:E63、EB病毒的受体是A、CD2B、CD28C、CD21D、CD19E、CD8答案:C64、猪心可作为心脏移植的来源,属于A、人造器官移植B、自体移植C、同系移植D、异种移植E、同种异体移植答案:D65、可用于检测人类B细胞功能的实验是A、E花环试验B、溶血空斑试验C、肥达氏反应D、结核菌素试验E、乳酸脱氢酶释放法答案:B66、下列关于IgG的叙述错误的是A、可分为四个亚类B、可通过胎盘C、抗原结合价为二价D、CH2有补体C1q结合点E、经木瓜蛋白酶水解后可获得Fab'2片段答案:E67、以下对于补体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的生物学意义描述错误的是A、引起机体自身细胞溶解,导致组织损伤B、参与抗寄生虫C、引起癌变D、参与抗病毒如流感病毒E、参与抗细菌答案:C68、有关环孢素A的描述错误的是A、主要作用是降低T细胞活性B、抑制细胞因子的释放C、用于治疗急性移植排斥反应D、从真菌代谢产物中提取E、也用于治疗肿瘤答案:E69、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是由哪类补体缺陷引起A、C1INH缺陷B、C1q缺陷C、C4缺陷D、C9缺陷E、C3缺陷答案:A70、HLAⅡ类分子与抗原肽结合的部位是A、α1和β1结构域B、α1和α2结构域C、β1和β2结构域D、α1和β2m结构域E、α2和β2m结构域答案:A71、患者,女,35岁,无肾病病史,突发肾小球肾炎,检查发现患者急性感染溶血性链球菌,已能检测出抗体。

抗原抗体反应

抗原抗体反应
抗原抗体反应
(antigen-antibody reaction)
purpose master:
1.抗原抗体反应原理及特点。 2.带现象、前带、后带、亲合力、
亲和力概念。 be familiar:
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 know:
免疫学检测的类型。
概念:抗原抗体反应是指抗原抗体的 特异性结合反应
补体结合试验
观察测定溶血现象 +++
中和反应
病毒中和试验 病毒感染性丧失
+
毒素中和试验
外毒素毒性丢失
++
免疫标记技术 荧光免疫技术
检测荧光现象
++++
放射免疫技术
检测放射性
++++
酶标免疫技术
Hale Waihona Puke 检测酶底物显色++++
发光免疫技术 测定发光强度
++++
生物素-亲合素技术 结合其它标记技术 ++++
金标免疫技术
1. Ag + Ab 一定条件 Ag —Ab(动态平衡)
解离
动态平衡公式:
[Ag] + [Ab]
K1 K2
[Ag-Ab]
K1:结合常数;K2:解离常数
四、阶段性
两个阶段
特异性结合
数秒~数分钟, 肉眼不可见
可见反应阶段
数分~数小时 肉眼可见
Section 3 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
一、Ag/Ab自身因素 (一)Ag
一、特异性(specificity)
概念:一种抗原只能与其相应的抗体结合起反应(e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原抗体反应特点

比例性
– 抗原为多价、抗体为双价,只有 当两者的结合价相互满足,产物 的体积较大,迅速出现明显现象 等价点 抗原抗体比例最合适,两者 完全反应,上清液中无游离的抗原或 抗体
沉 淀 物 总 量 等价点
抗体 过剩 前带
抗原抗体 比例合适 等价带 抗原量增加
在抗原抗体反应过程中,往往对标本 进行稀释,其目的是使两者比例处在 等价带范围内
抗原抗体反应

抗原抗体反应原理
– – – – 免疫学检验中所涉及的抗原、抗体多为蛋白质类 在反应前能以较稳定的胶体溶液状态存在 稳定因素 当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稳定因素被破坏,便会出现肉 眼可见现象

抗原抗体的结合力为非共价结合
– 静电引力、范德华力、氢键、疏水作用(50%) – 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使疏水基团暴露,水化膜被破坏
抗原 过剩 后带
倍比稀释:将待测的血清(抗体)进行倍比稀释
1:2
1:4
1:8
1:16
1:32 1:64
1:128
1:256
1:512
前带
等价带:1:8~明显现象(++)的标本最高稀释度
抗原抗体反应特点
可逆性
– 抗原抗体之间为弱的非共价结合 – 高盐、低pH能破坏抗原抗体的结合 – 用于物质的提纯 – 用于建立检测技术

反应物自身的因素
– 抗原
性状、结合价、种类
– 抗体
来源
H型抗体、R型抗体、单克隆抗体 特异性和亲和力 浓度
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

环境因素
– 电解质

提供阴阳离子,中和表面电荷 生理盐水、磷酸盐缓冲液等较为常用 合适的pH使抗原或抗体表面带有一定的电荷 pH6~9较为适宜
– pH

– 温度

影响抗原抗体的热运动 37℃最常采用
混匀抗原抗体、增加两者的接触机会
– 震荡与搅拌

抗原抗体反应的类型

非标记的免疫反应
– – – – 沉淀反应 凝集反应 补体参与的反应 中和反应
荧光免疫技术 放射免疫技术 酶免疫技术 发光免疫技术 金标免疫技术

免疫标记技术
– – – – –

电解质在溶液中所解离出的阴阳离子中和表面电荷

衡量抗原抗体结合能力
– 亲和性(affinity) 抗原抗体间固有的结合力 – 亲和力(avidity) 在反应系统中抗原抗体实际的 结合能力
抗原抗体反应特点

特异性
– 抗体的超变区与抗原的抗原 决定簇的结合 – 是建立免疫学检验的基础 – 当两种抗原之间存在相同抗 原决定簇时会发生交叉反应 – 交叉反应会对结果产生干扰, 也可加以利用简化检测

抗原抗体反应特点
阶段性
– 结合阶段 抗原抗体发生碰撞后,由于空间结构的吻合, 所发生的近距离作用



发生迅速,但不出现肉眼可见现象 为抗原抗体的一级反应
– 反应阶段 抗原抗体长时间作用,发生交联,并在电解 质的作用下出现肉眼可见现象

发生缓慢,出现肉眼可见现象 为抗原抗体的二级反应
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