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免疫学实验技术抗原-抗体反应讲解学习

合集下载

抗原抗体的反应原理

抗原抗体的反应原理

抗原抗体的反应原理
抗原抗体的反应原理是生物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涉及到生物体内复杂的免疫应答机制。

简单来说,抗原抗体反应是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外来入侵者(如细菌、病毒等)或体内异常细胞(如癌细胞)的过程。

抗原是一种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它可以是来自外部的微生物(如细菌、病毒)或其产物,也可以是体内自身产生的异常物质(如癌细胞)。

抗原具有特异性,即只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淋巴细胞结合。

抗体是由免疫系统产生的,能够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

当抗原进入人体后,免疫系统会识别并产生相应的抗体。

抗体与抗原的结合是高度特异性的,即一种抗体只能与一种特定的抗原结合。

这种特异性结合是抗原抗体反应的基础。

抗原抗体反应的过程包括两个阶段:首先是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这是一个快速而可逆的过程;其次是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的进一步处理,如被其他免疫细胞吞噬、降解或进一步激活免疫反应等。

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在医学上有广泛的应用,如诊断疾病(如免疫检测、抗原检测等)、治疗疾病(如免疫治疗、疫苗接种等)和研究生物学问题(如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

通过深入了解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免疫系统的功能和机制,从而为医学研究和应用提供更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抗原抗体反应的课件ppt

抗原抗体反应的课件ppt
比例性
抗原抗体反应具有比例性,即当抗原和抗体比例适当时,反应最完全,形成的免疫复合物 最多。当抗原或抗体过量时,反应则不完全,形成的免疫复合物也较少。这种比例性是由 抗原和抗体的浓度以及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决定的。
02
抗原抗体反应机制
抗原识别与结合机制
抗原表位识别
T细胞通过TCR识别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B细胞通过BCR识 别抗原表位。
抗原抗体反应特点
特异性
抗原抗体反应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即一种抗体只能与相应的抗原发生反应,形成免疫复合 物。这种特异性是由抗原决定簇和抗体结合部位的互补性决定的。
可逆性
抗原抗体反应是可逆的,即在一定条件下,免疫复合物可以解离成游离的抗原和抗体,再 次相遇时仍可重新结合。这种可逆性是由抗原抗体结合的亲和力决定的,亲和力越高,结 合越牢固,解离越困难。
优化抗体药物设计
通过机器学习技术对抗体进行优化设计,提高抗 体的亲和力和特异性。
抗原抗体反应模拟
利用深度学习技术模拟抗原抗体反应过程,为药 物筛选和开发提供新工具。
THANKS
感谢观看
自身免疫性疾病检测及诊断
01
02
03
检测方法
介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 病相关抗体检测方法,如 ELISA、免疫印迹技术等 。
临床意义
阐述自身抗体检测在自身 免疫性疾病诊断、病情监 测和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 值。
病例分析
通过具体病例展示自身免 疫性疾病抗体检测的临床 应用,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药物开发中抗原抗体反应的意义
01
阐述药物开发中抗原抗体反应的研究意义,包括药物安全性、
有效性等方面。
药物抗原性的研究方法
02

免疫学中的抗原抗体反应

免疫学中的抗原抗体反应

免疫学中的抗原抗体反应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对抗病原微生物和其他异物的防御机制及其调节的学科。

而抗原抗体反应则是免疫学领域中最为基础和重要的理论之一。

本文将探讨免疫学中的抗原抗体反应,对抗原抗体反应的组成、结构和功能进行详细的讲解,以期让读者对这一免疫学理论有更加深入的认识。

一、抗原抗体反应的组成抗原是指能够诱导机体免疫应答的物质,包括病原微生物的分子、细胞成分、内源性物质和外源性物质(如药物、化学物质等)。

抗体则是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一类可溶性免疫蛋白,能够结合特定抗原并诱导一系列效应。

抗原抗体反应指的是抗原与其特异性抗体相互作用的过程,进而形成不同形态的复合物或者涉及到特定效应细胞的激活。

抗原与抗体结合的过程通常是一个高度特异性的过程,只有抗体能够识别并与抗原相互结合。

而抗原抗体反应也就是由这种特异性的物理化学互作用而诱导的。

二、抗原抗体反应的结构抗原抗体反应的产生与复杂的抗体分子的结构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抗体是一类Y型的结构,具有两个相同的轻链和两个相同的重链组成。

这种基本的结构通过具有不同类别的结构域和伸长段的重构和变形而形成了不同的抗体类别和亚类别,从而使得它们在特定抗原分子结构的识别和结合上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除此之外,抗体还可以通过分子间交联形成更大的复合物,包括不仅是单分子的聚合体(如二聚体、六聚体等),还可能是跨分子的聚合体(如IgM天然免疫球蛋白等)。

三、抗原抗体反应的功能抗原抗体反应在机体免疫防御中发挥了多种功能。

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导致抗原被清除的作用。

在体内,免疫攻击的目标通常是病原微生物和其他异物,这些病原体和异物表面都有一些特定的抗原分子,这些抗原分子能够与机体免疫系统中的抗体特异结合并诱导特定的细胞和分子效应。

当抗体与病原体或异物表面的抗原结合时,抗体就会形成一个复合物,这个复合物能够承载胆固醇、细胞因子、补体成分等。

通过这些载体,抗体就能够引起运输到肝脏和脾脏的粒细胞被激活从而清除病原体和异物。

医学免疫学实验一抗原抗体反应

医学免疫学实验一抗原抗体反应

抗原制备方法
1 合成抗原
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合成具有抗原性的化合物。
2 提取抗原
从生物样品中提取具有抗原性的分子。
3 重组技术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备具有抗原性的蛋白质。
抗体制备方法
1 动物免疫法
2 体外免疫法
将抗原注射到动物体内,使其产生抗体。
利用体外细胞培养系统产生抗体。
3 单克隆抗体技术
通过细胞融合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
抗原抗体反应对抗原浓度非常敏感,可用 于定量检测。
抗原抗体反应的分类
直接反应
直接检测抗原或抗体的存在, 例如免疫荧光法和酶联免疫 吸附试验(ELISA)。
间接反应
利用辅助物质间接检测抗原 或抗体的存在,例如免疫印 迹法(Western Blotting)。
功能性反应
评价抗体的生物学活性,例 如中和试验和血凝试验。
医学免疫学实验一抗原抗 体反应
本讲座将介绍医学免疫学实验中的抗原抗体反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探讨 其在疾病诊断和药物应用中的重要性。
什么是抗原
抗原是指能诱导机体免疫反应的物质,可以是细菌、病毒、细胞、蛋白质或多糖等。
什么是抗体
抗体是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一类蛋白质,具有识别和结合抗原的能力。
抗原与抗体的相互作用
抗原检测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利用酶标记的抗体或抗原进 行检测,常用于病毒和细菌 的检测。
免疫电泳法
利用电泳分离技术检测抗原 的存在,常用于蛋白质分析。
免疫层析法
利用成型的免疫层析柱分离 和检测抗原和抗体,常用于 快速筛查。
抗体检测方法
免疫荧光法
利用荧光标记的抗体检测目 标物,常用于细胞和组织的 检测。

免疫--抗原抗体反应

免疫--抗原抗体反应

Avidity
• The overall strength of binding between an Ag with many determinants and multivalent Abs
Keq =
104
Affinity
106 Avidity
1010 Avidity
抗原抗体亲合力示意图
三、亲水胶体转化为疏水胶体
(三)绞链区
在IgG,IgA的CH1与CH2之间的区域称为绞链 区。
此区域含有大量脯氨酸,富有弹性及伸展性, 能使抗体分子与不同距离的抗原决定簇结合, 也利于暴露Ig分子上的补体C1q结合点而激活 补体。
第一节 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
抗原抗体反应:指抗原与相应抗体之间所发生 的特异性结合反应。 物质基础:
抗原 + 抗体
(亲水胶体) (亲水胶体)
抗原抗体复合物电解质 可见反应 (疏水胶体)
第二节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特异性 比例性
可逆性 阶段性
一、特异性
特异性:抗原与抗 体结合反应的专一 性
分子基础:抗原表位与抗体 分子高变区之间空间构型的 互补性
抗原抗体反应特异性示意图
交叉反应(cross reactions)
电解质: 生理盐水或缓冲液 酸碱度: pH6~pH9 温 度: 15℃~40℃,37℃最适
第四节 免疫学检测技术的类型
反应类型
实验技术
凝集反应 直接凝集试验
间接凝集试验
抗球蛋白试验
沉淀反应 液相沉淀试验
免疫电泳技术 补体参与 补体溶血试验 的反应
补体结合试验
结果判断 观察凝集现象 同上 同上 观察沉淀,检测浊度 观察扫描沉淀峰、沉淀弧 观察测定溶血现象

第十四章免疫学检测技术

第十四章免疫学检测技术

将发光物质(如吖啶酯、鲁米诺等)标记抗 原或抗体,发光物质在反应剂(如过氧化阴离子
)激发下发射光子,通过自动发光分析仪测定光
子产量,可反映待检样品中抗体或抗原含量。 该法灵敏度高,常用于检测血清超微量活性 物质(甲状腺素等激素)。
5.免疫印迹法(immunoblotting)
该法又称Western印迹法,其结合凝胶电
免疫电泳原理图解
火箭电泳 (Rocket Electrophoresis)
火箭电泳也称单向电泳扩散免疫沉淀试验, 是把单向免疫扩散同电泳结合在一起的方法。抗原 在含有定量抗体的琼脂中泳动,两者比例适宜时, 在较短时间内生成锥形的沉淀峰。在一定浓度范围 内,沉淀峰的高度与抗原含量成正比。此法的特点 是需时较短,故可用于快速沉淀标本中抗原的含量。
1.直接凝集(direct agglutination) :
细菌或红细胞与相应抗体直接反应,可出现 细菌或红细胞凝集现象。
2.间接凝集(indirect or passive agglutination) : 检测针对可溶性Ag的Ab 3.间接凝集抑制试验 (direct agglutination inhibition test) 4. 协同凝集试验(co-agglutination test)
用于检测特异性抗体。用已知抗原包被固相,加入
待检血清标本,再加酶标记的二抗,加底物观察显 色反应。
2)免疫细胞或免疫组化技术
应用酶标记的抗体与组织或细胞抗原发生反 应,结合形态学观察,对组织或细胞表面抗原 进行定性、定量、定位。
ICC
IHC
3.放射免疫测定法(radioimmunoassay, RIA)
5种成分,3个系统
反应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反应系统与补体的作用

详细介绍抗原抗体反应

详细介绍抗原抗体反应
• “应”——指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产物即抗体或免疫效应细胞; • “答”——指相应抗原与免疫应答产物结合并将其排除体外。
抗原的理化性质
✓抗原多是分子量在4000以上的生物大分子。无机物溶解于水以后以离子的形 式存在,不能与抗原识别受体形成足够数量的非共价键,故不能成为抗原。
✓蛋白质、多糖、脂多糖和DNA等是常见的抗原。
详细介绍抗原抗体反应
• 抗原的基本知识 • 抗原决定簇 • 抗原-抗体相互作用
2
一、抗原的基本知识
抗原(Antigen)
• 是指那些能够通过TCR和BCR特异性结合而激活T或B淋巴细胞、诱导正或负免 疫应答的物质。
• 正应答导致抗体和效应T细胞的产生,而负应答则引起宿主对抗原的无反应状 态,即免疫耐受。
42
四、阶段性
第一阶段:抗原与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阶段 特点:反应快
第二阶段:反应可见阶段 特点:反应时间较长
43
抗原抗体反应影响因素
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抗原抗体本身的因素; 另一方面是反应环境因素。 一、反应物自身因素 抗原抗体反应中,抗原和抗体是反应的主体,所以它们的特性直接影响其结合 情况。 (一)抗原 抗原的理化性状、表面抗原决定簇的种类和数目等均可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结 果。
21
三、抗原-抗体相互作用
• 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 • 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 • 抗原抗体反应的应用
放免测定、Elisa、Western Blot······
22
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
抗原抗体反应:指抗原与相应抗体之间所发生的特异性结 合反应。
体内:体液免疫应答的效应作用 包括
体外:各种免疫学检测技术
44

《抗原抗体反应》课件

《抗原抗体反应》课件

夹心反应
总结词
指抗原和抗体结合后,其复合物可与其 他物质结合,形成夹心结构所引发的反 应。
VS
详细描述
在夹心反应中,抗原和抗体结合后,其复 合物可以与另一种物质结合,形成一种夹 心的结构。这种反应可以显著增加反应的 灵敏度,常用于检测低浓度的抗原。例如 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中,酶标 板上的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再与酶标记的 抗体结合,形成夹心结构。
抗体
指由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的 球蛋白。
抗原抗体的特性
特异性
抗原和抗体之间的结合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即一种 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发生结合反应。
亲和力
抗原和抗体之间的结合力称为亲和力,亲和力的大 小决定了抗原抗体反应的强弱。
可逆性
抗原抗体结合后形成的复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解 离,即抗原抗体反应具有可逆性。
凝集反应
观察抗原抗体结合后颗粒物的凝集情况,判断反 应结果。
荧光免疫技术
利用荧光物质标记抗体或抗原,通过荧光信号的 强弱判断反应结果。
06
抗原抗体反应的注意事项
实验前的准备
实验材料准备
确保抗原和抗体溶液的浓 度和纯度,选择适当的标 记物如荧光染料、酶等。
实验设备检查
检查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如离心机、显微镜、酶标 仪等,确保其正常运行。
02
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
抗原抗体的结合力
02
01
03
静电吸引
抗原和抗体带有相反的电荷,通过静电吸引相互结合 。
氢键
抗原和抗体中的极性基团形成氢键,增强结合力。
疏水相互作用
抗原和抗体的非极性基团相互靠近,形成疏水键。
抗原抗体的亲和力

《抗原抗体反应》课件

《抗原抗体反应》课件

免疫测定技术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01
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通过酶标记技术检测样本中微量抗
原或抗体的方法。
免疫荧光技术
02
利用抗原抗体反应标记荧光物质,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信
号,对细胞或组织中的抗原进行定位和定性分析。
免疫印迹技术
03
将抗原抗体反应与电泳技术结合,分离并检测复杂样本中的抗
免疫学领域的发展趋势
免疫疗法
随着免疫疗法的发展,抗原抗体反应在肿瘤、感染等疾病的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免疫预防
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研发新型疫苗,提高预防传染病的效果。
THANKS
感谢观看
亲和力定义
抗原和抗体结合时,它们 之间的亲和力是指它们相 互吸引的强度和稳定性。
亲和力常数
亲和力常数是用来描述抗 原和抗体结合强度的物理 量,其值越大表示结合越 稳定。
亲和力影响因素
亲和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 响,如抗原抗体的结构、 电荷分布、溶剂环境等。
抗原抗体反应的动力学
反应速率
抗原抗体反应的动力学特征包括 反应速率和反应机制。
等。
05
抗原抗体反应的实验操作
抗原抗体的制备
抗原的制备
选择适当的抗原物质,经过适当的处理和纯化,确保抗原的纯度和特异性。
抗体的制备
免疫动物以产生特异性抗体,通过细胞培养或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
抗原抗体的纯化
亲和层析
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特性,通 过亲和层析介质分离纯化抗体。
凝胶过滤层析
利用分子大小差异进行分离,排除杂 质,纯化抗原抗体。
详细描述
当抗原和抗体结合后,由于分子量增 大,可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物。这种 沉淀反应可用于检测抗原或抗体的存 在,如免疫比浊法测定抗原的浓度。

医学免疫学检验-抗原抗体反应精品PPT教学课件

医学免疫学检验-抗原抗体反应精品PPT教学课件

17
1 Structure of Immunoglobulin
四肽链结构:
light chain(L链):Kappa(κ)与 lambda(λ)
heavy chain(H链):μ、γ、α、δ、ε链, IgM,IgG,IgA,IgD和IgE
链与链之间由二硫键连接
2020/12/6
18
可变区(Variable region):VL VH
29
Opsonization
2020/12/6
30
免疫球蛋白
IgG
IgA
IgM
IgD
IgE
重链名称
γ
α
μ
δ
ε
重链功能区数目
4
4
5
4
5
主要存在形式 分子量(KD)
单体 146-170
单体、双 160体,400
五聚体 970
单体 175
单体 188
碳水化合物(%)
4
10
12
18
12
血清浓度(mg/dl) 1150±300 210±50
层浆细胞
-
-
-
免疫作用
2020/12/6
抗菌、抗 病毒、抗 毒素、自
身抗体
粘膜局部 早期防御
免疫作用, 作用,溶
抗菌、抗 菌,溶血,
病毒,免 SmIgM,
疫排除功 天然血型

抗体,类
风湿因子
SmIgM+ SmIgD+ 正应答
抗寄生虫 感染,I型 超敏反应
31
三、Principle(原理) of Antigen
超变区(hypervariable region, HVR):
互补决定区

图解抗原抗体反应类型和原理ppt

图解抗原抗体反应类型和原理ppt

Keq =
104 Affinity
106 Avidity
1010 Avidity
二、抗原抗体的结合力
不形成牢固的共价键,通过非共价键结合
这种弱的结合力涉及几种分子间的作用力 1、静电引力 3、氢键 2、范德华引力 4、疏水作用力
一、静电引力 概念:抗原和抗体分子带有相反电荷的氨基和 羧基基团之间相互的引力。又称库伦引力。
研究生课程抗原抗体反应类型
(antigen – antibody reaction)
抗原抗体反应:指抗原与相应抗体之间
所发生的特异性结合反应。
体内:体液免疫应答的效应作用 体外:各种免疫学检测技术
包括
本章讲述的抗原抗体反应,主要是指抗 原和抗体在体外结合所表现的反应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 第二节 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 第三节 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
1、电解质: (1)作用:中和抗原抗体复合物表面电荷,使 其靠拢聚集成出现大块聚集复合物。 (2)常用电解质:0.85%NaCl、各种缓冲液 2、酸碱度: 一般抗原抗体反应以pH6~9为宜,有补体参 与的反应以pH7.2~7.4为宜。 3、温度:一般抗原抗体反应以15~40℃为宜, 最适温度为37℃。
概念:两种不同的抗原分子具有部分相同或类似结 构的抗原表位,可与彼此相应的抗血清发生反应。
B
抗原抗体交叉反应示意图
二、可逆性(reversibility)
1、概念:是指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成复合物后,在
一定条逆性。 2、原因:抗原抗体的结合是分子表面的非共价键 结合,因此形成的复合物不牢固。
1、比例性是指抗原与抗体发生可见反应 遵循一定的量比关系。 2、以絮状沉淀实验为例,受抗原抗体比 例性的影响非常明显。

抗原抗体反应

抗原抗体反应

西南民族大学
4.疏水作用力
两个疏水基团在水溶液中相互接触时,由 于对水分子排斥而趋向聚集的力称为疏水作用 力,或称为疏水键。当抗原抗体反应时,抗原 决定簇与抗体上的结合点靠近,互相间正、负 极性消失,由静电作用形成的亲水层立即失去, 从而促进抗原与抗体的相互吸引而结合。疏水 作用力在抗原抗体反应中的结合是很重要的。 提供的作用力最大,约占总结合力的50%。
西南民族大学
亲和力与亲和性有关,也与抗体的结合价 和抗原的有效决定簇数目相关。例如,IgG为 两价,其亲和力为单价的l03倍;而IgM为5~10 价;其亲和力为单价的107倍。亲和力越大,抗 原抗体结合越牢固。而在单克隆抗体反应系统 中,只有某些决定簇起作用,因此,单克隆抗 体与相应抗原的亲和力相对较弱。
西南民族大学
2.酸碱度 合适的pH是抗原抗体反应的必要条
件之一。血清学试验一般以pH6--9为宜,超出 此范围可影响抗原和抗体的理化性质,导致假 阳性或假阴性结果。当pH为3左右时,接近细 菌抗原的等电点,可出现非特异性酸凝集,造 成假象。
西南民族大学
3.温度
抗原抗体反应一般在15一40℃范围内 均可进行,最适温度为37℃。在此范围内温度 越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增加抗原抗体接触 机会,反应速度越快,但亦容易引起复合物解 离;温度越低,反应速度缓慢,但抗原抗体结合 牢固,易于观察。某些特殊的抗原抗体反应需 要特定的温度,如冷凝集素在4℃时与红细胞结 合,20℃以上反而解离。
西南民族大学
实验证明,在同一抗原抗体反应系统中, 不管抗原和抗体浓度如何变化,其沉淀反应的 最适比始终恒定不变(如表抗原与抗体浓度的 最适比始终是1:4)。最适比亦称为抗原抗体反 应的等价点。
西南民族大学

第十四章免疫学实验技术抗原-抗体反应

第十四章免疫学实验技术抗原-抗体反应
第十四章 抗原-抗体反应
第一节 抗原-抗体反应
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体内或体外相遇可发生特异性结合,呈现某种 反应现象 因抗体主要来自血清,因此在体外进行的抗原抗体反应称为血清 学反应或免疫血清学技术 由于抗体纯化技术及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发明与应用,抗体不一定 来自血清,因此,血清学反应已不能完全代表抗原-抗体反应。
抗原结合部位 VH
可 变 区
N端
VH VL
CH1
VL
CL
CL
Fab段
FC 段 恒 定 区
铰 链 区 CH2
补体结合
CH3
Fc受体结合
C端
2、抗原抗体结合是分子表面的非共价键结合(可逆性)
结合力的大小取决于两分子间由氢键、疏水键、静电引力和范德 华力组成的引力与电子云产生的排斥力相互作用后的合力
补体结合反应 抗原抗体结合后激活补体所致的反应
中和反应 细菌外毒素或病毒与相应抗体结合所致的中和反应
本章思考题
简述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通常应用0.85%的氯化钠作为稀释液,以供给适当浓度的电解质。 2、温度 一般常使反应在37℃水浴中进行。 3、酸碱度 抗原-抗体反应适原的物理性状及参加反应的成分不同,分为: 沉淀反应 凝集反应 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所发生的反应 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所发生的反应
两分子之间有较强的结合力,但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解离,解离 后的抗原和抗体性质不变.
抗原与抗体的结合是分子表面的结合,这一过程受物理化学的、 热力学的法则所制约,结合的温度应在0-40℃内,pH在4-9范围 内。如超过60℃或pH降到3以下时,则抗原抗体复合物又可重新 离解。 利用抗原抗体既能特异性结合,又能在一定条件下重新分离,可 进行亲和层析,以制备免疫纯的抗原或抗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章-免疫学实验技术抗原抗体反应
抗原-抗体反应特点
1、抗原与抗体的结合是特异性结合(特异性)
伤寒杆菌的抗体只与伤寒杆菌结合,不与痢疾杆菌结合,反之亦 然
这种特异性结合是由抗原分子上的决定簇和抗体分子V区中的超 变区相互适应所决定的。但抗原成分复杂,常含有多种抗原决定 簇,可以刺激机体分别产生相应的抗体,即多克隆抗体.
抗原-抗体反应种类
根据抗原的物理性状及参加反应的成分不同,分为: 沉淀反应 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所发生的反应
凝集反应 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所发生的反应 补体结合反应 抗原抗体结合后激活补体所致的反应
中和反应 细菌外毒素或病毒与相应抗体结合所致的中和反应
本章思考题 简述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利用抗原抗体既能特异性结合,又能在一定条件下重新分离,可 进行亲和层析,以制备免疫纯的抗原或抗体。
3、抗原-抗体反应可分为两个阶段(反应的阶段性)
第一阶段为特异性结合阶段,此阶段需时短,无可见反应出现 第二阶段为可见反应阶段,需时较长,出现可见现象,表现为沉
淀、凝集和细胞溶解等。
4、抗原与抗体结合是否呈现明显可见的反应现象,与两者的分子 比例密切相关(最适比例性)
抗原抗体反应主要影响因素
1、电解质 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抗原抗体均带负电荷,适当浓度的电解质
会使它们失去一部分负电荷而相互结合,出现明显的沉淀或凝集 现象。 通常应用0.85%的氯化钠作为稀释液,以供给适当浓度的电解质。
2、温度 一般常使反应在37℃水浴中进行。 3、酸碱度 抗原-抗体反应适宜的pH为6-8
只有在抗原与抗体呈适当比例时,结合反应才出现凝集,沉淀等 可见反应结果,在最适比例时,反应最明显。
因抗原过多或抗体过多而出现抑制可见反应的现象,称为带现象。
凝集反应时,因抗原为大的颗粒性抗原,容易因抗体过多而出现 前带现象,因而需将抗体作递度稀释,而固定抗原浓度。
沉淀反应的抗原为小分子的可溶性抗原,通常稀释抗原,以避免 抗原过剩而出现后带现象。
如果两种不同的抗原物质具有部分相同或类似结构的决定簇,则 与抗体血清反应时可出现交叉反应。如变形杆菌与立克次氏体之 间有共同抗原决定族。(其他例子)
抗原结合部位
可 变 区






VH
CH1
N端
VH VL
VL CL Fab段
CL FC 段
CH2 补体结合
C端Βιβλιοθήκη CH3Fc受体结合2、抗原抗体结合是分子表面的非共价键结合(可逆性)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结合力的大小取决于两分子间由氢键、疏水键、静电引力和范德 华力组成的引力与电子云产生的排斥力相互作用后的合力
两分子之间有较强的结合力,但在一定条件下,可发生解离,解离 后的抗原和抗体性质不变.
抗原与抗体的结合是分子表面的结合,这一过程受物理化学的、 热力学的法则所制约,结合的温度应在0-40℃内,pH在4-9范围 内。如超过60℃或pH降到3以下时,则抗原抗体复合物又可重新 离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