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知识结构
中国古代史知识框架
中国古代史知识框架:
1、历史进程(王朝体系)
(1)原始社会:距今约170年万年前元谋人——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前
(2)奴隶社会:
夏朝(建立)商朝(发展)西周(强盛)春秋(衰亡)
前2070年前1600年前1046年前771年前476年
(3)封建社会:前475年—1840年(鸦片战争前)
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前475年前221年220年589年907年1368年1840年3、教科书知识框架
(1)总体特征:世界文明古国,传统文明各领域取得突出成就,存在一定局限;虽有变化,但传统文明发展呈现很强的延续性。
(1)政治:先秦“王政”时期→公元前221年后帝制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1912年结束。
必修Ⅰ专题一,选修4第一单元三个皇帝+汉武帝
(2)经济:传统农业(自然经济)居于核心地位,是中国古代重大文明成就的基础;传统手工业和商业有一定发展;明清时期出现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重农抑商政策推行两千余年。
未能自主产生近代工业文明。
必修Ⅱ专题一
(3)文化:儒学是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传承发展两千余年,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制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文学艺术产生重大影响;文学艺术、传统科技取得突出成就,但未能自主产生近代文艺科技。
必修Ⅲ专题一、专题二;选修4第二单元第一课
(4)相互关系:稳固的农耕经济支撑着漫长的专制主义,诞生了以求稳守成、强调秩序、家国同构、社稷本位为特征的儒学体系,古代文学艺术和传统科技深受农耕经济、专制主义、儒学体系的影响;另一方面,专制主义(重农抑商)和儒学体系(仁政)十分关注和维护农耕经济的稳定,这既保护了农耕经济,又阻碍了传统经济的革命性变化。
中国古代史通史结构图
中国古代史知识结构图:1)农业:①木石骨器、耒耜 ②土地制度:井田制 2)手工业:①青铜 ②丝织 ③官营 3)商业:职业商人出现经济: 3.西周(镐京) 政治: 1)分封制:①含义 ②对象③义务 ④等级序列 ⑤作用 2)宗法制:①目的 ②核心 ③大小宗 ④作用 3)礼乐制:①作用 4)三者关系: 一:夏商西周 1.夏:公元前2070年,国家,公共权力,阳城2.商:神权色彩,占卜,甲骨文,殷 总体特征 二:春秋战国洛邑 经济: 1.农业:1)工具:铁犁牛耕 2)水利:都江堰 3)土地制度:私有 2.手工业:私营,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商业:1)私商兴起 2)重农抑商 时代特征1.思想:百家争鸣文化:1)背景:①政治 ②经济 ③文化2)流派:3)意义:①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②道家:老子、庄子③法家:韩非子④墨家:墨子 2.科技:①司南②日食、彗星、《石氏星表》③九九乘法表 3.文艺:①甲骨文②楚辞《离骚》③绘画《人物龙凤图》魏国,李悝 秦国,商鞅 政治: ①背景: ②措施:政治;经济; 文化 ③结果: ④影响: 1.变革背景: 1)直接原因 2)根本原因 区别 1)春秋:齐国,管仲 2.改革: 2)战国:五:魏晋南北朝1)背景:1.中央官制的变化:三省制2.北魏孝文帝改革政治:2)措施作用:(见表格)3)影响:4)成功原因:前期后期经济:1.农业:1)水利:翻车2)土地制度:均田制3)税收:租调制2.手工业:1)灌钢法2)白瓷文化:1.思想:佛道思想冲击着儒学:1)原因2)内容3)作用2.科技: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3.艺术:1)东晋,书圣,王羲之2)东晋,“以形写神”,顾恺之,时代特征经济:1.农业、手工业进一步发展,经济中心完成南移2.商业的发展1)纸币出现:交子2)市的变化:时空限制被打破 3)城市功能的变化:经济功能增强4)外贸兴盛于港口城市的繁盛:广州、泉州七.两宋东京、临安 2.社会危机:三冗两积 1.中央集权的加强:1)中央削相权:中书门下、枢密院、 三司 行政 军事 财政2)地方收实权:兵、权、钱3)影响:利、弊政治:3.改革1)庆历新政:①主持 ②中心内容 ③结局2)王安石变法:①主持 ②核心 ③措施作用 ④结局(见表格)文化:1.思想: 1)儒、释、道三教合一,儒学产生新的变化 2)程朱理学:①代表 ②思想 ③影响 3)陆九渊的心学:①代表 ②思想区别2.科技: 1)活字印刷术2)火药的广泛使用3)指南针用于航海时代特征六:隋唐大兴、长安 政治:1.中央:三省六部制 1)确立 2)内容 3)作用 2.地方:藩镇割据 节度使3.唐太宗与贞观之治:1)玄武门之变 2)贞观之治 ①表现②措施(政经文族外) ③晚期3)评价唐太宗经济: 1.农业:1)工具:曲辕犁 2)水利:筒车2.手工业:1)制瓷: 2)丝织3.商业与城市的发展:1)原因 2)表现①市②行③大都会④外贸文化: 1.思想: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2.科技:1)雕版印刷术 2)唐末火药用于战争3.文艺:1)诗歌①李②杜③白 2)传奇 3)书法:楷、草 4)绘画时代特征1.中央:中书省,一省制,宰相专权2.地方:行省制,中国省制的开端 1.农业:棉花种植普及,由南向北推广2.手工业:1)棉纺织业:①黄道婆②松江③新兴产业主要衣料 2)制瓷业:彩瓷时代,青花瓷,釉里红 3.商业:1)大都 2)泉州 1.思想:儒学受到冲击2.科技:1)天文:郭守敬,简仪,《授时历》 2)农学:王祯,《农书》3.文艺:1)元曲:①杂剧②散曲③关汉卿、马致远2)绘画:山水画,文人画1)原因:太祖废宰相,直统六部,政务繁忙,无力应付 2)过程:①太祖,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②成祖,设内阁,讨论军国大事 ③后来,获票拟权,权力增大 3)职责:皇帝的内侍咨询机构,不是行政、决策机构1)原因:皇权受到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的限制2)设立:雍正,军务,皇宫内,初始暂设军事机构,后为中枢机构 3)职责: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4)特点:简、速、密 5)作用: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了君主专制 1)利:加强了君主专制,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2)弊:极大妨碍着社会的进步,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了被动挨打的祸根 1)平定三藩叛乱 2)收复台湾3)平定准准噶尔叛乱和多伦会盟 4)中俄雅克萨之战和《尼布楚条约》2)评价:1. 手工业发展:1)私营占主导 2)明代斗彩,五彩瓷3)清代珐琅彩2. 商业:1)商业市镇兴起 2)农产品进入市场 3)商帮:徽商,晋商3.经济政策:1)重农抑商:2)海禁与闭关政策:4.资本主义萌芽:1)特点:雇佣关系 2)受阻原因 3)影响 1.思想:1)更新理学:王阳明心学: 八:元朝大都 政治 经济 文化 时代特征九:明清应天京师政治 经济 明内阁清军机处 影响 11.中央集权的强化 2.康熙帝 1)巩固统一措施 时代特征2)批判思想:①李贽的异端思想②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文化2.科技:1)医学: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2)农学:明王祯《农书》 3.文艺:1)小说 2)绘画 3)书法 4)京剧。
简明中国古代史知识结构对照表
日本朝鲜
秦
汉
文
化
科学技术
纸的发明
西汉出现--东汉蔡伦改进
天文历法
西汉《太初历》--东汉张衡与浑天仪、地动仪
数学
《周髀算经》与九章算术
医学
《神农本草经》、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
学术思想
董仲舒的思想、经学的谶纬化、王充与《论衡》
宗教
西汉佛教的传入和东汉道教的兴起
史学
司马迁和《史记》、班固和《汉书》
十六国
前期
前赵、后赵、前燕、前秦
后期
与东晋对峙
南北朝
南朝
420年--589年,宋-齐-梁-陈,建康
侯景之乱,士族的衰落
江南经济的发展
北朝
439年,北魏鲜卑族拓拨焘统一北方
孝文帝改革(班俸禄、均田令、租调制、三长制、汉化政策
北魏分裂:东魏--北齐;西魏--北周--隋
文
化
科学技术
数学
刘徽、祖冲之与圆周率
政治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皇帝、三公九卿、郡县制)
经济文化
统一全国田税:“使黔首自实田”
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拆关卡,修驰道等
思想
焚书坑儒
扩大疆域
修筑长城,北御匈奴
南征越族,开凿灵渠
秦末农民起义(前209--前206年)
原因
暴政:赋税沉重、徭役繁多、刑罚苛暴
经过
陈胜、吴广起义(大泽乡),揭开序幕
新
王莽篡权--改制失败--绿林赤眉起义
东汉
光武中兴--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外戚宦官专权和党铟之祸--羌人反抗和黄帜起义
经济
土地状况
东汉豪强地主的田庄
农业
耧车、代田法和区种法
中国古代史知识结构
三国两晋南北朝
(时代特征: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国家长期处于分裂局面,朝代更替频繁;皇权低落
北魏孝文帝等顺应民族融合趋势,进行改革。
九品中正→士族发展与衰落
北民南迁,商品经济低落
铁犁牛耕继续向边疆地区推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为隋统一创造条件。
均田制、租调力役制
科技与文艺进一步发展,不少领域取得世界领先成就;出现三转型时期)
王室衰微、诸侯纷争混战,分封制瓦解,社会动荡;各国为增强国力纷纷改革。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出现
官僚集团统治
铁犁牛耕。
土地私有制度逐步确立
以精耕细作、小农经济为特征的传统农业出现,重农抑商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租庸调制→两税法
曲辕犁-垦荒,江南继续发展
坊市制度扬一益二
隋唐时期以雕版印刷、火药为代表的科技世界领先;哲学、宗教兴盛;文学艺术全面辉煌。唐文化泽被深远,促进了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三教合一,儒学复兴
宋元
(时代特征: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和农耕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宋与辽夏金的对立,元朝再度统一。北宋初年全面分权,加强制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利、弊(冗官冗兵,积贫积弱)都非常突出。各少数民族加快封建化进程,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对外交流进一步发展。王安石变法
农耕文明达到顶峰,农业、手工业发展超过了前代水平,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明朝中后期江南民营手工业出现稀疏的资本主义萌芽,清朝时缓慢发展。
商帮
在思想领域,产生了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具有进步思想的学者;在科技领域,中国在传统科技方面继续领先世界,但在近代自然科技和人文科学方面则明显落后于西方;在文学艺术领域,则开始出现鞭挞礼教的小说、戏剧作品,如《红楼梦》等。西学东渐。
中国古代史知识结构整理
中国古代史知识结构整理一、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时期(公元前约2100年至公元前221年)1.人类原始社会:人类最早的社会形态,在这一阶段,人类还没有形成固定的居住地和农业经济,生活方式以狩猎和采集为主。
2.夏朝:传说中的中国第一个朝代,人们开始定居下来,农业生产逐渐发展,社会逐渐出现等级制度。
3.商朝: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实际记载的朝代,奴隶制逐渐形成,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发展。
4.西周:周朝的前期,中原地区的统一,封建制度初步确立。
5.春秋战国:中国历史上分裂最为严重的时期,各国割据,诸侯争霸,思想也开始多样化。
二、封建社会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1840年)1.秦朝:统一中国的第一个中央集权王朝,实行郡县制,推行统一的文字、尺度和度量衡。
2.西汉:中央集权逐渐形成,设立郡国制,推行科举制度,开创了前期正史的编纂。
3.东汉:后期封建制度逐渐衰败,中央集权逐渐瓦解,地方割据明显。
4.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割据,建立了三个独立的政权,经济开始衰退。
5.隋朝:统一了中国,推行科举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但统治时间较短。
三、封建社会与帝国时期(公元618年至公元1840年)1.唐朝:统一中国的中央集权王朝,经济、文化达到顶峰,是中国古代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2.宋朝:北宋和南宋两个时期,南北朝时期的统一,科举制度开始完善,宋代科技、商业等方面有了很大发展。
3.元朝: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外族政权,实行蒙古族的政治制度,封建制度逐渐衰败,同时由于蒙古族的统治,促进了不同民族的交流。
4.明朝:封建制度的巅峰时期,海外贸易和文化交流兴盛,农业生产逐渐完善,科技进步显著,但朝政腐败导致朝代的衰落。
5.清朝: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实行满族的政治制度,与外界保持相对封闭,国内经济衰退,封建社会开始走向末路。
以上是中国古代史知识结构的一个简要整理,其中涉及了重要的时期、朝代以及对中国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迁和发展进行了概括和总结。
中国古代史知识结构
中国古代史知识结构一、先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经济:刀耕火种(井田制)-铁犁牛耕(小农经济)政治:奴隶制贵族政治(宗法制、分封制)-封建官僚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诸侯争霸-战国七雄兼并战争-秦统一六国思想:百家争鸣(儒法道墨)-以吏为师,以法为教(《诗经》《楚辞》)民族:民族融合-第一个封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二、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经济:土地兼并,庄园经济,豪强地主经济势力的壮大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发展秦朝:中央官制,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官制,郡县制。
西汉,中央官制,汉武内外朝;地方官制,郡国并行制到推恩令;选官制度,察举制;监察制度,刺史制度[东汉演变为掌握地方军政实权的管理机构,东汉地方官制为州郡县制] 豪强地方势力壮大,阶级矛盾激化,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思想:秦朝法治-汉初无为-汉武“独尊儒术”-西汉末佛教传入-东汉末道教兴起民族:张骞通西域,西域都护对外:汉武,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开通,东西交通的开始。
中华文化圈的初步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儒家文化圈)。
三、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220-公元589年)封建国家的分裂时期经济:士族庄园经济(寺院经济)的兴衰;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均田制),江南的开发;政治:制度上,察举变为九品中正制、三省六部制雏形;地主阶级内部力量变化,士族衰落、庶族兴起;民族关系上,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政局上,由分裂动荡逐步走向统一。
思想:佛道冲击儒家正统地位。
四、隋唐(公元581-公元907年)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均田制、租庸调制-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土地兼并-780年,两税法政治:制度创建,中央三省六部制、选官科举制、地方道州县制地主阶级内部力量变化,士族衰落、庶族兴起;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化;民族关系,开明的民族政策,民族管辖形式多样,统一多民族国家重要发展时期。
政局上,由封建一统走向蕃镇割据思想:佛道冲击儒学正统地位对外:中华文明圈正式形成五、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时期(公元907-1368年)封建国家的分裂时期经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不抑兼并,租佃制;商品经济发展(市、交子);海上丝绸之路;政治:制度创建,中央两府三司制分割宰相行政、财政、军政权;地方文臣知州、通判节制,各路转运使集中财权,禁军强干弱枝-王安石变法;元,行省制。
中国古代史通史知识点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Ⅰ、知识结构:皇帝制度形成:秦朝中央三公九卿地方:推行郡县制君权不断加强演进与强化:从汉到元中央: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地方权力不断削弱明:废丞相,设内阁清:设军机处——顶峰Ⅱ、课程标准:1.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2.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3.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4.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Ⅲ、知识要点: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分封制的内容:周天子将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的后裔分封于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
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作用: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从而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2.宗法制的内容: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与次子庶子血缘上兄弟关系,政治上是君臣关系。
由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由宗法关系决定的等级。
作用: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结合在一起。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具体体现。
它们互为表里,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西周王朝统治政治支柱。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1.“始皇帝”的来历: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以后二世、三世直至万世,并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
2.郡县制建立:背景:秦统一后,为维护统治,经讨论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确定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实现了地方权力向中央的集中。
中国历史知识结构体系[简述]
中国历史知识体系
奴隶社会 (公元前 2070 —公元前 476 年)奴隶社会形成夏朝:阳城(豫西晋南) ·B2070— B1600 ·大禹、启、桀·大禹建夏 ·启实行王位世袭制 ·夏桀亡国·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设立国家机器,实行奴隶主阶级专政·三代农作物品种丰富(五谷) ·耕作技术进步(集体耕作、木器石器、青铜农具少、用粪肥、草木灰、绿肥) ·畜牧业占有重要地位(拉车、祭祀)·青铜铸造发达号称青铜时代(夏少、商繁盛、 西周生活化) ·玉器加工发展(商妇好墓玉器) ·纺织业发展(西周平织物、斜纹提花、刺绣) ·陶瓷业(商周原始瓷器) ·制漆(河母渡红漆碗、商周用漆饰车)·夏朝交通工具种类多 ·商人善于经商,以贝为币 ·商都成为繁华都市 ·西周修筑大道,设有旅舍、建立邮驿传递制度 ·三代都城是政治交通中心 是中华文明勃兴时期,为后世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奠定基 础
中国历史知识体系
一、中国古代史知识表解 中国古代史的断限从 170 万年前的元谋人到 1840 年的鸦片战争前夕,包括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中国的古代社会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古代社会相比,既有 共同的发展规律,也有自己明显的特点。中国古代文明的连续性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最突出特 点。中国历史上虽有分裂割据时期,但长期的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明显趋势。通常情况下, 中国古代史分为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鸦片战争前) 六个时期。
1.时代特征: ①政治上:国家实现统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巩固; ②经济上:封建经济得以发展; ③民族关系上:民族关系发展。秦汉时期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的第一个极为重要的历 史时期,各民族联系得到加强,匈奴、越族和西域各族等少数民族为祖国的历史,特别是对 边疆的开发作出了伟大贡献。 ④对外关系上: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外交的开创时期。“丝绸之路”开辟了中西
我国古代史知识框架
中国古代史1、中国历史的开端(原始社会)中国远古时代的人类:远古时代:夏前史,原始社会,石器时代。
原始群,打制石器,旧石器时代原始社会氏族公社,磨制石器,新石器时代(野蛮时代)注:原始群指为生存以血缘关系组成的松散群体。
氏族公社特点:1族外婚2血亲关系3特定名称、固定信仰、原始共产制确立:同祖母,特定氏族符号,族外婚为前提,血缘关系为纽带,具有共同信仰的比较牢固的经济生活社会单位。
产生的社会基础:定居和族外婚猿人(旧早)杂交京谋田原始群古人(旧中)血缘婚(同辈婚)马丁长大原始社会新人母系(旧晚)族外婚(氏族内部禁婚)山河柳河畔羊氏族社会对偶婚(主夫主妻)父系一夫一妻制家住纹龙注:京谋田:北京、元谋和蓝田。
马丁长大:马坝、丁村、长阳和大荔。
山河柳(新人):山顶洞、河套和柳江。
河畔(半)羊(仰)(母系):河姆渡、半坡和仰韶。
家渚(住)纹(汶)龙:齐家、良渚、大汶口和龙山1农为主,现畜牧经济 2磨石器,南稻北粟3手工制陶母系1族外婚,对偶婚组织 2定居村落3母权制图腾:象征,族徽,母系盛行,需求保护。
1铜器发明经济 2第一次(农业和畜牧业)父系 3第二次社会分工(手工业和农业)组织: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禅让制氏族制的瓦解:生产力-剩余-贫富分化-私有制-阶级-国家中国古代国家形成的特点:氏族部落间的冲突与联盟中形成。
我国远古社会的传说黄帝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黄帝炎帝阪泉之战。
三皇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禅让制:民主-推举-承认-确立。
2、夏商西周(奴隶社会)夏朝的考古发掘和文化遗址二里头文化:59,徐旭生,河南偃师二里头,系统发掘,夏文化。
兵礼器(国家确立的重要标志),制骨,陶窑,农业工具原始,陶酒器,贝,墓葬分化,宫殿,建筑群。
夏商周断代工程:人社自结合,科技手段,学科交叉,解决年代,96-00。
夏朝的巩固和发展自禹始,入文明,奴制立,都阳城,迁阳翟。
涂山之会:对禹朝贡,行臣服礼。
钧台之享:阳翟,“所以示诸侯礼也,诸侯所由用命也”太康失国:启子太康,不恤民事,东夷后羿,得拥夺权。
中国古代史复习知识结构
中国古代史复习知识结构政治史:一.早期国家的政治智慧宗法制(继承制度)分封制(管理制度)王位世袭制二.大变革时代的社会变迁大变革时代的内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动)改革变法的潮流(商鞅变法)百家争鸣与民族融合三.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古代国家的建立政治上: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秦律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修建大型公共工程(长城驰道灵渠)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法家独尊四.古代国家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及规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1.皇权完胜相权三公九卿内外朝三省六部二府三司中书省内阁制度军机处2.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郡县制推恩令三长制藩镇割据文臣做知州行省制度3.康熙帝对边疆的管理册封首领平定叛乱设置机构反抗侵略平等条约五.几个重要的政治现象1.盛世与乱世贞观之治康乾盛世2.改革与变法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3.统一与分裂秦、隋、元的统一与制度建设4.少数民族的贡献政权与政治智慧经济发展与互补文化的多元发展经济史:一.农业:1.农产品自己培育丝路引进海上丝路传入大航海时代东西方交流2.生产方式刀耕火种铁器牛耕精耕细作3.农具耧车翻车曲辕梨筒车4.农业技术灌溉(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灵渠大运河圩田)施肥选种二牛抬杠耕法代田法轮作5.四大农书《四民月令》(《汜胜之书》)《齐民要术》《农书》《农政全书》6.产量与人口7.重要现象北民南迁经济重心南移二.手工业1.三大部门官营手工业主导民营手工业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主体2.三大行业纺织业(提花机“扬一益二”棉花成为主要衣料)陶瓷业(“南青北白”“青花瓷”景德镇手工工场)冶铁业(“铸铁柔化”“灌钢法”遵化佛山)三.商业1.商品农业手工业提供奢侈品成为日用品2.货币秦半两汉五铢唐开元通宝宋交子会子明清白银3.市场中原市场城市市场农村市场长途贩运(区域性经济中心)4.商人商人商帮(晋商、微商、行商)5.商路丝绸之路海上丝路贸易通道6.城市功能(政治中心到经济中心经济中心到政治中心)布局(城市分布)格局(城市内部功能区分布“朝”“市”“坊”7政策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文化史一、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法家独尊黄老思想独尊儒术三教合流三教归一(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二.科学技术发展1.天文学《夏小正》闰月哈雷彗星《甘石星经》沈括郭守敬2.数学《九九乘法表》数位数值制《九章算术》《圆周率》3.农学四大农书4.医学扁鹊《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5.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雕版活字)火药指南针三.文学艺术1.汉字与书法2.文学的发展平民化世俗化综合化3.艺术的发展音乐绘画(风俗画)舞蹈4.京剧艺术。
初中中国历史(七年级下)知识结构
初中中国历史(七年级下)知识结构
中国古代历史:
一、早期社会
1、旧石器时代:史前时期的社会,主要有晚晴商、夏、商、周。
发展出人类的首部
文明史——《史记》。
2、原始社会:是一个比较简单的社会形态,以相互关系为主,分为宗法制、血缘制、占有制和所有制。
二、夏至商
1、夏文化: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发展到已明显标志着宏大文明发展过程的夏
文化。
主要有夏国、桀国、商国。
2、商朝:部分商汤和周文王统治的时代,重农殖,发展商品经济,出现第一部历法-
-“毗鱼”,文字的记载大量出现,社会思潮在转型。
三、西周文化
西周文化是一种以文字为基础的文化形态,它延续商朝的文明传统,发展出统一的文
字体系。
其中的第一部历法《汉书》、第一部诗集《诗经》,以及重新编制的国家法典——《春秋》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复杂的时期,兴起了宋、越、鲁、楚、燕等多个小国,势力辐射了整个中国,也是晚至商文学花朝和思想变革的重要时期,对后世文学、宗教、
礼制有深远影响。
五、秦汉
1、秦朝:始建公元前221年,在春秋战国中期出现,建立的第一个单一的中央集权
的封建王朝。
秦始皇统一了中国人民,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统一者,他革除了封建制,大
力推进农业生产和文明发展。
2、汉朝:211年至252年,兴建了第一个完整的中央集权朝代,建立了完善的文字系统、四百四十名爵位,通过西汉律法实行统一的法律制度。
汉朝也是文学、哲学、医学的
发展的鼎盛时期,出现了很多重要的思想著作,留给后代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高考历史复习通史知识整合框架
一、中国古代史通史结构(一)总特征:(1840年以前)政治:奴隶社会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经济: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手工业、商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二)中国古代史核心知识突破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历程2、中国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比较二、中国近代史通史结构时间范围: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兴起到胜利的历史,共近110年。
【阶段划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中国近代化:晚清时期,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时期。
一方面,西方列强逐步侵华,使中国社会不断地半殖民地化;另一方面,中华民族不屈求索,中国发展艰难地步入近代化(亦即现代化)。
具体表现:①政治上:一是列强发动侵华战争,中国陷入灾难深渊;二是中国奋起抗争求索,帝制受到致命冲击。
(法制化、民主化);②经济上:一是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卷入世界市场;二是近代工业蹒跚起步,民族资本艰难成长。
(工业化、市场化);③思想文化上:西学东中国近代史核心知识突破(一)、近代与列强签订不平等条约整理1、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及其附件(1843年)。
——鸦片战争(1840—1842)主要内容危害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中国人民从此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
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主要内容危害《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侵华方式转变)。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变动的原因:2、变动的表现:变动一:变动二:变动三:变动四:3、变动的趋势:4、写出右图所代表的经济形态A: B: C: D: E:5、变动的影响:(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曲折发展的历程特征时间原因影响19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结构变化;阶级结构变化;早期维新思想甲午战争后民资登舞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中国的近代化由器物层面开始提升到制度层面1912—1919(一战期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快) 促进了资、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1讲中国古代史概述 ppt课件
中国古代史 概述
一、中国古代史知识框架及分期:
(一)祖国历史
原始社会(约170 万年前-
原始人群 氏族公社
约前2070年)
传说时期
夏---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
的篇----先秦 奴隶社会(约前
2070年—前476 年
商---奴隶社会的发展时期 西周---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春秋--奴- 隶社会的瓦解时期
明清(鸦片战争前)
元谋人
二 远
人类群居 北京人
时期
山顶洞人
旧石器时代
古
河姆渡遗址
社
新
会
母系氏族公社
和 氏族公社
传 时期
说
半坡遗址
石 器 时 代
时
父系氏族公社: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代
传说时期
炎帝、皇帝和尧舜禹的传说
玉陶 时代
封建社会(前 475—1840年
战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
(二)封建大一统时期--- 秦汉 (三)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 (四)封建社会的繁荣--- 隋唐
(五)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 继续发展---
五代、辽、宋、夏、金、元
(六)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 社会由盛而衰---
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
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一、中华文明的发展1.考古发现与原始社会-中国的考古发现与文明起源-原始社会的特点和生活方式2.夏商周三代的兴起与发展-夏朝的建立和衰亡-商朝的兴起和发展-周朝的建立和统一3.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春秋时期的政治格局和变迁-战国时期的分裂和战争-孔子和墨子的思想传播4.秦汉时期的统一与繁荣-秦始皇的统一和变革-汉朝的兴起和统治-汉武帝的与开放5.魏晋南北朝的动荡-三国时期的政治争斗-魏晋南北朝的兴起和衰落-佛教的传入和流行6.隋唐五代的繁荣与衰落-隋唐时期的国家统一和繁荣-五代十国时期的动荡和分裂-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影响7.宋元明清时期的巩固与变革-宋朝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元朝的政治统治和文化融合-明清时期的与开放二、世界古代文明的发展1.东地中海文明的兴起与辉煌-古埃及文明的崛起和发展-古希腊文明的发展和传播-古罗马文明的统一和繁荣2.印度河流域的文明-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兴起和特点-阿育王的统一和繁荣-印度教和佛教的传播与发展3.幼发拉底河流域的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兴起和发展-巴比伦和亚述帝国的崛起与衰亡-波斯帝国的统一与扩张4.华夏文明与他国的互动-希腊罗马和印度文明对中国的影响-丝绸之路的开辟和影响5.美洲、非洲、大洋洲的古代文明-美洲古代文明的特点和发展-非洲古代文明的兴起和影响-大洋洲古代文明的发现和传承三、各种政治制度与文明的变迁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封建制度的形成和兴盛-中央集权的建立与发展-科举制度的实施和影响2.世界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君主制度的兴起和传播-共和制度的建立和衰退-奴隶制度的存在和消亡3.宗教信仰的多样性与传播-佛教的传播和影响-基督教的兴起和传播-伊斯兰教的传承和发展四、文化交流与技术发展1.东西文化交流的影响-丝绸之路的开拓和活跃-文化艺术品的流通和传播-语言文字的交流和融合2.技术发展与社会变革-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影响-工业技术的发展和传承-商业贸易的发展与跨洲交流历史必修二包含丰富的内容,涉及中国和世界各个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与演变规律。
中国古代史框架
闭关
中国古代史知识框架
前秦(原始社会—BC221)
封建大一统—-秦汉(BC221-220)
魏晋南北朝(220-589)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581-907)
五代辽宋夏金元
封建社会衰落—明清(1368——1840)
政
治
史
①西周分封制
②春秋争霸、战国兼并战争
③变法奴内部:管仲改革
奴→封:商殃变法
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政治、经济
西北所至)
外
交
史
①秦汉与朝日(使者、经贸)
②汉越往来
③“丝绸之路”(路线、东西方交流)
④与安息、大秦的往来
盛①新罗、日本(使者、留学生、
况贸易、对朝日影响)
空②东南亚、印度半岛
前③中亚(波斯)、西亚(大食)
④欧洲(东罗马)、非洲(杜环)
开放郑和下西洋;华侨开发南洋;
↓西学东渐(利玛窦);葡占澳门;
殖民者东来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
①与匈奴的和战
②西域:张骞“凿空”、班超经营西域
③西南夷和北越
五胡内迁
促进融合
北民南迁
突厥、回纥、靺鞨、南诏、吐蕃
(兴起地区、重要首领、与唐中央关系
是今哪个少数民族祖先)
边疆少数民族强大,
中原中央政权弱小;
元朝民族大融合。
明清时期对蒙古、新疆、西藏、西南地区、台湾
地区管辖的加强;
清朝疆域(东、南、西、北四至及东南、东北、
文
化
史
思想:春秋孔子、老子;战国百家争鸣
科技:天文、物理、医学
文学:诗歌、诸子散文
艺术:绘画、音乐思想:哲学、教和史学;科技:天文历法、数学、医学、造纸
上海高一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框架
上海高一历史中国古代史知识框架中国古代史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它包括了从远古时代起直到清朝结束为止的历史。
中国古代史的学习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文明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上海高一历史课程中,学生们需要对中国古代史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下面是中国古代史知识框架的详细介绍。
一、夏商西周时期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史的开始阶段,也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国家时期。
夏商西周时期的主要内容包括夏、商、西周三个朝代的历史。
夏朝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朝代,始于公元前21世纪,终于公元前16世纪。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史的开始。
商朝则是夏朝的后继者,是中国古代的第一个真正的封建王朝,开始于公元前16世纪,终于公元前11世纪。
商朝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其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科技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西周是中国古代史上的第三个朝代,始于公元前11世纪,终于公元前771年。
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承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被誉为"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鼻祖"。
二、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的主要内容包括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始于公元前770年,终于公元前476年,是中国古代史上政治剧变时期的开始。
春秋时期的主要事件有介子推新政、齐桓公、晋景公等一系列重要事件。
在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国纷争,春秋列国实力相争。
战国时期相对春秋时期来说更加混乱,这一时期的历史充满战争和变革。
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有孟子说、荀子说、老子等一系列重要事件。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与剧变为中国古代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主要包括秦朝和汉朝两个朝代的历史。
秦朝始于公元前221年,终于公元前206年。
秦朝的主要事件包括秦始皇统一六国、焚书坑儒、修筑长城、统一文字、度量衡等一系列重要事件。
秦朝的统一和建设对中国古代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史结构
例3:如何评价春秋的争霸战争(导与练) 如何评价春秋的争霸战争(导与练) 性质:奴隶主贵族为争夺土地、人民的战争。 性质 : 奴隶主贵族为争夺土地 、 人民的战争 。 春秋无义战” “春秋无义战” 第一、争霸战争加快了统一中国的步伐。 第一、争霸战争加快了统一中国的步伐。 第二、争霸战争加速奴的瓦解,封的形成。 第二、争霸战争加速奴的瓦解,封的形成。 第三、争霸战争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第三、争霸战争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商朝是发展阶段, 商朝是发展阶段, 西周是鼎盛阶段, 西周是鼎盛阶段, 春秋是瓦解阶段; 春秋是瓦解阶段; 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政治制度不断发展: (2)政治制度不断发展:禅让制→王位世袭制 分封制→郡县制 观点: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观点: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石器→青铜器→ 石器→青铜器→铁器
例9:百家争鸣与欧洲文艺复兴有何相同 :百家争鸣与欧洲文艺复兴有何相同?
都发生在社会转型时期, 中国奴隶社会瓦解, 都发生在社会转型时期 , 中国奴隶社会瓦解 , 封 建制度确立时期;西欧是封建社会瓦解, 建制度确立时期 ; 西欧是封建社会瓦解 , 资本主义 生产关系产生与发展。 生产关系产生与发展。 都属于当时的思想解放运动, 极大地解放了人们 都属于当时的思想解放运动 , 的思想 在新思想成就中, 都突出了现实社会中 “ 在新思想成就中 , 都突出了现实社会中“ 人 ” 的 巨大的作用。中国以人为本的思想倾向突出; 巨大的作用 。 中国以人为本的思想倾向突出 ; 西欧 形成了“人文主义”的思想。 形成了“人文主义”的思想。
观点: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观点: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帮
在思想领域,产生了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具有进步思想的学者;在科技领域,中国在传统科技方面继续领先世界,但在近代自然科技和人文科学方面则明显落后于西方;在文学艺术领域,则开始出现鞭挞礼教的小说、戏剧作品,如《红楼梦》等。西学东渐。
造纸术等
三国两晋南北朝
(时代特征: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国家长期处于分裂局面,朝代更替频繁;皇权低落
北魏孝文帝等顺应民族融合趋势,进行改革。
九品中正→士族发展与衰落
北民南迁,商品经济低落
铁犁牛耕继续向边疆地区推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为隋统一创造条件。
均田制、租调力役制
科技与文艺进一步发展,不少领域取得世界领先成就;出现三教并立的局面。
农耕经济的继续发展:在农业和手工业繁荣的基础上,商品经济获得显著发展。南宋时,江南方农业生产已经超过北方,完全取代了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
坊市制度被打破
文化高度繁荣,继续领先于世界。活字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三大发明均在本阶段外传,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理学和心学的形成,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
学术下移诗经楚辞
秦 朝
(时代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确立(皇帝制、三公制、郡县制)
统一多民族国家开始形成
匈奴、百越、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暴政和战乱严重破坏经济
制-政
通过“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焚书坑儒加强了思想控制
思想文化专制统治↓
两 汉
(时代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中国古代史知识结构
政成时期)
早期国家出现,逐步形成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主要内容、以家国一体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王权、贵族集团统治,世卿世禄
早期农业生产,井田制基础上奴隶集体劳动;青铜时代工具:耒耜
生产方式:集体劳动、工商食官
中华古代文明的起源:甲骨文、青铜艺术、历法等
隋唐
(时代特征:古代社会的繁荣发展)
唐朝前期,国家统一,政治稳定,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贞观之治。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创立和发展,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入完善时期。
均田制瓦解→府兵制瓦解
节度使→募兵制→藩镇割据
唐蕃关系
以唐太宗为代表的统治者采取轻徭薄赋、劝课农桑的措施,使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出现了“贞观之治”等盛世局面。农业、手工业和商贸有了明显的发展。
租庸调制→两税法
曲辕犁-垦荒,江南继续发展
坊市制度扬一益二
隋唐时期以雕版印刷、火药为代表的科技世界领先;哲学、宗教兴盛;文学艺术全面辉煌。唐文化泽被深远,促进了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三教合一,儒学复兴
宋元
(时代特征: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和农耕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宋与辽夏金的对立,元朝再度统一。北宋初年全面分权,加强制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利、弊(冗官冗兵,积贫积弱)都非常突出。各少数民族加快封建化进程,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对外交流进一步发展。王安石变法
学在官府
春秋战国时期
(时代特征:重大社会转型时期)
王室衰微、诸侯纷争混战,分封制瓦解,社会动荡;各国为增强国力纷纷改革。中央集权制度的雏形出现
官僚集团统治
铁犁牛耕。
土地私有制度逐步确立
以精耕细作、小农经济为特征的传统农业出现,重农抑商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市民文化
明、清(鸦片战争前)
(时代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古代社会由盛转衰,面临新的转型)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空前强化,其突出特点即为君主专制的强化。明朝统治者废丞相,清朝统治者设立军机处。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中国的对外政策发生了明显变化。殖民者东来,统治者从开放转向闭关锁国。——东西文明冲突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与加强(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察举
黄巾起义→东汉政权瓦解→军阀混战 / 五族内迁
反击匈奴、西域两条丝路
汉初统治者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经济恢复发展
土地兼并→豪强地主
重农抑商、盐铁官营
北民南迁
瓷器
经董仲舒发展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开始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学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