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生起步作文现状的调查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小学生作文现状及心态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通过调查我校起步作文现状,了解小学生作文现状,摸清消极作文心态之根因。努力改变小学生作文现状,使其对作文具有健康向的积极心态,使作文教学与新课改同步达到“育人”的目标。

二、调查内容

从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为了了解小学生作文现状,我以本校为主要范围,从三、四年级学生及部分家长进行了跟踪调查。调查方式为问卷、座谈、听课、看作业、找学生个别交谈。调查内容:其一,小学生对作文的基本态度;其二,形成这样态度的原因;其三,对作文教学方式的看法和意见,希望和建议。调查中,回收问卷70份,浏览学生作文、日记、读书笔记20余本,听作文课5节,听阅读课15余节,与同行进行研讨2次,现将本次调查报告如下:

1、作文现状

现状一:空洞无生活。

现状二:表达缺乏情感。

现状三:抄袭内容雷同。

现状四:无话可说,下笔难。

2、心态表现

表现之一:害怕作文,视作文为“作难”。

问卷显示,不喜欢、害怕作文的学生约30.5%,且有随年级增设之势;三年级为30%,而四年级则为35%。

表现之二:写前不准备,怠惰、有依赖心理的多。

这两种心理表现于作文的全过程。

调查发现,在观察上,注意观察并有兴趣占11%,缺乏观察兴趣、不注意观察的占31%,观察时能展开联想想象的占10%,没有观察意见,不会观察的占21%。

对于平时写日记。发现学生大多没有写日记的要求和习惯。学生自己想写的8%,老师布置了才写的30%,每周写一次的15%,偶尔写的21%,每天写的仅占5%,只写一两句话的占16%。

在阅读,据统计尚有26%的学生不看课外书,27%的学生有时看,四年级以上的学生在老师要求一能摘抄优美句段的10%,写过读书感想的只占6.8%。

关于素材的来源,我抽样查阅了70名学生的作文,并与师生座谈了解材料来源结果如下:

上表显示,农村小学生作文素材基本上源于自己的生活积累的仅占10.2%,而依赖他人的材料的却超过63.3%。

表现之三:应试应付,奉命作文。

为什么写作文的调查数据统计:

上列调查数据显示,可以看出,学生中为老师而作文的被动心态所占的比例最大,而分数的价值比自身的发展和交流的需要,在学生的心目中才是主要的。

三、结果分析

综上所述,缺乏主动、缺乏兴趣、缺乏自信、缺乏激情、缺乏真情实感、缺乏创新意识,这“六缺乏”是小学生作文心理因素的主要表现,这些消极作文的心态,严重地影响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导致小学生作文水平上不去的主要原因。围绕学生对作文的消极心态,形成的根源,我又作了调查分析,并综合如下:

1、重“作文”,轻“做人”。

这种“人”、“文”错位的现象广泛存在于旧作文机制的各要素中。老师们尖锐地指出:过去瓣作文教学存在着“一手软、一手硬”、“一类虚、一类实”的现象,即“人文性”是软性,是“虚晃一枪”,而“工具性”则是“硬件”,是“实体”;在教育评估上,是“一眼闭,一眼睁”,即对人文素养忽视,眼睛盯的是分数;出版部门是“一边收,一边发”,即以“创收”为目的,出版发行各种提供现成答案和范文的小册子,让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作为主导的教师更是难辞其咎,广泛存在着“一头重,一头轻”现象,即重视教学生作文,轻教育学生如何认认真真做人。

2、不交流,不沟通。

首先作文教学没有真正体现作为交际工具的性质,没有看到交流思想和沟通情感是学生的重要的人生需要,不是从交际的需要出发,

很少努力去创设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对话”的情景,忽视让学生拥有广大的“读者群”。学生作文不知道是写给谁看的,成了没有交际对象的“面壁而作”,难以产生那种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直接交流时的愉悦和表达冲动。而缺乏这种内在的情感和需要的驱动,作文成了强制性训练,自然就是“奉命”而作。

其次教师忽略了与学生情感的沟通,教师没有把作文看成是师生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渠道,没有倾听学生真情实感的诚意和愿望。学生有话不想对老师讲。

再次,教师不重视调查学学情,作文教学目中无人。

“学生为什么怕作文”?其答案大多与教师有关。问卷显示:“作文中什么使你感到最难?”

问卷显示:

很多教师没作过学情调查和预测,对以上困难多不了解,不知道学生需要什么,喜欢什么,害怕什么,有什么困难和障碍,有什么特长和爱好等,于是作文指导便成了盲人瞎马,命题脱离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概念化、成人化。于是,作文与生活两张皮,自然难以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激发他们的情感,触动他们的心灵,诱发他们表达的欲望。

3、作文教学方法,老一套、封闭式,不解放。

对写什么、怎样写,写得怎样,多数教师缺乏训练目标,随意性,欠研究,作文课,总体上还是“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起草、誉正——教师批改——教师评讲”的教学结构。教师不给学生以选择表达形式的自由。我们对学生作了“你喜欢写哪类作文”的调查,在记人、记事、写景、状物、童话、科幻故事六类体裁中选择童话、科幻故事的占68%。然而这种孩子的喜闻乐见的形式多被视为“旁门左道”偶尔为之。训练主流拘泥于“记叙文”。单一的训练形式很难调动孩子的写作兴趣;不少教师放不开胆子激励学生爱说、多说、大胆说、说自己的话。训练中或在一句话上“精雕细刻”,动不动以“请说完整”、“请说连贯”要求学生,学生真是“未出师时心先死”,哪里还敢开口?或让学生鹦鹉学舌,“词非已出”,毫无个性可言;作文教学缺少学生自评、互评环节,不是指导学生自己去评价成败得失,而是以教师的主观认识代替学生的认识,将作文改得一片狼藉,“惨不忍睹”,学生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悦。凡此种种,使学生作文“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此捆绑式教学,如何能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创新?

4、不实践,少积累。

首先,生活积累的底子薄。学生观察生活、认识生活、酝酿情感没有进入作文教学结构的必要环节。作文教学被封闭在狭小的课堂内,与精彩纷呈的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相隔绝。即使开展了一些课外活动,也没有放在与课内教学同等的地位上规则,使之有序、有效,例如,如何教给学生以观察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好眼力;如何学会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