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阿勒泰地区产业发展方向与旅游业地位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报告四
阿勒泰地区产业发展方向与旅游业地位研究
一、阿勒泰地区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
区域的产业发展必须具备特定的环境和要素。
包括地理区位和环境条件、基础设施、经济发展阶段及与此适应的要素供应、市场网络建设、政策与战略、市场网络建设等。
可以说,这些条件的优劣程度及其在地域上的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产业发展的基础和重要前提。
(一)地理区位
阿勒泰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最北部。
地处东经85º31’37″-91º1’15″,北纬44º59’35″-49º10’45″之间。
东北部与蒙古国接壤,西部、西北部与哈萨克斯坦毗邻,北部与俄罗斯交界,边境线长约1145公里。
西南部同塔城地区毗连,东南和南部与昌吉州为邻。
地区下辖六县一市,东西宽402公里,南北长464公里。
总面积11.78万平方公里。
从经济地理位置来看,阿勒泰地区距乌鲁木齐市600多公里,与疆内其他城市距离也在200公里以上,地理位置对于阿勒泰地区产业发展不是十分有利。
(二)资源和环境条件
阿勒泰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资源,一些资源在新疆乃至我国都拥有十分突出的地位,而且资源的地域组合非常好。
按资源的重要程度划分依次为:
1.矿产资源
阿勒泰地区矿产丰富。
“阿勒泰”蒙语意为“金山”,地区自古以生产黄金而闻名,是新疆黄金、有色金属开发的重点基地。
地区矿产品种较多,目前已发现有色金属、黑色金属和稀有金属矿种84种,占我国拥有矿种数的43.3%,其中铍、白云母、钾长石等三个矿种储量居全国第一位。
除此以外,地区建筑材料、宝石等矿产储量也很丰富,品位也比较高。
境内的喀拉通克铜镍矿是全疆最大的铜镍矿,正在勘建开发的阿舍勒铜墙铁壁矿,伴生有金、银、铅等多种成分,潜在经济价值巨大,将成为我国第二大铜生产基地。
全区目前已探明储量的41种矿产品潜在价值达596亿元,开发远景广阔。
2.水资源
阿勒泰地区是全新疆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方,且可开发利用率比较高。
地区虽属大陆型北温带寒凉气侯,但北部有高大的阿尔泰山脉作屏障,由地形抬升导致雨雪较多,降水丰富。
境内水系广为发育,全区共有大小河流58条,年径流量达130亿立方米,占全疆的14%,水能理论蕴藏量342万千瓦,装机总量达320万千瓦。
区内有乌伦古河与额尔齐斯河两大水系,喀纳斯湖、阿克库勒湖、查干郭勒湖等高山湖泊及平原湖泊众多,福海县境内的乌伦古湖是我国十大淡水湖之一。
全地区水域总面积192万亩,占其全部国土面积的1.1%。
丰富的水资源是阿勒泰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持与改善的最有利的自然条件,是阿勒泰地区成为新疆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
3.土地资源
阿勒泰地区国土总面积11.78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3.80万平方公里,占32.29%,丘陵河谷2.60万平方公里,占22.09%,荒漠(戈壁)4.15万平方公里,占35.2%。
地区人口密度5.04人/平方公里,远低于我国平均水平。
地区耕地面积为268.72万亩,适宜种植小麦、玉米、豆类、甜菜等作物,目前仅开发了可耕地的9.8%。
草原面积为14615万亩(其中可利用面积10750万亩),占全疆草场面积的14.3%。
4.森林资源
阿勒泰地区的森林资源是仅次于天西林区的新疆第二大天然林区。
地区内有林地面积为1303.97万亩,占其全部国土面积的7.4%。
森林面积72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12%,为自治区重要的林业基地之一。
林木以西伯利亚落叶松为主,其次为西伯利亚云杉、冷杉、西伯利亚红松、杨、桦树等。
5.野生动物和水产资源
阿勒泰地区是一个巨型的动植物资源库,全区野生药用植物达200多种,野生动物近400种,其中20余种被国家列为不同级别的保护类别。
境内有富营养型水域面积200多万亩,渔业资源丰富,生长着十几种名贵的冷水鱼,年最高产量达4800吨之多。
6.旅游资源
阿勒泰地区自然环境优美,风光秀丽,历史悠久,文化多样,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全区可开发的旅游景区达30多处,闻名遐迩的喀纳斯湖、布伦托海风景区以及大漠风光、冰川雪岭、湖泊温泉、岩画石刻和浓郁的草原风情等为开展阿勒泰地区独具风格的旅游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三)经济发展阶段与要素供给
1.经济发展阶段
注:在计算西部12省(区、市)占全国比重时,为西部12省(区、市)占31个省(区、市)合计的比重。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2),《阿勒泰统计年鉴》(2002)。
建国以来,特别是1978年以来,阿勒泰地区同全国各地区一样,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地区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农牧业、工业和服务业都得到了很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显著提高。
到2001年,阿勒泰地区人口达59.46万人,国内生产总值达34.7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10.81亿元,农业总产值达16.31亿元,工业总产值达12.7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6507.00元(当年价)。
按可比价格计算,阿勒泰地区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9.18亿元,比1952年增长了近40倍,年平均增长9.64%,比1978年增长了近7倍,年平均增长8.27%。
随着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地方财政收入、各项存款余额和居民消费也迅速提高。
从1978年到2001年,阿勒泰地区预算内财政收入由36.6万元增加到1.35亿元,各项存款余额由1.13亿元增加到36.0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8794.2万元增加到10.91亿元。
值得指出的是,与全国相比,阿勒泰地区经济增长的速度在改革开放以前高于全国平均增长速度,在改革开放之后则低于全国平均增速。
这说明阿勒泰地区和广大西部地区一样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落后于东部地区。
从国内生产总值的波动来看,阿勒泰地区经济发展很不平稳,波动很大,图1描绘了自1978年以来阿勒泰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变动情况。
从图中可以看到,除1983年到1988年增长比较稳定外,其他年份波动很大,1994年还出现了负增长。
对比全国平均增长率的变动情况,可以看出阿勒泰地区的经济增长波动要远大于全国经济增长波动。
改革开放以来,阿勒泰地区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地区三次产业的比例已经从1978年的46:27:27,调整到2001年的37:28:35,虽然仍然是第一产业比例最高,但与第三产业已经相差不多,关键还是第二产业比例较低。
近年来地区工业经济发展迅速,1995-2001年平均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为8%。
目前,阿勒泰地区电力、煤炭、矿产、冶炼、建材、皮革、造纸、制药、食品、黄金珠宝加工等行业已经初具规模。
到2001年地区轻重工业比例为34:66,重工业在工业中处于主导地位。
但从总体上看,地区工业基础仍然较为薄弱,工业企业规模小,产品单一,绝大部分工业企业缺乏科技、管理人才,技术装备落后,产品技术含量低,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变化的需求。
图1 阿勒泰地区经济波动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2),《阿勒泰统计年鉴》(2002)。
2.要素供给
阿勒泰地区土地资源富裕,但资金、技术和劳动力资源供应却相对稀缺。
阿勒泰地区耕地面积大,开发不到10%,很有发展前景。
地区草场资源也很丰富,阿勒泰已经成为新疆最大的牧业生产基地。
但地区资金供应却不足,2001年,阿勒泰地区银行各项存款余额为36.06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5.5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9.21亿元,存贷差仅为5.85亿元。
自1992年到2002年10月底全区招商引资合同金额共计30多亿,落实资金9亿元。
从劳动力供应来看,阿勒泰地区人口较少,城镇人口更少,社会从业人口并不充裕,而且受教育程度比较低,虽然外来劳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本地劳动力的不足,但总体上地区劳动力资源数量少、素质低。
阿勒泰经济落后、科技基础差,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而且因地处偏远,对区外技术和人才的引进能力都有限。
(四)基础设施
交通方面,1978年以前,阿勒泰地区基本上没有柏油路,现在几乎乡乡通了柏油路。
国道216线、217线以及民航机场的扩建,拉近了阿勒泰与外界的距离。
目前,全地区共有国道2条、省道7条,总里程1724公里,各类地方道路640公里,等级路面1359公里。
形成了以国道、省道为主,县乡道路为辅,公路与航空并举的立体交通网雏形,交通运输状况大为改观。
近年来阿勒泰地区通讯能力有了很大提高,邮电事业跨入全国先进行列,基本形成了微波、光缆、卫星通信三位一体的现代通讯网络。
到2001年,地区市话装机总容量达到8.23万门,电话普及率达到8.43%。
地区广播电视系统改革发展顺利,“村村通”工程全面落实,目前地区广播覆盖率达到95.34%,电视覆盖率达到92.8%。
地区能源建设实施了“一线两翼”规划,先后建成了北屯火电厂、哈尔交火电厂、托洪台水电站、哈巴河山口电站等一大批工程项目,总装机达到10.415万千瓦,初步解决了能源紧张的矛盾。
电气化县建设步伐加快,富蕴县已建成电气化县。
全区无电村逐年减少。
阿勒泰地区医疗卫生条件比较好,2001年,阿勒泰地区每千人口拥有医生数3.23人,拥有病床数4.05张,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教育事业发展也比较快,2001年有各类学校341所,在校学生人数达11.45万人,小学入学率达97.9%。
(五)政策与战略
阿勒泰地区处于我国西部地区,我国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阿勒泰经济的发展提供重大的战略机遇。
“十五”期间西部开发的主要任务是,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科技教育等重点任务,集中力量在水利、交通、通信、能源、市政、生态、农业、科技、教育和农村基础设施等方面建设一批具有明显带动作用的重点工程,扎扎实实地推进西部打开发。
战略布局之一就是依托亚欧大陆桥,选择现有经济基础条件较好的区域,发挥中心城市的集聚功能和辐射作用,以线串点,以点带面,实行重点开发,带动周围地区和农村发展。
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人口合理转移,繁荣城镇经济,因地制宜地发展大中小城市,加快小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
抓住国家实施大开发的战
略机遇争取国家更多的转移支付和政策倾斜,将会大大地加速阿勒泰地区经济发展的进程。
(六)市场规模
阿勒泰地区人口和城镇都不密集,工农业生产相对还比较落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其市场容量比较小。
同时,阿勒泰地区地处新疆西北角,距离区外消费市场比较远,交通又不便利,且因生产的主要为原材料初级产品,单位重量产品的价值不高,难于承受长距离、高成本的交通费用,其商品难以迅速销售到全国各地。
从总体上讲,阿勒泰地区与国内外市场的联系很不紧密,只有少数一些企业在各地建立了一些销售中心和局部市场网络。
二、阿勒泰地区产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
(一)阿勒泰地区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
从总体上看,阿勒泰地区在产业发展方面具有以下几个优势:
1、可开发利用的资源丰富,开发前景广阔
阿勒泰地区国土资源、矿产资源、水电资源和旅游资源都非常丰富,极具开发价值。
阿勒泰地区人口密度只有5.04人/平方公里,小于新疆的11人/平方公里,更远小于全国的133人/平方公里。
全地区可耕地面积达1600万亩,宜林地面积960万亩,四季草场面积达1.4亿亩,而且地区降水较为丰沛,非常有利于农业、牧业、林业发展。
阿勒泰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质构造,具有多种多样的成矿地质条件,是自治区以及全国著名的黄金、宝石和有色金属产区。
地区矿种齐全,探明储量居全国第一的有3种,居全国前十位的有12种,居新疆首位的有21种。
区内的阿勒舍铜矿是新疆最大的铜矿,铜锌矿石总储量3777万吨,铜的品位为2.43%,锌的品位是2.78%,伴生有金、银、铅、硫等多种成分,是我国第二大铜基地。
喀拉通克铜镍矿拥有高品位铜镍储量2449万吨,铜的品位在1.19%,镍的品位在0.8%以上。
在黑色金属(以铁为主)方面,全区平均品位达到45%,并有相关规模的富矿。
例如全疆第一的百年矿山——蒙库铁矿就具有矿床储量大,矿体埋藏浅,矿体走向长,易露天开采,矿石质量稳定,有害杂质少等优点。
阿勒泰地区水电资源丰富,地区电力公司总装机容量5.439万千瓦,2001年完成购电量2亿千瓦时。
区内拥有水能理论蕴藏量342万千瓦,可开发的水电资源为226.12万千瓦,水能资源开发潜力很大,目前全区装机总容量为10.07万千瓦,仅仅占可开发潜力的4.5%。
阿勒泰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独特,开发潜力巨大。
根据已掌握的资源情况,目前初步确定地区旅游资源数量为106处,其中高品位旅游资源为29处,分属六大类29种类型。
主要品种有:以被誉为中国最美的湖——喀那斯湖为龙头的生态旅游。
以布伦托海海滨风景区为主的消闲旅游。
以阿勒泰市人文景观为主的观光度假旅游,以青河三道海子蒙古皇陵为代表的草原文化旅游。
以喀纳斯泰加林、友谊峰、可可托海三号矿坑、富蕴地震断裂带、五彩城和硅化木为代表的科考科普旅游。
以哈巴河白桦林、白沙湖、鸣沙山-阿黑土别克一线的边塞风光以及民族风情旅游,以三个开放口岸和争取开放的喀纳斯口岸为基地的边贸、购物旅游和跨国旅游。
2、与多国接壤,边境贸易发展有相当的潜力
阿勒泰地区分别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接壤,边境线长1205公里,地区有三个开放口岸,是自治区口岸数量较多的地区之一。
地区自1989年正式开放第一个口岸至1999年十年间,出入境货物累计25.39万吨,完成货值13.1亿元,出入境人员累计5.96万人次,出入境交通工具7.82万次。
口岸是对外开放的门户,口岸开放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区口岸的开放和地区边境贸易的发展,是发展地方经济的有效途径和推动力量。
地区口岸从无到有对外贸易从小到大,为地区的经济建设扩宽了发展空间,注入了活力,也带动了口岸所在县、乡的经济快速发展。
可以预见,发挥开放口岸的优势,一定能够进一步促进阿勒泰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调整。
3、民族众多,少数民族文化丰富
阿勒泰地区长期以来就是多民族聚集区,分布着哈萨克、汉、维吾尔、回、乌兹别克、俄罗斯等十三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56%。
多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发展是阿勒泰地区的一大特色和优势。
哈萨克等少数民族主要从事牧业和农业,放养和培育了许多地方特色的牲畜和作物,为地区的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
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历史遗产,也成为地区发展的不可多得的财富。
民族风情和民族文化已经成为地区旅游开发中的亮点之一,民族特色的工业、手工业也成为地区市场中的走俏商品,促进和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图2 阿勒泰地区人口民族构成
资料来源:《阿勒泰统计年鉴》(2002)。
4、地区体制转轨迅速,有一定后发优势
在西部地区比较而言,阿勒泰地区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都起步早,发展快。
地区在1982年就全面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和牧场分包到户,使劳动者与经营者合二为一,极大的激发了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并且使农牧民有了很大的自主权,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养殖品种。
地区工业企业中非国有经济的比重已经超过60%,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地区商贸企业基本上实现了非国有化,民营经济在地区商贸经济中成为了主力军。
异军突起的阿勒泰地区乡镇企业,围绕地区“以牧为主、矿业开发、旅游兴区”的发展方针,走出了一条符合阿勒泰实际的发展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阿勒泰地区乡镇企业逐步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撑力量,在推动地区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
用。
民营经济和乡镇企业的发展,丰富了地区的所有制成份,调整优化了产业结构,推动了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非常有利于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另外,阿勒泰地区经济发展与东部地区相比起步晚,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体制改革和产业升级的经验,可以少走弯路,积蓄后发优势。
(二)阿勒泰地区产业发展的劣势条件
当前,在阿勒泰地区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主要具有以下不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1、区位条件差,对外交往不便
阿勒泰地区地处亚欧大陆深处,又处于边境地区,基础设施落后,交通、通讯不畅,与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联系很不方便。
地区远离铁路线,多数企业货物运输仅能依靠公路运输,货物进出的成本较高。
例如由于交通设施还比较落后,无法满足大量公路运输的要求,致使蒙库铁矿运输成本占到企业成本的三分之一以上,制约着生产和销售,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另外地区气候条件差,冬季漫长而寒冷,一年中适合生产的时间短,许多产业发展受到影响,设备不能充分利用。
比如地区建筑施工只能集中在5-10月进行,其余半年时间根本无法进行户外施工。
2、经济发展水平低,实力弱、基础差
从总体上讲,阿勒泰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地区经济的整体实力还比较弱,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基础还不牢固。
地区经济的结构小而全,小而杂,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不高,2001年地区工业总产值中大、中、小型企业的比例为2:27:71,地区独立核算的56家企业中有28家亏损,亏损总额达10116.3万元,占地区工业企业销售总值的20%左右。
国民经济中的科技含量低,农村经济和一些工业行业仍然以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为主,2001年地区技术更新改造投资为6391万元,不足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6%,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仅为96万元。
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不高,消费需求有限,地区财政并不雄厚,融资渠道狭窄,投资渠道单一,企业改革与人员就业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
2001年地区居民总消费为173462万元,人均消费仅仅为2939元,地方财政收入13469万元,而地方财政支出为85571万元,地方财政赤字额为地方财政收入的6倍。
地区投资主要依靠中央地方各级财政和银行贷款,2001年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中自筹资金为37944万元,占投资总额的38%,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3、人口文化素质不高,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缺乏
阿勒泰地区人口整体素质不高,地区教师中大专学历以上者为5092人,地区具有大学和高中程度人口数非常小,2001年地区全部在校学生人数为11.45万人。
阿勒泰地区劳动力素质较低,各种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匮乏。
近年来,虽然全市劳动力素质有较大提高,但仍远不能适应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
2001年,在全地区各类企业职工中,专业技术人员仅占11.7%。
从新增职工文化程度构成看,大、中专、技工学校毕业生仅占13.11%。
目前,阿勒泰地区的经济发展正面临着严峻的人才危机,如何引进和留住各类高素质人才将是急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4、城市品位不高,投资环境尚有待改善
建国以来,阿勒泰地区经济迅猛发展,但城镇化进程却没有相应跟上,其城镇化水平一直十分落后。
由于中心城区规模较小,城市品位不高,功能不完善,设施不配套,对企业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各个城镇公共服务设施严重不足,大多为农村型的集镇,也难以发挥镇域中心的作用。
同时,由于城镇规划滞后,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各城镇发展基本处于无序状态,镇区不成规模,基础设施较差,市政设施不配套,有的至今仍停留在农村集镇状态,环境脏、乱、差的现象得不到根本治理。
很明显,城市品位不高,基础设施不完善,工业区与居住区混杂,将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品质,不利于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提高。
三、阿勒泰地区经济发展和所处的工业化阶段
工业化是一个综合性的动态演变过程。
目前,国内学术界一般采用综合性的指标体系来评价地区工业化水平。
这些指标主要包括人均收入水平(人均GDP)、产业结构变化、农业从业人员比重、工业结构高度化等。
按照著名经济学家钱纳里等人的划分方法,工业化过程大体可分为工业化初期、中期和后期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在这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各个工业化指标的标志值具有较大差异。
表2列举了按国际经验估计的不同工业化阶段标志值。
表2 工业化不同阶段的标志值
注:P、S、T分别代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
(一)人均收入水平
2001年,我国人均GDP为7543元,其中,西部地区1为5042.71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7913元,阿勒泰地区为6507元。
按照当年人民币对美元平均汇价(中间价)计算,我国人均GDP合911.17美元,其中西部地区为609.14美元,新疆为955.87美元,阿勒泰地区为786.03美元(见表3)。
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方法,目前我国已经脱掉了低收入国家的帽子,跨入了下中等收入国家的门槛。
但是,其中西部地区仍然处于低收入阶段,阿勒泰地区人均GDP略高于760美元,刚刚从低收入阶段跨到下中等收入阶段。
2
1本文中的西部地区包括西南西北10省市区和内蒙古、广西(即10+2)共12省市区。
2按照世界银行在《1999/2000年世界发展报告》中的划分方法,1998年人均GNP在760美元及其以下为低收入国家(I),761-9360美元为中等收入国家(II),9361美元及其以上为高收入国家(III),中等收入
表3 2001年阿勒泰地区与全国和新疆工业化指标比较
注:* 为1999年数据。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2)、《阿勒泰地区统计年鉴》(2002)、《中国工业统计年报(地区册,1999)》。
按照世界银行根据购买力平价(PPP)进行测算,1998年我国人均GNP已达到3220美元,按当年人均GDP为6307元估算,1美元约相当于1.96元人民币。
据此推算,目前我国人均GDP将达到3848.23美元,其中,西部地区为2572.65美元,新疆为4036.99美元,阿勒泰地区为3319.69美元。
显然,按照世界银行根据购买力平价方法测算的人均GDP美元数明显偏高,不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而按当前实际汇率计算的人均GDP美元数则有些偏低。
钱纳里等人对多国工业化模式的研究认为,280~560美元为工业化初期阶段的人均GDP特征,560~1120美元为工业化中期阶段特征,1120~2100美元为工业化后期阶段特征(1970年美元)。
考虑到物价的上涨因素,按1996年美元计算,这三个阶段人均GDP特征分别为1240~2480美元、2480~4960美元、4960~9300美元。
因此,如果按照钱纳里等人的划分标准,并以平均汇价和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DP美元平均数来进行判断,可以得到如下结论:从人均收入水平看,目前我国大体接近工业化初期后半阶段的人均收入水平,已经非常接近工业化中期阶段,其中,新疆已具有工业化中期的前半阶段的特征,但西部地区和阿勒泰地区还仅相对于工业化初期后半阶段的水平。
(二)产业结构的变化
一般说来,在工业化的起始阶段,第一产业占绝对支配地位,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不到20%。
在工业化的初期阶段,第一产业的比重仍然较高,大都在20%以上,而第二产业的增加值比重较低,但已经超过了20%。
当第一产业的增加值比重降低到20%以下,第二产业的增加值比重上升到高于第三产业而在GDP结构中占最大比重时,工业化便进入了中期阶段。
当第一产业的增加值比重继续下降到10%以下,第二产业的增加值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工业化便到了结束阶段。
此后,第二产业的增加值比重便转为相对稳定或出现下降,进入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后工业化时期。
国家又按人均GNP为3030美元的标准进一步划分为下中等收入国家(IIa)和上中等收入国家(II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