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发现历史》读书笔记 1600字
《在中国发现历史》读书笔记
《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论在美国的兴起》读书笔记《在中国发现历史》一书是美国历史界研究中国历史的新观点,它是对战后美国历史学界费正清、李文森等人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等主流观点的批判。
作者在本书中列举了众多的历史研究观点,就是为了评判在传统史学研究中把十八、十九世纪的中国社会看作长期以来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循环往复,缺乏内部动力突破传统框架的,只有经过十九世纪中叶西方冲击之后,才发生剧变,向近代社会演变的观点。
这本书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到第三部分别是作者对冲击——回应理论、传统——近代理论、帝国主义理论的批评,第四部分则是本书中作者所要阐述的以中国为中心的观点。
在批判“冲击一回应”理论时,作者指出冲击——回应存在的问题。
在作者看来“西方”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如果没有“东方”或“非西方”和它比较,西方根本就不存在。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西方冲击,东方回应这一说法并不存在。
而后作者又列举了十九世纪中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来说明冲击——回应理论的不合理之处。
作者通过研究发现,无论是作为叛逆运动的太平天国运动,还是清王朝自强的洋务运动,以及晚清后期的改革运动,其发生的主要动机都不是为了应对西方入侵而做出的反应,更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国内的危机问题,统治阶层普遍意识到只有改革才能挽救风雨飘摇的统治。
尽管有些人会反对变革,但主要原因不是因为他们对西方的反,相反,他们从心底里希望改革,只不过是担心改革会影响到他们的利益,因而会对改革进行阻挠。
所以,通过这一个个深入的分析,既可推倒冲击——回应理论。
“传统一近代”模式,认为西方近代社会是当今世界各国万流归宗的源头,因此中国近代史也是按照此模式,从“传统”社会演变为西方的“近代”社会。
该观点完全否定了中国历史的变迁,认为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王朝历史在西方入侵前是停滞不前的,只能在“传统”模式中循环往复或产生些微小的变化,只有等待西方的猛烈进攻,然后才能沿着西方已走过的道路向西方式的“近代”社会前进。
中国通史史读书笔记
中国通史史读书笔记中国通史读书笔记范文(通用8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书笔记吧。
你想好怎么写读书笔记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通史读书笔记范文(通用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通史史读书笔记1在暑假里,我看了一本名叫《中国通史》的课外书,书里面讲的都是关于历史方面的知识。
我被书里面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住了。
人类历史上,已经经历了史前史、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西夏、元、明、清、民国时期。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的是司马迁忍辱写《史记》这个内容。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朝专门掌管修史的官员,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司马谈死后,司马迁继任了司马谈的官职,并且牢记父亲嘱托,一定要完成史书。
一次,因为司马迁为一位将军辩护,所以得罪了汉武帝。
入狱受了酷刑。
他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史记还没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
就这样,他忍辱负重,发愤写作,整整用了13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前无古人的著作《史记》。
读到这里,我被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所感动。
又想到了国家体操队的队员们,她们一个个在赛场做出优美、轻快、高难度的动作,可又有谁知道在这成功的背后,付出了多少心血、多少汗水。
跌倒了多少次,摔倒了多少次。
用一句谚语来说最合适不过了,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
在读完了司马迁忍辱写《史记》这篇文章,同时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在漫长的人生途中,难免会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的精神,希望之光就会驱生途中云。
中国通史史读书笔记2这几天我读了《中国通史》,这本书是由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吕思勉先生编著的。
在这本书中,吕思勉先生以丰富的史实记录了上起远古时代、下至民国十一年期间的中华泱泱大国史,笔力酣畅,气势磅礴。
认真拜读这本书之后,我的内心有了许多感触。
一年级读后感作文:《中国历史》读后感
一年级读后感作文:《中国历史》读后感《中国历史》这本书是我在一年级时读过的一本有关中国历史的书籍。
虽然书籍的内容对我来说有点难懂,但我还是感受到了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和它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中国历史》这本书从远古时代一直讲到了现代,讲述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历程。
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的封建制度、历代帝王、科技发明、文化传承等许多内容。
这些内容对于我来说有些复杂,但我能够感受到中国历史的悠久和它对我们现在生活的影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了解到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伟大的皇帝和英勇的将军,他们带领人民抵御外族侵略,保护国家的繁荣和安宁。
一个个的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让我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书中,我还学到了很多关于中国文化的知识。
例如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
这些发明对人类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印刷术和造纸术的发明,使得知识的传播更为方便,使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读书和学习,从而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中国历史也教会我们要尊重前人,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
一些伟大的哲学家如孔子、孟子等都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有智慧的格言和教诲,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学习和遵循的。
书中也提到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们的诗词和书法艺术,这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是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的。
读完《中国历史》,我觉得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悠久而辉煌的过程,我们应该为我们拥有如此灿烂的历史而自豪。
我们要学习历史的经验和教训,继承中华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中国历史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和热爱。
我会继续学习和探索中国历史,增加自己的知识面,同时也要尊重历史,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为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做出自己的贡献。
我希望将来有机会亲自去一些历史名胜古迹,感受中国历史的底蕴和壮丽。
《在中国发现历史》读后
《在中国发现历史》读后柯文(Paul A. Cohen)所著的《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出版后,在国内外中国史学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关于这部著作,其中译本的翻译者林同齐先生所作的序,对于该书可说是作了较为全面而有条理的介说,让我们在读到正文之前就已经对该书的内容、线索以及作者的理论脉络和特点有了大致的了解,笔者认为该序已经提供了非常高效的提纲挈领功能,因此本文不打算对该书的内容梗概再作赘述,而将就文中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作初步的思考和探讨。
关于“冲击——回应”模式西方冲击,中国回应,第一次听到这个理论模式是在进入研究生阶段的第一门专业课,王立诚老师讲授的晚清史专题上,当时的表述是“冲击——反应”模式。
这门课程选用的教材是《剑桥中国晚清史》,而该书的主编者正是“冲击——反应”这一模式的创建者费正清。
按照他的理论,长期以来中国社会是处在基本停滞的状态的,缺乏内部的动力来突破传统社会的框架,到十九世纪中叶,中国开始向近代社会演变,而造成这个剧变的动因正是西方的冲击,由此可见,费氏所强调的是外部因素对中国社会的正面影响。
对于这个模式,当时的我们所接受到的信息与柯文的书所提供的是一致的:费氏的研究,提供了一种结构性分析的方法,他强调了西方的冲击,却忽略了中国本身内部的变化。
很庆幸的是,王教授在授课的时候向我们提问:冲击——反应模式是可取的吗?这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原先认为合理合法的制度未必真正代表真理,在我们今后的学习研究中,“以立场代替常识”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我不敢断言费氏的理论是一种在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话语霸权,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理论的提出有其特殊的背景。
正如柯文所说的:“选择什么事实,赋与这些事实以什么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提出的是什么问题和我们进行研究的前提假设是什么,而这些问题与假设则又反映了在某一特定时期我们心中最关切的事物是什么。
”1任何社会在任何时候都在经历着变化,这些变化有多大的重要性,被关注的程度如何,始终是相对的,它是由生活在某一特定社会的某一观察者的认识所决定。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范文四篇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范文四篇《中国通史》读书笔记范文1在《中国通史》的世界里游历了一番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独特的魅力。
感受到了在长江与黄河的孕育下,这种博大精深的文化是怎样诞生的。
中国文化的魅力是随处可见的,比如你吃饭用的筷子,过年长辈给你的红包、压岁钱,你在课本上见到的汉字……它们背后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变成了不行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离不开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也离不开我们的传承,它丰富多彩而又高深莫测。
在《官制》一章,吕思勉先生提到:“人的见解,总是较时代落后一些的,时代只有新的,而人之所知,却限于旧。
“我感受颇深,也非常赞同这个观点。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越来越兴盛发达,许多老人却还认为:女人就应当好好待在家里。
可是女人不是一样能够在事业上闯出一片天地吗?这只是有的人不能与时俱进罢了。
我觉得《语文》一章非常好玩:“中文构字,旧有六书之说,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又说:“转注是增加字的一种方法,假借是削减字的一种方法。
”我有些不明白,去百度上查了一下,才知道“转注”是有相同意义的几个字,“假借”是有多个意思的一个字,我恍然大悟,原来语文有着如此大的学问。
诸如此类......吕思勉先生用自己毕生的学问,写出这本《中国通史》,把中国文化展现给了每一位读者,他让我对中国文化布满了鄙视之情。
让我在不同朝代看到了祖国大地的风光,让我在战场上看到了战士的英勇与顽强,让我在京城看到了儒生们穿着长袍,下棋、评茶、奏琴,聊着更多的往事……《中国通史》读书笔记范文2我记得有句谚语说“书中自有酸甜苦辣,书中自有悲欢离合,书中自有喜怒哀乐”,而我假期的喜怒哀乐全都来自那本书——《中国通史》。
这本书就是想让读者对中国历史加深了解,由于写的不同朝代的历史,叙述了当代历史讨论中的细化和碎片化现象,使读者望而生畏,很难找到入门捷径,对中国历史的缺乏清楚熟悉,所以就有学者写下了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600字(精品8篇)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600字(精品8篇)中国通史读书笔记600字篇1《中国通史》读书笔记读完《中国通史》,我深感中国的历史之丰富与深刻。
这本书从远古时代一直叙述到现代,以平易近人的语言,清晰的逻辑结构,生动有力的文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被作者对历史的深入理解所吸引。
他不仅关注历史的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也关注那些默默无闻的普通人的生活和奋斗。
他以公正、客观的视角处理每一个历史细节,使得整个历史叙事充满了生命力和真实感。
此外,我对书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探讨深感敬佩。
作者不仅介绍了各种文化现象,也深入探讨了这些现象背后的思想根源。
这使我更深入地理解了中国文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也让我对中国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
然而,我也意识到,尽管中国历史悠久,但我们仍然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书中对近代中国的描述,尤其是对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历史事件的深入剖析,让我深感历史的启示和教训的重要性。
这些事件让我们明白,历史不仅是回忆,更是指导和启示未来的力量。
总的来说,《中国通史》是一本很好的历史读物,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知识,也提供了深入的历史思考。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感历史的重要性和价值,也更加理解了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读到这本书,从中获得启示和鼓舞。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为本网站原创作品,不得擅自转载!中国通史读书笔记600字篇2中国通史吕思勉读书笔记吕思勉,原名吕麟炳,字诚之,江苏常州人,中国近代历史学家、教育家,与顾颉刚、陈垣、钱穆并称“史学四大家”。
读完《中国通史》,我最大的感触是,吕思勉对中国历史的理解非常深刻。
他的写作风格清晰、流畅,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述深入浅出,让人容易理解。
同时,他的研究方法也非常科学,注重史料实证,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也十分中肯。
在书中,吕思勉对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
在中国发现历史读书报告 2200字
三一文库()〔在中国发现历史读书报告 2200字〕《在中国发现历史》读书报告张立方柯文的《在中国发现历史》批判了以西方为中心的历史研究方法。
主要针对三种种族中心或西方中心的模式:(1)“冲击—回应”模式,(2)“传统—近代”模式,(3)帝国主义模式。
这几种模式都夸大了西方在中国社会变迁中的作用,他们都认为十九、二十世纪中国所可能经历一切有历史意义的变化只能是西方式的变化,而且只有在西方的冲击下才能引起这些变化,这样就堵塞了从中国内部来探索中国近代社会自身变化的途径,把中国近代史引入狭窄的死胡同。
在批判的基础上,柯文提出了“中国中心观”,即从中国而不是从西方着手研究研究中国历史;把中国按“横向”分解为区域、省、州、县与城市,以展开区域性与地方史的研究;把中国按“纵向”分解为若干不同阶层,推动下层社会历史的撰写;注重借用其它学科的知识。
柯文注重对中国历史作精细化的描绘,特别强调“区分”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这样能够认清中国历史的真面目。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现实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它的实质和规律可以通过人们的实践和理性分析得到正确的认识。
一句话,历史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但实际情况往往不是这样,历史是复杂的,多面向的,而历史是由历史学家书写的,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掺进历史学家自己的主观情感和经验体会。
西方著名历史学家克罗齐曾提出这个命题:“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历史是用当代人的思维和观点为当代人书写的,这是典型的历史相对主义。
胡适也说过:“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因此柯文指出:历史的真相终究无法探知。
中国中心观提出的移情方法,要求史家摒除作为“局外人”的种种“偏见”以便进入“局中人”的世界。
他认为尽量寻回过去是史家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另一方面,柯文又支持关于历史真理的相对主义观点,认为这个过去最终是无法探知的。
柯文也采取了折衷的态度。
他强调:“限定真理并不等于取消真理……所有人,只要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并认真地对待它,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设法减弱其影响。
《在中国发现历史》读后感
在我阅读《在中国发现历史》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这本书的内容所吸引。
这本书是美国汉学家柯文教授撰写的一部在汉学学术界颇有影响、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论著,由中华书局出版。
它不仅帮助我打开了知识的大门,更让我知道了中国的悠久历史。
这本书的内容很吸引人,里面有许多历史故事,比如晏子相齐、风流才子司马相如、周武王伐纣等故事。
这些故事有的充分体现了古代人民的足智多谋,有的表现了友谊的珍贵,还有的是讲一些尔虞我诈的故事。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煮豆燃萁》这个故事了。
《煮豆燃萁》这个故事讲述了三国时期,曹植为了争夺王位,与他的兄长曹丕进行了激烈的斗争。
在这个过程中,曹植的才华和机智使他获得了许多人的支持,但同时也引起了他兄长的警惕和猜忌。
最终,曹丕下令煮杀曹植,这个故事深刻地表现了权力斗争的残酷和人与人之间的背叛。
在阅读这个故事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这个故事所打动。
这个故事不仅表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勇气,更深刻地反映了人类内心的欲望和情感。
同时,这个故事也让我思考了权力、忠诚、友情等主题,这些主题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除了历史故事之外,这本书还深刻地探讨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作者通过对中国历史的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和观点,比如“中国是一个历史的停滞地区”、“中国缺乏近代化因素”等等。
这些观点虽然有些争议,但也不无道理。
作者通过对中国历史的研究和分析,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中国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总的来说,《在中国发现历史》是一本非常值得阅读的书籍。
它不仅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中国历史和文化,更让我们深入思考了人类内心的欲望和情感。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们认识到了历史的重要性和价值,提醒我们要从历史的角度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精选3篇)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精选3篇)《中国通史》读书笔记(精选3篇)《中国通史》读书笔记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中国通史》读书笔记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中国通史》读书笔记(精选3篇)】,供你选择借鉴。
《中国通史》读书笔记篇1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国通史》这本书就详细地记载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历史。
公元前23世纪,中原地区发生了水灾,帝尧派鲧去治水。
鲧死后,他的儿子禹——即大禹成功地治好了水,还教会了百姓种植庄稼,深得民心。
后来,禹又和其他几个夏后氏的族人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朝代——夏朝。
由此可以发现,中华人民在很早的时候就会抗洪救灾,种植庄稼,还有了统一中国的野心。
这一点,我引以为傲!中国的历史就这样浩浩荡荡的`开始了,皇帝换了一个又一个,大臣换了一批又一批。
中国历史就在这腥风血雨,强盛辉煌中不断成长:夏朝商朝,东周西周,春秋战国,楚汉秦朝,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西夏,元明清民国。
其中,王道霸业和文治武功等荣华记录令我骄傲振奋;阴霾败落和悲凉杀戳等残酷烙印让我汗颜痛惜。
就这样中国王朝在历史的检验下变得更加繁荣昌盛!到了民国晚期,中国人民终于忍受不了其他国家的压迫和羞辱,总算停止了内斗,开始一致对外。
《中国通史》这本书详细的解读了中国历史的点点滴滴,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必须看这本书,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看完《中国通史》,我认识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治水有功,拯救黎民,开创夏朝,统一中国,是夏后氏族人的骄傲;战功赫赫的骠骑将军霍去病,英勇善战,以一抵百,杀敌无数,立下赫赫战功,打得匈奴闻风丧胆,解除了北部边境的威胁;直言敢谏的魏征,他不畏强权,敢于当众挑战权威,是唐朝贞观年间难能可贵的一个好官……这些英雄是中华人民的骄傲!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不畏强权,敢于挑战权威,为国牺牲,报效国家,为民造福,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读书报告 在中国发现历史
《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崛起》读书报告1984年,美国著名中国学家柯文的代表作——《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崛起》一书在美国出版。
1985年,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研究员林同奇着手翻译了此书。
笔者读的是由中华书局2002年8月出版发行的中文版本。
本报告拟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主要内容本书中文版的副标题并未直译,原英文原标题是“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a:American Historical Writing on the Recent Chinese Past”。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柯文用了“the Recent Chinese Past”的说法,而不是the modern Chinese history之类,因为柯文是反对将中国分为“传统—近代”的单纯二元模式的。
也就是说,柯文特意回避使用当时美国学界主流认可的“近代”这一概念,而强调了中国的历史本身。
从这一点上,也能看出柯文的严谨学风与历史观。
总观副标题,本书应既有对前人“书写”方法的总结,也有对新方法的论述,是美国对中国的“历史叙述”的概览。
正如柯文在“中文版前言”中所说:“其目的一是想总结美国史家论述中国近几百年历史的主要发展阶段。
再则也想对这一发展提出带有批判性和解释性的估量,以便在同行中引起讨论,藉以提高整个领域在进行研究时的自觉性的一般水平。
”1这也基本概括了本书的意旨。
本书正文部分分为四章。
其整体结构乍看为“先破后立”,实则为“破中有立、立中有破”。
也就是说,书中对其它三种研究模式并不是完全否定,而是批判性地指出其局限;同时,正是在这些局限中,“中国中心观”也渐渐浮出水面,露出真容。
冲击—回应模式、传统—现代模式及帝国主义模式的主要局限就在于它们均认为西方的介入是近代中国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与直接原因,带有强烈的西方中心主义色彩。
这种局限导致的后果就是“剥夺了中国历史的自主性,使它最后沦为西方的思想附属物”1。
《中国历史》读书笔记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这本书让我了解了许多的历史对我有很大的帮助我读完之后感受到了中国成立以来的艰辛和汗水希望大家也一起读这本书
《中国历史》读书笔记
这本书讲述的是中国,从猿人,发展到现代的各种发明,以及困难,这本书将告诉你中国的由来。
这本《中国历史》分为四章,分别是,《先秦》、《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近现代》。四章。
《中国历史》读书笔记
《中国历史》读书笔记《中国历史》读书笔记(精选28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地作记录了。
但是读书笔记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历史》读书笔记,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中国历史》读书笔记篇1这一章讲的是古代历史:开运河虽然有好处,但是他却犯了过错,反倒自己吃了苦果。
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有许多地方都有唐人街。
外国人叫中国人是“唐人”。
“唐人”这个响亮的称呼,是从哪儿来的?大唐帝国,威名远播四方,英明的唐太宗,谁不敬仰?繁华的长安城,吸引了多少外国学子和客商,谁不衷心向往?我们都听说过女皇武则天的事迹,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读过韩愈、柳宗元的文章,李白、杜甫的诗;唐僧取经到印度,文成公主到西藏,一件件,一篇篇,那一个故事不深深扣动了我们的心房?可惜啊,可惜!好好一个大唐帝国,竟然断送在几个昏君手里。
他们自己昏了脑袋不要紧,却苦了可怜的老百姓,弄得天下乱纷纷,送了大唐帝国的性命。
我读了这一章之后,我觉得很可惜,大唐那时候很富饶,有诗人,也有官员,可以说是一个最好的年代,可是,由于那几个昏君,就毁了大唐的一切,我觉得这很可惜,如果大唐管理适当的话,我们说不定已经赶上了发达国家,成为威震四方的国家。
《中国历史》读书笔记篇2书有很多种类,有的优美典雅,有的惊心动魄,还有的疑团重重……可这本《图说中国历史》却是神秘又让人好奇,慢慢翻动书页,似乎几百上千年的时光在指缝溜走,连空气都凝住了。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五千年的风风雨雨,《图说中国历史》浓缩了每个朝代的精华。
看着一个个朝代在我的眼底翻过,仿佛时光在逆转,河水在倒流,闭上眼,深深吸一口气,我穿越了时光隧道,再睁眼一看,我来到了秦朝。
虽然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但总是太残暴,我看见一批批百姓被赶去建长城,连老人和小孩也不放过,真是忍不住也想去帮忙搬砖。
刚一弯腰,我却被时光带到了玄武门,这儿正在进行一场激烈的战争,原来这就是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死了自己的兄弟,坐上了皇位。
《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
《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1通州三中金剑昆断断续续地看完了《中国大历史》初时也常在一个段落上徘徊许久不知其意然而慢慢读下来黄的理论架构每每出现并浓重阐述之隐失的阅读张力也一再地受到激醒便明晓原来如此这般。
阅读此本的经历与钱穆全然不同黄的技术分析与理论建构如手术刀般对历史剥离解析除却历史因袭的再现给予我的更是常从纵向叙事里逃脱的横向比较乃至一块块具体制度的勃兴衰亡史;钱穆的白话则指点江山除枝去蔓寥寥数笔点到为止。
从黄的著作中取了若干段落也希简要地概括出黄在叙事中国大历史时的一个脉络。
“井田制度”是“间架性设计”的代表。
间架性设计是来自标准化的要求这种方式影响此后30__年的中国政治。
它意味着国家和社会结构是可以认为地创造出的同时也导致上层设计的形式远比下层运作的实质更为重要的统治习惯。
(分封)……周朝的开国与推广农业互为表里显然是得到这种土壤特性的裨益。
于是在公元前10__年中国社会即已在文化上表现出均匀一致。
它的基层细胞的组织与小块耕地的操作结下不解缘也表现出家族的团结。
(周朝)……中国政治体系的早熟在当日不失为一种成就可是中国人也必须为此付出代价。
从外表形式看来在基督之前有了这些设施国家的机构便形成流线型可是其下端粗率而无从成长发展以日后的标准看来尤其如此。
(兵马俑)它也表明中国22__年的历史确有垂直的茎干存在很多带有中国性格的特征在当日即已出现。
这种系统在上端必有设想而成的成分在内而介于合理化及非理性之间。
(秦朝)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从公元前迄20世纪始终直接向各个农户抽税的国家。
这税收的基础极为广泛而又非常脆弱为西方经验所无。
……政府既无从以累进税率抽税通常的情形便是税收短绌再则又要对贫弱无靠的人民周济也连带受牵累。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因素是中国自秦汉以来的统一可谓政治上之初期早熟很多地方上的习惯在其他国家可能造成法制之基础者在中国则缺乏发育成长的机会。
(汉代)(石窟)它之五花八门也确曾使中国历代帝王在长时间内感到棘手。
在中国发现历史读后感
在中国发现历史读后感在中国发现历史读后感中国的历史开展一直是人们所津津乐道的,特别是进入近代以来,由于西方社会对中国的影响,中国由封建社会被迫向近代社会国家转型,这是一个举世瞩目而又非常复杂的问题,它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重视,人们纷纷对此进展了探讨研究,其中被人们称之为西方中心论的一些观点如“冲击-反响”说等最为著名,它认为在19世纪中国历史开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或主要线索是西方入侵,提醒这段历史可采用“西方冲击-中国反响”这一公式。
而柯文的《在中国发现历史》那么提出了质疑。
柯文在序言中提到了其写作目的一是想总结美国历史学家论述中国近几年的主要开展阶段。
二是想对这一开展提出带有批判性与解释性的估量,以便在同行中引起讨论,藉以提高整个领域在进展研究时的自觉性的一般水平。
《在中国发现历史》的中心意思就是批判现存的三种西方中心模式,即:“冲击-反响”模式;“传统-近代”模式;“帝国主义”模式。
柯文认为三种模式对中国近代的历史没有把握住其根本的症结和主要的矛盾,而却片面的、一概而论的将中国近代开展的力量皆归结为外来的力量,却无视和淡化了中国自身的内部力量。
因此柯文提出了自己的“中国中心观”,主要有四点:第一,从中国而不是从西方着手来研究中国的历史,并尽量采取内部的而不是外部的准绳来决定中国历史中哪些现象具有历史重要性;第二,把中国按横向分解为区域、省、州、县与城市,以展开区域性和地方历史的研究;第三,把中国再按纵向分解为假设干不同阶层,推动较下层社会历史的撰写;第四,热情欢迎历史学科以外诸学科中已形成的理论、方法与技巧,并力求把它们和历史分析结合起来。
可以说,“内部取向”是柯文“中国中心观”的核心,它的主要内容便是在研究中国近代史时,应把注意力集中在中国社会内部因素,而不是放在外来因素上,“鉴别这种新取向的主要特征,是从置于中国史境中的中国问题着手研究。
”柯文阐述了中国问题的两重涵义,“第一,这些问题是在中国经历的;第二,衡量这些问题之历史重要性的准绳也是中国的',而不是西方的。
《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及感悟2000字
《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及感悟2000字导读:读书笔记《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及感悟2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及感悟2000字:谈起黄仁宇,人们首先想起的,就是《万历十五年》,这本书为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史学界,推开了一扇全新的研究之窗。
其实先生还有一本同样优秀的历史著作,这就是《中国大历史》。
《中国大历史》以大历史视角观察长时段的中国历史,大开大合地讲述了从夏商周到现代中国四千多年的历史起落。
全书视角独特,观点新颖,用向前看的方法解读中国历史,读起来酣畅淋漓。
一个主题:该书始终围绕一个主题,即古代中国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艰难探索历程,试图回答中国传统社会为什么不能产生现代型经济体制这个问题。
在先生看来,这个问题的根本答案,就是税收。
黄仁宇先生观察历史注重从技术角度切入,他认为收税能力决定了政府的财政实力,财政体制决定了政府调配资源的方式。
能不能以合理的制度将经济资源转化成税收,进而顺畅注入经济政治国防社会各项事业中,决定了一个王朝的兴衰成败。
中国古代税收体制之所以不能将传统社会推向现代,就在于间架性设计和数目字管理这两个制度软肋,这是黄仁宇先生研究中国历史的两把密码钥匙。
两把钥匙:黄仁宇认为,中国历史的起点在西安。
发源于西安附近的周朝,是中国初期制度的创始者,以周公为代表的周人用“间架性设计”的方式,来制定政治经济军事诸项制度。
所谓“间架性设计”,即因技术手段的限制,在无法摸清社会底层真实的前提下,在对经济基础平明所以的前提下,以一种抽象的概念直接设计上层建筑,而不考虑下层执行效果。
“数目字管理”,即国家财政方面的商业化,商业管理方面有确定的制度可以遵循,财产权公平合法,注重保护私人产权等。
先生认为,近代西方可以用数目字管理,中国传统社会和官僚组织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不能用数目字管理。
中国被迫采用了“间架性设计”的制度架构,以维持过早实现的政治统一。
受制于这种制度环境,数目字管理无法实现,在效率低下的上层官僚组织和遍布全国的下层农村组织之间,缺乏以有效的技术和制度联系为支撑的中间阶层,只能依靠儒家道德来维系。
《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精选16篇)
《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精选16篇)《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篇1历时俩月,终于读完了。
很多东西读的半懂不懂,书到用时方恨少,书读的少,看大家写的东西就颇吃力!中间实在读不下去,就掺杂读些不吃力的,算是一种变相偷懒吧!吕先生对于中国历史,皆在大量史料的基础上给出相对客观的剪裁记录,对于一些集体认识有偏颇的公断,亦在合理推断的基础上予以指出。
读来颇受启示!吕先生是史学界公认的读书最多的学者,二十四史通读数遍,为同人传为美谈。
《中国大历史》初版于1923年9月(上海商务印书馆),是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
虽是一部学术性的专著,但预设的读者对象却是青年学生,史识丰富,笔调流畅,数年内不断重印再版,是二三十年代发行量最大的一部中国通史。
该书除了叙述历代的政治制度、经济组织、宗教文化、社会情形之外,尤其关注与中国历史关系密切的东南洋、中西亚各国、各民族的历史,诸如“近代的蒙回藏”、“近代的西南诸族”、“近代的后印度半岛”、“中西交涉的初期”、“藩属的丧失”、“俄蒙英藏的交涉”等内容,都有专门的章节加以叙述。
这些与现代中国休戚相关的问题,多为后来通史著作所缺失。
书中包含的大量的知识原点,许多涉及历史、地理、语法、训诂、辨伪等方面的知识,都是工具书里不易查到的。
《中国大历史》读书笔记篇2《中国大历史》是历史学家黄仁宇体现其“大历史观”的一部专著,它旁引了不少研究内容,分析中国历朝发展的问题,从欧洲的历史,以至经济学都有利用。
读完这《中国大历史》,便可感觉,作者写的历史,自始至终都在问着这样的一个问题:缘何中国的文明未能发展出上资本主义?求解这个问题,作者的关注点集中在财税制度上面。
依着这样的思路,从作者的叙述中,隐约可以看出,作者将中国的几千年发展历史分为了三段:第一段是中央集权、官僚体系、意识形态逐渐形成的时期,从商周发端,到秦汉。
隋唐第二段是从城市商业和国际(边境)贸易中产生了商业社会的种子,但这种子在官僚体系、自耕农经济和意识形态面前,只是发展出了服务于宫廷地主玩乐所需的奢侈品生产与商业,这一段从宋元到明清,中间从王安石变法到张居正变法,似有着搞“数目字管理”的意向,但数目字管理的条件仍未具备,变法必然失败。
中国历史读书笔记
《中国历史》读书笔记《中国历史》是一本系统地介绍中国历史的书籍,从远古时期到现代,涵盖了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时期和重要事件。
通过阅读这本书,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下是在阅读过程中的一些读书笔记。
1. 远古时期: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文化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
这些文化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 夏商周时期: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也是封建制度的开始。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商朝则以甲骨文著称。
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国时期则是群雄逐鹿的时代。
3. 秦汉时期: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统一度量衡、文字、法律等。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朝代之一,汉武帝时期国家疆域扩大,对外交往频繁,丝绸之路逐渐形成。
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三国鼎立,晋朝短暂统一后又分裂为南北朝。
这一时期的文化特点是多元融合,佛教传入中国并逐渐传播开来。
5. 隋唐时期:隋朝统一了南北朝,开疆拓土,开创了大运河。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稳重、经济繁荣、文化繁荣。
唐代的诗歌、绘画、雕塑等艺术成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6. 五代十国至元明清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历史充满了战乱和变革。
五代十国时期割据混战,宋朝虽然国土狭小,但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蒙古族统治下的元朝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朝是中国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清朝则是满族建立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7. 近现代史: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国家。
辛亥革命爆发,民主思想传入中国,民主制度逐渐确立。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在故宫看见中国史读后感
在故宫看见中国史读后感读后感一嘿,朋友们!我最近读了一本超棒的书,叫《在故宫看见中国史》。
一翻开这本书,我就像穿越了时空一样,走进了故宫那神秘又充满故事的世界。
故宫啊,那可真是个神奇的地方。
书里讲的那些宫殿、文物,每一个都好像在跟我诉说着过去的事儿。
那些精美的建筑,雕梁画栋的,我就在想,当年的工匠得多厉害才能造出这么美的东西呀!还有那些文物,什么书画啦、瓷器啦,每一件背后都藏着一段历史。
看着它们,我仿佛能看到古代的皇帝、大臣、宫女们的生活场景。
读着读着,我发现中国的历史真是太丰富、太精彩了!从朝代的更替,到文化的传承,故宫就像一个大舞台,见证了无数的悲欢离合。
而且啊,通过这本书,我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以前觉得历史很枯燥,可现在觉得有趣极了!我觉得咱们真应该多读一读这样的书,去感受咱们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
不说啦,我要再去翻一翻这本书,说不定还能发现新的惊喜呢!读后感二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我要和你们聊聊《在故宫看见中国史》这本书。
哇塞,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被它的封面吸引住啦!迫不及待地打开,就像打开了一个装满宝藏的盒子。
书里的故宫,不再只是一个旅游景点,而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长卷。
我跟着作者的文字,一步一步地在故宫里游走,每走一步都能听到历史的回响。
你能想象到吗?那些古老的宫殿,曾经发生过那么多惊心动魄的故事。
皇帝的决策、后宫的争斗,都在这一方天地里上演。
还有那些珍贵的文物,它们可不是冷冰冰的东西,它们是有温度的,承载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感。
看着那些精美的工艺,我真的佩服得五体投地。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时而惊叹,时而感慨。
惊叹于我们祖先的伟大创造,感慨于历史的沧桑变迁。
我感觉自己好像和历史中的人物来了一场亲密接触,了解了他们的喜怒哀乐,也明白了我们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
这本书让我对故宫、对中国史有了全新的认识。
如果你们也对历史感兴趣,一定要读一读,相信会给你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哟!。
《史无记载:考古发现的中国史》随笔
《史无记载:考古发现的中国史》读书笔记1. 内容概述第一章的内容概述部分,首先会简要介绍这本书的整体主题和核心议题。
这本书的主题围绕考古发现的中国史展开,深入探讨了许多传统的历史文献未曾记录或忽视的细节与发现。
作者在本书中如何重构中国的历史脉络,并将考古的新发现融入其中,将是这一部分的重点。
概述部分会概括本书的主要内容和结构,作者会介绍考古发现如何填补历史记录的空白,揭示出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背后的真实情况。
书中可能会涉及到的一些关键时期或地域的考古发现,以及这些发现如何改变了我们对中国历史的认知,也将在这一部分进行详细介绍。
本书对于考古发现的具体分析以及这些发现如何与历史文献相互印证,形成更为完整和真实的历史画面,也将是内容概述的重点之一。
书中可能涉及的一些具有争议性的考古发现以及相关的学术观点也会在内容概述中有所体现。
在内容概述的结尾部分,会简要提及本书的主要观点和结论。
作者如何通过考古发现重构中国历史,以及这些发现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历史的重要性和意义,都将是这一部分的核心内容。
这一部分还会强调这本书对于读者理解中国历史深度和广度的影响。
《史无记载:考古发现的中国史》读书笔记的内容概述部分将全面概括本书的主题、内容、结构、主要观点和结论等关键信息,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全面的阅读导引。
1.1 考古学在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性历史的研究主要依赖于文字记录和口头传说,但随着考古学的不断发展,我们对于古代文明的认识已经不再局限于文字和口头传说。
考古学作为一门揭示人类历史与文化的科学,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弥补了文字记载的不足。
考古学通过发掘遗址、遗物等,为我们展现了古代社会的生产生活场景、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
这些实物资料使我们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过去的历史,从而对历史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考古学的研究方法更加多样化和深入,除了传统的田野调查和挖掘工作外,现代考古学还运用了科技手段,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对古代社会进行全方位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一文库()
〔《在中国发现历史》读书笔记 1600字〕
《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论在美国的兴
起》读书笔记
《在中国发现历史》一书是美国历史界研究中国历史的
新观点,它是对战后美国历史学界费正清、李文森等人关于
中国近代史研究等主流观点的批判。
在本书中列举了众多的
历史研究观点,就是为了评判在传统史学研究中把十八、十
九世纪的中国社会看作长期以来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循环
往复,缺乏内部动力突破传统框架的,只有经过十九世纪中
叶西方冲击之后,才发生剧变,向近代社会演变的观点。
这本书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到第三部分别是对冲击
——回应理论、传统——近代理论、帝国主义理论的批评,
第四部分则是本书中所要阐述的以中国为中心的观点。
第1页共4页
在批判“冲击一回应”理论时,指出冲击——回应存在
的问题。
在看来“西方”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如果没有
“东方”或“非西方”和它比较,西方根本就不存在。
所
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西方冲击,东方回应这一说法并不存
在。
而后又列举了十九世纪中国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来说明
冲击——回应理论的不合理之处。
通过研究发现,无论是作
为叛逆运动的太平天国运动,还是清王朝自强的洋务运动,
以及晚清后期的改革运动,其发生的主要动机都不是为了应
对西方入侵而做出的反应,更大程度上是为了解决国内的危
机问题,统治阶层普遍意识到只有改革才能挽救风雨飘摇的
统治。
尽管有些人会反对变革,但主要原因不是因为他们对
西方的反,相反,他们从心底里希望改革,只不过是担心改
革会影响到他们的利益,因而会对改革进行阻挠。
所以,通
过这一个个深入的分析,既可推倒冲击——回应理论。
“传统一近代”模式,认为西方近代社会是当今世界各
国万流归宗的源头,因此中国近代史也是按照此模式,从“传
统”社会演变为西方的“近代”社会。
该观点完全否定了中
国历史的变迁,认为几千年的中国封建王朝历史在西方入侵
前是停滞不前的,只能在“传统”模式中循环往复或产生些
微小的变化,只有等待西方的猛烈进攻,然后才能沿着西方
已走过的道路向西方式的“近代”社会前进。
同时,在李文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