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学开设物理学史选修课的几点体会

在中学开设物理学史选修课的几点体会
在中学开设物理学史选修课的几点体会

在中学开设物理学史选修课的几点体会

上海市东辉外国语高级中学韩建平

物理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重大物理理论的突破,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往往起到里程碑的作用。但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对习题教学比较重视,而对物理学史重视不够,教学中花时较少,学生了解得比较肤浅,更缺乏系统性。对于物理学史的认识大都只停留在阿基米德“王冠的故事”、伽利略“比萨斜塔实验”以及牛顿对“苹果为什么落地”的思考等等点滴之中,很难形成系统的认识。在中学开设物理学史选修课,既是对物理课堂教学的深化和补充,又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一条非常有效的渠道。利用大量的科学史实,让科学家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让科学家的思想方法深入学生心田,鉴于此,几年来本人开设了物理学史选修课,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谈几点体会。

1.了解物理学史能使学生融会贯通知识的来龙去脉

物理学既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又是一门发展十分迅速的学科,知识面广量大,体系严密,公式繁多。对物理公式同学们经常忽视适用条件,张冠李戴。其中根本原因是没有搞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割断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用一条清晰的线索将知识贯穿起来,靠对物理定理,物理公式的肤浅理解,甚至死记硬背去分析解决许多物理问题。这样必然会使学生学习物理带来许多困难。而实际上,在看似庞杂的物理知识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也有一个发展完善的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对物理学史缺乏应有的重视,教学的重点放在定律、定理、公式的掌握、应用上,搞题海战术,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极为不利的。其结果是学生对定律的认识只停留在其表面上。开设物理学史选修课,就可以弥补学生这方面的不足。

以高中力学中动力学为例,在物理学史选修课上,我针对历史上人们对运动和力的关系的认识一直到牛顿定律的最终建立作了比较详细的阐述,在学生对牛顿定律有一定感性认识以后,又从物理学史的角度,阐述牛顿定律的局限性,说明人们对任何事物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任何公式、定律、定理都有一个适用条件力与运动的关系,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有力作用物体就运动,没有力作用物体就不运动。即:“力是使物体运动的原因”,或者说“力产生速度的原因”。日常生活中人们能见到这种现象:马拉车,车就运动,不用力拉,车就停下来;用力推桌面上的木块,木块就运动,不用力推它就停下来;等等。亚里士多德正以对这些常见现象的感性认识为基础,通过大量的观察,进行归纳和总结,最后得出的结论,这似乎符合人们的认知,所以在长达数千年时间里(时至今日也不乏其人)。亚里士多德的这种观点一直占统治地位。

伽利略以于常人不同的洞察力,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斜面实验能看到:沿斜面滚下的小球在水平面上运动一段距离要停下来;水平面越光滑,小球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就越长;伽利略运用科学推理,如果水平面绝对光滑(即无摩擦),小球要在水平面上以恒定的速度持续运动下去,不会停下来,由此提出了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外力来维持,从而否定了亚里

士多德的观点,伽利略的观点可以概况为:有速度未必有力的作用。物理学史的学习不仅使学生了解了物理史实,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了解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的方法——“理想实验”,要使物体在水平面上以恒定的速度运动不停下来是无法实现的,但伽利略利用斜面实验再加上科学的推理是合理的,所以伽利略是开创科学物理研究方法的先驱。

牛顿在总结他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一正确结论,也可概括为:“力产生加速度”。“我之所以看得更远,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正是这段物理学史的真实写照。

为了更好的理解他们的观点,再通过一道例题让学生体会一下。

例题:一物块从高为h光滑斜面上滑下,进入水平面,物块与水平面间的摩擦因素为μ,求物块在平面上运动的位移。

解:mgh=μmgs s=h/μ

问:若水平面光滑,则s等于多少?

光滑即μ= 0,则 s=h / μ→∞

即:物体会一直运动下去,这不正是伽利略的观点吗?

2.物理学史的学习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物理学科是一门对思维能力要求较高的学科,物理学家在分析、研究问题时独特敏锐的思维,能强烈的震撼学生的心灵。基于此,在物理学史选修课上可对科学家的思维方法与同学们进行相应的探讨:

以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为例,

自由落体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运动?古代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由物体本身的重量决定,重的物体下落的快,轻的物体下落的慢。伽利略用简单明了的科学推理,巧妙地揭露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内部包含的矛盾,伽利略指出:根据亚里士多德的理论,设单独下落时,较重的物体A速度大,较轻的物体B速度小,如果A与B之间用一根线连起来,由于A物速度比B物大,A物将拉着B物下落,使A物的速度比原来小,B物的速度比原来大;如果将A和B看作一个整体,则A和B整体比重的物体A更重,则整体的速度要比重的物体A的速度更大。伽利略用简单明了的科学推理否定了“重的物体下落的快,轻的物体下落的慢”的观点。

伽利略的思维过程是怎样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的?我首先让学生考虑这么一个问题,伽利略在对自由落体研究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学生们有的回答说是:无法测量加速度,有的说是:无法测量瞬时速度,有的说是:无法测量很短的时间。实际上他遇到的最大困难正是,在当时的技术上是无法测量短暂的时间,那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一方面伽利略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来测量短暂的时间。比如:用自己的脉搏,用滴水,用沙漏等等。另一方面他改用间接方法,通过在阻力很小的斜面上实验,使时间变长,易于测量,并将结论合理外推,设想斜面的倾角增大到900不就是自由落体运动了吗?伽利略用简单明了的科学推理,巧妙的解决了研究中碰到的难题。这对同学们是很有启发的。首

先,在研究分析某一问题时必须先找准解决问题的关键在哪里,“短暂时间的测量”。然后,在技术手段不可能直接解决问题的情况下,通过间接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先证明斜面上物体的运动匀加速运动,当倾角是90°时即是自由落体运动。最后再运用科学推理得出结论。“自由落体运动仍然是匀加速运动”。

一个普普通通的斜面,伽利略一次用在“理想实验中”,否定了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观点,一次用在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中,否定了亚里士多德“物体越重,下落越快”的观点,这位物理学发展中开辟道路的先驱者,他的思想方法对培养中学生思维能力,犹如绵绵春雨,润物细无声。

3.物理学史的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和献身精神

科学家能够在科学研究中取得成绩与他们正确的科学观是分不开的,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是中学教学(特别是物理教学)重中之重的任务,物理学史学习便是培养学生科学观的绝好途径之一。

譬如说:科学家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质疑”。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长期的应试教育使我们的学生都习惯满足于利用教师讲解的方法解决所给的问题,而不擅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书本上的观点很少去怀疑它,面对权威缺乏挑战精神,简言之,学生缺乏“质疑”精神,这体现了学生缺少“创新”能力。通过在物理学史选修课中“原子结构”这段内容的学习,学生们深深感悟了科学家的“质疑”精神,

“原子”一词,它的希腊原文意即不可再分割。它意味着人们历史上认为原子是组成物质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而电子的发现彻底打破了这一神话,汤姆逊发现电子的过程是从“质疑”开始的。19世纪末,一种叫“阴极射线管”的装置风行欧洲。它实际上就是今天电视机上显象管的前身。由于阴极射线发出的绿色荧光在黑暗中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所以当时的有钱人争相把他们挂在客厅里,供客人们观赏。科学家对此也感兴趣,都想弄清楚从阴极发射出来的光究竟是什么?大多数科学家认为,阴极射线不过是一种特殊的光线,因为在抽成真空的玻璃管里空气已经不存在了,除了光线还会有什么东西横贯其中呢?有两位英国物理学家对此表示怀疑,他们认为阴极射线不是光线,而是一种带电的“原子”。这两位科学家是克鲁克斯和汤姆逊。接着,克鲁克斯做了一个实验,他把一块很大的马蹄形磁铁放在阴极射线管的中部,结果阴极射线偏转到一边去了,而原先它们是笔直的射向阳极正中的。汤姆逊改用电场,做了更精确的实验,再次证实阴极射线不是光线,而是一种带电的“原子”流。并测出了其荷质比,居然是当时认为最轻的带电氢原子(氢离子)的1836倍。一种新的粒子——“电子”被发现了。电子的发现打破了原子不可分割的神话,拉开了探索原子结构的序幕。设想克鲁克斯和汤姆逊没有“质疑”精神,人云亦云,是不可能取得这样重大的发现的。

相反的例子则是小居里夫妇错失发现中子的良机。1930年,科学家们发现放射性元素钋(Po)发出的α粒子轰击铍(Be)时,会产生一种看不见的射线,这种射线的贯穿本领极大,当时认为这种不带电的粒子可能是能量很高的γ射线。1932年,小居里夫妇用

这种射线轰击石蜡时,从石蜡中打出了高速的质子,经过计算,质子的能量是巨大的。然而,他们对这种“不带电的射线是能量很高的γ射线”的判断还是没有产生怀疑,出现在眼前的机会就这样丧失了。实际上,能从石蜡中打出了高速的质子这样巨大能量的“γ光子”,本身必须具有55MeV(兆电子伏)的能量,γ光子是不可能具有如此大的能量的。后来,查德威克经过实验和研究,证实它就是卢瑟福预想的中子。

物理学史告诉我们,任何重大科研成果的取得,都是科学家百折不挠的毅力和艰苦卓绝的付出的结果。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能培养同学们不畏艰险,勇于攀登,追求真理,为科学献身的精神。而现在的中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畏难、怕吃苦是通病。在学习中表现是:看到难题就头痛,碰到计算过程复杂就嫌烦,没有坚韧不拔的毅力,

譬如:居里夫人发现镭的经历,可以说是给学生很好的教材。居里夫人为了找出新的放射性元素,她和丈夫在一间破烂不堪的小棚里,艰苦工作了四年。他们冒着刺鼻的浓烟把沥青铀矿烧融,然后用沉重的铁棒在大锅里搅拌几个小时,再一勺一勺的处理沥青,把里面放射性物质挑出来,一点一点地处理了成吨的铀矿,再对挑出来的东西加以提炼和浓缩。笨重的体力劳动加上刺鼻的浓烟,还有放射性射线辐射,对人的健康损害极大。但是,为了科学研究,居里夫妇以无比坚强的毅力和耐心,不分昼夜的工作,终于制得了0.1克新的放射性元素“镭”。从几百吨的沥青铀矿中,找出0.1克的物质,真可谓大海捞针,他们身上体现出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正是当代中学生所要学习的。

4.物理学史的学习能增强学生学习动力,激发报国热忱

通过物理学史的系统学习,伽利略、牛顿、瓦特、焦耳、帕斯卡、欧姆、安培、法拉弟、居里夫妇、爱因斯坦……闪光耀眼的名字,激动人心的理论无不震撼着同学们年轻的心灵。

然而,我国是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能引以为荣的四大发明,但在近代物理学发展史上却难觅一席之地,象征着一个国家国力不强,正因为如此,近代史上国家倍受列强欺凌、国土惨遭践踏和瓜分、国民被侮为“东亚病夫”。当今的中学生正肩负着科技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和知识积累的关键阶段,我们要学习西方现有的先进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类似于物理学史知识的学习,掌握科学研究和探索的方法,要有所创造、有所发明、争取对人类有所贡献,为使我国早日成为现代化强国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综上所述,在中学开设物理学史选修课,既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又是课程资源的开发;既是对学生科学知识的教育,更是对学生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培养。让科学精神感染着每一个学生,激励他们为科学而献身。

2018高中物理学史(归纳整理版)

2018年高考物理学史总结 物理学史这部分内容在高考卷上通常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实验题中也会小概率出现),分值在6分以下,一般情况下不会出偏难怪的,毕竟这不是考纲里的重点。复习建议:以现有的生活经验常识为主,稍加了解就可以。现总结如下:1、伽利略 (1)通过理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的观点 (2)推翻了亚里士多德“重的物体比轻物体下落得快”的观点 2、开普勒:提出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 3、牛顿 (1)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 (2)发现表万有引力定律; 4、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G 5、爱因斯坦 (1)提出的狭义相对论(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2)提出光子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并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3)提出质能方程2 E ,为核能利用提出理论基础 MC 6、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 7、焦耳和楞次 先后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称为焦耳——楞次定律(这个很冷门!以教材为主!) 8、奥斯特 发现南北放置的通电直导线可以使周围的磁针偏转,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9、安培:研究电流在磁场中受力的规律(安培定则),分子电流假说,磁场能对电流产生作用 10、洛仑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仑兹力)的观点。 11、法拉第 (1)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现象(教材上是这样的,实际不是有一定历史原因,以教材为主!) (2)提出电荷周围有电场,提出可用电场描述电场,提出电磁场、磁感线、电场线的概念 12、楞次: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愣次定律: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13、亨利:发现自感现象(这个也比较冷门)。 14、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15、赫兹: (1)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定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2)证实了电磁理的存在。 16、普朗克 提出“能量量子假说”——解释物体热辐射(黑体辐射)规律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即量子理论

高中物理学史试题50道

2018年09月17日xx学校高中物理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库仑定律是电磁学的基本定律。1766年英国的普里斯特利通过实验证实了带电金属空腔不仅对位于空腔内部的电荷没有静电力的作用,而且空腔内部也不带电。他受到万有引力定律的启发,猜想两个点电荷之间的静电力与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1785年法国的库仑通过实验证实了两个点电荷之间的静电力与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普里斯特利的实验表明,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带电金属空腔内部的电场处处为零 B.普里斯特利的猜想运用了“类比”的思维方法 C.为了验证猜想,库仑精确测定了两个点电荷的电荷量 D.为了验证猜想,库仑制作了库仑扭秤装置 2.在物理学发展史上伽利略、开普勒等许多科学家为物理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以下选项中不符合他们观点的是( ) A.伽利略认为:在忽略空气阻力情况下,羽毛和铁块下落速度一样快 B.伽利略认为:物体沿光滑斜面下滑后上升到另一光滑斜面,最终将回到原来的高度 C.开普勒认为:火星与太阳连线在相等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同 D.开普勒认为:绕太阳公转的所有行星轨道半长轴长度跟它的公转周期的比值都相等 3.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一位物理学家利用图所示的扭秤装置进行研究,提出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这位物理学家是( ) A.牛顿 B.伽利略 C.库仑 D.焦耳 4.以下关于行星运动及万有引力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测出了引力常量的数值 B.太阳对行星的引力与地球对月球的引力属于不同性质的力 C.牛顿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只适用于天体之间 D.开普勒认为行星绕太阳运行的轨道是椭圆,行星在轨道上各个地方的速率均相等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伽利略认为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 B.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下落的快慢与物体的轻重无关 C.牛顿管实验说明没有空气阻力时,铁块和羽毛下落快慢相同 D.石头下落比树叶快,是因为树叶受到空气阻力,而石头没有受到空气阻力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牛顿首先提出理想实验,证实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B.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认为物体之间普遍存在万有引力 C.牛顿利用扭秤最先测出了引力常量 D.为了纪念牛顿,将力的国际单位命名为牛顿,并将其作为基本单位 7.下面是摘自上个世纪美国报纸上的一篇文章:阿波罗登月火箭在脱离地球飞向月球的过程中,宇航员通过无线电与在家中上小学的儿子汤姆通话。宇航员:“汤姆,我们现在已关闭了火箭上所有的发动机,正向月球飞去。”汤姆:“你们关闭了所有的发动机,那么靠什么力量

初中物理学史及常见数据总结练习

初中物理学史与常见数据总结 物理学史部分 一.光学 牛顿发现了光的色散原理,证明白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 二.力学 1、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对待“力与运动的关系”问题上,错误的认为“维持物体运动需要力”。 2、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利用著名的“斜面理想实验”得出“物体的运动并不需要力来维持,运动的物体之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受到了阻力。”的结论;第一次把“实验”引入对物理的研究。 3、英国科学家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4、希腊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原理(F 浮=G 排 );杠杆平衡条件(又叫杠杆原理)。 5、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6、托里拆利实验测出了大气压强值。 三.电、磁学 1、德国物理学家欧姆:通过实验得出导体中的电流跟它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 阻成反比即欧姆定律。 2、我国宋代学者沈括最早发现磁偏角。(地理的两极和地磁的两极并不重合,磁针所指 的南北方向与地理的南北方向略有偏离。) 3、英国物理学家焦耳:通过实验最先精确确定电流的热量跟电流、电阻和通电时间的关 系(即焦耳定律): 4、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电流周围存在磁场,称为电流的磁效应,是第一个发现电与磁之间的联系的。 5、183年英国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进一步揭示电和磁的联系)发电机 6、法国安培:判定通电螺线管的极性跟电流方向关系的法则(即安培定则)。 7、早期电话的发明:贝尔 8、美国梅曼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它能产生频率单一、方向高度集中的光——激光。华裔物理学家高锟提出用光纤通信的构想,这使得用光进行通信的幻想得以实现。 常见数据部分 1、长度:成年人2步约1.2m,课桌高80cm,一层楼高约3m,一元硬币直径2.5cm,物理课本长26cm宽18cm,厚6mm,水性笔长度12-15cm. 2、温度:洗澡水 40--50℃,一标准气压下水沸点100℃(气压高沸点高), 水的凝固点(冰的熔点)0℃。 3、质量:一元硬币质量6g,苹果约200g ,鸡2—3kg 羊30kg ,中学生50kg, 物理课本质量约280g,一罐饮料500g,1枚鸡蛋60g 4、时间:眼保健操时间 5min,播放一次国歌50s。 5、速度:人心跳65—80次/min,成年人步行速度1.2m/s 自行车速度4—6m/s 声速(15℃空气中)340m/s 光、电磁波在真空中(或空气中)速度3×108m/s 6、力:通过质量估算重力 7、压强:人站立对地面压强1.25×104Pa 1标准大气压=1.013×105Pa=760mm Hg=76cm Hg 8、密度:水密度 1.0×103kg/m8人体密度接近水 9、电压:一节干电池 1.5V 一节蓄电池2V 家庭电路220V 手机电池3.7—4.5V 工业电压 380V 人体安全电压≤36V 10、功:成人上一层楼做功1500J 从提起一桶水做功约为150J

新课标高考高中物理学史归纳总结

新课标高考高中物理学史归纳总结 【新课标高考高中物理学史归纳总结(新人教版)】 必修部分:(必修 1、必修2) 一、力学: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2、1654年,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5、英国物理学家胡克对物理学的贡献:胡克定律;经典题目: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对) 6、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17世纪,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法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7、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8、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9、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10、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勒维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9、我国宋朝发明的火箭是现代火箭的鼻祖,与现代火箭原理相同;但现代火箭结构复杂,其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主要取决于喷气速度和质量比(火箭开始飞行的质量与燃料燃尽时的质量比);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被称为近代火箭之父,他首先

高级中学语文选修课程教材改革的历史及当前存在的问题.doc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材改革的历史及当前 存在的问题- 总观当今世界各国基础教育,高中阶段集中单一的课程设置已基本不存在,开设选修课成普遍做法。有人统计,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亚、非、欧、美等洲60个国家中,普通高中开设选修课的国家就占76.7%,〔1〕由此看出,普通高中设置选修课已成为世界各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语文作为各国高中的核心课程,同样顺应这种潮流,即结束单一的必修课设置格局,增设选修课,实现语文课程设置统一性和灵活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结合。 一??在我国,高中语文选修课设置已有上百年的历史。1909年,清政府学习德国做法,在普通中学实行分科设置课程,一种侧重文科,一种侧重实科,这是我国近代课程史上第一次注意如何适应学生个性因材施教的问题,使学生得到了一点选课的自由。这里包含了后来选修制的思想萌芽。1922年,国民党政府实行学制改革,普通中学实行三三分段学制,把中学分为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每个阶段学制各三年。这是我国现代课程史上最早的分科制和选修制。高中分为普通科和职业科,普通科相当于现在的普通高中,以预备升学为主要目的。普通科又分文科和实科,课程设置分两组。第一组注重文学和社会科学,课程都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公共必修科目,二是分科专修科目,三是纯粹选修科目。第一组公共必修科目有国语和文化史,分科专修科目必修有特设国文;第二组公共必修科目有国语,分科专修科目无国语或国文。第一组分科专修科目中的选修和纯粹选修科目加起来多达62个

学分,这些学分里自然有与国语或国文有关的选修科目。职业科选修课有文字学、中国文学史、西洋文学史、文学概论和国故概要,一般选修课包括国音学和新闻学。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科目设置多样化局面,但是选修科目过多,“因而造成实际上难开、难教、难学”,〔2〕严重脱离中国国情,改革没有成功。1963年,中央政府颁布的《中小学教学计划(草案)》,打破了解放后沿袭十几年的单一课程结构,首次在高三年级设置了选修课,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受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只有极少数学校进行了试验。1981年颁布的《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中有选修课设想,但在相应的语文教学大纲中没有得到任何体现,因而谈不上科目设置与教材编写。1990年的《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把高中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却没有把语文列入可以开设选修课的计划之内。〔3〕1996年教育部发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中的课程设置明确规定,普通高中课程由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组成,学科类课程分为必修、限定选修和任意选修三种,其中限定选修包括语文一科,高中三年级开设,文科每周四课时,理科和实科每周两课时。同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与课程计划相呼应,对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和课时作了详细说明,语文必修课在高一、高二开设,限定选修课在高三开设,是必修课的拓宽、应用,供预备升学或预备就业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修。大纲为文科、理科和实科列举了如下限定选修课:文科有写作、文言文阅读、中外文学名著选读等,理科有中外科普论著选读、科学小论文写作等,实科有实用口语和应用写作等。任意选修课是为发展学生兴趣爱好、拓宽知识、培养特长、提高某方面

高考物理专题物理学史知识点全集汇编

高考物理专题物理学史知识点全集汇编 一、选择题 1.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许多科学家做出了贡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伽利略利用“理想斜面”得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的观点 B.牛顿提出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 C.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D.开普勒从理论和实验两个角度,证明了轻、重物体下落一样快,从而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小球质量越大下落越快”的错误观点 2.伽利略是实验物理学的奠基人,下列关于伽利略在实验方法及实验成果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开创了运用逻辑推理和实验相结合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 B.通过实验发现斜面倾角一定时,不同质量的小球从不同高度开始滚动,加速度相同C.通过实验和理想实验,提出了惯性的概念,从而奠定了牛顿力学的基础 D.为了说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用了理想实验法 3.下列选项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是() A.富兰克林命名了正、负电荷 B.库仑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库仑扭秤实验确定库仑定律 C.麦克斯韦提出电荷周围存在一种特殊的物质--电场 D.法拉第为了简洁形象描述电场,提出电场线这一辅助手段 4.2014年,我国在实验中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取得世界级成果。实验在物理学的研究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列关于实验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实验中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B.密立根利用油滴实验发现电荷量都是某个最小值的整数倍 C.牛顿运用理想斜面实验归纳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 D.库仑做库仑扭秤实验时采用了归纳的方法 5.发明白炽灯的科学家是() A.伏打 B.法拉第 C.爱迪生 D.西门子 6.了解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学会像科学家那样观察和思考,往往比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以下符合史实的是( ) A.焦耳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B.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并总结出了电磁感应定律 C.惠更斯总结出了折射定律 D.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利用双缝干涉实验首先发现了光的干涉现象 7.下列描述中符合物理学史的是() A.开普勒发现了行星运动三定律,从而提出了日心说 B.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测定出引力常量G C.法拉第在实验中观察到,在通有恒定电流的静止导线附近的固定导线圈中,会出现感应电流 D.楞次在分析了许多实验事实后提出,感应电流应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

物理学史在中学物理教育中的作用

浅探物理学史在中学物理教学的作用 福建省漳州市双语实验学校邹茂全 摘要:推进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结合。加强物理学史的教育,实现中学物理教学目的,凸现物理学史教育的功能,开发物理学史教育的途径。充分体现物理学史在中 学物理教学的作用。 关键词:物理学史物理教学教育功能 物理学史是研究物理学发展的学科,它是物理科学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物理学史教育是通过传授物理学史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科学意识、科学精神及科学方法等多方面品质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深刻体会到,物理学史教育是中学物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尤其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课程改革的今天,对发展中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理学史的教育功能则更加明显。但是由于缺乏物理学史教育的研究,妨碍了它在发展中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影响了中学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为此,在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对物理学史教育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可能发挥的作用以及加强物理学史教育的途径,做了初步的研究。 一、加强物理学史的教育,实现中学物理教学目的 随着中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及“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启动,对中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迎接新世纪人才竞争的挑战,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特点,他们需要多方面的、综合性的心理品质。科学素质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素质是由科学意识、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与行为等要素组成。科学意识是指对科学本质及价值的正确认识,表现为对科学的积极态度,如对科学的信任、依赖、追求等。科学精神是指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索的积极心理状态,其核心是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探索创新的思想。科学知识,是指反映客观世界的知识体系,如物理、化学等等学科知识。这里所说的科学方法,主要指科学思维方法,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大多蕴含在科学探索的过程中。科学行为是指受科学思想意识支配表现出来的外在活动,对于中学生来说,主要指在生活和学习活动中科学的习惯和方式。从目前中学学科设置的情况看,培养中学生科学素质的任务,主要由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教学承担,其中,物理教学的责任最重。显然,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素质,已成为现代中学物理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因而成为重要的教学目的之一。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

2015-2016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强化模拟训练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在平直公路上,汽车以10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从某时刻开始刹车,在阻力作用下,汽车以2m/s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则刹车后6s内汽车的位移大小为 A.12mB.14mC.25mD.96m 2.雨滴从高空下落,由于空气的阻力,其加速度不断减小,直到为零,在此过程中雨滴的运动情况是() A.速度不断减小,加速度为零时,速度为零 B.速度一直保持不变 C.速度不断增加,加速度为零时,速度达到最大 D.速度的变化率越来越大 3.甲乙两个物体在同一时刻沿同一直线运动,他们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在4s﹣6s内,甲、乙两物体的加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B.前6s内甲通过的路程更大 C.前4s内甲乙两物体的平均速度相等 D.甲乙两物体一定在2s末相遇 4.伽利略在研究运动的过程中,创造了一套科学方法,如下框所示,其中方框4中的内容是

A.提出猜想B.形成理论 C.实验检验D.合理外推 5.甲、乙两物体从同一位置沿同一直线运动,它们的v一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物体先向负方向运动,t1时刻以后反向向正方向运动 B.t2时刻,乙物体追上甲 C.t l时刻,两者相距最远 D.0~t2时间内,乙的速度和加速度都是先减小后增大 6.以下关于物理学史和所用物理学方法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之和代表物体的位移,这里采用了微元法B.牛顿进行了“月—地检验”,得出天上和地下的物体都遵从万有引力定律的结论 C.由于牛顿在万有引力定律方面的杰出成就,所以被称为能“称量地球质量”的人 D.根据速度定义式 x v t ? = ? ,当t?非常非常小时, x t ? ? 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 度,该定义应用了极限思想方法 7.如图所示,三角体由两种材料拼接而成,BC界面平行底面DE,两侧面与水平面夹角分别为30°和60°。已知物块从A静止下滑,加速至B匀速至D;若该物块静止从A沿另一侧面下滑, 则有() A.通过C点的速率等于通过B点的速率 B.AB段的运动时间大于AC段的运动时间 C.将加速至C匀速至E D.一直加速运动到E,但AC段的加速度比CE段小 计数点序 号 1 2 3 4 5 6 计数点对 应的时刻 /s 0.1 0.2 0.3 0.4 0.5 0.6 通过计数 时的速度/ 44.0 62.0 81.0 100.0 110.0 168.0

中学选修课实施方案

中学选修课实施方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中学选修课实施方案 普通中学兴趣特长类选修课程主要包括艺术类、体育类以及其他课程,是中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进行学习,尽可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以下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方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学选修课实施方案1 开设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旨在提供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让学生认识学科的价值与研究方法,获得更为全面的知识与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全面提升学科素养,为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主要内容 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主要为语文、数学、英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和生物等9个学科的选修课程,包括必修拓展课程、大学初级课程、学科发展前沿课程、学科研究性学习等。 必修拓展课程是必修知识的拓展与延伸,旨在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主要从国家选修课程模块中选用。详见下表: 注:每个学科前两个带的选修模块列入高考自选模块考试范围。 大学初级课程是衔接高中与大学的课程,旨在培育学生专业兴趣,拓宽学科视野,提高探究能力。学科发展前沿课程主要是介绍学科最新研究成果的课程,旨在让学生感受学科的发展方向。学科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为基本教学形式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课程开发 学校是普通高中选修课程建设的主体。学校要根据本校选修课程建设规划,积极开发知识拓展类选修课程。 必修拓展课程主要选用已经国家审查通过的选修课程。大学初级课程、学科发展前沿课程学校可以自主开发,可以与高校、中等职业学校、科研机构、

【校本课程】高中物理学史测试题及答案

高中物理学史测试题 班级姓名学号成绩 一、选择题: 1、动力学的奠基人是英国科学家(),他于1687年出版了名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在这部著作中,他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是整个动力学的基础。 A.伽利略B.牛顿C.爱因斯坦D.阿基米德 2、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进化》一书中谈到:“他的发现及他所应用的科学的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这个发现告诉我们,根据直观观察所得出的结论不是常常可靠的……他对科学的贡献就在于毁直觉的观点而用新的观点来代替它。”爱因斯坦所指的这个人是:() A.伽利略B.牛顿C.菲涅尔D.胡克 3、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石是:() A.相对论和量子论B.微粒说与波动说 C.波动力学与波动光学D.矩阵力学与波动力学 4、大统一理论是当代物理学的重要前沿之一,其中的“大统一”是指:() A.自然界所有基本粒子的统一B.自然界所有基本作用力的统一C.引力、电磁力和弱力的统一D.电磁力、弱力和强力的统一5、被誉为“物理光学的缔造者”的著名物理学家是() A.惠更斯B.托马斯·杨C.菲涅尔D.夫琅和费 6、麦克斯韦把()称为“电学中的牛顿”: A.安培B.库仑C.法拉第D.奥斯特 二、填空题: 1、1919年做了用α粒子轰击氮核的实验。他从氮核中打出一种粒子,并测定了它的电荷和质量,知道它是氢原子核,把它叫做质子。质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已被人接受,最初有人认为,原子核可能是由

质子组成的。但不久就知道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如果原子核只是由质子组成,它的电荷数应该与质量数相等。实际上原子核的电荷数只是质量数的一半或者还少一些,根据这一事实,他预言原子核内可能还存在着质量跟质子相等的不带电的中性粒子,他把它称为。这一预言被他的学生证实。 2、1686年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时,知道了两物体之间相互吸引,其大小与两物体的质量之积成正比,与两物体间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成功地将人间天上的力统一起来了,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自信心。但由于当时实验条件和技术的限制,很难精确地测定上述比例式中的比例系数。显然,如不能定量地算出两物体间的万有引力的大小,万有引力定律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直到17897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巧妙地利用了,第一次在实验室里对两个物体间的引力大小作了精确的测量和计算。引力常量的测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用实验证明了的存在,更使得具有了真正的实用价值。 3、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在研究阴极射线的性质时,发现阴极射线(高速电子流)射到玻璃壁上,管壁会发出一种看不见的射线,后称它为X射线。它的穿透能力很强,能使包在黑纸时的照相底片感光。 4、墨翟(约公元前468~前378)和他的弟子们是这个时期研究物理知识成就最大的学派,他们的代表作记述了许多物理知识。尤其在光学方面,连续记述了影的生成的道理;光线与影的关系;光直线行进实验;光反射特性;从物体与光源的相对位置关系而确定影的大小;平面镜的反射现象;凹面镜的反射现象;凸面镜的反射现象。这是世界古代科学史上一篇难得的几何光学著作。 5、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1571-1630)在最初研究他的导师—丹麦伟大的天文学家 (1546--1604)连续20年对行星的位置进行观测所记录的数据时发现如果以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模型来思考问题,结果与观察数据存在

浅析物理学史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865333655.html, 浅析物理学史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意义和作用 作者:王泽秀 来源:《理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2011年第01期 摘要: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终生体育意识,是体育发展的趋势,是新课程改革的内在要求。而学校体育又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因此,我们体育教师应积极采取措施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形成对体育的热爱,养成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习惯,逐步建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关键词:中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1-8437(2011)01-0106-01 一引言 终身体育是90年代以来体育发展和改革中提出的一个新概念。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人从生命开始至生命结束不停地学习与参加身体锻炼,使体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二是在终身体育思想的指导下,以体育的体系化、整体化为目标,为人在不同时期、不同生活领域中提供参加体育活动的机会和实践过程。 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是培养体育意识,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全面锻炼身体,促进身心健康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的身体生长、发育如何,将直接影响他们的一生。所以,学校体育在终身体育的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目的、任务具有明显的奠基功能和终身效益。所以,学校体育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和关键的环节。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推行终身体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技巧和能力,使他们离开学校后能够继续经常从事有益的体育活动,将体育看成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学校体育教育如何培养中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一)加强体育理论教育

2020新课标高考高中物理学史汇总

2020新课标高考高中物理学史汇总 2、选修3- 1、3-2 一、力学: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2、1654年,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5、英国物理学家胡克对物理学的贡献:胡克定律。经典题目: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 6、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 7、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8、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9、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10、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勒维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博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11、我国宋朝发明的火箭是现代火箭的鼻祖,与现代火箭原理相同。但现代火箭结构复杂,其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主要取决于喷气速度和质量比(火箭开始飞行的质量与燃料燃尽时的质量比)。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被称为近代火箭之父,他首先提出了多级火箭和惯性导航的概念。多级火箭一般都是三级火箭,我国已成为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第三个国家。

中学日语选修课导读单

沈师大附属学校 导学案编号: 4 年级:高一学科:校本选修执笔:程浩 课题:日本语基础入门与日本文化概况(四)共 2课时 一、学习目标: 1.学习五十音图发音。 2.掌握さ行和た行的写法和特殊读音 二、预习指导: 3.さ行さ(sa) し(shi) す(su) せ(se) そ(so) さ行仮名 さ行的五个假名由辅音【s】分别和あ行的五个元音拼读而成。 平仮名さしすせそ 片仮名サシスセソ 羅馬字sashisuseso 发音注意事项: す发音介于汉语的“私”和“苏”之间。舌尖接近上齿龈,形成一个间隙,使气流从舌齿之间摩擦流出,声带不震动。 1 假名练习: ●させしすせそさそさしすせそ ●させすさせしすそさしせそさしすせそ ●おすしをすこしかう。(お寿司を少し買う) ●サセシスセソサソサシスセソ 2语音练习: あさ(朝)①早晨かえす(返す)①还,归还 けさ(今朝)①今天早上けしき(景色)①景色 うそ(嘘)①谎言こくせき(国籍)①国籍 しお(塩)②盐しあい(試合)○0比赛 おかし(お菓子)②点心せかい(世界)①世界うすい(薄い)②薄すこし(少し)②一点儿 おそい(遅い)○0迟,晚,慢いす(いす)○0椅子 おいしい(美味しい)○0好吃,美味可口すき(好き)③喜欢 アイス①冰、冰激凌エス①南;小号 アカシア○0洋槐エキス①精华 オアシス②绿洲キス①kiss さ(sa)记法:さサsa ‘さ’通‘杀’,仔细看的话,像一把匕首刺入了一个人的脖子,杀人啦,所以是sa。‘サ’也是在杀人,左边的一竖是一个人,右边的一竖是他手中的弓,那一横表示他在开弓放箭,还是杀人,读sa。 写法: し(shi)记法:しシsi ‘し’这个平假名像是一只喝饮料的吸管,所以念xi。‘シ’这个片假名要跟后面那个‘ミ(mi)’结合起来记忆,合起来不就是米西吗。米西之前,眼儿眯着,嘴儿抿着,就是‘ミ’这个样子,开始米西了,瞪着眼,伸直了胳膊去抢,就成了‘シ’。 写法: す(su)记法:すスsu ’す’这个平假名看起来像挂在竹竿上的丝线,所以念si。’ス’呢,是晾晒完毕的丝线开始加工了,两股合为一股,所以也是si。 写法: せ(se)记法:せセse ‘せ’这个平假名是一只手在往口袋里面塞东西呢,念se。塞呀塞,塞进去了,好了,就成了‘セ’了。 写法: そ(so)记法:そソso ‘そ’这个平假名,讲了一个女人不守妇道的故事,所以念so。‘ソ’,它跟后面的‘ン’很像,容易搞混。 写法: 4.た行た(ta) ち(chi) つ(tsu)て(te) と(to) た行仮名 平仮名たちつてと

高考物理学史考点总汇

新课标高考高中物理学史汇总 I.必考部分:(必修1、必修2、选修3-1、3-2 ) 力学: 1、1638年,意大利物理学家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中用科学推理论证重物体和轻物体下落一样快;并在比萨斜塔做了两个不同质量的小球下落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观点是正确的,推翻了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即:质量大的小球下落快是错误的); 2、1654年,德国的马德堡市做了一个轰动一时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 3、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著作中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即牛顿三大运动定律)。 4、17世纪,伽利略通过构思的理想实验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得出结论: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的原因,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5、英国物理学家胡克对物理学的贡献:胡克定律;经典题目:胡克认为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弹簧的弹力才与弹簧的形变量成正比(对) 6、1638年,伽利略在《两种新科学的对话》一书中,运用观察-假设-数学推理的方法,详细研究了抛体运动。 17世纪,伽利略通过理想实验法指出: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若没有摩擦,将保持这个速度一直运动下去;同时代的法国物理学家笛卡儿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既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7、人们根据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提出"地心说",古希腊科学家托勒密是代表;而波

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大胆反驳地心说。 8、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大定律; 9、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实验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 10、1846年,英国剑桥大学学生亚当斯和法国天文学家勒维烈(勒维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1930年,美国天文学家汤苞用同样的计算方法发现冥王星。 9、我国宋朝发明的火箭是现代火箭的鼻祖,与现代火箭原理相同;但现代火箭结构复杂,其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主要取决于喷气速度和质量比(火箭开始飞行的质量与燃料燃尽时的质量比); 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被称为近代火箭之父,他首先提出了多级火箭和惯性导航的概念。多级火箭一般都是三级火箭,我国已成为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第三个国家。 10、1957年10月,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年4月,世界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东方1号"带着尤里加加林第一次踏入太空。 11、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提出的狭义相对论表明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12、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提出开普勒三定律;牛顿于1687年正式发表万有引力定律;1798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体现放大和转换的思想);1846年,科学家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并观测到海王星。 电磁学: 13、1785年法国物理学家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

物理学史整理

必修一 46——47页 亚里士多德认为质量越大的物理下落越快 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加速度都是伽利略建立的物理概念 伽利略首先采用了以实验检验猜想和假设的科学方法 伽利略时代用滴水计时法,所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时,利用斜面“冲淡”重力,使时间容易测量 伽利略利用斜面实验合理外推出了自由落体的规律 伽利略思想方法的核心是把实验和逻辑推理(包括数学推演)结合起来 52——53页 四种基本相互作用 万有引力

电磁相互作用(电荷间,磁体间的相互作用,常见的弹力,摩擦力等的实质是电磁相互作用) 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作用范围小,只存在于原子核内部) 68——69页 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 (1)伽利略的研究和科学想象: 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上的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滑下,(这是为了保证每次小车到达水平面时有相同的速度)。第一次在水平面上铺上毛巾,小车在毛巾上滑行很短的距离就停下了;第二次在水平面铺上较光滑的棉布,小车在棉布上滑行的距离较远;第三次是光滑的木板,小车滑行的距离最远. 伽利略认为,是平面对小车的阻力使小车停下,平面越光滑小车滑行就越远.表明阻力越小,小车滑行就越远.伽利略科学地想象:要是能找到一块十分光滑的平面,阻力为零,小车的滑行速度将不会减慢. (2)笛卡尔的补充 笛卡尔等人又在伽利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如果运动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仅速度大小不变,而且运动方向也不会变,将沿原来的方向匀速运动下去. (3)牛顿的伟大贡献

英国的伟大科学家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从而概括出一条重要的物理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是利用逻辑思维推理出来的,不是实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是实验定律 78页 国际基本单位 长度——米——m 质量——kg 时间——s 电流——A 温度——K 物质的量——mol 光强——坎德拉——cd 91页 麦克斯韦建立了完整的电磁场理论,并预言了电磁波,赫兹用实验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 必修二

高中选修课

高中选修课《中国文化经典研读》《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一、内容与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论语》十则,关键是要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论语》节选各则语录的内容;整理积累文言文语言材料。此前,学生学过这类课文,因此,教学重点主要在于读懂《论语》,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的精髓。 二、目标及解析 1、目标定位: ①理解《论语》节选各则语录的内容;整理积累文言文语言材料; ②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形成语感。 2、目标解析: ①了解儒家学说的基本思想,理解一些比较重要的概念,如“仁”“礼”“义”“孝”等并能有自己的体会。 ②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 三、问题诊断与分析 本节课教学中,学生可能碰到的最大困难是儒家学说影响的认识。在当今社会孔子的思想的现实意义。 目前的中国社会正处于经济转型、社会转轨的时期。一方面经济取得巨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但另一方面,目前社会问题还比较众多,矛盾还比较突出,金钱至

上、信仰缺乏、精神空虚、职责不分等等一系列现象尚存在严重,而这些都严重的影响了社会的正常健康有序的运行和发展。这也就需要我们既要从现实状况寻找原因,同时还要充分寻求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尤其孔子的社会价值观来匡正人心的迷失、精神的迷乱、信仰的缺失。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本节课要补充一些关于儒家的作品包括图片,给学生营造氛围,增强感性的形象的教学内容,因此要使用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在必修课中,我们对于孔子,对于《论语》已经了解了不少,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进《论语》,走进这部影响我们中国人几千年的儒家经典。 孔子的思想的核心一是“仁”。“仁”就是“两个人”,也就是要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伦常各有职分,道德各有责任。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学而》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渊》)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子路》)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 综合以上的语段看,“仁”是“全德”,是个人修身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分析起来,“仁”有这样几层内涵: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人之天性是“仁”的根基,由此而往,对别人也怀有爱心;去除私心、克制私欲,用“礼”来规范一举一动,使言行举止符合“礼”;“仁”表现在政

选修课开设方案

选修课开设方案 一、开设的目的: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建立选课指导制度,引导学生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的规定,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性、发展型的中学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发展兴趣特长,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我们结合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及学校、教师的条件,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我们开设一定数量的选修课。 二、选课组织: 根据新课程方案,已经成立的选课指导委员会,负责对学生的选课指导,学校召开学生大会,具体由年级组长、班主任指导,学校视实际情况开出选修课单,让学生自由选择。由班主任统计,上报年级组长,统一到教务处,然后根据选修课人数,安排班级、教师,确定导师。 三、基本要求 严格按照省课改办文件精神,一般学生的基本要求:修习八大学习领域各学科的必修模块,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至少获得110学分,选修IA模块至少获得16学分,选修IB模块至少获得12学分(18模块选6),地方、校本课程获得6学分。共144学分,告知学生、家长,让他们自主选择。 四、课程类型及安排: (一)、限定选修课 文理科学生需要的,新课程实验方案规定的,会考(必修模块)、高考要求(必修、IA模块、自选综合(IB18选6模块)。 (二)、自由选修课 全省学校统一开设的供学生选择的模块所对应的学分,学生至少获得12个学分(6个模块)的IB模块。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高考新方案要求,让每个学生在每个学习领域获得一定修习机会,发展学生的学习特长,扩大知识领域。 (三)、开设领域:八大学习领域,18个模块。 (四)、体育、艺术、校本、综合实践课程按照高一、高二上半学期选修内容作一定程度的调整。(体育:篮球、排球、羽毛球、足球、健美操;艺术:音

(完整word版)高中物理学史典型题目(含答案)(word文档良心出品).doc

高考模拟试题汇编 - 物理学史 1.了解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学会像科学家那样观察和思考,往往比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以 下符合事实的是( AB) A. 焦耳发现了电流热效应的规律 B. 库仑总结出了点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C.楞次 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拉开了研究电与磁相互关系的序幕 D.牛顿将斜面实验的结论合理外推,间接证明了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2.自然界的电、热和磁等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的,很多物理学家为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做出了贡 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D A.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揭示了电现象和磁现象之间的联系 B.欧姆发现了欧姆定律,说明了热现象和电现象之间存在联系 C.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揭示了磁现象和电现象之间的联系 D. 焦耳发现了电流的热效应,定量得出了电能和热能之间的转换关系 3 .下列有关物理学史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 )卡文迪许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B)法拉第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 ( C)麦克斯韦首先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D)汤姆生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4.爱因斯坦说:“伽利略( Galileo galilei , 1564- 1642)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推理方法, 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在科学史上,伽利略享有“近代科学方法论的奠基人”的美誉。根据你对物理学的学习和对伽利略的了解,他的物理思想方法的 研究顺序是(A) (A )提出假说,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B)数学推理,实验验证,合理外推,提出假说 (C)实验验证,合理外推,提出假说,数学推理(D)合理外推,提出假说,数学推理,实验验证 5.在物理学发展中,许多物理学家的科学研究推动了人类文明进程.对以下几位物理学家所作贡献的叙述中,符合史实的是(C) ( A )法拉第发现了电流周围存在着磁场(B)汤姆生发现了电子,表明原子具有核式结构 (C)库仑总结并确认了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D)牛顿应用“理想斜面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点 6.在物理学发展史上,有一些定律或规律的发现,首先是通过推理论证建立理论,然后再由实验 加以验证。下列定律、理论或学说的建立不符合上述情况的是 D A .万有引力B.电磁场理论C.光子说D.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 7 .许多科学家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下列叙述中符合物理学史实的是( B )(A )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通过实验测出了万有引力恒量 (B)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手摇发电机 (C)托马斯·扬成功地完成了光的干涉实验,总结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 (D)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并通过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 8、人类在探索自然规律的过程中,常采用归纳法、演绎法、等效替代法、控制变量法、理想实 验法等科学方法。下列哪个成果是运用理想实验法得出的(A) A .伽利略指出的“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B.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 C.卢瑟福提出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D.爱因斯坦的“光子假说” 9.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做出了贡献。下列关于科学家和他们的贡献的 说法中正确的是(C) (A )卢瑟福的粒子散射实验说明原子核还可以分( B)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实验说明光没有波动性(C)麦克斯韦提出电磁场理论并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 (D)贝克勒耳发现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 10.在力学理论建立的过程中,有许多伟大的科学家做出了贡献。关于科学家和他们的贡献,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B A. 伽利略发现了行星运动的规律 B.笛卡尔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