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颈部肿瘤分三大部分 甲状腺癌发病率居首位
《甲状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要点

《甲状腺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要点一、概述甲状腺癌是一种起源于甲状腺滤泡上皮或滤泡旁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也是头颈部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增长迅速,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的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地区女性甲状腺癌发病率位居女性所有恶性肿瘤的第4位。
我国甲状腺癌将以每年20%的速度持续增长。
根据肿瘤起源及分化差异,甲状腺癌又分为: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甲状腺滤泡癌(FTC)、甲状腺髓样癌(MTC)以及甲状腺未分化癌(ATC),其中 PTC最为常见,约占全部甲状腺癌的85%~90%,而PTC和FTC合称分化型甲状腺癌(DTC)。
二、诊疗技术和应用(一)高危人群的监测筛查有如下病史时需要高度警惕甲状腺癌,尽早进行筛查:①童年期头颈部放射线照射史或放射性尘埃接触史;②全身放射治疗史;③DTC、MTC或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型(MEN2型)、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病、某些甲状腺癌综合征(如多发性错构瘤综合征、Carney综合征、沃纳综合征和加德纳综合征)等的既往史或家族史。
(二)临床表现1. 症状大多数甲状腺结节患者没有临床症状。
通常在体检时通过甲状腺触诊和颈部超声检查而发现甲状腺小肿块。
合并甲状腺功能异常时可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甲状腺功能减退。
晚期局部肿块疼痛,可出现压迫症状,常可压迫气管、食管,使气管、食管移位。
肿瘤局部侵犯重时可出现声音嘶哑、吞咽困难或交感神经受压引起霍纳综合征,侵犯颈丛可出现耳、枕、肩等处疼痛等症状。
2. 体征甲状腺癌体征主要为甲状腺肿大或结节,结节形状不规则、与周围组织粘连固定,并逐渐增大,质地硬,边界不清,初起可随吞咽运动上下移动,后期多不能移动。
若伴颈部淋巴结转移,可触诊颈部淋巴结肿大。
3. 侵犯和转移(1)局部侵犯:(2)区域淋巴结转移:(3)远处转移:4. 常见并发症大部分的甲状腺癌是分化型甲状腺癌,生长相对较缓慢,极少引起并发症。
头颈部肿瘤分期 ENT

头颈部肿瘤分期:头颈部肿瘤TNM分期(AJCC 2010)——N区域淋巴结(除甲状腺癌以外的所有肿瘤)N0:无区域淋巴结转移N1:同侧,单个,最大直径≤3cmN2:转移淋巴结3-6cmN2a:同侧,单个,最大直径3-6cmN2b:同侧,多个,≤6cmN2c:双侧或对侧,≤6cmN3:转移淋巴结>6cm中耳癌(Stell,1985)T1:肿瘤局限于中耳乳突腔,无面神经麻痹及骨质破坏T2:肿瘤局限于中耳乳突,有面神经麻痹和骨质破坏T3:肿瘤超出颞骨范围,侵犯周围结构,如硬脑膜、腮腺、颞颌关节等。
颈静脉球体瘤Fisch(1979)把发生在颞骨内的颈静脉球体瘤分为4期A期(小型):肿瘤局限于中耳腔B期(中型):局限于鼓室~乳突区,迷路下区无骨质破坏C期(大型):肿瘤向迷路下区和岩锥伸展,并破坏该处骨质C1肿瘤破坏颈静脉孔骨质和颈静脉球,颈内动脉垂直段轻度受侵C2迷路下区遭破坏并侵及颈动脉管垂直段C3迷路下区、岩锥和颈动脉管水平段均有破坏D期(巨大型):肿瘤侵犯颅内D1肿瘤侵入颅内,直径≤2cm,经颞下窝径路,可一期切除肿瘤D2肿瘤侵入颅内,直径>2cm,需耳科和神经外科医师分二期切除D3肿瘤侵入颅内,已不能手术。
Classcock-Jackson二分法Classcock分型(鼓室体瘤)Ⅰ级肿瘤较小,局限于鼓岬表面;Ⅱ级肿瘤完全充满中耳腔;Ⅲ级肿瘤充满中耳腔,并延伸至乳突;Ⅳ级肿瘤充满中耳腔,向后延伸至乳突,向外穿过鼓膜充满外耳道,也可能向前扩展到颈内动脉。
Jackson分型(颈静脉球体瘤)Ⅰ级肿瘤较小,局限于颈静脉球、中耳、乳突;Ⅱ级肿瘤沿内耳道扩展,可有颅内侵犯;Ⅲ级肿瘤延伸至岩尖,可有颅内侵犯;Ⅳ级肿瘤超出岩尖至斜坡或颞下窝,可有颅内侵犯。
鼻-鼻窦恶性肿瘤(UICC,2002)解剖划分:上颌窦、鼻腔和筛窦1)上颌窦:T1:肿瘤局限于上颌窦粘膜,无骨质侵蚀或破坏T2:肿瘤导致骨侵蚀或破坏,包括侵入硬腭或中鼻道,除外侵犯上颌窦后壁和翼板T3:肿瘤侵犯下列任一部位:上颌窦后壁骨质、皮下组织、眶底或眶内侧壁、翼窝、筛窦T4a:肿瘤侵犯前部眼眶内容物、颊部皮肤、翼板、颞下窝、筛板或额窦T4b:肿瘤侵犯下列任一部位:眶尖、硬脑膜、脑、颅中窝,除三叉神经上颌支以外的脑神经、鼻咽部或斜坡2)鼻腔和筛窦T1:肿瘤局限于一个亚区,伴或不伴有骨质破坏。
放疗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 源皮距(SSD):表示沿射线中心轴从射线源到皮肤表面的距离。
不同治疗方式采用的源皮距不同。
2. 计划靶区(PTV): 由于日常摆位,治疗中靶位置和靶体积变化等因素引起了扩大照射的组织范围,以确保临床靶区得到规定的治疗剂量。
3. 切线野照射技术: 在放射治疗时,使照射野的一侧边缘开放,用放射线束将被照射部位“切割”出来,这种照射方式称为切线野照射技术。
4. 治疗区:90%等剂量曲线所包括的范围。
5.剂量体积直方图DVH: 是一种直观表达照射区域内吸收剂量分布是否均匀的方法,即将照射区域内各点照射剂量与频度分布以直方图的形式表达。
5. 近距离放疗技术:利用人体自然腔道或组织间隙,将放射源直接放入或植入肿瘤所在部位进行照射。
又称内照射。
6. 肿瘤区(GTV):肿瘤临床灶,为一般的诊断手段能够诊断出的可见的具有一定形状和大小的恶性病变的范围包括转移淋巴结及其他转移病变。
7. 宫颈癌时AB点的定义:A点即阴道穹隆垂直向上2cm,与子宫中轴线外2cm 分交叉处,解剖学上相当于子宫动脉和输尿管交叉处,自A点水平向外延伸3cm 处为B点,相当于闭孔淋巴结节区。
这个定义为曼彻斯特系统提出。
8. 源轴距(SAD):从放射源前表面沿射线束中心轴到等中心的距离。
填空题:1、放射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地位:45% 的恶性肿瘤可以治愈,其中手术治愈22% ,放射治疗治愈18%,化学药物治疗治愈5%。
2、口腔癌病理类型以鳞癌为主。
口腔癌中,淋巴结转移率最高的是舌癌。
3、不规则野挡铅技术对挡铅厚度要根据放射线能量而定,钴60 需 5 CM厚铅,6 MV X线需 6.5 CM厚铅,8 MV X线需 7 CM厚铅4、纵隔肿瘤姑息性放疗主要用于:晚期病人,目的是:解除病人痛苦,缓解压迫症状。
5、鼻咽癌最好发部位为咽隐窝,咽隐窝位于鼻咽腔的侧壁,咽隐窝顶端正对破裂孔,距破裂孔仅1cm,鼻咽腔的后壁为第一、二颈椎。
6、精确放射治疗主要包括适形放射治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三维调强放射治疗以及图像引导放射治疗。
甲状腺肿瘤是头颈部常见的肿1

甲状腺肿瘤是头颈部常见的肿瘤,女性多见。
症状为颈前正中肿块,随吞咽活动,部分病人还有声音嘶哑和吞咽困难、呼吸困难。
甲状腺肿瘤种类多,有良性和恶性,一般来说,单个肿块,生长较快的恶性可能性大,年龄越小的甲状腺肿块恶性可能性大。
由于症状明显,患者一般都能及时就诊。
甲状腺分为恶性和良性良性甲状腺甲状腺良性肿瘤甲状腺良性肿瘤很常见,在颈部肿块中,甲状腺瘤约占50%。
一般无明显症状,当瘤体较大时,会因为压迫气管、食管、神经而导致呼吸困难、吞咽困难、声音嘶哑等症状,当肿瘤合并出血而迅速增大时会产生局部胀痛。
因甲状腺良性肿瘤有恶变可能,一部分虽然是良性,但呈“热结节”(即高功能性),所以需要积极治疗。
甲状腺腺瘤甲状腺腺瘤(thyroid adenoma,TA)是最常见的甲状腺良性肿瘤,病理学分为滤泡型腺瘤(follicular thyroid adenoma,FTA)和乳头型腺瘤甲状舌管囊肿甲状舌管囊肿(thyroglossal duct )是与甲状腺发育相关的先天性畸形。
胚胎期,甲状腺是由口底向颈部伸展的甲状腺舌管下端发生的。
亚急性甲状腺炎又称De Quervain甲状腺炎或巨细胞性甲状腺炎。
结节大小视病变范围而定,质地常较硬。
恶性甲状腺甲状腺恶性肿瘤中最常见的是甲状腺癌(Thyroid carcinoma),极少数可有恶性淋巴瘤及转移瘤,甲状腺癌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
除髓样癌外,绝大部分甲状腺癌起源于滤泡上皮细胞。
甲状腺癌的发病率与地区、种族、性别有一定关系。
美国的甲状腺癌发病率较高,根据统计,1973-2002年间,美国甲状腺癌的年发生率由十万分之3.6增加到十万分之8.7,大约增加了2.4倍(P<0.001),而且这种趋势仍然在逐年增长。
国内的甲状腺癌发病率较低,据统计,其中男性约0.8-0.9/10万,女性约2.0-2.2、10万吸烟对甲状腺的影响吸烟是肺癌的元凶之一,这是总所周知的。
但除此以外,吸烟对甲状腺也会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头颈部影像学笔记

增殖期呈等T1等T2信号,坏死后中心可见T 2 WI高信号,增强后呈环形强化。
平扫T1WI腺瘤呈境界清楚的低等或高信号强度结节(滤胞型腺瘤);腺癌呈境界不规则的低-中等信号强度。T2WI腺瘤、腺癌信号强度均升高较明显,腺癌形态不规则侵犯周围组织并淋巴结肿大。增强扫描腺癌强化明显,形态不规则。
分为单纯型、肉芽肿型和胆脂瘤型
肿瘤源于下鼓室分布的副神经节,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根据肿瘤的部位,将颞骨副神经节瘤分为:鼓室球瘤(10%)、颈静脉鼓室球瘤(40%)和颈静脉球瘤(50%)。
X线
乳突小房模糊不清,均匀致密。间隔破坏→形成脓肿,为轮廓不整较不透明的空腔。板障型→乳突密度增高。
单纯型:鼓室、鼓窦、乳突小房密度增高肉芽肿型:鼓室上隐窝扩大、鼓窦口扩大、鼓窦乳突气房破坏。胆脂瘤型:鼓室、鼓窦、乳突小房扩大破坏。
CT
高分辨率CT(HRCT)能良好地观察鼓室、鼓室盖、鼓窦口、乳突小房的渗出所致密度增高及骨破坏程度。
HRCT--单纯型表现为粘膜增厚;肉芽肿型则可显示中等密度肉芽存在的位置和范围及骨破坏程度;胆脂瘤则多致鼓室上隐窝扩大破坏,听小骨破坏,鼓窦口扩大,鼓窦破坏,内中充满中等密度胆脂瘤。
鼓室内肿物,听小骨破坏,鼓室下壁完整,增强扫描肿块局限性强化,颈静脉窝好
深部浸润(直接征象): 向深部侵犯翼内外肌致咽旁间隙变窄/消失 向后外蔓延至颈动脉鞘 向前扩展可填塞后鼻孔、鼻腔,侵犯上颌窦 向上可累及斜坡、蝶窦及筛窦,颅内。
鼻咽癌对临近解构的影像(间接征象): 鼻窦、乳突炎症:窦腔粘膜增厚或积液 颅底骨质破坏:常见破裂孔、蝶骨大翼、蝶骨体、枕骨斜坡等,正常骨质被肿瘤组织取代 骨质异常敏感性CT≥MRI,CT冠/矢状面重建;骨质正常骨髓信号敏感性MRI>CT,T1WI+FS
头颈部肿瘤分期-ENT

头颈部肿瘤分期:头颈部肿瘤TNM分期(AJCC 2010)——N区域淋巴结(除甲状腺癌以外的所有肿瘤)N0:无区域淋巴结转移N1:同侧,单个,最大直径≤3cmN2:转移淋巴结3-6cmN2a:同侧,单个,最大直径3-6cmN2b:同侧,多个,≤6cmN2c:双侧或对侧,≤6cmN3:转移淋巴结>6cm中耳癌(Stell,1985)T1:肿瘤局限于中耳乳突腔,无面神经麻痹及骨质破坏T2:肿瘤局限于中耳乳突,有面神经麻痹和骨质破坏T3:肿瘤超出颞骨范围,侵犯周围结构,如硬脑膜、腮腺、颞颌关节等。
颈静脉球体瘤Fisch(1979)把发生在颞骨内的颈静脉球体瘤分为4期A期(小型):肿瘤局限于中耳腔B期(中型):局限于鼓室~乳突区,迷路下区无骨质破坏C期(大型):肿瘤向迷路下区和岩锥伸展,并破坏该处骨质C1肿瘤破坏颈静脉孔骨质和颈静脉球,颈内动脉垂直段轻度受侵C2迷路下区遭破坏并侵及颈动脉管垂直段C3迷路下区、岩锥和颈动脉管水平段均有破坏D期(巨大型):肿瘤侵犯颅内D1肿瘤侵入颅内,直径≤2cm,经颞下窝径路,可一期切除肿瘤D2肿瘤侵入颅内,直径>2cm,需耳科和神经外科医师分二期切除D3肿瘤侵入颅内,已不能手术。
Classcock-Jackson二分法Classcock分型(鼓室体瘤)Ⅰ级肿瘤较小,局限于鼓岬表面;Ⅱ级肿瘤完全充满中耳腔;Ⅲ级肿瘤充满中耳腔,并延伸至乳突;Ⅳ级肿瘤充满中耳腔,向后延伸至乳突,向外穿过鼓膜充满外耳道,也可能向前扩展到颈内动脉。
Jackson分型(颈静脉球体瘤)Ⅰ级肿瘤较小,局限于颈静脉球、中耳、乳突;Ⅱ级肿瘤沿内耳道扩展,可有颅内侵犯;Ⅲ级肿瘤延伸至岩尖,可有颅内侵犯;Ⅳ级肿瘤超出岩尖至斜坡或颞下窝,可有颅内侵犯。
鼻-鼻窦恶性肿瘤(UICC,2002)解剖划分:上颌窦、鼻腔和筛窦1)上颌窦:T1:肿瘤局限于上颌窦粘膜,无骨质侵蚀或破坏T2:肿瘤导致骨侵蚀或破坏,包括侵入硬腭或中鼻道,除外侵犯上颌窦后壁和翼板T3:肿瘤侵犯下列任一部位:上颌窦后壁骨质、皮下组织、眶底或眶内侧壁、翼窝、筛窦T4a:肿瘤侵犯前部眼眶内容物、颊部皮肤、翼板、颞下窝、筛板或额窦T4b:肿瘤侵犯下列任一部位:眶尖、硬脑膜、脑、颅中窝,除三叉神经上颌支以外的脑神经、鼻咽部或斜坡2)鼻腔和筛窦T1:肿瘤局限于一个亚区,伴或不伴有骨质破坏。
甲状腺癌的弥漫性微小钙化的超声分析

甲状腺癌的弥漫性微小钙化的超声分析目的:探讨超声对甲状腺癌弥漫性微小钙化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32例术前超声检查手术病理证实为甲状腺癌患者的超声声像图进行观察。
结果:本组32例患者60个不同性质结节中超声检出甲状腺内微小钙化12个,其中甲状腺良性疾病微小钙化率为8.9%,恶性肿瘤微小钙化率为53.3%,两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微小钙化主要发生为乳头状癌。
结论:超声甲状腺结节内微小钙化灶的检测对诊断甲状腺癌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标签:甲状腺结节;微小钙化;甲状腺癌超声甲状腺癌多变的生物学行为及病理进程的缓慢性和隐匿性,使其特异性诊断措施较少,缺乏特异的影像学改变,临床误诊、漏诊现象很常见。
现有的核素扫描检查因冷、热、温、凉4种结节癌发生率相近,而X线、红外线、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则特异性更差,所以对鉴别甲状腺结节的性质意义不大。
近年来通过超声探查甲状腺结节内微小钙化已广泛用于甲状腺癌的诊断,甲状腺微小钙化与甲状腺癌有明显关系。
为探讨甲状腺结节内微小钙化与甲状腺癌的关系,本组分析32例甲状腺结节中的微小钙化情况,以探讨微小钙化在诊断甲状腺结节性质中的意义。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7年2月-2009年6月对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甲状腺癌患者行二维超声及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
男性12例,女性20例,年龄18-65岁,平均44.5岁。
临床扪及甲状腺部结节感或甲状腺肿大者共27例,5例未查见明显异常,仅为B超发现甲状腺占位病变。
其中甲状腺良性疾病22例,甲状腺恶性肿瘤10例。
病灶大小0.9cm~8.0cm,平均3.1cm。
1.2超声方法采用GE Vivid-Five型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10MHz,患者取仰卧位,颈部填枕充分暴露颈前区,行甲状腺纵、横扫查,若发现病灶区,常规测大小、回声及肿块病变范围、形态、边界、内部回声,而后观察腺体及肿块的彩色血流情况,测量双侧甲状腺上动脉、肿块内部及周边动脉的收缩期最高流速(Vmax)、舒张期最低流速(Vmin)及阻力指数(RI)。
头颈部肿瘤TNM分类分期

头颈部肿瘤TNM分类分期(2008-08-28 21:35:22)转载头颈部肿瘤TNM分类分期(UICC 与AJCC-2002)原发肿瘤(T)TX 原发灶无法评估TO 未发现原发肿瘤Tis 原位癌区域淋巴结(N)为颈部淋巴结。
颈部淋巴结分级,除特别标明外,其它解剖部位相同。
NX 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估NO 无区域淋巴结转移N1 同侧、单个转移淋巴结,最大直径3cm.或3cm以下N2 同侧、单个转移淋巴结,最大直径大于3cm,小于6cm;同侧、多个转移淋巴结,最大直径小于6cm;双侧或对侧淋巴结转移最大直径小于6cmN2a: 同侧、单个转移淋巴结,最大直径大于3cm.,小于6cmN2b: 同侧、多个转移淋巴结,最大直径小于6cmN2c:双侧或对侧淋巴结转移最大直径小于6cmN3: 转移淋巴结,最大直径大于6cm远处转移(M)MX:远处转移无法评估MO:无远处转移M1: 有远处转移唇和口腔T分级——————————————————————————————————————T2 肿瘤最大直径大于2cm,但不超过4cmT3 肿瘤最大直径大于4cmT4a (唇)肿瘤浸透骨皮质,侵及下牙槽神经、口底、面部皮肤(颏或鼻)T4a (口腔)肿瘤浸透骨皮质、侵及非固有舌肌深层(颏舌肌,舌骨舌肌、腭舌肌、茎突舌骨肌)、上颌窦或面部皮肤T4b 肿瘤侵及咀嚼肌间隙、翼板、或颅底和(或)颈内动脉分期(唇和口腔、咽、下咽、喉、鼻腔、鼻窦、涎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0 Tis N0 M0ⅠT1ⅡT2Ⅲ T3 N0T1-3 N1ⅣA T1-3 N2T4a N0-2ⅣB 任何T N3T4B 任何NⅣC 任何T 任何N M1鼻咽癌T分级T1 肿瘤局限鼻咽部T2 肿瘤侵及周围软组织T2a 肿瘤侵及口咽或鼻腔,无咽旁侵犯(注:咽旁侵犯指肿瘤向后侵犯超出咽颅底筋膜)T2b 肿瘤侵及咽旁T3 肿瘤侵及骨和(或)鼻窦T4 肿瘤侵及颅内和(或)颅神经受累、侵及颞下窝、下咽、眶或咀嚼间隙———————————————————————————————————————鼻咽癌N分级———————————————————————————————————————Nx 不能评估有无区域性淋巴结转移N0 无区域性淋巴结转移N1 单侧淋巴结转移,直径≤6cm,在锁骨上窝以上N2 双侧淋巴结转移,直径≤6cm,在锁骨上窝以上N3 淋巴结转移:N3a 最大直径>6cmN3b 锁骨上窝有转移注:中线淋巴结即为同侧淋巴结鼻咽癌分期———————————————————————————————————————0 期 Tis N0 M0Ⅰ期 T1 N0 MOⅡA 期 T2a N0 MOⅡB 期 T2b N0 MOT1-2b N1 MOⅢ期 T3 N0-2 MOT1-3 N2 MOⅣA 期 T4 N0-2 MOⅣB 期任何T N3 MOⅣC 期任何T 任何N M1口咽癌T分级T1 肿瘤最大直径≤2cmT2 肿瘤最大直径>2cm,≤4cmT3 肿瘤直径>4cmT4 肿瘤侵及邻近组织,如翼肌、下颌骨、硬腭、舌肌深部,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头颈部肿瘤分三大部分甲状腺癌发病率居首位
2011-08-03 10:54 来源浙江在线
分享到:
头颈部肿瘤是人类最常见的癌症类型之一,位居恶性肿瘤发病的第六位,包括颈部肿瘤、耳鼻喉科肿瘤以及口腔颌面部肿瘤三大部分。
其中,甲状腺癌在头颈部肿瘤中占首位,约占30%左右。
女性易患甲状腺癌
颈部肿瘤主要包括:甲状腺癌和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
甲状腺癌患者以女性多见,20~40岁为高发年龄,50岁以后发病则明显下降。
不同病理类型的甲状腺癌的生存率有很大的区别,对于偏良性的,生存率很高,如甲状腺乳头状癌10年生存率约为74~95%,滤泡状癌为43~95%。
对于恶性程度高的未分化甲状腺癌的生存率很低,2年生存率也只有10%左右。
原发灶不明的颈部转移癌是指病理证实的颈部淋巴结转移,但原发病灶无法确定的,仅占头颈部肿瘤的3~11%,年发病率约为0.34/10万,男性高于女性,发病年龄一般为55~65岁。
报道的生存率有很大的差别,5年生存率23~70%。
鼻咽癌发病率较高
耳鼻喉科肿瘤主要有鼻咽癌、喉癌、鼻腔和鼻窦肿瘤等。
鼻咽癌在世界范围内总体发病率较低,在我国发病率比较高,北方地区约2~3/10万,而南方高发地区能到30/10万。
男性多于女性,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40~60岁为高峰年龄。
总的5年生存率在40%左右,其中I~II期的能达到60%,而III~IV期则只有20~40%。
喉癌的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发病率约为2~3/10万,发病年龄多集中在50~70岁,也是男性多于女性。
喉癌的生存率因肿瘤发生的部位和分期不同而有很大差别。
对于早期的声门癌5年生存率可达到80~90%,而早期的声门上癌5年生存率为60~80%。
鼻腔和鼻窦肿瘤较为少见,约占头颈部肿瘤的10%左右,其中鼻腔恶性肿瘤最多见,约占整个鼻腔和鼻窦肿瘤的一半,鼻窦肿瘤中,上颌窦癌发病率最高,约占80%左右。
男性发病率约为女性的2倍。
高发年龄为40~60岁。
预后差别很大,早期单纯放疗的5年生存率约60%左右,晚期为20~30%。
警惕陌生的恶性肿瘤
口腔颌面部肿瘤约占头颈部肿瘤的5%~20%左右,是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的之一,包括的肿瘤也比较多,主要有唇癌、舌癌、口底癌、齿龈癌、颊粘膜癌等,总体上男性略多于女性,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5年生存率约为50~70%,出现淋巴结转移了,则生存率下降约
30~50%。
由于种族、生活习惯、生活环境、饮食等的各方面的差异,我国恶性肿瘤的发病情况和国外还是有差别的,主要表现在发病率、发病年龄、性别构成的差异上。
例如鼻咽癌好发于黄种人,而白种人则发病率比较低。
口腔癌患病高峰年龄,在西方是50~70岁,而我国为40~60岁,比国外早10岁左右。
这些都说明国内外头颈部肿瘤的发病还是存在差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