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我国大豆进口量近7年来首次减少

合集下载

财政与金融协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支持路径研究

财政与金融协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支持路径研究

农村金融研究 59December 2020问题的提出目前,我国的粮食供求状况并不乐观,尽管粮食产量多年实现连续增长,但粮食消费量增速超过粮食产量达到年均3.39%。

以2017年为例,我国粮食进口总量创新高,累计进口13062万吨,同比增长13.9%,占我国粮食总产量的20%以上,粮食自给率仅为82.3%,预计2020年能提高至85%,但即便如此也徘徊在世界粮食安全标准(95%)以下。

因此,我国粮食供需缺口依然存在,且随着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增加,这个缺口可能还会扩大,威胁着我国的粮食安全保障。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主要依靠财政手段,财政支农政策在“多取少予”“多予少取”“只予不取”等理念下,不断调整和改革,政策性投入不断增加,随着财政资金投入逐渐丧失可持续性,加之财政性农业补贴的一些弊端,亟需财政金融手段协同,通过财政资金发挥杠杆引导作用,撬动金融资源投入到粮食产业链中,构建财政金融协同的粮食安全保障支持体系。

「摘要」论文通过对粮食安全、粮食金融化等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探讨在粮食金融化程度加深、粮食价格波动异常、外部不确定性增大背景下,财政金融协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支持路径问题。

我国在粮食问题上长期倚重于财政手段,导致国内粮食产业链上下游价格体系扭曲,应以财政资金的杠杆引导作用来撬动金融资源,两者协同发展来保障粮食安全。

当下,影响粮食安全的不确定因素急剧增加,乡村振兴战略下,要发挥财政和保险的信用保证和分担风险功能,建立金融支持粮食安全的合理风险分担机制,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载体,构建财政金融协同的、多元主体参与的多层次融资渠道以及功能完备的金融支持体系,完善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确保我国粮食价格和供给稳定。

「关键词」粮食安全;金融支持;财政金融协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风险分担财政与金融协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支持路径研究◎鞠国华 王燕作者简介:鞠国华,教授、硕士生导师,吉林财经大学吉林农村金融研究中心;王燕,硕士研究生,吉林财经大学相关文献梳理与启示粮食安全内涵由国际粮农组织(FAO)首次提出并不断完善。

2021-2023北京重点校高三(上)期末地理汇编: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章节综合

2021-2023北京重点校高三(上)期末地理汇编: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章节综合

2021-2023北京重点校高三(上)期末地理汇编:资源安全与国家安全章节综合一、单选题(2022秋·北京朝阳·高三统考期末)下图示意世界石油资源储量分布。

国家面积越大,表示石油储量越多。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A.石油储量最大的国家位于太平洋沿岸B.非洲和大洋洲没有石油资源分布C.亚洲的石油储量比欧洲和北美洲都多D.世界石油资源南半球比北半球多2.2020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73%,基于此,保障我国未来石油安全的措施是()A.彻底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B.加快国内石油跨区域调配工程建设C.加强国家战略石油储备,提高应对国际市场冲击的能力D.提高石油的勘探技术,增加我国现有油田的石油开采量3.(2022秋·北京海淀·高三统考期末)2021年4月7日,我国首台海底可燃冰资源勘探和开采设备——“海牛Ⅱ号”在南海海域超2000米水深处成功下钻231米,标志着我国在这一技术领域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海牛Ⅱ号”的研发和应用,利于我国()A.利用海洋空间资源,增加土地资源供给B.开发海洋生物资源,发展海洋经济C.提高海洋资源勘探技术,保障能源安全D.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海洋权益(2022秋·北京石景山·高三统考期末)海水透明度是表示海水能见程度的一个量度,影响透明度分布和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海水的光学性质、水中的悬浮物质等,下图为局部海域6月和10月等透明度线分布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等透明度线与等深线的分布比较接近B .夏季渤海海域透明度低于秋季C .夏季东海近岸与外海透明度差异较大D .近岸海区较外海的能见程度好5.10月份甲地形成向外海突出的“水舌”,主要影响因素是( )A .洋流B .地表径流C .海底地形D .人类活动(2022秋·北京房山·高三统考期末)迪拜位于阿拉伯半岛东部,迪拜杰贝勒阿里人工岛以棕榈树为设计原型,跨度15公里,增加海岸线720公里,建有65个港口泊位,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港。

浅析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农产品的影响(2)(2)(3)

浅析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农产品的影响(2)(2)(3)

本科生毕业论文题目:浅析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农产品的影响学号: 201710240324姓名:殷莉娜学院:经济学院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指导教师:王利耀讲师指导成绩:答辩成绩:综合成绩:年月日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

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毕业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

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签名:年月日浅析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农产品的影响(姓名:殷莉娜班级:2017经济三班 :学号201710240324)【摘要】:随着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美贸易摩擦加剧。

中国的一系列反美农产品措施对中国农产品进口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中美农产品贸易在两国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分析了贸易争端的演变、爆发的原因以及对中美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结果表明:第一,中美贸易争端严重损害了美国对华农产品出口;第二,在中美贸易争端中,大豆是受影响最大的农产品,巴西是受益最多的国家。

中国大豆主要进口市场已从美国转向巴西,短期内价格上涨。

在中美贸易摩擦中,中国主要对美国农产品实施反补贴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农产品市场。

在分析中国农产品市场哪些方面受到影响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构成极大威胁是什么威胁,现状里要体现一下,前后呼应,整段话再顺顺)【关键词】:中美贸易;农产品进口;大豆Abstract:With the rise of world trade protectionism, Sino US trade frictions have intensified. A series of China's anti-U.S. agricultural products measures pose a great threat to China's agricultural products import security. Sino US agricultural trad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trade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volution of trade disputes, the causes of the outbreak and the impact on Sino US agricultural trade. The results show that: first, the Sino US trade dispute has seriously damaged the US expor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to China; second, in the Sino US trade dispute, soybean is the most affected agricultural product, and Brazil is the most benefited country. China's main soybean import market has shifted from the United States to Brazil, and the price has risen in the short term. In the Sino US trade friction, China mainly implements countervailing measures on American agricultural products, which affects China's agricultural product market to a certain extent. In the process of analyzing which aspects of China's agricultural product market are affected, we can also get some enlightenment.Keywords: Sino US trade; agricultural products import; soybean一、绪论(一)研究背景中美贸易摩擦是当前的热点经济话题,自1979年中美签署《中美贸易关系协定》以来,两国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一些摩擦和冲突也时有发生。

最新中国目前粮食现状3篇

最新中国目前粮食现状3篇

粮食平安是关系我国经济开展、社会稳定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

当前,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的快速推进,我国粮食供求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确保粮食平安面临更高要求。

一、当前我国粮食平安现状(一)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高,仍有较大增长潜力“十一五〞以来,我国粮食连续增产,粮食平安得到可靠保障。

从2003年开始,我国粮食生产连续6年丰收,年均增幅3.56%,没有出现延续多年的每3年有1年粮食减产的局面。

2021年粮食总产量创历史纪录,到达5.308亿吨。

2021年“十一五〞规划完成之年,规划原定粮食总产量5亿吨指标已经提前超额完成。

未来,随着农业科技进步和根底设施改善,以及化肥及其他物质要素的投入,再加上开发后备土地资源的增产因素,我国粮食增产仍有较大潜力。

(二)粮食需求平稳增长,根本供给能保障目前,我国粮食自给率大约93%,虽然低于95%,并且近年国际粮价出现一定幅度的波动,但我国除大豆外,小麦、玉米、大米等品种进口量很小,缺乏国内产量的1%,国内粮食价格变动受国际市场影响较小。

从品种结构看,小麦和稻谷消费量相对稳定,玉米和大豆消费增长较快。

从消费区域看,农村和城镇口粮消费总量在逐步减少。

主销区粮食消费量继续增加,局部粮食主产省的粮食消费也有较大增长。

目前北京、天津、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7个主销区,产需缺口由2003年485亿公斤扩大到2007年550亿公斤左右。

(三)粮食生产的各类支持保护政策不断完善,农民种粮积极性有较大提高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出台了5个中央一号文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支农措施。

取消农业“四税〞(农业税、林特产品税、牧业税和屠宰税)政策,农业和农民得到“休养生息〞,减轻了负担,农民每年减负约1250亿元;实行农业“四补贴〞, 财政综合补贴与财政专项补贴相结合,初步建立了符合我国国情,管理逐渐标准的农业政策补贴体系。

其中,农机购置补贴由2004年的66个县扩大到2021年的全国所有农牧业县(场),补贴金额由2004年的0.7亿元上升到2021年的145亿元,接近过去6年中央财政总投入的3/4。

【高中历史】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高中历史】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菲律宾这样的海滨小国,红薯这种生熟都可以吃的天 然食物是国宝一样的东西,绝不外传也禁止出口的,“往 来于闽省、吕宋(菲律宾)之间”经商的陈振龙想尽各种 办法,试图偷一两个红薯回国,都没能成功。
第一次把红薯藏在藤箱底层,过海关时被查了出来, 没收加批评教育。第二次把红薯的藤条编入一只藤篮,试 图拎着篮子蒙混过关,也被查了出来,这一次除了罚款还 差一点坐牢。终于在1593年的5月,这一年,已经50岁的 陈振龙将红薯藤编入船上的一根绳子中,吊在船舷下,经 七昼夜一路漂回福州。
合作探究一:根据教材和材料,分析物种传播的特点。 特点: (1)由拒绝到接受; (2)由庭院种植到全面推广; (3)品种不断得到优化; (4)对促进欧洲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起到重要作用。
即学即练
1、中国古代的移民主要是由北部和西部地区向中原地区移民,由山区向平原地
区移民。但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的移民趋向,则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
这是恐龙灭绝以来生命史上最重要的事件。
——查尔斯·曼恩《1493:物种大交换开创的世界史》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有哪些?影响如何?
美洲物种的外传之 甘薯漂流记
甘薯漂流记
1.基本信息
甘薯
学名 Dioscorea esculenta (Lour.) Burkill 别称 甜薯、地瓜、番薯、白薯、红薯 分布区域 主要分布在北纬40°以南
B.提高了当地居民生活水平 D.加速了美洲社会的近代化进程
4、美洲是世界上畜牧业发达的地区,但畜牧业饲养的牲畜早已经不是地产的各类。
对这一事实的合理解释是(

A.欧洲人改变了美洲的动物群落
B.美洲地产的牲畜适应性不强
C.西方殖民者在美洲注重发展畜牧业 D.美洲有发展畜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08-第五章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调控概述

08-第五章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调控概述
➢环境改造 ➢农业生物调控 ➢结构调控 ➢输入输出调控
• 社会间接调控(第三层次)
1、自然调控
是农业生态系统从自然生态系统继承而来。自然调控通 过农业生态系统内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以 及生物本身的遗传、生理、生化机制来实现,是农业生态系 统的第一层调控。自然调控包括个体、种群和系统三个水平 的调控机制。
一、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的目的
2.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
• 2016年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全省农业增 加值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农业总产值登上3000亿 元台阶。农业效益稳步提升,农业增加值增长2.8%, 为近五年来增速最快的一年。
一、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的目的
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
• 2017年全省农业工作主要目标,努力实现“两个稳定”: 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90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 150亿斤以上;“两个增长”农牧业增加值增长2%、农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两不发生” 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不发生区域性 重大动植物疫情;“一个消除”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
• 大农业:调节农、林、牧、副、渔、工各业的比例。 • 亚系统:调整各业内部比例。如:种植业的作物布局、
种植制度,养殖业的各物种的比例, 粗加工、精细加工 以及加工种类的比例等。
人工直接调控
• 2.4.系统输入输出的调控:
调控输入可改变系统的机能,然后改变输出。调控输出 可通过反馈机制影响环境和输入,从而影响系统本身。
第三层次的调控社会环 境的间接调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机制:非中心式+中心式
三、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的基本原则
• (一)多种效益统一 生态效益:农业生产活动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 生产过程、能量流动和转化过程、自然资源的合 理利用和保护、以及对环境的治理和改善方面的 好的效果和影响

2021转基因食品发展的优势与潜在安全风险范文

2021转基因食品发展的优势与潜在安全风险范文

2021转基因食品发展的优势与潜在安全风险范文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 转基因食品陆续实现商业化生产并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

转基因食品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极高的经济效益、营养改善和社会效益, 但转基因技术的风险性和安全性一直存在争议, 其产生的过敏性和毒性对生态环境和社会存在潜在风险。

因此, 需要综合对其分析研究, 从科学角度全面清晰认识转基因食品, 廓清对转基因食品的认知迷思, 取利舍弊, 利用转基因技术更好地服务和造福社会大众。

关键词: 转基因食品;转基因技术; 潜在安全风险; 应对措施; Abstract: Sincethe 1990 s,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s (GM foods) have been commercialized and gradually entered people's lives. The development of GM foods has brought great economic benefits, health improvement and social benefits to human society. However, the risk and safety of transgenic technology has been controversial, and its allergenicity and toxicity have potential risks to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society.Therefore,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and studied of GM foods from a scientific perspective, Clarify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GM foods is necessary, to make use full of transgenic technology to serve and benefit the public. Keyword: geneticallymodified food (GM food) ; transgenic technology; potential safety risk; countermeasures; 随着科技的进步特别是生物基因工程技术的突破,转基因食品近20年来在国内外得到迅速发展。

2007年至今中国大豆进口量变化及全球贸易占比(粮油加工相关知识)

2007年至今中国大豆进口量变化及全球贸易占比(粮油加工相关知识)

粮油加工相关知识2007年至今中国大豆进口数量变化及全球贸易占比
粮油加工相关知识--
2007年至今中国大豆进口数量变化及全球贸易占比1995年以前,中国一直是大豆净出口国。

进入关贸总协定后,我国将进口大豆关税降至3%,此后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国的转基因大豆凭借含油高、规模种植成本低、病虫害少以及各国的财政补贴等优势,大量出口中国。

随着国内食用油市场、饲料植物蛋白市场的需求扩大,2000年,中国大豆年进口量首次突破1000万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此后,中国的大豆进口额连续攀升。

1、2007-2018年中国进口大豆数量情况
2007-2018年中国进口的大豆总体呈逐年增长态势,从2007年的3082.1万吨,增加至2017年的峰值9552.6万吨,增长了近210%。

进入2018年因中美贸易战、国内非洲猪瘟爆发、环保风暴等因素,国内大豆进口量有所减少,2018年总进口量为8803万吨,相比
1/ 2。

咨询工程师(投资)2023年继续教育中国农业农村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

咨询工程师(投资)2023年继续教育中国农业农村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

咨询工程师(投资)2023年继续教育中国农业农村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一、判断题(每题 3 分,共 18 题,总分 54 分)1、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额不断增加。

()正确答案A2、推广大豆小麦带状复合种植是2022年的重要举措。

()正确答案B3、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要立足村级,围绕1-2个主导产业,以规模种养为基础,推进“生产+加工+科技”一体化发展。

()正确答案B4、在湖南湘西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精准扶贫思想,要求贫困地区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种什么、养什么、从哪里增收想明白,帮助乡亲们寻找脱贫致富的好路子。

()正确答案A5、中国对全球减贫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农村扶贫的成功经验对许多发展中国家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6、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

()正确答案A7、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不仅要求增加农民收入,而且要求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挡升级,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正确答案A8、近年来,我国农产品进口量不断减少。

()正确答案B9、农村产业发展中,精细型加工业和规模型物流业发展日益明显。

()正确答案A10、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就是同一农业经营主体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在同一区域从事同一农产品加工流通和休闲旅游,进而分享农业增值增效收益的经营方式。

()正确答案A11、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时期。

()12、现代农业产业园要促进“生产+加工+科技”融合,一二三产业联动,拓展农业多功能,产业链、价值链提升发展。

()正确答案A13、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农业农村部、财政部等多部委都对我国乡村振兴战略有政策和项目方面的支持。

()正确答案A14、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水平持续下降。

()正确答案B15、文明乡风、淳朴民风可以转化为生产力。

()正确答案A16、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就是要推广秸秆还田、绿肥种植、增施有机肥、地力培肥土壤改良等综合配套技术,提升耕地地力水平。

2024年云南省二统地理试题

2024年云南省二统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低空经济是指一般在1000m以下空域,利用有人、无人驾驶的低空飞行器进行载人、载货及其他作业等多场景飞行的经济行为。

近日,全球首条跨海跨城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航线(深圳蛇口—珠海九州港)首次演示飞行成功,将单程2.5至3小时的地面车程,缩短到20分钟。

作为低空经济最重要的试点城市之一,深圳率先推出促进低空经济产业发展的专项法规,同时将简化审批流程。

据此完成1~3题。

1.目前,广泛推广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的主要困难是A.空中管制较严格B.生产能力有限C.机动灵活性较差D.飞行距离较短2.低空飞行器还可应用于①海洋资源勘探②城市道路检修③森林火情监测④农田药物喷洒A.①② B.①④C.②③D.③④3.低空经济发展对区域的意义主要是A.减少污染,降低能耗B.减轻道路货运压力C.带动产业的发展升级D.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读“近年来北京市和深圳市人口数据表”。

据此完成4~5题。

4.2016年后,北京市常住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主动疏解人口B.出生人口较少C.老龄化较严重D.户籍政策优化5.导致深圳市与北京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差异较大的主要因素是A.传统观念B.人口结构C.医疗水平D.收入水平盐水楔是指在河流入海口处,密度大的海水沿河床底部侵入河口形成的界面清晰、形态稳定的楔形水体。

图1示意河口盐水楔,据此完成6~8题。

6.推测下列河流入海口处盐水楔不明显的是A.尼罗河B.密西西比河C.湄公河D.亚马孙河7.盐水楔的变化特点是A.河口越宽,盐水层越厚B.越深入河口,盐水层越厚C.盐淡水密度差大,入侵距离远D.水下地形坡度大,入侵距离远8.盐水楔对河口附近的影响主要是①冰期延长②地下水位上升③水质变差④泥沙淤积增多A.①② B.①④C.②③D.③④海滩形状主要受海浪大小影响。

对于大多数海滩而言,海浪大小存在季节性交替变化,从而导致沿岸海滩也发生相应变化。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全真模拟考试试卷A卷含答案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全真模拟考试试卷A卷含答案

2023年教师资格之中学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全真模拟考试试卷A卷含答案单选题(共30题)1、根据十八大报告指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报告首次提出了“美丽中国”的表述.将生态文明摆在了事关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以及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新高度,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地位。

A.在丘陵、山区实施退耕还林B.我国北方缺水地区扩大地下水开采C.毁林开荒、围湖造田D.全面关停污染性的工业【答案】 A2、( )是指土壤形成中的氧化还原反应过程,主要发生在直接受地下水浸润的土层中。

A.潜育化过程B.碱化过程C.白浆化过程D.潴育化过程【答案】 D3、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地理空间分析的兰大基本要素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 A4、就在京沪深等“中国硅谷”用数十亿元风险投资震撼世界之际,我国几个二、三线城市正悄然绽放,成为中国增长速度最快的高科技中心。

从前以贫困著称的西南城市贵阳便是其中之一。

目前贵阳已建成中国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已吸引美国高通公司20亿元人民币的投资。

2017年7月苹果公司宣布,将投资1041美元在贵阳建设数据中心。

贵阳已经成为新崛起的科技中心。

据此完成下题。

A.降低运输成本B.共用基础设施C.共用科技人才D.实现企业合作【答案】 B5、2012年,日本实施以固定价格购买可再生能源制度后,太阳能发电站数量急剧增加。

2017年,日本调低了对可再生能源的固定收购价格,大型光伏发电站的低价格面板需求增长迅速,受其影响,我国新能源光伏面板企业大举进军日本市场。

产于我国M企业的光伏面板已被应用在巴西圣保罗、墨西哥城、莫斯科和智利的圣地亚哥等多个城市。

据此完成下题。

A.圣保罗B.莫斯科C.圣地亚哥D.墨西哥城【答案】 B6、福建海坛岛面积276.61平方千米,人口约35万人,地势低平,是大陆距离宝岛台湾最近的地方。

当地盛传“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的民谣。

新形势下我国大豆进口面临的风险与对策

新形势下我国大豆进口面临的风险与对策

新形势下我国大豆进口面临的风险与对策作者:沈洁高强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20年第27期摘要:1996年中国政府决定放开大豆进口市场后,中国开始由大豆净出口国变为大豆净进口国。

随着国内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大豆进口量持续呈现增长态势。

预计未来10年中国大豆进口量仍将增长,但增速可能放慢。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纵深推进,国内外粮食市场的关联度越来越强,特别是当前,国家间的博弈、地区间的冲突不断,贸易保护主义蔓延等多重因素使得我国面临的风险相对较大。

近期,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国际粮食市场价格波动对我国粮食贸易造成一定影响,尤其我国大豆进口依存度较高,势必对我国大豆进口产生一定影响。

防范化解潜在的风险,应增加国内大豆供给、适度发展大豆精深加工、加快形成多元化进口格局。

關键词:大豆进口风险与挑战大豆贸易格局近几年,我国通过贯彻“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新战略,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粮食产量连续5年达到1.3万亿斤以上。

我们用世界上十分之一的土地养活了四分之一的人口,主要的粮食作物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但我们应清醒地认识,部分农产品仍依赖于进口,其中以大豆表现尤为明显。

在全球大豆贸易中,中国进口大豆数量占据主导地位,我国近年来进口大豆数量约占全球进口大豆总量58%左右。

因中国对大豆的需求非常旺盛,大豆需求量约占全球的30%,致使对大豆进口量呈现持续增长态势。

2018年中美经贸摩擦发生加上2020年全球新冠疫情蔓延,我国大豆进口在国际环境不断变化的新格局下面临着诸多风险与挑战。

我们应立足国内的大豆产业,采取相应措施,才能有效应对当前我国大豆产业所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一、全球大豆供需状况(一)全球大豆供给仍较宽松美国农业部预计2020/21年度全球大豆产量为3.63亿吨,较上年增加2538万吨,也高于2018/19年度创纪录的3.61亿吨。

主产国美国、巴西、阿根廷产量均呈增长态势。

预计2020/21年度全球大豆消费量为3.64亿吨,较上年度增加1515万吨,预计大豆压榨量3.16亿吨,较上年度增加1140万吨。

中国农产品价格走势、加工环节盈利情况、农产品市场预测及未来十年中国农业形势展望

中国农产品价格走势、加工环节盈利情况、农产品市场预测及未来十年中国农业形势展望

中国农产品价格走势、加工环节盈利情况、农产品市场预测及未来十年中国农业形势展望一、农产品价格走势及加工环节盈利情况分析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在即!农业又将会成为黄金行业。

自2014年起,中国农业依然是一个大金矿。

2018年里,尽管我国农产品价格受到内外部多重不确定性因素冲击,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不同程度下调,大豆及豆油、豆粕市场运行波澜不惊,蔬菜价格波动较剧烈,但我国农产品供给总体充足,价格机制作用进一步发挥,市场运行继续保持了总体平稳的态势,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

截止至2018年1-11月中国农产品行业主营收入已超4万亿元,达到了44211亿元,同比增长3.8%。

行业实现利润总额达到了1812亿元,同比增长2.3%。

1、农产品总体价格指数情况分析2、稻米、小麦价格走势分析2018年国家根据粮食供需形势变化,首次小幅下调了小麦最低收购价(每斤3分),较大幅度下调了稻谷最低收购价(每斤1~2毛),且提高了收购质量标准、适当推迟了启动时间。

受此影响,稻谷、小麦市场价格有所下跌,但由于最低收购价政策仍发挥重要的“托底”信号,有效防止了粮价的大幅波动,且价格下调引导结构调整的效果有所显现,市场机制作用空间不断扩大。

据监测,主产区小麦、早籼稻开秤价低于去年,之后逐步涨至最低收购价水平之上,收购期均价同比分别降约2%、8%。

同时,优质优价特征进一步显现。

新麦上市后优质麦价格持续上涨,与普通麦价差拉大,不少地区都在每斤1.3元以上,明显高于最低收购价水平。

3、玉米价格走势分析受收储制度改革后下游需求快速增长和种植面积调减叠加影响,我国玉米自2017年开始出现产需缺口,今年缺口继续扩大,为玉米库存消化创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在2017年国家临储玉米拍卖累计成交5700多万吨的基础上,2018年累计拍卖成交突破1亿吨,库存消化继续保持较快进度。

全年玉米价格保持稳中有升势头,秋季新玉米上市后华北、东北玉米收购价普遍走高,山东、河北等地部分地区企业挂牌收购价超过了每斤1元,但由于临储玉米库存依然处于较高水平,市场各方预期相对理性,玉米价格并没有出现暴涨趋势,随着上市量增加,市场价格逐步趋稳。

贸易自由化与粮食安全目标实现的条件

贸易自由化与粮食安全目标实现的条件

内容提要:广泛参与粮食国际贸易,有利于提高全社会(de)经济福利,在参与粮食国际贸易(de)过程中,必须加强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一方面增强粮食进出口规模(de)稳定性,另一方面要对贸易策略进行适时调整以应对国际市场贸易结构(de)变化.只有在风险可控以及贸易策略有效(de)条件下,广泛参与粮食国际贸易才能在既获得经济利益(d e)同时,又促进我国粮食安全目标(d e)实现.关键词:贸易结构,粮食自给率,粮食安全,贸易自由化一、世界粮食生产及贸易状况1、世界粮食供需总量基本平衡.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谷物播种面积增长相对缓慢,1961—2002年仅增长了%.尽管如此,由于单产水平(de)大幅提高,播种面积增长缓慢并未对世界粮食产量增长形势造成阻碍,1961—2002年玉米产量增长了倍,小麦产量增长了倍,稻谷产量增长了倍.值得注意(de)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粮食产量增长速度开始减缓.1960—1990年,粮食产量每10年递增近28%,1991—2000年,粮食产量仅增长了%,这一数值不仅远低于90年代以前(de)水平,而且已低于同期人口增长水平%.从世界范围来看,粮食生产和消费可以维持相对平衡,不存在世界范围内(de)严重(de)饥荒现象.但地区和国家(de)粮食分布是不均等(de),亚洲、非洲和拉美(de)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着严峻(de)粮食问题.2、世界粮食供应集中于少数发达国家(de)隐忧.世界粮食供应集中于少数发达国家,亚洲国家特别是人口众多(de)发展中国家粮食进口主要依赖欧洲、美洲少数发达国家.2003年世界谷物出口量仅占产量(de)12%左右,粮食出口集中于少数国家与地区,尤其是美洲;2003年美国、阿根廷、巴西(de)玉米、大豆出口量分别占世界玉米、大豆出口量(de)85%、93%;同期美国、欧盟、澳大利亚、加拿大、阿根廷小麦出口量约占世界小麦出口量(de)78%;泰国、越南、美国、印度大米出口量约占世界大米出口量(de)74%.世界粮食(de)主要流向是亚洲,尤其是东亚,亚洲人口众多,粮食需求旺盛,进口粮食量大路远.中国、日本、韩国等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等少数国家进口粮食,远距离运输消耗大量能源与财力,涉及政治、经济与自然条件等许多不确定因素.世界粮食生产和需求(de)地区不均衡局面在中长期内将继续存在,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通过粮食进口保障粮食安全面临着“巨大隐忧”.当前美国(de)粮食出口量约占世界粮食出口量(de)一半,左右着世界玉米、大豆、小麦(de)市场供应.尽管WTO一直在努力限制发达国家(de)农业补贴,但发达国家利用自身(de)经济优势,继续通过多种方式来巩固其作为世界粮食主要供给国(de)地位.少数几个发达国家(de)粮食出口量占世界粮食贸易总量过大(de)比重,会由于这些国家粮食生产、储备状况及有关政策(de)变化,直接影响世界粮食安全.70年代初(de)世界性粮食危机就是很好(de)例证,当时世界粮食储备量下降到了不安全(de)边缘,由于美国粮食受灾减产,使本已脆弱(de)粮食市场急剧恶化,造成世界性(de)粮食危机.二、我国粮食国际贸易(de)总量及结构问题1、我国粮食贸易(de)总量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粮食进口与出口均有明显增长,在1992年—2003年中,净出口(de)年份为7年,净进口(de)年份为5年,且大致呈现(de)是交替出现(de)状况.通过深入分析1992年—2003年我国(de)粮食进出口情况,可以发现2个重要特征:(1)通过将1992年—2003年净出口年份数值累加,以及将同期净进口年份数值累加后发现,前者7年(de)累计数值要远远低于后者5年(de)累计数值,说明我国在粮食国际贸易中主要扮演(de)是需求方(de)角色;(2)通过对1992年—2003年净出口年份之间(de)净出口量(de)比较,以及对净进口年份之间(de)净进口量(de)比较,发现前者(de)波动幅度要远远低于后者(de)波动幅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粮食进口(de)可控性较弱,受国内粮食供求平衡、市场价格、粮食生产等因素(de)影响明显.在粮食进口方面,最显着(de)变化是1997年后我国大豆(de)进口数量快速增加,1997年大豆进口量为273万吨,2001年大豆进口就超过了1000万吨,达到4万吨,同期大豆取代小麦成为我国粮食进口(de)第一大品种,2003年—2005年我国大豆进口数量均超过2000万吨,占世界大豆出口总量(de)近1/3.在粮食出口方面,玉米是我国主要(de)粮食出口品种,在2003年之前玉米出口年度间变化不大,没有明显(de)增长或下降趋势,2003年之后由于国内玉米需求持续增长,玉米出口数量出现下降趋势.2003年—2005年我国玉米出口数量分别为1639万吨、232万吨、861万吨,2006年我国玉米出口补贴政策没有继续实施,因此许多出口商已停止向国际市场出口中国玉米,中国玉米(de)传统进口国韩国已开始从美国进口玉米,2006年1—7月,我国累计出口玉米225万吨.2、我国粮食贸易(de)结构问题.我国粮食进出口总量分析(de)结果表明,我国粮食贸易(de)稳定性较差,大起大落(de)状况经常出现.在总量稳定性较差(de)同时,结构问题同样突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我国谷物消费品种结构与国际市场贸易结构存在很大差异,我国大米、小麦和玉米在谷物消费总量中所占比例分别为36%、22%和26%,而国际市场大米、小麦和玉米出口量占谷物出口总量(de)比例分别为10%、40%和32%.(2)我国在某些年份持续出现粮食进出口与国内供求状况脱节(de)状况,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内经济升温、投资大幅度增长,国内粮食供需缺口增大,粮食价格持续上涨,但在1992年—1994年期间,我国累计出口粮食4059万吨,进口粮食2847万吨,促使粮食供需缺口增大,没有起到平衡供需(de)作用.(3)我国主要进口粮食品种(de)来源地相对集中,对某些国家(de)依赖程度也很高,在粮食禁运或主要出口国大幅度减产等政治、经济问题发生时,粮食安全面临挑战.我国进口小麦来源地主要是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和法国,进口大豆来源地主要是美国、巴西、阿根廷.(4)我国主要粮食品种“北粮南运”格局仍占主导地位,“南进北出”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但所占比重非常有限,由于在中长期内我国粮食生产(de)比较优势并不明显,以及提高粮食供应稳定性(de)需要,同时发展“北粮南运”与“南进北出”两种策略比单一(de)选择更具有可行性,当前应综合考虑主产区与主销区各自(de)利益需要,针对不同(de)粮食品种采取“南进北出”或者“北粮南运”策略.总之,广泛参与粮食国际贸易,有利于提高全社会(de)经济福利,事实上,进口粮食就是在进口耕地、水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国内耕地资源和水资源不足(de)压力.假如我国年进口3000万吨粮食,大约相当于节约300万亩耕地和300亿立方水,可以缓解我国城市生产用地和生活用水(de)紧张局面.但值得注意(de)是,在参与粮食国际贸易(de)过程中,必须加强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一方面增强粮食进出口规模(de)稳定性,另一方面要对贸易策略和选择进行适时调整以应对国际市场贸易结构(de)变化.只有在风险可控以及贸易策略有效(de)条件下,广泛参与粮食国际贸易才能在既获得经济利益(de)同时,又能促进我国粮食安全目标(de)实现.三、我国粮食进口(de)支付能力与运输能力分析1、支付能力分析.截至2005年年底,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为8189亿美元,较2004年末增加了2089亿美元,2003—2005三年内累计增加了5325亿美元.目前我国外汇储备已经超出合理区间,这一判断已经众多研究成果证实.根据通常(de)测算体系:国家外汇储备:3个月进口用汇+10%偿债率+10%外资企业汇出利润率+其他不确定因素,从这点来看,现阶段我国拥有5500亿美元(de)外汇储备规模应该是比较合理(de).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是超额储备(de)根本来源.中国(de)货物贸易顺差自从2000年起就一直维持在300亿美元左右(de)水平,直到近两年,贸易顺差额出现了激增(de)趋势,与此同时,服务贸易(de)逆差并未随着中国加入WTO有所缩减,而且服务贸易逆差(de)增加额远远赶不上货物贸易顺差(de)增加速率,因此,一直以来,中国(de)国际收支经常项目(de)顺差持续增长.同时,金融和资本项目(de)顺差也为外汇储备(de)增长贡献了巨大(de)力量.特别是2004年,金融和资本项目(de)顺差额猛增到1106亿美元,几乎是2003年(de)一倍多,这与中国鼓励吸引外商直接投资(de)政策引导分不开.尽管随着政策导向(de)调整,FDI占金融项目顺差(de)比重在下降,但是不可否认,每年持续增加(de)FDI(de)基数还是庞大(de).而经常项目与资本金融项目(de)双顺差累计起来(de)量几乎相当于中国当年(de)外汇储备增加量.因此,国际收支持续(de)“双顺差”构成了中国外汇储备快速增长(de)主要因素.从中长期来看,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de)规模会缩减,一方面(de)原因是目前(de)超额外汇储备已近2700亿美元,另一方面(de)原因是国内需求持续升温,以及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de)压力.尽管国际收支“双顺差”规模会缩减,但很难在短期内转变为逆差,原因是我国目前(de)人均资本水平很低,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5%,至少在今后20年中,资本积累仍然会以非常快(de)速度继续扩张,从而导致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态势在短期内难以扭转Q).如此高(de)外汇储备以及短期内国际收支“双顺差”难以扭转(de)状况,意味着我们不必担心适度进口粮食会面临外汇支付困难(de)问题.据海关统计,2005年我国累计进口大豆2659万吨,价值亿美元,累计进口小麦万吨,价值亿美元,累计进口大麦218万吨,价值亿美元,累计进口大米52万吨,价值亿美元.正常年份我国粮食进口所需外汇不超过150亿美元,按照目前(de)外汇储备规模以及外汇储备(de)增长速度,足以支付粮食进口所需外汇.2、运输能力分析.世界主要产粮地带大多通过河流运输并经主要港口运往世界各地,美国(de)密西西比河、欧洲(de)莱茵河与多瑙河、俄罗斯(de)伏尔加河、巴西(de)亚马逊河等是世界粮食支柱产地粮食外运依托(de)重要河流.美国新奥尔良港(de)粮食出口量占美国粮食出口量(de)50%左右,巴西(de)巴拉那瓜港与桑托斯港(de)大豆出口量占巴西大豆出口量(de)90%,法国里昂港(de)面粉装卸量占法国面粉出口量(de)63%,荷兰(de)阿姆斯特丹港、阿根廷(de)布宜诺斯艾利斯港、俄罗斯(de)黑海港口等是重要(de)国际粮食吞吐港口.因此,在设定世界粮食支柱产地作为我国粮食适度进口(de)目标地(de)同时,应结合世界粮食(de)流通格局特点、河海运输成本低(de)优势以及港口、仓库在粮食运输中转中(de)重要地位,充分利用我国(de)长江、珠江等水路以及沿海优良港口.在当前(de)世界粮食流通格局下,我国在中长期内依赖海运和河运进口粮食面临(de)风险和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世界粮食出口国最集中(de)地区在美洲,因此我国进口粮食(de)到岸价格中运输成本所占比重较大,并且当进口国集中采购时,短期内运输费用就可能出现大幅度(de)上涨.2003—2004年我国大量进口美国大豆,导致美国墨西哥湾海运费用暴涨,5—8万吨“巴拿马级”货船平均每吨粮食运费上涨了近50美元,贸易商不得已将美国中西部谷物主产区(de)部分粮食改由太平洋沿岸港出口,改变了美国向亚洲出口粮食(de)传统路线.(2)我国粮食进口规模受国内港口发展滞后(de)制约.1995年我国进口粮食2000多万吨,但港口积压疏导持续半年左右,部分船只在港口滞留长达2个多月,可见港口建设是粮食进口规模增长(de)重要前提.据统计,2005年我国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亿吨,港口总能力缺口5亿吨,而对2010年(de)预测表明,港口总能力缺口在20亿吨以上.(3)每当国民经济进入高速扩张期,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de)提高,往往对粮食直接消费或间接消费需求快速增长,而在经济扩张期,对非农投资(de)迅速膨胀可能导致农业投入相对减少,粮食减产可能发生.在国内港口建设能力总体存在缺口(de)背景下,整个国民经济迅速扩张导致运力更加紧张,而国内粮食供应不足必然要增加粮食进口数量,这样,粮食进口需求增加与港口运力紧张(de)矛盾就容易尖锐化,国内粮食供需缺口在短期内就很难通过进口得到调整.(4)我国粮食进口规模受出口国港口发展滞后(de)影响.目前,美国(de)主要粮食运输通道密西西比河大坝与闸门设计落后、设备老化、船舶载重通过能力低.(5)当战争爆发、石油价格暴涨、出口国港口工人罢工等突发事件发生时,世界航运能力会大大低于正常水平,在突发事件发生(de)非常时期,进口国(de)粮食进口规模、进口时机、粮食产地等贸易选择将主要取决于突发事件局势(de)发展,进口国很难按照国内供需平衡需要做出适当(de)贸易选择.在国内港口发展滞后风险(de)控制方面,在过去(de)10多年里,我国港口粮食吞吐能力已有显着提高.我国1995年沿海港口粮食吞吐量为5600万吨,其中外贸粮食吞吐量为3600万吨,2004年沿海港口粮食吞吐量为7163万吨,其中外贸粮食吞吐量为2997万吨,10年时间内沿海港口粮食吞吐量增加了近28%.但由于我国经济总量(de)快速上升,港口总能力缺口将继续扩大,石油、矿石等资源性产品(de)贸易量将大幅上升,并且占港口货物吞吐(de)比重将继续扩大,到2010年港口吞吐总能力缺口将达到20亿吨,在此期间,期望港口粮食吞吐能力大幅度提高并不现实,在粮食吞吐能力总量增长有限(de)条件下,需要调整粮食外贸与粮食内贸吞吐(de)比例和时机,以更好地利用有限(de)港口资源.在港口资源有限(de)条件下,为了保证外贸粮食吞吐(de)稳定发展,对于内贸粮食应积极拓展铁路、公路等运输方式,减轻港口粮食吞吐(de)压力.近几年国内铁路粮食运输发展迅速,2000年—2004年,我国粮食铁路运输量分别为亿吨、亿吨、亿吨、亿吨、亿吨,5年时间里铁路运输量增长近38%,而且随着铁路和公路建设(de)快速发展,粮食运输能力具有继续增长(de)空间.此外,原粮与成品粮运输(de)比重需要主动调整,目前成品粮在铁路、公路粮食运输中(de)比重已达到近20%,大米运量已超过稻谷,面粉运量已接近小麦运量.粮食主产省政府应鼓励就地发展粮食深加工产业,降低原粮跨区域运输比重,增加产成品、深加工产品(de)运输比重,支持粮食及粮食加工产品(de)公路、铁路运输方式,从而减轻沿海港口粮食吞吐压力,为外贸粮食吞吐量提升创造条件.四、供求平衡目标下粮食进出口调节与生产、储备调节(de)协调粮食进出口、生产、储备是调节国内粮食供求平衡(de)三驾马车,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决定了在这三种力量中,生产调节处于基础性地位,储备调节处于其次地位,进出口调节(de)地位低于前两种.当粮食自给能力和粮食储备能力不足时,即使粮食外购能力较强,也无法抵御粮食安全危机,进出口调节应当以适当(de)生产调节和储备调节为前提,并在此基础上促进供求平衡更快地实现.三种调节方式之间不存在非此即彼(de)关系,而是各司其职,在生产、流通、贸易环节发挥各自独特(de)作用,因此,当讨论粮食生产重要性(de)同时,决不能忽视粮食进出口(de)重要性,反之亦然.粮食进出口、生产、储备调节能力共同决定了我国粮食安全总量平衡目标(de)实现程度.粮食进口与生产之间数量关系(de)协调体现为粮食自给率水平(de)确定.从国际经验看,国内粮食生产能够满足本国需求量(de)90%,就是较高(de)粮食自给率.在1985年后,前苏联(de)粮食自给率大都维持在87%左右,有不少年份曾下降到82%,日本目前(de)粮食自给率只有近23%,墨西哥为79%,巴西为86%.结合我国(de)实际情况,在确定粮食自给率水平时应主要考虑三方面因素:(1)由于资源禀赋、人口状况、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国际贸易环境不同,各国对粮食自给率(de)大小并没有统一(de)标准,但一般来讲,人口多(de)国家可接受(de)粮食自给率远高于小国;(2)由于我国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分化(de)格局基本形成,主销区可以按照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确定自己(de)省内水平;(3)制定粮食自给率水平应充分考虑我国粮食生产和粮食储备(de)潜力,应以稳定粮食生产和储备能力为前提制定合适(de)粮食自给率水平.粮食大体可分为口粮、饲料粮与工业用粮,口粮供应必须立足自给,这是国家粮食安全(de)核心.饲料粮与工业用粮有进有出,积极利用国际粮食资源与市场.结合我国国内及国际市场(de)供需状况,根据粮食品种(de)不同应制定差异化(de)贸易策略:1、稻谷在我国口粮中所占比重最高,消费刚性强,而且世界稻谷市场容量相对较小,世界大米贸易量正常年份约为2500万吨,约为我国70天(de)大米消费量,因此,稻谷供给必须强调立足国内以保障口粮安全.2、小麦是我国(de)传统粮食进口品种,世界小麦生产以发达国家为主,生产供给能力较强,我国应采取适度进口调剂(de)策略,开拓多元市场以分散风险.3、我国北方地区是玉米主产区,南方是玉米主销区,应采取“南进北出”(de)贸易策略,东北玉米出口日、韩等国具有地缘和价格优势;主销区则既可调入北方玉米,也可相机进口.4、我国已成为世界大豆最大进口国,国内大豆生产与美国、巴西和阿根廷大豆相比不具备竞争优势,大豆(de)进口规模应主要依赖市场调节,不应人为设定自给比例,在条件成熟时可以鼓励加工企业向生产国直接投资以提高大豆进口(de)稳定性.经济管理体制等环境因素对粮食进口与生产、储备之间(de)协调程度和效果(de)影响显着.我国粮食生产、储备和进口实行(de)是分权管理体制,从而造成了“三权”甚至“多权”分立(de)状况.特别是在加入WTO后贸易自由化(de)趋势下,越来越多(de)非国有企业拥有了进出口经营自主权,粮食生产、贸易、储备管理部门之间必须有更顺畅(de)协调,才能实现一体化(de)管理.如果了解国内生产形势(de)农业部门不能准确地把握粮食进出口信息,而对外经济贸易管理部门又不了解国内(de)生产、储备状况,相关部门之间不能及时地沟通信息,甚至为部门利益而制定相互矛盾对立(de)政策,那么粮食生产、贸易、储备(de)一体化管理目标就很难实现,并且粮食供应(de)稳定性和可控性也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总之,合理(de)粮食进出口调节是实现国内粮食供求平衡(de)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成本——效率最大化原则(de)体现,适度粮食进口替代国内生产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de)调节作用.但考虑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目标(de)重要性,成本——效率原则并非最终也不是唯一(de)标准,保障粮食安全必须要以保护生产能力为基本目标,在此基础上,合理(de)粮食储备以及适度粮食进口作为补充手段来促进粮食供求平衡(de)实现.。

2021年中考地理重难点16 美国(Word版含答案)

2021年中考地理重难点16 美国(Word版含答案)

重难点16 美国【知识梳理】一、三大地形区⎩⎨⎧ 东部:阿巴拉契亚山脉中部:中央大平原西部:高原、山地,有落基山脉等二、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西部太平洋沿岸气候带南北狭长分布、南部墨西哥湾沿岸为亚热带湿润气候。

三、农业生产——机械化和专业化 主要的农业地带:玉米带、小麦区、棉花带、乳畜带。

四、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位于旧金山东南的硅谷,是美国兴起最早、规模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

【点睛】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经济强国,同时发达的工农业和较高的生活水平,使美国同时又是资源消耗国和废物排放国,备考时要格外关注。

【限时检测】一、选择题圆圆和家人在2018年和2019年的圣诞节期间,分别前往美国纽约和澳大利亚悉尼旅游,发现了许多有趣的事物和现象。

结合图片完成1-3题。

1.两地既有相似处,也有不同,以下最大的不同的是( )A .人种B .语言C .宗教D .景观植被2.下图中图2是澳大利亚的圣诞老人,与圆圆在美国看到的圣诞老人(图1)穿着不同,原因是( )A.该地圣诞老人标新立异B.该地圣诞节与欧美国家不是同一天C.该地圣诞节期间为夏季D.不同国家圣诞老人穿着喜好不同3.造成两地同一时间气候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地球自转B.地球公转C.海陆位置D.地形地势大豆原产于中国,目前主要用于榨油和饲料。

全球大豆生产主要分布于美国、巴西、阿根廷和中国。

美国是我国进口大豆的主要来源国之一。

图1为世界大豆主产区分布图、图2为中国与美国大豆贸易合作示意图,表1为2018年中国、美国的耕地、人口相关统计资料。

读图表资料,完成4-6题。

4.世界大豆主产区()A.热带比温带地区多B.主要分布于中纬度C.均位于发展中国家D.主要位于沿海地区5.下图中序号含义正确的是()A.①—广大B.②—糖料C.③—少D.④—低6.2018年以来,美国减少了向我国出口大豆,我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是()①全力扩大国内种植面积②开辟多元的大豆进口渠道③严令禁止国外大豆进口④利用技术提高产量、质量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纽约(40°N,74°W)曼哈顿悬日”是指在每年5月28日和7月12日前后,日落时阳光洒满曼哈顿西北﹣﹣东南向街道的城市天文景观。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对策何维达: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基本上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实现了稳产高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由于中国人口众多,耕地有限,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我国粮食安全一直存在不少隐患和严峻的挑战,必须时刻引起高度关注.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1.耕地数量持续减少,粮食安全的基础受到威胁.为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的需求的不断增长,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都应不断提高,达到耕地的数量上和质量上的动态平衡,这样才不至于动摇粮食安全的基础.但是,从目前情况看情况不容乐观.据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透露,目前中国耕地面积约为18亿亩,比1997年的19.49亿亩减少1.49亿亩,人均耕地面积由10多年前的1.58亩减少到1.28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可见保护耕地的压力不断增大.保护耕地的主要挑战来源于城市和小城镇的快速膨胀和农村建设用地的扩张.此外,土地利用粗放浪费、##违规用地十分普遍.因此,维护18亿亩耕地红线千万不能松懈!2.国际粮食市场堪忧,影响中国粮食安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曾经使得粮食价格从历史的高价摔下来,但是2011年国际粮食价格又逼近2008年"粮食危机"时的高位,引发全球市场的普遍担忧.由于国内外粮食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国际粮价的波动也"拷问"着中国粮食安全.根据世界银行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粮食产量增幅近几年一直低于消费量的增长,目前全球粮食储备仅相当于2000年7成多.尤其是玉米的库存消费比<粮食安全的重要指标>不断下降,到2010/2011年度已降至6.8%,远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17%至18%的安全线.另据农业部2013年的资料显示,我国的稻谷、小麦、玉米三大主粮已连续2年出现净进口.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粮食消费需求刚性增长,确保粮食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的任务十分艰巨.同时,国际粮食市场风险增大.2012年,全球100多个国家遭遇不同程度旱灾,美国、欧盟、俄罗斯、印度、阿根廷等主要产粮国均出现不同程度减产,全球粮食库存下降,防范国际粮食市场波动及风险任务艰巨.3.生态环境恶化和污染,危及中国粮食安全.目前,我国耕地面积逐步减少,另一方面,耕地的质量也在下降,最突出的问题时生态环境恶化和污染,具体表现为农业生态系统恶化、农业化学污染和工业污染物的大量排放.首先,农业生态系统恶化对粮食安全构成威胁.我国由于沉重的人口压力,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荒漠化、水体和大气污染、森林和草地生态功能退化等,已成为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据估计,我国遭受水土流失〔水蚀和风蚀〕的耕地达到4540万多公顷,大约占耕地总面积的50%.三分之一至一半的耕地缺磷,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耕地缺钾,缺乏微量营养元素的土壤也正在增加.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孙鸿烈院士指出,水土流失导致土地退化、耕地毁坏,我国因水土流失而损失的耕地平均每年约100万亩.其次,农业化学污染和重金属污染加剧了粮食安全的担忧.农业源污染物排放对水环境的影响较大,其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324.09万吨,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43.7%.农业源也是总氮、总磷排放的主要来源,其排放量分别为270.46万吨和28.47万吨,分别占排放总量的57.2%和67.4%.随着"镉大米"事件的曝光,人们对重金属污染的关注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热度.正是由于"镉大米"直接危及到主粮安全而成为重金属污染的一个缩影.第三,工业污染物的大量排放也影响粮食安全.工业污染主要指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三废".三废污染是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也是农业粮食减产的重要原因.据统计,我国利用污水灌溉的面积为361.84万公顷,占全国总灌溉面积的7.3%.全国COD的普查是3028.96万吨,比2007年的统计数据增加了119%.普查结果显示,淮河、海河、辽河、太湖、滇池、巢湖等水污染防治重点流域接纳主要水污染物数量大,工业污染物排放主要集中在少数行业和局部地区,污染结构性问题十分突出.4.外资并购影响我国粮食安全.我国粮食生产和消费主要是稻米、小麦、玉米和大豆.目前,我国稻米、小麦的自给率达到90%以上,但是,玉米和大豆自给率下降,尤其是大豆自给率只有30%,而进口依存度达到70%.由于外资并购和侵蚀,我国对粮食控制力减弱,对外依存度扩大,转基因产品从长远看可能危及人民的健康.从2008年开始,国内很多媒体都在关注国际农业资本对国内大豆和食用油市场的争夺.目前,以丰益国际、嘉吉、邦基、ADM和路易达孚为代表的跨国企业,利用资金优势,通过资本运作消灭对手,垄断市场,从而实现操控价格,牟取巨额利润的目的.跨国巨头盯上了中国大豆,他们利用期货把大豆价格一路拉到了每吨4300元的历史高价,诱使国内榨油企业集中采购了约300万吨的美国大豆,随后又一路把价格打压到每吨3100元,导致中国油脂企业半数破产,跨国粮商趁机利用并购、参股、合资等形式,控制了近60%的国内油脂企业.2009年我国大豆总进口量得达到3800万吨,而到了2010年该数据到了5480万吨.我们的国产大豆也就1600万吨,进口量是国产量的2倍多,所以,外资企业已经严重地对中国的大豆产业造成损害.此外,我国玉米进口量也与日俱增.作为一个粮食大国,玉米在我国一直都是自给自足,但最近几年这一状况似乎在悄悄地逆转.中国十年来首次从美国大量进口玉米,从美##购的玉米数量比过去15年还要多.据估计,中国2013/14年玉米进口量料大幅增加85%,主要是因为播种推迟且国内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不论是大豆还是玉米进口,基本上都是转基因产品.我国95%以上的进口大豆来自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国.美国、巴西、阿根廷是转基因大豆主要生产国.2008年,美国转基因大豆种植率91.9%,阿根廷90.4%,巴西70.3%,它们产量占全球转基因产量82%,占全球出口量的90%.因而我国大部分的进口大豆其实是转基因大豆.在中国,这些转基因大豆大部分用于榨油.此外,我国进口的玉米基本上是转基因产品.在美国60%的转基因玉米大部分是用来加工做乙醇的,美国的乙醇汽油添加量达到50%.而中国目前乙醇汽油的添加量不超过20%.转基因玉米进入国内后对玉米原料生产结构的影响,现在还是未知数.至于转基因大豆和玉米等粮食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一直是国际社会争论的话题,美国人担心健康问题自己不吃转基因产品.5.农业自然灾害影响我国粮食安全.近年来,我国极端天气频发,对粮食作物生产构成了重大威胁.农业部有关数据表明,目前我国54%的耕地还是缺乏灌溉设施的"望天田",机电排灌面积不足30%.现有的农田水利工程相当一部分已超过了规定使用年限,老化失修严重.最近几年,旱灾、涝灾等自然灾害严重影响到我国粮食生产,这些年我们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有欠账,我国农田水利失修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灾减灾能力,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一项重要举措.美国学者布朗曾经撰文提出"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虽然他的问题危言耸听,但是也给我们敲起了警钟.为了确保中国粮食安全,必须要有长远规划,要有动态应对之策.1.切实保护好基本耕地.一是坚决制止城镇化、工业化过程中新的圈地运动.二是改革土地征用办法,区分经营性用地与公益性用地,提高用地补偿标准,防止农民失地失业.三是强化土地专项资金的征收管理,主要用于复垦土地,确保补充耕地数量,建议我国设立《粮食安全法》,通过立法保障基本耕地面积.2.依靠科学技术,保障粮食安全.一是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提高粮食单产.二是要继续增加国家对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的投入,稳定农业科技推广队伍,积极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提高科技进步在粮食增产中的贡献率,主要是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高产优质作物品种,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实现我国未来粮食供求平衡,维护粮食安全.三是要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在基层站所,把公益性职责与经营性活动分开,国家保住公益性业务,依靠市场搞活经营性业务.3.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与建设.由于化肥、农药投入已经比较大,今后主要是提高利用效率,减少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目前全国农田灌溉面积比例只有50%-60%左右,还有较大的提高空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加强水利建设,提高农田灌溉面积比例,是提高我国21世纪粮食作物单产的根本所在.4.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建立国家与农户相结合的粮食储备体系.5.提高国内粮食企业的规模经济和产业竞争力,增加对跨国公司的竞争能力,防止在并购中被跨国公司吞并中国粮食企业.。

解析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解析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简析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摘要粮食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生活消费品,一个国家的粮食问题是关系到本国的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

建国以来我国的粮食产量多次出现了波动,这不仅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给粮食生产者和消费者都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中国未来将面临粮食供不应求的局面,粮食供需缺口将进一步拉大,粮食安全问题不容乐观。

本文介绍了中国建国后粮食波动的状况,威胁中国粮食安全的因素以及保证粮食安全的措施。

关键词:粮食安全、状况、因素、措施1.绪论1.1从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我国粮食产量情况(1949-1977年)1949—1977年这一时期,我国粮食产量不断增长,但发展迅速相对缓慢,总产量都在30000万以下。

1959年、1960年两年粮食增长率分别比1956年下降19.78和20.37个百分点。

1959到1961年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著名的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从1962到1966年我国的粮食生产出现了连续五年增产,年均增长率为7.75%。

1972年出现粮食产量较大幅度减产,粮食增长率为—3.86%。

1973—1975年连续三年粮食增产,年均粮食增长率为5.81%。

1976和1977年出现粮食生产波动,年均粮食产量增长率为—0.31%。

1.2改革开放以来的粮食产量情况(1978—2010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步改革统购统销的体制,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减少定购数量,使粮食生产实现高速增长。

1978—2008年这30年,我国粮食生产得到快速发展,但波动也更频繁复杂。

1978年-1979年粮食产量的增长,主要是由于国家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粮食统购价提高20%,超购部分加价50%,从而促进粮食产量快速增长。

而1980和1981年则出现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粮食减产,年均粮食增长率为—1.05%。

1982到1984年这三年粮食总产量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农村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的分离,赋予了农民生产的自主权以及剩余产品的支配权利,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基于新发展理念的农业高质量发展内涵、问题及举措

基于新发展理念的农业高质量发展内涵、问题及举措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21,23(3):18-24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基于新发展理念的农业高质量发展:内涵、问题及举措杜思梦1,刘涛2*(1.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河南焦作454003; 2.河南理工大学财经学院,河南焦作454003)摘要:科学认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全面把握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与举措,对于有效贯彻落实国家高质量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从新发展理念的角度全面诠释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及举措。

研究认为,农业高质量发展是以创新为第一动力、协调为内生特点、绿色为普遍形态、开放为必由之路、共享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从新发展理念视角看,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存在创新不足、协调不力、绿色理念缺失、开放水平不高、共享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推进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进程需要着力于增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活力、改善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协调缺陷、深化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理念、提升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开放水平、完善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共享机制。

关键词:农业;高质量发展;新发展理念doi:10.13304/j.nykjdb.2019.1087中图分类号:F3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64(2021)03-0018-07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Based on New Development Concept:Connotation,Problems and MeasuresDU Simeng1,LIU Tao2*(1.School of Emergency Management,Henan Polytechnic Lniversity,Henan Jiaozuo454003,China;2.Schoo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Henan Polytechnic Lniversity,Henan Jiaozuo454003,China)Abstract:Scientifically understanding the connotation of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fully grasping the problems and measures of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s of great enlightening significance for effectively implementing the national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strategy.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interpreted the connotation of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development concepts,and discussed the issues and measures of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on this basis.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high-quality agriculture was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as the first driving force,coordination as the endogenous feature,green as the universal form,openness as the only way,and sharing as the fundamental purpose.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ew development concept,China's agricultural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had problems such as insufficient innovation,poor coordination,lack of green concepts,low level of openness,and unfair sharing mechanisms.To promote the process of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we should focus on enhancing the innovative vitality of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improving the coordination defects of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deepening the green concept of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improving the open level of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and improving the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sharing mechanism.Key words:agriculture;high-quality development;new development concept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农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集中表现为农业发展质量不高。

我国仍是世界最大的粮食进口国

我国仍是世界最大的粮食进口国

我国仍是世界最大的粮食进口国文/韩昕儒粮食事关国计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2015—2020年,我国粮食产量连续站稳1.3万亿斤台阶,农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

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仍然是世界最大的粮食进口国,2014年以来,我国粮食进口量一直保持在1亿吨以上,2020年达到1.43亿吨的新高。

因此,粮食安全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稻谷、小麦和玉米:追求基本自给从生产情况来看,2020年我国粮食产量为6.69亿吨(13390亿斤)。

其中,稻谷、小麦和玉米产量分别为2.12亿吨、1.34亿吨和2.61亿吨。

2020年,水稻产量排名前三的省份分别为黑龙江省(2663.5万吨)、湖南省(2611.5万吨)和江西省(2048.3万吨);小麦产量排名前三的省份分别为河南省(3741.8万吨)、山东省(2552.9万吨)和安徽省(1656.9万吨);玉米产量排名前三的省份分别为黑龙江省(3939.8万吨)、吉林省(3045.3万吨)和内蒙古自治区(2722.3万吨)。

从贸易情况来看,我国水稻和小麦两大口粮始终保持国内自给、进口调剂的态势,玉米作为重要谷物、第一大粮食作物和主要饲料粮也维持了较高的自给率水平。

为了保障粮食安全、保护农民利益,我国对三大谷物均实行进口关税配额制度(三大谷物配额内关税为1%,配额外关税为65%)。

2021年,大米进口配额为532万吨,小麦为963.6万吨,玉米为720万吨。

正常情况下,我国三大谷物的进口量一般不会超过进口配额。

大米和小麦的进口主要是对优质品种的补充与调剂,例如东南亚香米、北美优质高筋小麦等,以满足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我国大豆进口量近7年来首次减少
(进出口监测预警专题)
据海关统计,2018年,我国进口大豆8803.1万吨,比2017年(下同)减少7.9%,自2012年以来首次出现减少;价值2501.5亿元,下降6.9%;进口平均价格为每吨2841.7元,上涨1.1%。

其中12月份进口572.1万吨,同比减少40.1%,环比增加6.3%;价值176.7亿元,同比下降33.2%,环比增长9.4%;进口平均价格为每吨3088.1元,同比上涨11.5%,环比上涨2.9%。

2018年我国大豆进口的主要特点: 自巴西进口6608.2万吨,增加29.8%,占75.1%,比重较2017年大幅提升21.8个百分点;自美国进口1664万吨,减少49.4%,占18.9%,下滑15.5个百分点。

同期,自加拿大、阿根廷和乌拉圭分别进口179.2万吨、146.4万吨和119.9万吨,分别减少12.5%、77.8%和53.4%。

自俄罗斯进口81.7万吨,增加60.8%。

此外,42.7%由外商投资企业进口,减少5.1%;39.7%由民营企业进口,减少9.6%;17.6%由国有企业进口,减少10.2%。

初步分析,2018年我国大豆进口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叠加阿根廷等国减产的影响。

2018年,受中美贸易摩擦影响,在美国大豆传统销售旺季的第四季度,我国自美国大豆月度进口量均不足10万吨,全年自美国大豆进口锐减近半,对当年我国大豆进口总量减少的贡献率高达216.1%。

此外,由于干旱、洪涝等因素影响,2017/18年度乌拉圭、阿根廷等国大豆均出现减产。

其中,阿根廷大
豆产量减少至3700万吨,减幅高达35.7%1。

虽然2018年我国自巴西、俄罗斯等国进口大豆显著增加,但仍无法完全填补美国、阿根廷等国大豆进口骤降带来的缺口。

当前值得关注的问题:中美决定停止升级贸易限制措施,中美大豆贸易未来走势值得关注。

2018年12月1日,中美双方决定停止升级关税等贸易限制措施。

根据美国大豆出口委员会的数据,2018年12月13日前后,中国客户已购买了150~200万吨美国大豆,将于2019年一季度交付。

随着中美双方磋商的推进,未来中美大豆贸易有望恢复。

我国大豆进口来源多元化进程持续推进。

2018年12月19日,我国与玻利维亚方面签署议定书,玻利维亚大豆可正式向我国出口2。

自2019年1月1日起,我国与新西兰、秘鲁、哥斯达黎加、瑞士、冰岛、韩国、澳大利亚、格鲁吉亚以及亚太贸易协定国家的协定税率进一步降低,自部分市场进口大豆关税税率将下调至零3。

随着我国积极开拓新的大豆进口来源,大豆进口供应格局有望持续向多元化发展。

1《四季度供给趋紧豆粕仍有上涨空间》,和讯网,2018年10月8日
2《玻利维亚大豆输华植物检疫要求议定书正式签署可向我国出口!》,观察者,2018年12月21日
3《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关于2019年进出口暂定税率等调整方案的通知》,财政部,2019年1月1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