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骈文
骈文及骈文与赋的区别
骈文及骈文与赋的区别骈文曾经流行于中国文坛一千八百年,有过辉煌的业绩,也遭到众多的责难,可谓誉满天下,谤满天下。
然而五四以后似乎消声匿迹了。
很少有人写作和研究,一般文学史避而不谈,即使提到亦多谥为“形式主义”、“唯美文学”,几乎毫无价值,人们渐渐把它淡忘了。
但近一二十年来,骈文逐渐又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1〕。
虽然比不上古代散文和辞赋研究之盛,总算在学术论坛上占有一席之地了。
正因为长期不受重视,研究者对骈文的认识自然难于一致,某些概念理解和使用不同,有些新的观点尚待深入。
为此,笔者不揣冒昧,拟就有关问题进行探讨,希望能引起学界对骈文的关注。
一、骈文的名称究竟什么叫骈文张仁青《中国骈文发展史》罗列出二十五种,莫道才《骈文通论》归纳为十三项。
我以为,其中使用比较普遍而且比较恰当的是骈体文和四六文。
骈文是骈体文或骈俪文的简称,四六文可简化为“四六”。
有不少人把“丽辞”、“丽语”、“偶语”、“俳语”当作骈文的代词。
准确地讲,它们是指对仗、对偶,属于句式和修辞方法,并非专指骈文。
有人认为,《文心雕龙·丽辞》篇是讨论骈文的。
其实该篇主要从修辞角度立论,所举对偶句例,有诗,有赋,有文,并不属于文体论。
有人称骈文为“美文”、“贵族文学”、“庙堂文学”,那是对其性质的评估,而非科学的定义。
骈文在梁陈时叫做“今文”,唐宋时叫做“时文”,皆相对于古文而言,意思是时下流行的文体。
有的古人称之为“六朝文”,未免以偏盖全,无视当时还有非骈体文存在。
如果下定义,可否说,骈文是以对偶句为主介乎散文与韵文之间的一种美文。
这句话包括三点:一、以对偶句为主,这是骈文本质所在,舍此不成其为骈文;二、对音律的要求在散韵之间;三、讲究辞藻华丽的美学效果。
从文体角度考察,骈文、散文都是就其语言方式的大致概括,古人并没有当作具体的文章类别来使用,它们的名称出现都比较晚。
“散文”一词最早使用于南宋,与之相对的是“四六文”〔2〕。
“骈文”一词使用于清代,与之相对的是“散文”或“散体”。
被清代学者尊为骈体之祖的文章
被清代学者尊为骈体之祖的文章
清代学者称之为“骈体之祖”的文章,是指那些能够运用骈文的技巧,
将文辞写得优美而精练的文章。
以下是几个例子及其特点:
一、《长恨歌》
此篇文章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主要描述唐玄宗与杨贵妃之间的
爱情故事。
文章整齐划一,每句都是七言古诗,字字相连,意境深远。
二、《出师表》
此篇文章是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诸葛亮所写,主要是奏报出兵北伐
的事宜。
文章组织严密,用富有表现力的文言表述,令人信服。
三、《徐霞客游记》
此篇文章是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所作,描述了他三十多年来穿越
了大半个中国的精彩旅行经历。
文章语言简练,描述生动,行文流畅。
四、《论语》
此篇文章是孔子及其门徒所著,以语录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门徒
言行的语录。
文章精炼简练,每句话都包含深意,至今还被广泛使用。
五、《红楼梦》
此篇文章是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所作,描写了一个宏大的官宦世家的
兴衰故事。
文章运用了大量的人物描写和细致的情节塑造,语言生动流畅,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
这些例子都展示了“骈体之祖”的文笔优美、准确、并概括了作者想要表达的主要思想和意义。
这些文章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也为我们的写作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借鉴和创作的示范。
骈文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骈文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品骈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文体,相较于其他文体而言,骈文在构思和表达上更加繁复,善用对偶、比拟和运用意象,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特点。
其代表作品包括《鸟瞰图》和《痛谏》等。
1.对偶:骈文在结构上常常运用对偶的手法,通过对称的语言来体现整篇文章的平衡和协调。
对偶不仅可以是词语、短语或句子的对立,还可以是意象、形象的对比。
这样的对偶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2.比拟:骈文善于运用比喻和比拟来形容和表达,以突出其意境和修辞效果。
比如借用自然界的景象来描绘人事物,使之更加生动形象,增加情感色彩。
3.运用意象:骈文大量使用意象来唤起读者的感情共鸣和思考。
通过以一种形象或者象征的方式表达,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并揭示深层的主题和思想。
4.追求华美:骈文在结构和语言上追求华美、庄严和修辞。
其修辞手法多样,如反复使用同一表述,以增强修辞效果;反问句、排比句等等,使文章更具表现力和说服力。
5.主题多样:骈文的主题多样,可表达情感、追求美感、倾诉思想、状况议论等等。
具体主题包括咏物、描绘景色、议论时事、表达感慨等等。
以下是两个代表性的骈文作品:1.《鸟瞰图》:该文是宋代欧阳修的一篇散文,以对偶和比喻为主要手法。
文章用足各种风景的形容词,通过对梅、柳、花、鱼等景物的描绘,展现出整个春天的美好景象。
欧阳修以繁复的句式和表达方式,详细描述了各种景物的特点和美感,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
2.《痛谏》:该文是清代郑板桥的一篇骈文。
文中以痛心疾首的态度对清朝政府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揭露和抨击,通过丰富的对比手法和意象描写,深入地剖析了社会问题的根源和恶果。
文章借助生动的比喻和对偶,给人一种烦躁不安的感觉,以此来表达他的忧虑和愤怒,使读者更加能够深入地理解和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王文濡《清代骈文评注读本》研究
王文濡《清代骈文评注读本》研究《清代骈文评注读本》是王文濡先生的一部重要研究成果,该书对清代骈文进行了详细的评注和阐释。
下面将从作者背景、研究内容、学术价值和影响等方面对该书进行介绍和评论。
王文濡是中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和研究者,其学术造诣深厚,对中国古代文学具有独到的见解。
在《清代骈文评注读本》这本书中,他以精准的文献分析和丰富的历史背景知识,对清代的骈文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解读。
这本书主要研究了清代的骈文作品,对其中的词句、结构、思想和艺术特点进行了全面的评注。
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和分析,王文濡先生揭示了清代骈文的文学风格和审美特点,并且深入探讨了与当时社会背景、文化风貌和时代命题的关系。
《清代骈文评注读本》在学术价值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该书填补了清代骈文研究的空白,为学界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其次,通过对骈文作品进行深入解读,王文濡先生对清代文学发展的轨迹进行了系统梳理,为我们认识清代文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此外,该书注重对当时社会和文化背景的考察,为我们理解清代社会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文濡先生的研究工作对后世学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在《清代骈文评注读本》中对清代骈文的评注和解读方法,以及其对文学研究的深入思考,为后世学者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他的研究成果曾经被科研人员广泛引用,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之,王文濡先生的《清代骈文评注读本》是一部重要的研究成果,对清代骈文的研究和理解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通过对文本的详细评注和解读,他对清代文学发展的轨迹进行了系统梳理,为我们认识清代文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这本书对后世学者的研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学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清代骈文
▪
乾隆三十五年十二月乙卯,仪征盐船火,坏船
百有三十,焚及溺死者千有四百。是时盐纲皆直达 ,
东自泰州,西极于汉阳,转运半天下焉。惟仪征绾
其口。列樯蔽空,束江而立。望之隐若城郭。一夕
并命,郁为枯腊 ,烈烈厄运,可不悲邪!
▪ 于时玄冥告成,万物休息。穷阴涸凝,寒威凛 栗。黑眚拔来,阳光西匿。群饱方嬉,歌咢宴食。
尚腾哀而属路。或举族之沉波,终狐祥而无主。悲 夫!丛冢有坎,泰厉有祀。强饮强食,冯其气类。 尚群游之乐,而无为妖祟!人逢其凶也邪?天降其 酷也邪?夫何为而至于此极哉!
▪ 汪中骈文所取得的成就,不仅在于他的学 问、文采,更在于他有真情实感,作品贴近 生活,能够选取独特的角度,“状难写之情, 含不尽之意”(李详《汪容甫先生赞序》)。 这类作品是保守而脱离实际的桐城派作家写 不出的。
▪ 《词选》选录唐、五代、宋词凡44家、116 首。他有感于浙派词的题材狭窄,内容枯寂, 在《词选序》中提出了"比兴寄托"的主张, 强调词作应该重视内容,"意内而言外","意 在笔先","缘情造端,兴于微言,以相感动", "低回要眇,以喻其致";同于"诗之比兴变风 之义,骚人之歌","不徒雕琢曼词而已"。
▪ 第二,流派众多。清代骈文,千姿百态,异 彩纷呈,虽然没有什么独创,但是前代所有 的流派,无不再现于此时。如以时代分,则 有所谓魏晋派、六朝派、三唐派、宋四六派。 地域分,有常州派,仪征派。体格分,有清 俊、博丽、矜练、圆熟四派,其他分法还有, 不再举例。
▪ 第三,有明显的地域性。清代,江浙一带是文化最 发达的地区。清代骈文名家基本上集中在江浙地区。
论清代江南骈文的偏胜及其原因
论清代江南骈文的偏胜及其原因路海洋【摘要】清代骈文复兴,其中心在江南地区。
有清一代江南的骈文家,无论就大家、名家的数量而言,还是就各层次代表性作家的总量而言,在全国皆独占鳌头。
江南骈文在清代的崛起,有着诸多原因,其中清廷压制与引导并行的政治、文化政策,清代江南地区考证学的鼎盛和江南作家在地缘与亲缘上的紧密关联,明末陈子龙、张溥等对骈体文的重视提倡等,对于清代江南骈文的兴盛起到了直接作用。
%The parallel prose was renascent in the Qing Dynasty,and its centrality was in the Jiangnan area (the south to the Yangtze River).The number of famous writers or representative parallel prose writers at all levels in the Jiangnan area was larger than in any other area.Many factors brought about the rise of parallel prose in Jiangnan in the Qing dynasty,and four of the most direct ones are:the oppressive and guiding nature of political and cultural policy,the culmination of Jiangnan area’s textual criticism in the Qing dynasty,the close relevance of Jiangnan writers in geography and kinship,and the attention and advocating of Chen Zilong,Zhang Pu etc.in the late Ming Dynasty.【期刊名称】《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3【总页数】7页(P92-98)【关键词】清代;江南骈文;偏胜;政治因素;地域文化;文学姻缘【作者】路海洋【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江苏苏州 215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清代骈文堪称复兴,谢无量谓其“高者率驾唐宋而追齐梁,远为元明所不能逮”[1]9,刘麟生则云“起衰振弊,能以骈文之真面目示人”,“殊足以跨越元明”。
【最新】十大骈文名篇
【最新】十大骈文名篇◆中国历史上十大骈文高手骈文是中国特有的文体,有着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曾经统治过文坛几百年。
中国文学史上曾出现很多骈文高手,他们才气纵横,笔墨淋漓,佳作繁富,文名远播。
为后世留下了相当数量的骈文名篇,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璀璨名珠,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而中国人最喜欢论资排辈,讲究分个甲乙丙丁。
为了满足广大文学爱好者的好奇心,本人经过反复比较,精心甄选,挑选出中国在文坛上有影响力的,文章质量上乘、数量可观的十大骈文高手。
第一王勃,王勃,(650—676)字子安,绎州龙门人,文中子王通之孙。
六岁善文辞,未冠,应举及第。
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
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
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斥之。
勃既废,客剑南。
久之,补虢州参军。
坐事,复除名。
勃父福峙,坐勃故,左迁交趾令。
勃往交践省父。
渡海溺水,悸而卒,年二十八,勃好读书,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引被覆面而卧,急起书之,不易一字,时人谓之腹稿。
王勃能排在“初唐四杰”之首,最重要的就是骈文的成就。
王勃的骈文是骈文发展史上成就最高的作品之一,他的骈文表现了初唐时期知识分子所特有的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而又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无论是用典或是意境的构筑,都达到了很高的造诣.这种情况的出现,与王勃对六朝骈文的革新有着密切的关系。
特别是《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更是成了千古传诵不朽之名篇。
王益吾评此文曰:“文兴到笔落,不无机调过熟之病。
而英思壮采,如泉源之涌”。
代表作有《寒梧栖凤赋》《涧底寒松赋》《春思赋》《江曲孤凫赋》《山亭兴序》等三十多篇。
王勃的骈文对后世影响极大,现排为第一并不为过第二李商隐,李商隐:(约813 —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迁居荥阳(今属河南)。
少习骈文,游于幕府,又学道于济源玉阳山。
开成年间进士及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调弘农尉。
宣宗朝先后入桂州、徐州、梓州幕府。
简述清代骈文
简述清代骈文㈠骈文复兴⑴清初陈维崧、毛际可倡导→中期袁枚、孔广森、吴、曾燠、李兆洛等肯定。
⑵阮元《文言说》视骈文为正统,将骈散之争推向高潮;吴的《国朝八家四六文钞》,曾燠《国朝骈体正宗》,李兆洛《骈体文钞》宏扬骈文正脉,扩大影响。
⑶陈维崧骈文如《与芝麓先生书》《苍梧诗序》等,开风气。
⑷至雍正、乾隆之际,胡天游承上启下,作品如《大夫文种庙铭》《禹陵铭》《逊国名臣赞序》等。
⑸“骈文八家”:由吴选辑袁枚、邵齐焘、刘星炜、孙星衍、吴锡麟、洪亮吉、曾燠和孔广森八人的骈文为《国朝八家四六文钞》而来。
⒈袁枚骈文流丽生动,文藻秀逸,有独抒性灵、自然活脱的特色。
⒉邵齐焘崇尚汉魏,用典较少,以文气流宕,清刚矜练为长。
⒊洪亮吉与孙星衍是常州派骈文代表,轻倩清新。
但孙才力苦弱,洪则情辞相辉如《游天台山记》《戒子书》《出关与毕侍郎笺》等。
㈡汪中(1745—1794)与洪亮吉并称“汪洪”,骈文成就最高。
内容取材现实,情感吐自肺腑,艺术“状难写之情,含不尽之意”,风格遒丽富艳,渊雅醇茂,且用典属对精当妥帖,被视为清代骈文复兴的代表。
代表作《哀盐船文》。
㈢李兆洛与恽敬、张惠言合称“阳湖三家”,私淑姚鼐,主张骈散并行。
《骈体文钞》选录战国至隋代认为属骈体范围的文章774篇,分32类。
虽选有部分秦汉散文如贾谊《过秦论》、司马迁《报任安书》、诸葛亮《出师表》等,也是在溯源意义上取录,借以证明骈文与古文的亲缘关系,目的“欲合骈散为一,病当世治古文者知宗唐宋不知宗两汉”。
(《清史稿》本传)不免矫枉过正,把有些散文当作骈文看,具有扬骈抑散倾向;但对桐城派后学兼采骈文之长,重视诸子百家文章,产生启迪和影响。
王文濡《清代骈文评注读本》研究
王文濡《清代骈文评注读本》研究王文濡在《清代骈文评注读本》一书中,对清代骈文进行了全面评注,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这部著作囊括了广泛的内容,深度解读了清代骈文的发展历程、风格特点以及与其他文学形式的关系,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下面,我将结合王文濡的观点和我的个人理解,深入探讨这一主题。
1. 清代骈文的历史渊源清代是我国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而骈文作为其中一种文学形式,也有着丰富的历史渊源。
在《清代骈文评注读本》中,王文濡对清代骈文的历史渊源进行了全面的考察,指出清代骈文是在唐宋骈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又受到了元明文学的影响。
他对清代骈文的起源和发展轨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阐明了其与其他文学形式的联系和区别。
这些观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对清代骈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2. 清代骈文的风格特点在《清代骈文评注读本》中,王文濡对清代骈文的风格特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指出清代骈文在形式结构上追求对仗、平仄和音律的工整,将古典与现实相结合,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文精神。
他还对清代骈文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进行了系统的剖析,揭示了其独特之处。
通过阅读王文濡的研究,我对清代骈文的风格特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对其艺术价值有了新的认识。
3. 清代骈文与其他文学形式的关系除了对清代骈文本身进行全面评注外,王文濡在《清代骈文评注读本》中还着重探讨了清代骈文与其他文学形式的关系。
他认为清代骈文在与诗、散文等文学形式的关联中产生了独特的审美效果,这种关系既是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的,也是各自独立存在的。
他对清代骈文与其他文学形式的互文关系进行了精辟的分析,为我们理解清代文学的整体风貌提供了新的视角。
这些观点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清代文学的丰富多彩和多元统一,也使我对文学形式的交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总结回顾通过阅读《清代骈文评注读本》,我对清代骈文有了更加全面、深刻和灵活的理解。
王文濡敏锐的思辨和独到的见解,为我们揭示了清代骈文的历史渊源、风格特点和与其他文学形式的关系,为清代文学研究开拓了新的方向。
高中历史史学动态 清代骈文汉魏风骨—浅议王闿运的骈体文素材
清代骈文汉魏风骨——浅议王闿运的骈体文骈文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宽泛的文章体类,形式上的自足性和内容上的兼容性为其突出特征。
一般认为,骈文在汉魏之际已经形成。
随着时代的发展,骈文对骈俪、隶事、藻饰和声律等的要求也不同。
以时而论,康雍间李绂就以对仗、句式、音韵等方面的不同,将骈文分为六朝体、唐人体、宋人体三类;光绪间胡念修进一步将骈文分为汉魏体、齐梁体、唐体和宋体四种。
确实,六朝文只有在与唐宋文对举的情况下,作为一个整体才有其合理意义。
就六朝文本身而论,除了重情、句式较为整齐外,魏晋文与齐梁文的差别较大。
嘉道以来,骈散交融、骈散兼行成为文章领域的时代潮流。
多用四言,句式整齐但不求工整对偶,较少使用四六隔句对,语言精练,风格雅洁的汉魏体(含晋宋)成为骈文的典范。
晚清文学大家王闿运推崇八代文,骈文中汉魏体和齐梁体兼备,但其主要取向是典丽渊雅的汉魏文风。
王闿运注意到汉魏六朝文学的阶段性特征,不是笼统视之,而是分开评价。
论诗,他将汉魏晋宋视为一体,齐梁至隋为一体,前者为五古正宗,后者为律化变体。
论文,其《与杨庄书》中认为自刘宋以后,日加绵密。
至齐梁纯为排比,庾信、徐陵又加以抑扬,声韵弥谐,意趣却更俗。
唐人渐同律赋,宋体更加雕琢,更加接近俳偶。
在他看来,汉魏至宋朝的文章每况愈下。
因此,他主张为文应该从模拟汉魏佳作而不是唐宋八大家入手,循序渐进,然后融会贯通,自成一家。
论文和为文不规避前人,而是大力宣扬模拟,从模拟中自立,这也是王闿运的独特之处。
他强调先取东汉小简,熟谙诸葛亮、曹操手牍;同时学习《世说新语》《洛阳伽蓝记》,体会汉魏文章的字句用法,达到心口调谐、整齐语句自然喷发的地步。
然后再学大篇之文:先成传记,再作论说;先有绳尺,后始放纵。
这同时需要熟谙周秦浩瀚之文,学其文气与行文往复之法,泯其端倪,融化自然,超越唐宋八大家为文有起伏痕迹的缺点,这样才达到"入古"境界。
但入古不能沉溺于古,而是为了用更好的形式反映个人所处的现实,更好地抒发自己的情感,更加有个性地表达自我的思想。
春阴赋第一段赏析【清代】吴锡麒骈体文
THANK YOU!
精美图片
作者简介
• 吴锡麒(1746~1818),清代文学家。字圣征,号谷人。钱塘 (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四十年(1775)进士。
• 吴锡麒天姿超迈,吟咏至老不倦,能诗,尤工倚声,诗笔清淡秀丽, 古体有时藻采丰赡,代表作如《双忠祠》、《凤凰山怀古》、《观 夜潮》、《读放翁集》等。在浙派诗人中,能继朱(彝尊)、杭 (世骏)、厉(鹗)之后,自成一家。亦能词,但不如其诗和骈体 文的著名。
骈体文
春阴赋 第一段
清代 吴锡麒
作品赏析
• 1、春季天阴时空中的阴气。 • ①南朝 梁简文帝 《侍游新亭应令诗》:“沙文浪中积,春阴江上来。” • ②宋 陈与义 《寓居刘仓廨中晚步过郑仓台上》诗:“世事纷纷人易老,春阴
漠漠絮飞迟。” • ③宋曹勋《点绛唇惨惨春阴》:惨惨春阴,画桡寒漾梅风去。冷风吹度。愁入
宿雾犹渍,峭寒欲生。闲庭寂寞,曲巷孤清。敛百五之韶景, 歇秋千之笑声。怨东风之乍识,酿春阴而已成。
……………………………………………………… ………………………………………………………
【春阴】春季天阴时空中的阴气。南朝梁简文帝《侍游新亭应令诗》:“沙文浪中积,春阴江上 来。”宋陈与义《寓居刘仓廨中晚步过郑仓台上》诗:“世事纷纷人易老,春阴漠漠絮飞迟。”2. 指春季阴天。鲁迅《彷徨·长明灯》:“春阴的下午,吉光屯唯一的茶馆子里的空气又有些紧张 了。”3.春日的时光。唐郑谷《水轩》诗:“杨花满牀席,搔首度春阴。”4.春日花木的荫翳。唐 杜甫《假山》诗:“慈竹春阴覆,香炉晓势分。”元虞集《正月十一日朝回即事》诗:“宫树春 阴合,霓旌拂曙来。”
赋赋第十二段赏析【清代】吴锡麒骈体文
THANK YOU!
• 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赋远不及诗词、散文、小说那样脍炙人口。但在古代,特别在汉唐时诗 与赋往往并举连称,从曹丕的“诗赋欲丽”和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可窥端 倪。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在汉唐时期,有只作赋而不写诗的文人,却 几乎没有只作诗而不写赋的才子。建安以后乃至整个六朝时期,对赋的推崇甚于诗。《史记》 中称屈原的作品为赋,《汉书》也称屈原等人的作品为赋。后人因推尊《史》《汉》,所以便 把屈原等人作品称之为赋。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它是 在远承《诗经》赋颂传统,近接《楚辞》,兼收战国纵横之文铺张恣意之风和先秦诸子作品相 关因素的基础上,最后综合而成的一种新文体。它与汉代的诗文一起,成就了汉代文学的灿烂 与辉煌。
精美图片
作者简介
• 吴锡麒(1746~1818),清代文学家。字圣征,号谷人。钱塘 (今浙江杭州)人。 乾隆四十年(1775)进士。
• 吴锡麒天姿超迈,吟咏至老不倦,能诗,尤工倚声,诗笔清淡秀丽, 古体有时藻采丰赡,代表作如《双忠祠》、《凤凰山怀古》、《观 夜潮》、《读放翁集》等。在浙派诗人中,能继朱(彝尊)、杭 (世骏)、厉(鹗)之后,自成一家。亦能词,但不如其诗和骈体 文的著名。
则有枯樹寓風烟之概,江南寫身世之衰。鬱千端而波往,詭萬 狀而雲來。將倒回乎弱水,可獨上乎強臺。唐缔初基,頗傳艷 體,若太白之明堂,少陵之大礼。
……………………………………………………… ………………………………………………………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摛文, 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赋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最早出现于诸子散文中,叫 “短赋”;以屈原为代表的“骚体”是诗向赋的过渡,叫“骚赋”;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 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对方向发展,叫做“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律 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赋,称为“文赋”。著名的赋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曹植的《洛神 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前赤壁赋》、庾信的《哀江南赋》等。
第三节清代骈文的重起
第三节清代骈文的重起在桐城派以正统自居,声势日张时,骈文也很流行,骈文创作成就最为突出的是汪中。
乾嘉之际著名的骈文家还有袁枚、胡天游、洪亮吉、孙星衍、李兆洛等。
一、清代骈文综述在清初的“学人之文”与稍后的考据学风的影响下,清代文人多数是学问广博的,他们胸中的典实丰富,写骈文取给方便,所以清代骈文盛行,其成就超过元明两代。
多数作者是接轨六朝唐宋,以写“四六体”的骈文为主。
这个大流派在清初的作者,以陈维崧为最著,其文气势雄伟,情藻丰富,为一代骈文的发展,起了开张风气的作用。
乾、嘉时期的作者,如胡天游、邵齐焘、袁枚等人,基本上继承陈维崧的倾向,以才气词藻取胜;但胡文比较奥衍奇肆,邵文比较清刚矜炼,袁文比较奔放诙谐,各有特点。
如孔广森、孙星衍,则转而追求高华典雅之致;吴锡麒、曾燠则转而追求委婉清隽之风;他们这种风格上的变化,又使大的流派之中存在风格不同的小流派。
少数作家与上述大的流派不同,他们取法魏晋,文章四言短句较多,不拘守四六句的对偶,肃穆古淡,善叙名理,以汪中、洪亮吉为代表。
汪中文磊落不平,而能出以闲适微婉,余味深长,论者称其品格为最高。
清文总集,有王昶的《湖海文传》、王先谦的《续古文辞类纂》等,沈粹芬、黄人辑的《国朝文汇》,收1300余家的文10000余篇,选录最富。
专选骈文的,有吴鼒的《八家四六文钞》、曾燠的《国朝骈体正宗》等。
二.汪中的骈文1、生平简介字容甫,江都(今属江苏)人。
乾隆四十二年(1777)贡生,后绝意于仕进。
汪中出身孤苦,幼年无力求学,由寡母启蒙。
后因依书商为佣,才有博览经史百家书籍的机会。
他禀性耿直,疾恶如仇,尤其能不囿时俗,讽谕权贵,对封建礼教和传统思想敢于立异说,标新论,因此被当世视为狂徒,使他受到种种冷遇和迫害。
汪中一生坎坷,怀才不遇,他只得依靠当幕僚和卖文为生。
著作有《述学》6卷。
《广陵通典》10卷,《容甫遗诗》6卷。
近人古直选其若干骈文作注,名《汪容甫文笺》,有人民文学出版社本。
嘲哈密瓜赋第一段赏析【清代】王闿运骈体文
………………………………………………………
………………………………………………………
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6年),哈密回王额贝都拉摆脱了准噶尔的控制,坚决站在了大清王朝的 一方,这让康熙皇帝非常高兴,并将其敕封为扎萨克达尔汗,准其世袭罔替永守边疆。哈密国王 额贝都拉为了感谢康熙皇帝的封赏,曾亲自带着手下众臣,携带大量的本地土产前去京城觐见。 在其携带的大量朝贡物品中,就有不少产自哈密地区的哈密瓜,当然此时还不能叫做哈密瓜,我 们只能称它为甜瓜。到达京城时,哈密国王额贝都拉发现了一个大问题,那就是自己挑选的这些 甜瓜居然坏了一大半。幸好还有一些已经熟透的好瓜,他赶忙将这些好瓜挑出,将其献给了康熙 皇帝。康熙皇帝尝过甜瓜后,只觉口味甘甜如蜜,便为其赐名哈密瓜,并下旨昭告哈密国王,这 些哈密瓜可以做为日后朝贡品之列,直送京城。
• 咸丰七年(1857年),湖南补行壬子(咸丰二年)乙卯(咸丰五年)两科乡试,他中第五名 举人,获学政张金镛赏识,一时颇负时誉。曾周旋于湘军将领间,受曾国藩厚待,但只为清客 不受事。
• 咸丰九年(1859年),王闿运赴京师应礼部会试,落第,应肃顺聘,在其家任教读,甚受礼 遇。不久辞去。十一年“祺祥政变”,肃顺等顾命八大臣被诛,他曾撰《祺祥故事》,为肃顺 被杀辨解。
THANK YOU!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清末诗人萧雄在《西疆杂述诗》对哈密瓜的品质特征做了如下描述:“圆而长,两头微锐,皮 多,或间青花成条,隐若有瓣,按之甚软,剖则去瓤食肉,多桔红色,香柔如泥,甜在蔗蜜之 间,爽而不腻,惟止渴较逊。”
• 清康熙年间,鄯善王每年给哈密王进贡的瓜,一直是鄯善东湖甜瓜,由于东湖产的甜瓜香甜甘 淳,风味十分独特,人见人夸,时间长了,人们便称鄯善东湖瓜为瓜中之王。
清代骈文正名与辨体
清代骈文正名与辨体正名与辨体是清代语言学家们长期专注的研究课题。
从明朝开始,周密的汉文学研究已经发展起来,但到了清代,这门学科又进一步发展壮大。
在清代,历代语言学家们致力于研究准确的语言表达,提出了一系列语言学理论,尤其是“正名与辨体”,这个理论对汉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清代,汉文学深受经学影响,它和经典书注释相结合。
它的基本特征是,强调文字的正确性,这里的“正名”指的是完整的词语和文句,而“辨体”则是指把正确的词语和文句细分开来,翻译时能够更加准确、明确地表达意思。
这种想法至少可以追溯到明初,但清代语言学家发展了这一领域,使其更加完善和成熟。
清代的语言学家们,例如沈括、徐鉴和杨元庆,都重视文字的正确性,倡导“正名与辨体”,这也是清代汉文学的主流观点。
清代的汉学家们认为将正确的词语与文句细分开来,可以更好地发挥文字的准确性,从而使语言更加有表现力和富有表现力。
正名与辨体的准确性源于文字本身,具有明确的目的和实践意义,使汉语变得更加准确、完善。
在清代,诸如徐鉴、沈括、杨元庆等语言学家都贡献良多,他们的理论和实践对今天的汉文学有着重要的影响。
清代的汉学家们提出的“正名与辨体”理论,强调文字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受到了当时和后世学者的广泛认可和赞赏。
清代有关文字准确性的讨论,由此推动了汉文学发展和研究,也促进了汉语语言文字正确性。
正名与辨体这种理论也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使我们在学习汉语时更加准确地表达,避免乱用字词。
总之,清代语言学家们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正名与辨体”的提出,为汉文学的发展及其未来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知识基础,使汉语得以完善和发展,文字的准确性也得到了很好的保证。
正名与辨体的理论更加有助于我们准确表达,使汉文学发展得更加良好。
简述清代骈文复兴的原因
简述清代骈文复兴的原因骈文在隋唐开始式微,后经唐宋古文运动的打击,宋、元、明三代的骈文虽然仍在一定范围中使用(主要是官场及应酬文字),但已是涓涓细流,不仅作者稀少,格调也愈来愈卑下。
到了清代,一批文章家和学者,力图改变骈文的衰落情况,起而鼓吹骈文和骈文写作,自清初到清末,前后二百余年,骈文创作重新出现了一定的繁盛局面并取得了可观成绩,世称“骈文复兴”。
清代骈文复兴的原因主要表现为:(1)清代学术氛围的推动由于清代学术空气浓厚,一扫明人空疏浅陋的余习。
特别是雍正、乾隆以来,朴学盛行,崇尚考据。
不少骈文家,是以学者的身份兼为之的。
袁枚在《胡稚威骈体文序》中说:“……散文可蹈空,而骈文必征典,骈文废则悦学者少,为文者多,方乃日敝。
”对骈文写作的要求,要具有一定的学问修养,妙手空空是不行的。
而清代则完全具备这样的条件。
相对来说,清代古文家,往往空谈心性,作品比较保守地囿于旧的殄域,内容大都空洞无物,所以没有能在唐宋八大家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
这正是一个反面说明。
(2)与桐城派的对峙汉、宋学之争,又使骈文的兴起,带上和桐城派对峙的色彩,汉学重学问,重考据、训诂、音韵之学,对桐城派尊奉以程朱为代表的宋学所造成的空疏浮薄,是有力的冲击,风气所及,饱学之士喜爱重典实、讲音律的骈体文,借以铺排遣使满腹的书卷知识,从而刺激了骈文的写作和运用。
(3)清人骈文理论的倡导自苏轼提出了韩愈“文起八代之衰”的说法,骈文在古文家心目中是“八代之衰”的东西,古文就被他们树立为文章正统的旗帜。
要使骈文出现中兴之局,就得夺下这面旗帜。
这就需要在文论战线上,大张旗鼓地为骈文张目,与古文家争天下。
担负这一项任务有两位代表人物,一是李兆洛,一是阮元,都是清中叶著名的朴学家,或长于史部,或长于经学。
李兆洛选《骈体文钞》,力图取当时古文家桐城派姚鼐的《古文辞类纂》而代之。
其序文从阴阳奇偶相互为用立论,推本《周易》,调和奇偶,侧重骈偶。
接着有汉学家阮元,在理论上进一步撇开单行,专为骈体鸣锣开道。
清代骈文八大家
清代骈文八大家一、骈文概述骈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重要的文体形式,它以对偶句式为特点,通过对对偶的句子进行连接,形成文学作品。
清代是骈文的鼎盛时期,尤以”清代骈文八大家”最为有名。
这八位大家分别是:袁枚、纳兰性德、纳兰性怀、李汝珍、吴敬梓、郁达夫、胡适、鲁迅。
二、袁枚袁枚,字仲谋,号梅溪,袁枚的骈文作品代表了清代骈文的风格,既有文人特有的豪放洒脱,又富有深意。
袁枚的骈文作品以《随园诗话》最为著名,这部作品集中展现了袁枚丰富的知识和隽永的才华。
1. 袁枚的风格特点袁枚的骈文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他善于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以精炼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内涵。
袁枚的骈文作品中融入了许多个人情感和社会思考,通过对生活琐事的描写,传递出丰富的人生哲理。
2. 代表作品《随园诗话》《随园诗话》是袁枚的代表作品之一,这部作品以骈文的形式呈现,记录了袁枚对古代诗歌的批评和赏析。
《随园诗话》不仅对古代诗歌进行了深入剖析,也摘录了许多名句,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纳兰性德和纳兰性怀纳兰性德和纳兰性怀是清代骈文的双子星,他们兄弟俩都是清代文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他们的骈文作品给后世留下了极为宝贵的文学遗产。
1. 纳兰性德的风格特点纳兰性德的骈文作品以其细腻、柔婉的风格而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表达出内心真挚的情感和对现实生活的深思。
纳兰性德的骈文作品在形式上精致流畅,内容上富有情感,给人以深刻的共鸣。
2. 纳兰性怀的风格特点纳兰性怀的骈文作品以其豪放、激烈的风格而著称,他的作品充满了激情和火热的情感。
纳兰性怀的骈文作品常常表现出一种不甘于现实生活的情绪,他以激烈的语言和形象来表达对社会不公和个人命运的不满。
3. 代表作品《纳兰词》纳兰性德和纳兰性怀兄弟俩合作创作了《纳兰词》,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音乐性和情感表达而闻名于世。
《纳兰词》中的骈文作品充满了诗意和浪漫情怀,通过对个人情感的表达,展现了纳兰性德和纳兰性怀卓越的才华和情感细腻。
清代写杭州荷花骈文
清代写杭州荷花骈文
碧波潋滟,菡萏娇妍。
绿叶接天而滴翠,红花映日而流丹,濯清涟而不妖,亭亭净植;出淤泥而不染,煜煜生鲜,蕖浮碧水,黛笼青烟。
而乃放眼清波,直观碧水,浅底悄然而白藕卧,镜面涟漪则游鱼戏,风吹细浪,十里飘香;柳拂微波,满塘泛渼。
高洁而清芬,娉婷而旖旎。
盖夫湖中浪静,树里蝉鸣,荡舟而行碧水,吟曲而采莲茎。
花~飞雅韵,含烟而浣汀渚;雨洗芳馨,衔露而玉珠莹。
煮沸而水烹茶,香朱唇而润齿,心清色益,颜驻身轻。
此乃百般爱怨,千种风情。
是则佛教结缘,修行懿德,侍女玉姬,姿容倾国,叹其本质,金银而稍逊其尊;观其性情,冰雪则难为其白。
星日而难比其精,云月则羞言其色,灵性千百而疗伤除疾。
至若风和日丽,岭翠山青,倚坐湖中之画舫,闲邀邻里之亲朋,享清芳之气,依然自乐;得稼穑之欢,妙趣横生。
绿波点缀,俊鸟相迎,叹自然之鬼斧,赏仙界之凝精,伴岸上之笙歌漫,感回廊之短笛聆,凭栏把盏,心旷神宁。
李兆洛骈文中的绝作
李兆洛骈文中的绝作
李兆洛(1769-1841)是清代阳湖派的领军之一,他所编纂的《骈体文钞》是一部重要骈文选集,其上承《文选》,下启清代晚期乃至民国的诸多骈文选本。
它的意义不仅在于通过筛选,使文章莠稗咸除、精华毕出,更在于它是清代骈文理论、创作的一个重要节点:“李兆洛及其《骈体文钞》,是嘉庆一朝对有清以来骈文压抑状况的一种集中反弹,正因为李兆洛以选体作为理论的工具,而这部文选又明显带有与桐城《古文辞类纂》对垒的意思,因而骈文理论可以说到了李兆洛这里始得到体统性的总结。
”这一论述,基本反映出当前学界对李兆洛《骈体文钞》的认知与定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特征与评价
▪ 汪中私淑顾炎武。为经世致用之学,在 哲学、史学、文学方面都有一定成就。所作 骈文,在清代骈文中被誉为格调最高。刘台 拱《遗诗题辞》评为:“钩贯经史,熔铸汉唐,宏 丽渊雅,卓然自成一家。”
▪ 第四,骈、散之争又趋激烈。骈文自唐宋两次古文 运动之后,优势地位被动摇了,又经过元明两代统 治者提倡的程朱道统相结合的韩愈、欧阳修的文统 思潮之后,骈文地位已然很低。从晚明时期骈文开 始复苏,到清代又发展起来,取得了和桐城古文平 分秋色的地位。
▪ 乾隆年间,袁枚写了《胡稚威骈体文序》、 《与友人论文第二书》、《与友人论文第二 书》等文,提出如同自然界奇偶相生,骈文 和散文不可偏废,且“骈体者,修词之尤工 者也”。阮元提出骈文是文之正宗,古文是 “直言之言,论难之语”,是笔而不是文。
▪
亦有没者善游,操舟若神。死丧之威,从井
有仁。旋入雷渊,并为波臣。又或择音无门,投身
急濑,知蹈水之必濡,犹入险而思济。挟惊浪以雷
奔,势若隮而终坠。逃灼烂之须臾,乃同归乎死地。
积哀怨于灵台,乘精爽而为厉 。出寒流以浃辰,目
睊睊而犹视。知天属之来抚,慭流血以盈眦。诉强
死之悲心,口不言而以意。若其焚剥支离,漫漶莫
死气交缠,视面惟墨。夜漏始下,惊飙勃发。万窍 怒号,地脉荡决。大声发于空廓,而水波山立。
▪ 于斯时也,有火作焉。摩木自生,星星如血,炎 光一灼,百舫尽赤。青烟睒睒,熛若沃雪。蒸云气 以为霞,炙阴崖而焦爇。始连楫以下碇,乃焚如以 俱没。跳踯火中,明见毛发。痛謈田田,狂呼气竭。 转侧张皇,生涂未绝。倏阳焰之腾高,鼓腥风而一 吷。洎埃雾之重开,遂声销而形灭。齐千命于一瞬, 指人世以长诀。发冤气之焄蒿,合游氛而障日。行 当午而迷方,扬沙砾之嫖疾。衣缯败絮,墨查炭屑, 浮江而下,至于海不绝。
▪ 第五,形式无新变,内容狭窄。正统骈文自 宋以后,体制没有新变。清代骈文,虽然流 派多,但只是重复前人老路。内容一般为歌 颂升平,应酬交接、徜徉山水,自适皋壤。
清代骈文复兴的原因
▪ 1.古文之弊日益显露。 ▪ 宋代理学家原本否定古文,到了元代刘将孙提出古
文和道学合一,形成文统道统合一的思潮。明代宋 濂是这种思潮的倡导者,到了清代,桐城派继承此 道,形成“桐城义法”,义理的具体内容就是程朱 理学。这种思潮导致古文家不能深入生活,写出反 映生活现实的文章,也不能直抒胸臆,写出有真情 实感的作品,只能空谈性理,内容陈腐形式呆板。
▪ 在骈文创作上,他取材现实,情感上吐 自肺腑。艺术上“状难写之情,含不尽之 意”,悲愤抑郁,沉博绝丽。
▪ 《哀盐船文》
▪ 27岁时所作被誉为骈文中的绝作,此文 一出,轰动京师,当时主讲扬州安定书院的 杭世骏认为“惊心动魄,一字千金”。
▪ 本文描写扬州江面盐船失火,人声哀号、 衣絮乱飞的惨状和大火前后的氛围,对船民 的不幸遭难表示深切的同情。文笔清丽自然, 凄婉动人。
▪ 乾、嘉时期的作者,如胡天游、邵齐焘、袁 枚等人,基本上继承陈维崧的倾向,以才气 词藻取胜;但胡文比较奥衍奇肆,邵文比较 清刚矜炼,袁文比较奔放诙谐,各有特点。 如孔广森、孙星衍,则转而追求高华典雅之 致;吴锡麒、曾燠则转而追求委婉清隽之风; 他们这种风格上的变化,又使大的流派之中 存在风格不同的小流派。
尚腾哀而属路。或举族之沉波,终狐祥而无主。悲 夫!丛冢有坎,泰厉有祀。强饮强食,冯其气类。 尚群游之乐,而无为妖祟!人逢其凶也邪?天降其 酷也邪?夫何为而至于此极哉!
▪ 汪中骈文所取得的成就,不仅在于他的学 问、文采,更在于他有真情实感,作品贴近 生活,能够选取独特的角度,“状难写之情, 含不尽之意”(李详《汪容甫先生赞序》)。 这类作品是保守而脱离实际的桐城派作家写 不出的。
▪ 3.朴学兴盛
▪ 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倡导经世致用之学,反对 宋儒空谈性理,注重汉唐人的注疏,开考据之风。 后来清代政治高压,文人不再谈经世,专心考据, 考据学家精于经学、史学、小学,博览汉魏六朝文, 容易引发他们对骈文的兴趣。同时桐城派用户程朱 理学,其作品难免有理学家的空疏之弊,汉学家就 以骈文来矫其弊。所以清代骈、散之争往往表现为 学术上的汉学与宋学之争。骈文大师汪中、洪亮吉 都是汉学家或者不满宋学的人。
▪ 少数作家与上述大的流派不同,他们取法魏 晋,文章四言短句较多,不拘守四六句的对 偶,肃穆古淡,善叙名理,以汪中、洪亮吉 为代表。汪中文磊落不平,而能出以闲适微 婉,余味深长,论者称其品格为最高。
▪ 清文总集,有王昶的《湖海文传》、王先谦 的《续古文辞类纂》等,沈粹芬、黄人辑的 《国朝文汇》,收1300余家的文10000余篇, 选录最富。专选骈文的,有吴鼒的《八家四 六文钞》、曾燠的《国朝骈体正宗》等。
▪ 《词选》选录唐、五代、宋词凡44家、116 首。他有感于浙派词的题材狭窄,内容枯寂, 在《词选序》中提出了"比兴寄托"的主张, 强调词作应该重视内容,"意内而言外","意 在笔先","缘情造端,兴于微言,以相感动", "低回要眇,以喻其致";同于"诗之比兴变风 之义,骚人之歌","不徒雕琢曼词而已"。
▪ 清代骈文的总体特点
▪ 第一.作家众多。清代写作骈文的人数之多, 历史山任何一个时代都无法与之比拟。
▪ 陈耀南《清代骈文通义》第三章《举作者》 列举了95家。
▪ 清代初期骈文代表作家有陈维崧(1625~1680), 着有《湖海楼集》;毛奇龄(1623—1716),着有 《西河全集》。乾隆、嘉庆年间,写骈文的作家人 才辈出,除胡天游、汪中外,还有袁枚、邵齐焘、 刘星炜、孙星衍、吴锡麒、洪亮吉、曾燠、孔广森 等,号称骈文八大家,是清代骈文的黄金时代。而 清代后期则有王闿运、李慈铭、刘开、梅曾亮、方 履镶、周寿昌、董基诚、董祜诚、赵铭、傅桐等, 被称为晚清骈文十大家。其中王闿运、李慈铭成就 较高,然已是清代骈文的强弩之末了。
▪ 他所写《词选序》全面阐述自己词学理论: 主张尊词体,要词“与诗赋之流同类而讽 诵”,提高词的地位,倡导意内言外、比兴 寄托和“深美宏约”之致,对扭转词风和指 导风气起了积极作用。
▪ 他的《茗柯词》骋情惬意,细致生动,语言 凝练干净,无绮靡浓艳之藻,抒发怀才不遇、 飘泊无依和羁缚受制等心绪,词旨常在若隐 若现之间。
▪ 因为古文有弊端,引起部分文人的反感,于 是出现了两个结果,一是出现了一些敢于言 情直抒胸臆的作品,一是刺激了骈文的复苏。
▪ 2.统治者的提倡。
▪ 清朝统治者鼓励文人整理研究古代文献,又 鼓励文人写八股文,八股文是骈文之变种, 其中的股对即是骈偶。清代读书人考中进士 以后,如果入选翰林院当庶吉士,要靠律赋。 律赋要求对偶精切、音韵和谐、骈四俪六, 博物洽闻。读书人多为此磨砺,所以即便是 古文家也会作律赋。之刺激了骈文的复兴。
清中叶的词
▪ 清词
清
▪ 遗民词
▪ 阳羡词派——陈维崧等
▪ 浙西词派——朱彝尊
初
▪
厉鹗
▪
吴锡麟
清
▪
郭麐(lin2)
中
▪ 常州派——张惠言、周济
叶
▪ 张惠言(1761~1802)与兄弟张 琦合编《词选》(又名《宛邻词选》), 选择精严,并附当世常州词人以垂示范, 显示一个在创作和批评两方面均具特色、 以地域集结起来的词人群体的存在,因此, 《词选》成了一面开宗立派的旗帜。
▪ 所作四十多首词,数量不多,但态度严肃, “标高揭己”,实践其词学主张,有力地荡 涤淫词、鄙词、游词的词坛三弊,朱孝臧称 他为“词源疏凿手”(《彊村语业》)。但 其词作也缺少社会内容和历史精神。
清中叶的骈文
▪ 唐宋的古文运动,打击了骈文的泛滥,开拓了散文 的广阔领域,恢复了散文的传统地位。但骈、散文 并没有绝对严格的界线,骈文所以受到非难,根本 在于它“饰其词而遗其意”的形式主义倾向,并不 是这种形式本身绝对不可以应用。所以骈文虽一再 受打击,被排斥于文苑之外,它依然成为官僚文士 一种应用文形式。唐宋以来,骈文并未绝迹。明末 “复社”作家提倡并写作骈文。清初亦有不少作家 写骈文,著名的如陈维崧等。到了清中叶,出现了 更多的骈文作家,呈现“中兴”的气象,成为与 “桐城派”古文尖锐对立的一个文派。
▪ 清代骈文,在清初已经崭露头角(陈维崧、 毛奇龄、陆繁弨chao1),乾嘉时期发展至 顶峰(汪中、洪亮吉),咸丰同治以后,走
向衰落(侵略战争、太平天国战争破坏文化, 知识分子抛弃雕琢性强的骈文)。
汪中
▪ 字容甫,江都(今属江苏)人。乾隆四十二年 (1777)贡生,后绝意于仕进。汪中出身孤苦,幼年 无力求学,由寡母启蒙。后因依书商为佣,才有博 览经史百家书籍的机会。他禀性耿直,疾恶如仇, 尤其能不囿时俗,讽谕权贵,对封建礼教和传统思 想敢于立异说,标新论,因此被当世视为狂徒,使 他受到种种冷遇和迫害。汪中一生坎坷,怀才不遇, 他只得依靠当幕僚和卖文为生。
▪ 第二,流派众多。清代骈文,千姿百态,异 彩纷呈,虽然没有什么独创,但是前代所有 的流派,无不再现于此时。如以时代分,则 有所谓魏晋派、六朝派、三唐派、宋四六派。 地域分,有常州派,仪征派。体格分,有清 俊、博丽、矜练、圆熟四派,其他分法还有, 不再举例。
▪ 第三,有明显的地域性。清代,江浙一带是文化最 发达的地区。清代骈文名家基本上集中在江浙地区。
别。圜者如圈,破者如玦。积埃填窍,攦指失节。
嗟狸首之残形,聚谁何而同穴 !收然灰之一抔,辨
焚余之白骨。呜呼,哀哉!
▪ 且夫众生乘化,是云天常。妻孥环之,气绝寝 床。以死卫上,用登明堂。离而不惩,祀为国殇。 兹也无名,又非其命,天乎何辜,罹此冤横!游魂 不归,居人心绝。麦饭壶浆,临江呜咽。日堕天昏, 凄凄鬼语。守哭迍邅,心期冥遇。惟血嗣之相依 ,
▪
乾隆三十五年十二月乙卯,仪征盐船火,坏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