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白鹿洞书院揭示有感
《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
![《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ff04a4b4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a3.png)
《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读了《白鹿洞书院揭示》后,我有许多的感触。
刚读到“五教之目”中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我感觉这是在阐述一种社会关系的基本准则。
这些准则是很基础的,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
在现代社会中,父子之间的亲情依然是很重要的。
我想起自己小时候,父亲总是默默为家庭付出,那种无声的爱就体现的是父子之间天然的亲情。
然而,现在有些家庭父子关系紧张,这是不是说明我们已经在逐渐忽视这种基本关系呢?君臣有义虽然在现代社会不存在君主,但推广到职场上就是上下级之间的合理关系,应该要相互尊重、相互尽自己的责任。
“为学之序”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特别触动我。
在学习或者追求知识的道路上,博学就好比广泛阅读,搜集各种知识信息。
像现在的网络环境,信息如此之多,我们像在知识的海洋里游泳。
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很多信息良莠不齐,这时候审问就显得极为重要了。
例如学习历史事件,不能仅仅从一个来源获取信息,需要多方考证,然后深入思考,这就是慎思。
不同的历史解读有不同的观点,我们要明辨是非对错,最后将自己认定的真理笃行在生活里。
但是我也有疑惑,以什么样的标准去审问、明辨呢?这个在我阅读中一直困扰着我。
后来我明白了,也许这个标准就是在遵循前面所提到的做人准则和道德规范下得出的。
《白鹿洞书院揭示》中的所有条目其实都是相互关联的。
我觉得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如何做一个有道德、有学识的人。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临各种诱惑或者选择,教育在这里就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
它引导我们通过学习、思考让自己成为一个在社会关系上和睦,在求知上严谨的人。
这种理念在今天的教育体系中仍然有可借鉴之处。
它提醒着我们在追求知识分数的同时,也要注重人格和道德的培养。
这对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都有很大的启发。
未来无论是在教育自己孩子还是在自我成长方面,都会不断提醒我不仅要关注知识技能,更要重视道德品质和正确观念的养成。
参观白鹿洞书院有感
![参观白鹿洞书院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5ed4144f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2f.png)
参观白鹿洞书院有感《参观白鹿洞书院有感》篇一白鹿洞书院,这个名字就像一首古老而悠扬的诗篇,带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芬芳。
当我真正踏入这片圣地时,那种感觉就像是穿越了时空,与古人来了一场超时空的对话。
刚走进白鹿洞书院,就感觉周围的空气仿佛都变得不一样了。
那古色古香的建筑,就像一位位饱经风霜的老者,静静地矗立在那里,向人们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书院的大门,犹如一个时光隧道的入口,一脚踏进去,就好像走进了古代书生们的世界。
我漫步在书院的小径上,脚下的石板路有点凹凸不平,也许是被无数古人的脚步磨成这样的吧。
路边的树木郁郁葱葱,像是在守护着书院的卫士。
我看到了那著名的白鹿洞,虽然没有真的白鹿在里面蹦跶,但我仿佛能看到古代的学子们在这里读书时,偶尔会有白鹿相伴的美好画面。
这白鹿洞就像是书院的一个神秘宝藏,藏着无数的故事和传说。
我走进一间间教室,那简陋的桌椅,让我不禁想象当年的书生们是如何在这里刻苦攻读的。
他们是不是也像我们现在的学生一样,会有调皮捣蛋的时候呢?也许有的书生会在老师讲课时偷偷地做小动作,也许有的会望着窗外发呆,幻想着自己有一天能够金榜题名。
我看到墙上挂着的那些字画,虽然有些已经模糊不清,但依然能感受到当年的文化气息。
这就像是在翻阅一本古老的相册,每一页都有着珍贵的回忆。
在书院里,我还听到了旁边导游的讲解。
他说这里曾经培养出了很多了不起的人物。
我就想啊,这个书院就像一个神奇的魔法学校,把一个个普通的学子变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才。
可是,现在的我们呢?我们有着这么好的学习条件,却有时候还不珍惜。
我突然有点惭愧。
我在想,要是把我放在古代,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学习,我能坚持下来吗?也许我会是那个最先打退堂鼓的人吧。
白鹿洞书院,它不仅仅是一个旅游景点,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它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古人求知的道路,也应该照亮我们现在的学习之路。
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在告诉我们,知识是需要用心去追求的,学习是一件苦中作乐的事情。
读白鹿洞书院揭示有感
![读白鹿洞书院揭示有感](https://img.taocdn.com/s3/m/415a27b7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80.png)
读白鹿洞书院揭示有感读白鹿洞书院揭示有感读《白鹿洞书院揭示》有感白鹿洞书院作为我国封建社会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在我国书院史上有着非常突出的地位,朱熹撰写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文章虽短,却蕴含着“为学之序”、“修身之要”、“处事之要”,是对儒家教育思想的总结,本文探析了《白鹿洞书院揭示》中对学生在处事、修身等方面的要求,旨在对目前我国学生德育教学所有启示。
白鹿洞书院揭示》内容探究一、《朱熹在指定《白鹿洞书院揭示》时,耳闻目睹了南宋王朝官学衰落、人才匾乏的现状。
以及教育上存在风俗日薄、人才日衰的事实,制定出《揭示》,以作为学生求学时共同遵守的准则。
《白鹿洞书院揭示》一共有五条,都是朱熹阅览经书,从中提取精髓制定而成。
朱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
以“圣人之德”或“圣人之学”造就理想人格的“圣人”为培养目标,以整顿风俗日敝,人材日衰的局面,培养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的有用人才。
二、学规中所反映的朱熹教育理念1“.明人伦、明义理”的教育目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朱熹将明人伦作为教学目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接着又提出:“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表明了朱熹所倡导的为学之序,可以说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学、问、思、辨属于认识,目的在于通过这四个环节,达到穷理。
而笃行,属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朱熹提倡认识和实践应当得以统一。
修身之要”、“处事之要”、“接物之要”,朱熹认为,读书和做学问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应该是求理。
求学应该以明义理为目的,明确的抨击了学校和科举流弊。
当今我们的社会很多学校以升学率为中心,评价学生的成绩完全以成绩单来作为唯一标准,目前学校的功利主义、利己主义使得教育的发展逐渐脱离了教育的本质:以健全人格为本,也就是朱熹提倡的:明德。
所以,学校应该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为己任,教育评价标准应该以教学的本质认识为基础。
2“.言忠信,行笃敬”的德育观《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明确提出了“修身之要”:“言忠信。
《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
![《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8ee9f22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69.png)
《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朱熹是南宋一位大儒著名的哲学家,也是著名的教育家。
从他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我们看到了他的教育思想,让我们了解了这位大儒。
现在将读书心得总结如下!一、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朱熹主张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
他说:“古之圣王,设为学校,以教天下之人。
??必皆有以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而后已焉。
”他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人之大伦也。
庠、序、学、校皆以明此而已”。
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也明确把上述五伦列为“教之目”,置于首位,指出“学者学此而已”。
从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的思想出发,朱熹严厉抨击了当时以科举为目的的学校教育。
因此,他要求改革科举,整顿学校。
朱熹针对当时学校教育忽视伦理道德教育,诱使学生“怀利去义”,争名逐利的现实,以及为了改变“风俗日敝,人材日衰”的状况,重新申述和强调“明人伦”的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朱熹的教育思想在他的完整的理论体系中是一个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并贯穿到他整个的学术活动之中,身体力行。
从登第之后,四十多年都在致力于讲学传道,著书立说。
朱熹的教育主张,跟他的教育目的论是密不可分的。
其教育目的论是以儒家的伦理道德学说为基础,认为教育目的在于明人伦,所谓“先王之学以明人伦为本”。
同时,他主张学校要培养“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的人才。
他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明确指出:“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利禄而已也。
”在《玉山讲义》中又说:“故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辑语言、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
”充分表现了朱熹办学的目的,这也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主要方面。
结合当今的九年义务教育来看,许多十五六岁的学生上完初中就失学了,很让人担忧。
白鹿洞书院揭示的读后感
![白鹿洞书院揭示的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faff39bc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30.png)
白鹿洞书院揭示的读后感首先呢,这“五教之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听起来就像是在给古代的社会关系画了一幅超级清晰的地图。
在现代社会里,虽然没有君臣这种关系了,但这其中的道理还是能套一套的。
父子有亲,那就是家庭关系里的爱和尊重呗。
我就想啊,要是每个家庭里父子、母子之间都能做到相互理解、充满亲情,那家庭氛围得多和谐呀,就不会有那么多青春期和更年期的大战了。
夫妇有别,可不是歧视女性或者男性哦,而是说夫妻之间要有各自的角色定位,相互配合。
就像跳双人舞一样,你得知道自己的步子,也得照顾到对方的节奏,这样婚姻才能稳稳当当的。
长幼有序,尊敬长辈这事儿咱可不能忘,老人的经验就像一本厚厚的生活宝典,不听可就亏大了。
朋友有信嘛,这就更重要了,要是朋友之间都互相骗来骗去的,那这个世界得多冷漠,都不敢交朋友了。
再说说“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简直就是学习的一套完美攻略啊。
博学之,就像是吃东西,啥知识都要尝尝,不能挑食。
你看那些学霸,啥领域的知识都懂一点儿,跟人聊天的时候都能侃侃而谈。
审问之呢,就是不能老师说啥就是啥,得像个好奇宝宝一样,多问几个为什么。
我以前读书的时候就太老实,老师讲啥就记啥,结果有时候都没搞懂到底为啥是这样。
慎思之就是让咱把知识在脑袋里好好琢磨琢磨,不能囫囵吞枣。
就像吃核桃,你得把壳砸开,把里面的肉慢慢嚼碎了才能吸收营养。
明辨之是让我们要有判断力,现在信息爆炸,网上啥说法都有,要是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那就只能被忽悠得团团转了。
最后笃行之,这可是关键的一步。
知识学了不用就等于白学,就像你学了游泳的理论知识,不去水里扑腾扑腾,永远也学不会游泳。
至于“修身之要”,什么“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言忠信就是让我们说话要靠谱,答应别人的事就得做到。
我可讨厌那些满嘴跑火车的人了,说话跟放屁一样,一点儿信用都没有。
行笃敬呢,做事要认真、恭敬。
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
![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dab617c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1a.png)
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读完这篇揭示,我第一感觉就是老祖宗们可真讲究,对读书人的要求那是全方位的。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短短几句,就把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关系都给捋得明明白白。
就像现在,虽然没有君臣这一说了,但在工作里上下级之间也得有道义,要互相尊重、尽责嘛。
家庭里父母和子女相亲相爱,夫妻之间相互理解包容,兄弟姐妹长幼有序不争不抢,朋友之间讲诚信不坑不骗,这要是都做到了,那整个社会得多么和谐呀。
再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几句,感觉就像是一个学霸养成手册。
博学就是得广泛学习,啥知识都得去沾沾边儿,不能只守着自己那一小片天地。
审问就是要不懂就问,不能不懂装懂,这一点我可太有感触了。
有时候自己瞎琢磨半天,其实问一下别人一下子就明白了。
慎思和明辨就更厉害了,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得仔细思考,分辨出对错好坏。
不能人家说啥就是啥,现在网络上信息那么多,谣言也不少,如果没有这慎思和明辨的能力,那就很容易被带偏了。
最后笃行,就是得把学到的、想明白的东西付诸实践,不能光纸上谈兵。
就像你学了游泳的知识,可不去水里扑腾两下,永远也学不会游泳呀。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这又在教我们做人的态度了。
说话要忠诚老实,做事要严肃认真,这是最基本的为人处世之道。
而且要克制自己的愤怒,控制自己的欲望。
我觉得这一点可太难了,谁还没个小脾气呢?看到喜欢的东西谁不想立马拥有呢?但是老祖宗告诉我们这样不行,要学会控制,要把自己的坏毛病改掉,往好的方向发展。
我还特别佩服这篇揭示里所体现出来的那种系统性的教育理念。
它不是只强调学习知识或者只强调品德修养,而是把两者完美地结合起来了。
就像一个人,光有知识没有品德,那就像一个装满了知识的坏蛋,指不定做出什么坏事呢;而光有品德没有知识,那也很难在社会上有所作为。
所以得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白鹿洞书院揭示赏析
![白鹿洞书院揭示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f76be243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e8.png)
白鹿洞书院揭示赏析白鹿洞书院揭示啊,这可真是个超有趣的东西呢。
你知道吗,这白鹿洞书院揭示就像是一把特别的钥匙,能打开古代教育理念的大门。
它就那么静静地存在着,却蕴含着好多好多古人的智慧。
这揭示里讲的东西,很多都特别实在。
比如说它对学子们在学习态度上的要求,那可真是一点都不含糊。
就好像一个严师站在你面前,眼睛一瞪,告诉你学习就得认真,不能马虎。
它提到的那些道德规范之类的,感觉就像是在给学子们画一个圈,这个圈里是正道,是充满阳光的地方。
而且啊,你要是仔细去看每一条,就会发现它就像家里长辈的唠叨一样。
虽然唠叨,但都是出于爱,出于希望你好的那种心情。
它对人行为举止的规范,不是那种生硬的命令,而是像朋友之间的劝告。
比如说在和人相处的时候要怎么样,就像是在说,“哎呀,你要是这么做呀,大家都会喜欢你的,可别做那些让人讨厌的事儿哦。
”从白鹿洞书院揭示里,还能感觉到那时候书院里的氛围呢。
那些莘莘学子们,每天对着这个揭示,就像对着一面镜子,时刻检查自己有没有做好。
它不仅仅是写在墙上或者纸上的文字,更像是书院的灵魂一样的存在。
我有时候就在想啊,要是我能穿越到那个时候的书院,和那些学子们一起在这个揭示的影响下学习生活,那该多有趣。
他们肯定会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可能会因为这个揭示里的某一条争吵起来,然后又互相理解,最后一起进步呢。
这白鹿洞书院揭示就像一条无形的线,把书院里的人、事、物都串联起来,让那个小小的书院充满了大大的能量。
再看这个揭示的影响,那可真是波及了好远好远呢。
就像一颗投入湖中的石子,泛起的涟漪越来越大。
它影响了好多好多后来的教育理念,就好像一个火种,点燃了后来教育的火焰。
它就这么默默地在历史的长河里存在着,虽然岁月流转,但它的价值一点都没有褪色,还是那么耀眼,那么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
![《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73e350d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cb.png)
《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
哎妈呀,看完了《白鹿洞书院揭示》,我这心里头是又激动
又感慨,跟吃了顿大餐似的,那叫一个满足!你说这古时候的书院,咋就能把教书育人这事儿整得这么明白呢?
文章里头说的那些个道理,简单直白,就跟咱东北的大雪片
子一样,明晃晃地落在你眼前,让人躲都躲不开。
什么“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听着就提气!咱平时虽然爱扯闲篇儿,但心里头也
明白,自个儿得先立得住,才能去摆弄别的。
最让我乐呵的是,它里头还强调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不就是告诉咱,学习得全面,遇事得多问几
个为啥,想问题得往深了琢磨,看清楚了再出手,最后还得实打
实地去做。
这一套流程下来,啥难题不得乖乖投降啊?
看完了这篇揭示,我就琢磨,这白鹿洞书院的人,是不是也
像咱东北人一样,实在、讲究?不整那些虚头巴脑的,直接给你
上干货,让人心里头敞亮。
说实话,以前读书有时候还挺迷茫的,不知道为啥读,读了
干啥。
现在算是明白了,读书啊,就是为了让自己变得更强,不
光是脑袋瓜子聪明,心也得正,这样才能在社会上混出个样儿来。
总之,这篇读后感写到这里,我是越写越带劲儿,感觉像是
跟老少爷们儿在一块儿唠家常,心里头那个痛快啊!以后啊,我
也得照着白鹿洞书院的这套规矩来,好好修身养性,争取哪天也
能成为别人眼里的大明白人儿!。
观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
![观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c319c82e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37.png)
观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刚瞅见这篇揭示的时候,就感觉像是一下子被拉回了古代的学堂。
那里面说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常啊,看似简单,其实是把咱们人在社会里不同角色该遵守的基本准则都给划拉出来了。
就说这父子之间的亲情吧,这是天性,哪有孩子生下来就跟爹妈的感情是乱套的呢?这是最自然不过的事儿,可现在有时候也能听到些个不孝子的事儿,真要是按照这揭示里说的好好去遵循,这种糟心事估计能少不少。
再说说君臣有义这一条。
咱现在没了古代那种君臣关系,可往大了说,就像咱在单位里和领导的关系,那也得有点“义”在里头。
不是说盲目地服从,而是各司其职,互相尊重,领导带着大家好好往前走,员工也努力工作,这才是和谐的关系嘛。
夫妇有别这一点,在现代也有新的理解。
不是说男尊女卑那种区别,而是男女在家庭里有各自的角色和责任。
两口子得互相理解包容,丈夫可能力气大些多承担点体力活,妻子心思细腻就多照顾点家庭里的琐事,这都是一种默契的分工。
长幼有序也是。
尊敬长辈这是咱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让个座,在家里听长辈的唠叨别不耐烦,这些小细节其实都是长幼有序的体现。
要是没了这顺序,那家庭和社会不就乱套了嘛。
朋友有信就更不用说了,谁愿意交个整天骗自己的朋友呢?诚实信任才是友谊的基石。
还有后面提到的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简直就是学习的秘籍啊。
博学就像先把知识的大网铺开,什么都了解一点,就像吃饭一样,不挑食才能营养均衡。
审问就是别光听人家说啥是啥,得问个为什么。
慎思就像是把知识在脑袋里过一遍,好好琢磨琢磨。
明辨呢,就是得有自己的判断力,知道啥是对的啥是错的。
最后笃行,这可太重要了,学了知识就得用啊,不然就成了纸上谈兵。
我就经常犯这样的错,学了不少东西,可到用的时候就怂了,以后可得按照这个顺序好好改进改进。
最后那修身之要,什么言忠信啊,行笃敬啊之类的。
这就像是给咱自己立了个镜子,时不时照照自己。
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
![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23571861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f2.png)
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白鹿洞书院》揭示的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
首先介绍了《白鹿洞书院》及教育管理工作的背景。
接着分析了白鹿洞书院的教育理念和学规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作用,以及学规对教育管理工作的影响。
同时探讨了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借鉴白鹿洞书院经验改善高校教育管理的思路。
最后总结指出,要深化教育管理改革,提升教育管理水平,以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高校环境。
通过学习和借鉴白鹿洞书院的经验,不断完善和改进教育管理工作,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提升。
【关键词】白鹿洞书院、教育管理、教育理念、学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借鉴经验、教育管理改革、提升水平。
1. 引言1.1 介绍《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私立书院,位于山西省吕梁市交城县白鹿洞村。
该书院建于元朝至明初,是由元朝宰相范仲淹亲自主持建立的。
它以独特的教育理念和严格的学规而闻名于世,被誉为古代中国私立学校的典范。
《白鹿洞书院》主张“格物致知、明道达理”,注重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群、美五育并重,强调德育为本、才艺兼修。
学生在书院生活中不仅要刻苦读书,还要注重修身养性,培养正确的做人做事的态度和道德观念。
书院还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营造了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全面发展。
《白鹿洞书院》的教育理念影响深远,为后世教育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在现代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我们也可以从《白鹿洞书院》的教育理念中汲取启示,不断完善教育管理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2 介绍教育管理工作教育管理是指对教育事业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评估的过程。
教育管理工作包括拟定教育发展规划、组织教学活动、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校园环境、监督评估教学质量等方面。
教育管理工作对于高校的发展至关重要,它决定着学校的方向与目标,影响着师生的学习和生活。
在当今社会,高校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
![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68ce5254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b3.png)
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1. 引言1.1 白鹿洞书院的背景介绍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私学,位于今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西南白鹿洞村。
始建于明初,历经明、清、民国时期的兴衰,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鹿洞书院曾是一所规模庞大、名声显赫的私学,吸引了众多学子前来求学。
在白鹿洞书院,学生不仅学习经典文化,更重要的是学习礼仪、修身养性。
其教育理念强调德、才兼备,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学术能力,对于塑造学生的品格和人格影响深远。
白鹿洞书院作为中国古代私学的代表之一,其教学模式和管理规范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典范意义。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遵守严格的学规,这些学规不仅规范了学生们的行为,更加强了学校的管理有效性。
通过遵守学规,学生们不仅能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更能够培养出良好的品德和习惯。
白鹿洞书院的背景和经验对今天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1.2 学规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性学规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性,是因为学规是高校管理的法规和规章,是制定学校管理制度和规范学校师生行为的重要依据。
学规规定了学校内师生应遵守的基本准则和规定,规范了师生的行为,维护了学校的正常秩序和稳定发展。
学校通过制定和执行严格的学规,可以有效管理学校师生的行为,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
学规在高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性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学规可以规范高校师生的行为,促进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学规可以约束和纠正高校师生的不良行为,减少不文明现象的发生,提高学术氛围和管理效率。
学规可以帮助高校规范教学秩序,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推动学校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
学校应高度重视学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强学校管理,规范师生行为,提升教育质量,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通过健全的学规体系,才能建设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有效推动学校管理工作和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2. 正文2.1 白鹿洞书院对学规的论述白鹿洞书院对学规的论述主要体现在其教育理念和教学管理制度中。
观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
![观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1d04d69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17.png)
观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读完白鹿洞书院揭示,我就像被拉进了一场古代学霸们的思想派对。
这白鹿洞书院揭示啊,一上来就给人一种特别正经、特别严肃的感觉。
就好像一个老学究站在你面前,眼镜都快滑到鼻尖了,然后一字一顿地跟你说:“小子,听好了,这做人做学问可是有大讲究的。
”先说它提到的“五教之目”,什么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这简直就是古代人际关系的一本超级说明书啊。
你看,父子之间要有亲情,这多自然又多重要啊。
要是父子之间天天跟仇人似的,那家庭得多乱套。
君臣有义呢,放在现在咱没有君臣那套了,可理解成上下级之间得有规矩、有原则。
夫妇有别,这可不是说歧视女性或者男性啥的,就是夫妻之间有各自的角色和分工,要互相尊重。
长幼有序嘛,就是让小的尊重老的,不然一个家里、一个社会到处都是没大没小的,那不就成了一锅乱粥?朋友有信就更好理解了,答应朋友的事得做到啊,要是老骗朋友,那谁还跟你玩啊。
然后说到“为学之序”,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就像是给求学的人画了一张超详细的地图。
博学就像你出门旅行,要到处去看看,收集各种知识宝藏。
审问呢,就好比你看到一个新奇的东西,不能光傻看,得问个明白啊。
慎思,就像你得到了各种信息,得小心翼翼地在脑子里琢磨琢磨,不能人云亦云。
明辨就是要分清对错好坏,别被那些歪理邪说给骗了。
最后笃行,那就是你想好了、确定了,就得脚踏实地去做啊,光说不练那可是假把式。
再看看“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这简直是给自己打造完美人格的秘籍啊。
说话要忠诚守信,不能满嘴跑火车。
做事呢要认真恭敬,这是态度问题。
惩忿窒欲,就是要控制自己的脾气和那些乱七八糟的欲望,谁要是整天被愤怒和欲望牵着鼻子走,那肯定成不了啥大事。
迁善改过就更厉害了,看到好的就赶紧学,自己错了就麻溜地改,这才是有上进心的表现。
最后“处事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这在现在这个社会听起来有点太“高大上”了,毕竟大家都在追求利益。
《白鹿洞书院揭示》的读后感
![《白鹿洞书院揭示》的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6930e2b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86.png)
《白鹿洞书院揭示》的读后感《《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篇一》《白鹿洞书院揭示》,初读它时,感觉就像是一位古板的老学究在那里滔滔不绝地讲着大道理。
但仔细研读之后,才发现这里面可大有乾坤呢。
这书院揭示里提到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不就是在给我们画一个人际关系的大饼吗?也许有人会说,这都是老掉牙的东西了,现在谁还讲究这个呀。
就拿“君臣有义”来说,现在哪有什么君臣呀,这不是封建糟粕吗?可是,我觉得吧,如果把“君臣”换个现代的说法,比如上下级关系呢?那这“义”字可就太重要了。
我就想起我之前在一个小组作业里,组长就像是那个“君”,我们组员就是“臣”。
组长分配任务的时候,有个组员觉得不合理,当场就跟组长杠上了,结果作业完成得一塌糊涂。
这要是大家都明白点这种“义”,互相理解配合一下,也不至于这样啊。
再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可真是步步紧逼,一环扣一环啊。
就像玩游戏闯关似的,首先得博学,啥都得知道点。
我就想起我自己,平时就喜欢在网上看各种奇奇怪怪的东西,今天看个宇宙探秘,明天看个历史奇闻,这也许就算是博学的第一步吧。
然后呢,审问之。
我经常在看了一些东西后,心里就会产生疑问。
比如说看到有人说某种植物能包治百病,我就会想,这可能吗?真的有这么神奇的东西?这就是审问。
慎思之呢,就是得好好思考这个问题。
我就会去查资料,看看科学研究是怎么说的,而不是盲目相信。
明辨之就是要分清是非对错啦。
最后笃行之,这可难倒我了。
我经常想好了要做什么,比如每天早起背单词,可是坚持不了几天就放弃了。
这白鹿洞书院揭示可真是把我的小毛病都给指出来了。
这《白鹿洞书院揭示》虽然是古代的东西,但是就像一把古老的钥匙,也许能打开我们现代生活中很多人际关系和自我提升的大门呢。
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篇二》《白鹿洞书院揭示》,说真的,读它的时候我那心情就像坐过山车一样,起伏不定。
一开始看到那些规规矩矩的条文,我心里就想,这不是在给人上紧箍咒吗?什么“五教之目”,感觉像是要把人框在一个刻板的框架里。
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
![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c2313a53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35.png)
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私立学校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高等教育机构之一。
白鹿洞书院的兴起和发展,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历史信息,并且对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很多启示。
本文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
一、白鹿洞书院的历史意义白鹿洞书院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建于东汉永平年间,相传由东汉光武帝刘秀所建。
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其历史悠久,声誉卓著。
白鹿洞书院的兴起和发展,不仅为中国古代教育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白鹿洞书院的存在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白鹿洞书院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从白鹿洞书院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与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相关的启示:1. 重视学生教育和管理白鹿洞书院的建立初衷是为了培养人才,弘扬儒学精神。
在白鹿洞书院内,学生不仅仅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为人处世之道,培养品德和修养。
这种教育理念,对于当今高校教育管理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高校教育管理者应该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品德修养和人格塑造,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行和人格。
只有这样,高校教育才能真正达到育人的目的。
2. 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白鹿洞书院在教育管理方面,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了全面的管理。
这些管理制度不仅包括学习制度、考核制度,还包括课外活动、师生关系等方方面面。
这为当今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高校教育管理者应该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规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3.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白鹿洞书院非常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选拔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教师,为学生提供了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这为当今高校教育管理者提供了很重要的启示。
高校教育管理者应该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加强教师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夏天去江西白鹿书洞的感悟作文
![夏天去江西白鹿书洞的感悟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8452a301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09.png)
夏天去江西白鹿书洞的感悟作文“何年白鹿洞,正傍五老峰。
”应该是千余年前了。
简介有曰,白鹿洞书院,庐山五老峰东南,地处濂溪区海会镇与庐山市白鹿镇的交界处,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学”,距今一千一百多年,书院辖地三千亩,古建筑面积近七千平方米,由先贤书院、紫阳书院等五个院落组成。
院前有小溪一道流贯全境。
从九江市区坐车出发,途经濂溪区,到达白鹿洞书院大约需要一个半小时。
时正春季,白鹿镇的田园一片郁郁葱葱,春色宜人。
野风吹进车窗,油菜花香掺杂着浓浓的泥土气息,拂起春意阑珊。
轻轻地汲一口,似乎还带着点太阳的味道,十分的惬意。
偶尔也看见几个农民在田间耕犁,悠哉的样子倒更像隐居之士。
不知道当年陶渊明先生采菊东篱下之余,是否也这样耕犁呢。
边欣赏路边景色边遐想的时候,不觉已近书院。
最后一段路是下坡,穿过高大的树林,展现在眼前的白鹿洞书院,一派古木参天,台榭楼宇,青砖院墙,历史的印记犹然在目。
礼圣殿是游览的第一景。
作为书院祭祀孔子及其门徒和历代儒学圣人施之以理的地方,这里的建筑气势恢宏,文化气息浓郁。
大殿重檐、九脊、谒山顶,灰瓦白墙,黑柱红拱,飞檐凌空,巍峨壮观。
无愧为书院现存最大、规格最高的古建筑。
步入大殿屏息凝目。
殿中有康熙手书的“万世师表”匾额,正中为孔子行教图石刻像,像下有石质台,上摆石香炉和石花瓶。
香烟萦绕,更添几分庄重、几分虔诚。
后壁左右立着朱熹手书的“忠、孝、廉、节”四个碑刻大字,中华民族传统的古朴思想气息扑面而来。
“古往今来,先圣后贤同脉络。
天高地下,四时万物共流行。
”历史的长河沉淀了多少闪光的思想!多少大浪淘沙后的优秀文化,才孕育了今天现代文明的辉煌呵!出礼圣殿,进明伦堂。
明伦堂即是书院的讲堂,在礼圣殿侧门边上。
砖木结构,面四间,白墙、灰瓦,前后各有门,后门直通白鹿洞。
堂内陈列有仿古的授课时用的桌椅,有讲台,有戒尺,四周墙壁挂满了书法对联,或苍劲或端庄或龙飞凤舞。
找个座位坐了下来,想象先生在讲台上喊一声“上课”,台下学生萧然、然后琅琅读书的情景,不禁笑了。
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
![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de3a050c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b0.png)
白鹿洞书院揭示读后感首先呢,这书院揭示一上来就给人一种很严肃的感觉,就像一个老学究在你耳边大声说:“小子,听好了,咱做人做事得有个准则!”它里面提到的“五教之目”,什么“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就像是给人际关系画了一幅超级详细的地图。
我就想啊,这古人考虑得可真周全,从家庭里的父子、夫妇、长幼关系,到社会上的君臣、朋友关系,全给你规定好了该怎么相处。
不过细想一下,这其实也挺实用的。
就拿朋友有信来说吧,现在社会上要是人人都能做到对朋友讲信用,那得多和谐啊,哪还会有那么多因为不讲信用而闹掰的朋友呢?然后“为学之序”又像是一个学习的秘籍。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这就像是一个学习的阶梯,一步一步地引导你走向知识的高峰。
博学嘛,就像是往自己的小脑袋瓜里拼命装东西,啥知识都先往里塞。
就像我平时刷各种小视频,看各种杂书,这也算是一种博学吧。
不过光塞可不行,还得审问,这就好比是吃到嘴里的东西得嚼一嚼,问问自己这玩意儿到底对不对,有没有道理。
慎思呢,那就是要细细琢磨了,不能囫囵吞枣。
我就经常犯这毛病,看了就过了,没好好思考。
明辨就更厉害了,得从一堆信息里分辨出好坏真假,现在网上信息那么杂,这一点可太重要了。
最后笃行,就是把学到的东西真正用到生活里去。
这整个学习的顺序走下来,感觉要是真能做到,那不得成为一个超级学霸啊。
再说说“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这就是在教咱们怎么修炼自己的品德了。
言忠信,就是说话得靠谱,不能满嘴跑火车。
我就见过那种说话没个准的人,时间长了,大家都不太愿意跟他打交道。
行笃敬呢,做事要认真、恭敬,这是一种态度问题。
惩忿窒欲,这个有点难哦,就是要控制自己的愤怒和欲望。
有时候我也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发火,这就是没做到惩忿啊。
迁善改过就像是给自己的品德打补丁,发现自己哪里不好了,就赶紧改正,往好的方向发展。
最后“处事之要”和“接物之要”,也是满满的生活智慧。
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
![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47dea26a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ee.png)
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学规作为教育管理的基本规范,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和管理工具。
白鹿洞书院的学规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更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一、明确宗旨,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白鹿洞书院的学规明确提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注重学生的品德修养和才华发展。
这一宗旨,对于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高校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术水平,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品德和广泛的知识结构,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
二、严格管理,规范教学秩序白鹿洞书院的学规对师生行为有明确的规范,对学习、生活和校风校纪都有详细的要求。
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也需要严格管理,规范教学秩序。
高校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明确教师和学生的权利和义务,规范教学秩序,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保障教学质量。
三、注重个性,尊重差异白鹿洞书院的学规着重强调“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尊重差异。
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也应该重视学生个性的培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育方案,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实现个人价值。
四、注重德育,强化思想教育白鹿洞书院的学规注重德育,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
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也应该注重德育,强化思想教育。
要在课堂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学生在知识的也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
五、重视实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白鹿洞书院的学规注重实践教学,提倡“学为行之始,行为学之成”。
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也应该重视实践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重视专业,提高教学水平白鹿洞书院的学规注重专业教学,提高了教学水平。
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也应该重视专业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
![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7d706b7a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ae.png)
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白鹿洞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人格素质。
在白鹿洞书院的教育理念中,注重弘扬孔孟之道,提倡“以正其身,以正其家,以正其国,以及知明天下”的教育目标。
这种注重学生品德修养和人格素质的教育理念对于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现代高校教育管理应当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注重学生的品德修养和人格素质的培养。
只有全面培养学生,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白鹿洞书院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
在白鹿洞书院的学规中,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这些规定既是对学生的一种约束,也是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在当代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也需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
高校应当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规范性的学习制度,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自律和自主。
白鹿洞书院注重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责任。
在白鹿洞书院的教育理念中,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负责于教育”,“不敢怠于教”,要求教师要“严于教学”。
这种注重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责任对于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也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在当代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也需要注重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责任,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学术素养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要求教师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教学工作,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服务。
白鹿洞书院注重学校的文化建设和管理。
在白鹿洞书院的学规中,对学校的文化建设和管理也进行了详细的规定,要求学校要“规齐而后文雅”,要求教师要“事敬以远”,学生要“自治以行”。
这种注重学校文化建设和管理的理念对于当代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现代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也需要注重学校文化建设和管理,要建设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升学校的整体管理水平。
《白鹿洞书院揭示》的读后感
![《白鹿洞书院揭示》的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5a38910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e4.png)
《白鹿洞书院揭示》的读后感《〈白鹿洞书院揭示〉的读后感》读《白鹿洞书院揭示》,就像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与古代先哲们的智慧进行深度的连接。
刚开始读,我感觉它充满了浓浓的书卷气和平实深入的治学道理。
其中最让我触动的是它对为学目的的阐述。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部分被放在学问开始的地方,当时我就在想,这和做学问有什么关系呢后来我明白了,这是在强调学问不是孤立存在的,它要建立在我们良好的道德与人际关系准则之上啊。
这让我想起了现在社会中,很多人只注重知识技能的获取,却忽略了道德修养的提升。
比如有些高学历的人做出违背道德伦理的事情,就像之前看到新闻说有个大学生竟然在学术论文中抄袭,还毫无愧疚感。
如果能按照《白鹿洞书院揭示》里的理念,做学问之前先审视自己的道德准则,或许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再读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时候,我觉得作者想表达的是做学问极为严谨的态度。
博学,要广泛学习,不能局限自己。
我联想到自己平常读书总是挑自己感兴趣的读,这种“偏食”行为可能会让自己的知识面很狭窄。
要审问,不轻易接受所学东西,而我自己以前学习知识都是拿来就用,很少去追问为什么。
慎思、明辨,要求我们在思考学问时要小心谨慎,辨明真理。
例如在历史学习中,那些看似定论的历史事件背后可能有被人忽视的细节与真相。
笃行更是关键,学了知识不去实践那就是纸上谈兵。
我记得自己曾经参加一个设计方案的竞赛,当时满脑子理论,但是真正到实践操作的时候,才发现面临很多实际问题难以解决。
这时候就深深体会到笃行的必要性。
此外,《白鹿洞书院揭示》里面提到的处世之要和接物之要等,也都让我认识到在古代书院教育中,他们不仅重视学术进步,更注重人格的养成。
它不仅仅是一份古代书院的学规,更像是一份关于如何为人处事做学问的全面指南。
我想如果能把这里面的道理运用到如今的教育体系里,会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未来无论是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还是面对孩子的教育上,我都会更多地以这些智慧为导向,注重品德与学问、知与行的结合。
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
![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22269e8a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dd.png)
试论白鹿洞书院揭示(学规)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一、引言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古代的一所知名私立学校,其在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白鹿洞书院的教育管理中,学规是起着重要作用的。
学规是学校教育管理的基本制度,它约束了学校学生的行为、规范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对学校的管理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通过对白鹿洞书院的学规及其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启示进行分析,可以为当代高校教育管理者提供借鉴和启示。
二、白鹿洞书院的学规及其管理白鹿洞书院成立于唐代的文宗时期,是一所以儒家经典为中心的私立学校。
在白鹿洞书院的管理中,学规是至关重要的。
白鹿洞书院的学规包括了学生入学要求、学习的基本规范、生活的规则等内容,这些规定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明确的指导。
学生需要遵守学规,否则将受到相应的处理。
在白鹿洞书院的管理中,学规的制定是经过精心思考和长期实践的。
学规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纳入了统一的管理框架之中,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遵循规范,维护学校的秩序和稳定。
学规也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品行表现等进行了约束和激励,使得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得到了有效地管理和调控。
从白鹿洞书院的学规中可以发现,学规在高校教育管理中具有一定的启示,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借鉴白鹿洞书院的学规经验,现代高校同样需要建立健全的学规制度,明确学生的入学要求、学习和生活规范,为学生提供清晰的指导和规范。
2. 学规的制定需要经过深入的思考和长期的实践,尊重历史和传统,同时也要结合现实和发展的需求,使学规更好地适应当代高校的特点和要求。
3. 学规不仅仅是对学生的管理,也是对学校教育管理的一种制度化表现。
学规的制定和执行需要全校师生的参与和支持,形成全校人共同遵循的管理规范。
4. 学规的管理需要注重激励和约束并重,既要对学生的错误行为进行处理,也要对学生的优秀表现进行表彰和奖励,鼓励学生积极向上。
5. 学校的学规管理需要与教育教学工作结合起来,不断完善学规管理体系,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白鹿洞书院揭示有感
读《白鹿洞书院揭示》有感
白鹿洞书院作为我国封建社会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在我国书院史上有着非常突出的地位,朱熹撰写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文章虽短,却蕴含着“为学之序”、“修身之要”、“处事之要”,是对儒家教育思想的总结,本文探析了《白鹿洞书院揭示》中对学生在处事、修身等方面的要求,旨在对目前我国学生德育教学所有启示。
白鹿洞书院揭示》内容探究一、《
朱熹在指定《白鹿洞书院揭示》时,耳闻目睹了南宋王朝官学衰落、人才匾乏的现状。
以及教育上存在风俗日薄、人才日衰的事实,制定出《揭示》,以作为学生求学时共同遵守的准则。
《白鹿洞书院揭示》一共有五条,都是朱熹阅览经书,从中提取精髓制定而成。
朱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
以“圣人之德”或“圣人之学”造就理想人格的“圣人”为培养目标,以整顿风俗日敝,人材日衰的局面,培养为封建地主阶级服务的有用人才。
二、学规中所反映的朱熹教育理念
1“.明人伦、明义理”的教育目的
《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朱熹将明人伦作为教学目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接着又提出:“博学之。
审问之。
慎思之。
明辨之。
笃行之”。
表明了朱熹所倡导的为学之序,可以说这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学、问、思、辨属于认识,目的在于通过这四个环节,达到穷理。
而笃行,属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朱熹提倡认识和实践应当得以统一。
修身之要”、“处事之要”、“接物之要”,朱熹认为,读书和做学问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应该是求理。
求学应该以明义理为目的,明确的抨击了学校和科举流弊。
当今我们的
社会很多学校以升学率为中心,评价学生的成绩完全以成绩单来作为唯一标准,目前学校的功利主义、利己主义使得教育的发展逐渐脱离了教育的本质:以健全人格为本,也就是朱熹提倡的:明德。
所以,学校应该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为己任,教育评价标准应该以教学的本质认识为基础。
2“.言忠信,行笃敬”的德育观
《白鹿洞书院揭示》中明确提出了“修身之要”:“言忠信。
行笃敬。
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处事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
”由此可见,在朱熹看来,书院的目的是为朝廷培养出有才学之士,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教育的发展模式和风格,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朱熹主张:学士只能为朝廷所用,而不能为被统治的农民阶层服务。
而我国现在德育发展必须继承传统教育的精华,同时结合现代教育科学的发展方向,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文明。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事态度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是《白鹿洞书院揭示》提现的处理人际关系提现的重要原则,它告诉我们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要求人们不要把自己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他人,这也就是忠恕之道。
这是儒家思想的精华,人不应该只顾及自身的感受而忽略了他人的感受,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当代的教育模式大多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模式当中,条条框框的说教并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目前青少年学生中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脱节的现象不在少数,如果只是把道德准则作为应试教育的考题,并不能真正打动学生,作为教师,应该注重德育教育和德育实践相结合,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