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2《礼记》二则导学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部编版)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案
最后,总结回顾环节,我感到欣慰的是学生们能够较好地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并在一定程度上将古代礼仪文化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然而,我也意识到,仅仅掌握知识点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体现出良好的礼仪素养。
2.结合课文注释,分析文章结构,体会作者对比、设喻的修辞手法,理解“教”与“学”的相互关系,探讨其在当代教育中的现实意义。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
1.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对古代文献的感知、理解和鉴赏能力,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2.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分析《礼记》中的论述,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提高表达和论证的技巧。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言文词汇、句式以及修辞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例句和现代语境的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古代礼仪文化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模拟古代的礼仪场景,体验古代的礼仪之道。
-举例:分析“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中的对比和设喻,理解其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2.教学难点
-文言文阅读理解: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文言文的阅读理解是一个难点,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和语境理解能力。
-解决方法:通过注释、翻译辅助,结合教师的讲解,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礼记二则教案新人教版
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如“虽”“弗”“教学相长”等。
2.诵读课文,疏通文意,体会“教学相长”的道理。
3.培育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中重视实践,付诸行动,“教学相长”。
【情境导入】同学们,通过教和学,学的人可以获得进步,教的人也可以得到提高。
教和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教学相长。
这在《礼记·学记》中就已经有阐述。
今日我们一起走进《虽有嘉肴》,进一步领悟“教学相长”的道理。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反复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结合课下注释,把握重点文言词语的意思,疏通文意。
(1)虽.有嘉肴..:虽,即使。
嘉肴,美味的鱼、肉之类的熟食。
(2)虽有至道..: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极点的。
(3)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是故,所以。
(4)教然后知困.:困,困惑。
(5)然后能自反..也:自反,自我反思。
(6)然后能自强..也:自强,自己努力向上。
(7)学学..半:前一个“学”,同“敩”,教化。
后一个“学”,学习。
3.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大体意思。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好。
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惑。
知道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困惑,然后就能自己努力向上。
所以说:教和学相互促进。
《兑命》篇说“教化别人,是学习的一半”,也许说的就是这种状况吧!二、研讨释疑——探究文意1.本文论述了哪两者之间的关系?说明白什么道理?明确:教和学的关系。
教与学相互促进的道理。
2.文章是怎样论证观点的?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明确:文章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然后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终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3.文章采纳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明确:类比论证。
4.请你详细说说为什么“教学相长”。
明确:因为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惑,知道困惑,然后就能自己努力向上。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
5.传统文化传承: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了解并传承我国古代礼仪文化。
6.思想教育:通过本课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掌握《礼记》中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文言文现象,培养文学素养。
2.理解并传承我国古代礼仪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培养文化素养。
3.通过学习《礼记》中的修身治国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提高思想素养。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使其能够联系现实生活,对传统文化进行理性思考和评价,锻炼思维素养。
5.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分享心得,促进人际交往素养的提升。
-《礼记》中核心理念的深入理解:如“中庸之道”、“诚意正心”等,这些概念较为抽象,学生难以把握其实质。
-古代礼仪文化的传承:如何将古代礼仪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使学生真正理解和传承这些优秀传统文化。
举例:在解读《礼记·中庸》中的“中庸之道”时,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不偏不倚”的原则,并引导学生将其应用到人际交往、学习、生活等方面。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礼记》的学习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但同时,我也注意到在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共同反思。
首先,《礼记》中的一些文言文词汇和句式对学生们来说仍然存在一定的难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加强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讲解与练习,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佳肴》导学案
《虽有佳肴》导学案(教师用)课型:精读主备人:吴小平课时: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课文。
(重、难点)2、了解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
(难点)【教法】多媒体教学法、点拨法【学法】预习法、朗读法、讨论法、归纳法一、自主学习(一)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相关知识。
1、搜集到的有关《礼记》的资料。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二)给下面的字注音并注意字形。
(利用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自强(qiǎng) 】【教学相长(qiǎng) 】【《兑(yuè) 命》】【学(xiào) 学半】除了以上的字,我认为这些字也很重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根据划分的节奏朗读课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四)利用工具书并结合课下注释,试译课文,将疑惑处勾划出来,以备课上交流;识记课下文言词句。
二、课堂探究(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导入语: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千秋。
或许同学们对《礼记》不甚了解,但《礼记》中的名言却常常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告诉我们要勤于钻研;“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启迪我们要做好规划,有的放矢;“苟利国家,不求富贵”教育我们要有为国为民的情怀……可见,《礼记》影响之深广。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案
2.教学难点
-文言文阅读理解:对于初学者来说,文言文阅读理解存在一定难度,需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道德观念的内化:道德观念较为抽象,学生难以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需要教师通过实例和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并吸收。
至于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在分享讨论成果时,表达能力有待提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思考,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如组织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活动,以提高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自信心。
最后,在总结回顾环节,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有了较为全面的掌握,但仍有个别学生存在疑问。为了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我决定在课后加强个别辅导,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
-文章主旨:明确《大道之行也》所表达的“礼治”观念和“大同”理想,强调礼在古代社会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理解礼的内涵。
-道德观念与现实联系:分析文中的道德观念,如仁爱、公平、正义等,并将其与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文化传承:介绍《礼记》的背景和作者,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五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这一章节。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有几个方面值得反思和改进。
首先,关于导入新课环节,我发现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公平正义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可能对问题理解不够深入,导致讨论稍显表面。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他们对问题的认识。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尝试通过理论介绍、案例分析和重点难点解析等方式,让学生全面了解“礼治”和“大同”的概念。然而,由于时间有限,部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可能不够扎实。为此,我考虑在后续教学中,适当增加课堂互动,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第22课《_礼记_二则:大道之行也》导学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反思与评价:
四、品大同之文
请大家根据刚刚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小组合作形式探讨以下2个问题。
1.孔子心中的大同社会是怎样的?请找出相关语句,并谈谈你的理解。
2.施行大道之后,社会会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结合文本,联系实际进行讨论。
(提示:讨论前,组长安排好发言人负责归纳整理你们的讨论结果,并稍后负责讲给大家听。讲解时可以直接用原文中的句子,也可以是自己的理解。)
矜、与
2.聚焦重点语句,结合社会背景,读出语气。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听读课文,组内两人合作练习。
4.全班齐读。
三、译大同之文
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课时练翻译这篇古文。在翻译过程中,标记出你认为翻译有困难的字词或者句子,先组内解决这些困难,小组解决不了的,稍后我们一起解决。(提示:翻译过程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1——6号同学,按照顺序每人负责一句,包括原文、重点字词和句子翻译。)
高效课堂导学案
科目:语文 章节课题:《大道之行也》 总课时编号:
主备人: 备案时间: 实施人: 实施时间:
班级: 姓名: 所属小组:
《学习目标》1.翻译并背诵课文,积累重要文言词句。
2.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图片导入
2.了解学习目标
二、读大同之文
1.自由读,解决字词障碍。
22《礼记》二则-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22《礼记》二则-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一. 教材分析《礼记》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典章制度书籍,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本节课选取了《礼记》中的两则故事,分别是《檀弓》和《学记》。
这两则故事内容丰富,寓意深刻,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古代礼仪制度,感受儒家文化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对于《礼记》这部书籍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礼记》的整体认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涵。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礼记》的背景及作者;2.能够正确、流畅地朗读文言文;3.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涵;4.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文言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2.难点: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体会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涵。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2.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3.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具体事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儒家文化;4.启发式教学: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讲解课件;2.准备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3.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4.准备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礼记》的背景及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学生跟读;然后教师逐句讲解课文,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句式结构。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共同解答。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4.巩固(10分钟)教师选取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巩固练习。
学生上台演示,教师点评。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对儒家文化的认识和感悟。
学生发表观点,教师总结。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简要回顾,强调重点知识点。
2023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礼记》二则导学案
2023年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礼记》二则导学案第22 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学习目标】1.了解本课作者及其代表作品。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3.理解并体会本文论述的道理。
【相关知识】1、《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2、《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又叫《小戴礼记》。
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3、《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4、《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自主学习】1.注音嘉肴()自强()兑命()学学半()教学相长()2.解释下列词语旨:至道:困:达到:学学半:【整体感知】给文章断句,理清文章大意。
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合作探究】1.本文论述了哪两者之间的关系?提示:教和学的关系。
2.本文说明了什么道理?提示:实践出真知,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拓展延伸】1.文章是怎样论证观点的?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提示:文章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类比,然后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2.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请你具体说说“教学相长”的原因。
提示:类比论证和引用论证。
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才能反省自己;感到不了解,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六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虽有嘉肴》教案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修辞手法和名句赏析,提高学生对文言文文学价值的认识,提升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探讨文章所传达的教育观念和现实意义,激发学生思考教育、学习等方面的课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的结构、修辞手法和名句赏析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文言文词汇和句式,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文章中教育观念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模拟文章中的教育场景,体会“教学相长”的道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的情况。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文章中的教育观念在当代教育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4.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提问、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文言文词汇和句式:《虽有嘉肴》作为一篇文言文,其词汇和句式是学习的重点。如“虽有”、“嘉肴”、“教学相长”等词汇的古今异义,以及倒装、省略等句式的运用。
五、教学反思
22.部编本八年级下册《礼记》二则 导学案
22《礼记》二则教师寄语: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范仲淹【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和“教学相长”的道理,体会本文行文简洁、类比恰切、说理深刻的写作特色。
3.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学习重点】1.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和“教学相长”的道理,体会本文行文简洁、类比恰切、说理深刻的写作特色。
2. 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学习难点】1. 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和“教学相长”的道理,体会本文行文简洁、类比恰切、说理深刻的写作特色。
2. 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自主突破】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学.学半(xiào)与.能(jǔ)矜.寡(guān)男有分.(fèn)自强.(qiǎng )相长.(zhǎng)2.填空(1)《礼记》,又名《》,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
相传为(朝代)(人名)编撰。
(2)“四书”是指。
“五经”是指。
(3)《虽有佳肴》在论述时先以“___________”作比,引入“___________”的论述,然后集中论述了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的关系问题,说明了___________的道理。
3.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②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合作探究】阅读课文《大道之行也》回答问题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选贤与能(jǔ)B.矜、寡、孤、独、废疾者(guān)C.男有分,女有归(fēn)D.是故谋闭而不兴(xīng)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B.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崇尚、培养)C.是故..谋闭而不兴(因此)D.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家一样)6.翻译句子。
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②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7.根据选文,“大同”社会有以下特征:①②③8. 孟子有一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与本文哪句话意思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9. 孔子的“大同”理想激励后代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之而奋斗,你知道中国近代史上有哪些这样的进步思想家或社会改革家?【拓展延伸】10. 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个什么样子?简单的描述一下。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大道之行也》教案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大同”理念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思维训练。通过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们体会“大同”理念的应用。
4.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朗读、背诵,体会文言文的音韵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激发文学创作兴趣。
5.社会责任与担当:探讨文本中的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文言文词汇与句式:《大道之行也》中的重点词汇、成语、典故,以及文言文特有的句式结构,如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等,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掌握这些词汇和句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其次,新课讲授环节,我注重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大同”社会的内涵。然而,我也发现自己在讲解重点难点时,可能过于注重知识点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接受程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得积极主动,这让我很欣慰。但在引导讨论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仍存在思考问题不深入、表达观点不清晰的情况。为了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我考虑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一些针对性的训练,如思维导图绘制、辩论赛等。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概念。《礼记》中提出的“大同”是指一个没有私有制、人人平等、和谐共生的社会。这一理念体现了古代先贤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对我们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启示。
第22课《礼记二则》复习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复习导学案设计人:九年级语文备课组审核人:使用人:一、复习目标1.反复诵读,培养文言语感。
2.通过诵读品味,体会对偶、排比造成的表达效果。
3.初步理解儒家“大同”社会的理想。
二、素养生成(一)背诵关:文学常识填空【自学】【要求:先记忆,再填空,最后核对】1.《礼记》是与间家经典之一。
据传为所编,又叫,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的论著,《礼记》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2.“四书”:、、、。
3.“五经”:、、、、。
任务二、背诵默写【对学】【要求:快速准确背诵牢记3篇课文,完成测试,准备展学】1.上下千年,在往圣先贤的憧憬里,还有一个他们从未抵达的理想家园:“大道之行也,___________。
”(《大道之行也》)2.《礼记》中“是故谋闭而不兴,____________________,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是先贤对她的美好寄托。
3.人生需要学习,也需要雕琢。
这正如《礼记》中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不学,不知道。
”4.自古,中国人就与奋斗结下不解之缘。
战国时的《礼记》中就有“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_________________”。
5.《虽有佳肴》中作者用类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佳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6.《虽有佳肴》中作者引用《尚书》中的话“_______________”印证“教学相长”的观点。
7.《虽有佳肴》中隐含通过学习或教学实践才能不断发现问题,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孟子曾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与之相近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
4.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跨学科综合素养的提升。
5.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使其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形成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习惯。
6.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形式,提高学生源自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道不远人”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礼记》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在生活中践行“修身”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演示在特定情境下如何遵循古代礼仪规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礼记》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代礼仪文化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于《礼记》中的礼仪规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着很高的热情。但在讨论过程中,部分学生的观点过于片面,未能充分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为了提高讨论效果,我计划在以后的教学中,增加一些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和探讨。
最后,总结回顾环节,我发现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掌握情况总体良好,但仍有个别学生对某些知识点存在疑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部编版8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礼记》二则
部编版8年级语文教材同步资料22 《礼记》二则虽有嘉肴【学习目标】1.了解本课作者及其代表作品。
2.积累掌握一些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3.理解并体会本文论述的道理。
【知识链接】《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又叫《小戴礼记》。
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
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仪,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做人的准则。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自主学习】1.注音嘉肴()自强()兑命()学学半()教学相长()2.解释下列词语旨:至道:困:达到:学学半:【整体感知】给文章断句,理清文章大意。
虽有嘉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合作探究】1.本文论述了哪两者之间的关系?提示:教和学的关系。
2.本文说明了什么道理?提示:实践出真知,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拓展延伸】1.文章是怎样论证观点的?请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提示:文章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类比,然后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2.文章采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请你具体说说“教学相长”的原因。
提示:类比论证和引用论证。
知道自己的不足,这样以后才能反省自己;感到不了解,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二课《礼记二则》导学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十二课《礼记二则》导学案礼记二则导学案课时内容目标1. 了解《礼记二则》的作者和主要内容。
2. 学习《礼记二则》中的经典语句和典故,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3. 培养学生的品德意识和修养,并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判断能力。
课前准备1. 整理课本内容,准备复述和解读《礼记二则》的精彩语句和典故。
2. 准备个别百科网站的链接,供学生查找关于《礼记二则》的相关背景知识。
3. 准备一些道德小故事,供学生解读和思考。
学习过程一、导入(约5分钟)1. 让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和同桌交流并概括出本课号为《礼记二则》的主旨。
2. 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a. 《礼记二则》是谁写的?写的是什么?b. 这两则典故分别出自哪里?c. 这两则典故都在告诉我们什么道理?d. 你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当如何践行这些道理?二、阅读理解(约20分钟)1. 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并回答下列问题:a. 《礼记二则》的作者是谁?他是什么时候写的?b. 简述《礼记二则》的主要内容。
c. 第一则《慎絅》,它主要讲述了什么典故和道理?d. 第二则《二顾野狐》,它主要讲述了什么典故和道理?三、典故解析(约15分钟)1. 学生根据课文,解读第一则和第二则典故的故事情节,并总结出每则典故表达的道理。
2. 学生分小组,互相分享自己的理解,并讨论是否有其他解读方式。
四、品德剖析(约10分钟)1. 师生共同分析第一则和第二则典故中的道德意义和教育启示。
2. 老师引导学生提出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践行各种道德价值观的方法和策略,并展开讨论。
五、应用拓展(约15分钟)1. 教师提供一些道德小故事,要求学生阅读并解读其中的道德意义。
2.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礼记二则》中的道德理念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并写出自己的观点。
六、课堂小结(约5分钟)1. 老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回顾,并引导学生再次思考课文中的主旨和重点。
2. 教师布置下节课预习任务,要求学生阅读下一课的课文,并思考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想法。
《礼记》二则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礼记》二则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礼记》二则导学案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在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材中,我们学习了一本古代典籍——《礼记》。
这是一本关于礼仪、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教材,它记载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大量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
正是因为《礼记》对于我们了解古代文化和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本文将针对《礼记》这一主题,设计两则导学案,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这一典籍。
一、导学案一:礼仪之变目的:通过学习《礼记》,了解礼仪的演变和变化,探究礼仪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背景和特点。
时间:2 课时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向学生介绍不同历史时期的礼仪文化,引发学生兴趣,并渐进式预告本课内容。
2. 学习与思考:让学生在讲师的辅导下,阅读相关《礼记》文献,学习中国古代礼仪的演变和变化,并结合历史事件和社会背景,进一步思考礼仪之变的原因和特点。
3. 示范与实践:以学生为单位,根据所学知识和实际情况,设计一幅《礼制演变图》,并进行课堂展示和说明。
4. 讲解与互动:讲师围绕学生的展示和说明,学生的提问和回答等形式,开展课堂讲解和互动,让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和掌握礼仪文化的演变。
5. 总结与拓展:通过课堂讨论和反思,总结本课学习成果,对比不同历史时期的礼仪文化,拓展他们的文化视野和理解能力,使其了解自己文化背景的同时,更深入地认识中国文化和传统。
二、导学案二:儒家思想和礼教制度目的:通过学习《礼记》,了解儒家思想和礼教制度的核心内涵和特点,拓展学生的价值观和文化修养。
时间:2 课时步骤:1. 导入:通过贴图、短片等多媒体材料,讲解儒家思想和礼教制度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引发学生兴趣。
2. 学习与思考:让学生在听讲师课程的同时,对比不同版《礼记》文献,理解儒家思想和礼教制度,通过提问、交流等方式,进一步探究其内涵和发展。
3. 示范与实践: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阅读相关《礼记》文献,把握儒家思想和礼教制度的核心内容和特点,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并做出小组总结报告。
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22《礼记 二则》教案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22《礼记二则》教案教案一. 教材分析《礼记二则》是人教版(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包含了《檀弓》上和《檀弓》下两篇文章。
本文主要讲述了古代的礼仪制度以及人们对于礼仪的认识和遵守。
文章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富有文学价值。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加深对古代礼仪的了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阅读基础,但对于古代礼仪制度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礼仪概念,并通过适当的例子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并欣赏古代文化的魅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中的礼仪概念,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文献检索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理解课文中的礼仪概念。
2.难点: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案例教学法: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古代礼仪。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文朗读录音、相关礼仪的图片或视频、PPT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教师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然后简要介绍《礼记》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引导学生关注并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大意。
3.操练(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如:请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1)孝;(2)忠;(3)礼。
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教学难点
-古文词句的理解:古文中的一些字词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如通假字、一词多义等,学生需要掌握这些特殊的语言现象。
-儒家思想的抽象性:大同与中庸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其深层含义,需要教师通过具体实例和现代联系进行讲解。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礼记二则》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协调矛盾、寻求平衡的情况?”(如同学间的矛盾、学习与休息的平衡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礼记》中的大同与中庸之道。
-理解《礼记》的文化背景:使学生了解《礼记》在儒家文化中的地位,掌握其成书背景和主要内容。
-掌握古文阅读技巧:通过分析课文注释和翻译,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特别是对文言文常用词汇、句式的理解。
-鉴赏《礼记》的文学价值:识别并欣赏《礼记》中的修辞手法、句式结构等文学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体会儒家思想内涵:深入探讨大同与中庸思想的内涵,引导学生理解其在个人修养、社会和谐等方面的意义。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大同与中庸在实际生活中的应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礼记二则》这一章节的教学效果与学生兴趣密切相关。通过提问和实例引入,我发现学生们对大同与中庸的概念表现出很高的兴趣,但在实际理解和应用上还存在一些困难。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2课《礼记二则》教案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礼记二则》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遵循礼仪的情况?”(如:遇到长辈时如何问候,参加聚会时如何礼貌待人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代礼仪的奥秘。
其次,在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对讨论的问题感到困惑。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计划在下次教学中尝试引入更多有趣的话题,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并在讨论过程中给予他们更多引导和鼓励。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角色扮演环节,虽然学生们表现积极,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还是显得有些拘谨。我认为这可能与他们对礼仪的实际应用不够熟悉有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学生对礼仪实践的学习,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礼仪知识。
3.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了解自己的学习进步和不足之处。
七、教学建议
1.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适当调整教学难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进度。
2.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3.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引导他们发现文言文的独特魅力。
4.定期组织课后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提高他们的文言文水平。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礼记》中的基本词汇、句式和礼仪观念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礼记》中礼仪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这个活动将演示在特定场合下如何运用《礼记》中的礼仪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虽有嘉肴说课稿各位老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虽有嘉肴》,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 “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虽有嘉肴》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本单元文言文的教学重点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们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2、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并能准确地翻译、背诵全文,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
3、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熟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准确翻译文句,理解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二、说学情八年级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和一定的阅读能力,可以通过自己阅读文章去把握文章的大部分信息。
但是,让他们从生活经历中去感悟人生哲理,特别是借助语文学习的经验去比照自己的实际生活,还有一定的困难。
但七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表达个人观点的愿望,所以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加以适当的点拔以及引导。
三、说教法学法:教法:1. 目标教学法:针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目标教学法是课堂中必不可少且行之有效地教学方法之一。
2、情境教学法:通过语言及多媒体课件创设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促进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3、合作探究法: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性为前提,以个人或小组合作活动为基本方式。
学法:1、朗读法:朗读将贯穿整个课堂,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特别是感情丰富与含意深刻的语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引起共鸣。
2、品析法:本文构思巧妙,感情浓郁,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品析语言,使学生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品析文章的内涵。
3、讨论法:采用小组讨论,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思维在交流中碰撞,真理在交流中突现,既发展言语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本课将从以下六个环节展开教学:巧引入、知作品、齐诵读、释文意、析文章、妙拓展1、巧引入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各种美食图片,问学生的第一反应(想吃),再问如果不吃能知道它的味道吗?(不知道),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虽有嘉肴》,去品一品这节课要让我们尝到哪道美味呢?(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作品学生汇报课前预习搜集到的有关《礼记》、《学记》的资料。
(这一环节能让学生积累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操作,培养了学生基本的自学能力以及搜集资料的能力。
)3、齐诵读(1)范读:(听朗读录音)(2)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3)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个人读、师生评价)(通过各种方式去读,既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对课文有了整体认知)4、释文意生对照注释试译文章出示重点字词助理解指名试译并恰当点拨同组互译且参看译文(这一环节能教给学生翻译文言文的方法,也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以及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5、析文章主要问题: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道理?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说明白这个道理的?(合作探究)(这是本节课教学的一个难点,同时本课要让学生初步了解论证思路及类比方法的使用,但又不易过难,所以提问题的时候没有“论证思路”这样的字眼出现在题目中,而是用了更容易理解的句子代替它。
考虑到难度较大,所以这个环节安排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
)(为了巩固加深对“类比”的认识,及时做一道练习题:)仿写句子“虽有??弗??不知??”参考句子:虽有异香,弗闻,不知其妙也;虽有万卷书,弗读,不懂其道也。
习;当“教”遇到理解不了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自强”,“自强”的意思是自我勉励,勉励之后还是回到学习中去。
所以对于“教”与“学”的关系,我们可以整理为:学习让我们懂得更多,学后我们就可以教;当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要返回来再次学习;教的过程中我们也会收获很多,这实际上也是学的过程;当教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勉励自己,重新回到学习中来。
)最后教师明确:课文讲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先是以类比强调要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与“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果(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6、妙拓展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这一环节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学以致用,能把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真正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去。
)最后教师总结:在知识的盛宴中何止“教学相长”这一道美味!我们会在以后的学习中品尝到更多的“人间美味”,以它营养我们求知若渴的头脑,让它充实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用它描绘我们灿烂无比的人生!五、说板书设计虽有嘉肴《礼记》类比引入逐层论证教学相长引用作结本节课的板书是本着简练、直观、大方的原则来设计的,体现了本文学习主要内容及道理,使学生一目了然,明白易懂。
六、结束语以上是我在教学时的主要过程,“注重兴趣与感悟、注重朗读与积累、注重个性与反思”,是本节课设计的出发点;是我对新课标的理解,是我“生命课堂”教学理念的实践!或许,由于学生的阅历,他们还无法在学习与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文中的道理,但是,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样一堂课,把“教学相长”的道理深刻地印在学生的心灵中,在学生灵魂与思想的原野里播下一颗种子,在他们以后的人生道路中,随着阅历的增加,对这篇文章,对“教学相长”的理解会越来越深,而让学生学会感悟,学会阅读,学会积累,学会表达,是我这堂课的追求,也是我平时教学过程中矢志不渝的理想。
学生能在轻松、愉快地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并从中有所收获,这才是高效课堂追求的最终目标。
一篇好的文章会影响人的一生,同样一堂好课也会在学生的心中久久回落,我们的课堂应该帮助学生架起通往那些闪烁着人类精神光芒的文章的桥梁,和学生一起去享受那精神的盛宴,与那些伟大的灵魂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帮他们刻下永不磨灭的印记。
这是我这堂课的追求,也是我平时教学过程中矢志不渝的理想。
以上说课有不当之处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22《大道之行也》说课稿一、说教材《大道之行也》是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第6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在本单元的课文中,大多讲述了博大情怀、积极向上的情操,而这篇文章,集中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通过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文言文的能力,学习古人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做一个为人类造福的人。
在之前的时间里,学生已学习了将近十篇文言文,还阅读了一些课外文言短文,学生对文言知识和学习文言文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
根据以上特点,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能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大同”社会基本特征;3、联系实际,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二、说教法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就是告诉我们教学方法要针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对象等因素进行合理的安排。
为此,在这堂课里我选择了以下教学方法:激趣导入法文言文的字词句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与学生的知识水平,语言习惯距离较大,学生较难读懂,这是他们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
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这堂课里,我利用郑智华的一首歌《大同世界》引出课题。
这样,不仅可以消除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恐惧心理,而且可以用饱满的热情和状态投入到学习当中。
三、说学法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在文言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会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学习这篇课文,我要求学生使用以下学习方法逐步地掌握课文内容1、借助原文翻译排除字词、句子翻译障碍。
文言文言简意赅,即使有一定功力的人阅读时也很难一目了然,假如给学生提供原文翻译,让学生朗读它,并根据刚才的印象推断字词解释、句子翻译,不仅能够初步达到“了解内容”的要求,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判断力,理解力。
2、反复诵读,积累语言材料,培养语感。
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读通课文,理解文意,必须让学生反复诵读。
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自然而然就能积累语言材料,提高朗读能力,形成一定的语感。
四、说教学过程(一)开讲激趣、导语引入。
背诵《桃花源记》,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两千多年以前古人所谓的大同世界。
(二)朗读课文,了解大意。
朗读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学生试读,这是对学生预习情况的一个检测;其次是教师范读,这是对学生朗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纠正;最后是学生仿读,这也是一个学习与改进的过程。
(三)个体领会,分析课文。
这个环节是这堂课的主体部分,在学生对文中的字词句翻译识记之后,我让学生根据所给的句式“由文中的“”句子,让我想到了“”。
让学生进行赏析。
比如由“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想到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老有所终,幼有所长”想到了陶渊明《世外桃源》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等。
(这种方法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培养了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同学解析文章的积极性,老师及时的小结可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着更准确、更及时地把握。
)(请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并做讲解,设题的目的是理清文章的思路,帮助理解和记忆。
)句段赏析(1)让学生选择文中的句子,并谈谈对该句的体会。
老师只让其中一个学生回答,让其他学生听取,让大家来进行评价。
最后老师再小结文段的中心立意(这种方法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让其他学生提出优、缺点及补充意见,带动了其他同学解析文章,具有普遍性。
老师及时的小结可让学生对文章有着更准确、更及时地把握。
)(2)全班背诵全文。
(达到学习巩固的目的)文章研读(1)讨论以下问题:a、“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并做讲解。
此题是据课文第二层内容设计的,这一层内容比较复杂。
设题的目的是理清文章的思路,帮助理解和记忆。
b.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室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这道题较开阔,设计为小组讨论研究,可进行小组评比。
[来源:学科网](四)能力延伸,拓展训练。
根据刚才得知“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我又设计了两道发散思维题:1、孔子的“大同”社会实现了吗?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然后阐述看法,全班交流。
提示学生可以联系历史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教师不要随意评判,应以表扬鼓励为主。
)第二个问题是:写一段文字,描述你想象中的理想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