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工期末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细化工
一、 导电高分子
● 掺杂:纯净的导电聚合物本身并不导电,必须经过掺杂才具备导电性。

掺杂是将部分电
子从聚合物分子链中迁移出来,从而使得电导率由绝缘体级别跃迁至导体级别的一种处理过程。

掺杂分为P 型掺杂和N 型掺杂。

材料的导电性是由于物质内部存在载流子的移动引起的。

而掺杂可以有效地提高载流子浓度,从而提高高分子的导电性能。

● 典型本征导电高分子:高分子电解质、共轭体系聚合物、电荷转移络合物和金属有机
螯合物。

结构型导电高分子本身具有“固有”的导电性,由聚合物结构提供导电载流子(包括电子、离子或空穴)。

大多数本征导电高分子在空气中不稳定,导电性随时间明显衰减。

此外,导电高分子的加工性往往不够好,也限制了它们的应用。

● 复合型导电高分子中导电填料用量的估算:所谓平均接触数,是指一个导电颗粒与其他
导电颗粒接触的数目。

用以下公式计算。

从直观考虑,m = 2是形成无限网链的条件,故似乎应该在m = 2时电阻发生突变。

然而实际上,小于2时就发生电阻值的突变,这表明导电填料颗粒并不需要完全接触就能形成导电通道。

本征型导电是其高分子本身具有导电性,载流子由聚合物提供;而复合型导电高分子需要掺入导电材料,以普通绝缘聚合物为主要基质。

● 按量子力学的观点,具有本征导电性的共轭体系必须具备两条件。

第一,分子轨道能强
烈离域;第二,分子轨道能互相重叠。

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共轭体系聚合物,便能通过自身的载流子产生和输送电流。

共轭聚合物的分子链越长,π电子数越多,则电子活化能越低,亦即电子越易离域,则其导电性越好要使材料导电,π电子必须具有越过禁带宽度的能量EG ,亦即电子从其最高占有轨道(基态)向最低空轨道(激发态)跃迁的能量ΔE(电子活化能)必须大于EG 。

● 导电高分子具有特殊的结构和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能使它在能源、光电子器件、信息、传
感器、分子导线和分子器件、电磁屏蔽、金属防腐和隐身技术方面有着广泛、诱人的应用前景。

导电聚合物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是其掺杂机制独特,电导率可以在绝缘体—半导体—金属态之间。

这是无机导电材料所无法比拟的。

缺点是其加工性较差。

二、 绪论
● 精细化工产品:以通用化学品为起始原料,经过较复杂的化学加工所得到的产量小、
应用范围较窄、具有特定功能、附加值较高的化学产品。

分为化学型精细化学品(如化学试剂)以及功能型专用化学品(如洗发香波)
● 低压高密度,高压低密度聚乙烯:在中等压力(15-30倍标准大气压)有机化合物催化条
件下进行Ziegler-Natta 聚合而成的是高密度聚乙烯(HDPE)。

这种条件下聚合的聚乙烯分子是线性的,由阴离子配合而成。

且分子链很长,分子量高达几十万。

如果是在高压力(100-300MPa),高温(190–210℃),过氧化物催化条件下自由基聚合,生产出的则是低密度聚乙烯(LDPE),它是支链化合结构的。

BB BB AB s s N N N N M m 2)(822+=π
●乙烯为原料制备PMMA:
●取代基的定位效应,可用电子效应解释,也可从生成的σ络合物的稳定性来解释,还有
空间效应的影响,而苯环上原有的取代基对苯环在亲电取代反应中的活性也有很大影响。

一般来说,给电子基团进入邻对位,而吸电子基团进入间位,但卤素除外,卤素会使苯环钝化,但其也是邻对位定位基。

●自由基的稳定性与共价键均裂时键的离解能大小有关。

●芳香族化合物二烷基化易于二酰基化:因为苯环上的取代反应为亲电取代,而根据苯环
的定位效应,烷基为给电子弱活化基团,给出电子使得苯环电子云密度增加;而酰基为吸电子集团,其降低了苯环上电子云的密度,从而使得二酰基化反应难于二烷基化发生。

●工业生产聚丙烯为何不采用游离基聚合反应:因为其合成反应产生的中间体烯丙基游离
基十分稳定,无法加长碳链,所以不采用游离基聚合反应。

三、涂料
●涂料的作用:保护作用、装饰作用、标志作用、特殊作用。

●涂料的组成主要由哪些物质:成膜物质+挥发物质;其中成膜物质包括:主要成膜物质
(油和树脂)+次要成膜物质(颜料、填料)+辅助成膜物质(助剂)。

●涂料化学的基本原理:黏结力和内聚力要求适当,可形成连续的薄膜,其中液态涂料
施工到被涂物件表面后形成可流动的液态薄层,一般称为“湿膜”,其要按不同的机理不同的方式形成固态连续的“干膜”,此过程即被称为涂料的“干燥”或“固化”;而固态涂料在施工后必须发生从分散的离子凝聚为连续涂膜才能实现成膜过程。

●涂料生产工艺:包括色浆的制备和调漆两个部分。

其中色浆的制备是颜料的分散过程,
包括高速搅拌分散和研磨两个工序。

●公式如下:
W a——l00g环氧树脂所需胺固化剂的质量,g;
M——胺的相对分子质量;
N——胺分子中活泼氢原子数目;
A c——胺当量,
E v——环氧树脂的环氧值
一级胺对环氧树脂固化作用按亲核加成机理进行,每一个活泼氢可以打开一个环氧基团,使之交联固化。

芳香胺与脂环胺的固化机理与一级胺相似(伯胺、仲胺和叔胺)
(1)与环氧基反应生成二级胺② 与另一环氧基反应生成三级胺③ 生成的羟基与环氧树脂反应
●环氧树脂固化反应的原理,目前尚不完善,根据所用固化剂的不同,一般认为它通过四
种途径的反应而成为热固性产物。

(空间网状结构的形成,下面为编答案素材)(1)环氧基之间开环连接;
(2)环氧基与带有活性氢官能团的固化剂反应而交联;
(3)环氧基与固化剂中芳香的或脂肪的羟基的反应而交联;
(4)环氧基或羟基与固化剂所带基团发生反应而交联。

●涂料的命名:以成膜物质为基础的涂料命名原则和方法:
1:涂料的全名=颜料或颜色名称+成膜物质名称+基本名称;例:红醇酸磁漆,锌黄酚醛防锈漆等;
2:统称时用“涂料”,而不用“漆”,但有时为了简化,对具体涂料品种仍采用“漆”。

3:对有专业用途及特性之产品,必要时刻在成膜物质后加以说明;例:醇酸导电磁漆。

环氧树脂:国标GB/T1630-1989命名法:按此国标规定,环氧树脂的名称由树脂缩写代号加牌号组成;GB/T1844-1995规定,环氧树脂缩写代号由“ep“表示,可简写为”E “环氧树脂牌号有两个数字组组成,两组数字间用一字线连接。

●功能性涂料:1、示温涂料:示温涂料主要是由热敏颜料分散在树脂中配制而成的。


于颜料受热达到一定温度而发生物理或化学变化,很快明显地改变颜色,从而指示被涂复物体表面的温度,所以选用易变色金属盐; 2、热屏蔽涂料:具有高的热稳定性、阻火性、电阻、残渣的抗氧化性和很低的含碳量,与各种颜料有很好的混溶性;3、导电涂料:应该选用表面不易生成氧化物绝缘膜的材料,其粒径越小越好;4、发光涂料:涂料用颜料主要是硫化锌和硫化镉、银。

有机颜料有碱性桃红,含硫嫩光淡黄、四溴萤光曙红等。

磷光颜料分为暂时性和永久性两种。

永久性磷光涂料中需加极少量的放射性元素以产生自激作用。

5、其他功能性涂料
四:粘合剂
●简述粘合剂粘合原理:吸附理论:1、润湿(首要条件),表面张力使得物质能很好地
润湿张力大的物质;2、胶黏剂分子的移动和扩散(粘合剂分子与被粘分子间距缩小至10埃以下);3、粘合剂分子与被粘物质结合。

缺点:解释不了胶黏剂与被黏物F>其本身强度;无法解释水的影响。

此外还有扩散理论(相互扩散)、机械结合理论、化学键理论等。

●制备纯甘油单酯
1、混合物提纯(物理方法):分子蒸馏、超临界萃取、柱层析;
2、化学方法。

(1)缩水甘油法:
(2)环氧氯丙烷法:
(3)羟醛缩合:
●热塑性胶黏剂与热固性胶黏剂:热塑性:以线性聚合物为基料,固化过程中不产生交联
反应,而是通过溶剂或分散介质的挥发或熔融体冷却成为胶层,产生黏结力;热固性:以含有反应性基团的中、低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为基料的胶黏剂,通过加入固化剂(或/和加热作用),使液态树脂经聚合反应交联呈网状结构,形成不溶、不熔的胶层而达到黏结目的。

●通常在选用胶粘剂时主要考虑的因素是:1.被粘物的种类和性质;2.胶粘剂的性能
(工作温度、状态、粘度等);3.粘接的目的与用途(连接、密封、固定、定位、修补、填充等,视情况选择);4.粘接件的受力情况(拉伸、剪切、撕裂、剥离力);5.粘接件的使用环境(温度、湿度、介质、真空度、辐射及户外老化等因素);6.工艺上的可能性(胶黏剂的性能和施工温度的关系);7.成本和来源难易程度。

●1、聚醋酸乙烯及其共聚物胶黏剂:聚醋酸乙烯(PVAc):由醋酸乙烯酯经自由基聚合
或与其他单体一起无规共聚而生成的线性高分子化合物,含固量高(50%~70%),粘结强度高;胶液粘度低,易于粘结施工,耐水性不好,耐热性较差; 2、聚乙烯醇(PVA)及其缩醛胶黏剂:PVA:聚醋酸乙烯酯在乙醇或甲醇中用碱催化醇解,通常以水溶液形式使用,具有良好的粘结性能、耐热性和耐溶剂性;聚乙烯醇缩醛:聚乙烯醇与醛类进行缩合,一般来说所用醛类碳链越长,耐热性越低,但韧性和弹性越高。

3、环氧树脂胶黏剂:分子中平均含一个以上的环氧集团的低聚物为基料(结构中含有脂肪族羟基、醚基和极活泼的环氧基),被称为万能胶,粘合力极强,适用面广,固化后具有优良的耐化学腐蚀性、耐热性、耐酸碱性等等。

4、酚醛树脂胶黏剂:酚醛树脂配以固化剂、改性剂后组成的一类胶黏剂,发展最早,产量较大,粘结力强,电绝缘性优良,耐候性好,价廉易得。

5、氨基树脂胶黏剂:由氨基树脂、固化剂、助剂等组成,而氨基树脂系由具有氨基的化合物与甲醛缩聚而成;脲醛树脂胶(UF)制造简单,成本低廉,在
合成胶黏剂中产量居首;三聚氰胺树脂胶(MF)性能较好,但成本高。

6、聚氨酯胶黏剂:异氰酸酯和聚氨基甲酸酯为主体,粘结力强,胶膜坚韧,耐冲击,耐低温等;7、橡胶胶黏剂:以橡胶或弹性体为主材料,加入适量助剂溶剂等,具有优良弹性、耐冲击与耐振动能力。

8、丙烯酸酯类:以丙烯酸、甲基丙烯酸及其酯类衍生物为主题的聚合物或共聚物配制而成,种类繁多,用途广泛。

9、有机硅胶黏剂:有机硅树脂、硅橡胶为基料,只能作为非结构胶黏剂,有广阔发展前景。

●怎样合成环氧树脂:一般采用双酚A+环氧氯丙烷法,合成出E型树脂。

●特种粘合剂:1、热熔胶黏剂:室温下呈固态,加热熔融变为液态,经涂布、润湿被粘
物后,压合、冷却即行固化,很快完成黏结。

2、压敏胶黏剂:无须借助于溶剂或热,只需施加轻度指压。

3、密封胶粘剂:具有随密封面形状而变形,不易流淌,且有一定粘结性的密封材料。

●溶剂粘结法:许多塑料可溶解于某些有机溶剂,根据这一特性,人们常选用相应的溶剂
或者用溶剂溶解该树脂配成胶液进行粘接。

由于方便、成本低,所以应用较广泛。

具体工艺:先进行表面处理(两步,火焰处理及化学处理)之后即可选用合适溶剂进行溶剂粘结法黏结。

五、表面活性剂
●乙烯和苯酚为主要原料合成烷基酚聚氧乙烯醚
●简述表面活性剂类型并举例:1、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一直是最重要的一类表面活性剂,
如烷基苯磺酸盐(LAS),在合成表面活性剂中占第一位,综合考虑C12最佳;2、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如脂肪醇聚氧乙烯醚(AEO),近代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中最重要的一类产品。

目前几乎在各类洗涤剂中,都或多或少用到这类表面活性剂;3、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最大用途不是洗涤,而是用作抗静电剂、杀菌剂、织物柔软剂等(三大用途)。

此外,发泡、浮选等,如脂肪胺,胺氧化物等;4、二性离子表面活性剂:普遍具有良好的去污、起泡和孔化能力,耐硬水性好,毒性极低,生物降解性良好,日常应用广泛。

如咪唑啉型表面活性剂。

●生物降解性能:疏水基团的线性度,碳链长度、线性度(8~18的直链均能降解),易水
解基团的影响。

●洗涤效果与材料的结构:亲水亲油结构和相对密度。

通过变换亲水基或亲油基种类、所
占份额及在分子结构中的位置,可以达到所需亲水亲油平衡的目的。

●表面活性剂主要功能:背景:亲水亲油平衡值(HLB):表面活性剂分子中亲水和亲油基
团对油或水的综合亲合力。

根据经验,将表面活性剂的HLB值范围限定在0-40,非离子型的HLB值在0-20。

1、增溶(要求:C>CMC ( HLB13~18));2、乳化作用(化妆品);
3、润湿作用(HLB:7-9;农药);
4、助悬作用;
5、起泡和消泡作用(医用);
6、消
毒、杀菌(医用);7、抗硬水性;8、增粘性及增泡性;9、去垢、洗涤作用。

表面活性剂起作用,并不单单是因为某一方面的作用,很多情况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

●合成洗涤剂配方合理性:必须能把污垢从需洗净的基质上分离下来且使之悬浮或分散;
必须无毒、不损伤基质、对人体无明显刺激、生化降解性好,易保存。

●季铵盐合成:长碳链:可由相应的叔铵通过季铵化制得。

●螯合剂作用:可与硬水中多价金属离子螯合,形成水溶性络合物,从而避免生成不溶性
污垢;代替磷酸盐,避免由磷酸盐的过肥作用产生的环境污染。

●咪唑啉季铵盐:主要由脂肪酸及其酯和多元胺的脱水缩合、闭环合成。

起始原料脂肪酸
大多采用动物油脂(牛油、猪油)中制得加氢牛油酸,也有开发由油酸制成的咪唑啉季铵盐。

●表面活性剂对溶液性质影响:显著使液体表面张力或两相之间的界面张力明显降低、改
变固体表面润湿性,具有乳化、起泡、消泡等作用。

六、塑料助剂
●塑料助剂:增塑剂、阻燃剂、抗氧剂、抗静电剂、热稳定剂。

增塑剂介入高分子链间,削弱其链间作用力,使得链间有一定的移动性,从而使其在受外力的作用下(如弯曲、冲击)不致于引起化学键的完全断裂;
抗氧剂:链终止型:与R·、ROO·反应而是自动氧化链反应中断,可以抑制过氧化氢类化合物生产,从而起稳定作用;预防性抗氧剂的作用是能除去自由基的来源,抑制或延缓引发反应;
阻燃剂:其分解产物的脱水作用使有机物碳化、阻燃剂分解形成不挥发性的保护皮膜、阻燃剂分解产物将HO·自由基连锁反应切断、自由基引发剂,氧化锑与含卤阻燃剂的协同作用、燃烧热的分散和可燃性物质的稀释;
抗静电剂:增加导电性,很多抗静电剂中均含有亲水基团,它们可以增加制品表面的吸湿性,形成一种易于导电的导电膜,从而使静电得以减少或消除。

热稳定剂:一是消除高分子材料中热降解的引发源,如PVC中烯丙基氯结构和不饱和键;
或者消除所有对非链断裂热降解反应具有催化作用的物质,如由PVC上解脱下来的氯化氢等,才能阻止或延缓此类聚合材料的热降解。

●四种代表性的阻燃剂:
溴系阻燃剂:大多在200℃~300℃下分解,分解时通过捕捉高分子材料在降解反应生成的自由基,延缓或终止燃烧的链反应,释放出的HBr是一种难燃气体,可以覆盖在材料的表面,起到阻隔表面可燃气体的作用。

溴系阻燃剂的适用范围广泛,是目前世界上产量最大的有机阻燃剂之一;
氯系阻燃剂:以含氯量较高的氯化石蜡如氯蜡-52和氯蜡-40。

目前氯系阻燃剂正朝着无污染、高纯度、高热稳定性、高含氯量方向发展,其代表产品是氯蜡-70。

氯化石蜡主要用于聚氯乙烯制品的阻燃;
磷系阻燃剂:也是一种阻燃性能良好的阻燃剂,在全球阻燃剂非卤化动向的驱使下,国外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有机磷系阻燃剂主要产品有磷酸三苯酚、磷酸二甲苯酯、丁苯系磷酸酯等。

磷酸酯类的特点是具有阻燃与增塑双重功能;无机阻燃剂:除具有阻燃性外,还有抑制发烟和氯化氢的作用,主要有氢氧化铝、氢氧化镁、氧化锑、氧化钼等。

●如何合成纳米氢氧化镁:制备纳米氢氧化镁的主要方法有金属镁水化法、水镁石粉碎法
和化学液相沉淀法等。

材料性能主要有哪些工艺决定:气泡液膜法,设计并制造出了关键设备气泡液膜反应器,并研究开发出用气泡液膜法和气泡液膜反应器来制备疏松型纳米氢氧化镁。

●聚合物的氧化和抗氧化机理:聚合物在大气中(氧气)于光或者热的促进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
导致聚合物结构发生变化,并被破坏。

主要是断裂、交联、侧链断裂等,抗氧化:见上文抗氧剂作用。

●聚合物的热老化及热稳定性:最主要的是分解脱氯化氢反应,他是导致聚氯乙烯老化的
主要原因。

热稳定性作用:1、结合脱出的氯化氢,终止其自动催化;2、置换分子中活
波氯原子(及烯丙基氯原子)抑制脱氯化氢反应;3、能与聚烯结构进行双键加成反应,消除或减少制品的变色和颜色加深;4、防止聚烯结构氧化。

●抗静电剂原理:见上文。

七、食品添加剂
●以巴豆醛和丙酮为原料合成山梨酸盐:
●由氯苯合成2-氨基-4-硝基苯酚
●食品添加剂国标主要有哪些
对食品添加剂及其使用要求如下:
1、必须经过严格的毒理鉴定,保证在规定使用范围内,对人体无毒;
2、应有严格的质量标准,其有害杂质不得超过允许限量;
3、进入人体后,能参与人体正常的代谢过程,或能经过正常解毒过程排出体外,或不
被吸收而排出体外;
4、用量少、功效显著,能真正提高食品的商品质量和内在质量;
5、使用安全方便
●各种防腐剂性能及使用方法:
1、苯甲酸及其盐类:苯甲酸又称安息香酸,是一种常用的有机杀菌剂,在PH值2.5~
4之间,对很多微生物都有效。

苯甲酸进入人体后,大部分与甘氨酸化合成马尿酸,剩余部分与葡萄糖醛酸化合而解毒,并全部从尿中排出,不在人体内蓄积。

2、山梨酸及其盐类:山梨酸及其钠盐、钾盐是一种新型食品添加剂,能抑制细菌、霉
菌和酵母菌的生长,效果显著。

其防腐能力随PH增高而降低,因此在pH5~6时使用。

作为一种不饱和脂肪酸,在体内可以直接参与脂肪代谢,最后被氧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因此几乎没有毒性,是各国普遍使用的一种较安全的防腐剂。

3、丙酸及其盐类:丙酸是具有类似醋酸刺激酸香的液体,也是国内外允许使用,特别
是西方国家早已普遍使用的酸型防腐剂,由于它是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中间物,故无毒
性,其ADI值{人一生连续摄入某物质而不致影响健康的每日最大允许摄入量,单位mg/kg(体重)} 不加限制。

主要用于面包及糕点制作。

4、对羟基苯甲酸甲酯:它是无色结晶或白色结晶粉末,无味,无臭。

防腐效果优于苯
甲酸及其钠盐,使用量约为苯甲酸钠的1/10,使用范围pH4~8。

对羟基苯甲酸酯的毒性低于苯甲酸。

不适合食品防腐。

主要用于药物和化妆品,但也可用于香肠、啤酒等。

缺点是水溶性较差,同时价格也较高。

●BHT的合成:BHT,又称2,6-二叔丁基对甲苯酚,又称二丁基羟基甲苯。

八、感光性高分子
●感光性高分子的定义、分类、典型代表:定义:感光性高分子是指在吸收了光能后,能
在分子内或分子间产生化学、物理变化的一类功能高分子材料;分类:光导电材料、光电转换材料、光能储存材料、光记录材料、光致变色材料和光致抗蚀材料等。

典型代表:光导电高分子材料如聚吡咯和聚苯胺等;光电转换材料如聚乙烯基咔唑(PVK)及其衍生物;负型光致抗蚀剂聚乙烯醇肉桂酸酯等等。

●光化学两大定律:
光化学第一定律,即Gtotthus—Draper(格鲁塞斯-德雷珀)定律。

这个定律表述为:只有被吸收的光才能有效地引起化学反应,亦称作光化活性原理;
光化学第二定律:即Stark—Einstein定律。

该定律可表述为:一个分子只有在吸收了一个光量子之后,才能发生光化学反应。

光化学第二定律的另一表达形式为:吸收了一个光量子的能量,只可活化一个分子,使之成为激发态;
光化学第二定律的补充:量子收率:
●单线态和三线态:均为电子激发态,而且单线态和三线态处于同一激发能级范围的情况。

单线态电子两两成对,单电子数为零(分子轨道里所有电子都配对时(↑↓),自旋量子数的代数和等于零,则多重态 (2S+1) =1,即呈一条谱线),也叫单重态。

而三线态是有两个电子自旋平行(态的数目=自旋电子数)。

电子配对需要成对能,使体系的能量升高,如氧分子在基态时。

●用Jablonsky图线描述电子跃迁和激发态行为:分子吸收光能后,产生对应于该能量Sj
(1≤j≤n) 的某一振动能级 (图中细横线) 的电子跃迁。

电于跃迁过程非常迅速,通常在 10-13~10-15s 之间。

随后经历一个失去多余的振动能量而经由降至Sj低能级的过程(10-9~10-12s),依次向比 Sj 能级更低的 Sj-I (1≤i≤j+1) 降落下去,最后降到S1。

从 Sj 向下降一个能级到 Sj-1 的现象称为内部转化。

内部转化过程非常迅速,在10-13~10-14s之间完成。

由于这个过程是如此之快,以致可以认为吸收了光的分子几乎都是瞬间直接降到S1的。

吸收的光量子数
分子数
光化学反应中起反应的
=
Φ
吸收光的速度
光化学过程的速度
=
Φ
从S1出发,激发电子可能表现出以下三种行为:
(a) 发出荧光回到S0(辐射)。

(b) 经由内部转化而失去振动能回到S0(非辐射)。

(c) 通过系间窜跃实现S1向T1的转变。

(a)和(b)两个过程因与化学过程无关,故亦称失活过程。

S1向T1的系间窜跃是光化学反应的重要过程。

由于系间窜跃改变电子的自旋方向,所以比内部转化过程缓慢,一般需要10-6s左右。

由S0向Tj的直接跃迁是禁阻的,也就是说不可能发生的。

从T1出发,激发电子可能表现出两种行为:
(a)通过系间窜跃返回S0
(b)发出磷光回到S0
●荧光和磷光及其产生机理:荧光:分子电子从单重激发态(Kasha规则)的最低振动能
级在很短时间(10-9-10-6s)跃迁到基态各振动能层时所产生的光子辐射称为荧光。

(基态中也有振动驰豫跃迁)。

很明显,λ3的波长较激发波长λ1或λ2都长,而且不论电子开始被激发至什么高能级,最终将只发射出波长为λ3的荧光。

磷光:磷光是处于激发三重态的分子跃迁返回基态时所产生的辐射。

磷光波长比荧光的长(T1<S1),磷光寿命比荧光的长(磷光为禁阻跃迁产生,速率常数小)。

●分子间电子跃迁三种可能行为:
1、基态成键轨道上的电子跃迁到激发态的反键轨道称为N→V跃迁,如σ→σ*,π→π*
的跃迁;
2、杂原子的孤对电子向反键轨道的跃迁称为N→Q跃迁,如n→σ*,n→π*的跃迁。

3、还有一种N→R跃迁,这是σ键电子逐步激发到各个高能级轨道上,最后变成分子
离子的跃迁,发生在高真空紫外的远端。

●增感剂、淬灭剂的定义:
增感剂:它们只吸收光子并将能量传递给那些不能吸收光子的分子,促其发生化学反应,而本身则不参与化学反应,恢复到原先的状态,这类分子称为光敏剂或增感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