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混凝土机械的辉煌发展历程
中联重科的发展历程
中联重科的发展历程
中联重科是中国一家知名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其发展历程可追溯到1992年
的创立。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不断发展壮大,中联重科成为了国际领先的工程机械制造商之一。
创立之初,中联重科以生产销售混凝土机械设备为主要业务。
公司在技术研发、精益生产以及市场营销方面不断努力,逐渐树立了良好的声誉。
随着中国建筑业的蓬勃发展,中联重科逐渐扩大了产品线,涵盖了混凝土搅拌站、泵车、搅拌车等多个领域。
2003年,中联重科成功在香港联交所上市。
这标志着公司进军国际市场的重要一步。
同年,中联重科成立了来自全球各地的研发中心,加强了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
公司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产品逐渐远销到东南亚、中东、非洲、欧洲等国家和地区。
在国内市场,中联重科通过与各大建筑工程公司的合作,提供了高性能、高效
率的工程机械设备,为中国基础设施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公司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不断推出具有竞争力的新产品,加强售后服务,赢得了广大客户的信任与支持。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中联重科持续加大研发力度,投入大
量资源用于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公司在工业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和竞争力。
未来,中联重科将继续秉持“品质至上、技术领先”的发展理念,不断创新、追
求卓越。
公司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工程机械制造商,为全球用户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中联重科相信,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公司将继续迎来更加辉煌的发展。
中国商品混凝土发展历程及行业特征
中国商品混凝土发展历程及行业特征预拌商品混凝土作为散装水泥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是社会进步、文明施工的体现。
商品混凝土的研制、生产、使用经历了将近200年的发展历史。
预拌商品混凝土采用集中搅拌,是商品混凝土生产由粗放型生产向集约化大生产的转变,它实现了商品混凝土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是建筑依靠技术进步改变小生产方式,实现建筑工业化的一项重要改革,而且有显着的社会、经济效益。
中国预拌商品混凝土行业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20世纪90年代开始获得蓬勃发展。
为了区分20世纪50年代冶金系统如XXX及XXX企业内部曾使用过的集中搅拌商品混凝土,并强调其进入社会后的商品属性,曾命名它为“商品商品混凝土”。
但在商品商品混凝土的技术标准中,为了与国际接轨,仍称其为预拌商品混凝土,英文是Readymixedconcrete,不能直译成XXX。
统观整个商品商品混凝土行业,具有建材行业的一般特性。
周期性:由于整个建筑行业受季节影响较大,这也相应影响到建材行业,使其具有了季节性,一般在年底和年初整个商品商品混凝土行业处于萎缩状态。
地域性:因为建材行业受到有效运距的限制,区域市场代价差异较大。
投资拉动性:预拌商品混凝土产量的增长直接受房地产施工及大型基础建设项目增长的影响,属于投资拉动型行业,和水泥等其它建材产品一样直接受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
这从整个商品商品混凝土行业的发展历史都可以看到这个因素对行业影响的清晰脉络。
具有规模效应:企业规模优势明显,提高设备利用率和保供能力。
同时由于商品混凝土在发展过程中又具有一些独有的特性:生产属于简单加工性质,没有复杂的窑炉,进入行业的技术门槛相对较低;生产的非连续性,经常需要集中时段供应;区域市场设备产能容易过剩,宜引发价格竞争;单一企业规模不宜过大,相似商业网点,适宜合理布局,方能坚持合理运距、实时供给、实时服务等。
由于商品混凝土行业具有这些特点,所以进入行业的企业也由其区域、发展状况等而有所不同。
我国搅拌车的发展历程
我国搅拌车的发展历程我国搅拌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期,那时候中国的建筑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对于新型建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但是,由于技术设备的瓶颈和人工操作的不足,导致了混凝土的制作和运输都存在着很大的难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搅拌车横空出世,成为解决混凝土生产和运输难题的重要装备之一、80年代初引进的搅拌车主要是从国外引进,我国还没有自主研发的能力。
这些搅拌车多为自动控制的混凝土搅拌机和自卸车等组成,能够将生产好的混凝土快速、均匀地运输到施工现场,解决了人工操作的不足和混凝土制作时间的延长问题。
随着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开始加大科技研发和引进的力度,自主研发和生产技术设备。
1991年,我国成功研制出了第一辆自主品牌的搅拌车,标志着我国搅拌车自主研发的起步。
从此以后,我国搅拌车的生产逐渐步入正轨。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中,我国搅拌车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通过引进和消化吸收先进技术,我国的搅拌车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逐渐提高。
2004年,我国搅拌车销量已经达到了2万辆,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在此后的几年里,我国搅拌车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术创新,我国搅拌车的性能和品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布局和生产技术也逐渐成熟,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上占据了一定的份额。
到了2024年以后,我国的搅拌车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大,对于混凝土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
在这个背景下,我国搅拌车的销量逐年攀升,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同时,对搅拌车产品性能和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目前,我国搅拌车行业正处于一个全面升级的时期。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的竞争压力,搅拌车产品的性能和品质不断提升,形成了一批高性能、高品质的产品。
同时,环保和节能也成为了搅拌车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推动着搅拌车行业向绿色、低碳方向发展。
未来,我国搅拌车行业将继续面临着挑战和机遇。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对混凝土的需求还将持续增长。
中国混凝土机械发展趋势
中国混凝土机械发展趋势近几年来,中国混凝土机械市场迅速增长,历史可见,这是一个重要的行业发展潮流。
它的发展反映了中国的建设,经济的发展带来的机遇以及新的行业技术挑战和投资。
一、混凝土机械发展的历史中国混凝土机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当时,中国把重点放在工业生产技术的发展上。
由于中国农业的落后,混凝土行业在此时此刻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
混凝土机械行业也受到了鼓舞,并取得了持续的发展。
二、混凝土机械市场的现状如今,混凝土机械市场正在朝着更高质量、更高效率的方向发展。
政府投资已经让混凝土机械行业发展得更加蓬勃,能够在更多的领域提供优质的服务。
目前,混凝土机械行业的技术发展已经进入了润滑系统技术、智能技术和智能制造技术等更高级阶段。
三、混凝土机械行业的发展前景中国混凝土机械行业未来发展的前景非常明朗。
在政府大力支持下,中国混凝土机械市场将会迅速发展,更多的新技术将被引入,新的市场将会开拓出来。
未来,中国混凝土机械行业将会发展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行业,更多的中小企业将会加入其中,赋予混凝土机械行业更多的活力。
四、混凝土机械市场的未来发展由于技术的进步,混凝土机械市场的未来发展将会更加明朗。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混凝土机械行业将会更好地服务于建筑行业,提供更多的技术和服务。
未来,中国混凝土机械行业将会更加有效的完成政府制定的行业技术路线,提供更好的服务,满足更多的需求。
综上所述,中国混凝土机械市场的发展正在迅速推进,受到政府大力支持和科技的推动,未来也会迎来更加光明的发展前景。
随着技术的发展,中国混凝土机械行业将会受益于更多技术革新,在更多领域和行业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我国混凝土的发展历程
我国混凝土的发展历程混凝土是应用最广、用量最大的工程结构材料,是支撑我国建设发展的关键性材料之一。
目前我国混凝土年产量已超过40亿立方米,是名副其实的混凝土生产和应用大国。
经过多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市和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开发和建设,我国混凝土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制备技术和施工领域等很多方面已走在了世界前列,如三峡大坝混凝土工程总量超过2500万立方米,其工程量之大、混凝土要求之严、施工难度之高,堪称世界之最;又如广州西塔、杭州湾跨海大桥、上海中心、北京中国尊和奥运工程、沈阳的多个高强混凝土高层建筑、青藏铁路桥隧工程、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混凝土工程技术都已居世界领先水平。
1.我国混凝土发展的第一阶段——预制混凝土阶段回顾旧中国及新中国建国初期,我国混凝土技术相当落后,施工现场多是沿袭1∶2∶4的体积比配料,人工大铲翻拌,较好的现场也只是自落式滚筒搅拌机,用水量凭搅拌工经验而定,技术落后,产量低,施工进度慢,质量不稳定。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在建筑工程方面学习引进前苏联的预制混凝土构件技术,在几所著名高等学校开办了“混凝土制品工艺专业”,1956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预制混凝土构件厂——北京第一混凝土构件厂。
之后,上海、西安等多地也相继建设了预制混凝土构件厂,生产梁板等建筑用构件、铁路轨枕、涵管等。
这十多年间,几乎所有建筑工程都采用预制混凝土构件,连农村都有预制混凝土板生产,有学者称这一时期可谓预制工艺一统天下。
就混凝土本身来说,预制构件采用的技术路线是干硬性(或半干硬性)混凝土并加强振捣密实。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这是减少水泥用量、降低成本的唯一途径。
从工艺上来说,也要生产构件的混凝土稠度越小越好,这样可保证混凝土成型时不至于塌陷(如空心板),并尽量缩短构件加热养护前的静停时间。
2.我国混凝土发展的第二阶段——预拌混凝土的崛起进入20世纪7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预制混凝土构件的某些缺点或局限性难以适应建筑业发展的需要和混凝土结构建筑体系的变革,混凝土的现浇工艺逐渐成为建筑工程占主导地位的混凝土施工方法,这期间预拌混凝土得到了快速发展。
我国混凝土机械的辉煌发展历程
我国混凝土机械的辉煌发展历程
陈润余
【期刊名称】《建筑机械(上半月)》
【年(卷),期】2009(000)009
【摘要】混凝土机械是建筑工程业中使用最广泛、用量最大的施工设备之一。
中
国是世界上水泥产量最大的国家,年产量约13.8亿t.占世界水泥总产量的50%以上,这就决定了中国混凝土机械在世界工程建设中的地位。
到目前为止,我国是混凝土机械(主要指混凝土搅拌站(楼)、搅拌输送车、混凝土泵和泵车)生产量和拥有量最大的国家。
就预拌混凝土的用量比例来看,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还有不少差距.但在我国大中城市的使用已达到某些发达国家的水平。
【总页数】12页(P12-23)
【作者】陈润余
【作者单位】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64
【相关文献】
1.咸阳经纬织造机械有限公司喷气织机辉煌的发展历程和崭新风貌 [J], 宋立新
2.我国混凝土机械行业发展历程及展望 [J], 盛春芳
3.开拓创新求发展卅年拼搏铸辉煌——记山西天祥机械有限公司三十年发展历程[J],
4.一个民营企业从困境走向辉煌的发展历程——从战略经济学角度看富春机械有限
公司的变革与发展 [J], 戴军;梁福
5.走自我之路创辉煌大业——鹤壁华达工程机械修配厂发展历程 [J], 金松波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混凝土搅拌机的发展历程
混凝土搅拌机的发展历程混凝土搅拌机已经存在于世很多年了,最早的混凝土搅拌机出现在20世纪初,那时候是利用蒸汽作为原动力来驱使搅拌机的运行与生产。
1950年以后,各种各样的混凝土搅拌机相继被开发出来,逆向转动式和非卧式还有其它类型的搅拌机成为这一时代的代表性产物,之后的混凝土搅拌机分为自落式和强拌式。
自落式混凝土搅拌机的搅拌动力来自叶片,它们被安置在滚筒内壁上面。
在进行工作生产的时候,滚筒以水平轴线为基准作定向转动,在转动的过程当中工人们慢慢网里面加入混合物,这些混合物被叶片带到高空然后又被抛下,然后进行重复操作,在数次重复后,混合物就能够比较均匀的搅拌在一起了。
自落式混凝土搅拌机产生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塑性的混凝土融合的更加良好,从而使工程建设的质量得到提高。
强拌式搅拌机是1950年后自主研发的产物的产物,比自落式出现的要晚,但是发展的要比自落式快,最早的强拌式混凝土搅拌机被称为竖轴圆底式。
19世纪70年代后,随着细沙砾跟其它物质在建筑行业的推广与应用,然后为了满足生产的需要又出现了圆槽卧轴式强制搅拌机,这种机器有单轴与多轴,单轴能替代自落式搅拌机,多轴能够代替强拌式搅拌机,这种机器的出现满足了,自落式与强拌式不能同时出现的状况。
这种机器的叶片运动速度比较慢,但是更加稳定,使用的时间也更久和同时还很节省电力,这种机器在现在的建筑行业内也是有着很好的应用。
在制作混凝土的原材料逐渐变化和建筑工地越来越来环保的时候,混凝土搅拌机又出现了很多更加先进的成员,例如依靠磁力提供巨大的原动力的超临界转速搅拌机还有操控声波来进行搅拌的声波搅拌机,不需要叶片而是依靠摇晃来进行混合的晃动搅拌机。
混凝土搅拌机发展越来越快,适应着建筑行业千千万万的工作要求,在这一方面,各种企业也是做到了与时代并行发展,先后研制了多种混凝土搅拌机,在发展企业的同时,也为其它行业带来了新的动力与技术支持。
中国混凝土为我国经济发展快车提供新动力——新中国70年混凝土行
我国混凝土行业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已经走过了70年的光辉历程。
从建国初期到如今,混凝土行业和全国其他行业一样,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中国混凝土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今天已经与世界同步,在主要领域和关键技术方面已走在了世界前列。
70年来,我们在建筑施工领域奋进前行,砥柱中流,依靠技术创新,推动和带动了施工技术进步,成为建筑技术发展、进步的关键支撑和核心动力,谱写了混凝土行业不断创新的新篇章,开辟了企业朝着绿色、环保、节能和智能化制造方向发展的新局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行业发展的历史回顾混凝土是当今世界上最主要和最大宗的建筑结构材中国混凝土为我国经济发展快车提供新动力—新中国70年混凝土行业成就综述韩素芳 路来军 王安玲 于 明料,我国是名副其实的水泥、混凝土用量大国,每年水泥产量和混凝土用量约占世界总量的60%,连续20年居世界首位,因此,混凝土行业的发展也代表着整个中国建筑行业的进步与发展。
混凝土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整个建筑施工领域中技术最落后的一个环节,发展成为今天一个技术领先的独立产业;从分散的手工劳动到今天的工厂化生产,从单凭个人经验、粗放作业到今天的全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制造,发展成为具有现代化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新型产业。
这种历史性和根本性的进步,凝聚着几代人的心血,彻底改变了原有的行业风貌和过去落后的施工技术。
回顾解放初期,我国的混凝土生产技术相当落后,几乎是照搬前苏联的做法,采用简单的体积计量法生产,设备也非常落后,施工现场仅有一台容量很小的滚筒式搅拌机,有些地方甚至连搅拌机也没有,靠人工拌合。
大多数工地没有计量设备,水泥和骨料用包袋和手推车测量,用水量靠工人师傅凭经验控制。
产量低下,技术落后,质量不稳定,这种状态完全不能满足即将到来的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迫切需要革命性的改变,这促使我国混凝土进入了第一个发展阶段—预制混凝土兴起。
这一阶段持续了20多年,混凝土以干硬性和塑性为主。
中国混凝土机械核裂变发展 继承百年“世界级”遗产.doc
中国混凝土机械核裂变发展继承百年“世界级”遗产重型机械行业正迎来一轮海外并购大潮,中国工程机械行业三巨头瞄准商品混凝土行业全球前三强企业的收购计划正在缓慢展开,距2008年中联重科以2.71亿欧元收购意大利商品泵送机械企业CIFA100%的股权至今已有3年的时间,在这3年中,被收购的CIFA已经成功摆脱了经济危机的影响并于2011年开始盈利。
2012年初始,三一重工27亿元吞下德企大象普茨迈斯特;近日,据报道,徐工集团机械也正酝酿对欧洲第二大商品泵送机械厂商施维英的并购。
据悉,目前徐工集团机械已经拿到国家发改委的收购“路条”。
自中国入世以来,在工程机械行业内,世界范围内的企业收购、并购案例层出不穷,但是自中联重科收购意大利CIFA开始,是中国工程机械企业由被并购对象转变为并购发起者的转折点,标志着一直以本国及二、三线市场为主攻方向的中国工程机械,首次以自有世界品牌迈进顶级市场门槛,中国工程机械首次正式踏入“世界级”品牌殿堂。
毫无疑问,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商品泵送机械最大的市场,全球商品泵送机械产销规模最大的企业也在中国,世界商品泵送机械市场竞争格局因此而改变。
面对从最大向最强的转变,中国企业前进的步伐越走越快,但我们距离“世界级”企业究竟还有多大的差距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中国商品泵送机械行业有识之士的思绪中。
核裂变式发展商品泵送机械从国内并购到国外并购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业曾长期落后于国外先进国家水平,经过十多年的学习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中国制造”质量有了明显提高,由于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企业的崛起,国内臂架式泵车市场的民族品牌与国外品牌实现了乾坤倒转,市场占有率分别由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10%:90%,转变为现在的90%:10%。
性价比优势突出,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中。
外人鲜少知道的是,中联重科的并购行为始于外企。
2001年,公司与英国保路捷公司签署了整体并购该公司的文件,这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在跨国并购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也为公司往后的全球化战略提供了实践经验;2003年8月,公司兼并了当时资产规模超过10亿元、居国内汽车起重机行业第二位的浦沅集团;随后中联开始了长达4年的沉寂和聚能。
混凝土泵车发展历史
混凝土泵车发展历史《混凝土泵车发展历史》混凝土泵车作为一种重要的工程机械设备,它在建筑行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不仅能够将混凝土输送到施工现场,还能够提高施工效率并减少人力成本。
随着工程技术的不断发展,混凝土泵车经历了多年的演变和改进,成为了现代化的建筑施工必备设备。
混凝土泵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
最初,混凝土泵车是由人力或马力驱动的,其射程和输送量都非常有限。
然而,随着燃油机的发明,混凝土泵车得到了巨大的改进。
20世纪30年代,首台由汽油引擎驱动的混凝土泵车诞生了,这标志着混凝土泵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汽油引擎使混凝土泵车的输送量大幅提高,施工现场的泵送效率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20世纪50年代,混凝土泵车出现了一个重大的革命性改进,那就是使用液压技术驱动泵车工作。
这种新的驱动方式极大地方便了操作人员的使用,并提高了泵送效率。
液压驱动技术的应用,使得混凝土泵车的操作更加灵活方便,施工现场上的泵送也更加稳定精准。
此外,液压驱动技术还可以控制泵送的速度和压力,从而提供更大的施工灵活性和可控性。
随着21世纪的到来,混凝土泵车继续经历着创新和改进。
目前,混凝土泵车的类型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泵送方式,可以分为摆臂式、液压叠管式、液压摆臂式等多种不同型号。
此外,随着电子技术的进步,混凝土泵车还可以实现远程控制和智能化操作。
这些创新和改进,使得混凝土泵车在现代化的建筑施工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总结起来,混凝土泵车的发展经历了多年的演变和改进。
从最初的人力或马力驱动到燃油机驱动,再到液压驱动,混凝土泵车在输送量、施工效率和操作灵活性上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随着21世纪的发展,混凝土泵车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使其更加适应现代化的建筑施工需求。
相信在未来,混凝土泵车会继续为建筑行业做出更大贡献。
混凝土发展简史
混凝土发展简史混凝土是一种由水、沙、石料、水泥和其他掺合料组成的复合材料,它以其优异的性能在建筑、桥梁、道路、隧道等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过去的数百年中,混凝土一直在不断发展和进步,成为了现代建筑工程的基石之一。
下面,我们将回顾混凝土发展的历程,看看它是如何演变成今天的模样的。
早期混凝土的发展始于公元前3000年的古埃及,人们利用混凝土制造陵墓和其他石结构。
随着时间的推移,罗马人将混凝土用于建造庞大的公共建筑,如斗兽场、水渠和道路。
这些具有良好工程质量的混凝土结构在上千年后依然坚固如初,创造了混凝土作为一种持久耐用的材料的信誉。
工业革命推动了混凝土的大规模生产,机械化制造将混凝土生产转变为一个科学系统。
混凝土强度和粘稠度受到研究和实践的重视,生产产量不断增加,使混凝土成为一种广泛应用于房屋和基础设施的成熟材料。
二十世纪初期,改进了混凝土的成分和生产方法,使其更为强韧,具有更持久的优势,广泛应用于高层建筑、山体公路和深海开采等领域。
20世纪50年代,缺陷级混凝土的应用使得混凝土的设计变得更加优化和适应特定的功能。
而从20世纪70年代起,自结晶混凝土开始应用于环境恶劣的深海和高温环境下,并在耐老化性能和长期性能上超越了传统混凝土的表现。
今天,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的地位不言而喻。
许多创新的混凝土产品和生产方法正在不断涌现,使其更加适应复杂场合和需求。
例如,高性能混凝土可用于大桥的建造,微纤维混凝土可用于地下工程的支撑和加固,环保材料应用到混凝土中将其改变成具有净水性和环保性的建材等等。
总的来说,混凝土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目的和意义。
今天,混凝土仍然保持其一贯的优势,成为建筑结构中必不可少的材料之一。
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相信混凝土将继续不断更新和改进,成为人们更美好的居住环境的建造之基。
混凝土搅拌机的发展历程
混凝土搅拌机的发展历程混凝土搅拌机已经存在于世很多年了,最早的混凝土搅拌机出现在20世纪初,那时候是利用蒸汽作为原动力来驱使搅拌机的运行与生产。
1950年以后,各种各样的混凝土搅拌机相继被开发出来,逆向转动式和非卧式还有其它类型的搅拌机成为这一时代的代表性产物,之后的混凝土搅拌机分为自落式和强拌式。
自落式混凝土搅拌机的搅拌动力来自叶片,它们被安置在滚筒内壁上面。
在进行工作生产的时候,滚筒以水平轴线为基准作定向转动,在转动的过程当中工人们慢慢网里面加入混合物,这些混合物被叶片带到高空然后又被抛下,然后进行重复操作,在数次重复后,混合物就能够比较均匀的搅拌在一起了。
自落式混凝土搅拌机产生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塑性的混凝土融合的更加良好,从而使工程建设的质量得到提高。
强拌式搅拌机是1950年后自主研发的产物的产物,比自落式出现的要晚,但是发展的要比自落式快,最早的强拌式混凝土搅拌机被称为竖轴圆底式。
19世纪70年代后,随着细沙砾跟其它物质在建筑行业的推广与应用,然后为了满足生产的需要又出现了圆槽卧轴式强制搅拌机,这种机器有单轴与多轴,单轴能替代自落式搅拌机,多轴能够代替强拌式搅拌机,这种机器的出现满足了,自落式与强拌式不能同时出现的状况。
这种机器的叶片运动速度比较慢,但是更加稳定,使用的时间也更久和同时还很节省电力,这种机器在现在的建筑行业内也是有着很好的应用。
在制作混凝土的原材料逐渐变化和建筑工地越来越来环保的时候,混凝土搅拌机又出现了很多更加先进的成员,例如依靠磁力提供巨大的原动力的超临界转速搅拌机还有操控声波来进行搅拌的声波搅拌机,不需要叶片而是依靠摇晃来进行混合的晃动搅拌机。
混凝土搅拌机发展越来越快,适应着建筑行业千千万万的工作要求,在这一方面,各种企业也是做到了与时代并行发展,先后研制了多种混凝土搅拌机,在发展企业的同时,也为其它行业带来了新的动力与技术支持。
混凝土的发展历程47
混凝土的发展历程
混凝土看起来很像是一种十分现代化的建筑材料,但实际上它 是古罗马人发明的。 古罗马人在石灰和沙子的混合物里掺和进碎沙子制造出混凝 土。他们使用的沙子是称为“白榴火山灰”的火山土,产自意 大利的玻佐里地区。古罗马人将混凝土用在许多壮观的建筑物 上。像古罗马圆形剧场———罗马最宏大的圆形露天斗技场这 样的建筑物,如果没有混凝土,建造起来就非常困难。公元476 年古罗马衰落后,在发明史上发生了一些非同寻常的事件。因 此,用白榴火山灰制作混凝土的技术在西方逐渐被人们所遗忘。 1756年,英国工程师约翰·斯米顿重新发现这一技术,那时他正 在寻找一种用来建造德文郡的埃梯斯通塔地基的材料。以后工 程师们发现其他沙子可以用来代替白榴火山灰,这样,在建筑 物中使用混凝土再次广泛流行起来。 而后来,在19世纪60年代,法国人约瑟夫·莫里尔产生了用铁 条加固混凝土的想法,为在现代摩天大 楼和其他大型建筑物中大规模使用混凝土铺平了道路。
混凝土技术的发展,归纳起来,可以说由初期的大流动 性混凝土,发展到塑性混凝 土;二次大战后,由于机械设备的发展,提高了混凝土 的质量,发展了半干硬性与干硬 性混凝土;后来由于劳动力的贵昂,新的高效减水剂的 出现,发展了流态混凝土;直到 今天,由于混凝土技术水平的提高及工程的特殊性能要 求,又发展为高强、高性能混凝 土。核心问题都是围绕着混凝土的质量与施工水平的提 高而发展。1984年法国公开发表 了有关高性能混凝土的论文;80年代末日本将一种不振 捣的高耐久混凝土应用于实际工 程;1990年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NIST)与美国 混凝土协会(ACI)主办了第一届 高性能混凝土研讨会,所以,普遍认为国际上的发达国 家从80年代即开始投入力量从事 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
我国混凝土的发展历程
我国混凝土的发展历程在隋唐时期,混凝土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
据历史记载,隋唐时期的大型建筑,如大运河、敦煌莫高窟等,已经使用了石灰、石膏等成分较为复杂的混凝土材料。
这些建筑物在经历了数百年的风吹雨打之后,依然保存完好,显示出古代混凝土技术的卓越性能。
在明清时期,我国的混凝土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明朝时期,混凝土技术在水利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尤其是明代的黄河大堤,采用了包括黄土、黏土、砂石、草木等多种材料进行配合,在明朝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清朝时期,我国铁路的兴起进一步推动了混凝土技术的发展。
清朝时期的铁路工程,尤其是京张铁路和京广铁路等工程,采用了大量的混凝土结构,标志着我国混凝土技术的迅速发展。
到了20世纪初,随着西方先进混凝土技术的引进,我国混凝土技术进入了现代化的阶段。
近代我国的混凝土技术主要受到法国的影响,法国先进的混凝土技术通过工程师的引进和学习,逐渐在我国应用。
例如,中国人自己设计的京杭大运河电动泵站是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中国应用混凝土技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混凝土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加快,混凝土材料的供应得到保证,各种混凝土结构的设计与施工技术逐渐进入成熟阶段。
特别是开放以来,我国的混凝土技术得到了快速的推广和发展。
从高速公路、大桥、高层建筑到水坝、核电站、地铁等,混凝土结构成为我国各个领域的主要建筑材料。
同时,我国在混凝土技术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在材料方面,通过添加剂、掺合料等的研究和应用,提高了混凝土的性能和耐久性。
在设计方面,采用了更加灵活的设计方法,推动了混凝土结构施工的自动化和模块化。
在施工方面,引进了先进的施工设备和工艺,提高了施工效率和工程质量。
总结起来,我国混凝土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隋唐、明清等历史时期的发展,并在20世纪初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逐步进入现代化的阶段。
特别是开放以来,我国混凝土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我国各个领域的主要建筑材料。
混凝土技术发展变革历程
混凝土技术发展变革历程
混凝土技术的发展和变革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1. 古代文明时期:最早的混凝土技术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和古希腊时期。
在古埃及,人们使用混凝土建造了金字塔和其他的建筑。
在古希腊,人们开始使用混凝土建造柱子和建筑。
2. 罗马时期:罗马帝国时期是混凝土技术发展的黄金时期。
罗马人发明了一种称为“泥浆混合物”的混凝土,它是由水泥、沙子和碎石混合而成。
这种混凝土具有优良的粘合性和耐久性,被广泛应用于建造道路、桥梁和大型建筑物。
3. 中世纪:混凝土技术在中世纪经历了一段低潮期。
由于缺乏对材料的科学理解和工程技术的落后,混凝土的质量下降,建筑物的耐久性大大降低。
4. 工业革命: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混凝土技术又经历了一次重大的变革。
发明了水泥和钢筋混凝土技术,使得混凝土材料的强度和耐久性明显提高。
这种技术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建筑行业,使得建筑物的高度和规模能够大幅提升。
5. 现代化: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混凝土技术在20世纪和21世纪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新型混凝土材料,如高性能混凝土和自修复混凝土的研发,使得混凝土材料的性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此外,新的建筑技术和建筑设计理念也为混凝土建筑提供了更广阔的应用空间。
总之,混凝土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古代到现代的演变过程。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混凝土技术将继续发展,为建筑行业带来更多创新和变革。
我国搅拌车的发展历程
我国搅拌车的发展历程我国搅拌车的发展历程一、引言搅拌车是一种用于生产混凝土的专用车辆,它集混合、运输和卸料于一体,具有高效、省时省力的特点。
在我国的建筑行业中,搅拌车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本文将回顾我国搅拌车的发展历程,探讨其从初创阶段到现在的演变过程,以及其对我国建筑行业的影响。
二、搅拌车的初创阶段1. 20世纪50年代:搅拌车的引入在20世纪50年代,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蓬勃发展,人们对混凝土的需求逐渐增加。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我国开始引进搅拌车。
最初的搅拌车并不像现代的搅拌车那样高效、自动化,而是由人工驾驶,手动完成搅拌、运输和卸料的工作。
2. 60年代到80年代:技术改进与产业发展在60年代到80年代,我国的搅拌车开始进行技术改进。
先进的机械设备开始替代人工操作,搅拌和卸料过程更加自动化。
国内开始自主研发搅拌车,并建立起搅拌车的生产基地。
这一时期,我国搅拌车产业迎来了快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三、搅拌车的发展与创新1. 90年代:技术创新进入90年代,我国搅拌车的技术开始迎来重大创新。
自动搅拌系统的出现,使得搅拌车的搅拌过程更加高效、稳定。
电子控制系统的应用,不仅提高了搅拌车的操作性能,还使得故障诊断和维护更加方便。
这些技术创新大大提升了搅拌车的工作效率和可靠性,为我国的城市建设和工程项目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 21世纪:环保与智能化随着人们对环保意识的增强,搅拌车的环保性能也受到了高度关注。
我国搅拌车开始引入节能环保技术,如采用低排放发动机和减少废气排放。
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也成为搅拌车发展的新方向,例如利用传感器和自动控制系统,实现搅拌车的自动导航和智能卸料。
这些发展使得搅拌车在节能环保和智能化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四、搅拌车对我国建筑行业的影响1. 提升工程施工效率搅拌车的使用大大提升了工程施工的效率。
它能够将混凝土在现场快速、高效地搅拌和运输,减少了人工操作的时间和劳动强度,提高了工程施工的速度和质量。
(完整版)混凝土搅拌运输车
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摘要搅拌运输车是混凝土水平输送的主要工具,在搅拌站周围10〜15km的范围能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成为现代化施工中不可或缺的设备。
本文介绍了搅拌运输车的工程应用、发展历史、工作原理及发展趋势,使读者对搅拌运输车有一个全方位的了解.关键词: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发展1.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工程应用混凝土搅拌运输车是“一站三车”的重要组成设备之一,承担着将商品混凝土从搅拌站安全、可靠、高效地运输到建设工地的任务。
因而具有运输和搅动的双重功能,使得各种方量的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在一定运输半径范围内仍可保证混凝土不离析,从而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基于混凝土搅拌运输车的工作特点,并针对混凝土的运距长短、混凝土配比质量和现场施工条件等不同要求,可相应地采取预拌混凝土的搅动运输或混凝土搅和料搅拌运输2种工作方式,我国通常采用的是预拌混凝土的搅动运输。
2.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发展历史(1)从新中国建国开始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混凝土现场施工中,与搅拌机配套使用的主要工具是手推车,1台JG250型搅拌机需配备5〜10台手推车才能满足需要,而且经常是候车等料,生产效率极其低下,劳动强度很大.从20世纪80年代初,1〜1.5t机动翻斗车成为J G型搅拌机主要运料工具,80年代末达到了高潮。
稍大的基建工程的混凝土运输已被陆续进口的搅拌输送车所代替。
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1〜1。
5t型机动翻斗车基本上已完成在工地运送混凝土的历史史命.(2)我国的混凝土搅拌输送车的研制始于1966年,当时的华东建筑机械厂与长沙建机院(长沙建机所改名为院)合作研制成功JC2型搅拌输送车.该车以8t黄河牌汽车为底盘、拌筒容量为5.7m3,是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搅拌运输车,填补了国内空白,1969年开始批量生产。
该车从1966〜1984年由上海华建厂独家生产了18年之久,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内一些企业还用国产解放牌汽车,或拖挂式牵引底盘研制成2〜3m3的搅拌运输车,但由于不适合于现场施工而未能得到推广。
中国混凝土机械辉煌发展三十年
中 国混 凝 土 机 械 辉 煌 发 展 三 十 年
D
e p m e n t M a c h in e
o
r
f C h in a y in 3 0 Y
.
e a r s
E 本 刊 编 辑 部 / d it o r ia l D e
,
。
改 革开 放 前 我 国 建 设 工 地 用 的混 凝 土 大 都采 用 现 场 搅
“
传 统 的 土 石 方路 基 承 载 轨 道 形 式 的 铁 路 已 经 被 现 代 化 的
,
高速 铁 路 所 代 替 建 设 高速 铁 路 所 需 的 大 量 高性 能 混 凝 土 完 全 能
够 依 靠 我 国 自制 的 混 凝 土 机 械 来 生 产 运 送
工
一
次 将 混 凝 土 泵 送 ~ ,j 4 9 2 米
”
。
的 高程
在 环 球 金 融 中心
程
中创 造 了中国混 凝 土 泵 送 记 录
一 —
中 国 市 场 还 批 量 出 口 国 际 市场
,
,
。
上 海建 工 集 团
在这个过 程 中 建设 部长 沙 建设 机 械研究 院功不 可没 也
,
成 就 了中 联 重 科
一
一
中国 建 筑 工 程 总 公 司
(站 ) 3 0 0 0 座 搅 拌 输 送 车 1 6 0 0 0 辆 混 凝 土 泵 车 2 9 0 0 台 拖
、
、
、
泵5 4 0 0 台 混 凝 土机 械 的销售 收 入 近2 0 0 亿 不仅 完全 满足 了
, , “
我 们 用 超 高压
,
双
混凝土搅拌机的发展历史和技术创新
混凝土搅拌机的发展历史和技术创新搅拌机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机械设备,被广泛应用于混凝土搅拌和搅拌站的生产过程中。
它的发展历史和技术创新与建筑工程领域的发展密切相关。
本文将从混凝土搅拌机的起源开始,梳理其发展历程,并介绍一些相关的技术创新。
混凝土搅拌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机械搅拌器以其高效、可靠的特点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
早期的搅拌机采用的是机械传动的方式,通过电动机、液压站等设备实现对混凝土的搅拌、输送和卸料操作。
然而,这些早期的搅拌机存在着效率低、噪音大、能耗高等问题,需要人工进行操作,不符合现代化建筑生产的需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混凝土搅拌机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20世纪初,电动搅拌机的出现使得搅拌过程更加自动化和高效率。
随着电动机的普及和技术进步,混凝土搅拌机的工作效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同时,搅拌机的设计也开始趋于合理化,外观设计更加美观,操作更加简便。
在20世纪50年代,液压搅拌机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相比于早期的机械传动方式,液压搅拌机采用液压传动系统,使得搅拌机能够更加快速、稳定地进行搅拌和输送操作。
液压搅拌机在工作效率、节能环保等方面都实现了重大突破,成为混凝土搅拌机技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在技术创新方面,混凝土搅拌机的自动化程度不断提升。
近几十年来,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混凝土搅拌机的结合,使得搅拌过程更加智能化、自动化。
自动控制系统的应用使得混凝土搅拌机能够实现自动行走、自动称量、自动掺配等功能,大大提高了搅拌机的操作效率和稳定性。
同时,搅拌机的控制系统还可以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搅拌质量和异常情况,并通过云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和故障诊断,提供更加精确的搅拌质量保证。
此外,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混凝土搅拌机也在节能减排方面进行了技术创新。
通过对搅拌机的结构和功能进行改进,使得搅拌机的能耗降低,排放减少。
例如,采用高效节能电机、变频器等先进设备,减少能源消耗和噪音污染。
同时,优化设计搅拌机的结构,减少物料的消耗和浪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混凝土机械的辉煌发展历程陈润余(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混凝土机械分会,湖南 长沙 410013)混凝土机械是建筑工程业中使用最广泛、用量最大的施工设备之一。
中国是世界上水泥产量最大的国家,年产量约13.8亿t,占世界水泥总产量的50%以上,这就决定了中国混凝土机械在世界工程建设中的地位。
到目前为止,我国是混凝土机械(主要指混凝土搅拌站(楼)、搅拌输送车、混凝土泵和泵车)生产量和拥有量最大的国家。
就预拌混凝土的用量比例来看,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还有不少差距,但在我国大中城市的使用已达到某些发达国家的水平。
在我国省会城市已达到70%以上,地级市一般也在30%〜50%,特别是北京、上海等城市,预拌混凝土已达90%以上,也是世界上预拌混凝土用量最大的城市,最高时达5500万m3/年。
某些沿海省份如江苏、广东等,商品混凝土供应站均在400〜500家之多。
在产品设备方面,我国产品也有可圈可点之处,有世界上最大主机为6m3的商品混凝土搅拌楼,有将C100混凝土泵送到436m高、创世界纪录的高压大容量混凝土泵,有世界上臂架最长的72m泵车和6节折叠臂的RZ型泵车。
在世界建筑工程机械50强,中国入列的8家企业中,有5家生产混凝土机械。
其中,中联重科和三一重工成为混凝土机械名列前茅的2家,这是中国混凝土机械行业的骄傲。
在祖国60华诞之际,在我们高歌颂扬当代辉煌的同时,不能忘记历史,而应回顾和总结历史,更应看到是党和政府的政策扶持,广大混凝土机械战线的使用者、制造者、研拓者几十年的艰辛奋斗,从而促进、引导了混凝土机械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1 混凝土搅拌机械(1) 我国的混凝土机械,在解放前是一片空白。
即使在解放初期,也只是仿制了一点国外20世纪30年代就使用的自落式鼓筒形搅拌机。
1951年,上海市建筑机械厂(华东建筑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生产了J G250型混凝土搅拌机,这是我国早期混凝土搅拌施工现场的主力军。
该机重4.5t,功率为7.5k W。
1962年,该厂根据市场需要设计制造了以柴油机为动力的J G R250型搅拌机,功率为14.7k W,机重5t多,这2种产品主要以华东建筑机械厂(以下简称上海华建厂)和原韶关挖掘机厂(现韶关新宇建设机械公司)为代表进行生产。
同年,国内企业为了满足小工地的需求,自行设计了J G150型图1 JG250型混凝土搅拌机图2 上海华建生产的中国第一代(机械传动)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建筑机械厂、四川省建筑工程机械厂共同攻关、研发、选型、鉴定、推广。
使得锥型反转出料式、单双卧轴式等3个系列、12个型号的产品在全国广泛推广应用,并获得2个建设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由于当时年产量达12〜13万台,仅搅拌机一项全国每年节约钢材20万t以上,能耗节约35%。
除以上两个院所的科技人员外,华建厂的殷彦乡、扬州机械厂的俞学瀛、浙江省建机厂的吴通荣、山东省建机厂的张奇、广州市建筑机械厂的叶冠民及其科研团队为这次国家六部委下达的搅拌机升级换代做出了重大贡献。
(3) 由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搅拌站的需求量急剧上升,大量进口国外产品给政府、企业和科技人员带来了空前的压力。
1986年建设部机械局组团,由长沙建机所、上海华建厂、辽宁阜新矿山机械厂组成的考察组,用1个月的时间,先后到德国的S t t e r t公司、日本的石川岛和700多万美元)。
据统计,从1980-1990年10年中,通过引进产品、技术合作、外商投资、合资建厂等合作形式,先后有来自德国、日本、意大利、韩国、美国、法国、西班牙等国和台湾省共12个国家和地区的65家外资企业进入中国。
其中,德国有13家、日本有8家、意大利有14家、韩国有12家。
他们在中国市场获得巨大回报的同时,也使得中国的预拌混凝土机械市场成为国外品牌的天下,迅速发展我国混凝土机械已成为当务之急。
根据当时国内对混凝土机械需求的考虑,建设部机械局于1984-1986年做出了部署和规划。
首先将全国量大面广的混凝土搅拌机进行升级换代,并由长沙建机所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机械化分院牵头,组织了上海华东建筑机械厂、扬州机械厂、山东省建筑机械厂、浙江省建筑机械厂、广州市建筑机械厂、韶关挖掘机厂、福建省建筑机械厂、吉林市工程机械厂、云南省搅拌机,其出料容量为0.15m 3,主电机功率为5.5k W,它与J G250不同的仅是二轮拖杆式牵引,这2种产品尽管比较落后,但从解放后到1986年的35年中为国家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1972年,当时的建设部长沙建设机械研究所(以下简称长沙建机)所与湖南建材厂合作设计了JZM350新型反转出料式搅拌机,1975年又与天津搅拌机厂、湖南建材机械厂、上海华建厂、北京建筑机械厂、福建省建机厂,对JZM350进行统型设计,并于1978年进行部级鉴定。
1980年又与吉林工程机械厂设计了我国第一台J S500双卧轴搅拌机并进行了部级鉴定。
(2) 1978年以后,中国以经济建设为重点的方针大大促进了中国工程建设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混凝土机械,国外的混凝土机械厂商借机大举挺进中国市场,中国大量购进混凝土机械(国家一部委一次购进搅拌站达20多台套,价值达图4 南方路面机械有限公司生产的模块式混凝土搅拌站图3 韶关新宇建机公司主机为6m 3的双卧轴的混凝土搅拌楼成为当今混凝土搅拌站的主流。
(5) 从2000年开始,国产搅拌站楼的计算机控制系统有了极大的发展,如搅拌站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和远程设备故障在线诊断系统等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而20世纪90年代中期,德国B H S公司和意大利仕柯玛搅拌主机对中国市场的促进,使国产主机有了极大的市场基础。
特别是国家《散装水泥发展“十·五”规划》和2004年建设部等六部委下达的“十·五”期间在全国145个地级市推广商品混凝土的文件,使得中国商品混凝土机械得到空前的发展,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
2008年全年的搅拌站总产量达3500台,加上小型现场搅拌用的设备,总产量达5000台套左右。
其中用在商品混凝土和高铁施工现场的2m 3主机成为主打产品。
3m 3、4m 3的需求量也在增多,5m 3、6m 3为主机的环保型搅拌站也出现在国内的商品混凝土市场,成为中国独特的风景。
通过近10年的努力,中国水泥散装率已达45.8%,2008年生产商品混凝土6.3亿m 3,正规的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达3000多家,加上高铁和国家重点工程现场预拌混海华建厂研制成功了H L50以立轴式J W1000为主机的搅拌楼;1985年,中建二局洛阳建筑工程机械厂仿日本丸友产品,研制了整体移动式25m 3/h的搅拌站。
与此同时,20世纪70年代,为了满足葛洲坝水电工程的需要,郑州水工机械厂生产了4×3000L锥形倾翻式为主机的水工混凝土搅拌楼。
1986-1992年间,长沙建机院分别与郑州水工机械厂、山东省建机厂、上海华建厂、韶关挖掘机厂等合作研制了以双卧轴为主机的悬臂拉铲式搅拌站后,国产搅拌站开始初露锋芒,在建筑混凝土的施工中得到推广应用。
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后给建筑业带来了春天,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使建筑业对混凝土的要求更为严格,施工现场对0.35m 3和0.50m 3的搅拌机提出了砂石料需要计量的要求,这给配料站的发展带来了生机。
当时的陕西省建筑工程机械厂、山东省建筑机械厂、山东方圆集团成了这种产品开发和生产的领头企业,而这种以配料站计量、用皮带机将物料送入搅拌主机的二阶式模式(从25〜240m 3/h),日工株式会社进行现场考察。
除到工厂外,还分别就德国各地和日本不同气候条件下(如到北海道寒冷地带)的使用情况进行论证,最后选择了以日本的产品作为引进消化的对象,这种形式为中国混凝土搅拌站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支持。
1992年,为了使德国的产品引入中国,中国建设机械总公司和韶关挖掘机厂引进了德国EIBA公司的单卧轴主机的搅拌站,搅拌站技术的引进也促使研发条件好的科研院所和企业陆续研制了不同类型、不同型号的搅拌站,并开始在国内推广应用。
(4) 1988年9月,混凝土搅拌与输送机械协会组织了全行业厂长及总工会议,主要议题是动员全行业共同努力,把“一站三车”搞上去,大力推广商品混凝土机械的发展和应用。
由于国内对混凝土搅拌站从20世纪70年代初就开始研制,加上80年代的技术引进,发展“一站三车”基本条件已经具备。
1973年,长沙建机院与上海华建厂合作,研制了以锥形反转出料式混凝土搅拌机为主机的H Z Z15型混凝土搅拌站;1979年,长沙建机院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机械化分院、东北设计院、同济大学和上图6 上海华建厂生产的12m 3拖挂式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图5 上海华建厂生产的HZ15型混凝土搅拌站的涌入,迫使国内企业为应急国内市场的需求,首先从搅拌运输车切入,特别是国家允许有计划的购入大吨位的汽车底盘,为自行设计和制造创造了有利条件。
1982年10月,原上海华东建筑机械厂引进了日本萱场(KAYABA)(株)的生产技术;1983年,原韶关挖掘机厂以技贸结合的方式引进日本极东公司(K Y O K U T O)的制造技术。
到1995年,徐工集团与德国利勃海尔(L i e b h e r r)公司成立了合资企业;2001年,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与西班牙、法国成立了内蒙古北方巴里巴(Bargval)专用车有限公司。
继此之后,辽宁海诺、山东方圆集团等企业分别与德国和意大利的有关公司合作,生产的搅拌运输车满足了市场的需求。
(4) 目前,混凝土搅拌运输车在中国已经是比较成熟的产品,品种型号齐全,小容量的2〜3m 3,大容量为从6〜16m 3。
底盘的品种,除国外进口的日本五十铃和三菱、德国的奔驰、瑞典的沃尔沃外,国产底盘如济南重汽的豪沃,一汽解放、二汽东风等十几种之多,各种拖挂式搅拌运输车也陆续下线。
仅2008年,我国搅拌运输车的年产量达到17000台以上,而年产1000辆以上的企业有上海华建、安徽星马而且经常是候车等料,生产效率极其低下,劳动强度很大。
从20世纪80年代初,1〜1.5t机动翻斗车成为JG型搅拌机主要运料工具,80年代末达到了高潮。
稍大的基建工程的混凝土运输已被陆续进口的搅拌输送车所代替。
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1〜1.5t型机动翻斗车基本上已完成在工地运送混凝土的历史史命。
(2) 我国的混凝土搅拌输送车的研制始于1966年,当时的华东建筑机械厂与长沙建机院(长沙建机所改名为院)合作研制成功JC2型搅拌输送车。
该车以8t黄河牌汽车为底盘、拌筒容量为5.7m 3,是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搅拌运输车,填补了国内空白,1969年开始批量生产。
该车从1966〜1984年由上海华建厂独家生产了18年之久,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内一些企业还用国产解放牌汽车,或拖挂式牵引底盘研制成2〜3m 3的搅拌运输车,但由于不适合于现场施工而未能得到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