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科举
官职制度与科举考试文化常识
![官职制度与科举考试文化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50ffc7a580eb6294dc886c66.png)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A.乡试:科举时代选拔人才的一种考试等级,乡试考中的称举人。黄佐与 祖父都参加过乡试,黄佐考中第一名,取得会元的称号。 B.祭酒:古代飨(xiǎng)食 是酹(lèi)酒祭神的长者,后也用来泛称年 长或地位尊者。汉魏以后多作官职名,如博士祭酒、国子监祭酒等。 C.除服:俗称“脱孝”。封建社会的官员遇父母去世,要求必须服孝期满才 能脱去孝服继续任职。文中指黄佐守丧期满。 D.程朱:指宋朝的程颢、程颐和朱熹,也代指他们发展出来的理学思想体 系,其主要内有“天理”说和“格物致知”论。
官职制度与科举考试文化常识
官职制度
一、古代官职 (一)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
1.中央官制。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太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 后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 (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宋代中 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省、尚书省遂 废。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 为首辅(即宰相)。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 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 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 场中的佳话。明代连中三元者仅洪武年间的黄观和 正统年间的商辂(lù)二人而已。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 考试者,称为进士。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先 后分为院试、会试、乡试、殿试。 B.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入中央、府、州、县 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 C.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 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D地.正明谥位确、,的次清序科古人应举代死为分皇:为后院三试帝所甲、、加。乡一贵试的甲、族带三会、人有试,、大褒即殿臣状贬试元、。意、杰义榜眼出的和官称探员花号,或。赐其进士他及有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官职](https://img.taocdn.com/s3/m/21447940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5e.png)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官职在古代中国,科举是一种选拨官员的制度,而科举考试的官职对于官员的身份和地位非常重要。
下面将介绍一些科举官职及其分类,以及它们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科举官职分为两类,分别是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
中央官职是指在朝廷中服职的官员,地方官职则是指在地方政府中服职的官员。
首先是中央官职。
其中最高级别的官职是九品中正(九品以上均为贵族),九品中正是指名列九品官员之首的中央官员。
其下分别是八品、七品、六品、五品、四品、三品、二品和一品。
一品官员是最高级别的中央官员,除了一品官员外,其他官员的级别又可以按照等级分为正品、副品、从品、宣品和散品。
九品中正及九品以下的官员,主要负责各种行政事务和管理工作。
他们可以担任朝廷的重要官职,如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工部尚书、户部尚书、礼部侍郎、吏部侍郎等。
而一品官员则是朝廷中的高级官员,他们通常担任重要的决策职位和监察职位。
如宰相,辅助皇帝处理朝政,掌握政权;都察院大学士,负责对朝廷及地方官员进行监察;三公等。
除了中央官职,古代中国还设有地方官职。
地方官职主要是负责具体的地方行政管理和治安维护。
根据不同的地方行政级别,地方官职可以分为府、州、县、乡等不同级别。
府级官员一般由京官担任,具有较高的地位和权力。
而地方官员则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晋升。
科举考试对于官职的选拔至关重要。
在科举考试中,考生需要通过不同的等级科举考试,才能晋升到下一个更高的官职。
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包括经义考试和策论考试。
经义考试主要考察考生对经典文献的理解和识记能力,而策论考试则主要考察考生对时事的了解和应用能力。
考生通过多次科举考试的选拔,最终可以晋升到不同的官职。
官职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官职不仅决定了官员的身份和地位,还决定了他们在朝廷和地方政府中的权力和责任。
高级官员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和更大的权力,可以参与决策和管理国家事务。
而低级官员则主要负责具体的行政工作和管理任务。
高中语文:官职科举类文常
![高中语文:官职科举类文常](https://img.taocdn.com/s3/m/739bd44d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05.png)
官职、科举类文化常识微专题1. 晋侯、秦伯围郑。
(《烛之武退秦师》)侯、伯:春秋时期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两种。
爵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2. 毋内诸侯。
(《鸿门宴》)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
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
周制,诸侯名义上须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
此处指其他率兵攻秦的人。
3.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鸿门宴》)左尹:楚国官名。
又有右尹。
位次于令尹,为楚国之卿。
4. 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鸿门宴》)都尉:秦汉时期重要的高级武官。
都尉一职最早出现在战国后期。
西汉时期,都尉一职的含义不断扩大,并逐步扩大成为一个都尉体系。
东汉后,都尉的地位不断下降,到魏晋时期,都尉的品级主要在第五品至第七品之间,总体地位呈明显下降趋势,而且职务虚化。
5. 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
(《孔雀东南飞》)丞:封建时代多为辅佐主要官员做事的官吏。
6.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琵琶行》)左迁:贬官,降职。
犹言下迁。
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宋代戴埴《鼠璞》:“汉以右为尊,谓贬秩为左迁,仕诸侯为左官,居高位为右职。
”后世沿用之。
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司马:官名。
相传商代已置,掌管军政和军赋,职权大小不定。
汉武帝时,为掌管军事之职。
隋唐时是州郡太守的属官。
7. 谪居卧病浔阳城。
(《琵琶行》)谪:封建时代特指官吏降职,调往边远地区,如谪迁、谪降、谪戍、谪居和贬谪等都指贬官。
8. 名属教坊第一部。
(《琵琶行》)教坊:唐高祖时置内教坊于禁中,其官吏掌教习音乐,属太常寺。
武则天如意元年,改为云韶府,以宦官为使。
玄宗开元二年,又置内教坊于蓬莱宫侧,京都置左右教坊,掌俳优杂技,教习俗乐,以宦官为教坊使,后不再属太常寺。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科举(精华)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科举(精华)](https://img.taocdn.com/s3/m/577ef73dcfc789eb172dc893.png)
古代文化常识四:科举、官职1、科举汉代:征辟(bì)和荐举制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公车特征拜郎中。
”(《张衡传》)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叫“孝廉。
”“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魏晋: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吏选拔制度。
东汉220年,曹丕用吏部尚书陈群建议,立九品官人之法。
它的主要内容是,在各州郡选择贤有识见、有名望,善识别人才的官员任“中正”,查访评定州郡人士,将他们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
曹芳时,司马懿当国,于各州加置大中正,遂有大、小中正之别。
但是这种制度执行到后来就演变成只从名门望族中选拔官吏,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隋朝时这种制度被废止。
隋唐以后:科举制。
考试内容:八股文(时文、制艺)。
同年;考试后,同榜录取的叫“同年”。
明清时代科举情况:院试(童试)乡试(秋闱)会试(春殿试(廷试)闱)时间每年一次三年一次,常在秋季八月三年一次,乡试后第二年春三月三年一次,会试后。
初为五月,后定在四月二十一日地点府、州或县省城礼部初:天安门后:保和殿应考者儒生、童生秀才、监生举人贡士主考者省提督、学政、知县皇帝派主考礼部主持皇帝主持考试内容除经、史、时务外,主考八股文和试帖诗同左同左策问录取后获称号、等级、授官生员(或称庠生,俗称秀才),考中秀才后才叫“进学”,进学前统称童生。
举人(前五名称经魁,第一名称解(jiè)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举人可任知县、教职、学官。
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统称进士。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前三名叫状元、榜眼、探花。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若干名)。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若干名)状元:又称殿元、鼎元。
历史上获状元称号的有一千多人。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20039c48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36.png)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它在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科举制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汉代,直到1905年清朝废止为止,共有1300多年的历史。
科举制度的起源是为了选拔具有才学的官员,以维持社会秩序和帝国的稳定。
在古代中国,社会地位是与科举成绩有关的,通过考取功名,一个人可以从平民阶层进入士人阶级,有机会成为高级官员甚至能上升到王朝的最高统治者。
科举考试分为三个等级:乡试、会试和殿试。
考生在家乡的乡试中进行文化的考核,合格者可以参加会试,在会试中进行文化和政治的考核,合格者可以参加殿试,在殿试中进行文化、政治和答辩的考核。
最终通过殿试的考生被授予功名,获得官职。
这种制度保证了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考试,在其中一种程度上实现了社会的公平与民主。
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考试的内容通常包括文学、历史、哲学和政治等方面的知识,这促使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各个领域的研究和深入思考。
科举考试成为了古代知识分子学习和发展自身才能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留下了众多杰出文人的名字,如欧阳修、苏轼、王阳明等。
其次,科举制度培养了大量有才学的官员,为国家治理提供了人才的保障。
科举制度使得大批人才有机会参与政治事务,不再仅仅依靠出身或财富,这为王朝和朝廷增加了许多能干的官员。
这些官员在政治决策、行政管理和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国家的繁荣和进步。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科举制度导致了文官的垄断。
由于科举制度只考察文化才能,而忽视了实际能力和经验的重要性,因此官员往往只注重书本知识而忽视实践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官僚主义和偏颇的政策决策。
其次,科举制度在选拔官员时往往注重文化和政治知识,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这导致了官僚主义和体制僵化。
最后,科举制度依赖于考试系统,这种形式的选拔容易产生腐败和偏袒,有时甚至让考官和考生之间发生勾结和利益交换,从而败坏了考试的公正性和公平性。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官职制、姓名称谓2017 (2)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官职制、姓名称谓2017 (2)](https://img.taocdn.com/s3/m/fb97561cbcd126fff7050b53.png)
庙号≠谥号 如康熙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 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庙号:清圣祖
孝庄谥号: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 文皇后
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 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一般由 皇帝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 位后首创年号。
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
其表德之字。后因称字为表字。
“始生三月而加名”
——《周礼》 “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
公文场合,自称,蔑称,
——《礼记》
上对下,长对晚等
他人敬称:上对下,下对上,平辈间
2、号
号
自号
谥号
庙号
(年号)
谥号:分为官谥和私谥,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 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 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 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特征:君王为某某帝,后妃为某某后妃,大臣为评价词。
贡士
会元
皇宫(会试 皇帝 同年四月)
进士及第 (一甲,3人)
状元
榜眼
进士出身
(鼎元)
(二甲,若干)
同进士出身
传胪
(三甲,若干)
探花
二、官职制度
1、政府机构 “三公九卿”
太尉 (军事)
皇帝
丞相 (行政)
御使大夫 (监察)
奉常 郎中令 卫尉 太仆 廷尉
(宗庙 (宫殿 (宫门 (马 (司法 礼仪) 警卫) 警卫) 政) 审判)
古代文化常识专题
——做一个有素养的中国人
一、科举制度
1、含义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 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创始于隋朝, 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 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 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 远的影响。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考试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考试](https://img.taocdn.com/s3/m/b4f54fefee06eff9aff8070e.png)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科举考试1. 科举历史“科举”为分科举人之意。
我国真正的科举制度始于隋文帝杨坚,继行于隋炀帝杨广。
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爱好文学,置进士科,以“试策”取士,这是后代科举考试文字的开始,又设明经科,这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了。
从史书上看,杨广推广科举选仕制度,并非是政治作秀。
当年确实是出于选拔优秀人才的需要。
到了唐代,科举场上走出了“状元”。
进士第一就是状元,用今天的话来说是考场上的冠军。
这一至今仍充满魅力和活力并为众人羡慕的名词,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武则天的发明和创造。
此后,“状元”就成了优秀学子的代名词。
具体说,古代“高考”成绩分三等:一二三甲。
一甲只取三名。
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称“三鼎甲”,都赐“进士及第”;二甲取若干名(根据官场需要),都赐“进士出身”;三甲取若干名,都赐“同进士出身”。
古代科举考试的规矩很多,而且相当复杂。
完整程序有乡试、会试、廷试,即地方、中央、皇帝三级考试。
大家熟知的,是考试地点设在各省的乡试。
乡试也称乡闱,通过乡试即为“中举”,成为举人。
从形式来说,乡试可以看成是古代中国的“全国普通高校统一考试”。
2. 科举制度的考试等级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
(1)院试未考中前叫“童生”“童子”。
考中后称“生员”“秀才”。
(2)乡试每三年考一次,参考者秀才,及格者员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考期在八月,故又称“秋闱”。
(3)会试是在乡试的基础上开展的。
时间是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天,地点京城礼部官衙,考中后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4)殿试由皇帝主持考试,考中了就叫进士。
贡士才有参考资格。
殿试分三甲(三等)录取。
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殿试第一名叫状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
3.科举的文武分科如同现在名列前茅不容易一样,古代的状元更难考取。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官职制姓名称谓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官职制姓名称谓](https://img.taocdn.com/s3/m/9a13d581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a1c9872.png)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官职制、姓名称谓一、科举制科举制,又称科考制,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官僚的方式。
早在汉初,即有官吏选拔制度。
但真正被称为“科举制”的,要追溯到唐朝时期。
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年-741年),颁布了《永徽礼》、《律历志》、《大宝律》等法令,明文规定要按科举方式选拔官员。
唐代科举制的大体框架被南宋继承,逐渐发展完善,并一直沿用至清朝灭亡。
科举制分为三个阶段: 乡试、会试、殿试。
乡试,是初步选拔有学问的人才,由地方政府主持考试,所以又叫省试。
参加乡试的考生大约是近二十岁的年轻人,只要是男性,且不是刑满之人或负债累累者,都可以参加。
会试,是选拔具体贴近政治和文化的人才。
由朝廷在太学(初称国子监,唐初改为太学)中主持考试,所以又称阁试。
唐代规定,会试考取得一等者称雍元公,在武经殿接受皇帝格致,第二名赐秘书省正字,第三名赐秘书丞正字,第四名赐东阁大学士,这些都是掌握朝廷大权的重要职位。
殿试,是用以确定最终中央官员的选拔方法。
选拔的对象是通过乡试和会试的人才,由皇帝亲自主持,考完之后按分数高低确定等第徵召为文臣官员。
殿试分一甲、二甲、三甲,而一甲是最高等级。
以科举殿试名列第一的人被称为“状元”,排名第二被称为“榜眼”,排名第三被称为“探花”。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制度的更迭,科举制也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
但不可否认的是,它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思想。
二、官职制中国历史上的官职制,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和完善当中。
唐代时期官职制度相对完整,十分严格,对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唐朝时期,官职分为“品”和“阶”,品表示官职的等级高低,阶表示进入这个品级所需的特定工夫。
品的分法是九品官员,而阶的分法则由一到九共九阶。
按照规定,学士选任为员外郎后,必须为郎中工作至少两年,期满后才能被提升为太子右丞。
唐代官职制度的最高峰是三省六部,分别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户部和官县部。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官职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官职](https://img.taocdn.com/s3/m/4a465694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6f.png)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官职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被广泛运用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
科举制度的核心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以期能选出品德高尚、才华出众的官员,以促进社会稳定和国家治理。
在古代中国,科举官职一般指的是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功名后所任职的官员。
大致可以分为进士、举人和秀才三个等级。
首先是进士,进士是科举制度中最高级别的官员。
进士考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难的考试,合格者可以进入国家高级机构和高级官府。
进士分为三元及第、二元及第和一元及第,其中以三元及第的称号最为荣耀。
其次是举人,举人是中级别的官员,也是科举制度的关键环节。
举人考试一般每三年举行一次,是为选拔出将来可以进士考试的人才。
合格者可以选担任县官或地方机构中的中级官员。
再次是秀才,秀才是科举制度中的低级别官员,称为“擢用”。
秀才考试一般每年举行一次,是为选拔县级机构中的文职官员或者做为地方教育机构的教员。
合格者可以选担任县级机构中的低级官员或者地方教员。
除了进士、举人和秀才三个等级,还有一些特殊的官职可供选择。
比如,庶吉士是进士考试中考取九十余名次的考生,他们负责撰写文章和作为皇帝的谋士。
翰林院士和编修是皇帝身边的重要官员,负责起草、校勘和编撰重要文件。
科举官职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官职的人有着极大的特权,不但可以享受权利和财富,还能实现社会地位的提升和荣誉的增加。
科举官职也被认为是社会成功和家族荣耀的象征。
然而,科举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其一,科举考试只重视文化学识,对于才艺和实践能力并不关注,导致文人专制和功利思想的滋生。
其二,科举制度存在贪污腐败、买官卖官等问题,使得人才选拔不公平。
其三,科举制度的存在妨碍了社会的流动与发展,使得社会阶级固化,阻碍了社会变革和进步。
总之,古代中国的科举官职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科举官职一般分为进士、举人和秀才三个等级,以及一些特殊的官职。
科举官职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古代文化常识:职官、科举
![古代文化常识:职官、科举](https://img.taocdn.com/s3/m/ae443423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d3.png)
古代文化常识:职官、科举1.皇帝: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建立秦王朝,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称“始皇帝”。
此后,皇帝便成为历代君主的名称。
直至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的统治后,才废止。
2.天子:旧称统治天下的帝王为“天子”。
商称帝,周称王,秦以后称皇帝。
《木兰诗》中“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中的“天子”与“可汗”互文,则为古代少数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3.丞相:“丞”与“承”通,丞相就是承君主的意旨来处理国家事务的人。
始置于战国,为百官之长,是封建官僚组织中的最高官职,根据皇帝旨意,综理全国政务。
又称为相国。
清代则专指任大学士者。
4.御史大夫:秦、汉时为仅次于丞相的中央最高长官,主要职务为监察、执法,兼掌重要文书图籍,相当于皇帝的秘书长。
战国时称御史,为记事兼纠察的职官。
西汉时为三公之一,丞相缺位时,往往以御史大夫代理,相当于副丞相。
汉武帝临死前,曾任命桑弘羊为御史大夫。
后改称大司空。
魏晋以后,御史大夫不参掌中枢机密,专掌监察、执法,为御史台的长官。
明代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御史大夫之名遂废。
5.令尹:春秋战国时楚国的最高官职,掌军政大权,相当于其他各国的“相”。
又,明清时也称知县为令尹。
6.枢密院:封建时代的官署,始建于五代。
宋朝时主要管理军事机密和边防等事,与中书省并称“两府”,同为最高国务机关。
明代废除。
7.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长官分别为中书令、侍中、尚书令。
按唐制,三省同为最高国务机构,一般是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实际上是三省长官共同负责的中枢机构。
8.中书省:魏晋时始设。
是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
在唐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为中央行政的总汇。
9.门下省:东汉时始设侍中寺,晋朝称门下省。
唐时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奏章,有封驳之权。
10.尚书省:东汉时始设。
唐代尚书省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明清各部均直接对君主负责,遂不设尚书省。
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科举
![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科举](https://img.taocdn.com/s3/m/b22c5dd40029bd64793e2c71.png)
2、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 黜:废掉官职 免:罢免 夺:削除 废:废弃不用
3、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 如:旋升宁夏道。《谭嗣同》 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 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加:加封,在原来官衔上加上某种荣衔,可享受某种特权。
名。 D.古代以水南、山北为“阳”,以水北、山南为“阴。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布衣”是对百姓的称呼,与之类似的还有:黎民、庶民、苍生等。 B.“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如《师说)中
有“士大夫之族”。 C.《昌黎先生文集》是韩愈的作品集,这是以籍贯命名其文集。 D.“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如《赤壁之战》中“江表英豪,咸归附
D.“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为“社”,谷神叫“稷”。后来就以 “社稷”代称国家。
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鸿门宴》中有“沛公奉卮酒为寿”一句,这句话中的“寿”与现代汉语 中的“寿”含义有所不同,应该是指敬酒献物,祝人长寿的意思。 B.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中的“豆蔻”常用来指孩 子,“豆蔻年华”指的是孩子未成年,十三四岁。 C.“三从四德”是封建社会奴役妇女的精神枷锁,“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 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女言、妇容、妇功。 D.一个季度中的三个月可以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如《古诗十九首)中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中的“孟冬”指冬季的第一个月。
D.《鸿门宴》中“竖子不足与谋”一句中的“竖子”是骂人的话,相当 于今天的“小子”。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科举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科举](https://img.taocdn.com/s3/m/bf9e4560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518cece.png)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科举古代中国是一个官僚制度非常严密的国家。
官职制度和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
一、官职制度在古代中国,官职是代表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官职被划分为多个等级,不同的官职享有不同的特权和待遇。
1.中央官职:最高官职是皇帝的官职,主要有内阁成员、内外宰相、尚书令等高级官员。
他们参与国家重大决策,直接侍奉皇帝。
2.地方官职:地方官职包括巡抚、督抚、知府等。
他们负责管理行政、司法和军事等事务。
3.军事官职:军事官职主要负责统领军队。
军事官职等级较高的有统帅、将军,等级较低的有校尉、队正等。
4.文职官职:文职官职主要负责行政事务。
文职官职等级较高的有大学士、卿大夫,等级较低的有主事、员外郎等。
5.监察官职:监察官职主要负责监察官僚系统的运行。
监察官职等级不高,但拥有极大的权力。
二、科举制度1.科举的起源: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士人选拔制度的一种形式。
早在汉代,科举就已经存在,唐代开始形成科举制度。
到了宋代,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并成为封建社会中选拔政治人才的主要途径。
2.科举的目的:科举制度的主要目的是选拔政治人才。
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出品德高尚、才华出众的人才,以推动国家的发展。
3.科举的选拔过程:科举分为三个阶段: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由县、州、郡逐级选拔士人,取得乡试的人可以参加会试。
会试:由省级政府举行的考试,通过会试的人可以进入殿试。
殿试:由皇帝亲自参与,成为官员的最后一道考核。
4.科举考试的科目:科举考试的科目包括诗词、文章、策论等。
考试主要考察学生的文学水平、才智和思维能力。
5.科举的影响:科举制度促进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发展。
科举制度鼓励人们努力学习,提高文化素质,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繁荣。
此外,科举制度也使得地位较低的人有机会通过努力获得高官厚禄,促进了社会的流动性。
总之,古代中国的官职制度和科举制度是古代文化的精华之一、官职制度体现了权力的分工和等级,科举制度则是选拔政治人才的重要途径。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20814746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f1ecd12.png)
科举制度■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
《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
《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 è)元。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科举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科举](https://img.taocdn.com/s3/m/81c77f25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7a.png)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之官职科举官职: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官职是由朝廷任命的。
官职从低到高,可分为九品官、六部官和九卿等。
九品官:九品官是指从九品中正到九品左右丞等职位。
九品官大多是地方上的官员,管理城市、乡村、兵部等部门。
六部官:六部官是指从正五品卿到正九品员外郎等职位,六部官负责朝廷的各个行政部门,分别为吏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和户部。
九卿:九卿是指从御史中丞到殿中侍御史等职位,九卿是朝廷最高级别的官员,负责监察朝廷的各个部门。
科举:科举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选拔人才的制度,也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核心。
科举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课举、会试和殿试。
课举:课举是科举制度的第一步,也是选拔人才的第一层筛选。
凡是有志于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首先要通过课举考试,获得资格参加科举考试。
课举考试主要测试考生的基础知识和能力。
会试:会试是科举制度的第二步,也是选拔人才的第二层筛选。
凡是通过课举考试的考生,可以参加会试考试。
会试考试一般在省级城市进行,考试内容包括经义、史书等。
会试由主考官负责,考生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试题。
殿试:殿试是科举制度的最后一步,也是选拔人才的最后一层筛选。
凡是通过会试考试的考生,可以参加殿试考试。
殿试考试在京城进行,考试内容包括经义、史书、诗文等。
殿试的主考官是皇帝亲自主持。
在殿试中表现优秀的考生有机会被授予功名。
官职与科举的关系:总结: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官职科举是重要的制度,它不仅是选拔人才的途径,也是晋升官职的通道。
官职和科举相互关联,相互促进,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通过了解官职科举,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和发展历程。
古代科举制度文学常识
![古代科举制度文学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9d8dfdbc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f5.png)
古代科举制度文学常识简介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文官的制度。
在这个制度下,通过一系列考试来选拔人才,从而培养和选拔出各级别的官员。
这个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持续了近1300年,对中国的文化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古代科举制度对文学的常识。
科举制度的起源古代科举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南朝时期的梁武帝时代(502年-549年)。
梁武帝制定了一套考试制度,以选拔优秀的人才为官。
此后,这种制度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成为唐代后期至清代废除的中国古代官方主要的选拔文官的方式。
科举考试的内容古代科举制度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经部考试和明经考试。
经部考试是科举制度中的第一关。
考生需要在经学方面有一定的基础,掌握经书的内容,包括《论语》、《孟子》、《大学》等。
这一关的考试主要考察对经典文献的理解和诠释能力。
明经考试是科举制度中的第二关。
这一关的考试主要考察对经学的应用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考生需要写出能够分析、评论经典文献的文章,以展示自己的学识和才华。
科举制度对文学的影响古代科举制度对文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和发展科举制度为文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
为了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考生们需要有扎实的文学功底,能够写出优秀的文章。
这些考生们的作品不仅仅是为了考试,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部分,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和发展。
2. 塑造了文学的风格和主题科举制度要求考生能够写出精彩的文章,这对文学的风格和主题产生了影响。
科举考试中,往往提供一些特定的题目,如议论某个观点、分析某个问题等。
这些题目鼓励了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探讨,塑造了文学的风格和主题。
3. 形成了文人的社会地位通过科举制度考中进士后,考生将获得官职,并成为文官。
这些文官们享受着相对较高的社会地位。
他们在文化和政治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力,成为文艺、文学的主要执牛耳者。
这种社会地位的确立,使得文人在文学创作方面具有了更大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54f2a357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40.png)
古代文化常识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选拔官僚的考试制度,起源于隋朝,于唐朝,最盛行于宋朝,明朝废止。
这一制度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官僚体制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中国的政治、教育、文化乃至社会结构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科举制度的基本原则是以文化程度来选拔官员,以考试来评定人的才能与品德。
在科举制度下,每隔三年举行一次乡试,各地优秀的士子进入省级的会试,通过之后才有资格参加最高级的殿试,殿试合格者即可成为进士。
进士经过礼部审查后,可以直接进入朝廷担任高级文官职位。
科举制度追求的是文化的卓越和能力的优秀,是一种相对公平公正的选拔制度。
科举制度的出现,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原因。
隋朝以前,中国的官员一般是由世袭的贵族和权贵所控制,没有公正的选拔机制,导致政治腐败和社会不稳定。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隋文帝杨坚在隋朝初年实行了科举制度。
唐朝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并将其推广到全国范围内。
科举制度的出现,既是对贵族和权贵的一种限制,也是对人才选拔的一种民主化尝试。
科举制度对古代中国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科举制度使得社会上的士人有了机会通过考试获得官职,不再受到身份出身的限制,这大大提高了社会的流动性和公平性。
科举制度打破了贵族和权贵垄断政治的现象,使得社会上的士人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升迁,从而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社会结构。
其次,科举制度加强了对国家事务的管理和文化教育的推动。
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官员,一般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教育背景,对于国家的治理和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科举制度充分发挥了教育的作用,使得古代中国培养了大量的文化人才。
同时,科举制度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第一,科举制度过于注重文化的学习和应试能力,忽略了对实践和实际能力的考核,导致一些官员在管理和处理实际问题上不够灵活和有效。
第二,科举制度只选拔了文科人才,而忽视了理科和工程技术等领域的人才,这限制了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古代文化常识之 科举官职介绍
![古代文化常识之 科举官职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d1ace041f12d2af90242e6a7.png)
中国文化常识之
(一)科举制度的概念
科举制,即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考 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取士而得名。 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 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 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二)科举制度的发展历程
1、科举制的创立:隋朝 (1)背景: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不利于选拔有真才实学的 人做官,为改变此弊端,隋朝创立了一种新的选官制度。 (2)创立: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 正式设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科举制的完善:唐朝 完善措施:唐太宗时,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科目;武则 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 诗赋成为进士科的考试内容。 3、科举制度的演变: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科举考试只 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据指定的观点答卷,不 准发挥自己的见解。 4、科举制度的废除: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推行学校教育, 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金榜】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 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 就称金榜题名。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训俭示康》:“同年 曰:‘君赐不可违也。’” 桂榜:乡中试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 又称桂榜。 杏榜:为公布会试考中者而发的榜。因为当时正值阳春四月,杏花 绽放,故称“杏榜”。会试放榜,可谓“杏榜题名”。
【助教】学官名。是国子监或太学的学官,协助国子祭酒和国子博士教授 生徒,又称国子助教。
【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荐举有考察、推举 的意思,又叫察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 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 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 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东汉避刘秀讳, 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自上而下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 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 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 “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完整版)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4b051f3e25c52cc58bd6bed5.png)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大全一、科举教育1、科举制度概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它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时1300余年,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官制史角度看,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巨大进步。
它所坚持的是“自由报名,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
它给中小地主阶级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士”。
它逐步成为一种僵化的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已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
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也就是历史的大势所趋。
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终于宣告结束。
但客观而论,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中,科举制的进步作用也是不容否定的。
2、科举前选拔官员【荐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荐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察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
《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征辟】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3.科举制名称【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二、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 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 安侯列传》 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 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 贡禹传〉 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 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 三、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 《元史。贾鲁传》 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 《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 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 李白《与韩荆州书》 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 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
故 宫 军 机 处
和官职有关的:
• • • • • • • 1、表示推荐官职的: 2、表示授予官职的: 3、表示提升官职的: 4、表示降职罢免的: 5、表示调动官职的: 6、表示兼职、代理的: 7、表示征召的:
• 一、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 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 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 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 拜:授予官职。如: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 相如列传》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 衡传》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延、至 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元史。贾鲁传》
• 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 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 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 三元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 名曰状元或状头。 • 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 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 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 探花宴。
• 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 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 士称为“雁塔题名”。
• 清流和浊流统称为流内。
• 而通过别的途径当官的称流外;有 一定才学而无法出仕的就是今天相
沿成习后所说的不入流。
• 在官场上,清流看不起浊流,流内 看不起流外。
• 盛唐与白居易齐名的 大诗人元稹 自幼聪颖,博闻强记,十五岁举明 经科及第,但唐代重进士轻明经, 元稹交结宦官才在朝中做个知制诰, 受到以牛僧儒为首的清流的鄙视。 • 一次朝官们在 一起吃瓜,有苍蝇 飞来,武儒衡挥扇驱蝇,看了元稹 一眼,说:“这东西从哪里飞来?”
• 三甲则赐“同进士出身”。 • 二、 三甲第一名一般称为“传胪”。
• 殿试只用来定出名次,能参加的贡 士通常都能成为进士,不会再有落 第的情况。
• 能中进士便是功名的尽头,不能重 考以求获得更高的名次。
• 能够一身兼解元、会元、状元的, 就是“连中三元”。 • 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 十六人。
• ④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
教育行政长官。荀子曾三任稷下学 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 第二天参加 殿试的贡士须于黎明 时分到殿后的丹陛下排队等候,领 取宫饼一包;文武百官则分立两旁。
• 随后,皇帝在一片管弦丝竹声中升 殿,大学士从殿内黄案上捧出试题, 授予礼部官员,再由礼部官员放到
殿外的黄案上。
• 文武百官及考生参赞礼拜后,礼部
官员才开始散发题纸。
• 题纸用宣纸裱成,极为考究。每页 长四十公分,宽十二公分,有红线 直格,每行规定写二十四字,要求 每个字都要书写工整。 • 考生逐一跪接题纸后,到自己的座 位上开始答题。 • 按规定凌晨入场,日落交卷。
•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四月, 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 士。 • 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 王制》篇, 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 • 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 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 试策。
• 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
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
度,但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者紧 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士史上新
三、明清的内阁制
2.清代仍设内阁大学士,不设丞相。各处 官员所呈奏章,先由内阁代拟批旨,再呈皇 帝审处,皇帝诏令由内阁下达六部执行。
内 阁 大 学 士 徐 光 启
三、明清的内阁制
3.清雍正时为加强皇权,设军机处,草拟和转 达皇帝旨意,处置军国要务,内阁形同虚设。军 机处的设立与运作,既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和确保 机密,也为了削弱群臣议政的权力,皇权专制因 此达到顶峰。
古代文化常识之 官职科举
• 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 •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 • 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 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 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 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 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 替九品中正制。
• 据史载,开皇三年(583年)正月, 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
8、表示“执掌、主持”的: 知、行、主、典、当 • 9、和官职有关的其他词语: • 下车: 官员初到任 • 致仕: 退休 • 乞骸骨:请求告老还乡 • 休沐、出沐、归沐:官吏例行休假 • 用事:执掌政权 • 视事:治事、任职 • 听事:(1)处理政务 • (2)厅堂,又叫“厅事”
你知道古代哪些文官称呼
• ⑤节度使。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 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旋改称都督, 惟朔方仍称总管,边州别置经略使, 有屯田州置营田使。唐代开始设立的 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 以旌节,故称。 • ⑥刺史。掌管一州的军政大权。刺, 检举不法;史,皇帝所使。
你知道古代哪些教育方面称呼
• ①教授。府掌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 教育厅长。 • ②太子太傅。官名。太子的师傅。 • ③学官。掌握学校教育的教官。宋以后 用泛称各级儒学的教授、教谕等。明 清两代,学官规定有不同等级的名目, 府学称教授,州学称学正,县学称教谕, 各设训导的副职。负责在学生员的管理 教育。亦称“教官”,别称“广文”。
• 六、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兼:兼任。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指南录〉后序》 领:兼任。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 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 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奋武将军。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署:代理、暂任。如:太守奇之,署守属 监狱。《汉书。王尊传》 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 《刘公嘉话》 判: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 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隋唐三省六部制
宋元继承三省制
宋代的宰相遇事须以札子向皇帝请旨,宰 相听命执行,权力小于唐代。
4朝以中书省总理政务,枢密院执掌兵权。中书 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关。
中书省印
三、明清的内阁制
1.朱元璋撤中书省,废丞相,一切政务统归六部, 由皇帝亲自辖制,传统的宰相制度从此废除。明成 祖时命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预机务,因该机 构设在宫廷,故称内阁。 明 太 祖 朱 元 璋
市市长。 • ⑥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
• ⑦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 副县长。 • ⑧侍郎。宿卫侍从皇帝的官员。中央警卫 局官员,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 各部要职。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代。 尊称医生为郎中是南方方言,由唐末五代 后官衔泛滥所致。
你知道古代哪些武官称呼
• ①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 脑。相当于国防部长。 • ②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相 当于元帅军衎。 • ③都督。是中国古代军事长官的一种,兴 于三国,其后发展成为地方军事长官,明 以后成为中央军事长官。民国初年各省也 设有都督,兼管民政。 •
• 唐代进士科试以诗赋为主,自齐、 梁、陈、隋以来,文士都爱吟诗作 赋,因此一般都应进士科,以表现 自己的才能。 • 现代人说科举时代的读书人只会 “读死书”,这种说法实际上不应 该包括进士科,而且读死书的人也 是绝对考不取进士的。
•
• 唐代官员,进士出身的称清流,多 做朝官。 • 明经等其它科考出身的称浊流,也 有做朝官的。
夹带
中央官制变迁
一、秦汉的三公制
秦朝中央设丞相、太 尉、御史大夫,为中央政 府最高官员,并称三公, 位同后世的宰相。
秦朝较为完备的中央官职
秦行政机构示意图
皇帝
太尉 丞相 郡 县 御史大夫
二、隋唐宋元的三省制
1.隋唐建立以三省六部为主体结构的 中央官制。三省尚书省、中书省和门 下省,其职责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 审核,尚书省执行。 2.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 工六部,分掌管官吏任免、军事、赋 税、财政;司法、科举、学校、工程、 水利、交通等,“六部”之名沿用到 清末。
• ④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 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 蒋琬。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 的幕僚,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后汉 书》著者范晔曾任刘裕第四子刘义康的参 军。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如杜甫 曾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华州司功曹参军, 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户曹参军。
• 殿试由皇帝主持和出题,亦由皇帝
钦定前十名的次序。
• 殿试只考一题,考的是对策,为期 一天。 • 录取名单称为“甲榜”, 又称 “金榜”。分为三甲: • 一甲只有三人,第一名状元、第二 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赐“进士及 第”。
• 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王维都是经 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 二甲多人,赐“进士出身”。
的一页。
• 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
• 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承袭了 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 了进一步的完善。
• 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 两类。
• 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 唐朝许多宰相、诗人都是进士出身。 如贺知章、王勃、宋之问、王昌龄、 王维、岑参、韩愈、 刘禹锡、白 居易、柳宗元、杜牧等。
• 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 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
• 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 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 正字”。
•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 • 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 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 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 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