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实践观的理论渊源

合集下载

马克思实践观的历史溯源和当代价值

马克思实践观的历史溯源和当代价值

马克思实践观的历史溯源和当代价值马克思实践观的历史溯源始于19世纪中叶,当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产阶级思想进行批判,并试图发展一种科学的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了人的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和终点的观点,进一步阐述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认为,人们通过实践来改造世界和改造自身,通过实践来获取和发展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

这一思想开创了实践观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实践观的历史溯源还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中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认为,真理是通过对理念的思索获得的,而这种思索是通过实践活动得出的。

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幸福和真理。

在中国哲学中,实践观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儒家强调实践是达到仁德境界的重要途径,通过实践来培养和实践个人的道德品质。

佛家和道家也都强调实践的重要性,通过身心修持和内观实践来实现解脱和达到自我超越的境界。

马克思实践观的当代价值不可忽视。

马克思实践观强调了实践对于认识的重要性,对于当代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科学研究中,通过实践来进行实验和观察,才能获得真实的数据和结论。

在教育教学中,强调师生互动和实践操作,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马克思实践观还有重要的社会和政治意义。

实践观强调了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参与决策的权利,对于民主政治的构建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通过实践观,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和和谐发展。

马克思实践观还对于解决当前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实践观强调把认识和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实践活动来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在当前面临的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生态环境等问题中,通过实践来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马克思实践观的历史溯源和当代价值是一个悠久而丰富的话题。

马克思实践观不仅对于认识论和哲学有重要启示意义,同时也为当代科学研究、社会政治和问题解决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支持。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第一、马克思实践观产生的历史渊源实践属于人的活动。

在欧洲哲学史上,古希腊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中都提出过实践概念和一些富有启发性的见解。

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西方哲学史上思想家的实践思想,提出了自己的创见。

这是西方传统文化传承的必然,同时也奠定了马克思现代哲学的关键性理论基础。

实践范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时期。

在推崇德性论的时,苏格拉底把德尔菲神庙的铭句“认识你自己”作为自己研究哲学的基本要求。

也正因如此,苏格拉底叩开了实践的大门。

苏格拉底强调,要想生活往好的方向转变,必须学会运用善的理论来指导生活。

柏拉图把注重将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相结合,他的实践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对于社会的理想和教育思想当中。

到了法律篇,柏拉图开始注重研究政治实践。

柏拉图的实践思想和他的社会阶层理论之间有着密切联系。

于是他的理论便具有了明显的阶级倾向。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深受柏拉图的影响,亚里士多德的实践科学研究主要包括:实践的伦理学、政治学。

在实践科学中,亚里士多德第一次将实践视为一个范畴来看待。

并阐述了实践的内涵和意义。

每一个哲学范畴的形成都有自己的历史,实践范畴也是如此。

实践范畴直到亚里士多德才形成了一个关于人的行为的概念。

在亚里士多德之前,实践这一概念只是被视为一个常识性概念,尚未进入西方哲学领域。

近代早期的实践思想主要是将实践视为一种认识的方式与手段,认为实践能够为认识提供方式、方法,能够为进一步揭示事物的内涵和本质以及认识自然提供手段。

这一时期的哲学家认为,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够真正实现对事物的认识,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是人们进行认识的前提和基础,其中培根的实践思想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培根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手段这是由科学认识的任务所决定的。

揭示出自然的本质是认识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也就是说,进行认识的目的就是去揭示事物的本质。

而不能只是对自然作出简单直观的反映。

康德对于实践问题的研究是从对人的本质入手的。

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思想渊源

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思想渊源

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思想渊源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具有重要的理论地位和理论价值。

实践观的思想渊源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和阐述,本文将从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和社会历史变革等角度来探讨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思想渊源。

1. 历史唯物主义的根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大理论支柱,实践观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人类的实践活动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最基本因素。

马克思指出:“人们首先从事的是同自然界的物质交换”,从而强调了实践活动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实践观的核心思想就是从实践出发、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在实践中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

因此,实践观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马克思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观察和思考。

2. 辩证法的运用实践观的核心理念与辩证法密切相关。

辩证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事物的辩证发展和变化。

实践观关注实践与认识、实践与理论之间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是理论的源泉和检验的标准。

通过实践活动,人们能够不断改变和认识世界。

这种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使得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独特的思想渊源。

3. 社会历史变革的反思实践观的形成也离不开对社会历史变革的反思。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剖析和批判,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

同时,他们通过对工人运动和社会革命的观察,强调了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变社会现实的重要性。

这种对社会历史变革的反思使得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产生并得以深化。

结语:总之,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思想渊源可以从历史唯物主义、辩证法和社会历史变革等多个角度来理解。

实践观的核心理念是从实践出发、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理论,在实践中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

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的西方理论渊源及其含义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的西方理论渊源及其含义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的西方理论渊源及其含义马克思的实践范畴是指重新界定思维和行动关系的一种方法论,通过分析社会的动态和变革,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对于理解社会现象的起因、本质和实现方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西方的实践范畴理论起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渊源: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实证主义和批判理论。

辩证唯物主义是实践范畴理论的重要渊源之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马克思提出了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和终点的观点,即通过实践来认识世界,同时实践又是认识的检验和发展的动力。

这一观点对于实践范畴的理论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历史唯物主义也是实践范畴理论的重要渊源之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而经济基础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组成的。

通过对历史发展的研究,马克思提出了社会变革的实践路线,即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来推动社会的进步。

这一理论对于实践范畴的理论提供了重要依据。

实证主义也对实践范畴的理论形成产生了影响。

实证主义强调通过实证研究来获取真实的知识,并强调实践的根据和结果。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理论也是建立在对社会现象的实证研究基础上,通过对社会实践的观察和分析,提出了改革和变革的方案。

批判理论也对实践范畴的理论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批判理论认为,社会现象存在一些隐含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需要通过批判性的思考和分析来揭示和改变。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理论也强调了社会的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扭曲的存在,并提出了通过实践来改变社会现象的解决方案。

实践范畴的含义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方面,实践范畴是一种研究社会变革和进步的方法论,通过对社会实践的观察和分析,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实践范畴还是一种改造社会和改善人类命运的理论,通过对社会矛盾的认识和解决,促进社会的和谐和进步。

实践范畴的意义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的基础上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和解决方案,通过对社会实践和变革的研究,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的西方理论渊源及其含义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的西方理论渊源及其含义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的西方理论渊源及其含义马克思提出的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它与哲学的其他范畴相互作用,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范畴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有着深刻的西方理论渊源。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的西方理论渊源,并解析其含义。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的一个重要理论渊源是古希腊哲学的“实践”概念。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是人类生活的最高目标,是人类灵魂的活动之一。

亚里士多德通过对实践的研究,强调人的实践活动是人类智慧和德行的基础,进一步揭示了人的实践活动与人的本质之间的内在联系。

马克思在亚里士多德的基础上,将实践概念发展为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刻的理论,即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的根本动力和决定因素。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的另一个重要理论渊源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实践”思想。

黑格尔将实践概念引入哲学领域,并将其与“理性”相对立,提出了“实践的哲学”理论。

黑格尔认为,实践是人类主体性和自由的表现,是人类理性的具体运动,是历史的主体性的实践性。

马克思借鉴了黑格尔的实践思想,但又指出黑格尔的实践概念存在着虚幻和抽象化的问题,他进一步深化了实践概念,将其与社会历史发展联系起来,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的第三个理论渊源是弗洛伊德的“实践”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实践活动是动机的表现,是人类欲望的满足方式。

他通过分析人类潜意识的作用,揭示了实践对于人的生活和心理的重要影响。

马克思在对实践范畴的研究中,也将心理活动纳入实践的范畴之中,认为人类的实践活动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和经济层面,还包括了思想和文化层面。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的含义在于强调人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因素。

实践是人类通过改变自然和社会来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的行动,是人类社会性的基本特征。

实践活动是人类与自然和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

马克思认为,人类的实践活动不仅是经济生产和物质交换的结果,还包括了政治、文化、科学和艺术等各个领域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的西方理论渊源及其含义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的西方理论渊源及其含义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的西方理论渊源及其含义自19世纪5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已成为世界政治、经济和哲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体系。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实践被视为一个基本概念。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的西方理论渊源及其含义。

一、西方实践哲学渊源在西方哲学中,实践这个概念在古希腊时期就有了相应的概念和定义。

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是一个人进行行动的行动方式。

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中,实践和理论是相互依存的。

理论为实践提供指导和方向,而实践则促进和丰富理论。

休谟则通过“印象,观察和反思”这个过程来认识世界。

他认为,人类的所有思维都来源于经验,而经验是通过实践获取的。

因此,休谟认为实践是认识的起点。

在现代哲学中,黑格尔提出了实践的概念,并将其与意识进行了区分。

对于黑格尔来说,实践是意识的外在表现。

他认为,人们需要实践来实现自我意识的目的。

二、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在马克思哲学中,实践被视为人类行动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源泉,也是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驱动力。

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实践有两个方面:1. 被物质世界的方式和结果所决定的人的活动方式;2. 基于人类的主观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活动方式。

在马克思哲学中,实践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也产生影响。

实践是人类对物质世界进行改造的实际行动,是人类历史进步的动力。

三、实践的含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对现实生活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在现实生活中,实践的含义不止是知识的获取,它还具有强烈的社会意义。

实践可以有效地改善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环境。

例如,通过实践,人们可以创造新的技术、设计新的产品和发展新的文化。

一些社会团体和研究机构也正在将实践作为他们的行动方向,以解决社会问题和提高社会发展水平。

在全球经济和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实践观对于促进世界各国的经济繁荣和发展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的西方理论渊源及其含义对于现代哲学和社会科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实践观的历史溯源和当代价值

马克思实践观的历史溯源和当代价值

马克思实践观的历史溯源和当代价值马克思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理论成果,包含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其本质的认识,对人类实践和历史的科学解释,以及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路线和方式的提出。

马克思实践观的历史溯源可追溯到马克思早期的哲学思考。

马克思早期的哲学思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物质劳动的历史性和批判哲学的方法论。

其中,物质劳动的历史性成为他思考实践问题的一个切入点。

早期的马克思通过对人的意识与物质生产关系的分析,得出了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的结论,认识到实践是一切知识的来源,是人们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

随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深入分析和科学认识,他的思想逐渐完善,实践取得了更加重要的地位。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不仅是一种经济制度,更是一种思想文化体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成为商品,工人的劳动力被剥夺,社会生产失去了人的自我决定性和自主性。

因此,为了改变社会现状,马克思指出,必须改变社会的生产方式,从而实现人的类解放。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实践观首次以系统的形式提出,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合作中逐渐形成的。

恩格斯在后来的著作中,进一步阐述了马克思实践观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他指出,“实践”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概念,包含了人们对外部世界的不断改造和改变,也包含对自身认识和发展的过程。

恩格斯认为,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源泉,更是认识的产物,以及一系列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活动的基础。

20世纪初期,列宁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实践观,认为实践是“知识的检验标准”,指出实践是人们认识现实的起点和终点,在基于实践的认识过程中,人们不仅能够认识知识的外在表象,更能够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规律,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实现对知识的检验和总结。

当代,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马克思实践观已经成为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指导思想。

实践观强调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认识,推崇“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科学和实践应该密切、有机地结合起来。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的西方理论渊源及其含义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的西方理论渊源及其含义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的西方理论渊源及其含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对西方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范畴的西方理论渊源主要包括黑格尔的实践理论、费尔巴哈的实践批判、唯物史观以及尼采的实践哲学等。

这些理论对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范畴的形成和丰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马克思主义实践范畴的西方理论渊源及其含义展开探讨。

黑格尔的实践理论被视为马克思主义实践范畴的重要源头之一。

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实践被视为绝对精神的表现方式之一,是绝对精神实现自身的途径。

黑格尔认为,实践包括工作、行动和主观意志,是人类在世界上的具体活动。

而在黑格尔的思想中,实践是绝对主体性的表现,是绝对精神通过历史的发展来实现自身的过程。

马克思从黑格尔的实践理论中吸取了丰富的启示,尤其是黑格尔对于实践与精神的关系的深刻阐述,对于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费尔巴哈的实践批判也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范畴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费尔巴哈看来,实践是对于人的本质的认识和改变的过程,是人类活动的本源。

费尔巴哈对于实践的理解和批判使得马克思更加深刻地了解到实践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范畴的基本框架。

费尔巴哈对于宗教和哲学的实践批判,也为马克思主义实践范畴的丰富和深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唯物史观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范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范畴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实践是人类历史的推动力量,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

唯物史观认为,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人类历史进程的驱动力。

马克思将实践理论与唯物史观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范畴的核心内容,指出了实践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构建了实践与历史的内在联系。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的西方理论渊源及其含义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的西方理论渊源及其含义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的西方理论渊源及其含义马克思的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源于西方哲学的多种理论思想,包括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英国思想家弗朗西斯·培根的实践主义思想以及法国社会学家圣西尔·圣西门的实践观念等。

这些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范畴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丰富内涵。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影响。

黑格尔主张人的认识和社会的发展都是通过辩证的过程进行的。

马克思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认为人类的认识和社会的变革都是通过实践活动实现的。

他提出的“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这一观点,强调人类通过实践不断改变物质世界,同时也在这一实践过程中不断改变自己的认识。

实践成为了哲学的根本原理和思维的源泉,从而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世界的变化。

弗朗西斯·培根的实践主义思想也对马克思的实践范畴产生了深远影响。

培根认为,唯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他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主张通过实践活动来改变社会和实现人类的幸福。

这一思想与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紧密结合,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和目标,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改变现实的不完善和不公正。

法国社会学家圣西尔·圣西门的实践观念也为马克思的实践范畴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圣西门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和动力,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来满足自身的需求并推动社会的进步。

马克思在圣西门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实践范畴,将其作为解释社会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关键概念之一。

他认为,实践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类通过对自然世界的改造和对社会关系的变革,实现自身自由和解放的过程。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的西方理论渊源包括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培根的实践主义思想以及圣西门的实践观念等。

马克思通过继承和发展这些思想,强调实践在人类思想、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实践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之一,通过对实践的理解和改造,人类可以实现自身自由和全面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马克思实践观的历史溯源和当代价值

马克思实践观的历史溯源和当代价值

马克思实践观的历史溯源和当代价值马克思实践观起源于19世纪初期,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指出: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也是实践的指导。

马克思在这一哲学观点基础上,提出了实践观,将其作为理论和实践联系的纽带。

实践观首先强调了人类活动的实践性。

它认为人类活动不仅是对外部世界的实践改造和变革,也是对自我认识和价值观的不断完善和升华。

人类知识和思想的形成都离不开实践的支撑和指导。

马克思强调,人们通过实践不断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使社会历史向前发展。

实践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关键。

其次,马克思的实践观着重于阶级斗争与实践的结合。

他指出,社会的存在决定人类的意识,社会意识的变迁是由于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而发生的。

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矛盾,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马克思的实践观强调了阶级斗争与实践的相互联系,反映了他对于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

此外,马克思的实践观还具有实践调整理论的特点。

他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如果理论与实践相抵触,就要进行理论调整。

马克思的实践观以实践为标准,不断推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在当今社会,马克思的实践观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实践观强调了人类对世界的改变和进步依赖于实践行动,提示我们只有不断行动才能不断进步。

实践观也强调了阶级斗争和实践的相互支持关系,提醒我们社会的前进离不开人们的斗争和奋斗。

实践观强调要以实践为标准,指导理论和行动,是我们不断调整理论,不断推进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参考。

总之,马克思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和作用,提醒我们在改革和发展中,要树立实践意识和实践导向,注重群众参与,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进社会历史进步。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的西方理论渊源及其含义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的西方理论渊源及其含义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的西方理论渊源及其含义马克思的实践范畴被认为是其哲学思想的核心概念之一。

实践范畴来源于西方哲学的传统,以及马克思思想的发展和转化。

马克思强调实践对于人类思维、意识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将实践范畴作为探索人类历史和社会现象的重要标志,强调实践是历史和社会的创造者。

实践范畴的西方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思考,他将实践分类为技艺、行动和创造三个层次,强调实践的知识性和理论性。

此后,启蒙运动时期的德国哲学家康德将实践范畴与自我认识和道德哲学联系起来,成为了其哲学体系的重要概念。

马克思在借鉴这些思想基础上,对实践范畴进行批判和再现,赋予其新的哲学意义并应用于具体社会实践。

马克思强调实践的意义是贯穿整个哲学思考的主题,他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社会行动的规范,也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马克思把实践范畴分为生产实践、政治实践和理论实践三个层次。

其中生产实践是最基础和基本的实践形式,它是人类的物质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政治实践是人类社会关系的表现,包括政治和法律制度、组织和运作。

最后,理论实践是人类对现实世界的客观认识和理解,包括科学、哲学、文化和艺术等领域的知识和思考。

对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实践范畴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如今,实践不仅仅是马克思思想的历史继承,而且是现代社会的客观现实。

实践范畴可以用来解释和理解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问题,例如生产关系和技术革新、政治和社会制度的改革,以及知识前沿和文化形态的变化。

马克思实践范畴含义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理论内涵和历史背景,更在于与现代社会的实际联系和现实应用上。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历史渊源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历史渊源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历史渊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之一,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以及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现象的深入调研和思考。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历史渊源:马克思对现实社会的观察、思考和批判;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论构建;实践观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具体应用。

一、马克思对现实社会的观察、思考和批判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对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的观察和批判。

他们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剥削和压迫现象,以及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对立。

马克思批判性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任务是实现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人类自由的解放。

他们的这些观察与思考为后来的实践观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论构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实践观的理论框架逐渐形成并得到阐释。

他们认识到实践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途径,是人类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关注社会实践的主体、目的、方法和规律,强调实践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关系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思想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起点”。

他们认为,人们的认识不是从空中掉下来的,而是通过实践不断积累和发展起来的。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深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并逐步改造客观世界。

实践是检验真理性和科学性的唯一标准。

这一观点对于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科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实践观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具体应用实践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和实践。

中国共产党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贯穿于党的各项工作和决策中,将实践观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

中国的实践经验证明,只有坚持实事求是,紧密联系人民群众,深入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具体落实,使中国党和国家事业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总结: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以及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观察、思考和批判。

马克思实践观的历史溯源和当代价值

马克思实践观的历史溯源和当代价值

马克思实践观的历史溯源和当代价值马克思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观点,它的历史溯源可以追溯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首次提到了实践概念,并指出:“凡事的真理只能从实践中得出。

”这一观点对马克思之后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实践观的历史溯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对唯心主义的反驳。

当时的哲学思想主要是唯心主义,强调意识、观念、思想等因素的作用,忽视了物质世界和实践的重要性。

马克思认为,哲学的任务是改变世界而不仅仅是解释世界,因此他强调实践在认识与改造世界中的重要性。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的理论关注生产实践、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等实践活动,认为这些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推动力量。

他还强调了实践与认识的互动关系,指出人的实践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历史溯源可以追溯到列宁时期。

列宁认为,实践是理论发展的驱动力,理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发展和改进,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他还指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唯一的依据,批判了过度用抽象理论建构世界观的唯心主义思想。

马克思实践观的历史溯源说明了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实践观对当代社会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与现实价值。

实践观帮助我们认识到实践是真理的标准。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实践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并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真正了解社会现象,并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实践观提醒我们,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断的调整和改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理论工作者应该密切关注实践,与实践相联系,进而推动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实践观指导我们关注社会实际问题。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关注实际问题,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只有深入实际、关注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应该借鉴实践观的理念,关注社会矛盾和问题,并通过实践不断寻求解决之道。

马克思实践观的历史溯源和当代价值

马克思实践观的历史溯源和当代价值

马克思实践观的历史溯源和当代价值马克思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篇章,在马克思的哲学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实践观的历史溯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但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说,实践观的最初来源是黑格尔哲学中的“实践”概念。

马克思在研究黑格尔哲学时认为,黑格尔的实践概念存在着许多问题,因此他在批判黑格尔哲学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实践观。

马克思实践观的核心思想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源泉”,实践是人类创造社会、改变世界的基本活动。

马克思认为,人类存在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中,人们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通过生产实践,人们不仅能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同时还能逐渐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

马克思通过对现实社会的分析,认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是驱动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基本动力,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当代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首先,实践观强调实践活动是认识的基础和源泉,这使得人们在认识世界、认识自我时不再停留于观察和理论的层面,而是深入到实践的层面上去,通过实际的操作和实践活动来进行反思和学习。

其次,实践观提出了改造世界的主张,它着重强调人类的实践活动对世界的改变和进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实践中得到了丰富的实证,比如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就是以实践为主导的结果。

总之,马克思实践观是现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实践观的历史溯源和发展,为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实践观的内涵和实践意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面对当今世界快速发展和变化的形势,我们更需要借助马克思实践观的指导,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社会生活。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的西方理论渊源及其含义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的西方理论渊源及其含义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的西方理论渊源及其含义1. 引言1.1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的西方理论渊源及其含义马克思的实践范畴在西方理论中有着深远的渊源和重要的含义。

实践在西方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一直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康德和黑格尔的实践哲学,到马克思的实践论,再到现代的批判性理论和后现代主义理论,实践都被视为理论建构的重要基石。

马克思深刻地分析了实践的概念,认为实践是人类的基本活动,是人类与世界互动的方式,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也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在马克思主义中,实践被视为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实现人类解放和社会发展的关键。

西方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范畴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到卢卡奇和格拉姆西的批判理论,都在不同程度上借鉴了马克思的实践概念。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为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也为社会实践和社会变革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2. 正文2.1 西方理论对实践的重视西方理论对实践的重视可追溯至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指出:“实践乃是一种应用,是一种对应于事物的行为。

”这一概念强调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认为理论与实践密不可分。

随后,启蒙思想家笛卡尔也提出“我思故我在”的理论,强调了个体主体性和实践的关联。

日后,德国哲学家康德则将实践纳入到他的道德哲学中,强调道德行为的重要性。

而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则认为,实践是人类存在的基石,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真正理解自我的存在。

西方理论对实践的重视体现在其认识论、伦理学以及存在主义等领域。

这种重视实践的态度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范畴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当代社会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的本质作用,将实践视为认识的出发点和归宿,实践在其理论体系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通过对西方理论对实践的重视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范畴在西方哲学思想中的渊源和意义。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的西方理论渊源及其含义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的西方理论渊源及其含义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的西方理论渊源及其含义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独特的思想体系,其核心理论是实践范畴。

实践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在他的著作中反复强调了人类的思想和实践之间密切的联系。

实践范畴在西方哲学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

最早提出实践范畴的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是人类行为的核心,理论和实践是统一的。

他主张,真理的唯一测试是实践,只有通过实践验证,理论才能获得真正的意义。

亚里士多德的这一思想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范畴奠定了哲学基础。

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哲学家开始对实践范畴进行深入的探讨。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哲学家马基雅维利。

马基雅维利提出了“政治的实践”这一概念,他认为,政治实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政治实践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实践者的智慧和能力。

马基雅维利的这一思想对后来的社会实践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马克思主义实践范畴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想资源。

马克思在19世纪提出了自己的实践范畴理论。

他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只有通过实践改变世界,才能真正认识世界和自我。

马克思将实践分为物质生产实践、政治实践和精神实践三个层面,他认为,这三个层面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理论是对古希腊哲学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以往哲学思想的革命性颠覆。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范畴在当代西方哲学界仍然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实践范畴的提出揭示了人类历史的本质,深刻影响了当代哲学、社会科学和政治学的发展。

对于当代世界,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范畴依然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实践范畴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只有通过实践改变世界,才能真正认识世界和自我。

实践范畴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是“实践性的”,只有不断的探索和改变,才能推动社会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形成过程微探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形成过程微探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形成过程微探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之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实践的基础地位,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检验认识的标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成果和实践经验。

本文试图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过程进行微观探讨,旨在揭示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和思想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渊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渊源可以追溯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探索。

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剖析,深刻揭示了私有制和剥削的本质,指出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和革命任务。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和压迫导致了工人阶级的觉醒和反抗,工人阶级只有通过革命来摧毁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共产主义社会。

这种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使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的命题,强调了实践的基础地位和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雏形就在于此。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深化和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列宁认为,认识的真理性是通过实践来检验和确认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根据,是认识的标准和检验。

列宁强调了实践在认识中的重要地位,指出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标准。

列宁的这一观点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涵,为实践观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包括理论探索和实践积累两个方面。

在理论探索方面,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不断发展中逐步形成的。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逻辑发展中逐步形成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哲学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认识活动的科学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实践被视为哲学的基本范畴,是哲学认识活动的起源和基础。

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与其他学说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依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的内涵、历史渊源、实践观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意义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的内涵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指实践在人类社会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性作用。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类的实践活动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从感性认识逐步提高到理性认识,从而认识真理,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实践在马克思主义中被赋予了决定性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依据,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产生真正的知识。

只有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得出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的结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实践的检验才能验证理论的正确与否。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历史渊源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在哲学史上,唯物辩证法的创立者黑格尔就提出了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基础。

而马克思则进一步发展了实践观,提出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重要论断。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和发展是在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共同努力下逐步形成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历史发展趋势的过程中,注重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和解决,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他们进行了大量的社会实践和革命实践,并总结了实践中的经验,逐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是决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性质与价值的根本所在。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各种社会理论的最重要的区别之一。

它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基础。

实践观的重要性体现在它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作用。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的西方理论渊源及其含义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的西方理论渊源及其含义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的西方理论渊源及其含义马克思的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对西方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蕴含着对人类社会实践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的独特理解。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的西方理论渊源及其含义,以及其在西方理论中的影响和意义。

1.黑格尔的辩证法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的一个重要渊源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辩证法。

黑格尔认为,人类的思维和实践是辩证的,是通过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的运动来实现的。

黑格尔的辩证法强调了实践在思维和意识形态形成中的作用,提出了实践和思维的统一性,对马克思的实践范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的实践范畴的另一个重要渊源是他自己早期的导师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费尔巴哈认为,物质世界是实践的产物,人类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实现自己的目的。

这一观点对马克思的实践范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其更加关注人类的实践活动和社会变革的根源。

3.法国启蒙思想马克思的实践范畴还受到了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康德的实践理性。

卢梭认为,社会是由人们的实践活动形成的,个人通过社会契约建立了社会关系。

康德则强调了实践理性在人类认识和行为中的重要性,对马克思的实践范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是他对社会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的独特理解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践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人类改造世界和实现自身价值的过程。

马克思强调了实践的本体论基础,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通过人类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

实践包括生产实践、政治实践、文化实践等各种形式,它构成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是社会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因素。

马克思的实践范畴对西方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历史观的革命性马克思的实践范畴革命性地重新定义了社会历史观,强调了实践在社会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中的作用。

这使社会历史观从意识形态向社会实践转移,为对社会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深刻认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实践观的理论渊源作者:成石来源:《党史博采·理论版》2016年第05期马克思的整个理论生涯,在其早中期阶段马克思逐步深化和理清了德国古典哲学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批判继承关系,到他和恩格斯一起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时创立了一种具有独特形态和范式的实践观,即实践唯物主义。

马克思所创立的新实践观批判性地克服了西方哲学传统中道德实践论与技术实践论的各自片面性,在新的方向上整合了两者的对象领域和价值追求,将实践哲学提升到了更加全面而深刻的历史高度。

因此,有很多研究者认为马克思的实践观合理地解答了哲学基本问题、理清了理论哲学与实践哲学的关系问题、实现了现代西方哲学的存在论转向以及为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奠定基础等等,进而将马克思创立新的实践观看作一场哲学革命。

要想充分阐释和评价马克思实践观的具体内容,就有必要分析澄清其理论渊源。

主要将康德的主体性及实践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及实践理念以及费尔巴哈的感性唯物主义及人本主义等与马克思实践观的萌芽和创立具有相对重要关系的相关思想作为理论渊源来进行考察。

考察方式分为两个层面来展开:其一,是马克思相对直接地继承运用的哲学传统及要素,这涉及的是素材性的思想渊源;其二,是马克思逐步深化批判的哲学传统及问题,这涉及的则是问题性的思想渊源。

一、马克思实践观对康德思想的继承与批判概括来看,马克思从康德那里承继下来的是弘扬主体的自由能动性的哲学传统和实践领域的独立性、价值理性等思想要素,而需要处理的则是主体性的主观限制、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对立以及实践的先验性根据等问题。

(一)康德哲学的主体性原则与实践维度(1)康德哲学中的主体性原则及其先验确证。

康德的批判哲学植根于近代认识论传统之中,其首要目标是进行知识学上的系统批判来论证经验知识的合法性,或者说为经验知识寻找牢固的先天条件。

如果我们从哲学基本问题层面来看,近代认识论哲学的核心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更具体来说是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

近代的认识论哲学家都有自觉否定宗教神学的本体论独断的倾向,他们不在从一个无条件的最高实体出发,而是从现实的人与自然的层面出发去考察思维与存在的认识关系。

康德的批判哲学要为经验知识寻求论证出牢固的先天条件,在本质上也就是要解决主体与客体、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对立问题。

在康德看来,主观性与客观性对于知识而言是同时具备的,或者说它们同等重要。

“人的主观必须符合客观才能获得必然性的知识,但人的主观又必须具有自发的能动性才成其为主观,也才能真正获得任何知识”。

[1]康德沿着笛卡尔开创的理性主义传统将思维的主观能动性作为批判分析和实现主客观统一的根据。

不过,康德并不像笛卡尔那样事先对存在的理解就仅仅局限于机械的层面,因此在思维主体存在化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主体自身的机械化。

在康德的分析中,思维的主体性是一种不同的存在,在先验的层面其原始自发的统觉能力具有运用范畴去规范、整理和把握经验材料的能力。

认识主体的先天综合判断就是要将杂多的经验材料把握为对象并形成知识。

由此可以看出,康德将人的先验主体性或者说先验的主体把握为知识学的根据了,也即在知识学上确立了主体性原则。

(2)康德的批判哲学不止于知识学领域,它还深入扩展到了道德实践领域。

在纯粹理性批判阶段,康德就一个核心概念“先验的”指出“这个词在我这里从来不是指我们的认识对物的关系说的,而仅仅是指我们的认识对认识能力的关系说的。

”[2]因此,康德所确认的对象并不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自身,他将对象“仅仅视为显像”[3]。

总之,康德所确认的对象仅仅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自身被认识主体所表象出来的样子,而事物自身则被看作是知性所不能把握的物自体。

诸如灵魂、自由意志、上帝、世界整体等等都是物自体,而这些物自体恰恰在道德实践领域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

在康德看来,在道德实践领域起主导作用的正是诸如上帝、至善这样的超验理念,而人们则根据超验理念来制定超验法则并在现世中进行实践上的运用。

总结而言,康德的实践哲学首先确认了道德实践领域的独立性,同时也凸显了实践理性的重要性;其次,它还十分突出地刻画了实践理性的价值维度。

(二)马克思对康德哲学的借鉴与相关批判康德开创了德国古典哲学的主体性传统,尽管他从知识分析中所剥离出来的主体性是先验的、抽象的,但马克思从康德哲学或者说整个德国古典哲学那里首先继承的就是主体性传统。

因为,只有从根本上首先确立了人的主体性,进而才能顺利地揭示和刻画人的能动性。

人们的主体能动性觉醒了,才会产生摆脱思想枷锁与现实枷锁的需要,才会自觉地从事批判和争取解放。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对唯心主义及其理想价值的赞美,主要就受到了康德和费希特的影响;当然,也正是由于从一开始马克思就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主体性传统,使得他在思想的开端阶段特别重视自我意识的能动性、自主性及其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批判性需要。

但是,马克思立足主体自由能动性所产生的批判需要根本不会囿于纯粹的理论领域也不会囿于单纯地站在理论基地去批判现实,而是将理论上萌发的批判需要深化为现实批判的需要。

马克思强调即使人们在思想上获得了解放,或者说在思想中批判驳倒了现实的枷锁,但是现实的枷锁依然套在人们的感性的头上。

这预示着马克思将所继承的主体性传统推进到社会历史领域,将主体性深化到了实践维度。

展开来看,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发源自康德的主体性传统的继承批判涉及以下具体层面。

首先,马克思对主体性原则进行了扩展性的运用,不再仅仅局限于理论哲学内部,不再如康德那样主要局限于主观性与先验逻辑领域。

康德首要地是将人的主体性当作认识的主体性来把握的,从前文分析可以看出其有两个方面的弊端:其一,这种主体性被局限于先验的主观领域,并且也仅仅是从自身的主观性出发来把握经验对象的客观性的;其二,这种主体性并不能真正达到事物的客观存在,一旦问题涉及到现实世界及事物的生成变化层面,这种主体性就丧失了能动性与现实性。

但是,在马克思的实践批判诉求中,其根本旨趣是让人们摆脱现实的枷锁。

同样,人们也不仅仅在思维层面、认识层面才表现出主体性,人们是在现实世界中生活着的现实的主体,因此人们必须具有实践的主体性。

可以说,确立人在现实生活世界中的实践主体性是马克思实践观的首要原则。

其次,马克思将主体性扩展到现实生活世界领域,确立了实践主体性的原则,这隐含地实现了哲学从认识论向存在论的转向。

康德的批判哲学在形态上是“先验的观念论”,它拒绝关涉现实世界及事物的客观存在。

马克思显然不满意只在思维逻辑领域中把握客观存在,在他看来不仅人们的思想观念上层建筑而且现实生活世界都是在实践基础上生成的。

马克思从实践出发解释现实生活世界自身的分裂以及二重化,这就使其实践观具有了存在论的深度。

再者,马克思将实践主体性原则导向社会历史领域,实践主体性的运用就主要体现为社会制度的批判运用,其实践诉求则是恢复主体的自由本质。

康德的实践哲学虽然特别重视历史的意义根据,并认为人类的伦理特征及原则通过历史而产生,但是它并不承认伦理原理的历史性。

从康德道德神学的视角来看,“人类的伦理特征虽说是历史的产物,却有一种构成它本质的非历史的东西决定了它的非历史性”[4]。

康德的这种主张并不难理解,因为所谓超验理念被刻画为超出经验现实领域和时间之外,就只能是非历史性的。

“这样一来,本想进入生活世界的康德哲学,一跃成为超越人类生活之上的哲学关照,它企图从超越于人类生活之上的价值悬设出发对生活世界进行规定与裁决。

”[5]马克思显然极力批判康德实践哲学所拖着的这种神学上的庸人的辫子,彻底否定哲学的神学化与宗教化倾向。

因此,马克思主张哲学要冲破抽象的体系外壳和神学枷锁,“以世界公民的姿态出现在世界上。

”[6]马克思实践哲学毫不保留地要推到形而上学所幻想的彼岸世界的真理,致力于确立此案世界的真理。

在现实的此案生活世界中,人作为主体就是人自身的最高本质,因此马克思实践观就导出这样的绝对命令:“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忘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7]。

最后,马克思实践观在社会历史领域仍然具有强烈的价值理性趋向,其依据和目标不再是被设定的超验理念,它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人类的社会化”[8]。

可见,马克思实践观仍然追求人类和谐统一或者说一体化的理想价值。

但是,马克思实践观在超越模式上却不再是康德实践哲学的那种“超验——总体化”,而是立足于人类社会发展与解放的“实践——总体化”模式。

二、马克思实践观对黑格尔思想的继承与批判马克思从黑格尔那里承继下来的是以发展和历史性为主要特征的辩证法原则和劳动的对象化思想、实践理性与理论理性的辩证统一等思想要素,而需要处理的则是逻辑神秘主义、哲学的意识形态化及其虚假独立性等问题。

(一)黑格尔的辩证法及唯心主义实践观(1)黑格尔哲学的核心概念是理念,根本形态是逻辑学,而逻辑学的核心是充满历史感、过程性与发展特征的辩证法。

从上一节的分析可以看出,康德的先验哲学并没有很好地解决主客体的对立问题,还进一步造成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应当(价值)与是(事实)的二元对立。

黑格尔对康德的批判哲学展开了更进一步的批判,他针锋相对地指出“哲学已空疏浅薄到了这样的程度,即哲学自己认为并确信它曾经发现并证明没有对于真理的知识;上帝,世界和精神的本质,乃是一个不可把握不可认识的东西。

”[9]黑格尔在唯心主义路线上比康德更加彻底,他不再对客观存在进行存在论上的悬置,而是直接宣称“理性是世界的灵魂,理性居住在世界中,理性构成世界的内在的、固有的、深邃的本性,或者说,理性是世界的共性。

”[10]理念作为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本体既是真理认识的出发点也是真理认识的最终目标,这种本体论上的彻底性使黑格尔唯心主义解决了主客体对立、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必然性之间的对立。

黑格尔之所以能够解决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对立,主要在于他从辩证思维的角度出发承认差异与对立的存在,而不像传统形式逻辑那样试图排斥否定差异。

当黑格尔把谢林的“主客体绝对同一”作为出发点时,他就辩证地认识到“真正的同一就是差别的同一,主客观的‘绝对同一’本身也就是主客观的绝对差别;这种差别必然要一步步演变成独立和矛盾,显示出矛盾就是这种同一的更深刻、更本质的东西,矛盾就是这同一个事物内部自己运动的根据。

”[11]黑格尔辩证法对矛盾的承认和对自身否定原则的确立将辩证法呈现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更进一步揭示出辩证法是具有历史感和生命力的逻辑。

[12]所以,连马克思本人也认定辩证法在本质上是革命,它对事物存在的辩证否定式的理解具有强大的历史感。

但是,黑格尔辩证法的革命性与其哲学的僵死封闭的唯心主义体系是矛盾的,他为了其哲学体系完整性以及维护普鲁士王国的双重需要,不得不唯心主义地扼杀辩证法的能动性。

正是由于唯心主义的限制,黑格尔才把人类社会实践及历史看作是理念外化及回复自身的环节,最终便只能在“精神劳作”的意义上承认人类实践活动的辩证能动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