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幼儿主体性教育的实施
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的体育活动设计与实施
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的体育活动设计与实施一、活动设计1.贴近生活:体育活动设计要贴近幼儿的生活,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到生活的乐趣。
如设计一些家庭亲子游戏,既有益于幼儿身心发展,又能增进亲子关系。
2.富有趣味性:趣味性是吸引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因素。
活动设计要新颖有趣,能让幼儿在欢笑中锻炼身体。
如利用废旧物品制作体育器械,让幼儿在创意游戏中锻炼。
3.具有挑战性:体育活动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激发幼儿的挑战欲望。
如设置不同难度的障碍课程,让幼儿在克服困难中锻炼意志力。
4.注重个体差异:幼儿的体质、年龄、兴趣等方面存在差异,活动设计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让每个幼儿都能在活动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
如设置不同难度的体育项目,让幼儿自主选择。
5.融入教育目标:体育活动要与幼儿园的教育目标相结合,如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团队协作精神、规则意识等。
在活动中,引导幼儿学会自我管理、相互帮助、尊重他人。
二、活动实施2.注重幼儿参与:让幼儿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提高他们的自主能力。
如在活动前,与幼儿共同讨论活动规则、注意事项等。
3.引导幼儿自主学习:在体育活动中,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尝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游戏中,让幼儿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4.强化团队协作:鼓励幼儿相互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如在活动中设置小组竞赛,让幼儿在竞争中学会合作。
5.及时反馈与评价:对幼儿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和评价,激发他们的自信心。
如表扬幼儿的努力、进步和优秀表现。
6.家园共育:加强家园沟通,让家长了解幼儿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共同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
如定期举行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活动,让家长参与幼儿的体育活动。
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的体育活动,需要我们关注幼儿的兴趣、需求,注重活动设计和实施。
通过丰富多彩、富有挑战性的体育活动,让幼儿在快乐中成长,全面发展。
1.增加角色扮演:在体育活动中引入角色扮演,可以让幼儿更好地投入到活动中,增加趣味性和互动性。
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浅谈通过开展高质量主题活动有效提高幼儿的主体性
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浅谈通过开展高质量主题活动有效提高幼儿的主体性幼儿教育是培养孩子综合能力和全面发展的关键阶段。
为了让幼儿更好地参与学习和成长,提高他们的主体性,开展高质量的主题活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浅谈通过开展高质量主题活动有效提高幼儿的主体性。
一、为什么要培养幼儿的主体性幼儿的主体性是指他们在学习和活动过程中能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并表达自己的意见、需求和想法。
培养幼儿的主体性有以下几个重要原因:1.激发学习兴趣:通过主体参与,幼儿可以从活动中获得乐趣,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提升自我意识:主体活动使幼儿更加清楚地认识和了解自己,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3.培养创造力:在自主性和自由度较高的主题活动中,幼儿有机会展现自己的创造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4.促进交流与合作:通过主题活动,幼儿能够积极地与他人交流合作,提升社交能力。
二、高质量主题活动的设计与实施1.确定主题:选择与幼儿生活经验、兴趣相关的主题,如动物、自然、节日等,能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制定活动计划:根据主题确定一系列的活动内容和目标,确保每个活动环节都能够充分引导幼儿参与。
3.提供素材和资源:为活动准备教具、图书、音频、视频等资源,丰富活动的内容,以激发幼儿的兴趣。
4.组织活动过程: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如游戏、实验、观察等,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5.关注幼儿的需求: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幼儿的选择和决策,关注他们的需求和想法,及时调整活动方向和内容。
6.评估与反思:对于每个活动,教师应进行评估和反思,总结幼儿的表现和成长,以不断改进活动设计和教学方法。
三、高质量主题活动的有效实施1.创设情境:通过创设有意义、贴近幼儿生活的情境,激发幼儿的参与兴趣和动力。
2.培养思维习惯:通过主题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提问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引导幼儿主动思考和探索。
3.鼓励表达: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
幼儿教育中的主体性
幼儿教育中的主体性《幼儿教育中的主体性》幼儿教育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幼儿教育中,主体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强调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儿童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本文将从幼儿教育中的主体性的内涵、重要性、实现途径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幼儿教育中的主体性的内涵幼儿教育中的主体性是指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儿童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主体性是儿童发展的核心,它是儿童成为独立、自主、有责任感的个体的基础。
在幼儿教育中,主体性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自主性 自主性是指儿童在教育过程中能够自主地选择、决策和行动。
自主性是儿童发展的重要标志,它是儿童成为独立个体的基础。
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应该尊重儿童的自主性,给予儿童足够的自由和空间,让儿童能够自主地探索和学习。
主动性 主动性是指儿童在教育过程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活动。
主动性是儿童发展的重要动力,它是儿童成为有责任感的个体的基础。
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应该激发儿童的主动性,让儿童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活动,培养儿童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创造性 创造性是指儿童在教育过程中能够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
创造性是儿童发展的重要品质,它是儿童成为有创新精神的个体的基础。
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应该鼓励儿童的创造性,让儿童能够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儿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幼儿教育中的主体性的重要性幼儿教育中的主体性对于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主体性是儿童发展的核心,它是儿童成为独立、自主、有责任感、有创新精神的个体的基础。
具体来说,幼儿教育中的主体性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主体性是儿童发展的核心,它是儿童成为独立、自主、有责任感、有创新精神的个体的基础。
在幼儿教育中,尊重儿童的主体性,能够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包括身体、智力、情感、社会等方面的发展。
培养儿童的自主学习能力 主体性是儿童发展的核心,它是儿童成为独立、自主、有责任感、有创新精神的个体的基础。
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主体性教育
浅谈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主体性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起主体作用。
从主体性教育的角度来看,课堂教学应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励学生独立自主学习。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主体性教育呢?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应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实现教学指导思想的真正转变,体现主体性教育的指导思想长期以来,课堂教学沿袭的是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学生总是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
人们在思想观念中逐渐形成一种思维定势:教师无疑应在教学中扮演重要角色,起决定作用,要以教师为中心。
这种观念恰恰颠倒了教与学双方的矛盾关系。
实施主体性教育,必须正确处理好教与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真正从思想上认识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离开了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教学任务就不可能完成好,教学质量也很难提高。
从新课预习、讲授新课到提问讨论、练习巩固再到组织复习也测验,每个环节都应落实学生主体性的指导思想,都应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让他们主动参与,积极动手、动口、动眼、动脑。
从而获得知识、增长才干、提高素质,这样才能真正取得教学的成功。
二、引导学生自主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独立自主性个性的发展受到遗传、环境和教育的影响。
人自身具备的多种发展潜能和环境、教育为人的发展所提供的条件都是实现人的身心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他们对于学生的成长而言,只是外因,只是提供了人的发展的多种可能。
这种可能是潜在的,并不会自动地转化为个体发展的现实,它必须通过主客体间的相互作用,即主体的活动才能得以实现。
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
学生的主体性是在活动中、通过活动而实现发展的。
教育只有重视以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为基础的自发性活动,学生才会在活动中具有主动性,才会使活动真正成为他们主动获得知识的积极活动。
这就为教育发挥在学生主体性发展中的主导作用指明了方向:教育必须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规律,开展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各种教育活动,并加以有效的规范、科学的组织和正确的引导,从而为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提供机会、创造条件。
如何发挥幼儿主体性学前教育
如何发挥幼儿主体性学前教育幼儿主体性学前教育是指通过让幼儿充分参与、自主探究和独立实践,培养其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兴趣。
它强调幼儿在学前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推崇以幼儿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本文将从教师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发挥幼儿主体性学前教育的重要性以及相应的实施方法。
一、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习惯要发挥幼儿的主体性,首先需要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师应该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环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有选择、决策的权利。
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学习任务,让幼儿自行选择和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同时,教师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不干涉和干预他们的学习过程,只在必要时进行必要的引导和补充说明。
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幼儿逐渐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创设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为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教师还应该创设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
这一方面包括提供具有启发性的学习资源和材料,另一方面则是为幼儿搭建一些充满挑战的学习任务。
例如,在幼儿园的角落中设置一些拼图、拼音或者其他智力玩具,让幼儿自行选择和组织玩耍。
同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探究性的学习任务,如“为什么会下雨?”或是“为什么有四季?”让幼儿自行探索和解答。
这样的设计可以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关注幼儿的实际需求在幼儿主体性学前教育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幼儿的学习需求,还需关注幼儿的实际需求。
什么是幼儿真正感兴趣的、想要了解的内容?如何满足幼儿的个体差异和特殊需求?这些都是教师需要关注和考虑的问题。
通过了解幼儿的需求和兴趣,教师可以制定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并提供相应的指导和支持。
同时,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幼儿提出自己的问题和意见,促进他们的交流和合作。
通过这种方式,幼儿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他们的主体性得到了尊重和发挥,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性。
四、注重教师的引导和反思虽然强调幼儿的主体性,但教师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仍然非常重要。
如何在课程活动中发展幼儿的主体性
如何在课程活动中发展幼儿的主体性【摘要】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我们的教学方式不能千篇一律,必须打破条条框框,为幼儿提供引导式的教学,通过对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作出判断,不断调整教育方式,创设有利于幼儿自由探索的环境,启发幼儿的创新性思维,注重操作性和游戏性,师生互动,从而生成课程活动网络,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课程活动;发展;幼儿的主体性在幼儿教育中,幼儿的主体性包括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三方面。
新的教育理念主张以幼儿个人为主体,让他们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而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使他们全面和谐发展。
一个健康的幼儿,他们是一个身心俱全和各种能力在不断发展的完整的个体,有着独特的性格和爱好,能按自己的喜好对外界作出判断和反应,并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不同的事物。
因此,我们必须将发展幼儿的主体性作为核心内容,强调从知识技能出发去寻找教育目标,通过搜集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朋,从而作出有效的判断,不断调整我们的教育模式,唤醒幼儿内心创造的潜能,启发幼儿创新性思维,培养幼儿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共处,有效地促进幼教改革的创新,从而促进幼儿的主体性发展。
在幼儿课程教育活动中,教师在要灵活地转换教育方法,调整教育理念,培养幼儿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激发幼儿的上进心和求知欲,激活幼儿对事物主动换位思考的源泉,让幼儿生长在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找到获取经验和学习的方法。
下面我就在生成性主题活动课程中,谈谈幼儿主体性发展的现状以及针对问题实施的策略。
一、在当前的课程活动中,幼儿主体性发展的现状(一)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教师对发展幼儿的主体性把握不到位教师在幼儿教育的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通常都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设计,重视能力、态度与情感的培养,而在实际上却忽视了幼儿发展的主体性,对生成教学的意识比较淡薄,照本宣科地按照教学计划去进行课程教学,没有意识到教学活动是师幼互动、幼幼互动的一个过程,从而成为“计划”的奴隶。
教育活动过程中幼儿主体性的特征及其培养
谈教育活动过程中幼儿主体性的特征及其培养主体性是人作为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中表现和发展出来的功能性。
它直观地表现为人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是人的发展的核心和基本要求。
发展幼儿的主体性是多途径的,而研究教育活动过程中幼儿主体性的特征,是培养幼儿主体性的切入口,只有了解幼儿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主体性特征,才能有的放矢地培养。
下面谈几点的我的体验:一、教育活动过程中幼儿主体性的特征。
从3~6岁幼儿的意志发展、自我意志发展方面来看,幼儿期已具有培养幼儿主体性的可能,但与其他年龄段相比,这时期的主体性水平很低,其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均处于萌芽状态。
(一)幼儿的独立性具有受暗示性特征。
独立性是指不受他人影响,不随波逐流,根据自己的认识和信念,独立的采取决定、执行决决定。
其行为表现为:有独立见解,自己解决遇到的问题等。
但由于3~6岁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学习过程中独立性程度较弱,容易受暗示。
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能力还非常有限,知识经验还非常缺乏,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服从于预定的目的。
此时,教师恰当、正确的语言、动作、表情对幼儿的行为起积极的作用。
所以,幼儿期的独立性更多地需要在教师的(暗示)指导帮助下实现。
如科学小实验“磁铁的穿透本领”,教师让幼儿玩磁性玩具“熊猫溜冰”后提出问题:“为什么磁铁能在塑料板下面吸引着熊猫溜冰?”幼儿用已有的经验(磁铁能吸铁)解决这个问题,回答说:“熊猫脚上别着回形针,磁铁可以吸住回形针,熊猫就跟着磁铁动。
”此时的幼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需要教师的暗示,才能进行深层次的探索。
如果这时教师直接告诉幼儿磁力的穿透力,那么幼儿学习探索的独立性就不能得到发展;如果教师不进行适当的暗示,幼儿也无法继续探索。
这时,教师说:“你们边玩边想,为什么磁铁隔着板还能吸住板上面的回形针?”在教师的暗示下,幼儿继续探索,终于体会到:“磁铁的力气像妈妈缝衣服的针一样,会穿过板吸住回形针。
幼儿园主体性教育理论
幼儿园主体性教育理论摘要:本文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出发,提出“幼儿是他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是一种客观实在,而不是别人“让”的结果;同时,又从主体性教育理论出发,提出主体性的培养,不仅是教育幼儿的手段,更是幼儿教育追求的目标,进而提出幼儿园“主体性教学”就是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并不断地、有目的有计划地发展幼儿主体性的一种教育。
主体性教育理论,是最近十多年来教育界一直关注的的一个大热点,幼儿教育作为整个教育体系的一部分,当然也应该积极地关注这一教育理论--关注“幼儿园…主体性教育‟理论”的建构,关注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该如何贯彻这一代表时代发展潮流的教育思想。
但从近年来,我们对幼儿园的一些领导和教师的调查中发现,她们在如何理解“幼儿园…主体性教育‟理论”和如何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正确落实“主体性教育”思想方面还存在不少模糊的认识,以致阻碍了“主体性教育”思想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真正落实。
本文就这方面的一些问题谈谈本人的一些看法。
一、从客观上来说,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幼儿就是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不是教师“让”了,幼儿才能成为主体对这一观点,许多幼儿园教师和领导都持否认的态度。
她们认为,是教师“让”了,幼儿才能成为主体;反之,教师“不让”,幼儿就不可能成为主体。
这种观点在不少的报刊杂志上也时有见到,比如“让幼儿成为数学(或语言或音乐或游戏……)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体”,这样的论文题目可真不少。
她们还认为,“幼儿是主体”是教育的结果,而并非一种客观存在。
她们的理由是,幼儿毕竟还是很幼稚、很无知的,他们怎么可能成为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呢?!幼儿极端的不成熟,他们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只有“受教育”的份和“受管”的份,他们不可能成为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上述这些认识当然是错误的。
因为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主体”这一概念,它是相对客体而言,它表现出人与客观外界的关系--“在任何实践、认识活动中,作为实践者、行为者的人是主体,而作为实践和认识活动对象的世界、事物和人是客体。
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奠基阶段,它往往能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前教育前辈陈鹤琴曾经说过“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不仅强调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也包含了幼儿主体性的思想。
在幼儿教育中,能否正确认识幼儿的主体性,树立幼儿主体性观念,并在具体教学工作中充分贯彻实施,关系到幼儿的发展权利能否得到实现,关系到幼儿的特点、地位能否得到体现,关系到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否得到发挥等一系列有关问题。
一、正确认识幼儿主体性什么叫幼儿的主体性?幼儿的主体性是指幼儿在其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它包括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特点、权益、需要、发展等各方面的体现。
从客观上来说,幼儿是教育的主体。
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幼儿不仅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主体,这是一种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我们的教育如果无视幼儿的主体地位,不考虑幼儿的内在需要及其内部结构特点和发展水平,是不成功的。
在教育活动中,每个幼儿都以他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接受教师对他们的影响并作出反应。
例如:教师在组织教育活动时,有的幼儿在认真参与,有的是不认真参与,尽管反应和表现方式各异,但这并不能就说他们不是教育的主体。
相反,这是他们能动性的表现。
幼儿能否成为教师所期望的“好孩子”那都是幼儿主体性的一种表现形式。
幼儿的主体性是幼儿教育的必然要求,也只能在幼儿教育的实践活动中实现。
现代教育思潮不断兴起,主体教育的观念也已逐步形成共识,幼儿主体性教育已是幼儿教育的必然要求。
同时,幼儿主体性也必须而且只能在教育实践中体现出来,它必须从教育计划、教育教学准备到具体实践的全部过程中体现出来,具体来说就是在对幼儿认识、理解的基础上,研究幼儿的需要、兴趣、能力和个性特点等,并以此作为依据来制定教学计划,在研究幼儿如何学习、获取信息的基础上,再研究教师如何教,使教学活动获得更大成效,在教学活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出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案例如何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案例如何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幼儿的主体性指的是幼儿具有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主动参与和探索世界。
如何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是幼儿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将以实际案例为基础,探讨如何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小明是一个三岁的幼儿,他对自然环境非常感兴趣,尤其喜欢观察和探索不同的昆虫。
在幼儿园的一天,老师发现了小明的兴趣,决定通过主题活动来发挥他的主体性。
首先,老师邀请小明带来他自己收集的昆虫标本,和其他幼儿分享。
在展示的过程中,小明自信地讲解每个标本的特点。
其他幼儿对昆虫产生了兴趣,纷纷提问和分享自己的观察。
老师鼓励并记录他们的问题和发现。
接下来,老师组织了一个户外考察活动,带领幼儿们一起去探索昆虫生息地。
老师提出了几个关键问题,如“昆虫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它们为什么会选择这个环境?”等。
幼儿们结合自己的观察和经验进行猜测和讨论。
他们主动采集昆虫,并观察它们的行为和生活习性。
在活动结束后,老师组织了一个小组讨论,让每个小朋友分享他们的发现和观察结果。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幼儿的主体性是可以通过有意识的教育设计来引导和发展的。
首先,教师要关注幼儿的兴趣和特长,通过创设适宜的环境和活动来激发他们的主动性。
其次,教师要以问题为导向,让幼儿自主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最后,教师要为幼儿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让他们通过实践和反思来构建知识和技能。
当幼儿具备了主体性,他们将成为积极的学习者和探索者。
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和解决问题,培养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而幼儿园是一个培养幼儿主体性的重要场所,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创设,幼儿的主体性能够充分发挥,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学习心态并快乐地成长。
教育活动过程中幼儿主体性的特征及其培养
教育活动过程中幼儿主体性的特征及其培养教育活动是促使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幼儿主体性是教育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特征。
幼儿主体性指的是幼儿在教育活动中能够主动参与、表达自己的意见和需求,并能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幼儿主体性的特征以及如何培养幼儿的主体性。
一、幼儿主体性的特征1.自主性幼儿主体性的第一个特征是自主性。
幼儿在教育活动中展现出自我决策、自我探索的能力。
他们能够主动选择感兴趣的活动,并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来进行学习和探索。
2.自我表达幼儿主体性的另一个特征是自我表达。
幼儿通过言语、行为和表情等方式,向他人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他们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意愿,向成人提出问题,并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3.独立思考幼儿主体性的第三个特征是独立思考。
幼儿能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思考。
4.团队合作幼儿主体性的另一个特征是团队合作。
幼儿能够主动参与集体活动,与他人协作并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资源。
他们能够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观点,并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共同完成任务。
二、培养幼儿主体性的方法1.提供自主选择的机会教师应该给予幼儿一定的自主选择权,让他们在一定范围内自由选择感兴趣的活动。
教师可以提供多样化的玩具和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参与的活动,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主性。
2.倾听和鼓励幼儿表达教师应该倾听幼儿的发言,并鼓励他们自由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情感。
教师可以给予幼儿足够的关注和赞赏,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意见和声音被尊重和重视,从而培养他们的自我表达能力。
3.提供思维训练的机会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和情境,引导幼儿进行思维训练。
可以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让幼儿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启发性的材料和资源,让幼儿通过实践进行思考和验证。
幼儿主体性的教研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幼儿主体性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强调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幼儿的兴趣、需求和发展。
为了更好地推动幼儿主体性教育的发展,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我们特此开展本次教研活动。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幼儿主体性教育的认识,明确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 探讨幼儿主体性教育的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幼儿教育质量。
三、活动内容1. 幼儿主体性教育理论探讨(1)介绍幼儿主体性教育的内涵、意义和发展历程。
(2)分析幼儿主体性教育的特点、原则和实施策略。
2. 幼儿主体性教育实践案例分析(1)分享幼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幼儿主体性教育问题及解决方法。
(2)分析幼儿主体性教育案例,探讨如何提高幼儿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 幼儿主体性教育课程设计(1)介绍幼儿主体性教育课程设计的原则和步骤。
(2)分组讨论,设计具有幼儿主体性的课程方案。
4. 幼儿主体性教育评价(1)探讨幼儿主体性教育评价的方法和指标。
(2)分享幼儿教师在实际评价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四、活动过程1. 开场致辞主持人简要介绍活动背景、目标及流程,并邀请专家进行开场讲座。
2. 幼儿主体性教育理论探讨专家围绕幼儿主体性教育的内涵、意义、特点、原则和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讲解,教师认真聆听、记录。
3. 幼儿主体性教育实践案例分析邀请具有丰富经验的幼儿教师分享实际案例,分析问题、探讨解决方法,其他教师积极参与讨论。
4. 幼儿主体性教育课程设计分组讨论,教师根据幼儿主体性教育原则,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程方案,并分享设计思路。
5. 幼儿主体性教育评价探讨幼儿主体性教育评价的方法和指标,分享评价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6. 总结与反思主持人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教师分享学习心得,提出改进措施。
五、活动总结本次幼儿主体性教研活动,旨在提高教师对幼儿主体性教育的认识,探讨幼儿主体性教育的方法和策略,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教育活动过程中幼儿主体性的特征及其培养
教育活动过程中幼儿主体性的特征及其培养在幼儿教育中,关注幼儿的主体性是至关重要的。
幼儿主体性是指幼儿在参与教育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积极主动、自主探索、自我表达和自我实现的特性。
理解和培养幼儿的主体性,对于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幼儿主体性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自主性是幼儿主体性的核心特征之一。
幼儿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选择活动内容、方式和伙伴。
例如,在自由游戏时间,有的孩子会选择搭建积木,有的会选择绘画,这都是他们自主性的体现。
自主性使得幼儿能够在活动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和尝试。
主动性也是幼儿主体性的重要表现。
幼儿会主动地参与到各种活动中,积极与周围环境互动。
他们会主动向老师提问、主动与小伙伴交流合作。
比如,在故事时间,幼儿会主动发表自己对故事的看法和感受,展现出强烈的参与热情。
创造性在幼儿主体性中同样不容忽视。
幼儿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能够用独特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可能是一幅充满奇特想象的画作,也可能是一段自编自演的小故事,这些都彰显了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独立性则表现在幼儿能够独立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逐渐摆脱对成人的过度依赖。
比如自己穿衣、整理玩具等,在这些过程中,幼儿的独立性得到锻炼和发展。
为了培养幼儿的主体性,教育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营造宽松自由的教育环境。
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选择权利,让他们在一定范围内决定活动的内容和方式。
教室里可以设置多样化的活动区域,如建构区、阅读区、美术区等,满足不同幼儿的兴趣需求。
在教育活动的设计上,要注重激发幼儿的兴趣。
以幼儿的兴趣点为出发点,设计富有吸引力的活动。
比如,如果幼儿对小动物感兴趣,可以组织观察小动物、讲述动物故事等活动。
鼓励幼儿的自主探索也极为关键。
当幼儿在探索过程中遇到问题时,教育者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幼儿自己思考、尝试解决。
例如,在科学实验活动中,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从而得出结论。
幼儿教育中主体性
幼儿教育中主体性幼儿教育中的主体性在幼儿教育的广袤领域中,“主体性”这一概念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重要的光芒。
主体性强调的是幼儿作为独立个体,在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索以及自我表达的能力和权利。
理解并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对于提供适宜的教育环境、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幼儿的主体性首先体现在他们对周围世界的主动探索和好奇心。
从刚刚学会爬行的婴儿,到开始蹒跚学步的幼儿,他们总是迫不及待地用自己的小手触摸、用眼睛观察、用耳朵倾听周围的一切。
这种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是幼儿主体性的最初表现。
例如,当他们看到一个新的玩具,会立刻伸手去抓,试图弄明白它的用途和玩法;当他们走进花园,会好奇地蹲下身子观察花朵和昆虫。
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的信息,而是积极主动地与环境互动,构建自己对世界的理解。
在幼儿教育中,尊重幼儿的主体性意味着为他们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机会和资源。
这包括各种玩具、图书、游戏材料等,让幼儿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进行选择。
比如,在幼儿园的活动区,设置建构区、美工区、阅读区等不同的区域,投放丰富的材料,如积木、彩纸、画笔、图书等。
幼儿可以自由地选择进入哪个区域,使用什么材料,进行什么样的活动。
这种自主选择的过程,不仅能够满足幼儿的兴趣需求,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决策能力和责任感。
同时,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
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幼儿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和观察者。
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的行为表现和兴趣点,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当幼儿在搭建积木时遇到困难,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答案。
当幼儿完成一件作品时,教师要给予真诚的赞美和肯定,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幼儿的主体性还体现在他们的自我表达和情感体验上。
幼儿虽然年龄小,但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感受和需求。
在教育过程中,要给予他们充分的表达机会,让他们能够用语言、动作、绘画等方式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幼儿园幼儿主体性的培养方法
培养幼儿承担决策后 果的意识和能力,让 他们学会对自己的选 择负责。
提供多种选择机会, 让幼儿学会权衡利弊 ,做出适合自己的决 策。
引导幼儿主动学习和思考
通过启发式提问和开放性问题 ,激发幼儿的思维活跃性。
鼓励幼儿进行观察、比较、分 类、归纳等思维活动,培养其 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提供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 方式,让幼儿在主动探索中掌 握知识和技能。
01
结论
总结培养幼儿主体性的方法
创设自主探索环境
为幼儿提供安全、有趣、富有 挑战性的探索环境,鼓励他们 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
引导幼儿积极参与
通过游戏、活动等方式引导幼 儿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主动 性和创造性。
鼓励幼儿表达意见
尊重幼儿的意见和想法,鼓励 他们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 受,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 信心。
保持耐心和关注
培养幼儿主体性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教师应保持对幼儿的关注和耐心,及时 回应幼儿的需求和问题。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幼儿的情感需求,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教育环境,让幼儿 感受到关爱和支持。
及时反馈和鼓励
在培养幼儿主体性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幼儿反馈和鼓 励,肯定幼儿的进步和成绩。
反馈和鼓励应以正面为主,注重激发幼儿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同时也要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建议。
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责任感
鼓励幼儿独立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培养其独立生活和学习的能力。
引导幼儿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通过角色扮演和任务分配,让幼儿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和责任,增强其社会适应能 力。
01
培养幼儿主体性的 实践案例
案例一:自主探索的户外活动
幼儿教育中的主体性
幼儿教育中的主体性幼儿教育是指对幼儿进行智力、体力、情感、语言等方面的全面培养和教育活动,是幼儿个体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幼儿教育中,主体性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幼儿的主体性意味着他们在教育活动中能够主动参与、发展自我,并以自我为中心进行学习,这对于幼儿的全面成长具有非常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幼儿教育中的主体性,并分析如何在幼儿教育中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一、主体性的理论基础主体性的概念最早在西方教育学中提出,它强调了个体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主体性理论认为,每个幼儿都是一个主体,具有自己的想法、兴趣和需求,有能力自主地学习和探索。
幼儿的主体性体现在他们对于教育活动的主动参与和自我发展中。
二、主体性对幼儿的意义1. 促进幼儿的个体发展幼儿的主体性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促使他们在教育活动中积极参与,发展自己的潜能和能力。
通过主体性,幼儿能够主动学习,探索世界,发展自己的认知、语言、情感等多个方面。
2. 培养幼儿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幼儿的主体性能够培养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信心。
在教育活动中,幼儿主动参与并完成任务,获得成功的体验,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3.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社交能力幼儿的主体性不仅表现为他们个体的自主发展,也包括他们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
在教育活动中,幼儿可以通过与他人的互动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社交能力。
三、如何发挥幼儿的主体性1. 提供多元化的教育活动为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教育者应提供多元化的教育活动,包括游戏、探索、艺术创作等。
这些活动可以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他们的个体发展。
2. 给予充分的自主权和决策权教育者应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权和决策权,让幼儿有机会自主选择活动、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同时,教育者也应引导幼儿在自主行动中逐渐发展自我管理和自我评价能力。
3. 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求教育者应关注幼儿的兴趣和需求,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和特点,提供适宜的学习材料和环境。
【幼儿教育】谈对主体性原则的一点认识
【幼儿教育】谈对主体性原则的一点认识幼儿教育谈对主体性原则的一点认识在幼儿教育中,主体性原则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原则,它在培养孩子的主体能动性和发展整体素养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讨对主体性原则的认识。
一、主体性原则的理论基础主体性原则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发展孩子的主体能动性,激发其兴趣和积极性,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个性化的教育。
主体性原则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个体差异理论:孩子在身体、智力和情感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
主体性原则强调以孩子的个体特点为出发点,关注他们的兴趣、需求和潜能。
2.发展心理学理论:根据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孩子的认知、语言、社交等能力发展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主体性原则要求教师根据孩子的发展特点,提供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促进其全面发展。
3.构建合作共同体理论:主体性原则倡导建立积极、平等和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师应与孩子建立合作共同体,激发孩子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通过学习合作与交流,促进孩子的主体性发展。
二、主体性原则的实践策略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如何贯彻主体性原则也是关键问题。
以下是几种主体性原则的实践策略:1.关注孩子的需求:教师要倾听孩子的需求和意见,根据孩子的兴趣指导他们的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观察和交流等方式,了解孩子的需求,为他们提供相应的学习机会。
2.激发孩子的主动性: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任务,引导孩子自主学习和探索。
同时,鼓励孩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给予充分的支持和指导。
3.创建积极的学习环境:营造积极和谐的教育环境,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教师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并组织一些创造性的活动,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4.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要根据孩子的发展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给予适当的指导。
同时,教师要担任起学生的引路人和指导者,在过程中不断激发孩子的主体性。
三、主体性原则的意义和挑战主体性原则的贯彻对幼儿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发挥幼儿的主体性
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发挥幼儿得主体性幼儿园教育就是基础教育得奠基阶段,它往往能为幼儿一生得发展奠定良好得基础,学前教育前辈陈鹤琴曾经说过“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不仅强调了幼儿教育得重要性,也包含了幼儿主体性得思想。
在幼儿教育中,能否正确认识幼儿得主体性,树立幼儿主体性观念,并在具体教学工作中充分贯彻实施,关系到幼儿得发展权利能否得到实现,关系到幼儿得特点、地位能否得到体现,关系到幼儿得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能否得到发挥等一系列有关问题。
一、正确认识幼儿主体性什么叫幼儿得主体性?幼儿得主体性就是指幼儿在其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得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
它包括幼儿在教育活动中得特点、权益、需要、发展等各方面得体现。
从客观上来说,幼儿就是教育得主体。
在幼儿教育活动中,幼儿不仅仅就是教育得对象,更就是教育得主体,这就是一种不以人们得意志为转移得客观存在。
我们得教育如果无视幼儿得主体地位,不考虑幼儿得内在需要及其内部结构特点与发展水平,就是不成功得。
在教育活动中,每个幼儿都以她自己得方式去理解与接受教师对她们得影响并作出反应。
例如:教师在组织教育活动时,有得幼儿在认真参与,有得就是不认真参与,尽管反应与表现方式各异,但这并不能就说她们不就是教育得主体。
相反,这就是她们能动性得表现。
幼儿能否成为教师所期望得“好孩子”那都就是幼儿主体性得一种表现形式。
幼儿得主体性就是幼儿教育得必然要求,也只能在幼儿教育得实践活动中实现。
现代教育思潮不断兴起,主体教育得观念也已逐步形成共识,幼儿主体性教育已就是幼儿教育得必然要求。
同时,幼儿主体性也必须而且只能在教育实践中体现出来,它必须从教育计划、教育教学准备到具体实践得全部过程中体现出来,具体来说就就是在对幼儿认识、理解得基础上,研究幼儿得需要、兴趣、能力与个性特点等,并以此作为依据来制定教学计划,在研究幼儿如何学习、获取信息得基础上,再研究教师如何教,使教学活动获得更大成效,在教学活动具体实施得过程中,充分发挥出幼儿得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幼儿主体性教育的实施
【摘要】在幼儿教育中对幼儿主体性教育重视不够,将对幼儿素质的全面培养十分不利。
因此,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尊重幼儿个性,重视幼儿的个体差异,建立科学的主体教育教学模式,强调幼儿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是实施幼儿主体性教育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幼儿;主体性教育;实施
在幼儿教育中存在对幼儿主体性教育重视不够,甚至有幼儿和教师双主体缺失的现象。
这将对幼儿素质全面培养十分不利,长此以往必将对幼儿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产生严重的影响。
因此,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尊重幼儿个性,重视幼儿的个体差异,建立科学的主体教育教学模式,强调幼儿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是实施幼儿主体性教育的关键所在。
1幼儿教育中“主体性”缺失的问题分析
幼儿的主体性是指幼儿在其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幼儿期是人的主体性初步确立的时期,主体性教育是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教育实践中,幼教工作者在理性上也承认教育要以幼儿为主体。
然而,受传统灌输教育的影响,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幼儿看成是教育活动指向的对象,忽视对幼儿进行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方法上更多采用包办式、注入式、定型式等,使幼儿在学习中处于被动消极状态,难以做到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平等“对话”。
1.1幼儿主体性的缺失:幼儿园里幼儿言行缺乏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现象并不少见,如:游戏活动中幼儿等待教师给予角色分配;学习活动中幼儿小心地按教师的意图进行思考、表达;生活中幼儿饮水、小便等活动都要教师允许等等。
分析幼儿主体性缺失的原因,主要源于师幼互动的不适宜。
其互动往往表现为教师处于控制者地位、幼儿处于服从者地位。
教师对幼儿的行为问题过分关注,师幼互动中教师更多的是维护规则、处理不适宜问题,缺乏积极、有效的情感交流。
教师控制过强,主要表现为“三化”,一是奴化,一些教师要求幼儿绝对服从自己,对于教师的批评指责,不能有丝毫有不满和抗拒,常常武断地剥夺幼儿发表意见的权利;二是物化,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一些教师无视幼儿也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而将幼儿看作是没有感情的泥塑木雕,即使有感情也是整齐划一的;三是成人化,一些教师因人缺少耐心和爱心,不懂得奖赏孩子,动辄将孩子们的童心童趣斥责为幼稚顽皮,轻则教训两句,重则大声喝斥,更有甚者还会体罚或变相体罚。
这种教师控制过强的教育势必造成幼儿主体性的缺失。
此外,幼儿主体性缺失的原因还与家长、社会对幼儿角色的认识有关。
由于大家往往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幼儿,以成人的思维代替幼儿,以成人的标准要求幼
儿,所以对幼儿的主体性漠视甚至遏制。
1.2教师主体性的缺失:建构和发挥教师的主体性是发挥幼儿主体性的前提条件。
只有充分建构和发展教师的主体性,教师才能在教学中体验到自主和创造的快乐,才会珍惜自己的主体地位并将自主创造的权利归还给儿童,发挥和培养幼儿的自主性。
然而教师主体性缺失同样是困惑当前幼儿教育界的难题。
如有的教师恪守规章制度,不带个人思考地执行管理者意图,对幼儿园固有的课程模式、作息时间、教育策略等消极顺应、沿袭套用。
长此以往,教师消极、被动、守旧的思维方式形成习惯,并在师幼互动中深刻体现。
造成教师主体性缺失的原因很多,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文化背景,二是幼儿园内部管理机制。
就社会文化背景而言,长期以来,我国将教育置于工具性地位,忽视人的自我价值,影响了教师的主体性发挥。
就内部管理机制而言,过于细微的监管,过分苛杂的制度,束缚了教师的手脚,增加了精力上的负担,因而教师无力主动思考、不敢轻易变通。
2幼儿主体性教育的实施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建构具有主体性的人。
近几年主体教育在我国的勃兴是对当前社会巨大转折的呼应。
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途径和重心,因此,应根据人的主体的生成机制来设计和规范教学,促进幼儿主体的构建和完善。
2.1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注重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幼儿主体性教育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注重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
(1)确立幼儿是独立的人,是活动的主体的思想。
教师要充分相信幼儿有能力主动地探索周围的世界,发展知识并创造出知识。
(2)承认幼儿在发展速度、发展水平、发展特点上的差异。
允许幼儿独立地自我思考、决策,自己解决问题和表达思想,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兴趣选择学习内容,确定学习方法,安排学习计划,评价学习结果。
尊重差异、发挥主体意识的个性化教育才是适合幼儿发展的教育。
(3)确立幼儿是在学习中成长的观念。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的各种能力,因为幼儿总是以自己已有的经验、心理结构为基础来选择信息得出结论,并以这些结论来建构自己对世界的认识,教师必须重视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现实环境对幼儿的影响。
2.2建立适应主体性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学既是师幼双边互动的过程,又是幼儿与周边环境(教材、教具、同伴等)互动的过程,也是幼儿与周边环境(认知、情感、意向)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性教育模式要求:
(1)教师应树立科学的、整体的教学观和儿童观。
教学过程中既要遵循知识的逻辑序列,又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
要把幼儿当成独特的人来因材施
教,把幼儿当成能动的人来启发、引导,把幼儿当成平等的人来尊重。
(2)教师应把教学活动从单纯的认知活动导向全面的心理活动,即使教学活动成为师幼的认知、情感、意向等的综合活动过程,尤其要重视自我意识在个体心理活动中的调控作用。
(3)把教学活动看作师幼共同参与的探究活动,提倡启发式教学、交互式教学、合作式教学等教学模式。
(4)加强师幼沟通,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合作对话关系)。
以亲密、融洽的感情为纽带的良好师生关系,既是主体性教学活动的条件,也是其活动过程的特点、结果。
创设积极、轻松、活泼、高效的教学心理环境,能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