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雅《国学智慧》课后问题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在文化上的承上启下
1
【单选题】孔子出生在公元前的什么时候?()C
A、公元前511年
B、公元前515年
C、公元前551年
D、公元前471年
2
【单选题】周朝的礼乐制度和文献典籍在以下哪个地方得到了比较好的保存?()B
A、齐国
B、鲁国
C、秦国
D、燕国
3【多选题】在商周时期,一些民族的经验通过文字被记录在哪里?()BD
A、竹简
B、甲骨文
C、纸
D、铜器铭文
4【多选题】在周朝时期,将一些人们的生活经验、习俗等进行总结形成了以下哪些书籍?()ABC
A、《诗经》
B、《周易》
C、《尚书》
D、《楚辞》
5【判断题】
《论语》既是四书之一,也是现存较早较完整记录孔子言行的一本书。() 对
6【判断题】东周到最后衰弱到甚至无法添置一些礼器乐器。() 对
7【判断题】孔子给中华民族指出了努力的方向,初步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对《论语》中的君子和小人
1
【单选题】《孔子》这本书内容极其的广泛,主要由多少篇构成?()C
A、10篇
B、15篇
C、20篇
D、30篇
2
【单选题】在论语中“君子”和“小人”一词分别一共出现多少次?()B
A、107次和42次
B、107次和24次
C、170次和24次
D、170次和42次
3【多选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哪些书籍中看到古人对鬼神、天地等信奉的记载?()BCD
A、《诗经》
B、《左传》
C、《国语》
D、《楚辞》
4【多选题】在世界上,对人类而言的以下哪些属于比较主要的关系?()ABCD
A、天跟人的关系
B、人与人的关系
C、神与人的关系
D、自我关系
5【判断题】孔子摒弃了鬼神观念,开创了人文理性的时代。() 对
6【判断题】在夏商朝时期,祭祀、信奉天地、信奉鬼神等现象较少出现。()X
7【判断题】在时间阶段上而言,中国的文化比西方的文化更早的进入到人文理性时代。() 对8【判断题】“美言不信,信言不美”这句话出自庄子。()X
君子的内涵
1
【单选题】君子其最根本的一个道德底线是什么?()C
A、智
B、礼
C、仁
D、义
2
【单选题】在以下哪本书籍中记载了夫妻的相处之道?()C
A、《周易》
B、《诗经》
C、《世说新语》
D、《楚辞》
3【多选题】人达到何种条件才具备了人类基本的道义?()ABC
A、对父母的感恩之心
B、对妻子的保护之心
C、对孩子的保护之心
D、对朋友的关爱之心
4【判断题】“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是孔子对提高自身修养而提出来的。() 对5【判断题】“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这句话恰恰是让人开始放弃一些东西。()X
6【判断题】君子在做人、培养自己德行的时候要抓住根本,这种根本是自己安身立命的基础。() 对
君子之道
1
【单选题】“德不孤,必有邻”这句话是谁说的?()B
A、庄子
B、孔子
C、孟子
D、韩非子
2
【单选题】君子务本的第三点指的是什么?()C
A、守信
B、孝顺
C、自重
D、仁德
3
【单选题】“泛爱众而亲仁”是以下哪个学派提出的?()D
A、佛家
B、法家
C、道家
D、儒家
4【多选题】以下哪些君王是通过好的德行政策的推行而得到越来越多人的尊重和爱戴?()ABCD
A、尧
B、周文王
C、尧
D、禹
5【判断题】从心态上讲,成为一个君子必定要有一个积极的心态。() 对
6【判断题】从思想上讲,成为一个君子要清正刚毅。()X
7【判断题】孟子曾说君子最好的品德就是刚毅木讷。()X
广义《春秋》与狭义《春秋》
1
【单选题】“吾见百家春秋”中的“吾”指的是谁?()C
A、孟子
B、庄子
C、墨子
D、孔子
2
【单选题】现在流传下来的《春秋》是哪个地方的?()C
A、赵国
B、秦国
C、鲁国
D、齐国
3
【单选题】《春秋》这本书中一共记载了春秋的多少个国君的事情?()D
A、4个
B、7个
C、9个
D、12个
4【多选题】在《春秋》这本书中加载中是按照怎样的一个时间顺序记载的?()ABCD
A、年
B、时
C、月
D、日
5【判断题】在我国古代时期,“春”和“秋”指的是朝聘的两个重要时节。() 对
6【判断题】古代墨子是一个史官出身。()X
7【判断题】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道成为社会上所普遍推崇的东西。() 对
春秋三传之别
1
【单选题】“行人辞令”中的“行人”指的是哪类人?()C
A、太尉
B、御史大夫
C、外交官
D、史官
2
【单选题】“克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曷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这句话出自以下哪本书?()C
A、《邹氏传》
B、《谷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