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版初三化学上册质量守恒定律导学案
新苏版化学九上:《质量守恒定律》导学案

新苏版化学九上:5目标要求:1、明白得质量守恒定律,并应用他说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能够从微观上说明质量守恒定律。
学习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探究导航:1知识回忆:(1)什么是化学变化?。
(2)判定化学变化的依据是:;从分子原子的角度看;化学变化的特点是:2、自主学习、交流合作:(1)阅读教材摸索:在活动探究“白磷燃烧”实验中,锥形瓶上塞了塞子;同时玻璃管上套上气球,如此做的目的是什么?在“方案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中,什么缘故能够将烧杯敞口放置:。
这说明在研究化学变化中质量是否变化时,必须注意:(2)质量守恒定律确实是:(3)充分明白得质量守恒定律:你认为它适用于哪种变化?;研究的是变化前后的相等。
(4)[实验探究5-1]反应后天平是否平稳?说明你的理由:(5)如何样从微观上充分论证:质量守恒定律?3、尝试练习:(1)化学反应前后,关于反应物的下列各项中,一定不发生变化的是()A物理性质,B化学性质,C质量总和,D物质的组成。
(2)关于化学变化前后描述正确的是()A是分子运动的过程,B是分子重新组合的过程,C是元素种类变化的过程,D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水变成水蒸气,质量不变,符合质量守恒定律,B蜡烛燃烧后,看不出其它物质生成,因此不存在质量守恒,C铁生锈了,铁锈的质量一定等于铁的质量,D在化学反应:A+B→C+D中反应加入的反应物A、B的质量分别为(ag和bg)反应生成的C、D的质量(cg和dg),则a+b=c+d不一定成立。
(4)化学反应前后,下列各项中确信不改变的是()①原子种类、②分子数目、③元素种类、④物质的总质量、⑤原子质量、⑥元素养量、⑦原子数目。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⑥⑦C②④⑥D①②⑤⑥(5)将10gA与足量B混合加热,A和B发生化学反应,A完全反应后生成8gC和4gD,则参加反应的A和B的质量比是()A1:1,B2:1、C4:1、D5:1。
苏版初三化学上册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了解探究学习的一样方法
培养认真阅读课文的好适应
通过实验收集证据
知识交流
分析总结
实验验证
收集证据
对比分析缘故:
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进一步明白得。
实践应用
学会运用质量差,求算某生成物的质量。
培养自学能力。并
学会运用联想,整理出相关连的知识,通过对比,找差异。
体验收成
教学
反思
“没有反思的体会是狭窄的体会, 只有通过反思的体会方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并对后继教学行为产生阻碍。”美国闻名学者波斯纳曾经说过。因此,我对我这节课的课后反思是:
1、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是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要加强培养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实验的结论不能直截了当、牵强地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他们自已依照实验的现象去分析总结。
2、讲课的过程中加入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实题练习,能够加深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明白得。
3、注重引导学生把握定量实验分析法。
学情
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了较深的认识,初步建立了微粒观;对化学反应差不多有了初步认识,明白化学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明白得了化学反应的实质,差不多明白化学反应过程中原子是不发生变化的,然而没有把它与物质的质量守恒联系起来。因此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原子在化学反应过程中不变的知识,引导学生做出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关系的估量是本节课的教学的关键点。
【 教 学 过 程 】
要紧
流程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部分:引入课题
第二部分:实验与验证过程
第三部分:明白得过程
第四部分:进一步明白得与应用过程
第五部分:课堂上结
《质量守恒定律》 导学案

《质量守恒定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二、学习重点1、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
2、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三、学习难点1、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从微观角度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四、学习过程(一)知识回顾1、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2、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一定发生改变,元素的种类不变。
(二)实验探究实验一: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用品】托盘天平、锥形瓶、玻璃管、气球、红磷。
【实验步骤】1、在锥形瓶底部铺一层细沙,在锥形瓶口的橡胶塞上安装一根玻璃管,在其上端系一个瘪气球。
2、用托盘天平称量锥形瓶及瓶内物质的总质量 m1。
3、点燃红磷,迅速伸入锥形瓶中,立即塞紧橡胶塞。
4、待红磷燃烧结束,冷却至室温后,重新称量锥形瓶及瓶内物质的总质量 m2。
【实验现象】1、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
2、气球先膨胀后缩小。
【实验结论】m1 = m2,参加化学反应的红磷和氧气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
实验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用品】托盘天平、烧杯、铁钉、硫酸铜溶液。
【实验步骤】1、将铁钉用砂纸打磨干净。
2、用托盘天平称量烧杯和硫酸铜溶液的总质量 m1。
3、将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现象。
4、待反应一段时间后,重新称量烧杯和反应后溶液的总质量 m2。
【实验现象】1、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
2、溶液由蓝色逐渐变为浅绿色。
【实验结论】m1 = m2,参加化学反应的铁和硫酸铜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铜和硫酸亚铁的质量总和。
(三)质量守恒定律1、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适用范围: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所有的化学变化,不适用于物理变化。
3、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应注意的几点:(1)质量守恒定律强调的是“质量守恒”,不包括其他方面的守恒,如体积不一定守恒。
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对三个不同类型演示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并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2、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研究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3、培养定量研究化学问题的科学思维和方法[学习重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学习难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本质的理解,并用它解决化学反应中的质量问题[预备知识]1、化学变化的本质是。
2、根据、、、、、等现象可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讨论]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即在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是否发生变化?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有什么关系?[新课] 质量守恒定律观察并记录以下三个演示实验现象,填写下表:实验名称反应现象反应前天平平衡情况反应后天平平衡情况原因分析结论P+O2=NaOH+CuSO4=CaCO3+HCl=[小结]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各物质的质量等于各物质的质量。
2、质量守恒定律本质即“两个不变”:不变;不变。
3、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4、自然界的许多化学现象,从表面看似乎违背了质量守恒定律,但这恰好说明了物质的运动和变化是永恒的,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是从一种形式存在转化为另一种存在形式。
5、参照《实践与探究丛书》p100的表格内容。
[练习A]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下列关于“在化学反应前后”的说法错误的是()A、元素的种类是一样的B、分子总数相等C、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D、各种原子总数相等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镁条完全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是()A、小于镁条的质量B、大于镁条的质量C、等于镁条的质量D、无法确定3、在一个质量为70克的小烧杯中,放入30克稀硫酸,投入4克锌,充分反应后容器的质量和药品的质量总和一定是()A、大于104克B、小于104克C、等于104克D、无法确定[练习B]4、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只生成CO2和H2O,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蜡烛的成分为()A、一定含有碳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B、只含有碳元素和氧元素A、氢、氧原子个数比为2:1 D、碳、氧原子个数比为1:25、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2XY+Y2→2Z的反应中,Z的化学式是()A、XY 3B、X2YC、XY2D、X2Y36、现有化学反应X+Y=Z,若a克X与b克Y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生成Z的质量为()A、等于(a+b)克B、大于(a+b)克C、小于(a+b)克D、不大于(a+b)克7、24.5克KClO3与5克MnO2混合共热,完全反应后,剩余固体19.9克,则生成氧气的质量为克。
课题5.1质量守恒定律(第2课时)九年级化学上册导学案

课题5.1 质量守恒定律(第2课时)【学习目标】1.知道表示化学反应的方法、概念。
2.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会读化学方程式,并会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3.通过对具体的化学反应的讨论、分析和解决,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课前准备】1、写出过氧化氢制取氧气、水电解、氢气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2、概念:相对分子质量是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
3、计算O2、H2O、(NH4)2SO4的相对分子质量。
(1)O2的相对分子质量=16×2=32。
(2)H2O的相对分子质量=1×2 + 16=18。
(3)(NH4)2SO4的相对分子质量=(14+1×4)×2 + 32 + 16 ×4=132。
【新课学习】一、导入新课复习提问导入在我们前面的学习过程中,如何来表示一个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这些式子确实能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但书写不方便、国际上也不通用且不能体现质量守恒定律。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任务一:化学方程式概念和意义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组内讨论完成下列学案。
1、请同学们仔细观观察下图,弄清楚一个表达式所含有的信息。
2、化学方程式定义: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叫做化学方程式。
3、总结:化学方程式意义(1)表明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2)表明各个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粒子数目比;(3)表明各个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比(相对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乘以系数);任务二:化学方程式读法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及PPT,以C+O2CO2为例会读化学方程式,组内讨论完成下列学案。
1、总结:化学方程式读法:以C+O2CO2为例。
(1)宏观: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2)微观:每1个碳原子和1个氧分子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1个二氧化碳分子(3)质量:每12份质量的碳和32份质量的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
(4)注意事项:“+”读作“和”;“=”读作“反应生成”。
九年级化学上册导学案:5.1质量守恒定律2

实验5-2讨论与思考:(1)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后质量减少了,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2)金属镁燃烧后的质量增加了,与质量守恒定律是否矛盾?(3)根据你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若要使实验结果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应怎样改进实验装置?三、拓展提升例:(2012.东营市)化学反应前后,下列各项中,肯定没有变化....的是()①原子数目②原子的种类③分子数目④分子的种类⑤元素的种类⑥物质的总质量⑦物质的种类 A.①②⑤⑥B.①②③⑤C.①②⑤⑦D.③④⑥⑦巩固练习(1)1克氢气和8克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克水;(2)2克氢气和克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克水;(3)1克氢气在10克氧气充分燃烧,生成克水;(4)a克氢气在b克氧气中充分燃烧,生产水的质量(a+b)克。
(填≥、=或≤)四、当堂反馈1.(2012.昆明)下图是甲、乙两组同学分别设计的质量守恒定律的两个验证实验。
请根据图示进行思考回答(假设甲、乙两组药品混合前质量均为m前、混合后质量均为m后):①甲组药品混合前、后质量关系为:m前>m后,请解释原因,该实验若试剂不变,应如何改进此装置;②乙组药品混合前、后(两者不反应)质量关系为:m前=m后,乙组同学认为实验成功,甲组同学认为该实验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原因是。
2.(哈尔滨市)在用白磷(白磷与红磷组成相同,着火点为40℃)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中,晓涵同学将橡皮塞上的细玻璃管下端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灼烧至红热后,迅速用橡皮塞将锥形瓶塞紧,并引燃白磷,实验过程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观察到A、C中气球的大小不同,用理化知识解释产生此现象的原因是;(2)将C再次放到天平上称量,天平仍然平衡,在此化学反应中,从具体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分析天平平衡的原因是。
五、教师点拨反应前后“六个不变,两一定改变,一个可能改变”。
六个不变:(宏观)、、;(微观)、、。
两一定改变:、。
一个可能变教学反思2019-2020学年中考化学模拟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安徽省地方标准《地理标志产品石台富硒茶》在合肥通过专家审定通过。
质量守恒定律导学案

质量守恒定律导学案质量守恒定律,又称静止质量守恒定律,是物质世界中的一条基本规律,它表明在一个孤立系统中,系统的质量总是不会减少也不会增加,只会发生转移或转化。
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任何尺度的物体,从微观的分子到宏观的星球,都遵守着这一定律。
该定律对于化学、物理、生物等多个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在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学习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孤立系统。
孤立系统是指系统与外界隔绝,不存在质量和能量的交换。
在孤立系统中,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可以简洁概括为“守恒”。
具体来说,即使系统内发生了各种物质的转化和运动,系统的总质量仍然保持不变。
例如,一个封闭的容器中装有氧气和氢气,在被点燃后生成了水。
尽管氧气和氢气转化成了水,但整个系统的质量在化学反应中保持不变,即质量守恒定律得到了验证。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在现实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化学领域中,通过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确定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的关系,为合成新化合物或分析未知物质提供了依据。
在物理学领域,质量守恒定律也被广泛运用。
例如在动量守恒定律中,质量守恒定律是一个基本前提;在能量守恒定律中,质量守恒定律同样占据重要地位。
此外,在生物学研究中,质量守恒定律也有其独特的应用价值。
例如生物体内的新陈代谢过程也是遵循着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则,生物体内的物质只会发生转移或转化,不会凭空产生或消失。
三、实例分析举个简单的实例来说明质量守恒定律。
假设有一辆行驶中的汽车,汽车的质量为1000千克。
如果汽车的引擎熄火,汽车将逐渐减速停下。
在这个过程中,汽车的动能会逐渐转化为热能,但整个系统的总质量仍然保持不变。
虽然汽车的动能减小了,但转化出来的热能在系统中占据了相应的质量,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通过这个实例,我们可以看到质量守恒定律在日常生活和物理实验中的应用。
无论是简单的汽车减速还是更为复杂的化学反应,质量守恒定律都在指导着物质世界的运行规律。
化学九年级上册《质量守恒定律》导学案

化学九年级上册《质量守恒定律》导学案
设计人:审核人:
学习过程
检学:成功让我自豪!
检学(独立完成,组长检查后互相批阅)
一、基础巩固
1、关于质量守恒定律,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煤燃烧化为灰烬,该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24克镁关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0克氧化镁,实际消耗空气质量为16克
C、一切化学反应都遵从质量守恒定律
D、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有气体或固体生成的化学反应
2、下列实验能够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二、能力提升
1、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元素和元素。
2、将24.5g氯酸钾与2g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到质量不再减少为止,得到剩余固体的质量为16.9g,则反应生成的氧气的质量
为,同时生成氯化钾。
(提示: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了氯化钾和氧气)。
初中化学质量守恒定律导学案

初中化学质量守恒定律导学案篇一:初中化学《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导学案课题一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编定人:张丽丽审定人:张丽丽学习目标1. 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守恒的原因,学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和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2. 引导学生进行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初步培养学生定量研究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对质量守恒定律含义的理解和运用。
一.自主学习:1.1673年英国著名的科学家波义耳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将金属放在密闭的容器里加热,两个小时后打开密闭容器,进行称重,物质的质量增加了,而1774年,拉瓦锡用精确的定量实验研究了氧化汞的分解和合成反应中各物质质量之间的变化关系,他将45.0份质量的氧化汞加热分解,恰好得到了41.5份质量的汞和3.5份质量的氧气,由此得到了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原因是什么?2.化学实验中使用天平的注意事项有哪些?二.课内探究:实验探究一:请按照指导完成实验并将实验记录填入表中:(表格见课本P94)。
思考:在红磷的燃烧实验中,集气瓶底部的细沙起什么作用?气球起什么作用?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实验探究二:思考:1.有气体参加和有气体生成的反应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必须在什么体系中进行?2.蜡烛燃烧后蜡烛变小;铁生锈后质量增加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探究三: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是什么?分析:电解水的微观过程结论:1.水通电分解反应的实质是什么?2.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没有改变,原子的没有增减,原子的没有改变,组成物质的元素的种类,元素的质量,所以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质量守恒的原因)练习1.现有一反应A+B有10gA和5gB完全反应,反应结束后生成C的质量为多少g?练习2.100g水和100g酒精混合,质量等于200g,这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三.课堂小结四.当堂检测1.下列各组物质,在敞口容器里发生反应,容器内物质的总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的是()A、碳酸钠放入盐酸中B、高锰酸钾固体受热分解C、硫酸铜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D、在空气中点燃镁条2、R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2R+3O2述正确的是()2CO2+4H2O,则有关R的组成叙A.只含有碳、氢元素B.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C.一定含有碳、氢、氧元素D.定含碳、氧元素,可能含有氢元素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2L氢气和1L氧气反应能生成3L水,这句话对吗?篇二:初中化学《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导学案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探究活动能说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2.从微观角度知道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
初三上册化学质量守恒定律导学案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左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从微观角度认识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C重难点:1.质量守恒圧律(重点)认识质量守恒泄律,能说明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能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3•化学方程式(重点)了解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和读法:掌握求出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星比的方法情景导入【讲述故事】一天,福尔摩斯和华生在书房里研究一桩血案,福尔摩斯往大烟斗中装烟丝,并将烟斗送入嘴里,点燃烟怨后开始大口大口的吸烟,烟斗上冒出缕缕青烟,华生问:'‘聪明的福尔摩斯先生,你知道青烟的质量是多少吗?”聪明的福尔摩斯不假思索的回答: "这容易,青烟的质量等于点燃烟丝前烟斗和烟丝的总质疑减去烟丝烧完后留在烟斗中灰烬和烟斗的总质量。
”【课前预习】1•托盘天平的使用:使用天平时,首先要检查__________________ ,称量时,称量物放在__________ ,磁码放______ o祛码要用 _________ 夹取。
2.写岀两个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境导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泪”哪去了呢,消失了吗?二、自主探究:知识点一:质量守恒定律(定量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提出问题】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有没有变化呢?[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课本P9°.9,实验。
▲注意:白磷着火点低易自燃,且有剧毒,实验中要用眾子夹取,切不可用手直接取用。
季苏版初三化学上册质量守恒定律教案

课题
《质量守恒定律》
课型
新授课
年级
九年级
课时
第一课时
实验情形(分组/演示/原有/改进)
演示和分组
教材
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从“质”到“量”的过渡,同时也是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和进行化学运算的理论基础。质量守恒定律是后面的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运算的铺垫,对后续化学原理和定量研究学习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和承前启后的作用,这即与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进展史中的地位相呼应,也是学生学习化学认识世界的一次飞跃。因此本课内容不仅是本单元的一个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学好本节内容对整个九年级化学的学习有着专门重要的作用。
象及记录的数据。
总结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讲解:反应物的总质量=(或<或>)生物的总质量
把观看到的现象记录下表中(预先制好表格:实验报告)
实验
仪器
药品
步骤
现象
质量变化情形
分析缘故
结论
前质量
后质量
天平状况
1
2
3
4
提问:什么缘故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会守恒?引导学生透过表象从化学变化的本质进行分析。并让学生借助模型,模拟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
板书:质量守恒定律
演示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引导学生正确描述实验现象和数据
让学生阅读教材的实验方案,在阅读中摸索的过程熟悉
实验步骤,并摸索那个问题:
实验中要进行两次称量,这两次称
量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让学生分小组进行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
定,提示做好现象和数据的记录。
引导学生正确描述实验中观看到的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测量等相关实验,培养学生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认识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进展的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导学案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导学案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
1. 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会从微观角度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解释
2. 会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3. 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计算一些化学反应中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推测物质的组成元素
【重点难点】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和解释
2.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探究导学】
提出问题: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改变?是增加、减少、还是不变?
【实验探究1】观看白磷在锥形瓶中燃烧的实验视频,完成下列表格
实验名称实验现象反应物生成物反应前后质量关系
白磷在密闭的锥形瓶中燃烧白磷燃烧,产生大量,冷却后称量天平。
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磷和氧气的质量总和 (填=、或)
反应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
【实验探究2】完成90页方案二的实验--硫酸铜与铁钉的反应
铁+ 硫酸铜硫酸亚铁+铜
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没有参加反应、不是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不计算在内。
【实验探究3】碳酸钠与稀盐酸的反应
碳酸钠 + 盐酸氯化钠 + 水 + 二氧化碳
Na2CO3 + HCl NaCl + H2O + CO2
实验步骤:
1. 将装有小试管(内有稀盐酸)的塑料瓶(已加入少量碳酸钠粉末)小心地放在天平左盘上(碳酸钠和稀盐酸不要混合)调整天平使其平衡;
2. 取下塑料瓶(砝码不动),倾斜塑料瓶,使试管中的稀盐酸和碳酸钠混合,观察现象。
再将锥形瓶放回天平左盘上,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导学案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导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发现、认识、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关系;(2)能从微观角度揭示化学反应实质,认识质量守恒的原因;(3)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解决化学反应中的现象及存在的问题【学习重点、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微观本质,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及应用。
【学习过程】一、提出问题: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存在怎样的关系?二、猜想与假设:(1)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2)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3)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三、实验探究:方案一、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1、记录实验现象与数据(教材P94表格)2、分析与结论:天平平衡,说明反应前各物质的总质量反应后各物质的总质量。
方案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1、记录实验现象与数据(教材P94表格)2、分析与结论:天平平衡,说明反应前各物质的总质量反应后各物质的总质量。
四、得出结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
实验活动三、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1、实验现象:2、反应表达式:3、天平不平衡的原因:该反应(填是或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活动四、镁带的燃烧1、实验现象:2、反应表达式:3、天平不平衡的原因:该反应(填是或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五、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在化学反应前后有:①“六个不变”宏观方面:总质量不变、种类不变、的质量不变。
微观方面:的种类不变、不变、质量不变。
②“两个一定改变”宏观方面:改变;微观方面:的种类一定改变。
“一个可能改变”可能改变课堂检测()1.下列现象可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A、10克水受热变成10克水蒸气B、铁在氧气中灼烧后,质量增加C、蜡烛受热熔化,冷却后质量不变D、1L水和1L酒精混合总体积小于2L()2、化学反应前后肯定发生变化的是A、原子数目B、元素种类C、原子种类D、分子种类()3、A+B=C+D,已知12克A和18克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8克C,则生成的D的质量为A、30克B、58克C、2克D、无法确定()4、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一种小球代表一种元素的原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该反应中共有三种元素B.图中反应物都是化合物C.该反应的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D.该反应前后分子的种类发生改变()5、物质M在空气中燃烧有水生成,由此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M一定含H元素B、M一定是H2C、M一定是CH4D、M一定含H、O两种元素()6、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反应后物质甲的质量为13克B、乙是反应物C、反应中乙、丁的质量比为5:4D、物质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7、已知铜锈在隔绝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加热生成水、氧化铜和二氧化碳,由此可知,铜锈中含有元素。
九年级化学上册《质量守恒定律》导学案

《5.1 质量守恒定律》 一、学习目标: 1、进一步学习托盘天平的使用。
2、理解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的原因。
3、在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基础上,能正确应用该定律解释一些实验现象,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推断。
二、复习旧知:1、在测定质量守恒定律的白磷燃烧的实验中,我看到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中,玻璃管上的气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测定质量守恒定律铁与硫酸铜反应的实验中,我看到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的各物质的质量____________,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____________。
这个规律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探究新知:(一)、探究质量守恒的原因。
请同学们回想一下,上节课的两个实验,白磷燃烧和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以及以前学习的水的电解,请大家想一下,在化学反应的前后,为什么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变?(1)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探究。
1、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实验现象:(1)、请同学们分组完成书上P 94,5-1实验:按要求完成实验,并讨论完成下面的问题。
①、实验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符号表达式:2322Na CO HCl NaCl H O CO +→++↑②、指针为什么向右偏转?减少的质量是什么物质的质量?此实验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版初三上册化学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导学案

苏版初三上册化学第五单元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导学案《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导案教案学案上课地点:北源中学三(1)班授课人:陈人昌时刻:2021年10月17日[问题导入]:略[学习目标]:1.能说出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说明和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
2.能从微观角度说明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依照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能估量物质的组成。
[学习重点]:1.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
2.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
[自主学习检测]:请你作出猜想: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_________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2)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_________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3)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_________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为了探究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请你从教材中至少说出2个实验名称: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方案中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依照实验目的,该测量的数据是________(填“只有反应前”“只有反应后”“反应前、后”之一)整个反应装罝的质量.2、托盘天平的使用:①使用天平常,第一要检查__________,称量时,称量物应放在____,砝码放在______。
砝码要用____夹取。
②称量干燥的固体药品前,应在两个托盘上各放一张洁净的大小相同的_____,然后把药品放在___上称量. ③易潮解的药品,必须放在______(如小烧杯、表面皿)里称量。
1. 探究白磷燃烧前后的质量关系:【实验现象】(1)白磷燃烧,产生大量_________,放出大量的________ _。
(2)玻璃管上的气球先_________后_______ __。
第五单元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导学案(解析版)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第一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并能说出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2·能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3·能用质量守恒定律科学地解释一些现象和变化,并会一些简单的计算。
【前置作业】托盘天平的使用:检查天平是否平衡(游码在零刻度处,若不平,调节平衡螺母);托盘上各放一张质量相同的纸(易潮解的或有腐蚀性的药品放在小烧杯里);左物右码(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再加质量小的砝码)(物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称量完毕,砝码回盒,游码回零。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774年,拉瓦锡用精确的定量实验研究了氧化汞的分解和合成反应中各物质质量之间的变化关系。
反映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没有改变。
这难道是巧合吗?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知识1:质量守恒定律同学们根据导入,提出问题: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会发生变化呢?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
一、【方案一】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1、红磷燃烧的原理:2、步骤:①白磷放入有细砂的锥形瓶,塞瓶塞使玻璃管下端正与白磷接触,称量,使天平平衡。
②取下锥形瓶,将玻璃管灼烧,至红热,迅速用橡皮塞将锥形瓶塞紧,将白磷引燃。
③冷却后,重新放到托盘天平上,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3、实验现象与结论:实验名称白磷在空气中燃烧实验现象白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反应前后天平是否平衡天平平衡结论化学反应前后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4、思考与讨论(1)为什么在锥形瓶内铺一层细沙?防止锥形瓶受热不均匀而炸裂。
(2)气球的变化情况?先胀大,后变瘪。
(3)气球的作用?平衡压强,防止橡皮塞被冲开;防止瓶内物质外逸。
(4)气球先变大后变小的原因?开始红磷燃烧放热,使瓶内的压强增大,故气球膨胀;后来由于燃烧消耗了氧气,使瓶内气体减少,压强降低,故气球变小。
二、【方案二】: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1、原理:铁 + 硫酸铜铜 + 硫酸亚铁。
九年级化学上册5-2 质量守恒定律 教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5-2 质量守恒定律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质量守恒定律,是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节的内容。
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反应中的一个基本定律,它表明在任何封闭系统中,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这一定律对于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和探索化学反应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于化学反应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来进一步深化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实验的操作和观察能力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和意义。
2.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观察的细致性。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和讲解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通过讲解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理和意义。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烧杯、玻璃棒、天平、砝码、化学药品等。
2.教学课件:相关的图片、视频和文字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魔术表演,引导学生思考魔术背后的科学原理,引出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呈现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和意义,让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有一个初步的理解。
3.操练(15分钟)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指导和纠正,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4.巩固(5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巩固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质量守恒定律在实际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质量守恒定律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导学案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一、学习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2.通过分析和解释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变化关系,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内涵;3.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初步形成定量认识物质变化的质量视角和守恒意识;4. 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初步形成基于证据进行推理的科学思维;5. 感悟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认识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学习重难点重点: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涵和守恒观的建立;2.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三、学习过程【课前任务】1.以电解水为例,说一说可以从哪些角度认识化学变化。
2.查阅资料或根据生活经验,判断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增大、减小还是不变,说明理由或举出相应事例。
【课堂探究】知识点1 质量守恒定律问题: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物质时,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有什么关系?预测:你的预测:实验:方案一铜和氧气反应前后质量测定①实验装置:①反应原理:①实验记录:实验方案方案一实验现象反应前总质量(m1)反应后总质量(m2)(1)分析反应前后的总质量分别来源于哪些物质,并结合反应前后总质量的关系和物质的变化情况进行讨论。
(2)结论:(3)想一想:气球的作用是什么?橡胶塞的作用是什么?如果没有它们,实验可能出现哪些结果?实验:方案二铁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①实验装置:①反应原理:①实验记录:实验方案方案二实验现象反应前总质量(m1)反应后总质量(m2)(1)分析反应前后的总质量分别来源于哪些物质,并结合反应前后总质量的关系和物质的变化情况进行讨论。
(2)结论:总结: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
关键词①质量只强调“ ”,不包括“体积”①化学反应是一切化学反应必须遵守的定律,只适用于变化①参加指真正参加反应的那一部分物质,反应物如果有剩余,剩余部分不能计算在内①总和不能漏掉气体物质实验5-1: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①实验装置:①反应原理:①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反应前烧杯中的总质量反应后烧杯中的总质量实验装置为,反应后产生了,没有称到的质量,所以天平不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版初三化学上册质量守恒定律导学案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3〕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2〕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史实资料,学习科学家开拓创新的精神。
【学习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学习难点】从微观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学习方法】实验探究、类比【教具】烧杯、天平、锥形瓶、小试管、带胶头滴管的橡皮塞、大理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粗铁丝、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烧杯【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分钟〕老师给大家来讲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1756年的某一天,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展示图片]在实验室里做实验,他把锡放在密闭的容器中煅烧,看见生成了白色的物质,他突然奇想,我何不称一下容器和容器里物质的质量?这一称不得了,一个伟大的定律就此诞生了。
他发现在煅烧前后总质量并没有发生变化,经过反复的实验,都得到同样的结果,于是,他认为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总质量是守恒的。
可惜的是,这一发现当时并没有引起科学家的重视,直到1777年,法国的化学家拉瓦锡[展示图片]做了同样的实验,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这一定律才获得了公认。
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一定律。
幻灯: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二】学案引导,自主学习〔4分钟〕1、参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和,等于生成_______ __________总和,这个规律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2、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①原子的________没有改变,②原子的_______没有增减,③原子的________也没有变化,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板书]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三】合作探究,点拨升华【活动探究一】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总质量与生成的物质总质量是否有变化,我们必须通过事实来说明问题。
按教材P93探究实验,教师演示方案一,学生分组实验方案二,完成书中的实验报告。
〔10分钟〕1、小组讨论〔1〕、方案一中气球的变化情况是怎么样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2〕、方案一中锥形瓶中的砂子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3〕、向试管中加入硫酸铜溶液和铁钉的先后顺序是什么?加入铁钉时的操作是怎样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小组互相交流讨论结果,教师适时点拨。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板书] 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强调:①参加化学反应②质量总和相等【活动探究二】〔12分钟〕按[实验5--1]分组完成实验,教师演示[实验5—2],1、完成以下讨论内容。
〔1〕、根据上面两个实验,讨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2〕、如果在燃着的镁条上方罩上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会出现什么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3〕、以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为例,从化学反应中分子、原子的变化情况说明化学反应必定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4〕、以水分子的分解为例,简要说明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2、小组互相交流讨论结果,教师适时点拨。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板书]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而生成其他物质的过程,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
4、跟踪训练〔4分钟〕〔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在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________ _______,一定改变的是____________,可能改变的是_________。
①物质的种类②物质总质量③原子种类④原子数目⑤分子种类⑥分子数目⑦元素质量⑧元素种类〔2〕在反应A+B→C+D中,25 gA与10 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5 gC。
当反应有6 gD生成时,参加反应的A是〔〕。
A 10 gB 5 gC 20 gD 25 g〔3〕以下现象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的是〔〕。
A 蜡烛燃烧时慢慢变短B 湿衣服在阳光下晒干C 铁生锈后质量变大D 红磷在密闭的容器内燃烧质量不变【四】知识梳理,归纳整合〔3分钟〕学完了本课题,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整理第五单元课题1【一】质量守恒定律1、内容2、守恒原因3、应用【五】达标检测,巩固提升〔10分钟〕根据实际情况,教师可选择几道题进行检测,然后统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将没有完成的内容留着课外作业。
1、以下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认识,不正确的选项是〔〕A 质量守恒定律揭示了化学变化中宏观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B 通过化学变化,只能改变世界上物质的种类,不能改变物质的总质量C 质量守恒定律为定量揭示化学变化的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D 随着科技的发展,精密仪器为我们定量研究化学变化创造了条件2、以下实验能够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3、以下对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变化的解释,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 A 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固体剩余物的质量减小,是因为放出了氧气 B 蜡烛燃烧后质量变小,是因为蜡烛受热形成了石蜡蒸气C 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质量增大,是因为生成物中含有氧的质量D 白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是因为生成物都没有逸散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
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4、燃烧法是测定有机物组成的常用方法。
某学习小组取一定质量的某有机物在足量氧气中充分燃烧只得到二氧化碳和水。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判断该有机物的组成正确的选项是〔 〕A 只含有C 、H 两种元素B 含有C 、H 、O 三种元素C 一定含有C 、H 两种元素,可能含有O 元素D 一定含有C 、O 两种元素,可能含有H 元素5、某纯净物M 微热就能分解生成NH3、H2O 和CO2,由此还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 M 不稳定B M 是化合物C M 中含有水D M 是由四种元素组成Na 2CO 3 稀盐酸 Fe CuSO 4 镁条MnO 2 H 2O 2A .B .C .D .6、酒精检测仪中的反应原理是:C2H5OH+4X〔红棕色〕+6H2SO4== 2Cr2〔SO4〕3〔绿色〕+2CO2↑+9H2O,那么物质X的化学式为〔〕A CrO3B Cr2O3C Cr2S3D CrSO37、在化学反应A+B=C+D中,假设12gA与一定量的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28gC和2g D,那么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是〔〕A 8gB 18gC 28gD 30g8、水分子分解的微观过程如以下图所示。
以下说法中错误的选项是〔〕A 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B 在化学反应前后,分子和原子的个数不变C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D 在一定条件下,水能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9、如以下图所示,2个甲分子反应生成1个丙分子和3个乙分子,不正确的选项是〔〕A 反应生成的丙物质属于单质B 参加反应的甲物质属于化合物〝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那么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C 该反应中原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D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推知,1个乙分子中含有2个A原子10、甲乙两同学以〝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为课题进行科学探究,请将以下探究过程补充完整: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
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
要练说,得练听。
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
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