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论文陈嘉宇
[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范文2篇] 中国古代建筑赏析论文
[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范文2篇] 中国古代建筑赏析论文中国是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因其地域特征、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各有不同,因而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几千年来,与西方古代建筑相比较,中国的古代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与使用上以木质结构为主。
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参考范文篇1谈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摘要】建筑是空间的艺术,设计者致力于寻求建筑与环境的共生,然而,如何将现代景观技术与本土化的建筑符号相结合,通过采取延续传统建筑符号景观艺术特征的手段,来传承民族化、地域性的文脉,如何做到景观设计中建筑外环境与建筑本身的文化传承和传统建筑符号的延续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景观设计;运用中国建筑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璀璨的中国建筑史上,无数的优秀作品留给后人观赏品评,其中也留给后世诸多具有鲜明个性的元素,供后人在景观设计中使用。
随着现代社会文化多元性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能赋予景观长久生命力的元素多来自于民族的、传统的、地域的。
因此,在景观设计技巧性因素越来越成熟的今天,如何将古代建筑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保持建筑与文化的呼应、延续,成为越来越受关注的问题,设计者从传统文化的集成以及现代设计技术的应用等多个方面,为此做着不懈努力。
一、我国古代建筑的特色我国的古代建筑中的东方文化特色,不仅使建筑物具有了优美的外观形象,而且使其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极大地加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表现力,因此我国的国代建筑兼具观赏性及内涵性,在对古代建筑进行品评时,应尤其注意这一点。
1、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
几千年来,与西方古代建筑相比较,中国的古代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与使用上以木质结构为主。
早在原始社会,原始住民就已学会构木为巢,春秋时期,这种结构方式被广泛采用,到了汉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征文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征文第一章绪论 (1)1.1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概述 (2)1.2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特点 (2)1.2.1 建筑布局严谨 (2)1.2.2 结构技术精湛 (2)1.2.3 装饰艺术丰富 (2)1.2.4 环境融合与和谐 (2)1.2.5 文化内涵深厚 (2)第二章建筑布局与规划 (3)2.1 城市规划与布局 (3)2.2 宫殿建筑布局 (3)2.3 住宅建筑布局 (4)第三章建筑结构与材料 (4)3.1 木结构建筑 (4)3.2 砖石结构建筑 (4)3.3 瓦作与彩画 (5)第四章建筑装饰与雕刻 (5)4.1 建筑装饰艺术 (5)4.2 雕刻艺术 (5)4.3 建筑彩绘与壁画 (6)第五章宗教建筑 (6)5.1 道观建筑 (6)5.2 佛寺建筑 (6)5.3 宗教建筑的特点 (7)第六章园林建筑 (7)6.1 园林建筑布局 (7)6.2 园林建筑风格 (7)6.3 园林建筑与文化 (8)第七章建筑艺术与哲学 (8)7.1 儒家思想与建筑艺术 (8)7.2 道家思想与建筑艺术 (9)7.3 佛教思想与建筑艺术 (9)第八章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影响与传承 (9)8.1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对后世的影响 (9)8.2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10)8.3 当代建筑艺术中的传统元素运用 (10)第一章绪论1.1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概述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自古以来,我国建筑艺术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以其独特的风格、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人类建筑史上的一座丰碑。
从远古时期的简易窝棚,到秦汉时期的宏伟宫殿,再到唐宋元明清的各式建筑,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体系。
1.2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特点1.2.1 建筑布局严谨中国古代建筑在布局上注重严谨有序,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从宏观层面看,古代城市、宫殿、庙宇等建筑群往往采用中轴线布局,表现出对称、平衡的美感。
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参考范文(2)
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参考范文(2)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参考范文篇4浅析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影壁【摘要】本文简述了影壁的渊源和功能,通过分析古代建筑中影壁的演化、分类以及影壁的基本装饰形式,体现出影壁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建筑艺术遗产。
【关键词】影壁;演化;分类;装饰影壁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建造在院落大门里面或外面具有屏障作用的墙体。
影壁的出现是和地理位置、气候有着密切关系。
在北方,冬季风大天冷,如果将影壁设置在大门内或外就会起到了阻隔寒冷北风的长驱直入。
在南方,则是起到引导风的疏通流动,以降低庭院内的气温。
但由于古代历史中科学技术发展的局限性,人们更多的给影壁附加上许多风水、风俗的色彩。
1、影壁的演化影壁几乎和屏风是同一时期出现在古代建筑中的,在陕西歧山发掘的西周建筑遗址中就出现了影壁的设置。
该影壁设立于大门的对面,与门基本同宽。
据考证,该影壁壁身以夯土筑成,四角可能有立柱四根,上部是或木或草的坡顶。
由此推断,影壁的使用不会晚于周中期或晚期。
早期,影壁被称之为“树”,大约是为了体现有树立屏档的意思,影壁的设置已出现了在大门之内和大门之外两种形式,也就是所谓的“内屏”和“外屏”之别。
古代建筑中的门屏观念在汉代就已经形成,在汉代的相关文献记载中多称影壁为“罘�”。
此外,在《广雅》、《博雅》和《酉阳杂俎》等古文献中都认为罘�即为影壁。
由此可以推论,汉代影壁应有“萧墙”、“照墙和“罘�”三个名称,至少不能排除罘�被称为影壁的说法。
大约在唐代中后期,独立的空间屏障墙开始使用影壁这一称呼,这也与壁塑艺术有很大的关系。
南宋学者、画家邓椿在其所著的《画继》中记载道:“惠之(杨惠之、唐开元人)塑山水壁,郭熙见之,又出新意,遂今垢者不泥掌,止(只)用手枪于壁,或凹或凸,俱所不同。
于(余)者,以墨随其形迹,晕成峰林壑,加之楼阁人物之属,宛如天成,谓之影壁”。
以后,在室外的照壁、萧墙大多会饰以雕刻有人物、动物、花卉的砖石,而影壁一词也随即取代了原有的萧墙和照墙,更多地为人们所使用。
《中国古典建筑形制源流》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中国古典建筑形制源流》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郭华瑜
【期刊名称】《华中建筑》
【年(卷),期】2008(026)003
【摘要】提起中国古典建筑的形制,我们无法一言以蔽之。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史悠久,地域广阔。
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们由干身处环境的不同,行为观念各异,赋予了建筑以丰富的多样性。
在建筑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因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各时期建筑亦具有各自时代的主流形制。
因此,当我们要描述中国古典建筑的形制时,
【总页数】1页(P15-15)
【作者】郭华瑜
【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100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6.4
【相关文献】
1.佛塔的源流及中国塔刹形制研究(续) [J], 吴庆洲
2.佛塔的源流及中国塔刹形制研究(续) [J], 吴庆洲
3.佛塔的源流及中国塔刹形制研究 [J], 吴庆洲
4.丘濬故居可继堂建筑形制与源流研究 [J], 陈琳; 程建军
5.不丹王国发现吐蕃铜钟研究——兼论吐蕃钟的形制与文化源流 [J], 夏吾卡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古代建筑毕业论文
中国古代建筑毕业论文目录1. 内容概括 (2)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短评 (3)1.3 本文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5)1.4 定义及概念 (6)2.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概览 (7)2.1 中国古代建筑的起源与演变 (8)2.2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风格 (10)2.2.1 秦汉式 (11)2.2.2 唐宋式 (13)2.2.3 明清式 (14)2.3 中国古代建筑地域特色的表现 (15)3.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结构体系 (17)4. 中国古代建筑的空间艺术 (18)4.1 宫殿建筑的空间布局与意境 (20)4.2 民居建筑的空间特点和功能 (22)4.3 庭院景观设计及其文化内涵 (23)5. 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艺术 (25)5.1 墙身装饰 (27)5.2 屋顶装饰 (28)5.3 室内装饰: woodwork, calligraphy, stone (29)5.4 铜雕与栏杆装饰 (30)6. 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内涵 (32)6.1 哲学思想和文化元素的体现 (33)6.2 对社会阶层和文化规范的影响 (34)1. 内容概括本毕业论文旨在全面深入地探讨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历史发展、艺术成就及其在世界建筑史上的地位。
通过对古代建筑的实地考察、文献资料的收集与分析,本论文旨在揭示中国古代建筑在结构和功能、材料和技术、美学表达和哲学思想等方面的独特性。
论文分为五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相关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包括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和技术特点。
第三部分对代表性古建筑群(如故宫、长城、四大名塔等)进行了详细剖析,分析了其建筑艺术和功能特点。
第四部分探讨了中国古代建筑对周边地区乃至世界建筑的影响和交流。
最后一部分为结论,总结了研究成果,指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当代价值和可能的未来研究方向。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中国古代建筑是一座屹立于历史长河中的巨著,其独特魅力和精髓技艺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积淀。
《2024年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和方法研究》范文
《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和方法研究》篇一一、引言在我国的文化传统中,建筑不仅是一种实用的技术产物,更是承载着民族文化和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和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珍贵的建筑遗产正面临着逐渐消失的危机。
因此,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的理论基础,分析当前保护方法的应用现状,并提出一些新的保护策略和措施。
二、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的理论基础1. 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我国建筑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这些建筑不仅见证了我国历史的演变和文化的传承,更是我们民族自信心和认同感的重要来源。
因此,保护建筑遗产不仅是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需要,更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文化自信的需要。
2. 科学保护的原则建筑遗产保护需要遵循科学的原则。
这些原则包括:原真性保护原则、可持续性发展原则、公众参与原则等。
原真性保护原则要求保护建筑的原貌和历史信息;可持续性发展原则要求在保护中寻求发展与利用的平衡;公众参与原则则强调公众的参与和监督在保护工作中的重要性。
三、当前建筑遗产保护方法的应用现状1. 文物保护单位制度我国建立了文物保护单位制度,对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建筑进行保护。
然而,该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保护范围过窄、保护措施不够完善等。
2. 传统保护方法传统的保护方法主要包括修缮、复原、保留原状等。
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护建筑的外观和结构,但往往忽视了建筑的内部功能和价值。
3. 现代科技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现代技术手段如三维扫描、虚拟现实等被应用于建筑遗产的保护和修复中。
这些技术能够更准确地记录和还原建筑的历史信息,提高保护的精度和效率。
四、新的保护策略和措施1. 拓展保护范围为了更好地保护建筑遗产,应拓展保护范围,将更多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建筑纳入保护范围。
同时,应加强对城乡历史环境的整体保护,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保护区。
中国历史建筑文化传承与发展作文
中国历史建筑文化传承与发展作文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国历史建筑文化传承与发展中国历史悠久,其建筑文化源远流长,传承至今。
《2024年浅谈以古建筑为馆址的博物馆之空间利用——以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为例》范文
《浅谈以古建筑为馆址的博物馆之空间利用——以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为例》篇一一、引言在当今的博物馆建设与运营中,古建筑作为馆址被广泛运用,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建筑风格为博物馆带来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空间体验。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作为此类博物馆的代表,其空间利用的智慧与经验值得深入探讨。
本文以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为例,浅谈以古建筑为馆址的博物馆之空间利用。
二、古建筑与博物馆的结合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以古建筑为馆址,将古代建筑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博物馆的展示方式相结合,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了解古代建筑、感受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
古建筑的独特风格和历史背景,为博物馆的空间利用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三、空间利用的智慧1. 空间布局: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在空间布局上,充分利用了古建筑的特色和空间结构。
在保持古建筑原有风貌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布局,将展览区、休息区、服务区等功能区域进行合理划分,使整个空间布局既符合现代博物馆的展示需求,又保留了古建筑的韵味。
2. 空间功能:在空间功能利用上,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充分发挥了古建筑的空间优势。
例如,利用古建筑的廊道、庭院等空间,设置展览、互动体验、讲座等活动,使观众在参观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了解古代建筑的历史文化。
3. 空间互动:为了增强观众的参观体验,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还通过设置互动展示、虚拟现实体验等方式,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建筑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四、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空间利用案例分析以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明清殿堂展区”为例,该展区充分利用了古建筑的特色和空间结构,通过合理的布局和设计,将明清时期的殿堂建筑以真实、生动的形式展示在观众面前。
同时,通过设置互动体验、虚拟现实等环节,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明清时期建筑的特色和历史文化。
此外,该博物馆还利用古建筑的庭院空间,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讲座,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了解和学习古代文化的平台。
五、结论以古建筑为馆址的博物馆在空间利用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挑战。
《2024年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和方法研究》范文
《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和方法研究》篇一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研究一、引言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建筑作为文化的载体,是国家和民族文明发展的见证。
我国建筑遗产丰富多样,从古代的宫殿庙宇到近现代的建筑风格,无一不反映了我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和现代生活的变迁,许多珍贵的建筑遗产面临着逐渐消失的危机。
因此,对于我国建筑遗产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不仅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还需要有效的保护方法。
二、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1. 保护理念的演变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的理念也在不断演变。
从最初的单纯保护到现在的可持续发展保护,体现了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保护理念应注重以人为本,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实现历史与现代的和谐共生。
2. 保护原则的确立在保护理论中,应确立真实性、完整性、可持续性等原则。
真实性原则要求保护建筑的原貌和历史信息;完整性原则强调保护建筑及其周边环境的整体性;可持续性原则则要求在保护的同时,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的方法研究1. 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政府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建筑遗产保护的权责关系,规范保护行为。
同时,要加强执法力度,确保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
2. 技术手段的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新的技术手段被应用于建筑遗产的保护。
如三维扫描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可以实现对建筑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保存其历史信息。
此外,还有加固修复技术、防灾减灾技术等,可以有效地保护建筑的结构安全。
3. 社会力量的参与建筑遗产的保护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还需要社会力量的参与。
可以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建筑遗产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同时,鼓励民间组织、企业等参与建筑遗产的保护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四、实践案例分析以某古城为例,该城拥有丰富的建筑遗产资源。
在保护过程中,政府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了保护目标和措施。
同时,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建筑进行数字化保护,保存其历史信息。
《2024年浅谈以古建筑为馆址的博物馆之空间利用——以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为例》范文
《浅谈以古建筑为馆址的博物馆之空间利用——以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为例》篇一一、引言在中国的文化长河中,古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载体。
因此,以古建筑为馆址的博物馆,在展示历史文化、传承文明精神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以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为例,探讨如何有效利用古建筑空间,提升博物馆的展示效果和参观体验。
二、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空间利用1. 空间布局与展示内容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依托古建筑群,将历史沿革、建筑风格、文化内涵等元素巧妙地融入空间布局中。
博物馆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将各个展区有机地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历史文化体系。
同时,根据不同展品的特点,设计出富有创意的展示方式,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代建筑的魅力。
2. 空间功能的多元化利用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在空间利用上实现了功能的多元化。
除了传统的展览区域,博物馆还设有休息区、讲解区、互动体验区等。
这些区域的设置,不仅丰富了博物馆的功能,也提高了观众的参观体验。
例如,互动体验区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观众亲身体验古代建筑的建造过程,增强了参观的趣味性。
3. 空间与历史的融合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在空间利用上注重与历史的融合。
博物馆通过展示古代建筑的历史沿革、建筑风格、文化内涵等,使观众在参观过程中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
同时,博物馆还通过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展示、互动体验等,使古代建筑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实现了古今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三、以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为例的空间利用优势1. 古建筑的历史价值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依托古建筑群,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
这些古建筑见证了北京的历史变迁,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以古建筑为馆址的博物馆,能够更好地展示古代建筑的风格和特点,让观众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
2. 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在空间布局上具有合理性。
博物馆根据展品的特点和观众的需求,设计出合理的空间布局,使各个展区之间相互衔接、相互呼应。
《2024年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和方法研究》范文
《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和方法研究》篇一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研究的高质量范文一、引言我国拥有丰富的建筑遗产资源,这些建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的传承。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建筑遗产保护面临着诸多挑战。
因此,研究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对于传承历史文化、提升城市品质、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建筑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历史文化的载体。
我国建筑遗产种类繁多,包括古建筑、古遗址、石刻、壁画等,这些建筑遗产见证了我国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发展。
保护建筑遗产,不仅有助于传承历史文化,提高国民文化素质,还能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提升城市品质,实现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一)保护原则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的原则包括真实性、完整性、可持续性等。
真实性要求保护建筑遗产的原貌和历史信息;完整性强调保护建筑遗产的周边环境和整体风貌;可持续性则要求在保护的同时,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保护方法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的方法包括文物保护单位制度、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传统村落保护等。
文物保护单位制度是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的核心制度,通过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对建筑遗产进行科学管理和有效保护。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则是对具有重要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城市、城镇和村庄进行整体保护。
传统村落保护则是针对具有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的村落,通过保护传统建筑、传统手工艺等方式,实现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四、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的实践方法(一)技术手段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技术手段被应用于建筑遗产保护。
例如,三维扫描技术可以实现对建筑遗产的精确测量和记录;遥感技术可以用于监测建筑遗产的变迁和受损情况;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则可以用于展示和传播建筑遗产的文化价值。
(二)管理措施在建筑遗产保护中,管理措施至关重要。
政府应加强对建筑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提高公众对建筑遗产保护的认识和参与度。
中国古建筑论文陈嘉宇
中国古建筑论文陈嘉宇美术设计学院中国建筑史中国古建筑赏析学生姓名:陈嘉宇学号:1508060102专业班级:2015级环境设计班指导老师:田成龙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木结构,在中国古代建筑形态上的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屋顶的形态,其体形硕大,而且呈曲面状,屋顶四面的屋檐两头高于中间,正脊和檐端也是曲线,再融入一些传统装饰元素,就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富有情趣的一部分,古代文人欣然称之为“如鸟斯革,如斯飞”。
屋顶的硕大构筑并没有笨拙的沉重感,反而颇有几分灵动。
古人为了设计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斗拱。
斗拱通过力学原理,将梁斗对外挑屋檐的受力传输到立柱,从而解决了大面积挑空屋顶的受力难题。
斗拱向外出挑,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型更加优美、壮观。
斗拱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
斗拱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
斗拱在唐代发展成熟后便规定民间不得使用。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
斗拱中间伸出部仍叫做要头。
雕著一个立双式的青色龙头。
其两旁的垫拱板雕半立体火焰珠一粒,象徵吉祥如意。
斗拱是中华古代建筑中特有的形制,是较大建筑物的柱与屋顶间之过渡部份。
无论从艺术或技术的角度来看,斗拱都足以象徵和代表中华古典的建筑精神和气质。
斗拱在现代最直接的应用,是世博会的中国馆,中国馆它的标志性、力学美感和文化内涵大大提升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中国馆的设计取材于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经典构件――斗拱。
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如盆景,似花兰,又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
因为中国馆斗拱结构得以作为一个主体被人们认识,在此之前它是依附在建筑物上的,很容易被人忽略。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屋身的最上部分,在柱子上梁枋与屋顶的构架部分之间,有一层用零碎木料拼合的构件,它们均匀地分布在梁枋上,支挑着伸出的屋檐。
古建筑毕业论文
古建筑毕业论文古建筑毕业论文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传承。
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古建筑在中国历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篇论文将探讨古建筑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并分析其在现代社会的保护与传承。
第一部分:古建筑的历史与文化意义古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以建筑为载体,表达了对自然和宇宙的理解,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
古建筑的设计和建造融合了中国的哲学思想、艺术表现和工艺技术,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古建筑不仅是建筑形式的体现,更是历史的见证。
它们承载着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
通过对古建筑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揭示出中国古代社会的伟大成就和智慧。
第二部分:古建筑的保护与传承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许多古建筑面临着被拆除、改建或者遗忘的危险。
然而,古建筑的保护与传承是非常重要的,它关乎着国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为了保护古建筑,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与修复。
古建筑的保护与传承不仅仅是保留建筑本身,更是传承历史文化的一种方式。
通过对古建筑的保护与传承,可以让后代了解和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同时,古建筑的保护与传承也是对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保持着中国古代建筑工艺的独特性。
第三部分:古建筑的现代价值与应用古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现代价值与应用。
首先,古建筑可以成为旅游景点,吸引国内外游客,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其次,古建筑可以作为文化遗产的代表,参与到国际文化交流中,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此外,古建筑还可以成为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激发创意和创新。
古建筑的现代应用还包括它们在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古建筑的独特风格和构造理念,可以为现代建筑提供灵感和借鉴。
通过融合古建筑的元素和现代建筑的技术,可以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和现代功能的建筑作品。
中国古建筑课题研究论文(五篇):中国古建筑人文思想形态研究、中国古建筑的题材绘画表现价值…
中国古建筑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内容提要:1、中国古建筑人文思想形态研究2、中国古建筑的题材绘画表现价值3、中国古建筑木结构的加固性能4、中国古建筑的彩画新生5、漆艺及中国古建筑的文化研究全文总字数:19637 字篇一:中国古建筑人文思想形态研究中国古建筑人文思想形态研究摘要中国古代文化历史悠久,其中人文思想是其核心的文化价值,在几千年来的积淀中,对中国人生活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本文以中国传统人文思想形态在古建筑中的体现为切入点,开展古建筑文化特征研究。
关键词古建筑;人文思想形态;伦理关系;天人合一;礼乐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已经渗透进了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中人文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的先进部分与核心内容。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物质性体现,其中的人文思想形态特征在我国传统建筑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1]因此做好中国古建筑中的人文思想形态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特征,并为我国当前建筑设计提供文化支持。
一、中国古建筑中的主要人文思想形态在中国古建筑设计中,人文思想几乎涵盖了形制、布局、材料、尺寸、颜色、装饰等各个层面,而其中所要表达的人文思想形态也较为复杂。
因此研究者在理论研究中将其需要表达的思想形态概括为以下几点。
1.严格的社会伦理关系伦理关系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体关系,也是中国古代人文思想的核心。
根据人文关系其主要包括了政治伦理、社会伦理以及家庭伦理三个重要组成部分。
[2](1)政治伦理政治伦理主要是以古代政治关系为基础,如君臣关系、官员的品级区分等,将其作为等级区分的基础,这在中国古建筑中也有着鲜明的体现。
如清朝建筑门钉的使用就有严格规定,皇宫为八十一颗(东华门为七十二颗),王府为六十三颗,公侯府为四十九颗,官员府为二十五颗,普通百姓不得使用门钉做装饰物。
(2)社会伦理社会伦理主要指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中形成的伦理关系。
如中国古代按照士、农、工、商作为社会等级的排列关系,因此古代建筑中最为常见的装饰牌匾往往使用“耕读传家”字样。
中国建筑艺术史期末论文(批注版)
中国建筑艺术史期末论文——明清时期的中国建筑姓名:盛豪学号:20113342专业:景观建筑设计班级:2011级2 班指导老师:彭丹摘要:明清时期的中国建筑几乎涵盖了所有建筑类型,至今遗留下来的建筑,仍在向我们诉说着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几百年间人们卓越的建筑成就。
关键词:明清;建筑;宫殿;宗教建筑;园林正文:明清时期的中国建筑几乎涵盖了所有的建筑类型,并在宫殿、宗教建筑、园林建筑、民居方面有着较高的发展。
官式建筑已完全定型化、标准化,在清朝政府颁布了《工部工程作法则例》,另有《营造法式》、《园冶》。
由于制砖技术的提高,此时期用砖建的房屋猛然增多,且城墙基本都以砖包砌,大式建筑也出现了砖建的“无梁殿”。
的由于各地区建筑的发展,使区域特色开始明显。
在园林艺术方面,清代的园林有较高的成就。
明清时期的建筑出现了许多之前未曾有过的新特点:一方面是皇家建筑的定型,另一方面是民间建筑的多样化;那时的建筑用途大概有三大类:象征性建筑,实用性建筑和观赏性建筑;象征性的建筑包括宫殿、祠庙、陵墓。
实用性建筑有民居、库房、交通设施和防御工事;观赏性建筑主要指园林,其中皇家园林有着象征和观赏的双重作用。
1宫殿中国皇家的建筑始终贯彻萧丞相“非壮丽无以重威”的思想,因为皇家的权威需要壮丽的建筑方能体现君权的威严。
所以这时期的皇家建筑也都沿袭了色彩华丽、体积庞大、装饰繁缛、用料高贵的基本特点。
主体建筑仍严格按照中轴线进行布局,主体建筑在中轴线上,左右严格对称,主次分明,布局严密。
譬如宏伟壮丽的紫禁城,其布局就是严格按照中轴线进行的。
紫禁城现名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被誉为“东方最大的宫殿”。
北京故宫为世界五大宫殿之首,其它四殿分别是: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和美国白宫。
于明代永乐十八年建成,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木质结构的古建筑群。
2宗教建筑现存的宗教建筑,多数都是明、清两代重建或者新建,尚存数千座,遍及全国各地。
《2024年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和方法研究》范文
《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理论和方法研究》篇一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研究的高质量范文一、引言中国拥有丰富的建筑遗产资源,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更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许多建筑遗产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消亡。
因此,对于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针对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的现状与挑战、理论研究和保护方法进行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二、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的现状与挑战我国拥有众多珍贵的建筑遗产,如古代的宫殿、庙宇、城墙等,近现代的工业遗产、交通建筑等。
这些建筑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
然而,在城市化进程中,这些建筑遗产的保护面临着诸多挑战。
首先,城市发展与保护之间存在矛盾。
许多老旧建筑因不适应现代生活需求而被拆除,使得大量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遗产消失。
其次,资金和技术支持不足也是建筑遗产保护面临的重要问题。
此外,社会对建筑遗产保护的认知程度不高,保护意识有待提高。
三、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在建筑遗产保护的理论研究方面,我国学者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探讨。
首先,对于建筑遗产的分类和价值评估理论进行了研究。
学者们根据建筑遗产的历史、文化、艺术等价值,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别,为后续的保护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其次,关于建筑遗产保护的原则和目标理论也在不断发展。
这些理论强调了保护与发展的平衡,即在城市化进程中实现建筑遗产的有效保护。
此外,关于建筑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研究也是理论研究的重点。
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建筑遗产保护提供了法制保障。
四、我国建筑遗产保护的方法针对不同的建筑遗产和实际情况,我国学者提出了多种保护方法。
首先是记录和文献整理。
通过收集、整理、保存与建筑遗产相关的文献资料,为后续的保护工作提供历史依据。
其次是实地勘查与监测。
通过实地勘查和监测技术手段,了解建筑遗产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的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传统建筑论文技艺文化传承论文
中国传统建筑论文技艺文化传承论文摘要:面对我国传统建筑技艺,重视和保护,对传统建筑技艺深度挖掘和研究,了解尽可能多的传统技艺特点和特色,掌握重要的工艺技巧,搞清楚我们建筑在工程和艺术方面的成就,它的发展,它的优点与成功的原因;在当今的建筑设计中,既要抓住时代发展的方向,同时也要把中国传统建筑技艺通过成果的设计作品传播到世界各国,通过创新的手段,将我国特色建筑技艺运用到当代建筑设计中去。
关键词:传统建筑;技艺;文化;材料中国的传统建筑无论从形态、结构、技巧还是造型等方面都体现着中国独特的文化,但是,近几十年随着西方文化逐渐深入,中国现代建筑技艺正在往西方国家转变,逐渐失去了中国独有的特色。
那么中国传统建筑技艺该怎样传承?如何将中国传统建筑技艺中蕴含的中国文化融入到现代建筑中去,成为中国建筑特有的建筑文化而又不失现代建筑的特色,正式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1 中国传统建筑技艺的特点与运用1.1 中国传统木结构的特性及其在历史上的运用1.1.1 木结构的特性中国的传统建筑多以木结构为主:①从材料方面分析,它的主要材料是木材,耐火性比较差;②从承重方面分析,中国的传统建筑多以“柱”来承重,随着建筑体量的变化,柱的布置也会有所不同。
中国古代的民居多以“间”为单位,通过对柱子的布置,可以将建筑分为多间,而“间”的数量不同,其“柱”的布置都会不同,但是除了那些寺塔、楼阁等,大部分建筑都是单层或者两三层而已,这在地广人稀的古代,满足人们的生存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现如今人口比较集中,而木材的的高度也有限制,木材越高,偏心率也越大,承重的效果也越不明显,所以木材的高度限制更加无法满足现代的建筑构造形式,单个柱子本身的承重效果也不太明显。
一个房间需要多根柱子来承重。
这样对房间空间的划分就没有那么灵活了,从资源方面来讲,如今的树木大量匮乏,对木构建筑的建造也是相当不利的。
1.1.2 传统木结构的运用在我国历史上,木结构建筑占很大一部分比重,甚至追溯到原始社会,这不仅仅是因为木材的资源量大,易于加工,大家都知道,木材是唯一在加工之前具有生命力的材料,所以木结构的建筑是有机的。
《2024年浅谈以古建筑为馆址的博物馆之空间利用——以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为例》范文
《浅谈以古建筑为馆址的博物馆之空间利用——以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为例》篇一一、引言在当今的博物馆建设与运营中,古建筑作为馆址的选择日益受到重视。
古建筑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同时也是空间利用和展览设计的宝贵资源。
本文以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为例,探讨以古建筑为馆址的博物馆在空间利用方面的特点与优势。
二、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概况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位于北京市,以古建筑为馆址,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与特色。
馆内收藏了大量古代建筑遗物、模型以及相关文献资料,通过展览、研究、教育等多种形式,向公众展示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
三、空间利用特点1. 历史建筑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充分利用古建筑的历史特色,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为观众带来沉浸式的观展体验。
例如,通过虚拟现实(VR)技术,让观众在古建筑中穿梭,感受历史的厚重。
2. 多功能空间布局:博物馆内的空间布局充分考虑了展览、研究、教育、收藏等多种功能需求。
在保持古建筑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合理划分空间,使各个功能区域互不干扰,相互补充。
3. 互动式展览设计:博物馆在展览设计上注重与观众的互动,通过设置互动展区、触摸屏、解说系统等,让观众在参观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四、空间利用优势1. 文化传承:古建筑作为历史的见证,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以古建筑为馆址的博物馆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 教育功能:博物馆通过展览、研究、教育等多种形式,向公众普及中国古代建筑的知识和技艺,提高公众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
3. 旅游吸引力:古建筑本身就是一种旅游资源,以古建筑为馆址的博物馆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促进地方旅游业的发展。
五、结论以古建筑为馆址的博物馆在空间利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和展览设计,可以充分展示古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独特魅力。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的成功实践表明,以古建筑为馆址的博物馆在空间利用上应注重历史与现代的结合、功能与审美的统一,以实现更好的展览效果和观展体验。
浅析中国古建筑空间格局
浅析中国古建筑空间格局
李愉
【期刊名称】《山西建筑》
【年(卷),期】2006(032)009
【摘要】就中国古建筑的空间格局问题进行了几类建筑类型的讨论,提出空间格局和其背后建造观念之间的对应关系,指出在今天的建设中需要关注和研究中国古建筑的空间格局,从而获益.
【总页数】2页(P30-31)
【作者】李愉
【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51.9
【相关文献】
1.浅析纪录片《中国古建筑》的镜头语言 [J], 古佳琳; 陈宜惠; 徐婷婷
2.浅析中国汽车营地空间格局与网络关注度空间格局的差异及耦合关系 [J], 何鑫慧; 杨效忠
3.中国古建筑屋顶形式浅析 [J], 谷向乐
4.中国古建筑保护的发展与对策浅析 [J], 杨哲
5.浅析中国A—AAAA景区空间格局形成的自然地理背景 [J], 长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城市设计中古建筑保护的几点思考
关于城市设计中古建筑保护的几点思考
佚名
【期刊名称】《城市建筑》
【年(卷),期】2013(000)010
【摘要】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有很多的古建筑正面临着生存的危机。
本文以城市建设中古建筑存在的一些问题着手,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分析。
同时,还会运用一些现实的例子来对城市建设中古建筑的保护提出合理、科学的建议。
【总页数】2页(P203-203,206)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基于城市标志性建筑所引发城市设计的几点思考 [J], 杨圣喆
2.重新想象建筑,倾斜现实评BAU建筑与城市设计事务所的建筑与城市设计 [J], 阿曼达·阿克曼迪;方群
3.从城市设计角度对北京旧城保护问题的几点思考 [J], 方可
4.城市设计中古建筑保护问题的分析与阐释 [J], 梁松
5.城市设计中古建筑保护问题探析 [J], 崔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术设计学院中国建筑史中国古建筑赏析学生姓名:陈嘉宇学号:1508060102专业班级:2015级环境设计班指导老师:田成龙2016年12月25日中国古建筑斗拱赏析摘要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最大特点就是采用木结构。
提到木结构,不得不再提及斗拱,斗拱在中国木构架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起过极为的重要作用,是集木结构之大成者。
关键词古代建筑;中国文化;木结构;斗拱中国古代建筑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过程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极具中国传统思想内涵。
同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建筑在材料、结构、空间、环境的选择和处理上都体现了不同时期的不同特色。
纵观中国古代建筑,故宫的雄伟、庄严让人肃然起敬,将中国悠久文化传统体现的淋漓尽致,显示了先人们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
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木结构,在中国古代建筑形态上的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屋顶的形态,其体形硕大,而且呈曲面状,屋顶四面的屋檐两头高于中间,正脊和檐端也是曲线,再融入一些传统装饰元素,就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富有情趣的一部分,古代文人欣然称之为“如鸟斯革,如斯飞”。
屋顶的硕大构筑并没有笨拙的沉重感,反而颇有几分灵动。
古人为了设计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斗拱。
斗拱通过力学原理,将梁斗对外挑屋檐的受力传输到立柱,从而解决了大面积挑空屋顶的受力难题。
斗拱向外出挑,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型更加优美、壮观。
斗拱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合称斗拱。
斗拱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
斗拱在唐代发展成熟后便规定民间不得使用。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
斗拱中间伸出部仍叫做要头。
雕著一个立双式的青色龙头。
其两旁的垫拱板雕半立体火焰珠一粒,象徵吉祥如意。
斗拱是中华古代建筑中特有的形制,是较大建筑物的柱与屋顶间之过渡部份。
无论从艺术或技术的角度来看,斗拱都足以象徵和代表中华古典的建筑精神和气质。
斗拱在现代最直接的应用,是世博会的中国馆,中国馆它的标志性、力学美感和文化内涵大大提升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中国馆的设计取材于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经典构件――斗拱。
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如盆景,似花兰,又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
因为中国馆斗拱结构得以作为一个主体被人们认识,在此之前它是依附在建筑物上的,很容易被人忽略。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屋身的最上部分,在柱子上梁枋与屋顶的构架部分之间,有一层用零碎木料拼合的构件,它们均匀地分布在梁枋上,支挑着伸出的屋檐。
斗拱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到唐宋趋于成熟。
根据国家意志,宋代颁布的《营造法式》在定义斗拱的同时,还给了它尊崇的地位。
从此,斗拱的式样趋于统一。
到了明清两代,斗拱的使用有了严格的规定,用不用斗拱,成为区分建筑等级高下的一种标志。
斗拱至此进一步散发出强烈的意识形态,它的文化属性和阶级属性也得到了深化。
斗拱在中国古代建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拱通过力学原理,将梁斗对外挑屋檐的受力传输到立柱,从而解决了大面积挑空屋顶的受力难题。
它向外出挑,可以扩展屋檐的距离,从而起到了防雨、防晒的作用。
使建筑物屋檐线条更加美观、大气,整体上更富有变化性。
斗拱的结构是由小块木头相互穿插而成,结合处非常严谨但也有一定自留空间,在遇到震动时,力在木块之间相互转化。
同时也将地震力传递给具有抗震力的柱子,在相互转化中提高了整个结构的安全性。
中国古建筑屋顶挑檐采用斗拱形式的较之没有斗拱的,在同样的地震烈度下抗震能力要强得多。
斗拱是榫卯结合的一种标准构件,是力传递的中介。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斗拱是建筑装饰物,而研究证明,斗拱把屋檐重量均匀地托住,起到了平衡稳定作用,在地震时斗拱起到减震变形消能的作用。
近代,斗拱渐渐地淡出了百姓的生活视野,较多的存在于宫殿、庙宇、等封建等级地位较高的建筑物中。
世博会中中国馆的建成,将这个富有神秘传奇色彩的建筑元素从新拉回到人们的视野之中,“东方之冠”的设计等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好评认可。
中国馆,有四根粗大的方柱,托起斗状的主体建筑。
远处眺望或在下面仰视的话,也会发现它像一个古代的冠帽,也像一个装粮食的斗,所以有人称它为“东方之冠”、“天下粮仓”。
一个好的建筑,可以给人多方位的观察和理解,引发丰富的联想。
当然,人们会发现,它从中国古代建筑的斗拱中直接获得了艺术和精神依托。
斗拱是层层叠加的,秩序井然,越抱越紧,看似零碎的部件,却有难以估量的承载力,可以托起千钧重量。
很容易联想到中国这么一个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数千年来就是依靠一种超常的凝聚力和忍辱负重、同舟共济精神,在困境中不断进取。
斗拱是一个极具象征性、并能引发散发性思维的意象,斗拱的特性很好的诠释了中国人在面对困难时的态度,作为一种中国现象,这是最好的诠释。
中国古代建筑历经千年磨砺,现存人们眼前的都是历史文化艺术的遗产,穿越千年至今依旧给我们指引,它不仅是只是建筑物,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一座座不朽的丰碑。
古代建筑以巨大的感染力,时时刻刻地,影响着中国建筑的发展,这便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所在。
中国古建筑屋顶赏析摘要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在房屋建筑艺术中有着非常浓重的一笔,同时也是古今中外建筑科技的精华所在。
与欧洲、西亚等国家与地区平直甚至上凸的坡屋顶相比,中国传统的下凹曲线型瓦屋顶似乎更显柔美妩媚。
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呈现不同的形式。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屋顶千变万化,瑰丽多姿。
它不仅为中国古建筑在美观上增加了不少神韵,而且对建筑物的风格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屋顶演变;屋顶装饰物;屋顶作用;屋顶形态;屋檐屋顶一般都会延伸至墙面以外,这突出的部分称为屋檐。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屋檐具有灵动感,是建筑美感的重要来源。
屋檐还具有保护作用,使其下的立柱和墙面免遭风雨侵蚀。
此外,屋檐伸出的长短和角度也极有讲究。
一幢设计完善的古代建筑,屋檐还能起到一定的光线调节作用。
冬天时,尽可能使光线能够照到屋里每个角落,夏天时,则尽可能将光线阻挡于檐柱之外。
屋顶的装饰物除瓦当以外,还有屋脊上的各种动物形装饰构件。
屋顶正脊两端各有一个状如鱼尾的装饰瓦,宋代称鸱尾,清代称为大吻。
除正脊外,屋顶其它垂脊上亦有装饰物,清代称为垂兽、走兽、仙人。
通常,只有较高等级的建筑上才有正脊或垂脊装饰,一般平民宅舍则没有这些装饰物。
屋顶的最主要作用是蔽雨,而这一功能就是靠遍覆屋顶的陶瓦实现的。
夏商时期,瓦还没有出现,当时使用茅草树叶覆盖屋顶,即所谓“茅茨土阶”。
西周时,出现了瓦。
瓦分为板瓦和筒瓦两种。
筒瓦多用于较高等级的建筑,檐口处的筒瓦头称为瓦当,上面通常有各种文字或装饰纹样。
今天,很多古建筑早已荡然无存,但其基址附近时常还能发现一些完整或破碎的瓦当。
以上就屋顶及屋顶的装饰、主要作用作了一定的分析,其屋顶从大的形态分为:平顶和坡顶两种类型,坡顶又分为一面、二面、四面坡屋顶和攒尖顶四种类型。
常见的这些形态的坡屋顶有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盝顶,卷棚顶,攒尖顶,带有游乐性的园林建筑,它们的屋顶虽然也是由上述几种几何形体所组成,但是通过巧妙的穿插组合后,那种相当简单的几何形体所固有的纪念特征,全然地消失了,而显现出生动活泼的风格。
以下对上述屋顶基本形态的各个概念、各自的样式类别、等级划分、产生的时代、地域分布作逐一论述与分析。
庑殿式:庑殿建筑屋面有四大坡,前后坡屋面相交形成一条正脊,两山屋面与前后屋面相交形成四条垂脊,且四个面都是曲面,故庑殿又称四阿殿、五脊殿。
庑殿式建筑等级划分:重檐庑殿顶是古代建筑中最高级的屋顶样式。
一般用于皇宫,庙宇中最主要的大殿,可用单檐,特别隆重的用重檐,著名的如北京的太和殿,是中国古代建筑中至高无上的。
庑殿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最高型制。
庑殿建筑的这种特殊地位决定了它用材硕大、体量雄伟、装饰华贵富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歇山顶:它是由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组成,故称九脊殿。
其特点是把庑殿式屋顶两侧侧面的上半部突然直立起来,形成一个悬山式的墙面。
宋代称“曹殿”、“九脊殿”或“厦两头造”,清代称“歇山”。
它由4个倾斜的屋面,1条正脊、4条垂脊、4条战脊(即垂脊下端处折向的一条)和两侧倾斜屋面上部转折或垂直的三角形墙面组成,形成两坡和四坡屋顶(俗称“山花”)的混合形式。
等级划分:歇山顶常用于宫殿中的次要建筑和住宅园林中,也有单檐、重檐的形式。
如北京故宫的保和殿就是重檐歇山顶。
是双坡面屋顶与四坡面屋顶相结合于一体。
简言之,即庑殿与硬山相结合的一种屋顶形式,等级次于庑殿。
悬山顶:屋面上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又称挑山或出山,如民居建筑。
悬山建筑稍间的檩木不是包砌在山墙之内,而是挑出山墙之外,挑出的部分称为“出梢”,这是它区别于硬山的主要之点。
悬山顶的等级制度:悬山顶也传到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等。
在古代,悬山顶在等级上低于庑殿顶和歇山顶,仅高于硬山顶,只用于民间建筑,悬山屋顶的型制较为原始,因为早年制砖业不很发达,墙垣用土。
为保护山墙免遭风雨浸蚀就需将屋面挑出墙外,因此这种屋顶形式被大量的被用于普通的民间居室之上。
从汉代画像石、明器、魏晋石窟的壁画及后世绘画等间接的资料中,都没有见到悬山顶建筑用于较重要的建筑之中。
悬山屋顶的地域分布,它是东亚一般建筑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和硬山顶相比,悬山顶有利于防雨,而硬山顶有利于防风火,因此南方民居多用悬山,北方则多硬山。
园林之中悬山顶建筑并不太多,江南园林中则更少,一般北方建筑中的垂花门常用悬山顶,颐和园也有数幢悬山顶建筑。
在中国古代社会晚期中原、江南等地悬山顶建筑已很少使用,但在南方较偏远的乡村、山区还在大量运用。
硬山顶:与悬山顶一样,都是中国传统建筑双坡屋顶的主要形式。
与悬山顶相比,硬山顶外观的最大特点是房屋两侧山墙同屋面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出屋面。
产生的时代,硬山顶出现较晚,在宋朝的《营造法式》中未见记载。
可能随着明、清时期广泛使用砖石构建房屋,硬山顶才得以大量采用。
硬山顶有利于防风火,因此北方民居多硬山。
盝顶:盝顶,中国传统屋顶之一,盝顶梁结构多用四柱,加上枋子抹角或扒梁,形成四角或八角形屋面。
顶部是平顶的屋顶四周加上一圈外檐。
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顶部有四个正脊围成为平顶,下接庑殿顶。
产生的时代,盝顶在金、元时期比较常用,元大都中很多房屋都为盝顶,明、清两代也有很多盝顶建筑。
例如明代故宫的钦安殿、清代瀛台的翔鸾阁就是盝顶。
卷棚顶:中国古建筑屋顶形式之一。